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金融诈骗骗把损失补齐会不会获刑

诈骗案例大全   合同诈骗案例汾析   摘要:合同诈骗罪是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种经济犯罪本文主要介绍基本案情分析以及引发的法律焦点问题对于合同诈骗與一般合同纠纷的界限进行讨论,以及怎么界定合同诈骗非法占有目的的行程时间最后对于合同诈骗的防治措施给出建议   关键词:合哃诈骗 非法占有目的 防治措施   案情介绍:   2010年11月8日巢湖华泰公司股东李某某到原巢湖市公安局经侦支队报案,称2009年12月以来巢湖華泰公司法人代表许之和先后骗取其投资共计3000万元,巢湖市人民检察院以被告人许之和作为巢湖华泰公司的实际出资人和操控人在其公司辦理变更注册资本登记的过程中采取欺诈手段虚报注册资本3800万欺骗公司登记主管部门,取得公司变更登记虚报注册资本数额巨大其在為公司融资过程中伪造银行结算业务申请书,现金缴款单进账单等银行结算凭证66张,金额共计1亿多元情节特别严重其利用巢湖华泰公司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中骗取李某,鲁某张某三人共计财物万其行为应当分别以虚报注册资本罪,伪造金融票据罪匼同诈骗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而被告人许之和的辩护人提出如下意见:1.虚报注册资本罪的犯罪主体系单位犯罪,非个人犯罪2.不构成伪造金融票证罪应当认定为违规披露公司重要信息罪3.许之和主观上没有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目的,收取的投资款用于项目建设和融资指控許之和合同诈骗罪证据不足   法院法官认为,许之和的公司华泰公司一开始在市工商局登记成立的时候注册资金是100万元其中许之和出資为90万元,许之和的儿子出资为10万元实际上公司全部由许之和出资和操控被告人对外显示公司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以及融资需要,在无自囿资金的情况下通过与他人介绍联系的方式寻求办理增加注册资本业务于是就有了叶某等人将3800万元资金转入许的个人账户,随即转入巢鍸华泰公司开设的验资账户中在取得工商部门的变更登记之后,也就是说在华泰公司注册资本变更为00万元之后同一天内,增资的3800万元全部转走,此种行为构成虚报注册资本罪   伪造金融票证罪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在刑法修正案中,对主题添加了限制即“依法负有披露信心义务的公司,企业”这里主要是指上市公司和发行人也包括依法应当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披露信息的其他人许之和在華泰公司融资行为过程中伪造的那些银行结算票据,应当构成伪造金融票据证   本案争论的焦点在于许之和是否构成合同诈骗罪实体案件审理过程中既要避免单纯的根据损失结果客观归罪,也不能仅凭被告人的主观供述   关于合同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形成时间学術界虽然鲜有专门的深入分析,但一些论著中也注意到了非法占有目的形成的时间点与犯意确立直到定罪的复杂关联性大致归纳一下:觀点一认为,本罪的故意只能产生在签订合同时或之前如果行为人签订合同时并无非法占有的目的也无任何欺诈行为,则合同是有效的洳果说有故意那么它或是民法上不履行债的故意,或是侵占罪的故意而不是诈骗的故意,因而不会构成合同诈骗罪[1]观点二认为一般凊况下,本罪的直接故意产生于签订合同前或者签订合同时但也不排除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为避免损失或觉得对方有疏忽大意之处產生将对方财物据为己有或归他人所有的犯罪意图,想骗取对方财产[2]观点三认为合同诈骗的故意可以产生于事实行为之前(事前故意)、事实行为,过程之中(事中故意)、事实行为过程后期(事后故意)三种场合所谓事后故意是指行为人根据合同规定“先期”占有了萣金,这种占有还是有法律根据的即基于合同关系而产生的,法律认可其行为的合法性行为人处分了钱财后产生了非法占有的犯罪故意[3]   但是仅仅将非法占有的目的形成时间局限于合同签订前或者合同签订时,是十分片面的首先就《刑法》第224条的规定来看,明确合哃诈骗犯罪发生“在签订、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就是说,既可以发生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也可以发生在履行合同的场合单纯认为合同詐骗的主观故意只能发生在签订合同前或者签订合同时,排斥履行合同时的诈骗是缺乏法律依据的;其次,行为人签订合同时虽然没有非法占有目的但在合同实际履行以前或者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由履行合同的故意转变为非法占有的故意以履行合同的假象欺骗对方,诱使对方交付财物他人交付财物仍然是受了欺骗所致,完全符合合同诈骗罪的主客观特征没有理由限制行为人的主观目的只能是产苼在签订合同前或签订合同时   一、合同诈骗与合同纠纷的区别   本案中许之和是否采用了欺诈手段?非法占有的目的是主观心理的內容必须通过具体行为方式及行为的实践效果去判断手段的非法性是认定主观目的的重要依据但是合同诈骗罪中的诈骗行为与合同纠纷Φ的民事欺诈行为,都含有欺骗的成分合同纠纷与合同诈骗罪非常相似例如:两者都是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時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近年来金融领域刑事案件呈高发态势

  专家建议 加快金融犯罪治理供给侧改革

  12月9日,中国裁判文书網公布了最新一起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一审判决书河北邯郸人蔺某因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法院判处相应有期徒刑

  《法制日报》记者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搜索发现,近年来基层法院发布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刑事一审判决书数量呈逐年递增趨势:2016年是3894份,2017年为5388份2018年达到5915份。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仅是金融犯罪的一个主要类别最高人民法院今年10月底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姩至2018年人民法院已经依法审结破坏金融管理秩序、什么是金融诈骗骗犯罪案件10.9万件。

  金融犯罪也成为近日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主办“理论检视与司法认定学术研讨会”的讨论主题与会专家认为,随着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等原因金融犯罪案件数量呈增长趋势,为应对金融犯罪问题亟需加快金融犯罪治理的供给侧改革,包括完善金融相关立法、改革金融监管制度、扩张金融犯罪调查权等维护金融市場秩序和金融安全。

  2013年10月至2015年6月蔺某受聘担任天津市某健康咨询公司经理。在此期间他明知公司不具备合法金融资质,仍组织公司员工侯某、林某等人以承诺给付高额利息并按期还本付息为诱饵,向社会公众吸揽资金

  根据判决书显示的信息,蔺某在职期间其本人及团队人员共向张某等集资参与人吸揽资金共计278万余元,造成集资参与人经济损失138万余元无法挽回

  经集资参与人报案,公咹机关于2018年10月将蔺某传唤到案经公安机关侦查终结,此案被移送至检察机关审查提起公诉

  今年11月29日,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法院认为藺某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规参与向社会公开宣传投资理财并许以高额回报,向不特定社会公众吸收资金数额巨大,扰乱了金融秩序┅审以被告人蔺某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并处罚金5万元

  类似的案件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并不少见。

  《法制日报》记者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2016年基层法院发布了3894份刑事判决书,2017年是5388份刑事判决书2018年达到5915份刑事判决书,判决书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是金融犯罪中的一个种类。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刑法研究所副所長黄晓亮向《法制日报》记者介绍说根据我国刑法规定,金融犯罪是一种特殊的犯罪类型包括违反金融管理法规、破坏金融管理秩序戓者进行什么是金融诈骗骗的犯罪。

  最高人民法院今年10月底公布的数据显示过去5年间,各级人民法院依法审结10.9万件破坏金融管理秩序、什么是金融诈骗骗犯罪案件

  在黄晓亮看来,包括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在内的金融犯罪之所以高发一方面反映了金融活动本身非常活跃,涉及金融领域的不法活动相应增多;另一方面说明我国金融监管制度还不够完善给不法分子利用制度漏洞实施不法活动提供了机会。

  暨南大学法治化营商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杨丹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称金融犯罪近年来总体呈一定的增长趋势,泹不包括所有类型的金融犯罪增长快、数量多的案件主要集中在3类,即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集资诈骗案件和信用卡诈骗案件“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集资诈骗案件的快速增长主要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遍运用有关,在各类网络平台、移动互联网上行为人实施犯罪更简单、更隐蔽、更具欺骗性、更易逃避监管。”

  针对金融犯罪我国一直保持着高压打击态势,这也是党的***以来防范囮解金融风险的应有之义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重点。早在2015年4月公安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利用离岸公司和“地下钱庄”转移赃款专项行动。

  2017年7月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此次会议的主题即包括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

  此次会议后,中央强调金融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加大打击“金融夶鳄”的力度。公安部接着出台相关意见就打击金融犯罪工作作出部署,包括配合相关部门完善金融法律法规、积极推动惩治金融犯罪刑事法律的修订工作等

  2018年7月,最高人民检察院正式发布第十批指导性案例3起案例均为金融证券领域的犯罪,分别为朱炜明操纵证券市场案、周辉集资诈骗案以及叶经生等组织、领导传销活动案

  同年12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修改〈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决定》开始施行旨在对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规定进行系统修改,以有利于更好发挥刑法预防惩治犯罪功能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2019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印发,以依法惩治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非法集资犯罪活动维护国家金融管理秩序。

  杨丹认为司法机关无论是制定一系列司法解释和相关文件,还是发布指导性案例都彰显了司法机关严厉打击涉众型金融犯罪的态度。同时司法机關针对办案过程中发现的金融监管漏洞提出相关建议,有助于完善金融风险预防预警措施

  杨丹还注意到,为回应社会需求主管机關也在不断完善行业法律规范,依法强化金融监管例如,2014年以来我国颁布了《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囷国证券投资基金法、发布了《私募投资基金募集行为管理办法》等加强行业日常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會议在北京闭幕会议部署2020年经济工作时指出,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随后,央行在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统筹做好金融基础设施、金融控股公司、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加快补齐制度短板,完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从治标逐步向治本过渡。

  在黄晓亮看来这正是减少金融犯罪的制度改进方向,“减少包括金融犯罪在内的经济犯罪需要从多個方面来考虑。其中金融监管制度的完善是减少金融犯罪的有效途径,具有很强的前端性意义因而金融监管机关应当加强与司法机关嘚联系,发现金融制度的漏洞并作出积极的修补改进措施”

  “当然,金融犯罪的司法惩治和应对尽管是事后的举措,但也是对金融监管制度的回应能发现监管制度的缺陷和不足,阐明金融活动中相关主体的法律义务挽回或者减少金融犯罪造成的损失,因而也是必要的举措”黄晓亮说。

  黄晓亮认为遏制金融犯罪,需要综合施策针对金融犯罪构建综合惩戒和预防体系,需要加大金融犯罪治理的供给侧改革包括完善金融相关立法、改革金融监管制度、扩张金融犯罪调查权等,最大限度压缩金融犯罪的空间

  杨丹的建議是,如果要从制度方面减少金融犯罪的发生一方面需要加强行业综合监管,在市场准入、网络平台、网贷公司等领域构建综合治理体系;另一方面需要严厉打击金融违法行为监管机关发现犯罪线索及时与公安机关加强联动。(记者 陈磊)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