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有哪些定制类、个性类的在线互动学习产品

我们的伴侣关系、亲子关系

都與原生家庭息息相关。

我们沿袭了父母的“言传身教”

是一种觉醒式的自我疗愈。

但不是把所有的问题推给原生家庭

而是唤醒我们改變自己的能力,

这才是我们追寻更高生命品质的初衷

从“原生家庭”重新认识自己

基本上,人一生有两个家庭:一个是自己出生、成长嘚家庭——我们称之为原生家庭;另一个是进入婚姻生活后所建立的家也就是自己“当家”的家。

家庭塑造人的个性影响人格成长、囚际关系、管理情绪的能力,以及对人与人之间情绪互动的了解

谈恋爱时,我们总是不自觉看上某种特定类型的对象也受到原生家庭鈈同背景的影响。

我的来访者A君他长得帅、条件好,周遭有许多女孩子喜欢他他的初恋情人患有抑郁症,自杀未遂刚出院

他的第二個女友,是个“暴食症”或“神经性厌食”者;目前他的第三任女友则是个有夫之妇得不到丈夫的爱,而在绝望时遇到A君

看他的经历,你会想:为什么他不断地被“受苦”的异性所吸引总是喜欢心理上有问题的人?

追本溯源:在A君十二岁时父亲有外遇,母亲顿时精鉮濒临崩溃开始进出医院;当时,还是个小男孩的他必须转换角色来照顾与帮助母亲。

A君像小时候帮助母亲般来帮助那些女孩希望洎己的好行为能使她们快乐起来,并且她们能够重新开始来爱他在心理学上,这称为“强迫性重复”

大多是由原生家庭复制衍生而来。

在与亲密的人互动关系中最常浮现:

比如某个孩子小时候曾被父亲虐待,他对下一代可能会产生两种极端的倾向:一种是重复模式鈈自觉地成为打孩子的人;另一种则可能是过度溺爱、完全不管教孩子。

有了这样的认知后我们应警惕自己,莫让过去的创伤延续到现茬勿用愤怒向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讨债”,而要以理性、爱心慢慢解决问题找出自己的心理按钮。

B君的哥哥、弟弟都很外向很会講话,他则较安静善于思考

B君不吵不闹、常被忽略、不被注意,所以从小受到的伤害就是“不公平”他最害怕的也是“不公平”,这昰他的“心理按钮”

就会使他的情绪爆发出来。

B君的妻子是家中的长女和母亲感情非常好,她对有外遇的父亲心怀恨意父女之间有佷多冲突,父亲自然把许多的爱给了第二个女儿;

可想而知她的“心理按钮”便是希望得到更多男性的爱,希望被珍惜、被疼爱这个妻子的“按钮”是要“成为特别的”,在丈夫的心目中是“最重要的”

有时她撒娇、耍赖,想得到丈夫的「包容」医治过去的伤痛。泹B君就受不了因为这样「不公平」,他认为凡事都要「讲理」

当他越要讲理,妻子越觉得不被“宠爱”

两人就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僵持不下。

B君妻子生气的对象其实是自己的父亲每当丈夫强调“公平”的刹那,她好像又看到从前父亲用严苛的标准在要求她;当父亲洅度出现时她的愤怒便有了发泄对象。

经过一些心理辅导认识了“原生家庭”的观念,她学习饶恕父亲并把过去的需要讲出来,改善了父女的关系;

B君看到妻子和岳父之间有这么大的冲突及痛苦便特别疼爱妻子,妻子心存感激而对丈夫更好形成一个良性互动。

生活中有些冲突看起来稀松平常但大部分的人,就像一个被内在模式控制的机器——不断的由无意识操控制造出问题并且长年得不到解決,心灵饱受折磨

如果我们想要改变现状,

就需要去探索这些控制我们的模式

并学会如何从当中跳脱出来。

人类内心的两个基本需要

囚出生后就需要安全的环境知道下一餐有没有的吃、关爱的人是否在身边,如果这种安全感不能得到满足将来对爱情、婚姻、子女的關系都会产生问题。

不同成长背景的人对不同情境会有不同的诠释,也许是正面的也许是负面的:从小受伤的人,常把别人的善意当荿恶意;

没有安全感的人对别人的笑意会解释成嘲笑或别人有居心,却不能想象那可能是一种友善的表示

第二个需要是身体的接触和撫摸,很多临终的病人即使已失去语言沟通的能力,但被抚摸时仍有感觉、反应。

心理治疗中最有效的两个要素

父母亲是小孩心理上嘚第一面镜子孩子起先不知道自己是谁,靠着父母对他的反应、评价从中建立自我形象和自我观念。

而我们总有软弱爱也不完全,哆半喜欢成绩优异的、漂亮的、跑得快的、聪明的孩子更喜欢跟自己长得像或个性相像的孩子,无形中对待孩子就会有一些差别待遇,对那些被冷落的小孩造成影响

因此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理,

关爱他们同时要好好面对自己的问题。

身上还带着过去伤痕的父母若鈈懂得面对自己的问题,就会比较不能容忍孩子负面的情绪

大多数中国人习惯用高压政策,只许孩子有正面的情绪像乖、听话。至于負面情绪则会带给我们困扰像触犯了心中的地雷,不太舒服于是就压抑孩子不能发怒。

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让孩子懂得如何适当哋表达情绪是非常重要的。

生气是正常的情绪重要的是如何以合宜的方法疏导,并且“不要含怒到日落”──不累积怒气──累积久了會变成苦毒、疾病导致一般常见的胃痛、偏头痛……

许多人在成长过程中,情绪被压抑没有表现出来,但其实一直在内心翻腾、搅动一旦引爆,情况便难以收拾

相对于“镜映”,另一个要素是理想化(Idealizing);

每个人都需要有个比自己更高、更大、更有智慧的力量引导小駭需要父母关爱他、管教他。

有些小孩虽然物质不虞匮乏但父母很忙,无法陪伴他这些小孩比较无法控制情绪。

国内在实施一胎化后有个「四二一」现象:一个小孩有四个祖父母、二个父母,这个孩子集三千宠爱于一身没有人敢管教他,而且有求必应变成一个小霸王或小公主,产生许多儿童问题

其中的关键不在于他们得到多少爱,除了爱孩子还需要有外在的规范加以约束。

假如小孩偷钱没囿被抓到、没有人管教,这个小孩心理上会越来越没有安全感越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如果小孩偷钱时被父母逮到了严严地教训一顿,反而可以帮助他建立内心的安全感

就像把内在许多的动力放在铁轨上,让火车可以循轨而行而且冲得很快,也会发展得很好

所以洳何平衡爱与管教,是非常重要的它们犹如老鹰的一对翅膀,要同时具备才能展翅上腾

镜映和理想化就像上帝的两个属性:

一是“无條件的爱”,一是“公义”的性格;

前者是恩典后者是真理。人需要无条件的爱也需要有公义的法则。这样才能克制冲动发展坚韧嘚品格,完***生目标

我们有责任从自己开始,

不让过去代代相传的问题

大家都有受伤的经验,不管怎样的伤口都需要妥善处理才能愈合。

人生难免会因人与人相处时产生冲突、摩擦而内心受到伤害,如果那些伤害继续存在没有得到应有的照顾和医治,日后会有佷多的后遗症

我们应如何面对这些伤害、如何疗伤,才能更有力量站起来

首先,我们要学习不再把手指指向别人认为都是别人害得峩们变成今天的景况。

心灵医治的第一个步骤

了解自己在成长历程中曾发生的事,

成年人的眼光去重新检视

如果你的父亲曾对你很绝凊,试着用新的角度来看你可能会了解原来父亲也是不得已的,或者他只不过是不小心讲了一句话对你的伤害却是那么真实、那么的罙。

否则很难从中跳脱出来

纵使父亲对你的伤害是有意的,心灵探索和医治也能减轻伤害帮助你接受人的不完全,学习设身处地地看箌父亲那样做的理由进而宽恕他。

孩子的承受能力不够遭遇一些事情时,有时会造成很深的伤害但我们若能以***的眼光追溯当下嘚景况,伤口也就没有那么大了心理历程很重要。

原生家庭的三个影响因素

在自我探索过程中对于原生家庭至少要有下列一些基本的叻解:

每个人在成长中多少都会留下某些印记,就是所谓的“心理按钮”对家中最小的孩子而言,在家里他没有决定权如要突显自己,讲话就得特别大声

一个总是害怕得不到注意而提高声量的孩子,日后在人际关系上最敏感的:就是别人是否能尊重他的意见

一旦觉嘚被忽视,就容易“情绪过敏”造成不必要的冲突。

一个从小看母亲总是用眼泪操纵父亲的小孩长大后当他看见妻子掉眼泪时,会立刻大发脾气而不是去安慰她;

因为那一刹那间,儿时的影像仿佛又重演他的潜意识里,认定妻子就像母亲要控制父亲一样其实这个妻子很无辜,她只是不小心触犯了丈夫的心理按钮

每个人的心理按钮各不相同:有人怕“不公平”,有人则怕“被冤枉”但也有人行倳风格深受“内在誓言”的影响。

“内在誓言”也可以说是

 或是一直留在心中的某种理念

 成为我们人生的最高指导原则。

成长背景无形Φ灌输我们很多信念这些信念不但牢不可破,而且不断影响着我们

“内在誓言”有其历史性的功能,曾在过去人生某个阶段中保护我們不致受到太大的伤害内在誓言有很多种,例如:

“男人都是不可靠的所以我要存私房钱;”

“男人不可以哭”习惯性的压抑情绪;

從小经历贫困的生活,于是学会:“人生就是要玩命努力”甚至变成“工作就是人生,人生就是工作”

这样的人成年后即使生活富裕,也无法让自己与家人稍微轻松一些、生活多些享受

人际互动时,有三种自我防卫的形态

有的人习惯性以“讨好他人”来保护自己这種人总是笑嘻嘻的,保护自己的方式就是甜言蜜语主动上前和人握手、打招呼,用“只要我乖别人就喜欢我”的内在誓言,希望天下所有的人都爱他

但若是一直采用同一种方式面对问题而没有弹性时,就会出状况

每个人应该不断成长,学习用更为成熟的心态与方法詓解决问题

在人还没有指责他之前,先凶狠的指责别人与每个人保持距离。

用这种方法可以隐藏自己的软弱不轻易被人刺伤,但付絀的代价太大了因为他内心其实很需要爱,却用攻击的态度拒人于千里之外

既不攻击也不讨好别人,只是把自己隐藏起来保持遥远距离,冷眼旁观

有的人是“电脑型”,凡事用逻辑分析过度运用理性,以隔离感情的方式保护自己不和别人互动,也不把心事告诉別人似乎离群索居,很难与人深交

有的人是“小丑型”,虽然表面上嘻皮笑脸却从不开放自己的内心世界,他可以把你逗得哈哈大笑可是根本不分享心事。

如此一来虽然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但享受不到与人心灵相契的喜悦

写情绪日记能更了解自己

除了觉察自巳的内在誓言,了解上述基本的心理防卫方式之外我们还可以多听心灵的课程,多听有关人际、心理的演讲也可藉情绪日记与生命线汾析,更深入了解自己的情绪及与他人之间的心理互动模式

尝试写“情绪日记”,仔细思考生活中到底有哪些事会让你有“情绪过激”嘚反应把这类事情记录下来,对于自己的成长、心理复健很有帮助

G先生带着亲戚去购物时,看到一个小男孩一直在哭亲戚很自然地偠去安抚那个男孩,G先生突然大声说:

“小心一点不要碰那个小孩!”

“因为他的父母可能会觉得你在诱拐他。”

这个亲戚不解觉得:“有这么严重吗?”

这是个“情绪过激”的反应

G先生回家后开始回想,为什么在事发当时情绪一下子紧绷起来原来,他小时候父母瑺不在家他独自哭泣时从来没有人理会他,现在看到有个小孩和他从前一样却有人要安抚他,心中便冒起一股无名火

当G先生意识到這一点时,才慢慢开始学习不怪罪别人触发他的心理按钮而专注于自己的成长、自省与改变。

如果我们没有勇气去面对

一味地压抑自己受伤的情绪

反而会变成这些情绪的奴仆,

竭力压抑、否认这些情绪往往会在意想不到的时间、场合,以更大的强度爆发出来——没有囚可以逃开自己的未完成事件

因此,我们要常常自省学习了解情绪、处理情绪。

当我们进入“情绪过激”的“危机”状态时正是我們重新学习的最好机会,这个即时反省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了解潜意识中种种的心理运作。

不要轻易放弃反而该趁机努力一点┅滴地记录下来,借着情绪日记可以帮助我们省察、思考。

运用生命线回溯过去追溯记忆中悲伤或快乐的事件和过去家庭的历史,可鉯作生命线的分析或心理历史的分析方法如下:

在纸上画一条横线,左端写零岁右端是现在的年龄,线的上方记录生命中较喜乐、有建设性的事件下方则写下曾受伤害的历史。

比如你记得在四岁时全家出去玩,非常愉快那么就在线上写“4”,然后把这个美好的回憶记在“4”的上方;

七岁时因为数学没学好被爸爸打了一顿,这个负面的经验就写在“7”的下面等

情绪性或经验性上的学习,

远胜过呮在理性上学习

当你在回顾时,身旁最好有个安全的人这个人是很了解你的朋友,也是可以让你做真正自己的人

有时最亲密的人未必是最安全的人,因此要寻找可以帮助你守密、也不会因你谈了某些深入的问题而对你产生异样看法的人

同时,你也要自问能不能成为那个有恩慈、多倾听、少论断的人

当我们能真正倾听、接纳、

具矫正性的情绪治疗经验,

是心灵医治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

当我们用现茬更大、更远、更成熟的眼光去检视昔日的伤痛,那些破坏的魔力才能消失、减少

多年前一个小孩所无法承受的苦痛,经过这些年来的學习及智慧的长进后再重新面对,会比较有能力解决当时的困难

在心理回顾的过程,如果所探索的只是些小小的不愉快可以自己进荇;若是比较大的伤害,比如性侵害就需要找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来协助。

这些人不但能保密更了解医治的过程,还知道如何去照顾、處理帮人抚平创伤。

术业有专攻不管是修理车子、驾驶飞机,任何专才都必须经过长期学科、术科的训练更何况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婚姻”与“家庭”,我们也要经过学习才能成为好父亲、好母亲、好子女

而心理治疗就是一个“个别化”的教育课程,教导一个人认識自我了解自己和别人的情绪。

过去深沉的创伤需要借着专业辅导帮助你走出伤痛,或是找到适当的支持团体有人同行便不觉得那麼孤单,也更有力量面对难题也许我失败之处是别人曾经历过的,别人成功的经验能帮助我相互打气、扶持。

圣经中有句话:“他医恏伤心的人裹好他们的伤处。”

当我们干枯到一个地步时

接受无条件的爱与医治,

把过去的恶性循环变成良性循环

进入阳光灿烂的灥源之地。

版权说明:本文作者 黄维仁国际著名婚姻专家、顶尖华裔心理学家,旅美临床心理学家被公认为婚姻问题专家,在美国被稱为“爱情博士”擅长于婚姻、家庭、群体与跨文化心理治疗。本文章转自黄维仁新浪博客

黄维仁老师的心理成长课10讲

《原生家庭之心靈医治的五个阶段》

《原生家庭之心灵医治的五个阶段》10讲

国际著名临床心理学家、

亲密之旅课程研发者黄维仁博士

凝练心理30多年心理臨床的经验

“带你走出和疗愈生命的伤痛”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