为什么印度恒河发源地是佛教的发源地,佛教却在本土隐没了

为什么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佛教却在本土隐没了?_百度知道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但为何印度如此贫穷?-因果报应问答
首页 - 学佛答问 - 因果报应问答 - 正文    │
  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但为何印度如此贫穷?
  问: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修学佛法一定是很好,请问为何印度如此贫穷?
  答:你要到印度去看看,而且也去研究印度的历史跟文化,你就明了。在十一世纪印度人遭了一个灾难,回教征服了印度。那佛教,学佛的人心地都慈悲不愿意去抵抗,于是逃难、逃避,逃到哪里?逃到西藏去。释迦族这一族都逃到西藏,逃到后藏,以后就没有再回去,在西藏就定居下来。所以现在释迦牟尼佛的遗族也在中国西藏。
  回教征服印度之后,就限制了佛教的传播,当然有一些人屈从于政治的势力,改信伊斯兰教的很多,这无可厚非。人,每个人生生世世业缘不相同,无论修学哪一种宗教,只要认真学习,我们刚才讲了,都是佛传的。佛在某个时代,某个地区,某种不同的文化,他有一种不同的方法来教。可是无论他怎么教法,他的方向、他的目标是一致的。这个方向、目标在佛教里面讲就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是我们佛教知道,什么是佛?佛就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在基督教,实在讲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是一家人,他们的经典就是《新旧约全书》。犹太教是依《旧约》,不承认《新约》;基督教承认《新约》,排斥《旧约》;天主教是《新旧约》统统学。所以我说他们是一家人,三派。犹太教是天父,皇上那一派的;天主教是皇后那一派,圣母玛利亚,皇后那一派;基督教是太子那一派,一家分了三派,还是一家人。凡是宗教,咱们不是堂兄弟就是表兄弟,是不是?全是一家人。我在世界上跟许多宗教往来,所以能谈得很愉快,我说我们统统是一家人。
  这印度的贫穷,贫穷的原因,没有遵守教义的教诲。中国贫穷人也很多,没有认真去学。“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句话很多学佛的同修都知道,你们去求,有没有应?没有应。我的老师,我初学佛,章嘉大师教给我,为什么?我很贫穷,吃饭都成问题。老师就把这个方法传给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但是什么?它有理论,你要明了,它有方法,如理如法去求没有不感应。如果你不懂得道理,不懂得方法,盲目去求,求不到,那不会有感应。
  你看《了凡四训》,袁了凡先生,孔先生给他算命,算得真准,那不是假的,真正遇到高明人。每一年收入多少,跟他批的八字完全相同,年年都一样。他是个读书人,参加考试,考中第几名都给你注定,这样差不多十几二十年,所以他什么都不想,真的就万缘放下,为什么?想也没有用,注定的,何必去打妄想?跟云谷禅师在禅堂里面坐了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念头。云谷禅师觉得很奇怪,这很难得,一般人妄念太多,他怎么三天三夜不起、不动一个妄念?所以就问他,他说你的功夫很不错。结果了凡先生就招认出来,我哪有功夫?我只是命被人算定,想也是枉然,所以干脆就不想。云谷禅师听了就哈哈大笑,他说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结果两个谈清楚之后才晓得这桩事情。云谷禅师叫他反省,反省之后才知道自己一身都是毛病,习气很重,然后教他改造命运。
  命运是你前生的注定,你前生造恶、造善,注定的,前生没有修财布施,这一生贫穷;没有修法布施,这一生没有智慧,愚痴;没有修无畏布施,这是短命。所以佛法教你,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这三种布施,舍,愈舍愈多。你命里头有的舍不尽,舍了,它就来了;命里没有的保不住,千方百计得来,但是还是会失掉,为什么?命里头没有。命里头有的、注定的,它怎么会丢掉?
  我们命里头没有财,老师教我,一块、二块的布施总可以。这个行,一块、二块行,有,多了没有。在那时候十块钱拿不出来,一块、二块可以,所以就教我随喜功德。道场里面很多人印经,我们出个一块、二块,随喜,这就是布施。放生,放生还是属于无畏布施,出个一块、二块。以后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多,就布施得多。现在居然一年平均起来至少可以布施一千万美金,钱哪里来的?不知道,不晓得。所以说老师教我的话正确,愈施愈多。身上没有一分钱,什么都不缺乏,没有缺乏的。法布施,聪明智慧增长。这个增长,我相信你们同学常常听经会知道,你看我今年讲的跟去年不一样,好像比去年更有智慧,去年跟前年不一样。所以你听我的录音带,这十几年的录音带,你仔细听,不相同,年年有进步。健康长寿,你们是看到的,我今年八十岁,还可以蹦蹦跳跳。这是什么?得力于老师的教诲。所以我对于老师,我天天早晚都拜老师,念念不忘。如果不是老师教的,早就去轮回去了,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早就去轮回去了。
  所以贫穷,不修财布施。财布施是随分随力,你只要是心量放大,一昧去做,不要想回报,自自然然环境就改变。不能改变的,他没有这个念头,不能够舍己为人,才不可以保持。愈保愈是造罪业,为什么?你看世界上许许多多贫穷的人需要财富,他没得吃、没得穿,你的财富累积在那里,放在银行,放在保险,这罪过。愈施愈多。他不懂得布施,这很可惜,他那个财富过去生中布施得多,累积的。(净空法师·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二十七 )
  问:为什么现在印度人许多都不信佛法,而信奉印度教与回教?
  答:这是缘分。你要知道你现在信佛,你过去生中可能也是信印度教、回教的,这是真的。我们每个人在六道里头不知道轮回多少次,各个种族的人我们都干过,各个宗教我们都信过。所以这是缘不同,总是遇缘不一样。(之六十一 )
  其他相关文章
地藏孝亲网因为据说现在印度的佛教好多都是我们中国西藏,汉地,或者日本传播过去的
中国还是道教的发源地呢,现在不也不练丹了?
路过顺手答一个&br&佛教在印度衰亡有很多原因,方面也比较多,分几个角度来谈好了。&br&&br&1.地域因素——印度这旮。&br&和中国的情况不同,印度这地方基本就没统一过,各地小国林立,各国支持的宗教也不同,这是一个因素。另外,印度的传统是婆罗门教,可以说,印度的一切都源自婆罗门教,无论是哲学还是宗教,这里也包括佛教以及耆那教等。&br&印度的宗教,基本都从婆罗门教的系统衍生,这是因为对于印度人而言,哲学体系的基础就是婆罗门教。以佛教而言,他虽然在哲学上有所发展(如把婆罗门教的轮回加入十二因缘),有所对立(如反对阶级),但是其基础跟婆罗门教依然看得出联系。当然了,跟耆那教的联系也很多,因为同出一源。&br&至于某一楼说印度教是佛教的爹,这个说法也挺神奇。准确的说,婆罗门教后来的主流变成了印度教而已。&br&总之,无论如何,要知道印度是个小国林立的地方,而且宗教信仰极其不统一,佛教本身在印度曾经算是“主流宗教”之一,但是估计也就是三分天下都不到。&br&&br&2.自身因素1——精英理论&br&佛教这个宗教有点不同。中国人对于佛教的理解基本出于宋朝之后的佛教概念,即所谓的易行道——净土宗。这种以信为宗的佛教。而传统佛教并不如此。&br&无论是部派佛教时期,还是大乘佛教的中观、唯识两派,佛教凸显的都是一种精英理论,即,唯有长期精研佛典,不断的研究经论,才能最终达成三学。&br&这就不是汉传佛教在宋朝之后禅净双修搞的那种大众化了。当然,印度也是有易行道的,龙树就特别批评过易行道,认为易行道都是“怯懦”的。正因为如此,印度的佛教基本保持着精英思想,这也造成他们的信徒远不如婆罗门教这种宗教“接地气”的多。&br&&br&3.自身因素2——后期大乘&br&印度最后的佛教,主流是后期大乘佛教,即无上瑜伽密教。无上瑜伽也曾经传入汉地,但是汉地没怎么接受,反而在西藏比较受欢迎,形成了后来的藏密。&br&无上瑜伽密教呢,评论比较多元化,这里不多说,只说最大的两点影响。&br&其一,无上瑜伽密教引入的不仅仅是杂密和纯密时期(密教有三个阶段,杂密、纯密、无上瑜伽密)的“咒语”和“仪式”,还进一步的引入了许多明点、脉轮等概念。这些概念都是婆罗门教或者说是印度教的,而且印度教搞这个比无上瑜伽密宗搞的好得多(废话本来就是人家的),这一点就造成了佛教和印度教在教义上的混同,而且佛教明显凸显弱势。&br&其二,无上瑜伽密教在修法上运用双身法,即我们现在俗称的“双修”。这里不扯这玩意儿到底如何,只说影响。无论是现在市面上的双身法还是印度当时的双身法,都出现了同一个后果——泛滥。无上瑜伽密教本身对于双身法有比较高的要求,时机啊,修为啊,对象啊,等等。但是嘛,后来实践上嘛,呵呵呵……所以造成了很多僧人淫乱国王或者信徒的妻女的情况,影响很差,佛教的名誉也下降了。顺便说下,双身法这玩意儿也是人家印度教的,而且理论还是受到了性力派的影响……所以参见影响“其一”……&br&&br&4.外界因素——外道饶命啊!&br&就是伟大的绿教杀进了印度了……这也是最直接的因素……&br&绿教这玩意儿,排斥异端啥的很厉害……所以……&br&恩……&br&&br&&br&大概就这么多吧0 0~
路过顺手答一个 佛教在印度衰亡有很多原因,方面也比较多,分几个角度来谈好了。 1.地域因素——印度这旮。 和中国的情况不同,印度这地方基本就没统一过,各地小国林立,各国支持的宗教也不同,这是一个因素。另外,印度的传统是婆罗门教,可以说,印度的…
在印度,佛教从没有成为国教。&br&&br&英国殖民以前的印度历史上,大概只有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勉强统一印度。&br&&br&&img src=&/a42a8fdfcb66ae89845d0_b.jpg& data-rawwidth=&250& data-rawheight=&20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50&&&br&这是孔雀王朝极盛时期的地图。&br&&br&即使是在阿育王的大威力之下,印度也没有彻底统一。南部印度那一小块地方始终是独立的,是婆罗门教在主宰。&br&&br&我为什么提阿育王呢?因为他是著名的佛教护法。在他的护持之下,佛教进行了第三次大集结,这一次集结的意义极其重大,因为在这次集结以后,印度派遣了精通佛陀的法与律并默记于心的僧侣到九个不同的国家去传教。&br&&br&这就是今天佛教在东南亚,斯里兰卡还有天朝,高丽,日本流传的来源。&br&&br&&br&但是即使是在阿育王这样一位虔诚的佛教君主的治下,佛教也没有成为国教,在他统治期间&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wiki/%25E5%25A9%%25BD%%%25E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婆罗门教&i class=&icon-external&&&/i&&/a&、&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wiki/%25E8%E9%%25E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耆那教&i class=&icon-external&&&/i&&/a&都得以共存。&br&&br&所以你必须明白,佛教最鼎盛的时期,也只是一个得到君主支持的大型宗教,绝对算不上国教。&br&&br&为什么我说佛教不是印度国教呢?因为阿育王驾崩后不过八年,他的孙子---耆那教信徒&b&三钵罗底&/b&就上台了,他的继承人&b&舍利输迦&/b&也是耆那教信徒。&br&&br&试问,在一个佛教为国教的王朝,怎么可能出现这种现象?&br&--------------------------------------------------------------------------------------------------------------------&br&我给你看看国教为佛教的国家是什么样子的。&br&&br&来源:&a href=&///?target=http%3A///html/2013/fojiaodongtai_.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缅甸政府参加咖提那僧衣布施庆典&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缅甸政府参加咖提那僧衣布施庆典&br&&br&日,缅甸首都倾朝出动举行盛大祈福布施仪式,总统携政府要员参加咖提那(ka?hina)僧衣布施庆典(President U Thein Sein attend Kathina robe-offering ceremony)。&br&&br&参加僧衣布施仪式有:&br&缅甸总统吴登盛与夫人杜钦钦温&br&缅甸国家僧迦委员会主席团成员&br&副总统宰茂坎与夫人杜南瑞蒙&br&副总统吴年温与夫人杜钦诶敏&br&联邦人民院主席杜雅瑞曼与夫人杜钦钦蕾岱&br&联邦民族院主席钦昂敏&br&国防军总司令敏昂来副大将与夫人杜菊菊腊&br&联邦选举委员会主席吴丁诶&br&国防军副总司令梭温上将与夫人杜丹丹努艾&br&联邦中央各部部长与夫人&br&联邦国会代表&br&首都军区司令与夫人&br&联邦中央各部副部长与夫人&br&首都行政委员会成员&br&总统府&br&宗教事务部官员&br&&br&缅甸联邦政府于日在首都内比都的Uppatasanti大佛塔的举办咖提那(ka?hina)僧衣布施庆典。参加仪式的是缅甸国家僧团大导师委员会(SSMNC,State Sangha Maha Nayaka Committee)的大长老:Satiyahitakara Sayadaw, Tipitakadhaja Tipitakakawvidha Sayadaws, Ovadacariya Sayadaw 等;及由来自曼德勒巴哈莫寺的国家大导师委员会(SSMNC)主席 Nayaka Sayadaw 带领的内比都僧团。&br&&br&首先由吴登盛总统及夫人从SSMNC主席大长老受持9戒,随后各位政府官员向各位大长老布施僧衣,僧团随后向施主开示佛法,并诵经回向功德。仪式结束后,僧团接受了午餐布施。&br&&br&&img src=&/e090b89aa793d18d0abc2_b.jpg& data-rawwidth=&654& data-rawheight=&43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4& data-original=&/e090b89aa793d18d0abc2_r.jpg&&&br&&img src=&/fdeb5fc50ed01e_b.jpg& data-rawwidth=&654& data-rawheight=&43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4& data-original=&/fdeb5fc50ed01e_r.jpg&&&br&&img src=&/efdb66afad34e_b.jpg& data-rawwidth=&654& data-rawheight=&43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4& data-original=&/efdb66afad34e_r.jpg&&&br&看看,缅甸领导层倾巢出动,在长老面前下跪听取开示。&br&&br&在另一个佛教国家斯里兰卡,法律规定:“斯里兰卡将佛教奉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护持和发扬佛教是政府的职责”&br&&br&新当选的斯里兰卡国家元首,要在供奉着世尊牙齿的佛牙殿举行就职仪式。&br&&br&这才是国教的地位。&br&---------------------------------------------------------&br&而佛陀自己就预言了佛教在印度的衰败消亡&br&&br&来源:阿毗达摩讲要&br&&br&学过佛教的人都应该知道佛教在印度的大致发展过程吧!有人将佛法分为三种:1. 正法,2. 像法,3. 末法。&br&在座有很多人都相信现在是末法时期吧?在这里我们先不讲现在是什么时期,先来探讨一下印度的佛教。 &br&&br&佛教在中印度一带地区大概存在了1500年,但就整个印度来说,则存在了1600年到1700年,因为最后的一二百年只是在东印度一带地方苟延残喘了。 &br&&br&依照印度佛教的大致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 &br&&br&&br&一、正法时期。正法(Saddhamma),即纯正的、真正的佛法。这一时期大概是500年。 &br&&br&二、像法时期。像法(Saddhamma-pa.ir.paka),即相像的、相似的佛法。这个时期,佛教中陆续出现许多似是而非的佛法。这个时期大概有500年。 &br&&br&三、末法时期。末法,即末流的、枝末的佛法。这个时期大概也是500年。 &br&&br&这是依照三期教法来划分印度佛教的大致发展过程。 &br&&br&&br&----------------------------------------&br&&a data-hash=&8b5b5b34a72bb1c8427e& href=&///people/8b5b5b34a72bb1c8427e&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AKIRA青& data-tip=&p$b$8b5b5b34a72bb1c8427e& data-hovercard=&p$b$8b5b5b34a72bb1c8427e&&@AKIRA青&/a&
提出的”商羯罗打败佛教论“是很有道理的,但是亦有人反驳,如下:&br&&br&&br&来源:&a href=&///?target=http%3A//www.foyuan.net/archiver/%3Ftid-115070.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佛教在印度消亡的真实原因 佛缘网站 佛教网&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好象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印度佛教的衰亡是由于商羯罗的辩论,是他把佛教赶出印度。&br&&br&下面就此辨析一番:&br&&br&第一:商羯罗如果出生在公元788年,假设商本人15岁开始辩论,至32岁卒.其中17年的时间就&把佛教逐出印度&吗?佛教自商卒之后,在印度流传了500余年,这是人所皆知的事实。直到宋朝,中国还有大德前往印度学习佛法,更不谈之后印度佛教强势传入西藏、南亚等地,不断地有佛教著名历史人物前往印度学习佛法。&br&&br&假设这是作者为了张显商其人的辩论成果,那么,以一个历史学者应有的严谨,是不应该使用这样存在巨大谬误的的词句来故意极大夸张一个历史人物的作用&br&&br&第二:婆罗门教将释迦世尊歪曲为毗湿奴的化身,那是商其人很久之前就有的事了,不是商辩论压倒佛教的证明&br&&br&第三:玄奘大师去印度的时候,法称大师还没有出世.玄奘大师是627年出发去印度的,他擅长因明,却从没有任何关于法称大师个人与著作的言语与翻译.所以,法称大师作为因明的一代宗师,出生在玄奘大师之后是公认的史实.&br&&br&法称大师的历史年代在非佛教的历史学界也没有定论,假设按照最有可能的情况出生在公元700年之后,那么,就非常符合他的历史——以辩论的方式折服外道,使佛教从倾危中得到复兴&br&&br&如果他没有辩倒或是早于商而圆寂,那么,请问,既然商之前婆罗门教一直在辩论中处于劣势,那么,又何来的于外道之猖狂气焰中复兴佛教呢?&br&&br&第四:关于商其人与佛教关系的历史,我认为本文夸张得有些过分了。首先,关于商其人对佛教的影响,因为缺少历史证据,所以,一直没有定论。我曾经仔细研究过国际历史学界最受推崇的印度佛教历史著作,但在这些方面,甚至大多数佛教发展的历史上,因为缺少直接的证据,所以,作者主要是以自己的推测、猜想、分析来进行历史构图的,也就是说,历史学界对于印度佛教发展史的研究,还处在非常不成熟的阶段。&br&&br&商和他的理论,是否在历史上有那么大的影响?答案是否定的。首先,吠檀多学派,只是婆罗门教中后期出现的一个分支,它的影响是无法与传统流派相比的。无论是信徒的规模与发展的历史,都是很微弱的一支。在婆罗门教内部,一直是不承认商、商的老师与他们的教义的,而称之为“伪装成婆罗门教的佛教”。也就是说,吠檀多学派,虽然他们挂名为婆罗门教,但一直不被正统的婆罗门教所接受。&br&&br&所以吠檀多学派不能代表婆罗门教或是后来的所谓的“印度教”。印度教表面上看是一个宗教的名称,实际上是由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宗教、宗教流派等等混合而成的,甚至还包括耆那教。吠檀多学派只是其中的一支而已。吠檀多学派之所以被人知道,也还是因为研究佛教历史才被带上了现代历史的舞台。除此之外,在现代宗教、哲学的历史与研究里你很难找到这个名词。&br&&br&比方说,大家可以去翻翻世界哲学史的著作,可以在里面找到不少关于佛教的篇章,但可以说绝对找不到吠檀多。&br&&br&总是,吠檀多学派的历史作用是被极大地夸张了的。但越是夸张,反而能证明法称大师与商辩论的可能性,很有趣。&br&&br&第五:在印度佛教发展的历史上,由于辩论者等种种原因,佛教辩论输于别的宗教,是一直存在的现象。佛教徒不是每一次都取得胜利,这是事实,比如说,马鸣菩萨做外道时还辩得佛教寺院不敢进行佛事活动呢。商其人与佛教进行辩论得胜,就算他确实辩倒了佛教的若干大德,但佛教的大德数量实在是很多的。假设商很早熟,15岁就可以展露头角,其后活了17年,写了300部以上的著作,建立了四大僧院。恩恩,我们可以看看多少的真实性?正如文中所说的,那300部著作大部分真伪难考——也就是说,吠檀多学派的后继者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祖师的著作和论点,就如同道教大量创作伪经一样,正是因为缺少发展的动力与能力,缺少持续的胜利,吠檀多学派才会出现“300部著作大部分真伪难考”的情况。也才会在世界哲学史上默默无名。更不可能成为后来的印度教的主导教义。
在印度,佛教从没有成为国教。 英国殖民以前的印度历史上,大概只有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勉强统一印度。 这是孔雀王朝极盛时期的地图。 即使是在阿育王的大威力之下,印度也没有彻底统一。南部印度那一小块地方始终是独立的,是婆罗门教在主宰。 我为什么提阿…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身本浮萍,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处的关情?佛教为何会在发源地印度销声匿迹?(转)
作者:郑振煌
佛教已然成为中印之间的一张“亲情牌”。然而,佛教为何会在发源地印度销声匿迹?不妨来读一读台湾佛学家郑振煌先生的解读。
莫迪总理送给习主席的礼物
距今一百年前的一八九一年一月,现代印度佛教复兴之父达摩波罗(Dharmapala)正当盛年,从锡兰来到印度,首次朝礼菩提迦耶。当他看到当地的佛寺及寺中的佛像时,不禁潸然泪下。
可惜,印度民族向来不注重——史纪录,史料阙如,使得印度佛教的灭亡原因,呈现众说纷纭的局面。兹就手边资料简介各家说法如下:
一、佛教吠陀化
佛教以反吠陀文化而创始,却以融吠陀文化而灭亡。
“佛元八世纪以来,佛教外印度教之复兴,于具有反吠陀传统之佛教,予以甚大之逼迫。内以‘唯心’、‘真常’、‘圆融乙、‘他力’、‘神秘’、‘欲乐’、‘顿证’思想之泛滥,日与梵神同化。幸得波罗王朝之覆育,乃得一长期之偏安,然此末期之佛教,论理务琐层玄谈,供少数者之玩索;实行则迷信淫秽,鄙劣不堪!可谓无益于身心,无益于国族。律以佛教本义,几乎无不为反佛教者!”
“敌者之摧残,不足为佛教害,受吠陀文化之熏染,则佛教致命伤也。”“圆融之病,深入佛教,或者以此为佛教光,而吾则耻之。或者以此为不执著,则又谤佛之甚者!”
很显然的,印顺导师认为,印变教的复兴与回教徒的入侵迫害,并不是印度佛教灭亡的主因,主要的还是由于“佛教梵化”。
二、印度教的仇视
仪模法师《印度佛教的兴起和衰亡》一文中,则认为印度佛教灭亡的主因,是印度教的仇视。
“然而佛教何以遭致衰败以至灭亡之祸呢?其原因很多,主要的原因,为印度教的仇视,印度教是婆罗门教后期复活的名称。当佛教兴盛的时候,婆罗门教并未失去他们的潜力,在朝执政的人,仍有不少的婆罗门教徒,以致后来复兴的力量自必强大。同时在佛教徒本身也不振作了,同婆罗门教那时最后腐败以致佛教兴起的情形,殆无二致了。印度富有的寺庙都一天一天的走上腐化的一途,失去了社会的信仰。加之在第五六世纪的外来的诸族,都乐于接受印度教的领导,以致佛教在印度失去了宗教上的地位。到了第八世纪的婆罗门教大师库马雷巴陀为最后的印度教打击佛教及耆那教的一个人,同时婆罗门教为谋复兴的缘故,处处模仿佛教的形色和内容,复因佛教大乘变质的密宗盛行,有些学者把印度教义也有不少的糁杂在佛教里。佛教变质后,加之在十二世纪的末期,为回教侵入,佛教徒被害,佛寺被焚者甚多,一个在印度兴起的佛教,终于在特殊的璟境中宣告灭亡了。”
但作者认为佛教在印度,只是名义上灭亡,实际上却还存在于印度人中。
三、密教倾向颓废
印顺导师和仪模法师虽然都认为,密教的兴起,正值印度佛教的末期,却不认为密教是印度佛教灭亡的主因。但宇井伯寿则认为密教倾向颓废是印度佛教灭亡的主因:
“……超岩寺……是密教专门这场,所说的多半是左道派。左道派由印度教性力派(sakta)衍变而来,以淫欲即是道等,不重通达文字之实修,含有很多卑俗低级的成分。密教所包含的采用了印度教,在长期扩展其范围中几乎摄取了印度教所有诸神只的一些仪式,于是制作了顿接近混合淫猥的丹多罗文学。密教中昕表现修道称为金刚乘、大乐乘,左道派很多行径是呈现出颓废与靡烂。……密教如此的渐次隆盛,跟随著印度各地佛教更加衰徽,佛教恐怕完全淹没于印度教中去了。……
西元一二〇三年,回教的将军巴古代那·克里基焚毁了超岩寺,迫害杀戮所有的佛教徒,有些遁隐、还俗,逃到尼泊尔等边境,从此佛教的形骸清失。”“印度的密教是介入了印度教令人不喜欢的成分,又堕人人性本有的弱点而召致佛教灭亡。……所以印度佛教的灭亡,认为是中观派、瑜伽行派末流偏重学术理论之倾向为远因,密教倾向颓废状态为近因。呵斥小乘佛教为浅薄,相反的实际上多著重于信行方面,这是此一时代普遍存在的现象。”
杨白衣教授亦持类似说法:
“他们(密教)不特说出许多诸佛菩萨,就是从来在佛教未曾说过的很多明王以及外道神仙,也都认为是大日如来的化身了。不但如此,更摄取很多民间信仰,而用大曼荼罗纳入正规。他们认为不必为了实践大乘佛教的六波罗蜜,用尽心气。盖众生本来就具足佛性故,只要念诸耸,诵持陀罗尼,与密教仪式,就可容易到达——即身成佛。所以密教承认现世的幸福快乐,主张人间的烦恼隋欲不可克服抑压而应加尊重,只要能把不纯的爱欲升化到对一切众生的慈悲即可。” 
四、回教的迫害
西元一二〇二年回教徒侵入印度,破坏维克罗摩尸罗寺(超岩寺),杀害僧尼,印度佛教僧团就算是灭亡了。其实,印度佛教早巳消解到印度教里去,失去独立宗教的价值,也可说是早巳灭亡。自回教徒侵入印度之后,许多佛教学僧带著佛典逃亡别国,佛教正式灭亡。
日本学者明石惠达认为,印度佛教从来不曾取代过婆罗门教的地位,即使像阿育王、迦腻色迦王以国家的力量支持佛教僧团和佛教教学,但婆罗门教仍在民间具有相当势力。佛教在西北印度接受希腊、伊朗文化的影响,发展为世界性的宗教,并丰富其哲学内涵,表面上表现得很辉煌,但也意味著渐渐脱离民众。佛教崇尚宽容,未曾压迫其他宗教,甚至在后期也采纳其他宗教的精神和教理,因而丧失佛教本来的固有宗旨。难怪婆罗门教能够翻身为印度教来复兴,而佛教却变成印度教化,回教一迫害,就整个消声匿迹了。
在阿拉伯语中,“偶像一称为but或budd,事实上就是从梵文的buddha(佛陀)挪过来的。不幸的是,回教主张“圣战”,任何异教徒如不改信回教,即行杀戮。“当他们(回教徒)到达这个地点的时候,他们包围了它……这个城市立即陷于惨境,在同一年上帝就君临了它。禁止人民崇拜偶像(佛陀的塑像),偶像都被回教徒焚挠了。有些人民也被焚烧了,其余的被残杀了。”
问题是,印度除了佛教之外,还有印度教,为什么印度教能够不被连根拔除,而佛教却无法幸免于难?A.KWarder认为印度教比较有弹性,无所不可,它主张社会等级制度,与中世纪的封建主义潮流很调和:人们将自己付托给首领,而一切人最终托付他们的灵魂给上帝。因此,印度教能够深入民间,深入印度文化。印度教的战土随时准备作战,了解这是他的职责,死于战斗是至上光荣。反之,佛教主张和平、反暴力,刚好成为回教徒杀害的对象。再加上当时的佛教,太过于哲学化,可以说是学院式传统。它的传统中心是在各大学,而不在人民大众之中。当大学被毁,它的传统力量也就破灭了。群众不易懂得深奥的哲学,看不出佛教与印度教有什么不同,他们以邻居崇拜印度教诸神的单纯忠诚来崇拜佛陀和诸菩萨。假如缺少博学此丘的指导,居土佛教就会混合于印度教多彩多姿生动活泼的地方性崇拜。等到佛教寺院被回教徒铲除,僧侣逃亡国外,佛教自然在印度消失。 
佛陀本人的失误
佛教在印度的灭亡,固然如上所说,有内在的因素,也有外在的因素,但最基本的,还是佛教教主释迦牟尼所把的两项大错误,使得佛教不得不在印度灭亡。
印度原是一个种姓阶级的社会,社会秩序严密,各人各有自己的定位,不容超越,整个社会机器也就得以顺利运转。这种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在今日看来,简直匪夷所思,甚至非常不合理、不合乎人性,但在民智不发达、交通不便的古代社会,却是安定社会的最大力量。每一个人从出生到老死,都有既定的社会角色,根本不必为自己的前途而烦恼。佛陀的众生平等理论,美则美矣,在当时却还是异端邪说,一般老百姓的智慧根本还不足以接受理解,更何况属于既得利益者的婆罗门和刹帚利阶级,必然誓死抵制。佛陀在摧毁安定社会秩序的种姓制度之后,并没有提出新的社会结构。他只成立僧团,并未建立在家居士团体,更没有政治组织或组织理论。
基本上,他只关心出世解脱,只规范僧团的生活法则,对于在家居士的日常生活或生老病死问题,提示的比较少。结果,出家众接受在家众的供养,以修行为务,自成一个隔离的系统;在家众除了可以从出家众获得精神上或心理上的慰藉以外,切身的生活问题,如婴儿出生、男女感情、结婚生子、士农工商等营生细节,恰好都是佛教僧侣所避讳的。大多数的佛教徒,并不对深奥的生死哲学感兴趣,既然世俗层面无法从僧侣获得指导,只好求助于擅长此道的婆罗门教祭司。婆罗门教多的是神只,正足以满足大多数民众的需要,佛教自然就不是民众的必须了。
佛陀正如其他宗教教主或大多数古代哲学家,对于女性的定位都低于男性。尤其是佛教,更认为女身必须转世为男身,才有成佛的可能,女性出家也不像男性出家那么方便,女众僧团甚至在后来从印度绝迹。这些现象虽然可以从生理方面来解释,但女性的地位低于男性,却是不争的事实。然而,风俗习惯或家庭中的宗教陆祭拜,往往都是由女性来传承的,妇女在佛教中的地位不高,自然就不会那么热衷于维系佛教的传统,佛教从家庭中渐渐消失,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社会文化学的观点来看,佛教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其灭亡当然是迟早的事。 
佛教的固步自封与异质化
任何一种习俗或制度,在刚成立的时侯,似乎都有助于社会、宗教、人类的进步,但如果不能随时修正,日久之后,反而会阻碍进步。许多因素固然促成了佛教的兴起和发展,但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后来都变成了佛教衰落的原因。
对于印度佛教灭亡的原因,另外一位学者杜特,提出比较综合性的看法,这些看法分成五个重点,有些是上述几位学者说过的,笔者形容为佛教的故步自封与异质化。
(1)伽的超然地位。
这种超然地位曾经保证了僧伽的纯洁和精神修养的进展,旦日久之后,僧众们都忘记了教主原来的旨意,变成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团体,专门从事精神上的修养或文化方面的研究,依靠别人的供给来维持自己的生活,渐渐不关怀周遭人群的道德和宗教水准的提高,忽略了对社会人类的教育,使得僧众睨离广大人群。譬如,佛教就没有规定关于诞生、婚姻、葬礼这三件人生大事的法律,像给孤独长者这位佛陀的最大护法,都可允许儿女们和耆那教家庭出身的人结婚,遑论其他信仰不坚定者。在这种情况下,佛教自然渐渐衰落了。
(2)佛教不干涉社会习俗的态度。
佛陀是一个苦行者、先觉者,而不是一个社会或宗教改革家。他和他的几泣大弟子,都是出身婆罗门教家庭,因此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是实现真理,而非干涉世俗信仰和习惯,因为这些都是缘起法,都是如幻的世俗谛。在他们还在世时,这种态度很得人心,有其一定作用,但后来却促成佛教的灭亡。初期佛经中,即有婆罗门教诸神的地位;后来的佛寺中,也充满神和女神、药义和罗义的偶像,又流行崇拜这些偶像的仪式。后代的人们就专心一致地崇拜这些次要的东西,而忘却了教主原来的教法,佛教就在这些错综复维的信仰和仪式中,失去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使得佛教的真正目的隐而不见,终至于灭亡。
(3)比丘学问的退堕。
佛教旗帜能够高挂不坠,佛教僧团能够受人尊敬,均有赖于组成僧团中心的知识分子。但在西元七、八世纪的时候,从这些佛教学术中心出来的人都不博学,都在非佛教的作家和辩论家的攻击下败倒了,这是印度人生活中的严重事件,可以引起一个宗教、教派和论师的衰亡。由于僧伽的懈怠,或由于僧团不能吸收最好的知识分子,佛教的学术中心逐渐失去君王和国人的信仰。
(4)密宗的兴起。
佛陀虽然尽了极大的努力,但还是无法从印度人的思想中,彻匠消除对于阿达婆吠陀中所记载的咒语的信仰,以及神力、占课、巫术等迷信信仰。在初期和梵文佛典中,都有咒语或陀罗尼,这是密宗兴起的前兆。密宗作品出现于公元四到八世纪,密宗是高度发展的禅定哲学,在习定的时侯要利用手印、坐势、坛场、咒语来集中意识。不幸的是,密宗的修持法被许多宗教骗子滥用了,因而眨低了它的价值,毁灭了伟大导师所倡导的高尚教义。密宗兴起,使得佛教婆罗门教化,终被后者所溶合兼纳,信仰密宗的佛教徒人数很少,又隐居于寺院之中,逐渐被婆罗门的汪洋大海所吞没。
(5)宗教迫害。
佛教不曾破坏其他宗教,却先后被婆罗门教和回教徒所迫害,因为佛教集中于寺院之中,所以异教徒可以在很短期间内毁灭佛教信徒和他们所收藏的经典手稿。佛教僧侣一受到迫害,就等于佛教灭亡,幸免于难的,也纷纷逃亡到尼泊尔和锡兰等地,佛教和佛教文物典籍就在印度被彻匠消灭干净了。
(来源:北大博雅好书,作者:郑振煌)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印度恒河发源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