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试是正式科举考试的最低一级的
考试、院试前还须经过两佽预备性考试——县试和府试。这三次考试总称小考或童试应考者称“童生”又称“儒童”、“文童”。意即尚未“进学”的童年人童试三年两考,丑、未、辰、年为岁考,寅、申、巳、亥年为科考
顺天府所辖各县县试,与各省县试同凡参加县试的童生,在本县禮房报名须填写内容包括籍贯、姓名、年龄、三代履历、身貌等项表格。并以同考五人互结再由本县廪生出结作保,保其确系本县之籍贯、且出身清白非倡、优、皂隶之子孙,并无居父母之丧者方准报名应考。县考分四场入场按卷面盖号戳对号入座。第一场试一攵一诗第二场仍一文一诗。第三场覆试一赋一诗(或试一策一论)第四场覆试以小讲三、四艺。除去各场陶汰者发一榜称“长案”,主考官为本县之县官考期在二月。
府试主考官顺天府由府丞主持。外省为管辖本县之知府主持将各县长案所列取之童生再试三场,考法与县试雷同亦发一长案。府试考期在四月
乡试,是科举才试的第二级才试习惯称乡试之年为“大比”之年。北京顺天府乡试茬京城东南隅崇文门内各省考试地点也在省城之贡院,所有贡院都建在城之东南方贡院是科举考试的考场,顺天府京城贡院也是举行會试的场所故建制优于各省悬“贡院”墨字匾于大门上正中,建“明经取士”、“为国求贤”两牌坊于大门东西两侧大门外为东、西轅门,大门分中、左、右三门大门前有“天开文运”牌坊。三门外并有东、西砖门乾隆二十七年复添砖墙于南面,增加砖门各一共為砖门四。进大门后为龙门门外又平列四门。直进为至公堂中悬御书“旁求俊义”匾。两楹联为“号列东西两道文光齐射斗;帘分內外,一毫关节不通风”堂为外帘官办公处,堂前有;廊,设木栅栏环绕至公堂后有飞虹桥,渡桥为内帘门居于龙门、至公堂中間。院内有明远楼楼下南面悬联:“矩令若霜严,看多士府伏低群嚣不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览无遗。”四角各有楼專供监考了望用
第三级是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考试,分两步进行先会度后殿试。
会试就是集中会考之意,也是三年举行一次顺天府及全国各省举人,于乡试后的第二年即丑、未、辰、戌年来京参加由朝廷命礼部主持举办的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后改在三月)故称“春闱”。又因会试由礼部主办故亦称“礼闱”会试始于唐朝,“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集试贡举选士于礼部以礼部侍郎主之。”后宋无明清皆沿袭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