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最经典的佛经故事!

佛经经典故事--学佛网
&佛经经典故事
发布:清净乃空&[ &]&& 日期: 11:57:00&&
佛经经典故事
  01.母鹿断肠  许真君就是晋朝许逊,字敬之,汝南人。(今河南省汝南县)家住南昌,少年时代,喜武功,善射箭,爱好打猎。有一天到野外,射中一只小鹿,鹿母痛怜爱子,奋不顾身,冲向小鹿,以舌舔伤痕,因箭深伤重,小鹿不救身死,鹿母惨痛徘徊悲鸣,也死在当场。真君见此情景,非常惊奇,当剖开母鹿腹部时,发现柔肠寸寸断裂,恻隐之心,油然而生,只好就地埋葬。原来母鹿因哀怜儿子惨死,悲伤过度,以至肠断。真君大生悔恨,感悟人畜虽然有别,爱子之心,天性相同,怨艾自己,竟然如此残酷,伤害了天地骨肉之情。于是折断弓箭,从此不现畋猎。后来荐举为孝廉,官旌阳县令,感晋室朝政紊乱,弃官司归隐,追随仙人吴猛受三清法要,入深山潜修,证了仙道。于是周游江湖以道术为民除害。太康初年飞升成仙。因常显灵迹济世,宋帝追封为神功妙济真君,也简称为许真君,或称许旌阳。
  02.释迦牟尼佛割肉饲鹰  释迦牟尼佛过去世行菩萨道时,遇见一只饥瘦秃鹰,正急迫的追捕一只温驯善良的鸽子,鸽子惊慌恐怖,看到菩萨,苍惶投入怀中避难、秃鹰追捕不得,周旋不去,显露出凶恶的样子对菩萨说:“你为了要救鸽子的生命,难道就让我饥饿而死吗?”菩萨问鹰说:“你需要什么食物?”鹰回答:“我要吃肉。”菩萨一声不响,便割自己臂上的肉来抵偿。可是鹰要求与鸽子的肉重量相等。菩萨继续割自己身上的肌肉,但是越割反而越轻,直到身上的肉快要割尽,重量还不能相等于鸽子。便问菩萨道:“现在你该悔恨了吧?”菩萨回答说:“我无一念悔恨之意。”为了要使秃鹰相信,又继续的说:“如果我的话,真实不假,当令我身上肌肉,生长复原。”誓愿刚毕,身上肌肉果然当下恢复了原状。于是秃鹰感动佩服,立即回复了天帝身,在空中向菩萨至诚恭敬礼拜赞叹。原来这只秃鹰,是天帝变化来考验菩萨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的伟大事迹。
  03.天台智者大师凿放生池  隋唐时高僧,天台宗第三代祖师智者大师,讳名智凯,隋炀帝尊称他为智者。大师曾发起佛教徒,乐捐钱财,购买浙江临海一带洼地六十多所,延长起来共有四百多里,开凿放生池,普劝世人戒杀放生,并奏请朝廷,下令立碑,禁止捕鱼,直至唐贞观年间,依然存在。自后,也有很多明君高僧倡导,唐肃宗乾元二年,下诏天下州县,各立放生池。宋真宗天喜元年也下诏天下广立放生池,杭州西湖,就是宋朝时设立的放生池,现在成了有名的胜地。到了明朝莲池大师,也在上方、长寿两处设立放生池,并以戒杀放生文流通天下。因此,自古以来景仰德风,发心慈济物命之仁人君子,真不可胜数。可惜世代久远,提倡者离世而去,时局变更,善法也败坏了,如今渔火,已如星布,夜半电鱼者,飘飞水面,平时又有钓鱼比赛等残害物命的活动,实在令人悲叹!
  04.隋侯放蛇得珠  汉姬姓诸侯隋侯,有一次出使齐国,途中见一蛇,被困在热沙滩上打滚,头部受伤流血,隋侯怜悯,急忙以物用药敷治,然后用手杖挑入水边让它恢复体力后游去。后来隋侯从齐国回来,又道经此地时,见该蛇口衔一颗宝珠,等候赠送隋侯,以报救命之恩,隋侯心中明白,但是不敢接受。当晚,梦见脚踏一蛇,惊醒一看,却发现床头一对明月宝珠,直径一寸,纯白色,夜里发光,可以照耀全室,世称为隋侯宝珠。  
  05.大树仙人护栖怀鸟  古时有一仙人,在深山修道,时常静坐在一棵大树下。屏除杂念,修习禅定。是时,正值冬天,气候非常寒冷,时近黄昏,有一只饥寒小鸟飞来,就栖息在仙人怀中,希望获得一些温暖能延续它的生命,仙人惟恐惊动鸟儿,因此盘膝打座,身体不敢摇动,让鸟儿无忧无惧安处怀中,等到翌日小鸟飞往别处栖止,仙人才出定。慈悲爱护动物的心怀,竟然到了如此程度。
  06.寿禅师赎鳞虫得度  宋朝永明大师,讳名延寿,莲宗第六代祖师。平生喜欢买物放生,吴越王钱文穆镇守杭州时,大师当余杭县的库吏,常挪用库钱买鱼虾等水族放生。因此犯了“监守自盗”的罪名,依法应处死刑。吴越王信仰佛教,深知他盗用库钱,全在放生。因此命执行刑罚官,在临刑时,注意观察他的言词容色,前来禀报。大师身临刑场,脸上毫无忧戚的表现,大家都觉得很奇怪,大师说:‘我对库钱,毫无私自使用,全部买物放生,如今死了,直生西方极乐世界,岂不是一大乐事?“吴越王听了他的话,就赦免了他的罪。大师从此出家为僧,勤修禅定,礼佛拜忏,获得无碍辩才。大师涅后,抚州有某僧生病,神识入冥间,见阎罗王大殿左边,供一尊僧像,阎罗王时常出座恭敬礼拜。某僧感觉奇怪,主吏回答说:“阎罗王礼拜的是永明寿禅师,永明禅师在世时修持精进,如今已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证上品上生,阎罗王特别尊敬大师的德化,因而设供每日经常礼拜。”
  07.孙真人救龙子传方  孙真人是历史上大名医孙思邈,唐朝京兆华原人,七岁就学,便能日诵千余字,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学说兼好释典。精于阴阳推步医药之学。后来隐居太白山修道家功夫,练气养神,专精探究医药,以济世活人为心。当他尚未成就仙道时,有一次外出遇见村童,捕捉一蛇,殴打戏弄,蛇身出血将死。孙真人怜悯蛇无辜遭受伤害,便向村童买回,用药敷治救活,然后放生于草泽中。经过月余,孙真人在静坐间,见一位青衣少年前来邀请,真人跟随,到了世人称羡的水晶宫,见头戴合帽,身穿绛衣的龙王出来迎接,延请上座并说:“小儿前日出游,被人所伤,幸遇道人拯救,不胜感激。”即召青衣小官出来,再三拜谢,并殷勤设宴款待,留住三天,临行拿出奇珍异宝赠送,以表谢意。真人坚持不受说道:“久闻龙宫甚多医病秘方,愿能传我,以救世人,远胜金玉。”龙王为感激救子之情,便赠送玉笈三十六方。命仆护送真人到家。经过屡次试验均有灵效,于是编入千金方中传世,从此医术更加精通,行医救人无算。后来证了仙品,活到一百二十岁,到了唐高宗永徽三年二月十五日早上起床,沐浴更衣,遗下形体,仙化而去。经过月余,形体颜貌不变,举尸入棺,轻如空衣,时人都惊奇赞叹!世称为孙真人。   
  08.沙弥救蚁得高寿  佛在世时,有一比丘已证道果,得六神通,知道随侍身边的小沙弥,再过七天,性命将尽。因此命沙弥回家探省母亲,并吩咐他说:“八天以后再回来”其目的就是要他命终在家中。小沙弥在家度过了八天,就回到师父的身边,比丘觉得很奇怪,于是入定观察究竟。原来沙弥在回家途中,看见蚂蚁穴被水浸入,千万蚂蚁被困水中,将要淹死,沙弥顿发一念慈心,随即脱下袈裟堵住水流,并以竹作桥救渡,万千蚂蚁因而得免溺死。由此功德,转短寿而成长寿。后来沙弥活到八十高寿,并证罗汉果,永离六道轮回之苦。
  09.毛宝以放龟免溺  晋朝毛宝尚未成名时,有一次在途中遇见渔夫?带一只大白龟出售,毛宝心生怜悯,将它买来,放生江中。后来毛宝当大将军,镇守邾城。敌将石季龙率兵数万,大肆围攻,毛宝领兵对战大败,士卒六千人纷纷四散逃跑,部分投江,都被溺死,唯独毛宝披甲投江时,好象觉得堕在一块大石上,水中有物承托着他行走,因此免得溺死。等待到达对岸时,仔细一看,原来承托的,竟是从前所放生的那只大白龟。所谓因果报应如影随形,白龟报恩这就是当生的显报。
   10.宋郊活蚁占大魁  宋朝宋郊宋祁兄弟两人,同在太学读书。有一次,遇见一位高僧,能观人相貌,预知吉凶祸福。特为他们兄弟俩相命说:“小宋今科将高中状元,大宋虽登科甲,但名位不高。”事后,有一次,宋郊到野外,偶见蚂蚁穴,被暴风雨水所浸,无数蚂蚁将被淹死,宋郊心生慈悯,编竹作桥,救渡了无数蚂蚁的生命。到了科试时,兄弟两人同时参加应考,考毕,尚未放榜,又遇见那位高僧,一见宋郊,大为惊奇地说:“先生相貌已改,必有大阴德,好象曾经救活数百万条生命。”宋郊回答说:“贫儒哪有如此能力?”僧说:“不然,凡是小动物,都有生命。”郊就将救蚂蚁的事实说出。僧说:“这就对了,先生之令弟当中状元,但是先生功名,将不在令弟之下!”放榜点呼名次时,宋郊果然选居第一。当时章献太后认为小弟不可位居兄长之先,于是该祁为第十名,以郊为第一名。这时两人才深信高僧的话,果然应验。
  11.孔愉以救龟封侯  孔愉是晋朝山阳人,本是一名小官。有一次,经过余干亭,见一只龟被人所囚,孔愉心生慈悯,将龟买来放生于河中,龟浮游水面,屡次引颈回头,仰望孔愉,表示无限谢意,然后才没入水中不见了。后来孔愉因讨伐华轶有功,封为余干亭侯。当铸造侯爵官司印时,印上龟纽头部,往后回顾,铸印官司将它融毁,重新铸造,但是融铸了数次,仍旧模型正直,龟纽向后回顾,铸印官司大感奇怪,便将经过情形,报告孔愉。孔愉忽然想起从前放龟,龟屡次回头顾望,这才恍然明白,如今得以封侯,定是放龟功德的善报,于是保留这颗回顾侯印,佩带使用。
  12.屈师纵鲤增寿  屈师在元屯地方,遇见淦翁捕捉一条赤色鲤鱼,鱼望见屈师,跳踯挣扎,似有求救之意,屈师心中不忍,便将它买来放入河中,让它优游而去。后来梦见龙王邀请他到龙宫中,对他说:“先生本来寿命已尽,因救龙子一命,增延福寿十二年。”屈师救鲤鱼时年四十八岁,后来寿达六十,子孙满堂,无疾善终。
  13.舍巨鳖厨婢愈疾  程氏夫妇平素喜吃鳖肉。有一次偶然买回一只大鳖,吩咐厨婢宰割烹煮,当时夫妇有事暂时外出。厨婢心想:“由我亲手宰杀的鳖命,已经不可计数。今日我决定要释放这只大鳖,甘愿挨受鞭打,不忍心再宰杀了。”于是偷偷地将鳖放生于池中。主人回来索取鳖肉,厨婢禀告说:“刚才不留意,竟被它走失了。”主人非常愤怒,执起鞭子狠狠地毒打厨婢,直到气消才罢休,可怜厨婢,遍体鳞伤,始终忍痛不说。后来有一次,厨婢感染瘟疫,发高烧,病得奄奄一息,主人怕她死在屋里,把她抬到池中水阁里,等待命终。当晚,忽然有一动物从池中爬出,身上负有湿泥,在厨婢身上涂敷,使她顿觉凉爽,高烧因而解退,于是疾病痊愈,得以更生。主人惊奇她病得如此沉重,没有吃药,怎能好转,厨婢便将事实经过相告。主人不信,到了晚上,隐藏暗处偷看,果然是从前失踪的那只大鳖来救她。全家惊奇感叹,从此永远不吃鳖肉了。
  14.鱼族送行  宋朝时,诸暨县令潘华,是虔诚佛教徒,修习普贤忏法,仰体上天好生之德,万物和乐之心,严禁地方百姓,不可入江湖捕网鱼类,若有违犯禁令者,一律加以罪刑。因此在潘县令在任期间,江湖水族,得以无惊无忧,自由自在,游乐生存于水中。后来潘县令奉旨,将入朝为官,夜梦江河中数万鱼类,哀号哭泣,说道:“长者要离开本地,我辈不免要遭受烹杀了,”说罢哭声直上天空。潘县令醒来深觉奇异,便作梦鱼记,叮嘱后来接任的县信,也能保护水族。当潘县令临行时,江湖水中,忽然发出一阵很大悲号的声音,好像失却了保障,如同丧失父母一般痛切,附近百姓皆亲耳听到,大家无不惊奇感叹。
  15.救雀受衔环之报  汉朝杨宝,天性仁慈,年纪才九岁时,有一次在华阴山北,看见一只黄雀被鸱{追逐搏伤,坠落地上。又被许多蚂蚁困咬伤口,黄雀痛苦挣扎,杨宝深为怜悯,便把它救回,敷治创伤,小心畜养在竹箱里,又用黄花喂它,等到创伤痊愈,羽毛生长后,就放它飞去。当夜梦见黄衣童子,向杨宝再三拜谢说道:“我是西王母使者,在飞往蓬莱仙山途中,遭受伤害,承蒙拯救疗养恩德如今我要返回南海了。”说罢,便以白玉环四枚赠送杨宝。继续地说:“祝愿你子孙洁白,位登三公,就如同这玉环一样。”后来杨宝子孙,杨震、杨秉、杨赐、杨彪四代,果然都位列三公,清风亮节,贵显无比。
  16.放狐脱陷井之灾  从前有一僧人,向来不务修行,却有投机取巧之能。听说中药黄精,能使人长生不老,为了试验是否灵效。便把黄精放在枯井里,然后引诱人陷入井中,再用磨盘盖住井口,被害人在井内急迫惶恐,无计可出时,忽然来了一只仙狐,靠着井,告诉陷井说:“请您不必忧虑,我教你方法脱出,我是通晓天道的仙狐,在坟墓里作穴居住,卧在穴下,目光注视穴中,时间久了,便能飞出,这就是仙经上所说的”神能飞形“的道理,您就一心注视磨盘上的孔洞,时久便能飞出。以前我曾经被猎人捕获,承蒙您慈悲赎命救我,因此特来报恩,望您不要忽视”。陷井人便照仙狐的方法,经过十多天,果然从井飞出,脱离灾难。僧人大喜,以为这是黄精的功效。  于是自己告别众人,带着黄精入井,吩咐人家,加盖磨盘,不料过了半个月,打开一看,僧人已经饿死在井内。真是可悲可叹!原来僧人不知前人脱离陷井灾难,乃是狐狸为报旧恩特来相救的,这不但说明了因果相报的事实,也正说明了不落实修持的后果。
  17.蜈蚣听经  明朝穆宗隆庆四年,莲池大师行脚止宿一寺,见人擒捉数条蜈蚣,用竹弓系住头尾,大师怜悯买来放生,但多数已经半死了,只有一条全活,急速逃生而去。后来有一夜,大师正和一位朋友坐谈,壁上忽然出现一条蜈蚣,用木尺从旁边用力敲振,想驱逐它走,竟然不去。大师说:“难道以前所放生的就是你吗?你是为谢恩而来的吗?假若是的话,我当为你说法,愿你谛听:‘一切有情,唯心所造。心地狠戾的,化作虎狼。心地恶毒的,化作蛇蝎。你若除去毒心,就可解脱这个形体。’说罢叫他走,却不用驱逐,就慢慢的从窗外走出去了,朋友在坐,不禁同声叹为希有。
  18.饷即瘗(yi)之  戒牛录上记载:宣城庚本淑的祖父辈,都遵守不吃牛肉,已经很久了。有一次,庚本淑生病,服用医师开的药方,用牛脑作引子。又曾经有人赠送牛肉,庚本淑自己虽然不吃,却给仆人吃,自以为这样就没有罪过。有一天,庚本淑梦见头戴冠帽,身穿赤色朝服的神,呵斥他说:“你是吃牛肉的人吗?身体竟如此腥臭难闻?”庚要淑回答说:“我并没有吃牛肉。”神既命随从官司吏检阅善恶簿,接着说:“你虽然未吃牛肉,但因病破了戒。面且送牛肉给仆人吃,由于这个罪过,应当夺减你的阳寿,姑念你尚有反悔之心,你若能劝百家不吃牛肉,就还回你的寿算。”庚本淑不敢回答,心想:“世人能信戒不吃牛肉的人很少,怎能劝导百家呢?至于平时若有人赠送牛肉应当怎办?”神知道他的心理,便微笑地说:“有人赠送牛肉把它理葬就行了。只恐劝导的心不坚定,何必忧虑推选不广呢?”庚本淑醒来就将梦中所见经过记载下来,流传劝化世人,戒吃牛肉。
  19.十一世牛  因果实录上记载:河南省归德地方的医师尹某,好吃牛肉,每到病人家中诊病,请他吃饭时,若见桌上没有牛肉,便以为不够诚意,就会抱怨不吃而去。有一天突然死去,神识到了冥罕,遇见同里杀牛屠夫,跪在堂下,正接受阎罗王的审问。屠夫见医师尹某来到,便指着说:“他不吃,我不杀。”尹某跪在地上,对答说:“他不杀,我不吃”双方为了卸责,争辩不止。阎罗王听了,大怒说:“牛竭力劳苦,代人耕田,养活人命,你们不但不知感恩,竟然忍心杀它吃它。至于吃牛肉与杀害牛命,罪孽相等,你们知道多吃必然多杀,少吃便少杀,不吃便不杀,互相关连的道理吗”杀牛者心地残忍,手段毒辣,即刻罚入地狱受报。尹某在阳世好吃牛肉,而且曾经误用药物,杀死十一人,罚你十一世为牛,以偿十一条人命。”此段事迹,是湖北省孝感县杜嗣麟先生,神识入冥间所见。 
(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
&&&&&&&&&&&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全部:&&&&&&
点击查看本站五明频道类似内容:
(学佛网公众号:佛教为主)
(净土法门法语公众号)
(无量光公众号:素食、传统文化)
(学佛网个人微信号)
(无量光慈善公众号)佛经故事:兔王舍身求道生天的故事
佛说兔王经第三十一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舍卫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佛告诸比丘。昔有兔王。游在山中。与群辈俱。饥食果蓏。渴饮泉水。行四等心。慈悲喜护。教诸眷属。悉令仁和。勿为众恶。毕脱此身。得为人形。可受道教。时诸眷属。欢喜从教。不敢违命。
有一天,佛祖在给孤独园,带领1250位大比丘弟子修行。
佛祖告诉大家:以前有位兔王,在山中生活,带领兔群喝山泉水,吃瓜果蔬菜,行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教导诸位眷属,应当仁慈柔和,不要作恶,来世可以脱离畜生恶行,可以投胎做人,可以学佛修行。当时,兔群都欢喜奉行,不敢违抗。
有一仙人。处在林树。食啖果蓏。而饮山水。独处修道。未曾游逸。建四梵行慈悲喜护诵经念道。音声通利。其音和雅。闻莫不欣。于时兔王。往附近之。听其所诵经。意中欣踊。不以为厌。与诸眷属。共赍果蓏。供养道人。如是积日经月历年。时冬寒至。仙人欲还到于人间。
当时有位仙人住在树林,也是吃瓜果,喝山泉,独处修道,修慈悲喜舍,经常诵经,声音悦耳动听,百听不厌。
兔王经常去到附近听仙人诵经,非常欢喜,经常跟诸位眷属一起用瓜果来供养仙人。
后来寒冬来了,仙人准备回到人间。
兔王见之。着衣取钵。及鹿皮囊。并诸衣服。愁忧不乐。心怀恋恨。不欲令舍来。对之泪出。问何所趣。在此日日相见。以为娱乐。饥渴忘食。如依父母。愿一留意。假止莫发。仙人报曰。吾有四大。当慎将护。今冬寒至。果蓏已尽。山水冰冻。又无岩窟可以居止。适欲舍去依处人间。分卫求食。顿止精舍。过冬寒已。当复相就。勿以悒悒。
兔王见了之后,就恋恋不舍,对着仙人掉眼泪,问仙人要去哪里啊,在这里天天相见,非常开心,好像依止父母一样,希望仙人能够留下来,不要走。
仙人说:我也要保重身体才能继续修行啊,现在寒冬将至,找不到瓜果蔬菜等食物,山水也被冰冻了,又没有洞窟可以避寒,我准备去人间乞食,在精舍度过寒冬,然后再过来,你们不用悲伤。
兔王答曰。吾等眷属。当行求果。远近募索。当相给足。愿一屈意。愍伤见济。假使舍去。忧戚之恋。或不自全。设使今日。无有供具。便以我身。供上道人。道人见之。感惟哀念。恕之至心。当奈之何。仙人事火。前有生炭。兔王心念。道人可我。是以默然。便自举身。投于火中。火大炽盛。适堕火中。道人欲救。寻已命过。命过之后。生兜术天。于菩萨身。功德特尊。威神巍巍。
兔王说:我们会到处为您寻找食物来供养,希望您怜悯我们,屈尊留下来吧。假如您离开了,我们可怎么办啊。如果现在没有食物可以供养,那就用我的肉身来供养您。
仙人见了之后,也很感动。仙人侍奉火,面前有一堆火。兔王心想:仙人默许了。
于是兔王就跳入火中,因为火非常炽盛,兔王一跳进去,仙人想要救他已经来不及了,兔王已经被烧死了。
兔王死后,生到了兜率天,功德殊胜,威神巍巍。
仙人见之。为道德故。不惜身命。愍伤怜之。亦自克责。绝谷不食。寻时迁神。处兜率天。佛告比丘。欲知尔时兔王者则我身是。诸眷属者今诸比丘是。其仙人者定光佛是。吾为菩萨。勤苦如是。精进不懈。以经道故。不惜躯命。积功累德无央数劫。乃得佛道。汝等精勤无得放逸。无得懈怠。断除六情如救头燃。心无所著当如飞鸟游于虚空。佛说如是。莫不欢喜。
仙人见到兔王为了求道,不惜身命,非常怜悯,也非常自责,也绝食了。当时他也生到了兜率天。
佛祖告诉大家:当时的兔王就是我啊。当时的群兔就是诸位比丘。当时的仙人就是燃灯佛。我因地修行的时候,就是这样精进,为了求法,不惜身命,无量劫积功累德,才得以成佛。
你们要精进修行,不要放逸,不要懈怠,都摄六根,如救头燃,心无所著,如同飞鸟遨游虚空,事过不留,了无痕迹。
佛祖说完这个故事,大家都非常欢喜。
经文出自:
小乘阿含部·第0665部
佛说生经五卷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我的更多文章:
( 09:00:00)( 09:00:00)( 09:00:00)( 09:00:00)( 09:30:00)( 09:30:00)( 09:30:00)( 09:00:00)( 09:30:00)( 09:30:00)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当前位置:&>&&>&
佛教故事大全
佛教故事包括佛经故事、高僧故事、禅语故事三部分。佛教故事散见于佛经、历史书、外文典籍中,精品故事网加以精选整理,以享越爱佛教故事的读者。佛经故事_PDF图书下载_潘明权,李叔严_在线阅读_PDF免费电子书下载_第一图书网
出版时间:2008-08&&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作者:潘明权,李叔严&&页数:256&&字数:190000&&Tag标签:无&&
  佛教是文化——代《走近佛教文化丛书》总序  佛教自古印度传人中土,史载始于汉,扎根于魏、晋、南北朝,盛于隋、唐,逶迤于宋、元、明、清,直至而今,绵延相传,历经两千多年。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佛教已不仅仅是中国佛教徒信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宗教,而且它已经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已故的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生前曾多次提到,在大家习惯提宗教的“五性”(民族性、国际性、特殊性、复杂性、长期性)中再加上一性,即宗教的“文化性”。而他老人家身体力行,时时处处坚持首先在佛教中倡导、论述佛教的文化性。他在《佛教常识答问》(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的序言中是这样讲“佛教是文化”的:  我看过曾是毛主席的勤务员李银桥写的书。有一天,毛主席在延安出门散步,对李银桥说:“我们看看佛教寺庙,好不好?”“那有什么看头?都是一些迷信。”毛主席说:“片面片面,那是文化,你懂吗?”我因而想起“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周建人先生写信给我说:“文革”初期范文澜先生向他说,自己正在补课,读佛书。范老说,佛教在中国将近两千年,对中国文化有那么深厚的影响,不懂佛教,就不能懂得中国文化史。一九八七年我到四川一个佛教圣地看到被人贴迷信标语的事实,回来写了一份报告,钱学森博士看见了,写信给我说:  “宗教是文化。”  这三个人,一是伟大的革命家,一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一是当代的大科学家,所见相同,都承认佛教是文化。  上面所引的这段文字,再一次证明了赵朴初先生对“佛教是文化”这一提法的赞同。  恩格斯曾经指出,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在欧洲的中世纪,基督教曾经将各门科学统摄到自身统治之下,使它们成为神学的奴仆。佛教并没有形成如基督教那种凌驾于一切的精神统治力量。特别是在中国,由于固有传统文化的作用,佛教始终未能成为思想文化上的主导势力。但佛教影响于社会以及文化学术的许多方面是明显而深刻的。这种影响特别突出地表现在哲学、伦理学、文学、语言学、艺术(书法、美术、音乐、舞蹈、建筑等)诸多方面。在某些历史时期,佛教在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中也起过一定作用。佛教影响更深浸到人们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以及感情之中。人们通常将“儒(孔子)释(佛教)道(道教)”三教合流看成中华民族主流思想和传统文化的代表。所以,我们今天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分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决不能忽视和抛开中国佛教文化。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研究和开展宗教文化活动的人逐渐多了起来。特别是佛教文化这些年被炒得很热,有关佛教文化方面的书也出得不少。这对了解佛教和禅学,进一步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引导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很有好处,但这也引出一些问题。毋庸讳言,这些年出版界对佛教文化的宣传,做了不少工作,但其中良莠不齐的现象是存在的,有些出版物言过其实,哗众取宠,不肯做一些基础性工作。有的急功近利,不惜去粗制滥造。为了对这种现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纠正,我们想尝试做一点踏踏实实的基础性工作,即从研究、介绍某些个别的佛教文化现象做起,用事实和形象说话,先引起大家的兴趣,以便引导人们正确地走近佛教文化,渐深渐远,最后达到真实地而不是虚假地,深入地而不是皮毛地了解和认识佛教文化的目的。在如此思考的基础上,我们与天津古籍出版社的编辑和领导达成共识,共同策划出版一套《走近佛教文化丛书》。  这套丛书首先推出四本。即:  《佛经故事》佛经是佛教文化的源头,要想走近佛教文化,必须对佛经有所了解。但佛经卷帙浩繁,博大精深,别说我们普通人,就是得道高僧、佛学专家,穷其一生,也难识其万一。所以我们只能从中选一部分容易理解且有故事性的经文,用说故事的方式介绍给大家。  《高僧传奇》高僧是佛教文化的创造者和实践者。佛教的中国化,是通过许许多多佛教徒和佛教学者的共同努力来实现的。而高僧,就是这批优秀人物的代表,他们以其坚忍不拔的毅力、深邃的学识、高洁的品格垂范后世,为佛教的发展和佛教文化的形成做出了辉煌的贡献。我们从历代高僧传记、小说、笔记、野史、民间传说中搜集了一部分高僧故事,加以删削、改编,进行重新创作,利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故事”的这种“劝善惩恶”、“动存鉴借”的功能和虚实相济的形式,将高僧事迹介绍给读者。  《妙谭观音》观音被称为在人间救苦救难的大菩萨。按佛教的说法,菩萨是已经成就佛道、而发愿住世度人的一类“有情”。观音可以说是体现菩萨精神的一个典型。在中国,观音信仰是民间信仰的主要内容之一。我们采用“妙谭”(类似“说书”)的形式把观音的故事说给大家。  《禅宗公案》禅宗是最能体现佛教中国化的一个佛教宗派。禅宗公案是禅宗的血脉,是记录中国禅宗的主要文献,也是禅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公案”起源于唐末,兴盛于五代和两宋。据计算,禅宗的公案大约有一千七百余则。通常所用也不过四五百则左右。公案的内容大都与实际的禅修生活密切相关。禅师在示法时,或用问答,或用动作,或二者兼用,来启迪众徒,以使顿悟。这些内容被记录下来,便是禅宗公案。近些年的所谓佛教文化热,很大程度上是禅文化热。为了使大家初步了解禅的知识,我们选出二百则公案,加以简单解说,以使人们正确认识禅文化,走近禅文化。  因为参与本丛书写作的作者其观点和专业领域不同,写作风格也就不甚相同,编者在统稿时尽量调整统一。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担心达不到读者要求,望请见谅。加之我们的知识和能力有限,书中肯定会有很多错误,希望读者批评指正。说句心里话,只凭几本书就想把“佛教是文化”这个课题说清楚是不可能的,好在我们是用这四本书投石问路,如果能得到读者的认可,我们将总结经验教训,再陆续推出若干册,一步一个脚印地把《走近佛教文化丛书》做好。  感谢为《走近佛教文化丛书》出过力的所有同志,感谢即将购读此套丛书并不吝赐教的广大读者!  陈耳东谨识  2007年12月于天津忍斋
佛经是佛教文化的源头,要想走近佛教文化,必须对佛经有所了解。但佛经卷帙浩繁,博大精深,别说我们普通人,就是得道高僧、佛学专家,穷其一生,也难识其万一。本书选择了浩瀚佛学故事中的一些容易理解且有故事性的经文,用说故事的方式介绍给大家。
佛、菩萨故事
蓝毗尼园诞太子
童年慈悲救伤雁
观农耕田生悯心
游走四门寻真道
菩提树下成正觉
初转法轮鹿野苑
地水火风从何来
弥勒问疾维摩诘
须达长者造精舍
男孩施土修佛舍
慈心因缘不食肉
盲龟百年遇木孔
穷人供佛成正果
海神问难行船人
童子燃灯佛授记
拘尸那伽入涅榘
善财童子参弥勒
施身成仁金毛兽
龙与国王持斋戒
王子以身饲母虎
布施得报穷夫妇
比丘天宝得正道
财迷蛇身施黄金
比丘天花成罗汉
一钱供灯贫难陀
乞儿出家无贵贱
金财布施得正果
割肉饲鹰救鸽子
平安现报差摩女
改恶从善鬼子母修行者故事
沙弥守戒自杀身
比丘持戒护鹅珠
忍辱含垢修行者
忍辱仙人忍诸辱
狂妄无礼婆罗门
贪财僧人遭戏弄
出家凡夫贪利养
立志求道恒伽达
修道者难蒙大冤
为造预言杀亲子
兔子自焚作供养智者故事
聪明媳妇毗舍利
大施舀海索己宝
驯象得悟光明王
国王巧判失牛案
国王智断偷衣案
近村鲜果不可食
木偶少年奇遇记
仆人识宝巧经营
七日怪雨人变狂
巧匠画家比武艺
智救孩子离火宅
老人妙策安天下
两妇争儿辨真伪
万能厨师治天下
两钱乞丐成富者
事实教人辨真伪善者故事
阿泪咤背尸成金
慈力国王施己血
得饶人处且饶人
快目国王施双眼
勒那阁耶助还债
善求恶求两兄弟
社会和谐国安定
仙叹舍财施诊药
诚实少年易金盆
农夫安贫不杀生
农夫勤恳喜成家
贫人木筏庆生还
夫人有令织匠勇
莲花夫人生力士
出卖贫困老婢女
波耶国王息战火
丑女变相缘致诚
舍身弃王做奴隶贪嗔痴人故事
背骆驼上楼磨刀
中箭人钻牛角尖
不知有人在箧中
不遵父言独自行
恶鬼结交贪比丘
兄弟异遇裸国行
得不偿失讨债人
儿子失手误杀父
鲁莽发怒也愚蠢
最受尊重是钱财
国王赏钱空欢喜
海里失盂河里找
害怕眼痛挖眼球
火与冷水俱不得
假扮罗刹吓跑人
骄慢成习改也难
口渴临河不饮水
吉祥三宝何吉祥
名不符实何吉利
良医智寻猝长药
两鬼相争人得利
两徒为师摩患脚
蜜置火上欲扇凉
木桶清水流不尽
受诈失财牧羊人
农夫相思恋公主
贫人贪赏烧自衣
抢擦痰迹踢破唇
上等细布护驼皮
舍命救王求做奴
身有宝珠不知用
熟背口诀难驾船
树上黄金水底捞
偷金不成烧尽棉
偷莲伪装鸳鸯鸣
胜利之后马拉磨
为不开口任贼偷
围着公驴挤驴乳
无知轻信放走龟
五人买婢共使唤
五由旬作三由旬
华丽衣服受款待
小儿请仙辨毛发
心能至诚蛇变金
羞搬凳子肩负重
学王眼跳受惩罚
贪欢喜丸失财物
舅甥食兔互算计
以影为实愚蠢人
庸医夹板医驼背
愚臣挖眼伤仙人
平衡二妻失双目
欲望壮胆祸患出
赞父德行反成拙
贼偷锦绣裹破烂
穷人攀比大富翁
欲避苦役毁双目
助人推车索“无物”
破树取果徒劳苦
自称胆大夜争斗
天外有天诫力士
患难之中识朋友
蛇、象、牛奶像镰刀
夫妻只识岁月貌
吹牛出丑聪明人
公正法官无晚节愚人故事
懊悔多吃六只饼
保瓮杀驼两落空
不守门户护门板
两子分家求愚人
高楼只建第三层
傻徒买驴代陶工
双重失败钓鱼人
四人抬床撒麦种
偷米一口遭刀割
秃子治秃求秃医
为护耳环割儿头
为失一牛杀群牛
为拾一粒失一把
为选美果逐个尝
为葬一子再杀子
学会疗伤鞭自己
榨取蔗汁灌蔗园
愚人集乳不挤奶
愚人食盐反为患
愚者不悟常挨打
自挨鞭打试药效
秃头挨打说人痴
炒熟芝麻作种子
沉香烧炭贱价卖
稻谷掺泥不如糠
灌肠药水用口服
狼吞虎咽效祖先
恋学制瓶空耗时恶人故事
为图报复不惜命
代人捉熊陷险境
诈言马死胆小鬼
荡妇私奔诈称死
恩将仇报遇难人
恩怨奇遇欢喜丸
怪罪天狗吃月亮
金币赎己殃同伴
劣质毛皮卖高价
治妻丑鼻割人鼻
婆罗门妇害婆婆
商贾杀导陷迷津
水沟错解摩尼珠
榘达龙王历苦难
有钱就认亲兄弟
熊伤儿子害道人
一千两肉弥过失动物故事
“聪明”狐狸充虎饥
豺效狮威丧己命
拒食大雁巧逃脱
饿狼受惩守斋戒
海龙化蛇慑蝮蛇
猴王自罚救众猴
猴子捞月一场空
马吃青草猪吃麦
马王鬼窟救商人
猕猴挨打迁怒童
猕猴智脱虬龙口
吹断树枝惊野鹿
仁义智慧九色鹿
善恶双头共命鸟
蛇头蛇尾争先行
虱子跳蚤同归火
贪食乌鸦丧性命
贪心累死觅食狗
小猫学会寻美食
鱼王网底救群鱼
自救悟理孔雀王
小鸟罗婆智斗鹰
野狐学法难成王
鹦鹉日久闻四谛
居安思危智龟王
笼中鹦鹉智脱身
雀王啄骨劝老虎
舍身救鱼作布施
狮子不屑与猪斗
天鹅哺雏雏怜母
鲜果干瘪枉杀鸽
乌鸦孔雀相形绌
乌鸦自救免灾难
避喧修静鹦鹉王
鳖蛇报答救命人
终究是驴不是马
难于共命双头鸟
鸡鸣非时害己命后记
  蓝毗尼园诞太子  两千六百多年前,古印度北部有个叫迦毗罗卫的国家,这个国家现在尼泊尔王国境内,距离印度边界只有几十公里。迦毗罗卫国虽然是个小国,但是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世代居住着释迦族,属于印度四大种姓中的第二等级刹帝利种姓。国王名叫首图驮那,世称净饭王,贤明能干。王后摩耶夫人,是邻国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美丽贤惠。有一天,摩耶夫人做梦,见一头白象入怀中而怀孕。按照古印度的风俗,妇女都要回到娘家分娩。临近产期,摩耶夫人告别国王,率领婢女和仆人等一齐回娘家天臂城。  这一天相传是二月十五日(按中国的说法为农历四月初八),春光明媚,春日融融。回家途中,已经走到离天臂城不远的一个花园,即摩耶夫人的父亲善觉王所建的蓝毗尼园时,摩耶夫人就已经感到腹痛难忍,知道马上要临盆生产,就立刻吩咐婢女、仆人做准备。人们赶紧用布匹围成一个大布帐,只让婢女们在布帐中侍候摩耶夫人。不一会儿,摩耶夫人的腹痛加剧,连忙用右手扶住一棵大无忧树,并扶着树干慢慢躺倒在树荫下的临时床铺上,由接产婆和婢女们为自己接生。这时,一个婴儿已经急不可待地降生了。与此同时,只见晴空中飘来了片云,天上降下了洁净的绵绵春雨,好像天上有九条龙吐水为新生婴儿沐浴。这生下的婴儿就是释迦牟尼,这一天,正好相当于我国的农历四月初八,佛教把这天命名为佛诞日,又称浴佛节。传说,释迦牟尼诞生以后,向东南西北各走了七步,每一步脚下都被一朵从地下涌出的莲花托住,口中念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释迦牟尼降生的传说一直流传到现在。佛教院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都举办盛大的法会浴佛,举行隆重的释迦佛降生的浴佛仪式,用香花、净水,浇洒在裹红肚兜、右手指天、左手指地的婴儿像(又称太子像)上,纪念和庆祝释迦牟尼的诞辰。“释迦”是释迦牟尼所在王族的族名,意思是“能仁”,“牟尼”是他的名字,意思是“寂默”、“能仁寂默”的意思,也有人解释为释迦族的贤人、智者、大雄。  作者于2000年5月访问尼泊尔时,在蓝毗尼园中的摩耶夫人庙中,看到供着三块内容相似的浮雕石刻。石刻图中,左边的摩耶夫人右臂抬起,用手攀住树枝;右边是几位侍女似在为摩耶夫人分娩而忙碌着;石刻图中右下角有一个婴儿缓缓向前走,地面有七朵莲花。这就是释迦牟尼从摩耶夫人右胁下降生后,九龙吐天水为婴儿沐浴,即在地上行走七步的故事。  童年慈悲救伤雁  迦毗罗卫国虽然是个小国,但是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释迦牟尼是这个小国的王子,所以,他童年时锦衣玉食,过着优裕的生活。有一天,释迦族的许多少年在花园中游玩,其中不少少年在比赛射箭,正在此时,有一群大雁飞过,引起大家一阵欢叫,都说,看谁的本领大,可以射下大雁。王子的一个堂弟,名叫提婆达多,他张弓射箭,正好射中了其中的一只大雁。  中箭的大雁落下,掉到王子的园中。王子看到受伤的大雁,非常痛心,他把大雁身上的箭小心拔出,并为它敷上药,包扎好伤口。这时,提婆达多寻找大雁来到王子的花园,王子把雁交还给他。王子说:“我想把它留下,让它养好伤,再把它放生。”提婆达多不肯,王子说:“人皆有慈悲众生之心,何况这是一只受了伤的大雁。”  两人争执不下,就请来释迦族中的几位长者,评论是非。一位智慧长者说:“谁能哺养好这只大雁,大雁就应当归谁。”许多长者都同意这个主张。提婆达多虽然想坚持要这只大雁,因为道理在王子这边,而且没有办法反对这么多同族的长者,也只好同意这个评判,于是大雁就归了王子。王子养好了大雁的伤,把它重新放归山林。  但是,争要大雁的这件事,埋下了提婆达多与王子的矛盾。  《佛本行经》  观农耕田生悯心  一天,净饭王带着少年王子和他的小伙伴(都是周围小国其他王族的少年)出宫游玩,直至野外,看到地里的农民们在辛勤地耕种。王子看到,农民们在烈日之下赤裸着瘦弱的上身,弯身躬背地役牛耕田,一个个面黄肌瘦,干瘪的肚皮々可以看出他们的饥饿,汗流浃背,张嘴喘气,正是他们干渴难忍,什么话都无法形容他们非常辛苦的感受。不时,地主还厉声呵斥,催他们拼命干活。  受痛苦的还有那些耕牛,同样是烈日炎炎,同样是汗流浃背,同样是在耕田,只要走得慢一点,或者耕到硬土而耕不动时,气喘吁吁,人们还要用鞭子狠狠抽打牛背,或用绳子拽非常敏感、引起痛楚的牛鼻子,而且,耕牛们也同样是又饥,又饿,又渴,又累。  翻出的土壤中,地里的小虫露出地面,各种飞鸟把小虫子一一吃掉。大鸟吃不到虫子,就啄小鸟,小鸟吃不到虫子,只飞来飞去在旁边吱吱地叫。
  佛教故事多如恒河沙数。历代法师用通俗的语言讲授佛教的经义内容,形成了这些浅近生动、蕴涵深远的故事。  《佛经故事》收录了其中的224个佛经故事,大多是以人物、动物,佛事、世事为主题,无不处处寓意学佛信佛,劝善向善,戒贪惩恶,而又不离开佛教的本意。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用户评论&(总计1条)
&&&&好书,真希望有越来越多这样的故事书给孩子们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 201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经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