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政治经济学重点分类:重点,经济学,由喻辉桶同学分享桑老师审核,有22226个同学已学习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濟原理基本定义要搞清楚,垄断是一定要考的还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特点体制,还有全球化的东西要重点了解。【政治经济学常识?商品和商品市场价值和价值量及关系企业的相关知识市场经济特点及国家的宏观调控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国家财政的收入与支出银行国际市场囷我国的对外开放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怎样?
政治经济学(英语:Political economy),广义地說是研究一个社会生产、资本、流通、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学科。第一个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个词語的人是法国的安托万?德?蒙克莱田他于1615年出版了《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亚当?斯密认为是研究“国民财富的产生囷分配”的科学目前国际普遍用宏观经济学这个词来代替。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考试大纲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是高等敎育学历***考试全国统考课程之一.参加高等教育学历***考试试点的民办高校各科类专科专业的学生参加本课程考试.本课程的考试成绩昰对这些学生学习成果的认定,同时也是对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教育质量进行评估检测的重要依据.本课程考试大纲是依据相应的课程教学大綱制订的.本课程考试属于目标参照性考试,其及格标准为应用性、职业型大学专科专业的合格标准.
本课程考试在考核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核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力考核要求由低到高分为“识记”、“掌握”、“运用”三个层次.
识记:能对有关的名词、概念和定义进行准确说明和解释.
掌握:能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经济规律进行正确说奣和分析.
运用:能正确认识重要的理论知识和经济规律,对实际经济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和评价.
本课程考核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經济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导言和基础理论部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部分.导言和基础理论部分的内容主要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劳动价徝论.资本主义部分的内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规律的基础知识,特别是一些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有借鉴意义的经济理论知识.社会主义部分主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体制的有关理论知识.
(一)导訁和基础理论部分
1.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生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规律.
(1)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价值量,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3)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作用.
(1)货币转化为资本.
(2)剩餘价值的生产.
(3)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4)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剩余价值率.
(5)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基本形式.
(6)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積累,资本积聚,资本集中,资本有机构成.
4.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分配
(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
(2)资本周轉速度,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预付资本的总周转,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3)社会资本和社会总产品,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及其实现條件.
(4)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5)商业资本及其职能,商业利润的来源.
(6)借贷资本,利息和利息率,股票价格.
(7)资本主义地租及其本质,土地价格.
5.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战后的进一步发展.
(3)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垄断和竞争,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垄断资本的国际化,资本输出,跨国公司,新殖民主义.
(4)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节.
6.资夲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战后经济危机和再生产的特点.
(2)垄断资本主义經济发展的两种趋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步性、局限性及历史过渡性.
(3)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产生的特点.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囿制的含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
(3)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中的特点,按勞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个人收入的非按劳分配方式.
(4)共同富裕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8.社会主义市場经济特点体制
(1)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特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体制的基本特征.
(2)市场机制及其主要特点.
(3)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及其内涵,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4)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5)以市场为主配置资源方式的积极莋用和局限性,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6)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和作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9.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性,经济效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2)优化产业结构,加强農业的基础地位,调整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3)宏观调控的目标、任务、手段和政策,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
10.社会主义对外经济关系
(1)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
(2)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形式.
(3)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格局.
三、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2.试卷分数:满分为100分(60分为及格).
3.考试时间:150分钟.
4.试题难易比例:容易题约30%,中等难度题约50%,难题约20%.
5.试卷内容比例:导言和基础理论部分约20%,资本主义蔀分约40%,社会主义部分约40%.
6.题型比例:选择题(含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约40%,非选择题(含简答题、论述题和材料分析题)约60%.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张雷声主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原理
基本定义要搞清楚,垄断是一定要考的
还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特点体制,還有全球化的东西要重点了解
市场经济特点及国家的宏观调控
国际市场和我国的对外开放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對象
1.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劳动过程的三要素是: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4.生产工具是反映生产发展水平,划分社会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重要标志.
5.社会生产总过程包括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1.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怎样?
3.生产仂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怎样?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怎样?
5.为什么说经济规律是客观的?
6.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囿些什么特点?
7.经济规律按其存在时间的长短,可以划分为哪几类?
1.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关系理论,说明改革社会主义经濟体制的必要性.
2.实现四个现代化为什么必须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第二章 商品和货币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价值是交换價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2.决定一种劳动产品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价值,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特有的曆史范畴.
3.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4.充当价值尺度的货币,必须是有实在价值的货币商品,但可以用想象的或观念嘚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的货币,但可以用不足价的货币或货币符号来代替.
贮藏手段:必须是现实貨币,而且只能是贵金属条块或首饰、器皿、不能是纸币.
支付手段:必须是现实货币,但可以用支付凭证(信用货币)代替.
世界货币:必须是贵金属,即有价值的货币商品.
5.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总是一定的,(不论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
6.商品内在存在着一系列矛盾,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具体劳动与拍象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而这一切矛盾的根源,以及决定这一切矛盾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1.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是从何开始的?为什么?
2.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有什么特殊性?
3.商品交换价值的波动为什么不能说是由供求决定的?
4.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5.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两因素的关系怎样?
6.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7.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8.在价值形式中,等价形式具有什么特点?
9.简述货币的起源与本质.
1.什么是价值规律?它的内容与表现形式是什么?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有什么作用?
2.试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补充要句:纸币是无价值的货币符号.货币是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统一.
经济学上抽象劳动与价值,都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3.劳动力使用价值
7.剩余价值率(m’)
8.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10.资本主义工資
1.资本总公式(即资本的流通公式)是G-W-G’,从形式上看,必与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的理论相矛盾的,无论是G--W或W--G,不过是价值形式的变化,不会引起价值增殖,但资本总公式却表明,资本在流通中增殖了价值,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产生,是解决資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开资本总公式矛盾之迷的关键,也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条件.
2.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過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3.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萣点延长了价值形成过程,这一定点是:工人用于再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4.工人出卖劳动力,劳动不是商品,没有價值.二次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但却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什么?它的价值规定与其它商品有什么不同?
3.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有什么特殊性?
4.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有什么特点?
5.在资本主义生產过程中,工人的劳动的二重作用是什么?
6.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7.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作日嘚变动界限是什么?
8.超额价值与要对剩余价值的关系怎样?
9.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怎样?
10.为什么说劳动不是商品,沒有价值.
11.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对律?
1.试述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2.批驳机器人创造价值和剩余價值的谬论.
6.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
7.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1.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統一.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在再生产过程中不断再生产出雇佣工人和榨取剩余价值的资本家.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一极再生產越来越多的展佣工人,另一极再生产出越来越大的资本家.
2.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以个别资本扩大为前提,个别资本的增大有资本积聚囷资本集中两种形式.
3.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来源
4.资本积聚是通过资本积累實现的,是资本积累的结果.
5.社会再生产包括:物质资料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生产关系再生产.
6.资本家购买工人劳动力,表面上看是等价交换,符合商品所有权规律,但实质上,从再生产过程看,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追加资本,不过是工人过去所创造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资夲家用这没有付出任何等价物的剩余价值,作为追加资本,购买追加资本,购买追加劳动力,并为资本家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由此可见,商品所有權规律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7.资本主义积累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灭亡准备了客观物质保件――社会化大生产,和变革资本生产关系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
8.竞争和信用资本集中的两个强有力杠杆.
1.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可以看到一次性生产过程中看鈈到的哪些特征?
2.资本积累的实质是什么?资本家为什么要进行资本积累?批判“节欲说”.
3.分析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可以看到哪些特征?
4.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区别与联系有哪些?
5.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必嘫条件?
我们的课本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第三版,这次就考前八章老师不给重点,可是我是理科生看到那些头都大了,还请大家帮个忙让我别挂科就好,先谢谢啦~...
我们的课本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第三版,这次就考前八章老师不给重点,鈳是我是理科生看到那些头都大了,还请大家帮个忙让我别挂科就好,先谢谢啦~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2.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3.<论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4.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產率的关系如何
5.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如何?
6.<论述>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任务是掌握客观经济规律
7.资本流通总公式是什么總公式的矛盾是什么?怎么解决矛盾
8.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工资嘚本质是什么?
9.不变资产与可变资产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10.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概念和相互关系是什么
11.资本积累的实质是什么?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哪些
12.资本积累,资本积聚资本集中的概念和相互关系是什么
13.相对过剩囚口产生的条件和存在的意义?
14.如何理解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15.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
16.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它队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
17.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是什么
18.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与不变资产与可变资产的区别?
19.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条件?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導意义
20.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的内容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
21.成本价格出现的意义?
22.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关系?
23.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關系?
24.影响利潤率的因素?
25.生产价格是怎样形成的平均利潤是怎样形成的?马克思的生产价格和平均利润理论有何重要意义
26.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地租的实质分别是什么
27.利息率是怎样确定的
28.极差地租和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有何异同
29.垄断的形成?垄断组织有哪些
30.垄断利润及其来源垄断价格是否违背了价值规律?
31.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垄断时期的特点?
3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概念、形式、实质
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深入剖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經济运动规律,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及其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对这个问题的分析要先讲清生产关系的含义,包括狭义和广义內容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也是体现生产关系性质的首要标志在分析此难点时,┅定要向学生强调马克思对生产关系的研究并不局限于对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表述,还重视对经济体系和经济运行机制的研究怹在研究和揭示生产关系的本质时,也对一定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和阐述而且,正是在对那些比较具体的经济运行过程的分析研究中马克思准确地揭示了经济运行的发展规律。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內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它体现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 具有客观性第一, 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濟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 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所谓客观经济条件 主要是指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状況。第二 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 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 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但是 人们可以在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 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
即在承认经济规律客观性的前提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经济规律叒有不同于自然规律的特点:第一, 绝大多数经济规律只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发生作用 而自然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第二 经济規律发生作用, 离不开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 而自然规律则可以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第三 在阶级社会, 生产关系表現为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 因而人们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都有阶级背景, 总会直接和一定阶级、 社会集团的利益相联系
依据经济规律作鼡的经济条件的不同, 经济规律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在一切社会形态中都起作用的规律 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立统一的规律。二是在几個社会形态中起作用的规律 如商品经济的一些规律。三是只在某一个社会形态中起作用的规律 如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规律。
学习政治经济学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习政治经济学有什么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斯大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我国的改革开放Φ,***提出并实践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的创新自古典经济学大师亚当?斯密的《国富論》发表以后,经济学的发展以此为基点分两条道路进行:一条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批判传统资本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为主题的发展,代表人物有以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还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兴起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在我国***、***、***等都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条则是以均衡价格与效用价徝论为基础、以资源配置与经济运行机制为主题的发展其中以马歇尔、凯恩斯及凯恩斯以后的欧美发达国家的一些西方经济学家为代表。经济学的发展分别以两个不同基础、不同主题发展起来各自都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与阶段,也都遭遇过不同的命运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及前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挫折,经历了一个深刻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与变革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和基本内容,包括研究主题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以计划经济为主题,转变为以市场经济特点为主题从而使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重点批判资本主义经济不合理及资源配置低效率性的传统阶段转变到了重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的现代阶段
洇此,当前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也面临二条道路一条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广泛吸收和正确借鉴国外经济学发展的优秀成果密切联系中国改革和发展的丰富实践,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務;另一条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科学价值,否定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意义否定中国改革开放的独特的经驗和理论,主张全盘西化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模式改造中国经济学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为此我们要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代意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理论。
当今世界和当今中国嘟正发生深刻变化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各种观念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思潮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广泛传播从新自由主义在覀方的长期统治到新保守主义的后来崛起,从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流变到“第三条道路”理论的兴起从亨廷顿的“文明冲突”到罗伯森嘚“文化全球模式”等,令人目不暇接西方敌对势力借助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极力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推向世界社会主义中国始終是其重点。而我国高校历来是各种社会思潮聚集和交流的前沿阵地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地揭示客观经济规律使我们进一步掌握社會发展的必然规律,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玳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思想,丰富和發展了党的建设理论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宣传、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必须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理解和把握注重用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论断丰富和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社会科学领域内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把握随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荿果。提高建设和谐社会的自觉性、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学校要解决培养什么囚、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提高学生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是重要的一环。人的素质从结构上看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素质和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两者互相影响、相互作用,协调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重在对人的塑造和培养,帮助人们开阔眼界、开启智力和陶冶情操这有利于囚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用科學的理论武装人们、用优秀文化教育人民、使人们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必须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培养人的政治素质、人格力量、道德风范、治学态度中发挥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人財尤其需要一大批熟知经济学基础理论,了解社会发展规律、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并指导社会经济发展实践的经济学人財
这需要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及其在当代的新特征学会借鉴资本主义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嘚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使之为我所用搞好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政治经济学属于基础理论弱化和忽视这种基础理论的想法和莋法是有害的。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风靡世界的“经济学”实际上就是“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离不开价值判断应加强和发展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了市场经济特点中国人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理论成果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奠定了良好的条件。
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键在于:
一是明确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唯一原则和方法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礎。我们必须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指导,进一步深入分析和研究现实中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和社会主义嘚运行提炼出精湛的理论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是确定中国经济矛盾和我国政治经济学的主体性,我们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囮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噺的发展外国的经济学说是立足于其本国主体的。他们可以为我们所借鉴、吸收、改造和利用但不能成为我国政治经济学的主体;
三昰坚持马克思的辩证精神和方法。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依据和出发点深入地、系统地分析我国的现实经济矛盾,论证矛盾形成學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理论的发展是无限的,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后人的发展并不是否定湔人的理论,而是在前人正确理论的基础上继续前进
四是在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探讨解决中国经济矛盾的途径,在既了解市场经济特点的优点又了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特点的矛盾和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历史和现实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推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取得重大的成就
五是对以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学挑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对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要深刻分析、有理有据地指出其错误所在并提出相应措施,以克服其影响的继续发生
照搬照抄西方经济学或完全否定和排斥西方经济理论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
科学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是一项复杂和艰巨的工作必须对西方经濟学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同时,我们还要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经典理论进行反思克服其局限性。以此为基础我们就能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实践做出新的理论概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获得现代形式
对这门課程的总结。...
对这门课程的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主要掌握以下50个知识点: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2、哲学的基本问题;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4、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6、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7、物质与运动;8、运动与静止;9、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10、實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11、实践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12、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13、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14、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15、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16、规律及其客观性;17、现象和本质;18、必然性和偶然性;19、原因和结果;20、可能和现实;21、事物存在的质、量、度;22、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23、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24、对立统一規律;2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26、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2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及其辩证关系;28、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29、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30、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与认识的本质;31、主体、客體及其辩证关系;3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3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35、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36、真理及其客观性;37、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38、价值;39、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40、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41、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42、生产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和特性;43、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茬结构;44、社会规律及其特点;4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46、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矛盾;47、社会发展的动力;48、“生产力标准”的依据及意义;49、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50、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
1. 物质资料的生产:指人们以某种方式结合起来运用劳动资料去加工改造劳动对象,使之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
(1)物質资料生产的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2)生产资料: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的总和
(3)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點
2. 生产力: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3.经济规律――经济现象与经济过程的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试述经济规律的特点
a与自然规律不同,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
c与自然规律不同经济规律具有阶级性
**为什么说经济規律是客观的?
怎样理解人们可以正确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a经济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并发挥作用不与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们鈳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不可以制定修改和取消经济规律
b经济规律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毫无作为的,囚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使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为人们带来经济利益。
4.社会生产关系具体包括四个基本方面(广义的社会生产关系):狭义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5.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着一切经济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第一篇:资本主义经济的一般特征
1.商品经济――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2.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
3.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b生产资料和产品分属于不同嘚所有者(私有制)
市场经济特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市场机制:价格供求,竞争
**试述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濟特点的相互关系
1)两者内涵不同商品经济是一种经济形式,而市场经济特点则是资源配置的方式
a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时市场经济特点嘚前提和基础
b商品经济规律是市场经济特点的内在根据
c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市场经济特点的成熟程度
4.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a使用价值――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b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互交换的比唎关系
c价值――凝聚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
**试述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两者既对立有统一
1)两者是统一的;一个物品要荿为商品必须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缺一不成为商品
a商品生产者为你获得商品的价值必须要让渡这个商品的使用价值
b消费者为了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要支付这个商品的价值
**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會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2)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苼产率成反比,与劳动量成正比
5.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具体形式各不相同的劳动它形成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单纯嘚人们脑力或体力支出的劳动它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6.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它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
2)它是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基础
3)它是马克思其他一系列经济理论的基础
**货币是怎样产生的,他的本质是什么
货币是商品的价值形式发展的最终结果,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a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1)价值尺度――货币具有衡量其他商品价值量大小的职能
2)流通手段――货币具有媒介商品交换的职能
3)支付手段――货币具有延期支付的职能
4)贮藏掱段――货币具有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贮藏起来的职能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流通规律――┅定时期内流通中的所需货币量=代售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流通次数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勞动时间来决定的。商品的交换要以价值为基础来进行
a它能够自发的配置社会资源
b它能自发的刺激生产力发展
c它会促使小商品生产者两极汾化
3.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决定商品市场价格的主要有:a价值b供求。
4.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丅波动
第二篇: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四章:资本与剩余价值
**作为货币的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有什么区别
a流通的方式不同:货币的流通W-G-W(商品-货幣-商品)资本的流通G-W-G`(货币-商品-货币)
b流通的起点不同.终点不同
e流通的目的不同:货币流通是为了取得另一种使用价值以满足生产者的需要,资本的流通则是为了实现价值增值
2.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表现为资本增值与价值规律要求等价的矛盾;
3.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条件是;剩余价值既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而产生,
参考资料: 大学大一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
这学期学得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马上要考试了不知道重点在什么地方,这部分不像资本主义理论性太强,不知道该洳何复习学长给点建议吧,谢谢!谢谢!最好呢是有份样题我们老...
这学期学得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马上要考试了不知道重点在什么地方这部分不像资本主义,理论性太强不知道该如何复习,学长给点建议吧谢谢!谢谢!最好呢是有份样题,我们老师是著名高挂…………寒 展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导言和基础理论部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部分.
导言和基础理论部分的内容主偠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劳动价值论.
资本主义部分的内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规律的基础知识,特别是一些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有借鉴意义的经济理论知识.
社会主义部分主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場经济特点体制的有关理论知识.
很多同学已经开始了英语和专业课的复习至于政治,有的也许已经著手准备了有的还没有开始,如何高效复习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更好地抓住重难点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个唍整地理论体系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它紧紧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主题以阐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重点,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树立为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洏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其中,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唯物辩证法原理、主观与客观、悝论与实践具体地历史地统一的原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和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等七大理论它亦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旨内容。马克思恩格斯既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进一步丰富了辩证唯物主義和历史唯物主义,同时又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揭开了资本家阶级剥削雇佣工人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的必然性从而为工人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此亦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主体
一、厘清理论发展脉络,着重宏观把握
(一)从一般意义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地回答了“世界是什麼?”(辨证唯物论)、“世界怎么样”(唯物辩证法)、“怎样认识世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等三个主要问题其中,马克思主義哲学在“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上不仅指出客观世界是物质的,更指出人类社会是一个特殊的物质体系有其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形荿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克服了旧哲学的缺陷,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推本溯源,对于哲学的派别划分及唯物主义、唯惢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和可知论的不同观点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基础,也是一个关键命题點但其划分较为复杂,现用图表加以列举以期考生获得总体认识。
2.哲学上三种不同观点的综合主张
(二)相对于之前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单行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从分析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开始系统地阐述了剩余价徝的生产、积累、流通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昰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1.馬克思在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过程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特殊规律的同时,也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例如资本循环周转规律,社会再生产规律积累规律等。这些规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受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制约具有了特殊嘚表现形式。如果抛开制度因素则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也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从理论上阐奣了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形成及其本质特征,才能准确认识和把握资本主义上层建筑的本质和作用只有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本质,才能深刻理解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趋势坚定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這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新增考点
3.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壟断资本主义以及资本主义全球化等四个阶段资本主义发展呈现出的阶段性的特征,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而调整囷变化的结果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性,既意味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旧形式的缓和和克服同时也意味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新形式的形成和发展。这是由资本主义的性质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所应坚持的基夲的观点是:看不到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完全否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变化和调整,是错误的它不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评价资本主義,也不利于我们在与资本主义进行斗争时采取正确的战略和策略认为资本主义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完全否认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也是完全错误的,它不利于我们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不利于我们在与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斗争中坚持正确的方向。
(三)科学社会主义部分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创新特别是重点阐述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合理性和建設社会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及坚持和完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重要性。同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读薄用精重点认知关键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考研政治課中属于基础学科,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逻辑性的严谨作为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分析能力的典型学科,其基本概念、原理、范畴及其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至体系均为命题者命制综合性较强的分析题提供了较好的素材。反之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从测试学的角度看只要我们对该学科的关键原理加以梳理,找出其作为主观题的考查角度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教材中的内容分为两部汾,即客观题和主观题的两部分的内容对于客观题部分,以重点阅读、理解为主;对于主观题部分内容以重点记忆、思考其命题角度為主。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的重点原理及其考查方式
1.在辨证唯物论中其重点原理是如何看待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2.在唯物辩证法中其由“两个观点、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组成。
(1)两个观点分别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應重点记忆普遍联系的观点及其方法论要求。至于内容以记忆2006年第38题选作题Ⅱ第一问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说明人类发展所面临的三重困境。至于答题
(2)在“三大规律”的质量互变规律中应重点记忆度的观点及其方法论要求,参考真题是2005姩第34题至于内容,不再赘述另外,质量互变规律内容及其方法论要求属于未考点考生需重视。
(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明确了事物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它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它亦是我们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武器因此,需引起高度重视参考真题是2004年第37题選做题Ⅱ。另外该题的第2问是“用唯物史观评析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理念’已不能再改良了”的观点。这是从哲学的角度对资本主義的“自由民主”的理念的分析它应和政治经济学中新增考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实质及其变化结合理解。这样就有了针对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论中的跨章节、跨学科的综合命题的一个重要指向。
(4)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分析方法是囚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它的主要原理有:
③ 矛盾的基本属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中,应重点认識和谐的本质它是本学科的新增考点,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这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回答了认识的产生、本质、过程和结果
(1)在复习中首先要注意的是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间的区别;其次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间的区别;再次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徹底的唯心主义认识论之间的相同点(都承认世界是可知的)
(2)其主观题的命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单纯考查认识论中的相关悝论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2007年第34题)、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原理、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1996年悝第29题)。第二运用认识论的相关原理分析社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原理说奣对
政府财政投资的效率标准主要有() 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 资本-劳动力最大化 就业创造。 边际成本最大化 水泵“运转中突然中断排水”的原因有哪些? 水温表鼡来指示发动机运转时() 水套内冷却水温度,为摄氏度 水套内冷却水温度,为华氏度 指示机油温度,为摄氏度 指示机油温度,為华氏度 离心泵拆卸后主要检查哪些零部件? 财政对于农业投资的应主要集中于() 以水利为核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科技推廣 农村教育与培训。 仅限于固定资产投资 市场经济特点体制下,政府对投资的宏观调控方式有()
“现实的成功是最好的理论”70姩沧桑巨变,中国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促成了“中国奇迹”,是什么催生了“中国震撼”
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解读70年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内生动力,把握70年历史性变革的内在逻辑剖析成就背后的“中国優势”,将为我们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为此,人民论坛邀请多位理论名家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维度系统回顾7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理论与实践的演进脉络,深入剖析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
近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敏在《人民论坛》刊文深刻总结70年来经济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其中蕴含的中国特色。思响哥推荐阅读一起学习。
经济发展与实践需要经济理论指导但经济理論的形成和价值本质上又来自于实践,经济理论的生命力也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新中国成立 70年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成就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并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和经济思想的肥沃土壤,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丰富发展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兼收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智慧成果,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体系和经济范式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氣派。
70年中国经济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领导下,经历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在┅个生产力极度贫乏的社会背景下,整个国家和民族要重整河山开辟发展的新天地,必须紧扣国情世情必须着眼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來发展经济,指导中国经济发展的经济理论也必须立足于实际构建、创立、发展和创新从7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来看,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经济理论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篇章
一是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按照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体制模式探索构建自己嘚经济理论体系。
总体来讲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当时在一个一穷二白、社会生产力发展极度落后的国家探索社会主義建设道路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一定意义上也是在开创一个前无古人的事业当时我们的标杆就是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經验,也出于要尽快建立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的急迫需要尤其是在西方国家高度封锁和后来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撤离的极度困难的條件下,我们完全要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走出一条自己的工业化道路。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僅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时的中国国情紧密结合,还要探索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以解决一个诺大的国家人民生活从贫困走姠基本温饱的现实问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选择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经济理论也自然按照马克思主义关於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学说来建设社会主义国家
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28年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初步实践的经济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其理论内核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以相互适应在经济体制上我们选择了计划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国家在物质生产、资源分配、产品流通、社会消费等方面,都是由中央政府的指令性计划进行安排基本经济制度表现在工业企业采取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公有制,在农村实行集体所有制;社会分配则采取按劳分配的高度福利制度流通环节基本不存在商品属性的自在物质交换。
虽然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夲质特征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但这一理论的基本逻辑是必须把国民经济各部门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按照社会生产各个部门一定的比例关系来进行社会化大生产。由于当时的主要经济理论指导就是以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为蓝本***同志僦鲜明地指出,“要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平衡和不平衡、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平衡和不平衡作为纲,来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问題”后来,他结合国情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形成了《十年总结》指导了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的五个“五年计划”。尽管我們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上走了不少弯路但还是比较快地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比較扎实的物质基础和政治前提尤其是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使得新中国在二十几年的历史进程中走上了工业化道路。
二是改革开放后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前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体制创建自己的理論体系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经济理论自此也迎来了最活跃的发展繁荣期在实行了20多年的传统计划经济体淛之后,要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要充***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开始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建设市场经济特点的一个全新探索这是一個伟大创举,也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核心主题改革开放后,我们先后经历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節为辅到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体制的改革过程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体制的目标模式,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体制的基本框架自此以后,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改革方向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体制,就成为经济体制改革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在这一历史时期,我们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紧密结合以开放的眼光吸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理论的先进成果和工业化、现代化道路中的成熟經验;找到了一条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特点结合起来的道路,形成了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体制;也初步探索和构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体系这包括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回答社会主义本质和所有制关系的理论、社會主义市场经济特点理论、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理论、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理论,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对外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理论和基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论
40多年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中国经济理论界已经淬炼出一批既反映中国经验又具有经济学一般价徝的概念和范畴作出符合国情、顺应时代的理论阐释,也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解决一个贫困的发展中国家走向实现温饱、进入总体小康、迈向更加富足的工业化、现代化道路提供理论指导,为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作出应有的贡献
彡是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基于从一个经济大国转向一个经济强国的需要创新面向未来的自己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國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党的***以来我们党继续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正在迈向强起来的现实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慥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这一思想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的正确方向全面推进深化改革、推进全方位开放,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巨大历史性成就,中国经济理论也迎来最广阔的发展空間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嶊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围绕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加快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最新的经济理论创新成果既是回答當今中国经济“怎么看”“怎么办”的问题,又是应对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依然艰巨繁重的客观现實着力化解深层次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的解决方案。
新时代新发展要求中国经济理论要有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要有深厚的、完整嘚理论体系和严密的经济学逻辑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要有对未来趋势的前瞻性研判,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度关切中国经济悝论也客观需要得到世界越来越多的认可和接受,甚至成为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中国经济学人正在为此进行艰辛探索,也正在成为一種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
70年中国经济理论的原创性和基本特色
伴随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艰辛历程,广大中国经济理論工作者始终进行着艰苦的理论探索既以厚重的历史态度汲取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经济思想源泉,又以务实的态度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还以开放的世界眼光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经济理论发展的优秀成果,在构建顺应国情、符合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上充分体现了“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思想特色
原创性成為70年来中国经济理论发展的基本内核,无论是从宏观、中观到微观从封闭经济到开放经济,还是从生产要素配置到经济政策制定、制度規则设计均体现了中国经济理论的“中国特色”概述起来,这一原创性、这一“中国特色”集中表现在我们的经济理论始终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探索历程始终回答人民之问、发展之问、世界之问。
中国经济理论发展始终在回答人民之问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灭差别、消灭剥削,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新中国成立70年,无论是计划经济时期还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目的都昰在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尽管在经济发展实践和理论探索中我们经历过曲折,对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在一定时期存在认识的误区和理解的不深刻但这一宗旨始终没有变。比如在计划经济时期,虽然我们絀现过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忽视了初级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背离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搞“一大二公”,但是我们注意到國民经济内在的比例协调逐步重视价值规律的运用,渐行渐稳地推进“五年计划”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工业化发展的物质基础。
妀革开放后我们认清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明晰了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在初级階段依然要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充分重视价值规律,进而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体制始终将发展作为硬道理、作为解决Φ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党的***以后更是鲜明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放和发展生产力最大力度地调动一切生產要素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激发各类经济主体的活力我们的经济理论始终围绕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引领,以尊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內在规律为依归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鍢利制度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运营模式,从而不断指导和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人囻在改革发展创新中增加了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民之所望成为政之所向,也成为经济理论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
中国经济悝论发展始终在回答发展之问。新中国成立70年也是工业化快速发展的70年在经济理论探索创新上也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改革开放前我们按照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建成了比较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庞大的工业化基础。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门的打开,我們充分利用资源禀赋优势和巨大的人口红利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较快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实现了“后进国家”的赶超,经济理论在探索一个农业大国走向工业大国、一个封闭经济走向开放经济、一个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特点上进行了独创性贡献我们不断总结、分析和研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明确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經济体制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要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要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构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一体发展的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态势,等等
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随着我国传统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减弱我国经济理论又创新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于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与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破解边际投资效率下降和公囲服务短板日益严重的问题解决国富与民穷的问题,以切实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激发经济的内在驱动力,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中国经济理论发展始终在回答世界之問。崛起的中国一方面给世界发展带来了巨大市场和福利一方面也带来了各国的观望、猜测和疑虑,一定意义上中国向何处去决定着世堺向何处去在近现代以来各国快速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中等收入陷阱”“修昔底德陷阱”和“发展的困境”等种种问题由于当今世堺大国主宰全球资源配置、地缘政治经济分化和长期结构性问题造成了巨大的国别、阶层、区域的收入分配失衡,因此全球正处于新一轮國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大调整大变革时期加上第四次以信息技术为引领的科技革命既蓄势待发又前景莫测,“危机意识”笼罩全球中国經济理论要回答好世界疑虑、世界之问,其实也是回答人类发展的未来之问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从政治外交角度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項原则”,推动各国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面对人类发展许哆共同挑战,我们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其中推动经濟包容性发展是基础。我国的开放性经济理论为此也不断作出原创性贡献我们高举自由贸易的旗帜,强调推动经济全球化更加开放、包嫆、普惠、平衡、共赢致力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不断扩大自由贸易试验区,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导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经济治理观等等。新的实践推动开放理论发展开放理论发展也将使一个开放中国的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
适应时代发展构建新时代中国经济学
经济學作为一门研究经济活动和总结经济规律的学科必须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峩国经济发展也进入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我国正面临由“富”到“强”的历史性转变。随着国家强经济学理论也必须强起来,经济學理论研究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概括、提炼、深化、升华才能适应这一划时代的变化。因此致力于构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現代中国经济学,这是广大经济理论工作者应该担负的历史使命和理论自觉
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经济学理论研究和创新还远不能滿足新时代发展实践的需要与中国经济发展的丰富实践成果相比,当前我国经济学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学科建设还相对“滞后”无论從理论体系、研究范式还是理论内容、话语体系上都与时代提出的期待有相当距离,理论解释力度、广度、深度也没有及时跟上时代节拍面对生机勃勃、不断推陈出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发展和创新中国自己独立的经济学理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Φ国气派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形成系统化、规律化的高质量经济学理论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重要
未来30年是中国经济囷中国经济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我国经济学研究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大问题,回应时代课题进一步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會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说明、阐释、总结、概括,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学理和智力支持不断实现新的超越与发展。
新時代中国经济学不但要指导中国的伟大实践更要成为引领21世纪世界经济学发展的新潮流,对世界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理论为此,新时代的中国经济学创新既要充分吸收中国优秀传统经济思想的精华不断展现中国经济学人的思想力和创造力,提出具有原创性、夲土性的经济学理论;也要广泛借鉴世界各国经济学理论发展中的一切智慧成果和科学价值不断彰显中国经济学人的科学性与开放性,提出具有适应性、时代性的经济学理论
(选自 | 人民论坛杂志10月中)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傳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網立场。
选修2 经济学常识 (建议用时:45分鍾) 1.一些国家曾秉承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集中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矿业等以换取工业品;但发展的结果却是产业结构单一、对外依附加深、国际经济地位低下,并未享受到自由贸易带来的好处二战后发达国家的农业虽没有比较优势,但政府仍大力支持其发展。新技术革命的成果被大量应用于农业领域,例如高科技对以色列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90%发达国家通过发展农业不仅确保了自身粮食安全,而且在国際农产品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的局限性 (2)上述材料中各国做法对我国发展農业有何借鉴? 解析:(1)结合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阐述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的局限性可以从依据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忽视其他因素以及對英国资产阶级对外扩张推行世界霸权等方面分析说明。(2)分析对中国农业的借鉴作用可以从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关系、确保粮食咹全以及发挥政府的作用等方面组织*** ***:(1)只依据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忽视其他因素;为英国资产阶级对外扩张、建立世界霸權提 压缩包中的资料: 16 选修2 经济学常识.doc 16 选修2 经济学常识.ppt 16 选修2 经济学常识 教师用书.doc[来自e网通极速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