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前的青海省平安县同台县现在是什么县

青海省工商业联合会五十年历程
--- 统战系统单位 ---
--- 部委 ---& & & && & &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采访时,偶然听到这样一个传闻:在祁连的大山深处,生活着一些头戴回族白顶帽,脚蹬蒙古族长靴,口说蒙古语、藏语和只有他们自己才能听懂的“方言”,信仰伊斯兰教,长相迥异于当地人的奇特人群。他们自称是托茂族,当地群众都把他们称为托茂人。由于托茂人生活在莽原腹地,依靠内部通婚繁衍生息,罕与外界来往,所以充满了神秘色彩。&&&&&&&&& 说起托茂人,就不能不提到马生林,因为是他首次以研究者的身份,举数年之力多次田野调查,终以论文的形式在国家核心期刊上正式宣布了托茂人的存在,也由此展开了他们鲜为人知的生活画卷,和扑朔迷离的身世之谜。文章发表后,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反响,这个问题已引起社会关注。&&&&&& 马生林研究托茂人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那时的他在祁连县政府工作,因为参与祁连县志的编写,在下乡调研的时候走进了这个神秘的群落。&众说纷纭的托茂之意&&&&& 青海其他民族对这个神秘群落的称呼有:“托茂人”、“托茂家”、“托茂公家”,或以“茂”与“毛”同音而称为“托毛人”、“托毛人家”,他们亦自称“托茂”、“托茂家”。而“托茂鞑子”中的“鞑子”是新中国成立前有些人对蒙古族的歧视性称呼,早就成为历史。至于“托茂”之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自称说。“托茂”是族称,“茂”指品德高尚、才华出众之人,所以有“托茂才子”之说,是英勇无比的意思。  译音说。“托茂”是藏语“托日木”的转音,意为流散人员;又说是藏语“脱思麻”的另一译法。  地名说。“托茂”是地名。由于青海蒙古族29旗—般都有俗称。所以,“托茂公”以此蒙旗所在地而得名。  部落说。“托茂”是部落之名,故据所在部落“托茂公”而称其为“托茂人”。  马生林认为,自称说还有待考究;译音说有牵强附会之嫌,因藏语“托日木”及“脱思麻”是泛指广大藏族地区而言,可“托茂”一词与蒙古族直接相关;而地名说和部落说可靠性较大,比较符合事实,理由是:  第一,在明崇祯九年(1636年),游牧于新疆天山东南的和硕特部落首领顾实汗率部进入青海后,将所辖地分为左右两翼,海北地区当属其中,把游牧于今青海省海晏县托勒乡一带的蒙古族划为和硕特部南右翼后旗。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册封顾实汗长子达延之后裔,其第五子索诺木达什为该旗辅国公。因“托勒”是蒙古语兔子多之意,加之其旗草场辽阔,人多势众,牲畜发展,他们认为部落头领是英勇无比的英雄,领导有方,所以“托茂”是“托勒”的转音,以此将旗俗称为“托茂公”。这正如青海湖西岸布哈河一带的布哈公、柴达木巴隆的巴隆札萨、茶卡盐池附近的盐池札萨、祁连默勒的默勒王等一样,都与所在地名有关。  第二、因其部落(旗)俗称“托茂公”,故将所属旗民皆称托茂人。托茂人的五种源流说  清帝命名说。宋宝庆二年(1226年),成吉思汗西征获胜,统辖新疆、中亚细亚等地时,由于当地人多信仰伊斯兰教,部分蒙古军受到影响,由信喇嘛教改信了伊斯兰教,并学习阿拉伯文字。成吉思汗挥师东进,占据青海西宁及环湖地区后,这部分人定居在今海晏县托勒、水峡和青海湟中县上五庄一带。清帝册封爵位时,以所在托茂公将他们称为托茂人。  中亚细亚人、波斯人、色目人与蒙古族通婚说。蒙古军西征时先后攻取了葱岭以西、黑河以东广大地区。那里的许多中亚细亚人、波斯人及其他色目人随蒙古军迁徙东来。他们当中,有军士、工匠、商人和传教士,由于当时条件所限,这些人皆未携带家眷,这就使他们势必与蒙古族通婚。这样。他们既保留了原来的习俗和对伊斯兰教的虔诚信仰,同时也吸收了蒙古族的一些风俗习惯,经逐渐发展形成了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托茂人。  蒙古托茂公王爷属民说。清顺治五年(1648年)三月,青海和硕特部顾实汗二子鄂木布率蒙古军征伐河西丁国栋起义军,招降西宁城。参加起义的回族,一部分转往新疆南部安家落户,至今与祁连的托茂人有往来,有的还专程到湟中上五庄托茂公墓上坟。被蒙古军招降的这些人几经辗转到了海晏,受到托茂公王爷保护,并长期留居下来,成为托茂公的属民。他们与上五庄回族通婚,其语言、服饰和蒙古族相一致,但对伊斯兰教的信仰始终不渝。他们不再自称回族,也不称蒙古族,而称托茂人。招婿说。原先有三名回族兄弟,因生活窘迫,逃难到托茂公部落打杂谋生。不久,王爷看到他们三人聪明伶俐,就招为女婿。他们的宗教信仰未变,就成了后来托茂人的先辈。托茂人独具特色的生活习性  现居祁连县的托茂人皆信仰伊斯兰教。饮食方面既保留了蒙古族的炒面、酥油、曲拉、奶皮和肉食,又吸收(或继承)了回族的揪面片、面条、油炸食品、包子、饺子及冰糖盖碗茶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托茂人说蒙古语,住蒙古包和黑牛毛帐房。冬季习惯穿较宽大的长袖皮袄,用色彩鲜艳的长布(绸、缎)带束腰,戴狐皮帽,穿长筒马靴;夏秋则着长短袍,男多戴黑白色圆顶或呢礼帽,女子多梳小辫,辫套上缀有各种珊瑚、玛瑙、翡翠等装饰品,成年女子还戴盖头,一看这种奇特的服饰便知是托茂妇女。如今,语言上以汉语为主,大多老年人喜欢说蒙古语或他们自己才能交流的“方言”。青年一代不懂蒙古语的大有人在。除长相与众不同外,不经人介绍或自己说,基本看不出他们是托茂人还是回族。服饰已从传统的式样、制作方式逐步向新颖、美观、实用、方便、高档发展,呢子大衣、皮夹克、西服、健美裤已很普遍,很少看到人们身穿蒙古服、头戴圆顶帽或盖头的情况。老年人中还保留有头戴盖头或圆白帽、身穿蒙古族服饰的传统。  过去,托茂人(尤其老年人)殁后,不论原居住何处,都不远千里用牲畜运到湟中县上五庄或青海门源县吊沟公墓埋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与其他民族一样,托茂人正常的宗教信仰得到了尊重和法律保护。目前,在托茂人居住的多隆、野牛沟、托勒牧场均建有清真寺,他们可在当地开展宗教活动。托茂人的数量在全国不多,现约仅有3万余人,除主要在青海的以上地区外,另在新疆的博湖、焉耆两县和内蒙古的阿拉善一带亦有零星分布。在全国人口普查中,托茂人当中有些按回族统计,有些按蒙古族统计,所以,有关托茂人的人口数据并不精确。他们现今主要从事农牧业生产。曾申请全国第五十七个民族  & & & 托茂人可谓青海多元文化交融的一个缩影,也是青海悠久丰富历史的一种独特呈现。为此,2003年,马生林将申请托茂人为全国第五十七个民族列入了国家课题,这个课题虽因种种原因而搁置,但他所具备的文化元素及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却依然鲜活如初。而今,随着同化现象的出现和托茂人人数不断减少,有关托茂人的研究已显得分外迫切和重要。&&&&& 意布拉刚出生的第二天,就被裹进襁褓,抱上家族迁徙的马背上。这个世界对他而言,陌生而新奇,他当然无法体会迁徙的艰辛,更不会在记忆中存储这一伟大的片断。那是1958年,一群人从海晏县长途跋涉迁往祁连山下。&&&&& 意布拉是托勒牧场的一位普通牧民。长大后,父辈通过讲述填补了他的记忆空白:他们由海晏县迁到祁连县托勒牧场,在托勒牧场生活了一段时间后,一部分人又迁回了海晏县,在途中,一半留在了默勒镇生活,而意布拉一家则留在了托勒牧场。他们是信仰伊斯兰教,穿蒙古族衣服的“托茂人”。&&&&& 年过半百的意布拉如今是托勒牧场地地道道道的牧民。和意布拉一家一样,托茂人是特殊而显眼的群体,他们身穿蒙古族服饰,男子头戴白色顶帽,女子戴盖头。他们的语言是蒙古语,住蒙古包和黑牛毛帐房,吃蒙古族的炒面、酥油、曲拉、奶皮。但随着时间推移,青年一代大多已不懂蒙古语,服饰已从传统的式样逐步向新颖式样发展。如今,很少有人能看到他们身穿蒙古服、头戴白色顶帽或盖头的情况,不经介绍,基本看不出他们是托茂人还是回族。只有在老年人中还保留有头戴白色顶帽或盖头、身穿蒙古族服饰的传统。&&&&& 在全国人口普查中,由于托茂人当中有些按回族统计,有些按蒙古族统计,所以,有关托茂人的人口数据并不精确。随着民族融合,托茂人人数在不断减少部落可汗(namula71)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的最新文章
B · 仁钦 曾几何时,俄罗斯人崇拜的偶像列宁说“东方的拉丁化是一次伟大的革命”。在他如此的教诲下,传柴达木民族乐团竞技对决蒙古国马头琴乐团莫卧儿王朝蒙古王爷随身物品 говийн
?нд?р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拜家村拜姓蒙古族。《拜氏家谱》记载,拜氏是元木华黎的后人。英宗时,木华黎裔孙拜住任丞相,我家其实是元末蒙古族的后裔。我的祖先随着蒙古骑兵的铁蹄踢踏,从大漠黄沙的塞北,来到了山清水秀的越国江南。朱元上世纪初蒙古巨人元朝皇帝
· 忽必烈印第安自然音乐蒲松龄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属淄博市)蒙伊柳姆日诺夫在俄罗斯众多的联邦主体领导人中,卡尔梅克共和国总统基尔桑·尼古拉耶维奇·伊柳姆日诺夫可以说是最具老鹰乐队《部氏族谱》土蒙融合的建筑。村民展示蒙古服饰。  湖北日报讯 文/图 记者刘胜萍 刘畅 通讯员于兴霞 王迎春阮明雪清制,一般称瀚海以南或称大漠以南,为内蒙古,即内扎萨克蒙古。内蒙古地区,东有嫩江流域的科尔沁部和西拉木伦河流蒙古汗国时期扳银酒杯 ·蒙古汗国时期馫金花草纹银杯 · 元代银铤 · 元代灵芝炳饮酒杯 · 元代元代服饰布里亚特历史Mongol naadam纯音乐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重定向自乃蛮部) 乃蛮 古代突厥部落,又名粘八葛,于11世纪开始居住在蒙古高原西部翻开今天的烟台地图,你会看到东北角靠近黄海边的地方,有一个村子叫北头的村子。这个村与烟台大多数村庄一样,明关于东乡族的历史来源至今仍众说纷y纭,但是与大蒙古国、元朝帝国撒尔塔蒙古-东乡人 的军事活动分不开。随着蒙古多澜湖的塔科尔沁始祖哈萨尔弯弓搭箭塑像乌拉特部雕像文/苏 和蒙古族科尔沁部及其分支部落,都是哈萨尔的子孙。经关于派察哈尔(部众)蒙古西迁新疆驻防一事,早在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乌鲁木齐办事大臣安泰就因“乌鲁木齐马lily was here阳之光作品欣赏 杨之光,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广东美术家协会顾问。1930年生,广东揭西人。1950年夏考入北京叶尔羌汗国(),在明代新疆建立的以逊尼派为国教的伊斯兰教地方政权,由成吉思汗第二子察合台所jantsannorov蒙古舞蹈《 蒙古长调 》蒙古古筝弹奏一、早期的研究捷克斯洛伐克对蒙古和中国进行科学的研究始于我国伟大的爱国者V.纳甫斯特克先生(1826——18旧喀喇沁左翼旗现状喀喇沁蒙古族是距离北京最近蒙古族部落,也是比较早进入农耕的蒙古族部落,由于较早接受现代文明“土默特”一名称最早出现于15世纪中期(北元乌珂克图汗时期、明成化初年),在《蒙古源流》一书中被称为“多罗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聚居村庄概览杜尔伯特王府 杜尔伯特史话
杜尔伯特,蒙古语,意为“四”。据《蒙布里亚特《 18 And Life 》дом
домнох孛儿只斤·铁木真(年)征顺蒙古高原上的各氏族部落,统一蒙古大业之后,于公元1206年孝庄是清代国母,辅佐幼子使清代强大起来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征服蒙古地区的过程中,于明天启四年(清天命九年,公元1 з?н
билг??н 民俗文化一直想要提笔写出丹僧叔叔的一生,却是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开始。这几年来,常常会带着幻灯片去演讲,向台湾的听众介察必皇后禀性聪明,善于把握事业成败的契机,所以在元朝建立之初,成为元世祖的左右助手。在元世祖众多妻妾中最受宠  
在广袤的蒙古草原上,萨满似乎早已消亡,却又无处不在。看那,顶端有幸福旗杆,周围插满柳枝和吉祥作为一个游牧民族,蒙古族的迁徙生活直接推动了文化的流动,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汉化”,或者西征途中对于西方文建立在阿格拉的“红堡”,坐落在亚穆纳河畔,占地1.5平方公里,外围由高十二米的红色砂石城墙围成,总体呈半圆形namula71为大众提供 展讯
文化艺术交流与媒介功能 发布最新艺术讯息
北方游牧造型艺术的研究与交流 热门文章最新文章namula71为大众提供 展讯
文化艺术交流与媒介功能 发布最新艺术讯息
北方游牧造型艺术的研究与交流青海省黄南州有几个县_百度知道站内检索:
您的位置:
五十年前,热血青年奔赴格尔木
发布时间:
  兵团建设一角
  黎济民和兵团的战友
  训练中的女兵
  青海新闻网讯  五十年前,一大批十六七的少男少女心怀梦想奔赴格尔木、马海等地,高寒缺氧,风沙肆虐,物资匮乏,交通闭塞,生存条件极其恶劣,可他们无所畏惧,硬是在荒凉的戈壁滩上住着地窝子、帐篷,顶着酷暑严寒,蚊虫叮咬兴修水利,开荒造田,建设家园。本期《青海视野》带您走进青海建设兵团军垦时的那个特殊岁月。
  1、&& 17岁报名参加青海建设兵团
  日,青海省人民委员会向国务院呈送了《关于设置农业生产建设师的报告》,经国务院批复,农建师的主力是招收城市知识青年。日,随着第一批山东淄博和德州822名知青告别父老乡亲,先后有四批八个城市的山东青年奔赴青海参加建设兵团,拉开了轰轰烈烈的知青奔赴青海柴达木支边的序幕。
  1965年国庆节,一支身着黄军装的山东籍男女青年方队斗志昂扬地走过西宁南门外体育场,让只有17岁的黎济民怦然心动。因为生活的拮据,读初一不到三个月的他被迫辍学到厂里当学徒工,挣钱贴补家用。
  十一月,西宁也开始招收参加建设兵团的男女青年,黎济民欣喜万分,悄悄报了名。11月28日西宁市人委会同意黎济民参加建设兵团的批准书下达后,他心里那个高兴劲就别提了,那时他的工作是夜班,晚上上班,白天学习,虽然辛苦但他是快乐的。可怎么和家里人说呢,黎济民愁上心头。他怀着忐忑的心情告诉了父亲,父亲的背影凝重得如一尊雕像,许久,父亲转过身,脸上泪水晶莹。他拍着儿子的肩说:建设兵团就是种庄稼的,友谊社(指城东区农业合作社)不也是种地的吗?干吗跑那么远的地方?听着父亲的话,泪流满面的黎济民扑到父亲怀里嚎啕大哭,最终还是父亲妥协了。黎济民吃过母亲亲手做的羊肉面片,踏上影响他一生的征程。
  2、十五年难忘的记忆从此拉开
  日,天灰蒙蒙的,在西宁招收的首批208名十六七的男女青年乘数辆长途班车,在激情满怀的革命歌曲中离开了西宁,车队翻过日月山时鹅毛大雪铺天盖地席卷而来,班车因低速行驶,发出沉重的响声,人们的情绪被天气笼罩着,个别女青年触景生情潇然泪下,为了把压抑的情绪调整过来,带队干部唱起了&社会主义祖国好&、&革命青年志在四方&等革命歌曲。他们到达的第一站是江西沟兵站,也许是白天坐车太久太累,兵团的人员吃完饭就酣然入梦。
  从诺木洪到格尔木公路似乎是一条直线,没有拐弯。路看似平坦,其实以搓板路面居多,车速能提起来,可人就受罪了。到大格勒时路两旁都是数不清的约2-3米高的沙柳包,形成这些沙柳包大约年限不会短。
  经过三天的行程,终于到了格尔木,两条街道贯穿了这个小城。兵团的军垦商场建在河东,农建十二师师部也在河东靠南约一公里的地方。这里建有著名的将军楼,其实就是一个很小的但样式别致的青砖二层小楼。青藏公路之父的慕生忠将军当年就住在这里。兵团住的地方叫小岛,格尔木河围着小岛,所谓的桥很简便,两头用钢丝绳拉住,桥面铺上木板,一辆架子车勉强通过,人走上去摇摇晃晃。小岛面积不大,驻有工程团团部,工一、二、三、四连,一个汽车连,一个木材加工场。一营驻地有漂亮的彩门,初到此地山东青年敲锣打鼓夹道欢迎,两地年轻人火热的心很快融合在一起。青海生产建设兵团农建十二师工程团当即成立,黎济民被分在三连一排二班,十五年难忘的记忆从此拉开。
  忆苦思甜会上出了一个&吃肚&
  在兵团的日子里,每天6点10分起床,跑操,尔后洗脸吃饭,单调乏味的训练充斥着每一天。格尔木的冬天格外寒冷,每天早晨的训练,脸被刺骨的寒风吹得生疼,眉毛上一层冷霜。他们的居住环境是一个很大的四合院,四个人一间房,一个班三间,屋内有火墙,砖或土坯砌的四方炉,炉面上扣一个生铁盖子,每天用红柳根(也叫杂骨柴)烧,火墙一热屋里倒也不冷。
  一个星期后,大家都有点想家,晚上如果不学习就都坐在格尔木河边,望着西宁的方向,思念着故乡,思念着亲人,有时候还偷偷哭上一鼻子。
  伙食很好,回族战士有清真食堂。一个冬天除了军训就是学习,偶尔也搞几次忆苦思甜的动员大会。为了体验旧社会劳动人民吃的什么,就把忆苦饭当场给每个人盛了一碗。原来是麸皮加大头菜叶子熬的糊糊,还有一股刺鼻气味,呛得实在难以下咽。可连长、指导员都盯着看,再难吃也就吃吧。吃着吃着肠胃就开始翻江倒海,很难受。指导员大声问道:同志们,旧社会劳动人民的饭好吃不好吃?大伙攒足了劲回答:不好吃!不知是谁的哪根筋搭错了,有人竟大声说:好吃!大伙及指导员都瞠目结舌。一时间会场上突然寂静无声。指导员一会儿反应过来后大声说:谁在说?还好吃?好吃给你满满再盛一碗,大家想笑不敢笑。这个同志哥呲牙咧嘴还能吞,把一碗忆苦饭吞到肚子里去了。回到班里,憋住的笑声终于爆发,大伙东倒西歪笑得肚子也疼了,眼泪也出来了。多少年以后这件事一直是他们的笑料话题,好吃同志哥也得了一个外号:&吃肚&。
  4、 托拉海,不拖不拉出不来
  1966年5月初,黎济民所在的三连前往托拉海修建营房。托拉海到处是茫茫无际的芦苇,风一吹发出浪涛似的哗哗声,这里野兔、野鸡、跳鼠到处乱窜,晚上后半夜经常听到狼凄厉的叫声。托拉海有一段路,一到开春就开始泛浆,不小心踩破那软塌塌的地皮,就会陷进去,所以人们说&托拉海,托拉海,不拖不拉出不来。&
  5月的托拉海经常刮风,那低吼的风声吹得人心烦意乱。连队伙食因道路泛浆给养供不上,常是面糊糊咸菜。打土坯的活谁也没干过,一天干下来累得个腰酸腿痛,疲惫不堪。晚上开完会,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床上,和衣而眠。
  6月的托拉海,蚊子铺天盖地。衣服上爬得灰蒙蒙一片,黄军装都成灰军装了,伸手往空中一抓,数十只蚊子成了俘虏,被它叮咬后,皮肤过敏处开始溃烂化脓,连成一片,又疼又痒。为了战胜蚊子,黎济民想了一个办法,在打土坯时把稀泥抹在脖子上脸上,算是能抵挡一阵,泥干了再抹,可是脸受不了,变得像牛皮一样粗糙,还刺疼刺疼。
  5、漆黑的夜晚和狼遭遇
  冬春时节,庄稼活又多又累,从冬灌到平整土地、修整水渠,往地里拉运肥料,反正没一天闲的。春天开犁后黎济民是犁手,地很大很广,拖拉机拉着大型犁铧从东往西犁到头时就到了中午,再回来已到下班时间。夏天的浇灌更累,水流进地里无影无踪,浇完一块地需要整个晚上。
  有一次黎济民和德州女青年时新华在号称花果山的地里浇水,凌晨两点时任务还没完成,晚上没有月亮,没有星星,他们坐在楞坎上看水,听着缓缓的流水声,大地一片寂静。
  &突然漆黑的夜色中闪烁着两点晶莹的绿光,我心中一紧,脑海一片空白,我知道前方蹲着一头狼。它在盯着我俩,寻找机会伺机反扑。我急中生智点燃两支烟把一支递给她,告诉她不能让烟灭了,小时用点着的烟在胸前画圆圈,我的手朝后面画。我俩牵着手慢慢朝连队方向走去。那头狼由于怕火始终不敢靠近,凄厉阴森的叫声似乎要撕裂这寂静的长夜。回连队的路很是漫长,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很久,连队的灯光隐隐可见。狼一看没希望了,马上逃之夭夭。回连队后,我俩提着的心才放下来。&黎济民回想起来仍然惊出一身冷汗。
  6、割麦子的手满是鲜血
  转眼之间,秋收的季节到了,金黄色的麦浪随风起伏,一眼望不到边,连队召开了秋收动员大会,号召龙口夺食,实干苦干把丰收的果实献给党。
  第二天天蒙蒙亮就拉开了秋收苦干的序幕。第一天割麦,对黎济民来说是破天荒头一回,面对麦田,他手忙脚乱,不是拢不住麦秸,就是麦茬割得过高,麦穗也散落不少。格尔木的麦子和芦苇一起长,密密麻麻,其间还夹杂着一种刺儿草,人们叫它大姑娘草,这草的花很好看,可浑身都是三角形的尖锐小刺,扎起人来毫不留情,他干活的双手满是鲜血。连队对割麦有硬性规定,原连队人员每天割麦1亩5分地,新手要割1亩地且地上掉的穗头每平方不能超过3个,完不成任务连夜干也要完成。
  割麦的日子每天6顿饭,由炊事班直接送到田间地头。巡视的卫生员是个待人很和气的德州姑娘,她看见黎济民的满手是血,不但帮他包扎,还手把手教怎样割麦子,怎样避开刺儿草,整个示范过程达20多分钟,经过她的指导和黎济民自己的实践,割麦子的速度明显有了提高,别人休息的时候他仍在挥汗如雨。
  十点钟炊事班送来了酸梅汤、绿豆汤这种只有秋收季节才能享受的饮品,喝着这沁人心脾的清凉之汤,浑身的燥热一扫而尽,体力又恢复了不少。
  7、大干渠决口,人墙堵水
  这秋收的日子也怪,每天都是晴空万里。下午6点多,连部通信员骑着马飞驰到杨大保连长跟前,在他耳边嘀咕了几句,杨连长神情紧张地骑上通信员的马,大声命令:女战士留下继续割麦,男的全部徒手跑步走!原来是大干渠决口了!那呼啸而下的干渠水发出轰隆隆的巨大响声,犹如野兽的咆哮,黎济民回忆,&我们跑到渠上游,跳进去,手挽手,用人墙堵水。可脚底下的沙子急速流动,不一会儿水就吞噬了我们,把我们冲到沙滩。&杨连长马上命令大家朝连队方向跑,然后派一个排去取工具筑坝,又派5个老兵骑快马在干渠上游低洼处放炮炸渠,把水引开,数小时后干渠进水口闸门关闭时任务完成,人们疲惫不堪。
  如今时光走过了半个世纪,柴达木已渐渐把这群知青淡忘,当年的印痕也已被岁月抚平。可在这群白发婆娑的老知青心里,柴达木却是刻骨铭心的记忆。十五年对柴达木而言只是历史的一瞬,却是这群知青们生命中最纯真,最宝贵的豆蔻年华。
相关新闻↓
青海省国际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 新闻登载许可国新办[2001]55号 青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海省乐都县杀人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