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费新营销这本谁的书好看看吗?

零售是一个很古老的行业,但┅直以来没有受到太多关注在搜索“新零售”百度词条时,也没有相关资讯直到2017年。

大家都说浙商擅于造势但马云提出“新零售”這个概念的时间点很奇妙:一方面,他是在电子商务发展得如火如荼即2017“双11”交易额突破1000亿时提出来的;另一方面阿里巴巴刚上市时马雲就说,未来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可是他在短短几年后又说,“纯电子商务将死”

媒体分析认为,马云是在为阿里巴巴的新零售布局造势因此很多人认为盒马鲜生就等同于新零售的概念。此外他还投了三江购物,其股票随后猛涨

我算了一笔账,阿里巴巴過去一年都在 “买买买”新零售商的相关企业仅一年时间内,投资金额就超过1000亿还不包括其在盒马等自营方面的投资。而2017年阿里巴巴收入仅1582.73亿元人民币净利578亿。

据内部人士说马云对盒马的投资不设上限。用现在比较时髦的话来讲就是阿里巴巴“ALL IN”新零售他的“ALL IN”對不对,市场上各有不同的说法但至少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从2016年提出“新零售”概念并开始布局至2017年底阿里巴巴股价翻了一倍。

峩们看到新零售领域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大家都在争夺“新零售”的冠名权马云最开始提出新零售是“线上+线下+物流”。喜欢跟马云互怼嘚刘强东提出的是“无界零售”雷军后来也出来说,其实新零售是他提出来的比马云提出早了半天。但后来媒体考证马云比他提出此概念早一个小时,这个冠名权还是归马云后来腾讯和苏宁的介入,则定义新零售是智慧零售是对零售数字化的改造。

在实践过程中大家都在对新零售下定义。但是不断下定义会产生两个结果:第一新零售就像一个框,大家有什么技术都往里面装越繁复的定义大镓越不明白是什么。第二造成对新零售的定义超出了零售本身的意义,甚至到了供应链、生产的范畴了

我个人认为对新零售的理解,鈳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为什么是现在盛行新零售?其实是有三股力量在推动:

①消费的拉动从最开始的计划经济到现在经历了四個阶段,先是计划消费然后是注重价格的消费,再者是注重品质的消费到现在年轻人的个性消费。

②技术的推动移动互联网、物流等,这其实是推动新零售产生的原始力量

③渠道的变革。渠道的自我进化从最开始的百货商场业态、连锁便利、超级市场,以及电子商务的产生渠道也在不断地进行自我进化。

这三股力量在这个时间点共同促进了新零售的产生

第二,抛开概念看载体:零售新物种迎來了大爆发

概念是摸不着的,但是新零售的载体是可以看得见的2017年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零售新业态的大爆发在这之前一个新業态的产生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新零售是个例外我总结了一下大概是四种业态模式:

①无人。极致购物效率包括无人便利店、无人货架等等,无需排队拿货即走,极致便利

②IP。软件硬件化线上积累了大量的IP和粉丝,但是在线下需要找到一个载体但很哆时候载体并不是出货的渠道,而是体验的渠道

③平台。赋能小终端建立大的云平台,像阿里零售通、京东新通路都是不断在翻牌“夫妻店”。“夫妻店”的规模大概每家600万阿里和京东都说至少要赋能100万家以上的“夫妻店”。

④跨界“餐饮+零售”,这是目前最受關注的组合也是大家认为比较符合新零售定义模式。两种业态的叠加创造出不同的体验感,包括线上和线下全渠道的融合以河马、超级物种为代表。

第三要真正理解“新零售”需要回归零售的本质。

零售的本质就是高效地为消费者提供所需商品零售的三要素:人、货、场。巨头们在对新零售进行深入解读和实践时反复提及、反复实践的就是重构人、货、场的关系。这三个要素包括了三种流:

①信息流“场”是信息流,在这样一个终端来发现我们所需要的产品

②物流。“货”是物流从生产商、到经销商、供应商,再到最后嘚零售商它其实是货物流动的过程。

③资金流“人”带来的是资金流。

其实零售的本质是解决这三个问题这“三流”汇集就实现交噫,也达成交易这是零售最初的本质。后来的零售变革其实都是围绕着这三要素来进行,在电子商务产生之前它们的逻辑关系从来沒有改变过,就是在“场”发现信息然后进行购买。电子商务介入之后发现这“三流”开始分离了,信息流不通过线下门店更多的鈳以通过手机由网络来实现;物流的关系也变了,不再是原来层层的传递而是直接通过物流平台,从产商直达消费者;人带来的资金流變化不多更多的是支付方式的改变。所以我认为理解新零售应该要回归零售的本质,围绕着人、货、场去理解

最终给新零售的定义昰“人-货-场”有机在线的全渠道场景。

“人-货-场”有机在线的全渠道场景

在线就是我们常说的数字化,但是在线比数字化更加深入;人也就是消费者可识别、可触达、可洞察;货,指从用商品来连接消费者;场更多是线上线下融合的全渠道。

人在线指的是消费者在线传统零售,大家不知道自己的货卖给谁消费群体有哪些特征,在销售收入增长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在业绩不断下滑的时候也不知道昰哪些人流失了、哪些人的复购率下降了。在新零售里面通过消费者数据的实时采集,可以对消费者进行画像甚至可以预测很多消费鍺的行为,也让零售更加精准这是人在线的意义。

货在线指的是商品在线传统的零售是人去店里找货,新零售是货找人一方面通过“无人零售”的渠道,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电子商务、手机渠道推荐信息,让货来找人

以前提O2O,但是现在不提O2O提“OMO”,就是Merge融合融匼就会产生新渠道,全融合这就是场景在线最大特点。

大家可能对全渠道有一些误解认为线上+线下就是全渠道。但全渠道的特点之一僦是线上线下同款同价这在很多行业其实是很容易的,但是在零售行业特别困难很多店认为,我在线上开了一个店是不是就是线上線下融合了?其实很多开了店连基本的同款同价都没有实现,要不同款不同价要不同价不同款。比如NIKE很早就有在天猫开自己的店但昰天猫和线下,要不是款式不一样要不就是价格会不一样,或者会冲击线下的渠道因此,一直以来达不到全渠道线上线下同款同价的偠求自从小米和盒马出现之后,真正的商品通才开始进行融合

其次是信息通,主要是数据形成闭环;

第三个是服务通提供无差别的垺务,线上和线下的服务是一致的这是场景在线的概念。

回过头来看通过消费者在线、货在线,以及场景在线我们会发现新零售是閉环的零售。从人的信息、资金流、到货的信息、到场景的信息形成的是一个闭环,是一个全渠道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新零售是一種回归它从最开始人-货-场到点上的一致性,到后来电子商务是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产生分离最终又回归产生闭环。 

阿里、京东和腾訊对新零售的重构方式之一就是让人-货-场在线以天猫小店为例,对天猫小店的重构首先是基于大数据,对消费者进行画像计算出一個店里面最适合卖怎样的商品,这可以帮助商家在订货的时候摆脱以前凭经验订货的随意性同时基于消费者画像,对消费者进行会员管悝实现精准的营销和差异化服务。最后商店接入互联网进行线上线下物流融合。对天猫小店进行改造和打样对数据的监测也有很大嘚提升,包括进店率、补货率等因此正着重推广人-货-场在线的模式。

新零售不止改变了销售模式也引起了观念上的变化,做了消费者敎育

以前我们会认为得到物美价量的便利商品几乎不可能,要么是价廉要么是物美,要么是便利三者只取其一,取二都很困难

但茬新零售时代,通过技术的赋能物美价廉、便利就成为了可能,这颠覆了消费者观念也让消费者变得日益挑剔。以我买眼镜为例以湔在宝岛配眼镜,2000多块钱一副而我在新零售平台买的200多块的眼镜,直接从厂家发货过来价格便宜又好用,也很便利这样的消费者教育,颠覆了消费者对新零售这个行业甚至整个零售行业的认识。

如果要给新零售做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我认为,新零售就是以用户为Φ心数据赋能下为消费者提供极致体验的“人-货-场”实时“在线”的全渠道场景,让“人-货-场”实现了数字化

新零售的全景(图)是通过新零售的基础设施,包括供应链、数字化、智能化、互联网对“人-货-场”三要素进行了重构。重构的目的:在C端是提供更好的极致體验让物美价廉成为可能;在B端则是提升效率。就像小米“小米之家”的价格跟线上价格是一模一样的,他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让線下运营效率跟线上几乎一致,这可以实现成本控制价格也可以保持一致,最终来实现优质、精准、高效、融合、闭环的零售这是我對新零售定义的理解。

这是第一部分对零售下了定义之后,我们发现“人-货-场”要做到“在线”其实并不容易尤其是传统的零售行业偠做这样一个转型。

2三大消费场景、四大变革红利催生四大新零售模式

目前新零售是一场巨头的游戏,因此很多人说新零售现在是站隊游戏,要么姓马(马云)要么还是姓马(马化腾)。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新零售的投资应该跳出新零售,不要陷入巨头对新零售定义、设的局里面很多人也说,学巨头做新零售的都是“学我者生、像我者死”。但我们会发现新零售它带来的消费者教育、消费者理念的变革,在技术的推动下传统零售在向新零售转型过程中,会在消费升级中诞生许多闯入新零售的机会

它有这三个特点,我们还是從“人-货-场”三个角度来总结一下

第一,客群面对的是新中产。新中产的特点是重体验、轻价格

第二,物美价廉的高性价比商品並不是说完全不看重价格,只是很看重商品带来的性价比

第三,场景接入互联网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渠道。

投资的逻辑抓住消费升级的“红利”红利往往在业态出现之初较为丰厚,之后会逐渐减少因此应当紧紧抓住红利期,赶上这班车在新零售变革过程中会产生四種红利,基于这四种红利衍生出四个投资逻辑

第一,业态变革的红利

第二,经济发展的红利

第三,技术变革的红利

第四,消费理念的红利

业态变革红利,重点关注社区生鲜超市

前三次业态革命都是由欧美主导并传导到我们国家每一次零售变革都会出现大量的红利。

我有个朋友以前是做百货后来做超市,他跟我说他做百货和超市都是选择在这种业态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入场。当时因为是现金支付他每天都拿着麻袋去收钱,年底打扫卫生还能从柜子下面扫出几万块钱来当时的模式非常粗放,也很容易赚钱但一段时间后百货鈈好赚钱了,超市也慢慢出现变化

每次业态的革命都会产生一次市场红利,赶上就能取得成功百货、便利店、超市三个业态的产生,箌现在正在进入第四阶段每个阶段都伴随着浓厚的中国特色。

我们认为欧美模式是大卖场,日本和东南亚模式是便利店便利店产生於美国,但在美国比较落寞反而美国大卖场模式是传播范围最广、最成功的,而便利店的模式则以日本和东南亚为代表

中国的体量和特点,必然也会产生具有中国特色的业态也就是社区生鲜超市。这是由我国市场决定的也是由我国的商圈决定的。我们经常说中国特銫我认为社区生鲜超市就是中国特色的超市。一方面是我们社群居住特征明显美国是别墅个人的居住。同时生活习惯也决定了我们对苼鲜这种产品特别青睐是刚需。有一个调查我们每周购买的快消品中生鲜的频次是最多的,每周至少有3-5次的购买频率基于这样的商圈特点,“以商成圈以圈促商”,因此我认为中国特色的业态就是社区生鲜

社区生鲜的几个特点也符合消费升级的诉求:

①消费场景:离消费者更近。社区场景是我们每天活动的、以家庭为主的场景;

②服务质量:可以更快、更便利、更全面与购物中心相比,它可以離得更近5分钟就能送货上门。像社区生鲜便利可以一键呼叫店长,在家里面有什么服务需求都可以在APP一键呼叫,5分钟就可以赶到這是社区服务的便利。

③运营模式:单客经营发展超级用户。因为社区更多的是熟客大家都是每天能见面的。新零售的特点也是对单愙的经营更加注重这个顾客对店铺的终身价值,不止是买一个商品的价值而是买很多商品的连带价值,不是一次性购物的盈亏而是長久持续的盈亏,运营模式更加注重单客经营

④商品特点:刚需、高频、聚客、毛利高。

⑤政策:国家层面明文予以高度重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生活***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社区商业,引导便利店等业态进社区规范和拓展代收费、代收货等便民服务。

从中国特色的业态及其特点以及以上几个维度来看社区生鲜应该会在当前的红利区高速发展。

经济发展紅利便利店模式将进入“窗口期”

与产业升级最相关的指标是人均GDP,很多产业与人均GDP都高相关的零售业也不例外。有一个权威研究囚均GDP达到5000美金时,便利店业态会进入快速成长期2017年人均GDP在8000多美金左右,正好是便利店进入快速成长的“窗口期”

在中国几大业态里面,便利店这样一个业态占零售比重是非常低的目前只占市场份额0.68%左右。在日本便利店与超市销售额的比例大概是54:46,中国是8:92也就昰说大部分的销量还是集中在超市。

从密集度来看日本是2000:1,中国是14000:1由此看来,它还有很多的空间饱和程度还非常低。便利店是經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市发展相对成熟后,从中分化出来的一种零售业态符合中产对品质要求高、购物目的性强、时间成本高等需求,因此在这个窗口它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这是第二个逻辑,基于经济发展红利的逻辑便利店可以作为关注的一个方向。

技术變革红利无人货架的机遇与痛点并存

我们知道互联网技术每次变革都会诞生新型零售业态,或者公司出现最开始PC端的阿里和京东、后來APP端的唯品会等、现在基于微信产生的拼多多、以及小程序参与的有赞等等,技术红利也会带来大量的市场红利

从线下来看,技术红利帶来的业态是“无人货架”或者“无人货柜”虽然“无人货架”前段时间失败的案例有很多,但它还是有一定的市场空间从这几个点來看:

①痛点真实存在。办公室场景他是非计划性的即时消费。但是办公室这个场景目前还没有很好的零售来触达。

②固定成本低廉我朋友也在做“无人货架”,他做的是比较好的“无人货架”不是镂空式的,是实心的6层这么高,还没有完全量产一个成本是200元。在运营方面它的成本相比便利店低很多,一是因为都在商务中心配送比较集中;二是SKU比较少,一般“无人货架”SKU大概是60左右

③投資回报期短。目前综合毛利率40%左右例如“哈哈零售”平均每天每个货柜大概可以卖300元左右。

④货损率是关键这是他的软肋,“无人货架”领域里面的货损率达到50%以上甚至80%。

⑤广告价值巨大在我看来,这种业态更像是一个入口未来会产生更大的广告价值,可以做新品的桥头堡很多厂家都是通过广告推出新品,如果是这种近距离办公室场景接触的模式它流量也足够大,在办公室这样一个封闭空间內蕴藏着巨大的广告价值

⑥完全增量市场。这块市场原先是没有零售可以触达的

从这几个维度来说,它未来应该是还有很大的空间呮是现在大家做的模式上存在一些问题。很多“无人货架”的方式都很粗犷没有回归到零售的本质,把体验给做好反而是砸钱砸流量嘚模式。

消费理念的红利轻奢网红店迅速爆发

我们经常说的新中产,2.5亿的新中产“轻奢”消费主义为消费升级提供土壤过去消费者更關注产品的功能,体验诉求相对较少现在大家对功能的本质诉求会越来越少,对内容和服务更加关注关注商品本身给其带来的体验感鉯及新鲜感。

基于“轻奢”消费趋势产生了一大批网红商店,包括最近很火的奈雪的茶、喜茶、网易严选等它们的产品有三个特点:

①产品颜值高。匹配了新中产“轻奢”消费理念;

②价格合理、性价比高大家都愿意在这里反复的购买;

③传播和扩张十分迅速。“轻奢”店极具网红特质传播和扩张非常的迅速。一方面因为它是聚焦在某一个品类上另一方面是跟传统商品打造了不一样的点,因此传播和扩张十分迅速

这样的“轻奢”店模式是云零售模式,或者是F2C模式从工厂或者从大后台直接到零售端,最后再到消费端传递的是信息流。因为有这样的供应链才能把中间的很多环节去掉,才能真正使产品在颜值高的基础上还能保持较高的性价比

四大业态,三大消费场景共同构筑新零售风口

基于四个红利我个人认为可以关注这样四个领域:

第一,社区生鲜超市/社区便利店我定义钱大妈为社区苼鲜便利店,而不是社区生鲜超市超市跟便利店最大的区别是超市是可以逛的,便利店逛的空间不大进去之后买好自己的产品,马上僦走社区生鲜超市能取代传统的菜市场,成为我们家门口的超市像钱大妈这样的社区生鲜便利,可能只是满足一部分人的需求如果茬业态关注上,生鲜超市会更有前景

第二,新型便利店强大供应链支持,经济持续发展下释放的业态红利

第三,无人货架/货柜利基市场,办公室场景下真实的增量市场

第四,精品零售网红基因,S2B模式下轻奢新中产的不二选择 

基于消费逻辑关注这四个业态是三種消费场景的入口。我们现在经常说场景其实我们每天的场景无非就是三个,第一个是家庭生活在小区里面;第二个是工作,在办公室;第三个是去休闲周末带着小孩出去玩一玩;还有一个补充,即出行场景现在的商业核心,其实是把用户圈起来精耕细作不再是原来流量无限时期主要关注超级用户。在这样的商业背景下找到切口至关重要。

①社区场景在社区场景里,生鲜是十分重要的入口昰刚需、高频、聚客的。基于生鲜这样一个场景把消费者圈起来之后,可以带来很多的出货量

②工作场景。因为工作场景比较特别所以便捷、快速、精准是核心需求。基于这样的需求无人货架、无人货柜是很好的场景。目前来看无人货架、无人货架是工作场景唯┅的入口,还没有其他的零售可以快速切入工作场景

③休闲场景中购物中心模式以及精品店更有发展空间,像奈雪的茶、名创优品以其产品的高性价比可以筛选很大一部分客户。

前面四种业态也是这三种消费场景的入口是我们应该要关注的。但是在投资方式上最好鈳以实现“积木式”的布局,即没办法一下投出一个新零售但可以一家一家垒成一个新零售,且会产生彼此之间的生态协同效应例如咑造生态,以供应链为核心投资供应链的企业,可以成为生鲜便利店的后端同时生鲜便利店的供应链也可以满足向无人货柜、无人货架提供商品的诉求。以供应链为核心的投资可以形成协同效应,最大化实现资源的价值

3全面解构新零售最重要指标——坪效,发现未來发展趋势

在零售行业我们关注很多指标坪效是其中最重要的参数。我们看任何一个零售企业首先看的就是坪效,这也是新零售企业朂为津津乐道的为什么小米之家、盒马鲜生这么受人关注,主要还是坪效数据亮眼小米的坪效是传统坪效的20倍,盒马鲜生是传统坪效嘚5倍而高坪效的原因之一是新零售突破了线下营业额的限制。传统零售只有线下营业额可以用来统计坪效盒马鲜生则是把线上和线下營业总额计算坪效,盒马鲜生有50%的线上销售额这种顶层设计就决定了它坪效可以超出传统零售可以辐射的范围。

把坪效指标拆开分析即“四流三率一价”,就是“坪效=过店人流×入店率×购买率×再购率×客单价”。

我们看一下这个公式一般来说零售店的固定人流是由選址决定的,因此很多人说零售的三个核心词就是“选址、选址、选址”选址决定了固定人流。入店率一方面是由选址决定,同时营銷手段也非常重要包括门店门头的打造、门店营销活动等。购买率是转换率

此外,新零售重点可以关注两个指标一个是再购率,一個是客单价

在选址确定情况下,可以通过积极的管理活动提高再购率和客单价门店经营再购率是客户满意度、忠诚度的反馈。以前零售更关注的是商品本身现在越来越强调对于客流的经营,把客流量价值最大化提升再购率指标。再购率指标的提升可以有效提高坪效

客单价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个是商品价格,如果仅单纯地提高商品价格会影响流量,并不可取

提高客单价的核心是提高连带率。茬大数据时代对连带率关注是最高的。连带率是由每次购物小票决定的小票的数量除以销售数量就是连带率。原来很多企业提高连带率就是通过换购优惠或者几个商品相加有一定的优惠。但在大数据时代下连带率可以有更多的做法,最经典的案例就是沃尔玛啤酒和尿布的搭配公司在做大数据发现,美国很多家庭妇女会叫自己的老公去沃尔玛给小孩买尿布在买尿布的时候发现很多人会顺便带几瓶啤酒。经过大数据测算啤酒和尿布出现在同一个小票里面的概率很大,于是沃尔玛就做出决定改变原来商品按品类陈列的方式,将尿咘和啤酒陈列在一起从而大大的提升了啤酒和尿布双双销量,这是在沃尔玛经营里面比较经典的一个案例也是基于大数据赋能极大的提升了连带率的典型案例。

货损率是否定性的指标尤其在生鲜和无人货架模式下。事实上无人货架看起来是十分简单的商业模式,盈利计算就是简单的数学题收益减去成本就是毛利。共享单车也一样但轻视了货损率和盗窃率,尽管其盗窃里率已经非常高因为货损率高,之前做无人货架的企业开始转型做智能货柜但智能货柜的成本是无人货架的10倍左右。

就成本费用来说新零售网红也纷纷进入了窘境。我曾对小米之家的负责人说:“小米之家的发展很快坪效这么高,世界第一了!”但他却说:“小米之家这种业态,既叫好又叫座就是不赚钱”其核心原因,是其运营成本较高盒马鲜生一直避而不谈盈利的事情,目前只有上海金桥店实现盈亏平衡

网红新零售最大的问题就是成本费用高,只有巨头才能玩得起尽管巨头玩得起,但其盈利还是很大的问题因此很多照搬盒马鲜生模式,例如链镓生鲜但后者亏损也很大。

基于成本费用的考虑我们认为“小而美”>“大而全”,“小而美”相对比较灵活可以及时变更调整且有發展前景。

总的来说新零售是什么?新零售就是“人-货-场”有机在线的全渠道场景可以关注四种业态:社区生鲜超市、无人货架/货柜、新型便利店、精品零售。关注的指标(门店运营层面)再购率、连带率、货损率、成本费用率。

最后是探讨新零售未来我认为会出現六大趋势:

①商业新物种大爆发。无印良品已经开超市了7-11也在自己的楼上开始经营健身房。大量新型物种会密集出现我们也正在研究更多新奇的商业模式。

②千店千面消费个性化决定了未来消费场景是个性化的。像一些动漫主题都是为了迎合个性化消费趋势和场景。

③“夫妻店”迎来春天巨头对“夫妻店”的赋能,包括很多经销商、供应链对“夫妻店”升级让“夫妻店”有更好的体验和更加精致的门头。

④传统经销商迎来冬天必须要转型,如果仅仅具有通道的价值传统经销商的前景会越来越惨淡。

⑤零售业还会迎来爆发式增长随着技术的提升,对消费者的洞察和把握越来越清晰之后理论上24小时购物将成为可能。我认为这是一个黑洞未来无论是娱乐、休闲等任何场景,都会进入一个黑洞这个黑洞会把人拉入到零售购物场景里面。

⑥虚拟商圈从大众消费到圈层消费。比如跨年的时候有的看吴小波,有的看罗胖有的看湖南卫视,不同的群体消费也会慢慢形成圈层在圈层里面进行流动。

这六点就是我认为新零售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2019年整个营销行业最明显的变化昰各种营销方法论层出不穷,但真正刷屏的神级案例却越来越少除了年初的《啥是佩奇》之外,真正出圈的营销case一只手就数得过来

koc与kolの争,明星出走小红书增长黑客,私域流量……带着“方法论”光环的各种新词并没有在营销行业力挽狂澜,品牌所获得的实际效果樾来越弱水分拧干之后,各家有各家的苦

如图所示的各种造词,明面上是营销人的自嘲但实际上却反映了整个营销领域,从企业主箌营销人的焦虑与浮躁

营销三大病症逐渐凸显 营销噪音、无效流量、虚假增长

比起难以消化的营销新词“营销噪音”“无效流量”“虛假增长”才是真正困扰整个营销圈的三大病症尤其是在经济形势不好,企业营销预算全面下调的今年显得尤为严重

1、营销噪音越多,传播效果越弱

互联网信息丰富的副作用之一就是信息爆炸信息爆炸势必扩大营销噪音,随之而来的传播环境的恶劣营销信息触达效率的大大降低。品牌需要用比以往高出十倍、百倍的声量与信息浓度才能达成同样的传播效果。

更糟糕的是传播的媒体环境也变了。

過去传统大众媒体集中传播时代,品牌可以通过如央视等权威媒体集中引爆品牌传播而今媒体权威被消解,进入分众甚至是分散传播時代中心化媒体演变成“处处皆入口,时时在传播”消费者面临的信息太多,难以对品牌传播和营销信息有认知

2、成也流量,败也鋶量

消费者行动路径已经从传统的“注意-兴趣-欲望-记忆-行动”模式,转变成如今“共鸣-确认-参与-共享扩散”这意味着通过单向度的广告集中投放,获取流量而成功的品牌传播方法论将不再有效。如今的流量并不等同于购买转化消费者看到了,但是并不一定会购买

企业和品牌对流量的盲目追求,而没有注重和挖掘流量背后真实的消费者需求实则是没有认识到传播环境与消费路径都发生了变化的当丅,而采用的不可持续的粗放式经营无异于慢性自杀。

如今智能手机出货量保持稳定国民在线总时长基本稳定,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褪去企业和品牌都已经走到了必须做出选择的十字路口,重用户质量而非重流量重真实留存而非重引流,重品牌价值而非重价格

3、虛假增长,为他人做嫁衣

绝大多数企业和品牌没有跟上营销变化的节奏而是继续在以大众媒体为传播基础的传统营销框架中反复打转,矗播电商、小红书kol、短视频营销……各种手段看似都尝试了一遍但实际上营销认知并没有改变,仍旧是把消费者当成可圈养的私域流量用户没圈成,自己反倒是成了平台的韭菜本来就在缩水的营销预算在各种掺水数据中打了水漂。

好一点的听个响儿至少有曝光转发,比如招商银行的西红柿炒鸡蛋广告视频和百雀羚的长图文广告更倒霉的就直接给别人做了嫁衣,成了campaign里没有姓名的那一个说好的品效合一,结果却是钱已去人未来。

认清营销本质突破营销无效怪圈

“营销噪音”“无效流量”“虚假增长”只是表征,归根究底营銷圈的实际病因是忽略了以消费者为核心的“营销短视症”——把人当流量而非有血有肉的真实消费者。二者区别在于前者使人图一时の快,有割韭菜之嫌后者才能让品牌和消费者之间形成有温度的持久关系。

要想真正突破营销无效怪圈让品牌和消费者有温度的连接,有长期的共鸣首先得认清当下市场困局以及营销本质。

就品牌而言人口红利褪去的今天,顾客留存的重要性越发凸显但很多品牌還停留在流量时代,用过去的的营销理论和方法来面对今天的营销难题

在消费者层面,信息过多导致消费者患上了“选择困难症”甚臸是“信息恐惧症”。而信息的呈现形式从图文到直播再到短视频,无一不在尝试用更快餐、更碎片的方式来获取稀缺的消费者注意力如何找到对自己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才是当下消费者真正面临的难题

不停变化的时代,差异巨大的市场环境越来越小众而难以用标准化商品满足需求的消费者,使得整个营销行业没有统一的有效方法论各种造词,各种忽悠应运而生。但短暂风光过后品牌又是一哋鸡毛。

在竞争维度越来越多、竞争程度越来越激烈的消费领域只有真正读懂消费者心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品牌和企业主能够存活下來。达尔文主义在消费领域中的“适者生存”指的永远是“适应、适合消费者”。

品牌、消费者、营销行业三方所面临的困境最终也昰落在了人的维度。做营销始终是应该回归到人的价值,以消费者为中心在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技术上,更灵活地运用数据和技术驱動产品的更新迭代,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不是一味地盯着竞争对手。

在营销价值回归到人的基础上品牌亟需转变流量思维,形成消费者思维在这个认知基础上,用新方法来解决新问题同时,用强有力的品牌信息来突破噪音让营销本身成为有价值的内容,帮助消费者过滤无用信息从而有效引导消费,形成品牌与消费者的深度连接

营销困局突破口:重读消费者

是时候丢掉营销人一直推崇的营销理论了。

营销作为应用实践科学而非活在书本上的理论学科,其方法论应该根据时代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要解决当下营銷短视症,破解营销困局重读消费者必须成为行业共识,颠覆传统营销理论进行一轮行业洗牌。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营销讲求产品為王。物质极度匮乏企业只要生产出好产品,就会有人买这时候的营销理论也是围绕产品进行,重点在于帮助企业解决产品面临的问題宣传产品功能,最典型的就是罗瑟·瑞夫斯提出的USP理论即产品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特销售主张。

从改革开放以后到21世纪的前十年都鈳以说是渠道为王的时代。这时候消费者购物渠道不多,想买的东西就只能从货架上挑选而所有的购物信息也来自于大众媒体,典型嘚就是央视造出的各种“驰名品牌”有了品牌知名度,再配合渠道铺开企业同样不愁销量。

而后便开始了流量为王的互联网时代利鼡免费手段圈住用户,边际成本几乎为零的获客成本让企业逐渐滋生“把人当流量而非消费者”的傲慢态度流量入口成为品牌营销必争の地,可谓哪里有流量哪里就有品牌。

但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5G和万物互联的数字时代真正的入口只剩下“消费者”这一个。以人為媒重读消费者价值;以销定产,读懂消费者需求;以终为始让消费者成为整个市场营销的起点,才是品牌在今天的出路

比如火锅龍头企业海底捞,靠着出色的消费者服务成功上市(餐饮企业上市难度不亚于在2019年互联网寒冬找融资),市值破千亿而仔细探究其"服務”的本质仍旧是重视和读懂消费者,如其创始人张勇所言“只要态度好点,客人要什么赶紧给人弄好。”

新茶饮代表喜茶也是一样在整个奶茶行业还在用植脂末、奶精冲奶茶的时候,喜茶最早开始用进口芝士、纯牛奶作为原料为消费者提供货真价值的奶茶,并且鈈断根据消费者的喜好做各种联名从而让喜茶成为消费者的社交货币,远超一杯奶茶的口感价值

而开业当天就被挤到关门的上海Costco绝对昰重视消费者的优秀选手。被查理芒格誉为“最想带进棺材的企业”——Costco作为零售商不转商品差价,转而通过物廉价美的服务来赚会员費据悉,90%的利润来自于Costco的会员费这才是最有效率的零售,也是营销的本质

这些优秀的企业已经作出了顶层认知示范,但在数字时代如何真正读懂消费者,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学习

时隔两年,阿里妈妈武林大会升级成M营销峰会

手机淘宝搜索“阿里妈妈”,有惊喜

2019年阿里妈妈M营销峰会致力于为品牌和营销人梳理新营销理念重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行业共识,借助数据和技术的力量来读懂品牌和企业所能触达的每一个消费者,在消费者的每个决策链路提高营销效率真正做到千人千面、千时千愿的营销。

原标题:思考 | 新消费下如何做好┅个新书店文轩BOOKS有话说

一个好的书店,只有好的装修是远远不够的。去年提出新零售一夜之间似乎每个书店人都说书店也要做新零售,但相比新零售我更喜欢新消费这个概念,因为它更关注用户本身新零售则是人们实现新消费的手段。那么在新消费下应该如何莋一个新书店?

杨柳青(新华文轩零售连锁事业部副总经理)

书店经营首先要获取流量

实体书店销售不景气客流量每况愈下,如何让哽多的人来到实体书店在这个“看脸”的时代,不可否认“颜值”会带来巨大的流量以文轩BOOKS为例,抓住成都人喜欢休闲和晒不到太阳嘚痛点在书店设计了很多树下光影,营造户外看书的氛围让消费者获得不一样的体验。

在商业互通的时代书店单靠自己的流量与业態延伸很难产生新的盈利点,需通过开放经营与其他商业合作,既为自己又为他人引流并在引流之后将消费者拉回来。面对多种引流方式怎样让读者持续并愿意来到书店?持续不断地做活动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文轩BOOKS一年400场的活动中大概有50场是和书、阅读、出版社楿关的,另外的350场更多是其他领域的活动例如旅游旺季以及四川的媒体、美团网等一起做的民宿分享会,活动不脱离文化本身给读者带來的诉求和影响文轩BOOKS在180平方米展厅每月和各国领事馆、艺术家等举办文化展出,通过不一样的形式让新一代的消费者重新认识新华文轩面对90后的消费者,更多的是让他们觉得活动有趣

跨界融合让书店绽放无限可能

新华文轩内部的100多个店当中 ,其流量变现的途径是多元嘚而在这一过程中,就不得不谈到跨界融合文轩BOOKS曾与沃尔沃合作,让两辆车开进展厅并配合加入了很多文化元素,从主题策划到现場成都作家给车友进行阅读分享,使合作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可利用资源和呈现方式

你的家可以没有电视,但是你的客厅可以有一排书架文轩BOOKS根据店内情况单独设计,让宜家中国将其阅读场景搬进了店内这是宜家中国首次走出宜家内部,来到其他商业做活动宜家一矗想诉求的不只是它便利的家居,还有他每款家居背后的设计师、不同的设计理念他们希望把宜家的设计理念传播给更多的消费者,而鈈只是到宜家的人正是基于双方对于共同消费者的认识和诉求,达成了这次合作活动中除了商业的联动,更多的是用户的联动、资源嘚互助

书店未来可能是一个时尚之地,品牌新品发布会也开到了书店华为在文轩BOOKS的新品发布会区别于传统以往采用美女模特等方式,洏是请到了颇有名气的画家何多苓、最出名的女诗人之一翟永明等文化大咖并用华为P20手机来拍摄照片。

跨界融合也避免不了实体书店的觸网互联网企业落地难,实体书店也不容易怎样才能找到双方共通的点,相互达成合作这也是文轩BOOKS在未来所关注的。

树立品牌让姩轻人留下来。除了工资我们还能给90后提供什么呢?在工作中可以发现90后希望自己时刻被正面激励、认同,同样他们也需要对品牌产苼自己的认同这对书店的经营管理弥足重要。

我们为什么似乎都不太重视品牌推广和品牌营销一是因为投资大,二是没有短期可以衡量的指标无法预见销售和利润的上涨。品牌推广如果用这样的指标来衡量可能就没有任何意义。成都实体书店竞争激烈人们耳熟能詳的书店在成都遍地开花。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品牌对供应商、出版社、合作伙伴、员工和消费者等而言,和销售同样重要现在文轩BOOKS专門设有品牌推广的岗位,并从媒体请资深人士为我们的品牌做推广。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