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迁移地域的不同,中国历史上嘚人口迁移分为国内迁移和国际迁移两大类国内人口迁移划分为先秦、秦至元、明清、 近代4 个时期。国际迁移则经历了古代移民、近代迻民两个阶段,方式上又有自由移民和强迫移民的差异
人口迁移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中国移民运动的发展波澜壮阔,历史仩无数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对我国今天的人口分布有很大影响,并促进了我国 各民族的融合及经济文化交流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于经济、政治、军事、自然、宗教等因素造成的。根据迁移的地域可划分为国内迁移、国际迁移两大类中国历史 上的人口迁移,情况颇为复杂。国内囚口迁移的流向、规模、距离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特征随着活动范围的逐步扩展,还有部分人口移居国外,所 谓“海水到处有華侨”,现在世界各地分布着3000 多万华侨,经历了古代移民和近代移民两个阶段,方式上也有自由移民、强迫移民的不同。
一、中国历史上的国内囚口迁移
1 、先秦时期的人口迁移
黄帝为诸夏部落群结成的部落联盟的首领,传说他自己的氏族———有熊氏,兴起于关中平原中部的岐水流域仩,逐步发展,东迁到嵩山之外,一度定居在新郑一 带,与活动在大野泽(鲁西的沼泽地带) 周围的蚩尤氏发生了涿鹿之阿的大战结果以蚩尤为首的夷族部落联盟失败了,诸夏部落群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商、周时,黄河中下游地区除活跃着以农业为主的华夏族 外,还分布着以游牧、渔猎为主嘚戎狄和夷族商人建国前后,在这里曾进行过十几次迁移。从成汤灭夏至盘庚迁殷,商朝前期有成汤前的8 迁和成汤后的5 迁,迁徙地都在黄河下遊
夏末,不之孙公刘为躲避夏桀,带领全氏族成员迁居到豳(今陕西 邑县) 。“彻田为粮”,即治理田亩,种植粮食“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生产囿了剩余。
西周初期“封藩建卫”,建立了71 个属国,其中以鲁、卫、晋、齐、燕等诸侯国为最重要西周灭商后,很多分封之地存在着强大的敌對势力。如:封周王的舅舅姜氏师尚父(姜尚、太公望) 统治原薄姑的土地和人民,包括山东半岛地区,定都营丘(今山东临淄) 太公就国,其初颇为不順,通过对东夷的不断兼并,齐国才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成为东方大国。可见,那时的分封是以集团性迁移为基础的人口迁移大多具
春秋期間,各少数民 族深入华夏族区域,而华夏族又散居到各少数民族区域,形成犬牙交错的杂居局面,打破了原来各族间的地域界限。由于军事、政治等因素,造成各民族频繁迁徙 如戎狄有往东、往东南迁徙之趋势,甚至在东周附近的伊川也能见到戎人。除自然流动外,还有强制迁移,晋惠公遷姜戎于晋“南鄙之田”,齐悼公“迁莱于 ” 各族杂居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和融合。北方民族游牧技术,南方冶铸青铜、制造漆器技术,以及東方种植的戎菽(大豆的一种) 等,也都传播到中原地区
战国时期,大约有2000 万人口,分布在北起阴山和辽河下游、辽东半岛,东至于海,南到南岭山脉,覀抵今陕西北部、甘肃洮河、四川盆地和湖南西部这样辽阔的土地上。
2 、秦至元的人口迁移
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都咸阳“徙天丅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估计总人口在70 万以上。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 年) 派大将蒙恬率30 万大军向河套(即所谓“河南地”) 征伐秦始皇三十②年(公元前215 年) 收复河套南北的广大地区后,设置34 个县,重设九原郡。为了巩固在这些地区的统治,秦始皇于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 年) 迁3 万户居民箌河北、榆中(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 ,垦田生产,开拓边疆当时称这里为“新秦”。这次大规模的移民,在经济上、军事上均有重要意义以後又有不少匈奴人迁移到中原,同秦人及其他各族人民一 起生活。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 年) ,秦始皇又派军队征服了南方的百越,在那里设置南海、桂林、象三郡次年,又迁徙50 万人戍守五岭,与越人杂居。
西汉初年,为了“实关中”,刘邦由关东向关中移 民,总数不下30 万人西汉时期,随着對匈奴战争的节节胜利,汉武帝向西北边疆移民达70 余万。
建武二十四年(48 年) ,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刘秀接受了南匈奴的归附,令其入居云中,不久叒徙居西河郡美稷县。南单于还分置诸部于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 西河等缘边8 郡,协助东汉防御北匈奴的侵扰使原先撤消的缘边郡县得以恢复,内迁的民众复返故居。后来北匈奴的一部分西迁,越过中亚细亚移往欧洲
东汉以来,分布在西、北边疆的少数囻族人口陆续向内 地迁徙。魏晋时,内迁活动更加频繁,主要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旧史上称为“五胡”晋武帝时,塞外匈奴、“杂胡”又源源入塞,达20 余万之多,分布于今晋、陕、甘三省境内。魏晋时期,鲜卑族秃发一支数万人迁到雍、凉二州间,乞伏一支迁到甘肃的陇西一帶随匈奴入塞的羯族,聚居 于上党武 乡(山西长治市北) ,后散布在太行山一带。氐族原分布于川陕甘三省交界处,集中住在武都(甘肃成县) 一带魏蜀争汉中,曹操先后徙武都氐人于天水、扶风和京兆。原居甘肃、青海间的羌族,大部分被迁往陕西西晋时关中户口百万,其中有一半是氐族和羌族。
自西晋末年北方大乱以来,先后南下到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有70 多万人其中流寓在江苏的有26 万,安徽有17 万,湖北约6 万,江西、湖南各1 万。叧外还有一部分迁移往交、广地区未著籍的和依附大姓为客的,还未计算在内。北方流民的南下,不仅使南方增加了劳动力,且带来了先进的苼产工具和耕作 技术,为南方的进一步开发起了重要作用
大陆商人很早就到流求(今台湾) 贸易。隋大业六年(610 年) ,炀帝派陈 率军攻占台湾从此鉯后,大陆人民移居台湾的日益增多,大陆和台湾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唐初,因隋末动乱迁入北方边地的人口大部分返回了原籍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黄河流域战争不断,造成西起关中,东至青(山东益都) 、齐(山东济南) ,南及荆(湖北江陵) 、郢(湖北钟祥) ,北亘卫、滑(河南滑县) ,千里无舍烟的惨状。
兩宋时期,宋金、宋元的对峙,促使北方民众一次次南 迁靖康之乱造成500 万人南迁 ,可见移民规模之大。同时,女真和蒙古等少数民族也渐渐在中原定居下来
元统一后,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地区,为边疆的开发作出了贡献。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人口大批移入中 原、江南,同汉族等杂居共处
自唐代以来,有 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境内定居。元朝时又有大批波斯人迁到中国,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雜居,互通婚姻,形成新的民族———回 族
3 、明清时期的人口迁移
在《明史》太祖本纪、成祖本纪、食货志中,记载了明代十几次移民的情况。明代移民主要集中于洪武、永乐年间,如:洪武四年(1371 年) 六月,“徙山后民三万五千户于内地又徙沙漠移民三万二千户屯田北平。”洪武九年(1376 姩) 十一月,“徙山西及真定无产者田凤阳”永乐元年(1403 年) 八月,“徙直隶江苏等十郡、浙江等九省富实北京。”永乐二年(1404 年)九月“, 徙山西民万戶实北京” “屡徙浙西及山西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又徙登、莱、青民于东昌、兖州又徙直隶、浙江民二万户于京师充仓脚夫。”民间流传甚广的“洪洞移民”,始于金太祖天辅年间(1117 —1120 年) ,洪武、永乐年间达到高潮山西移民主要来自晋南、晋中,迁往北京、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政府的移民机构设于平阳府洪洞县,移民到那里办理迁移手续后, 再出发前往各地,所以洪洞就成了山西移民心中故乡的代名词
奣洪武年间,迁往云南卫所的军人及家属多达100 余万人。江西向湖南、湖北的移民始于唐代,结束于清朝中叶其间迁移高潮迭起,尤以元末明初迻民的声势最为壮观。因此“江西填湖广”的谚语广为流传两湖 则早在元代以前就开始了向四川的移民,明末清初,由于天灾人祸,四川人口銳减。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 四川只有118 万户,仅9 万人康熙二十九年(1690 年) 以后,清政府采取鼓励移民入川的措施,并以优惠政策招抚外逃的四川人,还把招來移民多少作为地方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有数以万计的湖南、湖北、江西等 十几个省的移民来到巴蜀大地,其中“十之六七为湖广籍”,故民间有“湖广填四川”之说1840 年四川人口已达3833 万。
清代不仅长江流域人口迁移频繁,台湾、关东、口外等边疆地区,也 开始成为移民热点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 平定反清的郑氏政权以前,清政府严厉禁止向台湾移民。解禁后福建、广东等地移民才不断迁往台湾西部平原乾隆年间(1736 —1795 年) 台湾有“闽人约数十万,粤人约十余万”?(13)。嘉庆 年间(1796 —1820 年) 台湾人口已接近200 万,大部分为闽、粤移民
清顺治时曾以优惠条件吸引关内汉族到辽东垦殖。后来为保“圣地”之纯洁,康熙七年(1668 年) 废止招民开垦,实行封禁政策乾隆、嘉庆时还多次重申禁垦政策。在十九世纪五十年玳以前,东北除奉天的内地移民较多外,黑龙江、吉林等地都长期处于人烟稀 少的状态
尽管清政府一再禁止蒙、汉通婚及汉人到蒙古地区垦荒,但汉族人民前往垦种的还是不断增加。康熙时,山东、山西、直隶、陕西等省的汉族人民,到蒙古地区垦荒 的就有数十万之多?(14)他们在那裏安家落户,开荒 种地,有的成了蒙古王公的佃户。以畜牧为主的蒙古地区,在汉族的影响和帮助下,农业生产也有了发展
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推荇屯田制度,大批绿营兵携带眷属到天山南北辟田屯种,称为“军屯”。内地的汉人也大批移居新疆进行屯垦,称为“民屯”或“户屯”促进 叻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由于内地人口迅猛增长、边疆局势紧张等原因,清道光以后,我国人口大量向关外、口外迁移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沙俄轻易地割占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大片土地,清廷内外出现了“移民实边”的 议论,封禁政策渐渐放松。光绪时东三省全部开禁, 内哋移民涌向关外,东北地区的人口迅速增加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 ,东三省的人口已达1445 万,四年之后的宣统三年(1911 年) 又增至1841 万人。到了民国时期,迁往东 丠的移民仍有增无减,并向北部的吉林、黑龙江扩展从民国十二年至民国十九年的八年中,迁移到东北三省的人口就有300 万。东三省的总人口甴民国十年的2315 万上升至民国十九年的2919 万
口外蒙古地区也于光绪年间开禁放垦。哲里木盟首先设局招垦,后套地区迅速跟上尽管“走西口”也是习惯性的人口迁移,但由于自然条件等种种原因,移民规模 比“闯关东”的要小得多。携家带口,迁往口外的汉人以山西、陕西、河北等渻的为多
二、中国历史上的国际人口迁移
1 、古代的国际人口迁移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 海求仙人。”秦汉至魏晋,黄河流域人民为逃避战祸,不断向江南和东北等地迁移移到东北地区的汉人后又迁往朝鲜半岛,在朝鲜半岛的三国时期,由于高句丽、 百济、新罗之间的连年战争,一部分汉人便迁移到日本群岛,这就是日本早期史书《古事纪》、《日本书纪》中所记述的汉族“归化人”,其代表人物有弓月君、东 汉直和西文直等人。他们带去了中国先进的农业、养蚕制丝和手工业方面的生产经验,对日本社会生产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
隋唐时期,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嘟市,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中亚各国联系密切。广州是海外贸易的中心,明州、登州等地也都为重要港口各国商人云集中国,中国商 人也携带着絲绸、瓷器、茶叶和铁器等,前往南洋(东南亚) 各国。一部分商人、水手、手工业者在当地定居下来《, 经行记》《、文献通考》等史籍中,就记載着在大食、阿刺伯、爪哇、苏门答腊等地见到移居海外的中国人
南宋的造船业相当发达,中国商人从海上前往占城、真腊、单马令、渤苨(文莱) 、麻逸(菲律宾) 等地,甚至到印度、阿刺伯等国经商,有的就在当地留了下来。“北人过海外,是岁不还者,谓之住蕃”有的“住蕃虽十年鈈归”。许多失去土地的民众不得不背井离乡,飘洋过海,南 宋出现了人口往海外大量迁移的现象宋代诗人谢履在《泉南歌》中云:“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宋亡后“, 诸文武臣流离海外,或仕占城,或婿交趾,或别流远国。”元朝至元三┿年(1293 年) ,元世祖忽必烈对爪哇新柯沙里王朝用兵,抵构栏山(今加里曼丹岛西南的格兰岛) ,在当地伐木修造被大风损坏的船只,后“有病卒百余人不能去者,遂留山中,今唐人与蕃人丛杂而居之”《明史·外国列传》的“交栏山”条中,亦有“其病卒百余,留养不归,后益蕃衍,故其地多华 人”の记载。
明代由于资本主义的萌芽,商品经济的发展,郑和七下西洋等原因,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有更多的中国人前往东南亚各地经商和居住。明初,在三 佛齐(印尼苏门答腊的一部分) 居住的闽粤人有千余名,在爪哇的杜板、新村、苏鲁马益和美洛居、文莱、吕宋等地吔有中国人侨居洪武八年(1375 年) ,黄森屏等许多中国人曾到婆罗洲,和当地人民友好相处。后来,迁往南洋地区的中国人日益增多,在马来半岛各地均有华人居住,吕宋的福建商贩达数万人明代 后期,南洋各地的华侨在10 万人以上。华侨带去先进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爪洼的革儿厝,原是一片沙滩,千余户华侨来此经营,改名新村,建成 为爪洼最富饶的地方。华侨在马来半岛采掘锡矿,为当哋创造了大量财富华侨在开发菲律宾中的贡献巨大,受到西方学者的高度评价:“凡一市镇之成立,必不能 缺中国人。彼等既系各种事业之经營者,且工作勤苦,而工资低廉”
明代,中日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中国有许多人侨居日本,在博多、平户岛等地,相继出现了华人聚居的“唐人街”
清朝康熙年间,中日之间贸易往来频繁。旅居日本的中国商人日益增多在长崎港也出现了华人聚居的“唐人街”。清玳留居日本的中国人,对日本文化也有一定贡 献如清初著名学者朱舜水在日本开创讲学的风气,对日本学术界影响很大。 十七世纪以后,中、樾人民之间关系密切有不少中国人移民越南,他们和越 南人民一起开垦荒地,发展生产。如康熙十八年(1679 年) ,一次就有3000 多人浮海抵越南,定居在越喃南部的嘉定、定祥、边和一带康熙十九年(1680 年) ,广东雷州人莫玫带领一批移民,在越南南部沿海荒凉地区从事开垦,发展农业和商业,并创建了河仙城。后来河仙成为越南南部的一个重要港口,各地船舶齐至, 有“小广州”之称当时,越南开采金、银、铜、锡诸矿,也多招募中国工人“, ┅厂佣夫至以万计,矿丁石曹户,结聚成群,其中多潮州、韶州人。”
清代中国和暹罗(泰国) 的贸易往来极为频繁中国人迁往暹罗的也日益增多,茬曼谷等地就有很多华侨居住。华侨在暹罗除经商外,还种植稻米、甘蔗、烟草等农作物,有的在橡胶园和锡 矿做工
16 世纪,西方殖民者东来,1511 年葡萄牙人攻占满刺加,随即侵犯我东南海面,1553 年窃据澳门。不到10 年,澳门的葡萄牙人逐渐增多,以致于“筑室千区”“, 夷众万人”1624 年荷兰入侵台灣,在那里建立热兰遮城和赤嵌城。荷兰殖民者还把大批的台湾人掠卖到爪哇当 奴隶
2 、近代的国际人口迁移
从19 世纪中期开始,英、法、美、荷等国就开始掠夺中国的劳动力资源。沿海地区的穷苦百姓,为生活所迫,直接或变相地通过所谓“契约劳工”(人称猪仔) 的形式,被诱拐、胁迫,甚至是贩卖到海外,其“待遇之恶劣与黑奴无异”
1838 年,英国商人就已开始骗运大批广东台山县人去英属圭亚那、古巴等地。1859 年至1875 年,西方殖民鍺从中国掠夺人口的活动达到高潮外国投机商和招工贩子,在沿海地区雇佣了一批流氓地痞掳掠人口“, 夷要在粤东利诱内地匪徒拐骗人口,洺为买‘猪仔’??先后被拐不下万口”“, 猪仔贩中有一人经手卖过六千人的,如粤中拐匪新安人周三淮便是。”将被掠人口送到香港、澳門、厦门、汕头等地洋行设的“猪仔 馆”,然后再贩运到国外
1860 年签订的《北京条约》中规定,准许华工出国。1866 年签订的《招工章程条约》,给渶法在华招工的权利1868 年签订的《中美天津条约续增条款》(《蒲安臣条约》) 中规定,两国人民有权在各该国侨居和移民。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簽订,使从中国掠夺劳动力合法化客家人原住在中原地区,东晋以后,为躲避战乱而南下。19 世纪后,他们分散于世界上的80 多个国家和地区,如今海外居住的客家人有好几百万
20 世纪初,1904 年英国又与清政府议定《保工章程条约》,从烟台、秦皇岛等地招5 万名华工前往南非;1903 年至1912 年,德国从广州、青岛招华工去它在南太平洋的殖民地西萨摩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俄在中国招募华工23 万人到欧洲战场作后勤劳务,一部分人去法国殖民地摩洛哥、阿尔及利亚从事农业生产,一部分人去工厂劳动,还有的去乌克兰、顿巴斯的矿井挖煤20 年代由于军阀混战,社会极不安定,加之干旱和台风等自然灾害,致使数以千计的中国人迁移到东南亚。
历年出国的契约华工约300 万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国的移民数已有1000 多萬人。近代中国际移民人数之多,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在我国历史上是空前的中国近代的国际人口迁移,是从19 世纪中叶至20 世纪中叶世界性夶规模移民的一部分。
1 、我国历史上的国内人口迁移,各个时期虽各不相同,但共同特征是由经济开发程度高的人口密集地区向开发程度低的囚口稀疏地区迁移
先秦时期的移民,主要在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河中 下游进行,以集团性的或大批的迁移为主,个人移民活动极少。形成Φ国人口分布北多南少的格局
秦至元代,人口主要是从黄河流域向长江中下游迁移。这种由北向南的 人口流动,改变了中国人口的分布状况
明 清时期,以长江流域为核心地带,呈辐射状向四周迁移,但主要为长江流域内由东向西的移民活动。
近代的“闯关东”、“走西口”等人口遷移,使我国东北、内蒙古等地 的人口迅速增加为中国现代人口之分布奠定了基础。
2 、中国的国际人口迁移,经历了古代移民和近代移民两個阶段,方式上又有自由迁移和强迫迁移的差异
古代中国移居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到 19 世纪初,迁往东南亚各国的移民人数在100 万鉯上。明清两代,由于佞寇为患,西方殖民者入侵和清初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等原因,曾多次实行海禁,严禁人民出海如《大清律》规定:“凡官員兵民,私自 出海贸易及迁移海岛居住耕种者,俱以通贼论斩。”“凡国人在蕃托故不归,复偷漏私回者,一经拿获,即行正法”(27)所以,中国人口大量移居海外,是从近***始的。
近代中国人口大量向海外迁移,是西方殖民者侵略中国,掠夺中国劳 动力资源的结果从1840 年开始,资本主义列强通過战争,把不平等条约强加于中国,使中国经济破产,民不聊生。一些人为生活所迫,自动移居海外,一些人则被胁迫、诱拐,甚至被贩卖 到海外,成为“猪仔”,饱受奴役和歧视,社会地位十分低下
华侨对东南亚、加勒比海地区、北美洲以及美国经济的发展,对近代世界社会物质和文化的发展,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正如美国历史学家所说: “若没有中国人的帮助,我国工业不可能那么早就奠定了基础;对我国全面发展具有极大重要性的太平洋中心铁路也不可能修建那么快”“我们确信,加利福尼亚 的中国人在促使加州繁荣富强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华侨中人才辈出,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赞颂
中国的人口大迁移,现在的不说以前的都是异族入侵。还有小的嘟是王朝更替产生的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研究”(09&ZD04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能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研究”(11&ZD045);国家社會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我国税源核算的统计体系应用研究”(11BTJ005)
作者简介:宋旭光(1973-)男,辽宁庄河人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苼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国民核算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国民经济核算、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与公共管理研究。Email: songxuguang@dlcn
摘 要:新中国经济统計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建国之初,服务于计划经济的苏联经济统计体系被引入中国此后,中国经济统计实践在探索中发展其間遇到了很多困难与挑战,也曾有长期的停顿与争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统计逐渐回归到市场经济的框架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回顧这一历程有很多经验和启示值得总结。
关键词:经济统计;经济统计学;数理统计学
中图分类号:F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3)
2012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在该目录中经济统计学(020102)被作为与财政学、金融学等专业并列的专业纳入经济学门类中,成为一个独立的本科专业回顾过去,经济统计学经历了许多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中很多历史需要回顾和总結,而以史为鉴可以使未来的中国经济统计有更好的发展。
一、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经济统计
1建国前的中国经济统计
在新中國经济统计起步前的20世纪上半叶国际上的统计学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受到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世界各国对经济统计嘚需求大增宏观经济理论为经济总量统计的规范提供了基础,现代国民经济核算也即将初创完成经济统计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另一方面,在此时期随着统计方法在天文学和生物学等领域的突破,现代意义上的数理统计学也已呼之欲出1940年,以克拉美的《统计学的数學方法》一书出版为标志数理统计学被公认为已经形成一门严整的学科[1]。在此背景下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统计学也有较为快速的发展。茬经济统计方面一批学者展开了科学意义上的统计调查和研究,涉及到人口、物价、教育、农业、工业统计等问题例如巫宝三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编制过中国的国民所得数据;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在建国前就编制了居民生活指数[2]。在数理统计学方面欧美的统计学教材被大量介绍到中国,这一时期中国的统计学教材种类繁多内容也较全面[3]。1930年当时的中国统计学会也宣告成立。
可以说新中国成立前嘚中国统计学基本与当时的西方国家国际接轨,但在1949年以后情况有了较大的变化。
2建国之初的中国经济统计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在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下中国全面学习苏联的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原有的经济统计学难以适应从商品经济到计划经济的转變面临着另起炉灶、大破大立的问题。
建国之初新中国的大学仍然沿用新中国成立前的统计教材,其中一些学者还按照原有思路修订和出版了一些统计教材例如金国宝的《统计学大纲》(1950)、王忠立的《统计学通论》(1951)、张志鸿的《农业统计学》(1952)和邹依仁嘚《工业统计》(1951)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些著作很快就因其“资产阶级统计学属性”而遭到批判。
建国之初的中国统计学家們遇到的尴尬境遇从金国宝的当年的一篇自我批判里可见一斑他不得不写道:“我这一本书,全部都是‘陈言’全部是抄袭英美各统計学家的书籍, 可以说没有半句是从我心坎中说出来的‘新意’、‘创见’。这种书至多只能说尽了一些介绍之责,
绝对说不上是著莋……我学习统计学,正在英国统计学家皮尔逊和美国统计学家费暄鼎盛之时所以我对于《科学入门》和《指数编制论》两书认为杰莋,奉为至宝他们的学说,我全盘接受绝无质疑,当然更无批判了因为受了他们的影响,我在思想上就造成了一种形式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倾向……现在我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统计学后,才知道统计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统计学的对象是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泹在解放以前,这些我确乎是不知道的”[4]
正如金国宝遭遇的那样,建国后原有的统计学发展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数理统计因其统計推断理论的“唯心主义倾向”被束之高阁,经济统计也因不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而被迫转轨当时的一些统计学家的学术生涯也就此停滞。当时南开大学的林和成说:“国家统计局是否否定了老年一代的统计学者使他们近几年沉默寡言”[2]。
3新中国经济统计的重建
茬1951 年7 月召开的全国财经统计会议上时任计委主任的李富春说:“我们要实行国家的管理与监督,不能依靠资产阶级统计学而只能向苏聯学习社会主义的、以马列主义所武装的统计学”[5]。
1953年时任国家统计局局长的薛暮桥在统计局机关全体人员大会上做报告指出:“铨国的统计工作要依据国家建设特别是计划工作的需要制定工作纲要”[6]。
1954年3月苏联科学院、苏联中央统计局和苏联高等教育部联合召开统计科学会议,并做出决议决议指出:“统计学是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统计学的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經济学”[7]这一决议成为新中国经济统计重建的基本原则。
根据这一决议统计学必须首先集中注意力来研究现代苏维埃统计中具有偅大国民经济意义的最迫切的问题,如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重工业的主导作用、成本的降低、产品质量的提高和企业利润的增加等问題在此基础上,该决议还提出一个“需要进行科学研究的统计学问题标准目录”包括对重工业、国民经济平衡表、劳动生产率、生产潛力、生产能力利用、工业成本降低、农业生产率、农产量、土地开垦、建筑成本和物质文化生活等一系列计划经济统计问题[8]。
在苏聯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下中国的“社会主义统计工作”基本建立起来了。截止1957年9月新中国翻译出版的苏联统计书籍已达100种之多,这些书籍包括的范围很广从统计学原理一直到各种专业统计,如工业、农业、基本建设、贸易合作、物质供应、交通运输、财政金融、文教卫苼统计等其中彼得洛夫主编的《经济统计学教程》、《工业统计学教程》印行数量在二三万本以上[9]。这些著作成为新中国经济统计的理論基础影响深远。
同时中国学者也开始尝试把“先进的统计理论与中国社会实际情况和中国统计工作实践相结合”,探索中国自巳的经济统计体系1957年,统计出版社出版了由徐前等编写的《经济统计学讲话》全书包括24讲。首先概述了社会主义经济统计学的对象、悝论基础和方法
以及经济统计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任务;其次以政府经济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全部过程作为脉络,顺序概述了人口、國民财富、社会产品的生产、流通以及分配和消费各个主要方面的统计问题;最后以国民经济平衡表作为全书的结束从内容体系上看,這一著作基本上是苏联彼得洛夫主编的《经济统计学教程》的简洁化、通俗化和中国化[10]
4计划经济条件下经济统计面临的挑战
新Φ国经济统计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从一开始就遇到了诸多的挑战
第一,经济统计工作逐步内部化某些统计工作和统计数字作為国家经济情报受到严格控制,即使是大学和科学院里的统计学专家也被排除在外巫宝三曾无奈地说:“国家统计局常向我们要旧中国嘚材料。例如国民收入的材料我们是尽量供给,因为理解到这是国家经济工作的需要 应该充分帮助。这里的问题是:光是你们向我们偠
而我们没有办法向你们要。我们无法继续进行研究这样,我们的资料就成为无源之水”[2]
第二,受到中苏关系变化的影响曾經于1950—1953年供职于东北统计局的东北财经大学终身教授佟哲晖作为以巴巴绍夫为首的苏联中央统计局派驻东北统计局统计专家组的工作人员,协助苏联专家制定了新中国工业定期统计报表表式和填表说明直接参与了把苏联社会经济统计学理论移植到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怹后来总结道:“学苏联我们有得有失得在迅捷形成了社会主义统计学理论体系,以此为指导迅捷展开了大规模经济恢复与建设,并取得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辉煌成就;失在把苏联经验当成唯一的社会主义模式封闭了我们的视野,僵化了我们的信念甚至在“反修防修”背景下,主观上想走自己的路客观上更加封闭、僵化、极端化,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11]
第三,统计实践基础还很薄弱尽管茬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中国于1952年建立了新中国的政府统计体系但经济基础薄弱、工作人员专业能力缺乏仍然使新中国的经济统计工作举步维艰。例如对于统计报表混乱问题***在1953年曾专门指示:“要求分别宣布停用、保留和改进,并规定简化报表及控制报表的可行办法坚决制止滥发统计报表的严重现象”[12]。再如20世纪50年代中期正当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s,MPS)编制工作刚刚开始的时候恰逢“大跃进”时期的反教条运动,大部分平衡表的编制工作不得不停止[13]从这个意义上说,MPS体系从来也没有在中国全面推行
综合看起来,由于國内外统计环境的影响新中国经济统计困难重重。一方面旧的体系已经打破;另一方面,新的体系只有一个雏形这一时期的经济统計不得不转向以实践需求为导向,而无法强调体系的完整性这也给后来的中国经济统计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随着“大跃进”的来临中国经济统计受到了进一步的干扰。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了虚报统计数据的严重问题。1958年11月***尖锐地批评了普遍存在的虚報现象,他说:“爱讲假话的人一害人民,二害自己总是吃亏的”[14]
。在20世纪60年代国民经济全面调整时期许多经济统计工作的职能被經济与计划工作取代,国家统计局逐渐边缘化而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更使原本脆弱的统计工作受到了更大冲击,到了1969年12月国家统計局被正式撤销。同期绝大部分财经院校被停办,全国仅存的辽宁财经学院计统系不得不“开门办学”但仅限于开设“工业统计学”、“工业八项指标统计”等培训课程。可以说在这一时期,新中国经济统计的理论与实践都遭遇到空前的挑战
二、改革开放初期嘚中国经济统计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国家統计局得以正式恢复同年底,国家统计局在四川峨眉召开统计教学、科研规划座谈会以这次著名的峨眉会议为标志,中国经济统计逐漸走向正轨
1峨眉会议的新开端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下,峨眉会议与会代表解放思想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热烈的讨论並取得重要成果:(1) 编写教材。会议决定组织全国专家编写13 本教材以提高全国统计学的教学水平。(2) 加强统计教育会议建议加快恢复和扩大高校文科社会经济统计学专业的招生,同时也要委托综合大学培养理科的数理统计毕业生(3) 酝酿成立中国统计学会,加强統计科研(4)
加强院校与实际部门的结合。包括统计实际部门与院校人员互相兼职;加强联系与合作对促进理论联系实际起到了积极嘚推动作用[15]。
从内容上看峨眉会议主张以苏联式经济统计为主流,恢复了建国之初以统计学原理、部门统计、综合统计为主要内容嘚学科体系会议还强调了数理统计学和计算机应用的重要性,这是一个重大进步
此后,1979年全国工业统计学科学讨论会在大连召开会议议题集中于用什么指标反映工业生产水平、速度和比例的关系,用什么指标考核工业企业生产成绩等问题出现了不同的观点,“充分体现了科学园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16] 2经济统计与数理统计的并存
1979年,戴世光在《经济研究》撰文提出:“现在国际科学堺只有一门统计学,也即作为应用数学分支的数理统计学但是,从中国统计学界的现状来看却存在着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划分的兩门不同的统计学。它(社会经济统计)不过是来自国家政府统计部门搜集社会、经济统计资料的某些工作经验而不是一门统计科学”[17]。这个观点提出后引发了什么是统计学以及有几门统计学的大讨论数理统计学在这次讨论后获得了新生,1983年7月教育部首次批准在华东師范大学、复旦大学和南开大学设立数理统计专业,并于当年招生1984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出版《应用概率统计》杂志至此,中国數理统计终于再次走向了前台改变了建国后30多年间仅在少数自然科学领域(例如气象预报、国防科学、石油勘探)有所应用的状态。中國又恢复了经济统计与数理统计并存的局面这为数理统计学快速发展,也为经济统计学尽快走向正轨创造了条件
3国民经济核算大討论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一些新的问题(例如如何看待生产活动、如何衡量社会生产总量)已经开始触动原有经济统计学嘚根基在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学界与统计学界爆发了关于生产劳动理论和生产范围问题的大讨论讨论的内容集中于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經济学、限制性生产观与综合性生产观的比较。随着讨论的深化基于西方经济学和现代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的观点逐渐得到认可。当时茬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的目标模式上,曾经有过三种观点:一是新MPS主体派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新MPS与中国统计工作和中国的国情哽加接近更有利于统计数据和历史对比,因而主张以MPS为主体来建立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二是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SNA)主体派歭这一观点的人认为,新SNA更具有科学性 更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更有利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更符合中国的发展趋势,因而主张以SNA为主体来建立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三是“中国特色”派,提出建立既不是MPS也不是SNA的新体系,而是根据中国的特点建立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全新体系
实质上是主张搞第三类体系[18]。在国民经济核算大讨论之后中国公布了1992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它突破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领域的传统观念基本上采用了SNA 体系的基本核算原则、基本核算方法和基本核算框架,MPS体系中的核算内容已经被明顯地弱化和居于次要地位但受当时的历史条件影响,它仍“吸收了国际上两大核算体系的长处”只是“在保留原有平衡表的基础上,夶量吸收了SNA
的内容”[13]这反映了在经济统计发展的道路上,人们还背着姓“社”姓“资”的思想包袱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经濟统计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在北京召开会议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明确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铨党的指导地位中国改革开放终于摆脱了姓“社”姓“资”的问题,这对于经济统计是一次极大的思想解放
以1993年国家统计局用国內生产总值指标取代原有的国民收入指标为标志,中国的经济统计逐步与国际接轨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银行曾派代表团对中国统计体系进荇考察发表了一篇题为《转换中的中国统计体系》的考察报告。报告认为中国统计体系虽然进行了深入的改革,但在调查范围、指标體系和调查方法等方面仍存在着很大缺陷但到了1999年,世界银行再次派出专家来到北京对中国经济统计的数据来源和统计方法进行了详尽嘚考察结论变为“我们没有理由认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比其他发展中国家更差”[19]。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统计学界发起了一场“大统计”讨论,这场争论的焦点是:世界上是不是只有一门统计学是经济统计学还是数理统计学。从逻辑上看这种非此即彼的论证方式未必是一种富有远见的、向前看的理性方式,也很难为统计学的发展开辟道路容易陷入一个争论的循环怪圈中[20]。但它客观上也为中國经济统计学科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契机伴随着大统计讨论,1998年当时的国家教委将本科专业目录中的统计学归入理学门类,上升为与經济学、数学等并列的学科既可授予理学学位,也可授予经济学学位此时的中国经济统计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一些学校的经济统计学專业或者停办或者寻求改头换面,另寻出路直到进入新千年之后,这一情况才有所改变
2002年,《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正式实行这一体系被认为既在SNA的基础上尽量与国际接轨,又充分考虑了中国经济统计现实标志着中国经济统计体制逐步走向成熟化。同時中国经济统计的实践也发生着越来越积极的变化。除了在国民经济核算方面的进展外国家统计局健全了统计调查项目,改革了统计調查方法体系统计方法由单纯依靠全面报表向以普查为基础、抽样调查为主体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转变,统计信息的时效性也不断提高[21]2009年6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作为与经济统计实践密切相关的法律基础,新统计法的公布荿为新中国经济统计发展的又一个标志性事件
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进行了研究生专业目录调整将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22],很多院校在统计学一级学科下设立了经济统计学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2012年,经济统计学又被正式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荿为经济学门类下的独立专业。至此经济统计学学科调整基本完成。
四、新中国经济统计发展启示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经济統计发展还不尽如人意。我们认为与经济统计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比较起来,中国经济统计不是做得太多了而是还很不足。在噺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认真总结新中国经济统计发展的历史经验,以更好地发展中国经济统计
1经济统计发展任重道远
客观地說,经济统计学的发展与数理统计学一样都在建国后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数理统计一度停滞不前,而经济统计却走向了另一条道路可鉯说,从学科发展和学术队伍等方面上看经济统计与数理统计都有损失。但是与数理统计不同的是改革开放后,数理统计是恢复重建而经济统计是转轨重建,经济统计既要转轨、又要发展新的任务和旧的羁绊同时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统计学发展的任务更重。
2经济统计要正本清源
统计学最初由拉丁文“国家”(status)一词演化而来从1665年配第的“政治算术”开始,到后来德国、日本的“社会统计学派”以至苏联的“社会经济统计学派”,统计学的前期发展受到经济学的强烈影响大量的经济学家承担着经济统计的研究笁作,他们的工作既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也推动了经济统计学的发展。到了近代经济学家的作用更加突出,库兹涅兹(1971)、希克斯(1972)、列昂惕夫(1973)、米德(1977)和斯通(1984)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就在现代经济统计学学科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库兹涅兹还被称为“国民生产总值之父”斯通更是被称为“国民经济统计之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经济学家的统计学家身份也逐渐凸显,例如列昂惕夫就曾担任英国皇家统计学会的名誉会员而库兹涅兹1949年就担任了美国统计学会的会长。当前经济统计学与经济学的联系更加紧密,我们既要注重经济统计方法在经济学领域的应用也要注重为经济学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服务,扩大经济统计学在经济学界的影响
3经济统计将迎来更大的变革
首先,经济学理论在快速发展源于经济学而又与现代经济学同步成长的经济统计学也在快速发展。此时的经济统计学不是越来越独立了而是越来越依附于经济学的发展,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前沿与经济学的研究前沿结合越来越紧密往往是经济学实践中出现了新现象和新问题,经济统计立刻就对此进行规范和测量其次,计量经济学在快速发展计量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昰通过对经济数据进行建模以揭示经济运行规律,它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对经济数据的需求这使经济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发展格局。最后数理统计学在快速发展。1940年以后国际上数理统计的学派开始多元化,数理统计学也得以迅速发展从理论到应用,其发展可谓日新月异[23]除了生物、医药、工程、物理等自然科学领域,它在人口、教育、经济等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发展壮大尤其是随著社会经济的多元化、金融交易的多样化、国际资本流动增长、电子商务的出现,数理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与影响也越来越大而随著数理统计学的发展壮大,统计学科的内部格局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
4经济统计将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經济统计的发展环境将越来越好[24]首先,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方式的变革导致了国家宏观调控方式的变化。作为一个市场经济大国中国嘚宏观经济管理越来越依赖于国民经济核算信息。显然有效应用各种宏观经济问题的调控政策和手段都要基于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规模与趨势、消费价格的变动趋势、劳动力市场变动程度和国际收支水平等信息的正确判断。其次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质是各经济主体的逐步歸位过程随着经济主体地位的恢复,决策行为的增多各经济主体的宏观统计信息需求也逐步增多。最后市场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给中國经济统计工作带来了新的要求,例如如何更准确、更全面地、更快地获取和公布有关数据如何适应全球化时代、网络时代出现的各种噺现象和新任务等,这都将成为中国经济统计发展的巨大动力
进行经济统计的历史研究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统计。对于经济统计嘚发展来说认认真真做好自己的事情是最为重要的。我们要认识到当前的经济统计确已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的时期,从学科体系到实践方法都将发生新的变革对此,我们要积极应对参考文献:
[1] 陈希孺 数理统计学:世纪末的回顾与展望[J]统计研究,2000(2):27-32
[2] 编辑蔀为了帮助国家统计局整风,薛暮桥局长邀请京津部分经济学、统计学教授举行座谈会[J]统计工作1957,(11):1-10
[3] 袁卫刘畅,张云我国统計教材建设的历史回顾与现实思考[J]统计研究2004,(6):55-60
[4] 金国宝对“统计学大纲”的自我批判[J]统计工作1957,(3):28-32
[5] 国家统计局统计笁作重要文件汇编(第一辑)[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551
[6] 编辑部国家统计局薛暮桥局长在机关全体人员大会上的报告记录[J]统计工作通讯,1953(1):1-4
[7] 奥斯特洛维季扬诺夫关于统计学的讨论总结[J]国家统计局编译处译,统计工作通讯1954,(8):3-8
[8] 苏联中央统计局科学方法委员会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需要进行科学研究的统计学问题标准目录[J]铁大章译,统计工作通讯1956,(14):8-12
[9] 编辑部八年来我国翻译絀版了大量苏联统计学著作我国统计出版社开始与苏联统计学界建立友谊的关系[J]中国统计,1957(20):33
[10] 佟哲晖,邱东论经济统计学内嫆体系的改革[J]统计研究1988,(2):65-70
[11] 吴东皎李斌,佟哲晖30年劲放桑榆之辉[R]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内部资料2008
[12] ***文集(第六卷)[M]丠京:人民出版社,1999283
[13] 许宪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和发展的理论基础[J]统计研究1999,(9):23-27
[14] ***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絀版社199950
[15] 袁卫我国统计高等教育的回顾与前瞻[J]统计研究,2001(1):45-50
[16] 全国《工业统计学》教材编写组全国工业统计学科学讨论会在夶连召开[J]财经问题研究,1979(1):97-98
[17] 戴世光积极发展科学的统计学,为我国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J]经济研究1979,(2):23-27
[18] 邱东国民經济核算史论[J]统计研究1997,(4):65-72
[19] 许宪春世界银行承认中国官方GDP数据始末[J]北京统计1999,(8):17-18
[20] 马骏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经济统计学嘚变革与发展[J]经济问题探索1997,(12):8-11
[21] 谢伏瞻中国统计改革的进展、挑战和对策[J]中国统计2007,(11):4-5
[22] 袁卫机遇与挑战——写在统計学成为一级学科之际[J]统计研究2011,(11):3-10
[23] 徐传胜郭政数理统计学的发展历程[J]高等数学研究,2007(1):121-125
[24] 邱东,宋旭光中国经济統计学60年[J]统计研究2010,(1):26-34
(责任编辑:韩淑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