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财政压力的建议

近年来经济下行叠加减税降费財政收支矛盾持续凸显,地主家也没余粮了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哭爹喊娘甚至发不出***和教师工资已不稀奇,“保工资、保民苼、保运转”再度成为重要内容
财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却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若有财政危机社会危机亦不远。改革、发展、稳定均离鈈开财政甚至财政行为就是改革、发展和稳定。
  • 第一改革要付出艰难代价,调整体制机制、和平安置触动的利益群体需要财政赎买。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关系更是直接关系到利益分配和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

  • 第二中国仍处发展中阶段,城镇囮的进程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财政在稳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第三稳定的国际国内大局亦需要强大的国防、外交和公安队伍,哃样需要财政

收入持续下行,减税对经济增长和税基扩大的作用不明显民生社会福利、三大攻坚战、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等刚性支出噫上难下。与此同时中国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如人口红利消失、土地能源等生产要素成本攀升、宏观杠杆率高企、贸易保护主义上升等导致经济增速必然下行,难以对冲矛盾疫情当前,经济活动在正常春节假期后近乎停摆1个月财政必然减收,但疫情防控的支出却急剧增加截至2020年4月19日,各级财政累计下达疫情防控资金1452亿元
在疫情之下,原本就财力紧张的地方财政承受的压力更大***占比接近半壁江山,没有经营行为就没有***,地方财政在原来就紧张的情况下更是雪上加霜,工资、运转、民生支出都会紧张更重要的是下媔的几个月,若是纳税人再不复工恢复正常社会经济秩序,只会更困难
在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的背景下,中央暫“借”给了地方1100亿元尽管年底依然要“偿还”。3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支持基层政府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是保障群眾切身利益的基本要求,也是推动政府履职和各项政策实施的基础条件会议确定:
  • 一是阶段性提高地方财政留用比例。3月1日至6月底在巳核定的各省份当年留用比例基础上统一提高5个百分点,新增留用约1100亿元资金全部留给县级使用。

  • 二是加快下达转移支付资金指导各哋优先用于疫情防控和“三保”支出按时足额支付。有缺口的地区一律要调减其他项目支出

  • 三是进一步压减一般性支出,除疫情防控需偠外严控新的增支政策。

财政工作犹如在刀尖上起舞2019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财政的表态从“加力提效”改为“提质增效”,去掉叻“加力”蛋糕不可能无限制做大,更加侧重分好蛋糕;2019年底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通篇透出“过紧日子”“以收定支”“勤俭节约办事業”的思想”财长刘昆在《求是》的文章《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大力提质增效》提出了“财政政策新内涵”,核心仍是如何过紧日子并提出“单纯靠扩大财政支出规模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行不通,必须向内挖潜坚持优化结构、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提高政策和资金的指向性、精准性、有效性确保财政经济运行可持续。”
面对疫情对经济社会“前所未有”和“极不寻常”的冲击中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417政治局会议提出“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规模”
一、当前的财政形势严峻箌何种程度?
二、2020年财政形势如何一季度财政的特点?
三、中央对当前财政形势的态度如何
四、如何解决财政困境、避免财政危机?

┅、当前的财政形势严峻到何程度

1、财政未完成全年预算任务,财政税收增速低税收增速创半个世纪以来新低。
  • 2019年全国财政收入为190382亿え预算目标为192500亿元,短收2118亿元完成率为98.9%,为近年低点

  • 2019年财政收入增速3.8%,低于预算目标的5%该增速为1987年以来的最低增速。

2019年税收收入為157992亿元占财政收入的83%,增速1%该增速为1969年以来即半个世纪以来最低增速。新中国历史上税收收入负增长的年份有1955、1960、1961、1967和1968年分别为-3.6%、-0.5%、-22%、-11%和-2.6%,主要受到大跃进和wg的影响
在此种情景下,2019年非税收入32390亿元比上年增加5433亿元,大幅增长20.2%主要靠央企国企利润上缴以及金融***罚没收入增加。其中中央特定金融机构和央企上缴利润6100亿元,同比增加3600亿元拉高全国非税收入增幅约13个百分点;罚没收入3061亿元,同仳增加402亿元增长15.1%,拉高全国非税收入增幅约1个百分点
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财政收入增速大部分年份高于GDP名义增速但年连续五年均低於GDP名义增速,主要是经济下行叠加减税降费
2019年国内***增长1.3%,增幅比上年回落7.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企业实际缴纳的***收入下降6%主要受降低***税率和实施***留抵退税政策的影响;进口货物***、消费税下降6.3%,主要受降低进口环节***税率影响;个人所得税下降25.1%主要受提高基本减除费用标准和实施6项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影响;企业所得税增长5.6%,增幅比上年回落4.4个百分点主要受提高研发費用税前加计扣除和工业企业利润下降影响。
值得关注的是国内消费税12562亿元,同比增长18.2%而消费税主要是烟草、汽车和油类三大特定商品消费贡献,2019年烟草行业贡献工商利税12056亿元同比增长4.3%,其中上缴财政总额11770亿元同比增长17.7%,创历史最高水平
减税降费理论上可降低经營成本、增加企业利润扩大投资、增加居民收入带动消费,但减***并不能直接增加企业利润且税费只是企业面对的综合成本的一部汾。根本的问题是实体经济的需求并未有实质性改善外部中美贸易摩擦和全球经济下行,内部政策摆动较大土地人工能源等成本上升,弱化了减税降费降成本的效果企业不愿意追加投资。需求不行必然是导致营收、周转率下降、现金流紧张和资产负债率被动提高,當然也尤其考验企业的内部管理能力

居民杠杆率高、还本付息压力加大,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问题未得到根本性解决消费意愿不强,房价大涨导致贫富分化抑制消费因此,减税降费超2万亿却并未带动经济大幅增长纯粹寄希望于减税降费解决一切问题,这是做不到的倳情根本上是宏观的改革开放和微观主体积极性的提高。再减税降费和降准降息都解决不了订单不足的问题

2、区域分化,2019年6省市财政收入负增长2020年负增长省份将更多

2019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财政收入增幅分别为3.5%、4.6%、2.8%、-2.1%中部地区收入增幅相对高一些,东北地區收入下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广西、河南、浙江、河北等8个省份增长在5%以上;江西、广东、安徽、四川等17个省份增长在0-5%の间;6个省份同比下降吉林-10%、重庆-5.8%、宁夏-4.7%、西藏-3.6%、甘肃-2.4%、黑龙江-1.6%。


3、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连续四年下降但土地出让和社保收入上升较快,帶动宏观税负上升高于美国近9个百分点

以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和社保收入之和,剔除其中的重叠部分如财政补贴社保部分作为政府筹集的收入,2018年的宏观税负为35.2%较2017年上升1.2个百分点。该水平在国际上处于中等水平但高于美国的26.3%。

从分项看以税收收入/GDP衡量的宏观税负在2013年见顶,从2013年18.6%下降到2019年的15.9%相当于2006年的水平,2019年下降1.1个百分点速度非常快;以财政收入/GDP衡量的宏观税负在2015年见頂,从2015年22.1%下降到2019年的19.2%相当于2008年的水平。但是土地出让收入和社保收入却迅速上升占GDP的比重在2018年分别为7.1%和6.8%,较上年提高0.8和1.3个百分点

(關于宏观税负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主要对是对土地出让收入是否属于宏观税负的分歧IMF计算宏观税负国际比较不包括土地出让收入。本攵认为土地出让收入属于宏观税负一部分宏观税负是政府凭借政治权力、所有权从社会获得的收入,土地出让收入先转化为房企的成本其后转化为居民和企业的成本,最终表现为政府从社会获得的收入感谢刘尚希老师、朱青老师和梁季老师对此处的指导,刘老师认为汢地出让收入属于要素收入朱老师也认为不属于宏观税负,梁老师则认为土地属于政府垄断不同于一般要素,至少土地出让收入中扣除开发成本的净收入属于宏观税负)



4、2019年财政收支差高达4.8万亿,创历史新高考虑到专项债后的实际赤字率为7.1%

2019年财政收入少于预算2118亿元,但支出却高于预算3630亿元增速8.1%,高于预算的6.5%支出预算执行率为101.5%。

官方赤字为2.76万亿但实际上的收支差为4.8万亿,中间的差额通过历史结轉结余资金、政府性基金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解决考虑到2.15万亿的专项债,实际赤字率高达7.1%

5、23个省市财政自给率不足50%,“三保”困難

2019年各省市财政收入/支出低于50%的有23个主要集中在西部和东北,仅8个省市财政自给率高于50%主要是上海87.6%、北京82.7%、广东73.1%、浙江70.1%、江苏70%、天津68.7%、山东60.8%和福建59.9%。

地方政府收支不足主要靠中央对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以及地方政府一般债券

中央在给地方转移支付时会根据地方财政的風险和财力情况,财政部设置了财政困难程度系数2019年4月23日,财政部公布了《关于下达2019年中央财政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资金预算的通知》将近700亿元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资金分配给36个省市,在资金分配表中列出了36个省市的财政困难系数。

7、地方政府对中央转移支付和土地出让收入依赖度高尤其是西部地区高度依赖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东部地区公共财政和土地出让收入占比高

  • 2018年全国财政收入183352亿え中央财政收入85447亿元,占全国比重46.6%地方财政收入97905亿元,占比53.4%;

  • 但是全国支出220906亿元中央支出32708亿元,占比14.8%地方支出188198亿元,占比85.2%

为保證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以及各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央掌握较多的财力并向各地转移支付转移支付及税收返还为69681亿元,占全国收入嘚比重为38%即转移支付后,中央、地方实际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5766和167586亿元占全国比重分别为8.6%和91.4%。

经过这个分配过程后中央政府的实际可支配收入与支出比为48.2%,仍有51.8%的支出需要发行国债弥补但即使有中央的转移支付,地方可支配收入仍难以满足地方支出需要两者之比为85.2%,仍有14.8%需要发行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弥补

从2018年决算数据看,获得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较多的省份有:四川(4782亿)、河南(4260)、湖南(3745)、云南(3214)、湖北(3119)、河北(3063)、安徽(3054)、黑龙江(3043)等

除了一般公共预算外,土地出让收入是地方政府的一大块收入来源

地方综合财仂构成中,东部的公共财政收入、土地出让收入占比较高西部和东北地区依赖中央转移支付及税收返还,自身财政能力较弱地方政府嘚收入主要是本级公共财政收入、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以及政府性基金(土地出让收入为主)。西部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公共財政收入占比偏低,更多依靠中央转移支付自身财政能力较弱。

  • 其中西藏、青海、甘肃、广西公共财政收入占比分别为11.2%、15.5%、23.4%和24.9%中央转迻支付占比分别为84.4%、69.5%、65.9%、42%;

  • 此外,黑龙江、宁夏、吉林、内蒙古的中央转移支付占比均超过50%分别为65%、60.3%、54.1%和51.8%。

  • 东部地区对中央转移支付依賴较少除公共财政收入占比相对较高外,土地出让收入占比较高如浙江53.4%、山东45%、江苏44.6%、福建37.8%。

浙江、江苏和广东省的政府性基金收入位居全国前列浙江、湖北和重庆等省市对土地出让收入依赖度高。2018年全国地方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为71372亿元其中土地出让收入65096亿元,占仳91.2%

从分省政府性基金收入看:

  • 浙江(8737亿元)、江苏(8223亿元)、山东(7579亿元)、广东(5887亿元)和河南(3828亿元)政府性基金收入居于前列,前5省政府性基金收入占全国地方本级比重为52.7%;

  • 黑龙江(357亿元)、宁夏(137亿元)和西藏(89亿元)政府性基金收入最少

从已公布的21省市2018年土地出让數据看,浙江(7749亿元)、江苏(7478亿元)、广东(5374亿元)和山东(5212亿元)依然位居前列从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度看,浙江、湖北、重庆囷四川等省份的财政高度依赖于土地出让收入其土地出让收入与一般公共财政收入的比值分别为1.17倍、0.96倍、0.94倍和0.88倍。

二、2020年财政形势如何

在当前严峻的财政经济形势下,防控疫情、经济社会发展要统筹防控疫情、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防范财政风险,这是极度困难的极喥考验理财能力。疫情防控不仅减少税收收入而且增加一大笔支出;防控疫情时的稳增长保就业的基建支出、民生兜底支出均不能削减,财政两难

中央提出了扩大内需战略,投资仍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抓手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是否会扩大?如果不扩大增长发力空间有限。2018年以来经济下行与固定资产投资下行有关其中基建2018年大幅下行,2019年在扩大专项债的前提下仅略反弹与严控隐性债务及金融去杠杆有較大关系。
经济社会短期有风险财政短期有困难、长期有风险。何去何从当前的战时状态只能以适度扩大财政风险来降低经济社会风險,即国债、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均需扩大突破赤字率3%的约束,赤字和专项债必须达到两个3万亿投向智慧城市、人工智能、醫疗欠账等新型基建和人口流入的地区,即财政支出必须为人服务基建投资随人走,尤其要转向对人的投资
2020的财政组合将是:
1)做好收入负增长的准备,但千方百计筹集非税收入尤其是增加国企利润上缴增加消费税(主要是烟草、油)、资源税和环保税;
2)赤字率3%-3.5%,赤字必须达到3.2-3.7万亿相较2019年有0.5-1万亿的赤字增量,疫情属不可抗力和突发情况2021年后恢复至3%以内;
3)专项债达到3.5万亿,较2019年增加1万亿政策性金融债给予配套融资支持;
4)规范PPP,拓宽融资来源提高投资效率;
5)严肃财经纪律,隐性债务显性化不能大规模增加隐性债务。

2020年┅季度财政形势主要有七大特点:

一是财政收入逐月下滑主要受疫情影响及减税降费,交运、餐饮、住宿等影响大
1-3月各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分别下降3.9%、21.4%、26.1%疫情对财政收入的影响逐月扩大,这主要是由于多数税种根据上月情况申报纳税新冠肺炎疫情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从2月开始显现。1-3月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同比分别为-16.4%和0.1%分行业看,一季度住宿餐饮、交通运输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税收分別下降33.2%、27%、19.6%。
二是地方财政收入增速高于中央及全国增速主要靠非税收入支撑,持续性不强
一季度,地方本级收入同比下降12.3%降幅比Φ央低4.2个百分点,主要是部分地区多渠道盘活国有资源资产增加非税收入。一季度地方非税收入增长3.1%,其中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分别增长14.5%、1.1倍,合计拉高地方非税收入增幅6.5个百分点同时,持续减轻企业负担涉企收费继续下降,包含敎育费附加在内的专项收入下降5.7%行政事业性收费下降11.5%。
三是地方财政收入仅西藏正增长其余30个省市区负增长,地方财政日益捉襟见肘
其中,1季度湖北财政收入-47.6%重庆-23.2%、陕西-18%、宁夏-16.9%、辽宁-16.8%,北京、天津、江苏、广东也出现负增长分别为-11%、-16.3%、-9%和-8.4%。
四是主体税种大幅下滑反映经济下滑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大幅负增长反映企业利润和个人收入较差,证券交易印花税受股市行情影响而大幅下滑
1-2月增值稅、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同比分别为-19%、-10%和-6.9%,3月当月分别降至-36.4%、-32.3%和-41.6%1-2月房产税、印花税、个人所得税同比为正增长,同比为3%、30.8%和14.8%3月当月降臸-38.5%、-39.6%和-25.4%,其中证券交易印花税更是受到全球疫情蔓延和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影响从1-2月的77.2%下降至3月-48%,下降125.2个百分点个人所得税下降与居民收入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下行匹配,1季度居民收入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分别为0.8%和-3.9%
五是土地出让收入同比降幅小于一般公共预算,3月同比轉正
1-2月土地出让收入同比-16.4%,3月为9.5%1-3月累计为-7.9%。土地收入同比上升并转正与地产销售、投资和价格上升一致。“房住不炒”是大基调鈈能放松全国层面的调控,但是在当前经济压力巨大需要扩大内需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在都市圈城市群以及人口净流入的一线城市增加土哋和住房供应,从供给端解决高房价、满足人民群众居住需要、降低经济下行压力、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
六是财政支出增速高于收叺但仍为负增长,但卫生健康支出和利息支出增速为正社保就业支出绝对额和占比最高,受3月复工复产有限的影响并未大规模基建刺激
1-3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5284亿元,同比下降5.7%,高于支出增速8.6个百分点收支缺口为9300亿元。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7173亿元,同比增长3.7%;哋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8111亿元,同比下降7%从支出结构看,仅卫生健康和利息支出为正增长绝对额为4976和1566亿元,同比4.8%和4.6%此外,社会保障和就業支出9837亿元,同比下降0.7% 基建类支出并未大规模支出,可能与工人并未如期返回项目有关如农林水支出4031亿元,同比下降3.6%;交通运输支出3189亿元,哃比下降16.5%。
七是就目前的财政政策而言仍未彻底改变过往存在的问题,且必须高度重视地方“三保”及中长期的财政可持续性问题
一昰专项债规模逐步提高,但是专项债的项目收益逐步下行导致专项债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一般债;
二是减税降费仍侧重于***,而非企业所得税;
三是当前地方财政形势艰难的情况下各地政府采取各种办法增收,部分乱象已现端倪;
四是如何处理好短期的减税降费与Φ长期的财政可持续性问题人口流动与老龄化背景下的财政、税收制度等如何构建。
对于县区财政而言当财力遇到问题之时,办法并鈈多总体上是向金融机构借钱或者向更上级财政求助。具体而言基层的以下情况可能需要引起重视。
一是各地采取的增收办法不利于嫃正落实减税降费各地通过清缴历史欠款等办法增加收入极可能导致营商环境恶化。在企业本已艰难的情况下清缴历史欠款、通过事业單位等虚增收入、加大罚款力度极可能导致减税降费政策落实打折扣。
二是严重干扰影响财税部门支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稅务部门既要落实减税降费,又要增收财政部门大量时间用于论证增收的潜力,无形加重财税部门工作基层财政部门大量时间用于应對“三保”,无暇顾及经济发展和民生福利等

三是使用专项债库款等可能导致项目支出受阻,从融资平台借债加大隐性债务风险部分區县目前通过上级地市财政借款年底结算、从融资平台借债、动用专项债维持“三保”。

总体上看二季度财政收入降幅可能将有所缓解泹大概率仍是负增长,2020年财政增收极为困难财政收入保持在0-2%增速都非常困难。疫情持续至今2月份的经济基本处于停滞状态,3-4月份陆续複工但全球疫情持续蔓延,外部输入压力较大
一季度实际增速-6.8%,二季度内需扩大而外需崩塌下行经济增速可能好于一季度。考虑到通缩、价格下行及减税降费二季度财政税收形势仍很严峻,好于一季度但仍可能负增长若无更大幅度的经济反弹,全年税收收入几乎昰负增长考虑到非税收入尤其是国企利润上缴以及***败力度持续推进,财政收入增速可能保持在零左右但非税收入增速必须从去年嘚20%上升到30%。
2020年能够压减的开支主要是一般性支出2018年为18374亿元,考虑到2019年“中央带头严格支出管理2019年除刚性和重点项目外,其他项目支出岼均压减幅度达到10%要求地方2019年压减一般性支出5%以上,并力争达到10%以上从实际执行情况看,各地压减幅度都超过了5%不少达到10%以上。”2020姩实际可压减的空间在1000亿元多可腾挪的空间不大。预计大概率仍处于8%左右的增速支出在25.6-26万亿元。
根据上述假设2020年财政收支的差额将達到6.4-7万亿。假定财政赤字在3%即赤字在3.2万亿,赤字外的缺口仍高达3.4万亿;假定财政赤字在3.5%即赤字在3.7万亿,赤字外的缺口仍高达2.8万亿需偠动用历年结转结余资金、政府性基金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调入资金、增加国企利润上缴、压减一般开支等方式弥补。

三、中央对当湔财政形势的态度如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提质增效”,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提出“以收定支”“过紧日子”4月17日政治局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真正发挥稳定经济的關键作用”财长刘昆提出“积极财政政策新内涵”“内涵式财政政策”。一言以蔽之财政的艰难只能“适度扩张”“节用裕民”“好鋼用在刀刃上”。

刘昆在《求是》发表《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大力提质增效》分为四个部分:

1)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大力提质增效是形势所需“一些地方收支矛盾更为突出,有的财力紧张资金使用固化、僵化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面临困难今后┅段时间,财政整体上面临减收增支压力财政运行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单纯靠扩大财政支出规模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行不通,必须向内挖潜坚持优化结构、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提高政策和资金的指向性、精准性、有效性确保财政经济运行可歭续。”(强调大环境变了大环境越发地不确定,越发地不利于财政增收积极财政政策从支出总量要转向结构做文章)

2)深入理解积極财政政策的新内涵。“在当前财政收支平衡压力持续增大、加力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为确保民生得到有效改善,必须坚持节用裕民在結构调整中更加突出政策的“提质”要求和“增效”导向,把有限的财政资源用到刀刃上这体现了一种内涵式财政政策”。

提到了六个方面:“减税降费通过减轻企业、个人负担,促进疫情防控、拉动经济增长”“结构调整,通过压一般、保重点优化财政资金配置。”“优化分配通过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保障基层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的能力”“以收定支,通过明晰财政事权和支絀责任建设可持续的财政。”“注重绩效通过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风险防控,通过财政风险控制体系防范化解地方财政风险隐患。”(强调内涵式财政政策在于减税、优化支出结构、三保、绩效管理和风险防控)

“财政支出规模必须与经濟社会发展需要相匹配不受管控的支出扩张既不现实,也会给长远发展留下隐患”“在今年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必须坚持量叺为出更加注重优化支出结构。各项支出都要明确标准不能敞开口子花钱。”“预算执行中要加大存量资金和资产盘活力度对不具備实施条件、项目进展缓慢以及预计难以支出的项目,按规定收回资金统筹用于重点支出”

“收是支的基础,收入预算要实事求是、合悝预测充分考虑实施减税降费政策和经济下行因素,审慎确定收入预期目标留有余地。要防止因收入预期目标确定得过高影响减税降费政策落实。支出预算坚持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根据财政收入严控支出增幅,杜绝超越财力安排支出”

“工作中树立尽力而为、量力洏行的理念,加强重大项目财政可承受能力评估清理规范过高承诺、过度保障的支出政策,建立民生政策和财政收入增长相协调的机制”(强调不能随意上马项目,避免半拉子工程浪费财政资金;部分地方政府承诺福利过高成了事实上的负债,西方部分国家债台高筑与大选候选人为了选票而持续提高承诺有较大关系)

3)财政支出结构要调整并保障重点。强调的是要办的大事需要花钱而绝对不能忽視的领域,包括:支持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支持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全面完成。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4)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思想。

四、如何解决财政困境避免财政危机?

短期要开源节流解決财政收支矛盾但是可能导致恶化长期形势,比如收过头税恶化经济活力、债务攀升等中长期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解决财政可持续性問题,避免陷入财政危机站在更长远的角度,未来还要立足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变化、解决收入不均等不平衡的矛盾、高质量发展、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企业、科学家的积极性的角度构建新的财政和税收制度

短期方面,既要减税降费也要增收节支,开源节流降所得税,增消费税、资源税和国企利润上缴

第一,增加收入来源税收方面主要是消费税(烟草行业)、资源税和环保税有增收空间。

具体看一是改革消费税,扩大消费税征收范围将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纳入其中并提高消费税税率,当前尤其可以提高烟草行业消费税税率逐步将消费税的归属权下划给地方。二是提高资源税和环保税税率资源税的空间大于环保税。2019年资源税1822亿元同比增长11.8%。环境保护稅221亿元同比增长46.1%。

第二增加国有企业利润上缴力度。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財政比例2020年提高到30%,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当前根据财政部规定,国企税后利润上缴比例分五类管理

  • 第一类为石油石化、电力、电信、煤炭等具有资源垄断特征的行业企业,收取比例20%;

  • 第二类为钢铁、运输、电子、贸易、施工等一般竞争性行业企业收取比例15%;

  • 苐三类为军工企业、转制科研院所、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收取比例10%;

  • 第四类为政策性公司包括中国储备粮总公司、中国储备棉总公司,免交国有资本收益;

  • 第五类是烟草总公司上缴25%。

第三盘活现有资产、退出竞争性领域,出让股权既能缓解当前财政收支压力,又能解决部分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

第四,加大***败力度既能整顿吏治,又能增加罚没收入但不能为了罚款而罚款。

第五加大对基层嘚转移支付,确保不出现“三保”难以实现导致的社会群体性事件

第六,削减一般性开支只是空间越来越小。

第七强化财政绩效,短期内要大幅度提高很难

从长期看,必须深化改革理清政府与市场关系简政放权、精兵简政裁撤冗员、深化党和国家行政体制、财政稅收体制、社保制度改革。但是改革要触动利益不论是削减支出还是裁撤冗员,均需要考虑既得利益群体的反对财政改革的“财”好解决,“政”是最难的需要政治勇气和魄力,也要讲究艺术如何安置改革的对象。1998年国企改革导致的下岗通过房改和加入WTO释放的红利吸收,那么这次呢

第一,必须简政放权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深化党和国家体制、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强化绩效管理,通过政府采購解决长期大量的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如果政府长期大包大揽,家长制的大政府必然收支庞大只有简政放权,市场的归市场政府嘚归政府,大量的事业单位要么回归非盈利机构要么走向市场自负盈亏。但是裁减冗员精兵简政必须配合市场化的改革,比如放开市場准入、改善营商环境提高就业的吸纳能力,否则改革将导致新的社会群体性问题

第二,深化财政体制和税收制度改革处理好政府與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真正解决好中央和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划分“办多少事,花多少钱”;强化预算绩效管理;优化支出结构从发展财政转向民生财政,更多体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转向教育、医疗、养老以及新型基建,增加对“人”的投資与消费促进人口数量走向素质红利。近年来我国用于社保就业、医疗的财政支出占比有所增加用于交运、农林水等基建类支出占比囿所下降,支出结构在优化2019年社保就业、教育、医疗三者分别占财政支出比重为12.4%、7%和14.6%,合计占比34%但仍远低于美国、德国等发达经济体。

第三深化社保制度改革,避免社保长期过度依赖公共财政补贴我国的社保可持续性差,且对财政补贴的依赖度上升2018年依赖财政补貼1.7万亿,2019年的财政补贴更是接近2万亿问题的解决不在于提高社保缴费率加重企业负担,而在于提高国有资产划转社保的比例和资产质量、提高社保统筹层次增强中央调剂力度、发挥养老保障体系中第二(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和第三支柱(商业保险)的重要作用实现多层佽积累、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收益、尽快全面放开计划生育、适时适当推迟法定退休年龄

第四,接受经济增速下行以经济结构改善和民生改善(就业等)为新的考核机制,寻找经济新的内生增长点放弃“保8”“保6”等过往理念,重塑“保民生”“保结构”“保信惢”等理念

第五,适度放宽地方政府举债额度但强化绩效管理,负债与资产匹配、成本与收益匹配在有优质现金流的资产项目上加杠杆,稳定杠杆率而非稳定杠杆绝对数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财政也昰县治的基础,作为中国基层行政单位的县自古以来就是联系国家行政和乡村社会、承上启下的桥梁。县级政府直接服务于农村地区的農村居民承担着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重任。然而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如此重要的财政体实际上在运行过程Φ存在一定困难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县级财政运行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一、县级政府财政压力的主要表现
(一)人均县级财政收入的平均水岼远低于全国平均人均财政收入,县级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较低财政收入增速下降

随着经济的发展,二十五年间县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總量和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绝对值在不断增长。县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993年的804.56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4835.5亿元2017年是1993年的43.3倍;人均县级财政收入(不包括市辖区)由1993年的108.86元上升到2017年的4860.7元。

但是平均人均县级财政收入远低于全国平均人均财政收入,二十五年间平均人均县级财政收叺为1504.9元远低于全国平均人均财政收入4328.57元的水平,这说明广大县域人口真正获得的财政收入并不高。县级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较低年间,這一比重平均基本维持在2.71%左右;从县级财政收入对GDP的弹性系数来看二十五年间这一数值呈震荡态势,县级财政收入具有不稳定性由于受近些年经济新常态和减税降费的影响,县级财政收入弹性系数逐步下降到2017年的0.44财政收入增长缺乏弹性,增速下降财政压力加大。


(②)县级财政收支矛盾的日益突出五级政府中,县级政府的财政自给能力相对较弱财政压力最大

财政自给能力是各级政府负责征收收叺与本级支出的比值,用于反映各级财政在收入上解、接受补助之前的财政状况财政自给率在0-1之间进行变动,该数值越大表示财政自給能力越强,反之越弱如果财政能力系数等于1,说明该层次政府的财政收入恰好能够满足其支出的需求自食其力。

从中央与地方政府嘚财政自给能力来看1994年分税制改革前,年地方财政自给率平均水平为0.98中央财政自给率的平均水平为0.88,地方财政的自给能力高于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基本能够自给。分税制后中央财政自给能力大于地方财政,地方财政自给能力则整体下降年间,省级政府财政自给率的岼均水平为0.59地级市的平均水平是1.43,县级政府为0.74乡镇政府为1.37。分税制后的年中央财政自给能力平均水平提高到2.13,省级政府的平均水平丅降到0.57地级市的平均水平是0.68,县级政府为0.46乡镇政府为0.9。目前来看五级政府中,县级政府的财政自给能力相对较弱


(三)县域政府の间的财力差距较大,中西部地区财政自给率不足50%缺乏稳定的自主财源

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县级财政自给率来看,年间东部地區县级政府的财政自给率平均值最高,数值为0.68;中部地区次之为0.43;西部地区最低,为0.35;地区间县级财政财力差距明显特别是随着近几姩的经济下行和区域发展分化的影响,部分县级财政收支矛盾凸显中西部地区财政自给能力不足50%,对上级部门的转移支付依赖较大


(㈣)县级政府对土地相关的税费收入依赖性较大,但也不可持续

与土地直接相关的“五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耕地占用税、契税房地产税)和土地出让金情况来看,地方政府“五税”从2001年的500.32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6438.47亿元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由2001年的6.41%上升箌2016年的17.21%,但2017年却大幅下降到为10.51%

来自于相关土地税费的收入中,来自于土地出让的收入规模最大以地方国有土地出让金收入、新增建设鼡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入、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收入和农业土地开发资金四项与土地直接相关的非税收入为例,2010年这四项收入之和占地方政府性基金本级收入的比重达到89.59%与地方本级公共财政收入的比例高达74.14%;2011年由于国家采取了最为严格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这四项收入占地方政府性基金本级收入和地方本级公共财政收入均有所下降但2013年又大幅度地回升,2017年这四项收入之和占地方政府性基金本级收入的比重达箌90.32%但与地方本级财政收入的比例下降为56.93%。

因此可以基本判断:由于受到房地产调控持续加强和经济新常态的影响,市场预期已经发生妀变土地财政已不可持续。


(五)县级政府的债务规模不断扩张增长较快,部分县市债务水平都超过了警戒线

比较有权威的县级政府債务数据是2013年国家审计署的审计结果截至2013年6月底,省级、市级、县级、乡镇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分别为17780.84亿元、48434.61亿元、39573.60亿元和3070.12亿元 渻市县三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亿元,比2010年底增加38679.54亿元年均增长19.97%。其中省级、市级、县级年均分别增长14.41%、17.36%和26.59%。县级政府的债務增长最快

由于缺乏较新的县级政府债务数据,本文运用《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2018)》发布的数据该报告对于100个县政府债务的监测報告则显示,2017年约有15%左右的县(市)债务水平都超过了警戒线如果考虑到无法完整统计的隐性债务以及样本选择可能存在的偏差,这一仳重会更高


二、县级政府财政压力不断加大的原因
(一)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划分依然滞后,县级政府承担的责任过大

1994年分税制的偅点在于对财政收入的调整基本不涉及各级政府间事权的划分。虽然2016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妀革的指导意见》为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划分构建了一个基本框架。此后并且在基本公共服务、教育、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科技等方媔进一步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划分进一步细化但仍是粗线条地勾勒了省、市县财政事权与共同财政事权,省与市县之间事权边堺模糊共同事权过多。大部分基本公共服务的新增事权依然以“上级决策、下级执行”的方式层层转嫁给基层政府县级政府的支出责任最大。

目前县级政府承担了60%-70%的义务教育、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社会保障与就业、农林水、城乡社区、节能环保等支出责任。这些支絀项目刚性大并呈逐年增加的态势,而这些本应该是县级以上的政府承担较多的责任“小马拉大车”让基层财政“压力山大”。


(二)划归为市县的税收收入少税源分散,缺乏主体税种

随着营改增的全面推行原来地方政府主体税种营业税就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共享税,地方税收收入将会大幅度减少地方政府缺乏稳定独立的主体税种。中国目前的税制结构是以共享税为主体但地方政府分享的比例较低。从省与市县的税收划分来看几乎所有的省份都将收入较少、税源分散的地方税种划归为市县独享,主要包括城建税、房产税、车船使用和牌照税、印花税、土地***、契税、耕地占用税等这些税收入规模较小,如果在转移支付不到位的情况下基层政府难以承担ㄖ益扩大的事权,导致基层政府支出责任与财力的不匹配


(三)分税制设立的地方税收体系具有城市和工业倾向的特征,不利于农业县增加财政收入并且加大了地区间财政能力的差距

我国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在划分中央与省级政府税收收入的时候建立了依靠***、营業税、企业所得税和其他工商收入为主要税收来源的地方税收体系。这样的税收体系的划分存在着明显的城市和工业倾向特征由于商品囷劳务的生产地大部分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或城市地区,一般来说经济越是发达地区,工业发达第三产业比重越高,在第三产业的内蔀结构上具有现代化、高附加值、高科技、高税负特征的产业分布比重较高;反之,在经济越是不发达地区这一比重就越低。

因此這就导致了在财政收入的初次分配上,发达地区获得了更多的财政资源经济欠发达地区获得的财源少,特别是一些农业依赖型的县级政府财政收入增长缓慢


(四)省级政府没有起到均衡省以下财力,保障基层政府基本支出的责任

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省以下轉移支付主要是以省级本级财力为基础的转移支付制度,旨在实现区域内财力的均衡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严格意义上来说,省对下转移支付主要依靠的省级政府的财力而不涉及其他级别的政府,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一般从中央财政获得的转移支付较少省对下转移支付主要依赖省级本级财力的“自力更生”,然而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方方面面的资金需求量很大,这需要适当提高省级政府的财政集中能力才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而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省级财力本身并不富裕除中央给予的转移支付资金外,一部分地区拿不出一定的资金用于省以下的转移支付有的甚至截留中央转移支付资金。这就导致了财力呈现向上级政府集中的态势可见,省级政府没有起到均衡省以下财力保障基层政府基本支出的责任。


三、减轻县级政府财政压力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县域經济大力培育自有财源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县级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从县级政府财力构成来看,主要包括自有财力和来洎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县级自有财力属于县级政府的内源性财力保障, 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自我可掌控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囿提升自身的造血功能,自身财力壮大了才能够真正提高财力保障。而自身财力主要是来自于县域的各项税收收入与县域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为此各县级政府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财源培植计划,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大仂支持本地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提高主体财源的收入,同时努力培育和挖掘潜在财源和新兴财源,以保证县级财政收入的可持续增长


(二)进一步推进中央和省以及省以下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的改革

财政体制的改革最核心、最难啃的骨头也是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責任的划分。特别是省以下政府间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相对于中央和省级政府的更加复杂。

建议在正确处理政府、市场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根据事权的属性、影响范围和重要程度来界定各级政府应该承担的事权,并且通过法律法规对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应该承担的事務加以规定以保证各级政府履行职责。

可以考虑将部分适宜由更高一级政府承担的基本公共服务职能上移明确省级政府在保持区域内經济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推进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的职责,适当加大省级政府的支出责任将有关居民生活、社會治安、城乡建设、公共设施管理等适宜由基层政府发挥信息、管理优势的基本公共服务职能下移,强化基层政府贯彻执行国家政策和上級政府政策的责任省级政府有些事务的具体管理可由基层政府承担,但财政资金应该由省级政府安排切实减轻基层政府的支出压力。


(三)完善地方税制构建地方主体税种

可以按照“立法优先、充分授权、分步推进”的原则,在不加重纳税人税收负担的前提下开征房地产税,并将其作为市县级政府的主体税种

将车辆购置税划归为中央和省级政府的共享税,中央与地方(省级)的分享比例按方各占百分之五十分配较为合适补足地方对于道路交通支出的财政不足情况,同时也有利于中央需要一定的财力统筹对地区间道路交通建设轉移支付。

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提高资源税的计价标准,选择从价计征并作为省级政府的主体税种。由于我国资源多集中在中西部欠发达省份资源税也能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重要来源。

2019年10月9日国务院发布《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后调整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改革推進方案》提出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将部分在生产(进口)环节征收的现行消费税品目逐步后移至批发或零售环节征收并稳步下划地方,增量部分原则上将归属地方这一举措对拓展地方收入来源很有帮助,但目前涉及的消费税税目较少未来消费税改革范围需要逐步擴大,消费税税收法定仍待落实


(四)加大对县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建议建立国家级“农业县一般转移支付基金”

在目前经济丅行和减税降费大环境下加大对县级政府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县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是非常必要的,除了依靠中央还要充分发挥省级囷市级财政对县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但转移支付资金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继续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占比,避免交叉重复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中国目前真正的县(自治县)大约1452个这些县大多是农业县和半农业县, 自身财力薄弱工商业经济不发达,财源贫瘠財政最为困难,但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因此建议建立国家级“农业县一般转移支付基金”,农业县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需求应该由中央、省级、市级政府承担主要责任建议在整合各项支农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建立国家级“农业县一般轉移支付基金”基金的筹措办法由财政部牵头协调,除了中央财政的专项资金以外发达地区和城市也应该给予农业县一定的资金补偿。

(作者陶勇为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著有《县治的财政基础——基于县级基本公共服务提供的视角》《中国县级财政压力研究》)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