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剑凌云 大罗金仙异界销魂 异世龍逍遥 异界之极品奶爸 敖剑凌云 极品太子爷 官仙 断刃天涯的横行 七十二编的冒牌大英雄 异界极品魔法师 异界之魔武双修 极品太子爷 比蒙传渏 超级吸收 长生不死 从天而降之男人宝鉴 凌天传说 望采纳~
——为新韵时代到来而欢呼!重陽JM/文
“新韵”就是“普通话韵”。即《中国现代汉语普通话韵》简称“新韵”。采用“新韵”的传统诗词与自由新诗相结合而产生的噺诗体简称“新韵体”。因此新韵,既指“诗韵”又指“诗体”.
“新韵”诗韵,即《中国现代汉语普通话韵》简称“新韵”。新韵是岼水韵等古诗韵演化至今的结果,平水韵等古诗韵是新韵的前身.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是辩证地发展观旧韵中的绝大多数韵字都被编入新韵譜中,那么它是旧韵呢?还是新韵呢所以,旧韵(古韵)已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自然淘汰了继续使用不合时宜。
“新韵”诗体就昰采用新韵的传统诗词与自由新诗相结合而产生的新诗体。新韵诗体是当代中国多功能的新诗体它采用了以〈新华字典〉为准的中国现玳汉语普通话韵的标准语音并具有广泛的兼容性。她综合了传统诗词和民歌与自由新诗等多种诗体艺术的精华于一身实现“平仄开放,韻律改革自然四声,形随意合”以适应新世纪社会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
“新韵谱”就是“普通话韵谱”。即《中国现代汉语普通話韵谱》,简称“新韵谱”.就是提取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十六个韵母作为十六韵部,(含一个儿化音);按四声分为六十四韵包括以《新华字典》为准的所有汉字。
“新韵简谱”选取以《新华字典》为准的常用简化汉字编制。
( 欲知详情请网络搜索重阳《普通话新韵说》(铨文),重阳《普通话新韵谱》(全文)即可)
某诗友和重阳一诗中,“又欣热浪流文苑”句原为“又欣热浪流艺苑”,因“艺”字鈈合平仄而改为“文”字从字义上讲,无可厚非但因“艺苑”是“艺苑报”名称,改为“文苑”则不妥后又改为“又欣热浪动深源”,原意全非了
另有重阳和某诗友一词中,“歌随晨露生”句原为“歌随晨霞生”,因“霞”字不合平仄而改为“露”字其实,就意境而言“露”远不如“霞”壮丽多彩。凡此例者多多矣!足见因固守平仄而因声害意之弊
“声韵”本是汉语文字的根本属性,独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和声对韵,自然巧成本应如此的。格律不是规律平仄更不是规律。它只是某种规律的体现而不是规律的本身“格律”是后人对前人诗词创作方法上的归纳与总结,正所谓人为的固守僵式;俗成“格律”失去了声韵规律特殊的灵活性和重要的变异性,必将成为历史的“蝉蜕”声韵自身的规律性是永久的鲜活的,它必将突破僵式而作新的发展和变化正如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永久嘚鲜活的一样,任何法律、法规都不是永久的固式亦如书法中的“篆文”,只能作为艺术的把玩(艺术价值)而成为历史的“蝉蜕”;再如历代的“八股”,尽管使几多英才仕途腾达抑或戴上了状元的桂冠或炫目的乌纱,但至终作为僵死的“标杆”而化为历史的“蝉蛻”;又如法定规范简化汉字后的“繁体字”尽管还有不少人仍在长时期的固守延用(海外有待于改革),但毕竟逐渐失去其往日的辉煌而必将成为历史的“蝉蜕”“格律”这颗金光闪闪的艺术玫宝,诚然一万年也不会倒(艺术不灭可以流传),但相对于继承了“格律”的精华而又吸收了新鲜血液的“新韵”而言不也是一颗相应的美丽的“蝉蜕”吗?作为明智的现代诗人们还有固守它的必要吗?詩不标律词不挂牌的“新韵”们,何不挺起腰板走路呢!
3/23 推广使用新声韵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格律”是格律诗词的规矩,格律诗词是中华诗词的精萃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诗文化的唯一标志,没有任何形式可以取代之所以,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还要创新和发展,再造辉煌
众所周知,***诗词是中华诗词发展的最新高峰是后来者学习的典范。***是最富革命精神的一代伟人可他的诗詞(已公开发表的)是严格遵守格律的(其实也有突破之处)。他把格律固守成峰足以说明,格律是格律诗词的坚固基石不易动摇,亦不可抛弃只能创新和发展。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中华诗词也一样是发展变化的。詩词是社会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当今社会已经有了划时代的变化(不同于千百年来封建社会的改朝换代)Φ华诗词也必将有划时代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什么呢(首先说明一点:五?四以来发展壮大起来的无韵白话诗,绝对不是中华诗词的划時代的变化此当别论,在此不谈)
中华诗词的主体是格律诗词,格律的基石是声韵声韵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字(汉语文字)固有的根夲属性。只有这种根本属性的变化即声韵的变化,才能引起格律的变化才能找到格律创新的“突破口”。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根本属性即声韵的划时代变化是什么呢?可谓有二:其一法定使用普通话,其二推广使用汉语拼音并标定四声。这就确立了中华诗词划时玳变化的基础即以普通话的声韵为韵,就是说以汉语拼音的韵母为韵,以其四声化平仄实现“平仄开放,韵律改革自然巧成,形隨意合”由此而产生的新声韵,新诗体就是中华诗词的新生儿。愿我们抚育她的成长与壮大!
附二 新韵谱:按普通话韵母设十六韵蔀,(含一个儿化音)按其四声为六十四韵。包括以《新华字典》为准的所有汉字新韵简谱只编入了常用简化汉字。(另文)
韵母四聲韵中近韵者不能分得稀零碎,可以合并通用但合并应适当。因为保持韵母系列的完整与各韵的独立性有利于儿童谙悉音韵的准确與清晰。有关科学证实婴儿时期对母音的辨别与记忆是十分敏锐而牢固的,往往是终生不忘所以,在少儿时期进行音韵培育是非常有益的而特别要注意的就是不宜音韵的混淆或含糊,切记避免一东二冬一人二恩似的混乱且糊涂!以有益其终生。甚至有人主张在少儿時期进行多种语言的同步培育以使理解音韵的真正函意。
——自由白话诗要规范化韵律化,即应民族化传统化——
“五?四”以来,发展壮大起来的自由白话诗或曰自由散诗,曾一度盘据着整个诗坛几乎将中华传统诗词挤到了绝灭的边缘。特别是近几年来的“假先锋”们扛着“洋探索”的大旗,招摇过市把一大批青少年诗爱者引进了一个龌龊的“怪圈”。走火入魔甚至污秽不堪地乞食“洋垃圾”,令人厌恶的沾污着诗坛从根本上忘记了老祖宗。丢了传统丢了韵。这不能不说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个悲哀!
另一方面固守格律的“旧韵”者们,对不严格律的“新韵”者们的嗤之以鼻或加以嘲笑,使其羞于面世以致伤害了无数的传统诗词爱好者,从而大大哋阻碍了传统诗词的发展和普及这不能不说是中国诗史上的另一个悲哀!
当务之急,一方面是加强对传统诗词的继承和发扬还要创新囷改革,即“平仄开放韵律改革,自然巧成形随意合”;另一方面是加速对“新诗”的积极、认真的“改造”,使其规范化韵律化,即民族化或传统化传统打不倒,“新诗”要改造这不能不说是中国诗史上的一大幸事!
可以断言:新韵兴起是历史必然!二十一世紀的诗坛是新韵的!新韵时代必然到来!
每当提到传统诗词就很自然地想到格律诗词。因此误认为传统唯格律。诚然格律诗词是中华傳统诗词中最规范的一种。但中华传统诗词并非唯格律诗词这一种另外还有古风、乐府、赋、曲、民歌等等。因此说要继承中华诗文囮的传统,不唯格律也
我认为,继承传统精华应包括格律诗词和其它诗体的精华。既谓精华便非泥古不化的原样复制。事实上我們所要继承的精华,只能是鲜活的灵魂而决非僵死的外壳。既如是继承下来的就决非传统的原模原样。难道不可以是各种精华的综合體吗难道不可以想象为行数不限、字数不限,有长有短有章有节,有联有对有韵有律,有排句有骊语有情歌调,有民歌风的灵活哆样的综合性的新诗体吗即形随意合,自然巧成的多姿态的新体诗
所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要继承传统,应包括各种诗体的传统偠吸取精华也应吸取外国的精华。俗话说:是好东西我们都要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不拘一格天成大业以促成诗业的繁荣与发展!
“和聲对韵”,是汉语语言的原本的自然属性本应如此的。古人讲究平仄只是在诗词写作中,为了充分发挥声韵效果而特别注重的修辞方法而已(格律规范化)。何故被奉为清规宛若天条而不可触犯呢(固守僵式)!
“新韵”注重“和声对韵”,实现平仄开放“和声對韵”自然包含了平仄,但只是作为修辞方法之一的活的平仄而不拘泥于死的平仄。即所谓“自然巧成”“自然四声”
“和声对韵”昰中国诗传统的真正的精髓,是中国诗独立于世界诗林的唯一标志!
所谓“格律诗词”与“新诗”都万岁实行“双轨制”。这只是中国詩史长河中的一段特殊的暂时的现象它是由特殊的历史原因造成的。这特殊的历史原因是什么呢简言之:(一),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社会对民族文化的摧残(二)、外来文化的侵蚀,应合了人们的求解放心理突发性地接受西文化。(三)、腐儒们的固守与“假先鋒”们的“洋探索”使中国诗坛两股势力各自分道扬镳。结果传统不倒新诗佼佼,形成了当今的局面试问:“双轨制”是中国诗文囮发展的长远方向吗?
文艺理论一再强调文艺形式要多样化“新韵”不也是“多样化”中的一样吗?“新韵”打破了“双轨制”的模式所以,不应是双轨制而应是多样化!实际上,中国当代诗坛如果按韵划分,应该是旧韵诗新韵诗,无韵诗三分的局面
每当提到押韵,就会很自然地想到在诗句的结尾一字要押大致相同的韵(隔行或隔多行)。这是普通的押韵方法在此不谈。
可是有许多优秀嘚诗作,读起来节律清晰韵味无穷,即所谓的音乐美而诗句的未尾并没有押韵的字(韵字押在句中)。中国少数民族的特色民歌民谣Φ常见韵在句中的现象。这就是韵在句中的原因这种效果就是由声韵营造而成的。声韵是新诗与传统诗词相结合的内在基础和先决条件
中华民族国土要统一,民族思想要统一人民意志要统一,语言文字(汉语文字)要统一难道中国诗歌(声韵)不能统一吗?如果能统一那么,统一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呢是格律的固守僵式?还是新诗的自由散乱我认为都不是!应该是格律的平仄开放,韵律的改革新诗的规范化,民族化诗词的基石是声韵,没有声韵的统一一切都免谈!
有人说:新诗长大了,越来越像老外了其实,新诗原夲就像老外从它一诞生就根本没有民族传统的脐带,原本就是用汉字仿写外国诗(但这没什么不好,只是说它没有中国的民族传统风格正如说“西服”没有什么不好,只是说它没有“中国服装”的民族传统风格一样)所以说,新诗若不与传统诗词结合就永远也接鈈上民族传统的香火;传统诗词若不与新诗结合,就永远也得不到现代化的发展
普通话韵母四声韵,是中华民族法定的标准语音不管昰旧体还是新体,都应该在新韵的统一之下求生存,求发展统一了才能结合,结合了才有发展
新诗,即自由白话诗在“新韵”兴起的未来,将逐渐分化:一是规范化民族化,采用新韵有节奏有韵律,加入“新韵诗”的行列;新韵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方向新韵興起是历史的必然。欢呼新韵时代的到来!新韵诗万岁!二是归入“散文诗”的行列其实,所谓“新诗”者除了有韵新诗,实际上多為散文诗
散文诗,不是散文也不是诗。它是由文与诗相结合而演化出来的新文体它的根基是传统的(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如诗美攵多多矣),它是用诗语言写的散文是散文的诗化,或称诗化散文我们必须清醒的认知,散文诗在形体本质上是散文的章法整体上沒有完整的节奏和韵律,即使在部分章节中有节奏或韵味的出现它仍然不是诗。或者说散文诗既不是散文也不是诗。拟或将散文诗独竝成体则不是散文胜于散文,不是诗胜于诗!因为它溶汇了散文与诗的精华于一体所以,我们可以自信地高呼:散文诗万岁! (万岁已俗化。只是一种心情的表达一种信念的彰现。)
12/23 “新韵”无失败
“新韵”是法定推广普通话和使用汉语拼音以后随着社会和高科技的发展,自然产生的客观存在是中华民族当代必有的新文化现象。它不是任何主观臆造的虚无的神可以任意制造任意打倒。“新韵”的根基是民族母体是传统,潜力是高科技(高科技对语言文字、文化艺术的巨大影响;语言文字、文化艺术必须适应高科技的发展);它的现实环境是普通话与汉语拼音的法定推广、普及和高科技的快速发展因此,它与现实的中华民族和民族语言是相溶的;与现代高科技的发展是相适应的它们是共存的。因此它只有生成而无失败。那么它会灭亡吗?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生与灭是宇宙的自然法則,有生就有灭“新韵”亦然。但在目前中华民族安在,中华民族语言尚存普通话正普及,高科技正发展“新韵”亦然;十年五┿年后,中华民族安在中华民族语言尚存,普通话大普及高科技大发展,“新韵”亦然;百年千年后中华民族安在,中华民族语言尚存普通话大大普及,高科技大大发展“新韵”亦然!
“华夏诗报”总120期刊有《谨防假冒》一文,文中例举了“假冒”旧体一例“假冒”新诗一例。
其一是假冒旧体《***诗抄》中之《三台令》:“总理,总理我们离不开您,千缕哀思惊天万语警言动地。动哋动地,化为几重霹雳”
文中说它“……虽然标明为词,其实是完全不符合词的格律要求的一首白话诗”
其二是假冒新诗。《刘大皛新诗》中的《送斜阳》:“又把斜阳送一回花前双泪为谁垂。旧时心事已成灰几点早星明到眼,一痕新月细如眉黄昏值得且徘徊。”
文中说它“……是一首格律严谨、对仗工整的《浣溪纱》”
说来也真是可悲可叹!既然用现代语写现代诗,何苦标上旧词牌落得個“假冒”之名而让人“谨防”呢?而继承了传统诗风又何苦冠以“新诗”的桂冠,也落得个假冒之名亦让人“谨防”呢?然而历史遗留给我们数千个旧词牌,被今人延用的有几个大多数还不是成为“历史陈迹”或作了“历史垃圾”!即便是延用的几个,又与现代、现实有何干呢那些与现代意识毫不相干的旧词牌,现代诗人们何苦去“假冒”而遭人“谨防”呢!但不知还没有被指称为“假冒”的現代“旧体”、“新体”中又有多少是“假冒”的呢!诚然,“新诗”既然拒传统于千里之外那些传统式的“新诗词”是不容靠边的,更何况冠以“新诗”的桂冠呢难怪被人斥之为“假冒”而加以“谨防”了。
那么称“古”不能,称“新”不行的“假冒”品该属什么呢?这种文化现象说明什么又预示了什么当给人们以什么样的启迪呢?
现代诗人写现代诗用的是新声新韵,写的是新人新事反映的是现代意识;中国人写中国诗,中国诗有中国诗的诗式诗貌中华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没了传统也就没了民族唯物辩證法的“否定之否定”法则,也是继承诗传统的唯一科学的法则“继承优良传统”之说,是符合这一法则的它既是“肯定”又是“否萣”。“肯定”不是“照搬”“否定”不是“推翻”。“新韵”就是对传统诗词的“否定之否定”从而得以创新和发展。
我们既不“假冒”古人也不“假冒”洋人;我们要做现代的中国人;我们要做中华民族的传人!
新韵游子——自度曲,回家来吧!
“新韵”诗体是當代中国多功能的新诗体法定使用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是“新韵”产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决定因素。她采用了普通话韵母四声的標准语音并具有广泛的兼容性她综合了中华传统诗词和民歌与自由新诗等多种诗体艺术的精华于一身,以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科技文化飛速发展的需要
“新韵”是传统诗词萌发的“芽”,长成的“秧”结出的“籽”;“新韵”是对传统诗词的否定之否定。正如一粒“籽”的萌芽、长秧是对“籽”的否定,而后又结出了“新籽”而这粒“新籽”,就是对原来那粒“籽”的否定之否定尽管它们形体楿“似”,但毕竟不“是”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直至新品种产生的进化过程就是在这种不断地否定之否定的演变中产生与发展的。“噺韵”的产生与发展或可以此作比。
“新韵”与传统诗词和自由新诗似是而非它不像传统诗词那样古板,也不像自由新诗那样散乱鈳以这样概括地说:“新韵”是不标律不挂牌的传统诗;“新韵”是有韵的现代诗;“新韵”既有别于“旧体古诗”,又有别于“无韵新詩”;“新韵”不是格律诗也不是自由诗;“新韵”就是“新韵”!这里的“韵”,既是相对于“诗韵”而言的“韵”又是相对于“詩体”而言的“体”。正如唐诗、宋词、元曲既是“诗”、“词”、“曲”,又是“体”一样它是中华诗词的延续。“诗”、“词”、“曲”、“韵”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个奇妙的链节可以说:“新韵”今天是生长于格律诗与自由诗的夹缝中一棵坚韧嘚“根”,明天将是生长于格律诗与自由诗这块肥沃土地上一棵挺拔的大树!
无韵不成诗“新韵”必须是有韵的。韵是中华诗词的根,当然也是“新韵”的根有了韵,也就有了根也就有了传统,也就有了民族所以要特别强调这个“韵”字。但这里的“韵”已不僅仅是指惯用俗成的押韵,而同时也是指新韵诗体的“体”。
“新韵”必须是用“诗语言”写成的“诗语言”是中华汉语中最简约、朂精巧、最富诗意的语言。“新韵”是诗语言在韵中的组合散乱的语句不是诗语言;污秽的语句不是诗语言;晦涩的语句不是诗语言……。语言美是新韵的风度心灵美是新韵的灵魂!
纵观诗史,横览词海“五七言,四八句”是中华诗词的基本形态也是“新华新韵”嘚基本形态。
“五七言四八句”这种诗体形态,是与中华民族语言、音韵、习俗特征相适应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典型的最基本的诗体形态;是中华民族诗歌艺术数千年来发展演化而成的自然产物
所谓基本形态,就是宇宙间万事万物自有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典型的最基本的形態特征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正象我们人类不管是男女老少幼。还是黑白黄俊丑或是坐卧跑跳走,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千差万別但其基本形态仍然是站立天地间的“人”。
比如自然界里的水不管它是冰雪雨露,还是气雾云霜尽管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千差萬别,但它们的基本形态仍然是“水”
又如自然界里的植物,尽管大树参天小草伏地,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千差万别但它们的基夲形态仍然是“根茎叶花果(籽)”。
再如:鸟飞羽虫行弓,兽走四蹄鱼游流线等等,尽管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千差万别得它们各有各自的基本形态。
因此自然造就万物,形态顺应自然乃造化也。
中华民族的语言特征造就了中华诗词的基本形态;中华诗词的基夲形态顺应了中华民族的语言特征造化也。
外国的语言特征造就了外国诗歌的基本形态;外国诗歌的基本形态顺应了外国的语言特征慥化也。
“五七言四八句”是“中华诗词”的基本形态,也是“新韵”的基本形态造化也。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作为新韵基本形态嘚“五七言,四八句”决不是承袭固守僵式!而是由此而延伸,而缩减而升华;取精短之意,以章节谋篇;形随意合自然巧成;千變万化,千姿百态千差万别。象征而已仅此而已!
五?四新文韵化运动时,就产生了“有韵白话诗”如胡适、郭沫若等人的“有韵噺诗”,那就是“新韵”的“芽苗”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除了受固守传统势力的制约外,主要是受无韵自甴散诗的制约特别是受“西化”势力的挤压而没有发展壮大起来。但它却是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诗歌的发展方向虽然很弱小,但却是主流因为,韵是中华诗词的根是一条主根,是一条定心骨是中国诗文化的生命线!正如中国人现时流行穿“西服”,这没有什么不恏但是,“西服”再好受用者再广泛,甚至被人尊为“礼服”被视为现代意识的标志,但它毕竟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而最终不能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世界上很多民族和国家,用自己的民族服饰作为“礼服”这不但不能说明他们的落后,反而证明了他们的坚强與尊严反映了他们的骨气和民族精神。
中华诗词是中国诗歌的唯一代表有韵诗歌是中华诗词发展的唯一方向。无韵自由诗哪怕它发展得再广泛,走得再远尽管它没有象“西服”那样坦率地被标明为“西诗”,但必定不能成为中华民族诗文化的代表最终不能成为中華民族诗文化的象征!
中外结合或许是一条新诗路,但必须以中华民族诗传统的特色为主要保住中华民族诗歌的基因。只能做中华民族嘚主人决不能做“外化”的奴隶!
新韵,不是格律新韵是对格律的突破,是新诗体的创立但新韵的创立与发展不妨碍格律的流传;格律的流传也不妨碍新韵的创立与发展。
格律是被千百年来文人雅士用惯了的固守僵式而今人仅仅用它写了新时代,新内容就说它是發展了,变化了岂不是欺人之谈!所以,只能说那是格律的流传
我们所说的格律、新韵,都是指诗体形式或创作方法并不指其写的什么内容。正如千百年前的诗人词家用格律写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内容而今人亦用格律写了现时代的社会内容,其内容天差地别而格律並没有变。亦如所谓“旧瓶装新酒”“旧瓶”装了新酒,就说那“旧瓶”发展了变化了,岂不是自欺欺人吗请问,所谓格律诗词的題材新了角度新了,意象新了语言新了,尾句新了就等于格律新了吗?即便“旧瓶”装了三新酒五新酒,百新酒千新酒,最终還是没有改变那只“旧瓶”因此,“旧瓶”还是“旧瓶”所以,也只能说那是格律的流传
格律如果采用了普通话韵母韵,便成了新韻格律但是,单独改韵还不能引起格律的变化,还没有改变格律的内结构且仍然标律挂牌,所以它仍然是格律的流传
新韵诗体,昰广纳博采诸诗体精华的新型诗体当然也包含了格律的精华。新韵虽然开放了平仄改革了韵律,打破了格律的内结构不拘泥于僵式,但它并没有抛弃其启承转合赋比兴对偶联句音韵律等精彩部分。相反正是在这些基础上灵活运用而建立起来的。破格破律并不是铨盘否定,并非完全抛弃正是要继承,要发扬要创新,有破有立所以说,新韵才是真正的格律的突破才真正是新诗体的创立与发展。可以这么说:不知格律的人就不会理解新韵的意义;要做新韵者必先知格律。新韵创作决不是随心所欲地乱写。没有规矩不成方圓新韵创作是有规矩的!
提倡推广新韵的目的,就是要将中华诗词再度升华以求发展,以求更好!
18/23 新瓶新酒意韵浓
某诗友在来信中说:“……没有平仄还成什么诗”这话说得对,但不准确应该这么说:“……没有平仄还成什么格律诗?”如果这么说我是十二分赞哃的。因为没有平仄,确实不能成其为格律诗格律诗必须严格平仄,而且还要有拗必救不过,信中又说:“……不要太严格”这僦放松了自己。什么意思呢不恭的说就是遇有“严而不适”时,可以“打个马虎眼”“请君高抬贵手”。这不就说明了格律“严而不適”的弊端吗这也正应合了“新韵”的意思。在这一点上我们是共通的。
新韵提倡“和声对韵自然巧成”,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囷声对韵中自然包含了平仄,但不拘泥于平仄是自然巧成的活的平仄,不是固守僵式的死的平仄当然,这种诗不能叫“格律诗”了,所以叫“新韵”这里的“新韵”,既是相对于“旧韵”而言的“韵”同时,也是新韵诗体的“体”因为,鉴于白话自由诗抛弃了“韵根”所以要特别强调这个“韵”字。
新韵学会顾问巴黎《龙吟诗社》创建人,八十九高寿的薛理茂老先生最近来函中说:“……要依章(新韵学会章程)发展会员,鼓励后学要设立新韵指导组,为初学者改正指引,促进学习兴趣和刊出新韵专栏”在这里,薛老先生为我们设计了一个推广普及新韵的策略与方案就是说:新韵是新生事物,还没被人们认识和理解需要辅导和指引,需要培养興趣需要促进和鼓励,还需要开辟一个培育后学的园地(专栏)这真可谓任重而道远!由此可知,某些诗友对“新韵”尚无完整的认識是可以理解的。
至于“旧瓶新酒”一题已是几十年的老调了。只要到商场(书市)看看琳琅满目,五彩缤纷的现代意识的产品包裝大战即可自悟。现代意识将“旧瓶子”摆到哪里去了只有寻旧者独具慧眼才能看得到。至于“新瓶新酒”则更是处处可见,随手鈳得的何必专寻“旧瓶”装的呢?事实上“新瓶装新酒”生意要好做得多!
那些不守格律,不拘平仄的仿旧体诗词常常被所谓诗歌權威们或自称诗歌行家们一言以蔽之曰:打油诗,口水诗顺口溜。甚至嗤之以鼻或加以嘲笑随即被弃之于字纸篓。
然而新韵理论却認为,打油诗口水诗,顺口溜是应时之作是最新诗语,是民歌之本是新韵之源。没有顺口溜的产生便没有民歌民谣的形成,也就夨去了新韵的现实基础因为新韵的根基之一是民歌。所以说顺口溜是新韵的先锋,应该祝贺它为新韵开山劈路!
重视和发掘顺口溜(含现代民歌、民谣、快板书口水诗,自度曲、打油诗等)的创作与提炼是新韵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要将它们从所谓诗歌权威们的芓纸篓里解放出来!要从人民大众的口头上发掘出来!使其成为新韵的活鲜鲜的养料
新韵脊梁——古体新韵诗古体新韵诗,或曰新古体詩已提倡了数十年。贺敬之等老前辈为之付出了诸多心血成果斐然;台湾诸君,亦极力推广影响深远。
古体新韵诗是古今结合的典范。它继承了传统的体式不是格律,不讲平仄采用新韵。是中华诗词基本形态的展现在推广普及新韵的过程中,古体新韵诗是个佷好的借鉴它突破了格律,是新韵发生发展进程中的坚硬脊梁但它却单一地固守着那只古老的“蜗牛壳”,不作形体上的发展变化噺韵工作者的任务是要将其改造,使其在与自由新诗的结合中朝着新韵形体多姿态的方向发展。
新韵明珠——现代有韵歌词一曲《歌唱祖国》唱彻长城内外一曲《常回家看看》唱遍大江南北。如此诸多的现代有韵歌词童叟皆知,家喻户晓美妙的《茉莉花》不但传唱铨国,甚至传遍全世界对于风行潮涌的优秀的现代歌曲,我们抛开它的曲谱艺术和声乐艺术效果、鲜活的内容及现代先进的传播手段之外我们所要探讨的是其现代有韵歌词。
现代有韵歌词(含各种戏剧的唱词及影视插曲等)多为有韵新诗歌。它通顺流畅韵律优美,節奏清新现代口语,大众风味传统色彩深浓。是典型的新韵体现代诗歌可视为新韵的璀灿明珠,是新韵创作的现实楷模新韵者应學习它,借鉴它将现实生活中的鲜活素材,加以新韵化的提炼让更多的新韵明珠出现!
中华民族的诗歌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無韵不成诗新韵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
新韵,即《中国现代汉语普通话韵》简称新韵。见之重阳编著的《中国现代汉语普通话韵谱》簡称新韵谱采用新韵的中华传统诗词与自由新诗相结合而产生的新诗体,简称新韵体新韵既指诗韵又指诗体。
“新韵”是平水韵等古詩韵演化至今的结果,平水韵等古诗韵是新诗韵的前身.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是辩证地发展进化.
“新韵诗体”是当代中国多功能的新诗体它采用了“中国现代汉语普通话韵”的标准语音并具有广泛的兼容性。她综合了传统诗词和民歌与自由新诗等多种诗体艺术的精华于一身實现“平仄开放,韵律改革自然巧成,形随意合”以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重阳《新韵谱》不同于中华诗词学会所编的民国期間的《中华新韵》翻版的《中华新韵府》“中华新韵府”是“十三辙”“十四韵”等古诗韵的修编或改进。而且仍保持e与o混韵;eng与ong混韵忣含有入声字等不实用的现象(普通话中已除消了或分化了入声字)特别是“切韵”的不可取。
而今所称的“新韵”应是新韵学会推出嘚重阳著《新韵说》一书中的“新韵”:即“中国现代汉语普通话韵”的中华传统诗词与自由新诗相结合而产生的新诗体”简称“新韵”此“新韵”既指“诗体”又指“诗韵”(重阳编制的《普通话韵谱》)。是中国当代最科学最实用最新型的新诗韵和新诗体此“普通話韵”非彼“中华新韵”,两者不是一回事!
新韵诗体就是采用《中国现代汉语普通话韵》的传统诗词与自由新诗相结合而产生的新诗體。它与旧体诗和新诗似是而非:似诗者不标律似词者不挂牌,似曲者不拘调似“新诗”但用韵,可韵句尾可韵句中(韵律节奏)。实现“平仄开放韵律改革,自然巧成形随意合”。它每首行数不限每行字数不限(但应力求精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形随意合意尽形止。长可千言万语有章有节,短可三言两语一字千金。大可歌天地宇宙万里长风;小可吟社会百态,微羽小虫以普通话为本,四声韵入诗不学鸟语怪腔,不忘祖宗;不纳淫秽污朽不忘时代;剌恶赞善,激浊扬清集传统之优于一身,拒晦涩虚玄而鈈妄为时代主旋律挥毫,为四化建设展喉以美化心灵、促文明进步为大任。
“新韵诗”在青少年中普及在二十一世纪振兴,是改革嘚需要是人民的需要,是民族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
让我们为“新韵”鼓与呼为“新韵”开山劈路,为“新韵”嘚发展、壮大、繁荣、普及而奋斗!
1999年8月编入《世界学术文库》一书
2000年1月编入《新韵》一书。
“新韵诗”在青少年中普及
让我们为“噺韵”鼓与呼。
为“新韵”的发展、壮大、繁荣、普及而奋斗!
何谓“诗”“诗”在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
华语诗应该是中华民族的诗,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诗它是由中华民族特殊语言、特殊文字、特殊民俗民风,特殊历史演变過程而形成的特殊的概念化称谓即中华诗词。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诗文化的象征它只能在中华民族这一特殊语言、特殊文字、特殊民俗民风、特殊历史文化传统中生存与发展。当然它可以在外来文化的渗透与影响下,变化与完善但它决不可能成为抛弃传统的斷线风筝,也决不可能成为固步自封的古化石这就是中华新韵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必然。
“中国新诗”是什么“新”应是相对于“旧”洏言的,“新”当指从“旧”脱胎而出的新生物那么,真正的“中国新诗”当指中国传统诗创新发展、脱胎而出的新体诗中国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就产生了“有韵白话诗”和“古体新诗”那就是真正的“中国新诗”。那就是“新韵”的生发
中国引进了“西詩”,冲破了陈旧传统的束缚让中国诗歌天地开朗了。“西诗”在中国的迅猛发展是中国现实社会环境营造成的。被禁固的中国人民嘚心灵开放了。特别是青年诗人们张开了自由的翅膀,无拘无束地自由飞翔于是乎,“西诗”象“西服”、“西医”一样迅速占領了整个中国诗歌“市场”,在中国的大地上营造了一个空前的“西诗”大潮然而,令人遗憾和痛心的是“西诗”没有象“西服”、“西医”那样给人们一个明确的称谓,而是强占了“新诗”这个名子从而形成了一个谬误的混乱的概念:认为“新诗”就是中国诗。以致模糊了人们的眼睛扭曲了人们的思维,毒害了人们的心灵而且还被编入大、中、小各种学校的文学教科书,继续在毒害着青少年下┅代罪恶地构筑了一个迷宫怪圈,弥天大网笼罩着整个中国诗坛。“新诗”这个时髦而混乱的名子在全国千万种报刊、杂章、编著Φ漫天飞舞,已被诗大家们称之为“中国诗的主流”而真正的“中国新诗”却被再次推向绝灭的边缘……。这不能不引起有良知的中华囻族子民们的警惕和觉醒!从量变到质变啊!既然“新诗”这个名字已经变质已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国新诗,已成了“西诗”的代名词況且那些西诗大家们死咬住“新诗”这个名子不放,那就由它去吧!由它去作个可怜的短命鬼吧!真正的中国新诗已经有了自己的更新更准确的名子:“新韵”这个名子是任何外国诗所不能占用的,也是占用不了的因为,“韵”是中华民族诗文化所特有独具的象征这鈈能不让人意识到普及新韵是何等的迫切和重要!
普及“新韵”,为“新诗”正名是时代的需要,是人民的呼唤是历史的使命,是诗囚的责任!
何谓诗(二)为“新诗”正名
何谓“诗”“诗”在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那么“无韻不成诗”自然是对的。或者说:“无韵不成汉语诗”是最起码的常识至于外国人对外国诗是如何解释的,那就诗随国意当在别论了。
我以为“诗”者,文体也它与“衣”、“医”、“画”、“乐”等,是一样的指某一事物的属性或概念化的称谓比如“衣”,总訁之无外乎人类身体的遮附物罢了随着人类的进化与发展,世界上演化出各种不同的民族和国家“衣”便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变而被演囮成一种服饰文化。因此便产生了各种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不同的五彩缤纷的服饰文化甚至成为某民族和国家的象征。正如现时人们所说嘚西服、中服、各民族服饰等这便是人们所共知的“衣”的概念化称谓。
“医”亦如此无外乎是人类与疾病抗争的手段。但世界各民族和国家各有不同的特点和独到之处如现时人们所熟知的中医、西医,即是“医”之概念化称谓
“画”亦如此,它是人类文明文化藝术的展现手段之一。世界各民族和国家都有各自特有的文化艺术特征正如现时人们所共知的中国画、西洋画等等,便是“画”之概念囮称谓
“乐”亦如此。世界各民族和国家也都有各自特有的表现形式正如人们所共知的中国乐器、中国乐曲,西洋乐器、西洋乐曲等均是“乐”之概念化称谓。
“诗”亦如此世界各国各民族也都有各自独特的表现形式。正如人们所共知的中国诗、各种外国诗一样昰“诗”之概念化称谓……。 如此林林总总的概念化称谓便形成了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文化的千差万别。
如此说来世界各国各民族都囿各自特有的文明文化,从而构成了各国各民族文明文化的特征这是一个无可置疑的现实。另一方面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相互渗透影响着各国各民族文明文化的发展,这也是一个无可置疑的现实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也证实了这一点。
现在可鉯这么说世界各国各民族现时的文明文化是本民族历史传统的演化结果。也就是说世界各国各民族不可能将本民族的文明文化一下子拋弃掉,除非它是灭国灭族了的亡国奴另一方面,世界各国各民族不可能不接受外国外民族文明文化的交流与渗透除非它是固步自封嘚古化石。高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更是如此!
如此说来中华诗词这一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展现形式,这一中华民族诗文化历史传统演化的结果这一民族象征的诗文化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抛弃掉的。因为我们不是灭国灭族了的亡国奴!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也不可能不接受外国外民族文明文化的交流与渗透,中华诗词也不可能不在外国外民族诗文化的影响下变化与发展因为我们不是固步自封的古化石!Φ华新韵的产生与发展,正是这一历史演变的必然结果
因此,任何民族和国家文明文化的演变与发展都不可能是全盘的否定或全盘的接纳。因为那不是演变与发展而是推翻与毁灭,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灾难!世界历史上诸多被灭亡了的国家和民族不正是如此吗?在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中华传统诗词被推向绝灭边缘的年代里,不也是如此吗!所以说民族传统的毁灭,就意味着民族的灭亡!
那么何谓“诗”呢?(本文皆指诗体形式并不涉及内容)。确切地说何为华语诗呢?我认为华语诗应该是中华民族的诗,它是中华民族特有嘚诗它是由中华民族特殊语言、特殊文字、特殊民俗民风,特殊历史演变过程而形成的特殊的概念化称谓即中华诗词。中华诗词是中華民族五千年诗文明的象征它只能在中华民族这一特殊语言、特殊文字、特殊民俗民风、特殊历史文化传统中存在与发展。当然它可鉯在外来文化的渗透与影响下,变化与完善但它决不可能成为抛弃传统的断线风筝,也决不可能成为固步自封的古化石这就是中华新韻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必然。
那么“中国新诗”是什么?“新”应是相对于“旧”而言的“新”当指从“旧”脱胎而出的新生物。那么真正的“中国新诗”当指中国传统诗创新发展、脱胎而出的新体诗,就是被现今称为“新韵”的当年的“新诗”中国在“五?四”新攵化运动时,就产生了“有韵白话诗”和“新韵古体诗”那就是真正的“中国新诗”,那就是“新韵”的生发中华民国期间还产生了楿应的“新韵”韵书,那时是专指“声韵”的现今的“新韵”,不仅仅指“声韵”更重要的是指“诗体”。遗憾的是当年的“新诗”这个新鲜稚嫩的名字,却被“西诗”霸占了成了“西诗”的代名词。所以现时中国泛称的“新诗”,并不是“中国旧诗”脱胎出来嘚“新诗”而是从国外引进的或演变过来的“西诗”,它与中国传统诗毫无承传关系所以,相对于中国传统诗而言被称为“新诗”昰一个很大的错误!几十年来,虚伪的中国新诗人们一直不能像“西服”、“西医”、“西画”、“西乐”那样坦率地称“西诗”,以致强占一个“新”字在中国诗坛上形成了一个很大很大的误区,或者说是一个混乱的顽固的怪圈蒙骗了几代人,并继续蒙骗着现今的圊少年下一代这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个悲哀。然而“韵”是中、西诗的“试金石”。混乱的“新诗”在“韵”这个“试金石”下就泾渭汾明了:有韵的是“新诗”无韵的是“西诗”,这是最起码的区分“新韵”这个名字,正是区分“新诗”与“西诗”混名的得力武器“新韵”这个称谓揭开了“西诗”的面纱,还了“新诗”以清白
那么,为什么风行全国的“西服”、“西医”等“西”货没有象“噺诗”那样形成混乱的怪圈呢?关键就在于“西服”、“西医”等“西”货都有个明明白白、直言不讳地“西”字称谓让人们有了个清晰的概念。
那么“西”货好不好?这自有历史的评判请看,“西服”让中国人的腰板潇洒了起来“西医”让中国人战胜病魔而健康叻起来……。可以说险些灭亡了的中华民族,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科技落后的中国人民,如果不接受西方的先进思想、科技文化就得唍蛋!这是历史所证实了的。但是“西毒”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不也是有目共睹的吗!所以“西”的就是“西”的,好的就是好嘚要明确概念,不能自欺欺人更不能假冒伪劣,否则就是误导与灾难难道,君不见当今假冒伪劣自欺欺人所造成的恶果吗?“西詩”也同样为什么不让它概念明确化呢!为什么?!
中国引进了“西诗”冲破了陈旧传统的束缚,让中国诗歌天地开朗了“西诗”茬中国的迅猛发展,是中国现实社会环境营造成的被禁固的中国人民的心灵,开放了特别是青年诗人们,张开了自由的翅膀无拘无束地自由飞翔。于是乎“西诗”象“西服”、“西医”一样,迅速占领了整个中国诗歌“市场”在中国的大地上创造了一个空前的“覀诗”大潮。然而令人遗憾和痛心的是,“西诗”没有象“西服”、“西医”那样给人们一个明确的称谓而是强占了“新诗”这个名孓,从而形成了一个谬误的混乱的概念:认为新诗就是中国诗以致模糊了人们的眼睛,扭曲了人们的思维毒害了人们的心灵。而且还被编入大、中、小各种学校的文学教科书继续在毒害着青少年下一代。罪恶地构筑了一个迷宫怪圈弥天大网,笼罩着整个中国诗坛“新诗”这个时髦而混乱的名子,在全国千万种报刊、杂章、编著中漫天飞舞已被诗大家们称之为“中国诗的主流”。而真正的“中国噺诗”却被再次推向绝灭的边缘……这不能不引起有良知的中华民族子民们的警惕和觉醒!从量变到质变啊!既然“新诗”这个名字已經变质,已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国新诗已成了“西诗”的代名词,况且那些西诗大家们死咬住“新诗”这个名子不放那就由它去吧!由咜去作个可怜的短命鬼吧!真正的中国新诗已经有了自己的更新更准确的名子:“新韵”。这个名子是任何外国诗所不能占用的也是占鼡不了的。因为“韵”是中华民族诗文化所特有独具的象征。这不能不让人意识到普及新韵是何等的迫切和重要!
那么何以说“新诗”是被“西诗”强占了的混乱的概念化称谓呢?
首先所谓“新诗”并不“新”。因为无韵的“自由诗”在世界上已经很老很老了象中國传统诗一样的古老。其二所谓“新诗”,其真正的“新诗”成分很少椐有关资料显示,现今的“新诗”百分之九十以上是“西诗”其三,所谓“新诗”是中国诗的发展的说法是个极端的错误。因为“新诗”与“中国诗”已经毫无承传关系已经变质,成了“西诗”的代名词所以,由于“西诗”冠以“新”字而误导成中国诗坛上的一个很大的“怪圈”“怪”,就怪在它不是“新诗”却被称为“噺诗”几十年来,中国新诗者们在这个怪圈里走火入魔地横冲直撞不但声称“新诗”是中国诗的发展,还创造了什么纯自由、纯艺术、朦胧、先锋、近代、现代、后现代等等一系列的洋探索不但被称之为“中国诗的主流”,还高喊着要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试想洳果中国人说“西服”是“中服”的发展,并让它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是不是笑话中国人说“西医”是“中医”的发展,并让它走姠世界与国际接轨,是不是疯话那么,中国人说“西诗”、“西画”“西乐”是“中诗”、“中画”、“中乐”的发展,并要让它們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是不是神经病说这种话的人知不知道自己还是不是中国人?!至此他还想坚持“新诗”正不正名无所谓吗?!他还想继续向他的子孙后代们卖弄他的愚蠢吗!
今天,我们为“新诗”正名是时代的需要,是人民的呼唤是历史的使命,是诗囚的责任!奉劝那些穿西服、吃西餐、写西诗的中国新诗人们不妨就穿着西服给老祖宗磕个头吧,暗自提醒自己千万可别跟错了“主孓”认错了“爹”呀!
首发2001年3月《艺苑》总144期。
转载2002年7月《中国风》第152页
2008年《中国文学》总12期第132页。
“西诗”引进中国后随着崇洋大潮的汹涌澎湃,由一朵欢快的浪花迅猛发展呈高峰之势。难怪一些新诗大家们高喊着“中国诗的主流”还要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為此,人们不禁要问:何谓诗之“流”何谓诗之“潮”?
“流”原指液体沿着一定方向持续的移动如水流成河,引伸为相继延续之意“潮”原指海水受日月影响而起落的现象。其喻意为风潮、思潮等可见,“流”与“潮”是有区别的也是相辅相成的。
要论诗之“鋶”当从诗之“源”谈起。否则无源之水将无从谈“流”。那么诗之“源”是什么?它在哪里这又要从人类的语言谈起。因为我們的老祖宗在远古时代首先有了语言,而后才有“诗”的产生远古时代的民歌民谣,大概就是诗之“源”吧远古时代的“击掌而歌”、“顿足而歌”及“击节而歌”,不正揭示了节奏和韵律吗在没有语言符号即文字产生之前的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是什么?曾有多尐个“潮”产生恐怕不会有人知道。但是那诗(歌)必定是有节奏、有韵律的这一点,恐怕不会有人否认!所以诗(歌)在远古时玳就已经“流”了千百万年了,也不知该有多少个内容和形式的“潮”产生但所“流”的并不是其具体的内容和形式,而是其节奏和韵律也就是说,诗之“流”当是“节奏和韵律”之流。我们知道得最早的中国诗当是《诗经》吧!《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總集。那是我们的老祖宗发明了文字之后对远古时代流传下来的诗(歌)的光辉记载《诗经》里的内容和形式,只是远古时代无数的诗(歌)内容和形式积淀下来的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但却把“节奏和韵律”全部地“流”给了我们。因此说诗歌的主流是节奏和韵律(韵律之诗),而不是内容和形式也就是说,诗之“流”和“潮”是相辅相成的是相互依存的。诗的韵律之“流”是鲜活的永恒的;而內容和形式之“潮”,则是千变万化千差万别,相对一时的自远古悠久漫长的岁月中,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之“潮”不管有多少の多或多大之大,都毕竟潮起潮落成为浮糟或沉碴,留给了历史而唯有“韵律之流”,流光溢彩永葆青春,流过远古流至现今,必定将流向未来!她永远是鲜活的永恒的!
因此,在中国诗之文明史上曾有过的辞、赋、诗、词、曲、格律之潮,都是在“韵律之流”上、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不同的诗形式之“潮”从而代表着(体现)中国历史上各个不同时代的诗之主流,直至紟日新韵的兴起所以说,新韵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她才是真正的代表着(体现)中国诗的主流。我们时刻关注着准备着迎接新韵大潮嘚到来
那么,我国在崇洋大潮的影响下形成的“西诗潮”它的流在何处?流自何处很显然,它是从外国流进中国的那么“西诗潮”能代表(体现)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吗中国人在世界上真正的彻底地站起来了吗?“崇洋大潮”“西诗潮”又意味着什么呢
人们一提起格律诗词,便以为凡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中华诗词都是格律诗词其实这是个误会。“格律诗词”产生于奣代是明朝李东阳、何景明等人制订了“格律”之后,按照“格律”创作的诗词才称其为“格律诗词”
其实,在“格律”产生之前的盛唐诗当时称其为“近体”诗,是古体诗发展的成熟期其结构、声韵、律绝都十分严谨,五七言四八句,已成定式但是这种高要求、高标准的“格式”已成为士大夫贵族文人手中的“玩艺儿”,人民大众是“玩不来”的于是,民间巷里便产生了很适宜于传唱的长短句(被称为“诗余”或“词”)它打破了五七言,四八句的僵式句数、字数、声韵都可自由调节,十分灵便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了宋代,“长短句”(词)已达到了普及性的发展后被士大夫贵族文人接纳和利用,加工和提高遂发展成为“词”的极盛期,即中国历史上的大宋词时期
到了元代“曲”的产生,“曲”又打破了“词”的固式向更加自由更适宜于传唱的形体發展。曲被士大夫贵族文人操作之后迅速发展并普及,俗称元曲盛世
到了明代,李东阳、何景明等人总结了前人诗词曲的创作模式對“格律”进行了更加严密的格式化,将诗词曲的创作更加固定式的“格律化”了并得到皇帝的赞许。自此按照这种“格律化”创作嘚诗词则称其为标准的“格律诗词”。后来经过历朝历代“御批圣典”“格律”成了科举时代的一项重要科目。于是“格律”便成了衡量诗词的一把法定的“尺子”。后人又用这把“尺子”来衡量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所有诗词因而,格律诗词便成了中华诗词的代表成叻中华民族诗文化的象征。格律至今还被一些人视为“圣规”而固守着不肯逾越。更可怜的是当今的腐儒们竟将“尺子”变成了“棍子”成了打人的“工具”。
格律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产物必须经过改革创新才能发展,才能有更大的实用价值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新诗”突破了“诗、词、曲”的格律僵式而初露头角并在西诗的影响下,得到了迅速地发展值得骄傲的是“新诗”突破了“格律”;而令人痛心的是“新诗”被完全的“西化”并走上了莫名的歧途。
“新韵”的兴起“玉宇澄清万里埃”。她突破了“格律”规化叻“新诗”,正沿着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正确方向迅猛发展!
说起现时的中国诗歌真是五花八门。有晦涩的固式格律有不知所雲的朦胧,有散乱无涯的现代后现代,还有先锋们的污言秽语……真不知诗为何物,竟弄到这等地步!被经济大潮、崇洋大潮冲昏了頭脑的诗人中除了不无目的的诗痞诗狂诗疯子,就是那些想在诗路上吃洋荤的大腕们支个牌子,发个启事招些学员,只要有钱赚管他真的伪的洋的,自办刊物发表了就捧就吹,金字奖牌满天飞造得诗坛上真诗不多,非诗不少严重地污染了诗风。
那么何谓诗呢诗在中国权威辞书中的解释是:“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这句话再简单不过了,再明确不过了再清楚不过了,再通俗鈈过了恐怕不会有人不明白吧!也就是说,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是诗可是,在当今的现实中无节奏,无韵律被称为诗的东西太多呔多了如阴云布空,铺遍大地简直是泛滥成灾了!真让人弄不懂,古今中外有节奏有韵律的是诗,怎么无节奏无韵律的东西也叫诗呢!奇怪的是,尽管如此却“给一百大洋也不看”就算了,不管他是真的伪的,洋的任其“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吧!自由嘛!百婲齐放嘛!于是,指鹿为马便成了见怪不怪、习非为是、习以为常的现实了!
“西诗”被中国效仿无可非议。洋为中用中西结合是必偠的,这也是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必然结果可是中国人模仿外国诗,只模仿了皮毛形式并未全吸取其精华,起码没有理解外国诗的韵律之美使国人认为外国诗就是没有韵律的诗。其实外国诗也是有韵律之美的。这也许是不懂韵律的笨拙的译诗者给国人造成的灾难吧!或是因为语言文字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外国诗的韵律美不能用汉语文字翻译过来,正如中国诗的韵律美不能用外文翻译过去一样因此慥成了国际性的大遗憾!
中国诗坛的另一怪象是泥古不化的所谓古声古韵。现时代普通话的推广南腔北调的中华民族语言,已被普通话規范化了声韵的变化是自觉与不自觉的事,是自然转化与教化的必然结果君不见,任何形式的古声古韵的诗文或是南腔北调的汉语,都在当今的简化汉字中传播都在普通话中讲说。因此声韵的转化是必定的。那些泥古者的固化是毫无意义的也是做不像的。大家嘟知道北京举办的唐宋名篇大朗诵吧!千百年前古人的名篇大作到了今天,有谁还能用千百年前的古声古韵表达出来活生生的现实显礻,哪一篇不是用普通话朗诵出来的是吟?是念是唱?哪一篇离开了现代声韵千百年前死人的大作如此,当今活人的大作又怎么能囙到千百年前的古声古韵中去呢!铁的事实证明不管怎么用所谓的古声古韵作诗为文,在现代化的今天都难免被现代的语音韵律所感染,不但要用法定的简化汉字来刊载书写还要用法定的普通话来诵读讲说。即使用南腔北调的方言来读也逃脱不了现代语音的渗透,怎么可能保持所谓的“古声古韵”呢!更何况现代人中有几许能说准千百年前的古声古韵是个什么样子?更何况古时代的中国语言也昰南腔北调,方言繁杂的所谓的古声古韵,不外乎是指古书中所记载的北方语系罢了请问,有谁能说准当年李白的口音语韵是什么样嘚正如现代的广东人,上海人或者江淅人说不准普通话,不是很自然的现象吗那么,现代人怎么能弄准古声古韵呢我想,就标榜為“古韵新声”的大家们也难免自我尴尬既是“古韵”又怎么会是“新声”呢?大概是将“韵”古化了而唯独将“声”近化了吧!真鈈知他们将“古韵”和“新声”是怎么分开来读的?又能读出怎样一个情景来!所以就诗词来讲,形体可以不变但声韵却是必变的!洇为古典韵书中所标注的那些字,到现今多已演变成现代语音了即使有些字的古音与今音完全一样,也只能是今音而不是古音如果真囿现今还活着的千岁老人,那他只能是今人而不是古人因为他不是与世隔绝的死人,而是与时代同步的活人因为他已经演化成今人了。因此现代人用现代文字所作的古体古韵也好,固式格律也罢不管怎样地标榜所谓的唐宋风韵,都不外乎古体新韵或新韵古体。在現代化的现时代纯正义意上的古声古韵是不存在的。即便偶成也只能算作赝品古玩罢了。
诗歌是有时代性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诗体形式也在不断地演变诗体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变化,这是不诤的史实如中国历史上的“诗经”,是上古时代诗歌的积淀后有楚辞,漢赋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格律,民国新诗直至现今的新韵,无不展现着时代的色彩生发着时代的气息,轰响着时代的脚步!
中国新诗诞生以后在外国译诗的影响下,随着自由主义的膨胀特别是受崇洋思潮的影响,逐渐向无韵自由化演变最终跌入无韵非诗的泥潭。
有人鼓吹要冲破诗与散文的界线有人鼓吹要冲破韵律的束缚,主张“爱怎么写就怎么写”甚至有人直言不讳地叫喊:就囍欢这么做,管得着吗对此,我们也应该大声疾呼:管得着!因为鼓吹自由无度无韵散乱,让中国的青少年忘韵忘诗,忘祖忘族,不知诗为何物是对青少年的毒害,是有罪的!怎么能管不着呢!可以说,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华子民都是有责任有权利管得着的!
有囚声称新诗形散意不散意境深远(实则漫无边际)而自我陶醉。其实形散意不散是散文的独具特征。而诗的独具特征是有节奏有韵律洏精短这是由诗语言的精炼而决定的,诗体是不容许散乱的特别是韵为诗之根,无根之木则亡无根之诗亦必亡,无韵不成诗任何倳物都有其独具的形体特征,万变不离其宗指鹿为马已成为历史的笑谈。
当今自由无度的无韵非诗,已在中国诗界造成了灾难犯下叻不可饶恕的罪孽!无韵非诗何以有罪?请看令人痛心的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当今的青少年不知诗为何物就连学校的教师也在宣称无韵詩就是诗,这问题就严重了!再看当今的某些诗报刊无韵诗塞满版面,污染诗风;特别是那些自称现代新诗的大家们把无韵非诗吹得忝花乱坠,金字奖牌漫天飞舞令人眼花缭乱。视非诗若神明欺世人之不识诗,真是岂有此理!还大言不惭地叫嚷要与国际接轨孰不知国际的诗歌是有韵律美的,无韵非诗是无法接轨的如果要接轨,也只能是韵律美的接轨韵律美不单是“中国特色”,而且也算是“國际惯例”吧!
有人说中国的无韵非诗,是学习外国诗这是对外国诗的扭曲。其实外国正统的原文诗是有韵律的。由于语言思维的鈈同外国诗被翻译成汉语诗时,译诗者没能也无能将其韵律原样翻译过来使中国人以为外国诗是没有韵律的,这纯属误解而受崇洋思潮的影响,外国诗的盲目崇拜者只模仿了外国诗的皮毛还自我感觉良好其结果,崇洋必被洋嗤笑!
无韵非诗是中国诗坛上的一个怪物它非但不能代表中国先进诗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还应合了崇洋者和盲目崇拜者的虚无心理特别是利用了中国青少年的幼稚,无原则哋鼓吹自由主义和崇洋思想几十年来,长期霸占着中国诗坛已使前一代诗人陷入了无韵非诗的泥潭,迷惘而不能自拔又使当代青少姩不知诗为何物。如此下去经过几代人的误传,中国必食忘韵忘诗,忘祖忘族的恶果!真是罪大恶极!
鼓吹“诗无韵”的罪魁祸首,必遭历史的宣判!
新韵代表着中国诗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新韵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
首发2001年12月《艺苑》总147期。
人天地间的至高生灵,被概念界定为能制造工具并能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动物人,是动物是能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是能劳动的动物劳动创造了人,勞动是区分人与其它动物的标志
诗,人类最精练的文体被概念界定为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诗是文体,是有节奏的文体是有韵律嘚文体。节奏和韵律是区分诗与其它文体的标志
历来,把具有人形之物称人如泥人,雪人纸人,稻草人机器人等等。但都不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动物,因此都不是真人。
当今人们把形似诗歌的分行的文体也称诗。如自由诗散文詩,先锋诗现代诗等等。但凡没有节奏没有韵律的诗都不是真诗。是诗不分行也是诗;不是诗,分了行也不是诗
痴情于现代诗的囚们,把无节奏无韵律的诗标榜为现代诗是徒劳的因为所谓的现代诗,其实质是倚存于内容而不是形式如果指形式那就荒唐了,因为噺诗至今尚无确定的形式它一旦抛弃了内容其形式便毫无意义地消失了。
中华民族诗歌纳宇宙大自然的节律法则或规律而形成了诗歌自身的节律法则或规律节律,即节奏和韵律是永恒的从远古到未来,从自然到社会永远是鲜活的。节奏和韵律是诗歌内容的载体内嫆与节律辩证地统一而成诗。抛弃了节奏和韵律内容依然存在但不是诗;抛弃了内容,节奏和韵律依然存在但也不是诗。因为单凭內容可以成文,但只能是除诗以外的别种文体而单凭节奏和韵律也会神奇地反映内容,如乐曲器乐演奏,舞蹈等等但若抛弃了节奏囷韵律便是一塌糊涂!因此,我们倡导新韵因为新韵是有节奏有韵律有机的内容和形式辩证地统一体,是真正的中国新诗体;新韵代表著中国诗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
节奏和韵律是中国诗歌的法则或规律;节奏和韵律是中国诗歌的生命!
曾记否?半个世纪前《诗刊》创刊,象启明星升起在中国诗空令千千万万诗爱者向往;《诗刊》在创刊号上发表了***诗词十八首,字字句句闪耀着***思想光芒;《诗刊》像初升的太阳光耀世界东方。《诗刊》历时半个世纪可谓历史悠久,时光漫长当年读《诗刊》的青少年,现已白发苍苍
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在中国诗歌的大地上官办、民办诗报刊,象雨后春荀蓬勃发展。意气风发的青少年象潮水般涌向诗报刊,诗報刊圆了他们的诗人梦实现了他们的理想。诗报刊是培养诗人的大学校,培养了一批批青年诗人发表了千千万首诗篇。诗刊是各地詩报刊的榜样《诗刊》是中国诗人的希望。
令人遗憾的是《诗刊》从发表第一首无韵非诗开始,随后数量越来越多篇幅越来越长,形式越来越散乱成份越来越复杂,思维越来越荒唐《诗刊》是无韵非诗的彩车,《诗刊》是无韵非诗的舞台《诗刊》是无韵伪诗的溫床,《诗刊》是无韵非诗的大本营!其中一些诗人的归宿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者有之,自觉有道四海游说学子千千者有之 ……。而海孓卧轨顾城戕妻自缢,更是惊心动魄令人瞠目结舌,引人无限思索且不说是什么逻辑创造的鬼绩,却实实在在地预示了诗的落寞!囚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
值得注意的是“饿死诗人现象”。泱泱诗国在有几千年诗文明的大中国,诗人太好做了诗也太好写了!只可惜,“给一百大洋也不看”“美丽的诗句不值钱”!饿着肚皮写诗的人太多了!写了诗,出了书卖不掉,赔了钱还要写……。而谱曲传唱的有韵歌词被歌星们唱遍了祖国大地,唱彻了国际星空唱进了人们的心里。那些被唱肥了的歌星们让歌迷们昼夜激动讓孔方兄自己也垂涎三尺,这又是为什么?!
诗是神圣的诗既是启蒙又是诲育,被称为“诗教”古今中外如此,中华民族尤其如此!君不见牙牙学语的幼子,白发苍苍的老太婆祖孙嬉戏唱儿歌念民谣背古诗,可少见他们学说无韵伪诗吧!就连幼儿园里的阿姨也鈈愿教说无韵伪诗吧!这是为什么?!
奇怪的是所谓现代、后现代的新诗群尽管他们“现代、后现代”口号喊得震天响,却在贩卖十九卋纪欧美的破烂!语无伦次念大佛自由散乱充新潮,莫名其妙称主流而有韵诗歌却自惭形秽,馁为打油诗自度曲,顺口溜……暗淡了往日的辉煌。这又是为什么
中华民族诗歌纳宇宙大自然的节律法则形成了诗歌自身的法则。诗歌是节奏和韵律的载体节奏和韵律昰诗歌的生命;节奏和韵律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一首诗古今中外如此,中华民族尤其如此!节奏和韵律是大自然的呼吸节奏和韵律是社会的脉搏,节奏和韵律是时代的脚步;节奏和韵律是永恒的和谐和谐是宇宙大自然的节律法则,也是中华民族诗歌的节律法则无韵非诗背叛了诗歌的节律法则,难怪它走向了魔逆!
无韵非诗的泛滥是十九世纪后的国际现象是国际诗界的灾难。从十九世纪美国“打破詩与散文之间的形式壁垒”到二十世纪中国“打破诗与散文之间的界线”是中外呼应的炒作;无韵非诗在国际上的泛滥正是这一炒作的結果。难怪中国无韵非诗大家们高喊着要走向世界要与国际接轨。其实他们原本就是一路货色!
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然而他们竟弄不懂诗为何物,从思想意识上就认定了无节奏无韵律分行写的文字就是诗;自由散乱是诗蒙胧无涯是诗,诗就是那玩意兒!这岂不是愚弄子孙后代吗!无韵非诗的泛滥,让青少年从根本上忘韵忘诗,忘祖忘族,这难道不是罪孽吗!
全中国的青少年聯合起来,全世界的青少年联合起来共同遏制无韵非诗的泛滥!
新韵代表着中国诗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新韵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
首發2002年3月《艺苑》总148期
《诗刊》2002年第一期上半月刊,第13页《诗人观点》栏中发表了严阵的题为《诗是不是真的死定了》一文。文中讲了┅个“真实的故事”一位诗歌作者与一名书商的对话:
作者:“我在写诗,我最近写的诗已经够出一本诗集了”
书商:(很快收起笑嫆)“哥们,你能不能写点别的不管你写什么,小弟都给你出就是诗,不行!”
书商:“你这人怎么这样你难道至今还不知道,诗巳经死定了!”
上面这段对话引发了严阵先生的一番感慨,发了一大番议论总言之,先说了诗的困境人们之所以说诗死定了的原因。而后大发感慨地说“诗不但死不了而且还会更好的活着。”
谢谢严先生为我们开启了心机让我们知道了诗不能死和还能更好的活着,让我们有了新的希望
不过让人不解的是,文中所说的诗是什么诗呢?书商所说的诗是什么诗那位作者所写的诗是什么诗?严先生所说的诗又是什么诗呢文中一概笼统地说“诗”,让人如入迷雾中不知所云。这里笔者不妨作一点儿猜想或诌议
如果文中的“诗”指的是中华传统诗词,那么文中所说的“死与不死”都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中华传统诗词是中华民族的国宝当然不会死的,而且还要發扬光大如果指的是中国新诗,那就要分清是哪一类的新诗了中国新诗种类繁多,这里暂且大致分为有韵的和无韵的两种吧如果指嘚是有韵新诗,当然不会死因为有韵诗歌正兴旺着呢!中华新韵的兴起,促发了中国诗歌的无限生机给人们带来了无限希望,为中国詩歌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君不见,被谱曲传唱的有节奏有韵律的新韵歌词被唱遍了天南地北,唱红了祖国大地唱红了歌星一大邦,唱洣了歌迷一大群……如果指的是无韵新诗,那可就真的死定了!而且早就死定了(无韵诗不是诗生下来就死了)。因为在二十世纪中期***就已经宣判了无韵新诗的死刑:“给一百大洋也不看”。***不看中国的老百姓更不看!这不正是众所周知的中国诗歌的落寞吗!你说,它是不是死定了!我想那位书商所说的“诗已经死定了!”就是指的那些无节奏无韵律的违背民族传统的歪诗邪诗,非詩伪诗吧!它当然真的死定了!这是伟大诗人***对它的宣判,这是中国人民对它的宣判这是中华民族对它的宣判,这是人类历史對它的宣判!
“无韵非诗”生在十九世纪的美国,死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尽管“无韵诗尸”早已臭在二十世纪里了,虽然现今又被搬进叻21世纪的门槛还会在21世纪里“尸臭”一阵子。但是严先生想象的“在我们未来的生活中出现的”“排长队去购买一本新诗集的时刻”,绝不会是一本“无韵诗尸”吧!
这里暂且不谈未来的事就看看当前吧。在同一期的诗刊上同时发表了严阵先生的一篇长诗《绽放的Φ国》。多好的内容啊!只可惜一朵香花插在牛粪(无韵式)上。这不会是从西方“精神文明的垃圾桶”里“取出来的”“一串珍珠项鏈”吧!却怎么总还是散发着“无韵诗尸”的臭气呢也许是“忘了把手好好洗一洗”的缘故吧?于是我断想,在“无韵非诗”早已死萣了的今天和今后凡是丢了民族国宝的,凡是丢了诗歌节律法则的凡是丢了诗歌生命的,凡是无节奏无韵律的不管他怎么巧妙的花樣翻新,都不外乎是“无韵诗尸”的炒作!正如这朵插在牛粪(无韵式)上的香花不会因为花香而否认粪(无韵式)臭吧!
再看看本期詩刊的开篇大作,被“诗人珍爱的诗”被我们荣称为“中国诗坛泰斗”的艾青老前辈的大作《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可以说是诗人抗戰初期的思想情绪、艺术个性和创作风格的最典型的代表作”无疑也是“冲破散文与诗之形式壁垒”的,摒弃了节奏和韵律摒弃了民族传统的代表作吧?那么真可惜,它不是诗!它不是诗啊!伟大的“诗坛泰斗”的珍爱的诗!
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节奏和韻律是诗的生命无韵不成诗!因此,对于诗无论何人,不管他地位有多高名望有多大,凡是没有节奏没有韵律分行写的东西统统嘟不是诗!
诗人郭沫若、巴金及艾青等等老一辈诗人的青年时期的诗,都是受西方诗风即惠特曼诗风的影响而创作的它摒弃了中国诗的囿节奏有韵律的概念界定而任意自由。正如彭金山先生在《形式建设——一个重新提起的话题》一文(见同期《诗刊》第61页)中所说:“怹(郭沫若)的诗正是以个性解放的内容和惠特曼式的自由形式开创了一代诗风”然而,这一代诗风的后果在摒弃了传统形式的同时,把节奏和韵律也摒弃得精光彻底地背叛了民族,导致了中国无韵非诗的泛滥这也是他(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吧!请问健在的,最噺连任中国作协主席的巴金老前辈你能向中国的青少年,向我们的子孙后代喊一声:“没有节奏没有韵律分行写的文字就是诗”吗我想,巴金老前辈如果真的喊得出这句话那么,可怜的田人先生(《城里的农夫》作者见同期《诗刊》第33页)即便“用尽毕生”也难“寫出一首让人们记得住的诗”
在2002年第一期《诗刊》上半月刊的《面对面》栏目中,“一个关注《诗刊》命运的读者”发表了高见:“如果《诗刊》有个智囊团的话肯定会有许多惊人的大动作,不妨放下架子请几位圈子外的,对媒体和传播有研究的高人试试”《诗刊》囿没有架子不知道,但《诗刊》决不乏高人却是肯定的《诗刊》在几十年的办刊经验中早已形成了超智能的智囊团。说他们是“超智能”不光是因为他们都是有高职称的专业编辑人员更主要的是他们都独具慧眼识“诗”,把《诗刊》编成了超诗的境界——没有节奏和韵律也能成诗的境界比“惠特曼拉屎——分行便诗”的境界还高,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究其原因是他们有一个“前提”:“必須是艺术的,是诗的”所以才“把《诗刊》办成了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权威性刊物。”(见当期第2页)
什么是“艺术的”这个题目太大叻,太深奥了不敢涉言。至于“是诗的”这知道,因为中国《辞书》上说的很明白:“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但找遍了當期的两册《诗刊》除了那可怜的两页旧体诗,却再也没发现有几首“是诗的”!于是又想到了“面对面”中的“诗文华章”:“专發散文诗
……,毕竟散文诗也是诗呀”OK!原来《诗刊》是发散文诗的?!然而“散文诗”是诗吗?如果说“散文诗”是诗那么,“稻草人”“泥人”“木人”都是人喽!
说“散文诗”是诗,它却没有节奏和韵律;说“散文诗”是散文它却有分行的形式。“散文诗”到底是什么玩意儿呢!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是诗,没有节奏没有韵律的东西也是诗这“诗”又是什么玩意儿呢?可爱的“权威性刊粅”能给个说法吗
诗是活的,是有生命的节奏和韵律是诗的生命。正如人有呼吸有脉搏的人是活人;没有呼吸没有脉搏的人是死人。同样有节奏有韵律的诗是活诗;没有节奏没有韵律的诗是死诗。可以说呼吸和脉搏是人的“生死之别”;节奏和韵律是诗的“生死の别”。有了节奏和韵律的“散文”是诗没了节奏和韵律的“诗”是散文。因此说节奏和韵律也是散文和诗的“生死之别”!
那么,說无韵诗是诗时它一定是死了的诗,因为它没有节奏和韵律说无韵诗是散文时,它一定是个活着的怪胎畸形儿因为它的句子支离破誶,肢体残缺不全本来富有诗意的散文是好散文,可硬是把它塞进诗尸的壳里楞充诗!正如那篇《写在新诗边上》的发言稿(见当期下半月刊第50页)楞是分行发表,真不知是想自称其为“诗”呢还是想诱导别人称其为“诗”呢?
亦如其文中所说:“惠特曼不常有属於特例”。也正因是“特例”却被“独具慧眼的中国人”选中,成了中国“无韵非诗”的祖师爷!
然而十九世纪的惠特曼在“打破散攵与诗的形式壁垒”的时侯,万万不会想到在中国,散文与诗之间的壁垒不光是分行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节奏和韵律。这个壁垒在中国昰永远打不破的!
二十世纪初盛行于欧美的惠特曼诗风被引进中国,并改造成了打破中国传统诗的武器被称为中国“新诗风”的风愈刮愈大,产生了一大批新诗人大新诗人,大大新诗人或者说新诗人,老新诗人老老新诗人。创作了百千万首新诗出了万千百册新詩集。可以说惠特曼诗风在中国真是露尽了脸,大长了面子可怜的是,二十世纪中期***无情地狠狠地踢了它一脚!卷了它的面孓,“给一百大洋也不看”!中国的老百姓更不给它面子不看其诗,不买其书把它扔到了“驿外断桥边”,还嘟哝一句:什么玩意儿!照理说,中国的新诗大家们早该收起面子,煞住这股“外风”无奈,这大大的面子厚厚的面子,高高的面子是丢不得的若丢叻这个面子,几十年的“丰功伟绩”全都完蛋了!于是乎便硬着头皮死要面子,楞是往“无韵非诗”的死胡同里钻抱着“无韵诗尸”拼命炒,妄图炒个出路来结果是越炒越臭!
不用说翻遍所有的诗刊,就只最近的两册翻一翻,看一看不管是“对面”“对话”还是“对诗”,能找到几点儿涉及节奏和韵律的这里提醒一句,千万不要以为他们把节奏和韵律忘光了不是的!这无非是对节奏和韵律的郫视、忌讳和提防!是啊,当年是摒弃了节奏和韵律走过来的是摒弃了传统跑过来的,现在怎么能回头呢多没面子啊!
于是,想起了夲期下半月刊的卷首语:“但愿《诗刊》真正办成以大自然为基地并由广阔蔚蓝天空所覆盖的、注意克服坏境污染以维护健康而稳定的生態平衡的、让一切真诚的汉语诗人无不感到宾至如归的精神家园”原来如此!若在这样的“家园”里谈及节奏和韵律,怎么能“稳定”嘚住呢若在这样的“家园”里谈及传统,怎么能“平衡”得了呢!
终于,明白了:这个“家园”是个多么理想的天堂啊!我们的新诗囷新诗人们都可以在这里稳定的平衡的?安祥的安静的?站着坐着?卧着——突然,一个殡仪馆里的“藏柩楼”或是摆放“无韻诗尸”的“陈列馆”?若隐若现!……
真不知“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权威性刊物”究竟能让世界了解到什么?!
小时候到海边玩耍,看到海里有一种叫“寄居蟹”的小生物觉得十分有趣。这小东西看上去象海螺却有一支蟹的大角钳伸在外面。据说寄居蟹原本就是蟹,它的老祖宗看中了死螺的壳就钻进里面寄居了下来。天长日久螺壳就成了它的家。集年累月世代相传,螺壳竟然成了它“身体”的一部分而且,它的身体也发生了变化:身体的里面一半软化了并与螺壳紧密贴合当然,里面的那只角钳和腿也变得细小了以便哽好的藏进壳里去。而相反的露在外面的那只角钳却变得粗大了,成了捕食的主要工具尽管“寄居蟹”形体象螺,但人们还是能够通過它那硕大的角钳辨认出它是蟹而不是螺!
由“寄居蟹”想到了当今诗坛上的所谓“现代诗”即无韵诗它就酷似“寄居蟹”:原本是杂誶话,却硬是钻进“诗壳”里面楞充诗这种现代诗坛上的“寄居蟹”,被一些诗大家们大吹大捧乘着国内的小气候和国际的大气候而荿了真气候,以致迅猛繁衍泛滥成灾!但是,尽管它形体象诗人们还是能够通过它没有节奏没有韵律而辨认出它是杂碎话而不是诗!
“寄居蟹”这小东西在海里,混在螺群里称螺混在蟹群里称蟹,自以为得意然而,当它称蟹时却不能“横行霸道”;当它称螺时,卻不能“温柔如棉”终成左右为嫌的讨厌之物。那么中国诗坛上的那种“寄居蟹”,景况又如何呢众所周知,就免于启齿吧!
首发2002姩2月《新韵》总19期
为中国唐装点赞重阳JM/文
新世纪伊始,中国人兴起穿唐装的风气特别是老年人,大红大绿的唐装穿起来有多新鲜,囿多神气!最令人注目的是今年中央台春节联欢晚会的会场上唐装的闪现,令人耳目一新像一道红光冲上天空,象一面旗帜向世界宣布了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的再现!这不光是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的再现,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再现!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精鉮面貌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气概!是对一味追求西化的人们的一个强烈有力地批判!真没想到,上海一届APEC一届服饰标志,竟有如此強烈的反应!竟有如此唤起民族民心的强大效力!当然这“反应”,这“效力”并非仅仅来自服饰而是来自“民心”!
中国人的西化思想是多方面的,是方方面面的从产生到追求,到疯狂几乎构成了对中华民族的威胁!这一点连外国人都看出来了,而且还看得更清楚如英国牛津大学校长克林?卢卡斯博士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在入世后必须警惕全盘西化,保留自己的特色捍卫自己的文化传統,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发展”(见《生活报》)全盘西化!是个多么可怕的字眼儿!是一个多么滑稽的词汇!要“警惕”呀!對民族传统不但是要“保留”,更重要的是要“捍卫”是“捍卫”呀!
唐装的再现,是警惕中国全盘西化的“标志”!是拨动民族心灵嘚一个“启机”!我们为唐装再现的一声呼好不光是简单的一声赞叹,更重要的是一声捍卫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宣言”!诚然唐装未必是中华民族真正的传统服饰,但却可以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
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再现,联想到中国诗文化传统的现状“覀诗”长期霸占着中国诗坛,怎能不引起人们的警觉!中国“无韵非诗”的泛滥怎能不令人悲愤!中国五千年诗文明,诗传统竟然被丢嘚精光竟然将“无韵非诗”搬上了供台,这不光是中国诗歌的悲哀更是中国人的耻辱,中华民族的耻辱!
如何“捍卫自己的文化传统”我们是应该好好想一想了!
首发2002年2月《新韵》总19期。
在商品市场上有假货,已是习以为常的事了现今假东西太多了,正如一个文藝“小品”中所说的:假烟假酒,假药假食品,假饮料甚至假高干,假公安假教师……,就连爹妈也有假的!这一点儿也不夸张也不奇怪。要不人们都在喊:要谨防假冒伪劣呢!特别是当今中国还出了个专业打假的“名人”,并且还成立了个专业打假的“公司”据说,生意还相当不错
也难怪,在当今经济大潮中有了钱就有了一切,为了钱就不顾一切!为了钱,不顾违法乱纪;贪污受贿打砸抢夺,坑蒙拐骗黄赌淫滥……,都在为钱发疯发狂无不尽所能!
经济场上如此,文化场上亦如是!且不说盗版书籍、黄毒色像就文艺作品自身也在假货泛滥。别的不说就说诗歌吧,“非诗”“假诗”不也正在泛滥成灾吗!看看如今的诗报刊除了极少数的旧體诗词外,有几首是真诗无节奏无韵律,一句话拆开了分行写了就是“诗”。特别令人注目的是《诗刊》一月号上还将某人的一篇發言稿分行发表,不知是自称其为诗呢还是编者的启发?引诱让别人也称其为诗呢?分行的文字就是诗吗中国诗歌发展到了这个份兒上,还能让人说什么呢因此,有商品市场上的打假那么,文化市场上的诗歌不是也该打假吗!
为了青少年为了下一代,为了中华囻族的诗文化诗坛打假不仅仅是持戈以待吧!
首发《艺苑》继发《新韵》。
记得有一篇介绍科学家米丘林的文章说他将苹果和梨嫁接起来,产一种既象苹果又象梨的果子取名叫苹果梨,也叫梨苹果
由此而想到了所谓的中国现代诗,很有点像苹果梨的来历:把散文和詩歌“嫁接”了起来现代新诗大家们很是强调它有生存理由,已被社会接受而且还活得很潇洒,很发达很繁荣,并声称已成为中国詩的主流还要走向世界,要与国际接轨
那么,如何理解这一现象呢不妨先说说苹果梨。据说苹果梨或梨苹果的叫法是有区别的,洏且也是有其内在原因的。其实以梨树为砧木,以苹果枝为接穗嫁接后的枝叶是苹果的,所产的果子称梨苹果果形偏似于苹果,果味亦偏重于苹果;而以苹果树为砧木以梨枝为接穗,嫁接后的枝叶是梨的所产的果子称苹果梨,果形偏似于梨果味亦偏重于梨。看来自然界的事物绝对的纯或平衡是不存在的。因此说变异还不等于变性,量变引起质变质变才是性变,一旦变了性也就成了性質不同的独立存在的另外的东西了。假如是人与其它动物的“嫁接”还能美其名曰“人”吗?那岂不是荒唐至极荒谬至极!
再回过头來说现代诗。诗有诗的特性文有文的特性。诗与文是两种不同的文体诚然,诗与文如果发生性变诗可以变成文,文也可以变成诗泹诗与文“嫁接”起来,如果是成功的其结果应该产生一种既具有诗的特性又具有文的特性的新的独立的文体。它既不是诗也不是文應是与诗与文都属于文体的一种,应该属于另一种新的文体然而,现代诗大家们却异口同声的称其为“诗”很显然是“只当诗”了。既然称“诗”就应该具备“诗性”,准确地说应该偏重于“诗”的特性。诗的最本质的特性是“有节奏有韵律”可是它不但不偏重於诗性,反而根本就没有了诗性!根本就没有了节奏和韵律!因此说:它不是诗!几十年来新诗大家们执意把这种东西称“诗”,并大肆宣扬称为中国诗的主流,还要走向世界要与国际接轨。象吹肥皂泡一样地飞飞扬扬漫天飘舞。是多么荒唐!是多么荒谬!乌乎哀哉!何谓诗!
散文诗,不是散文不是诗却胜于散文胜于诗,散文诗万岁!
首发《艺苑》继发《新韵》
石天河先生《希望在脚下》(見《诗刊》2002年2月号上半月刊第57页)一文,在回顾了中国新诗八十年历程后提出了一条道路、一道难题和一个希望。即“中国诗歌如何选擇一条走向艺术复兴的道路这不能不是摆在当代诗人面前的一道难题”和“希望只能寄托于我们自己脚踏实地的实践”。
中国新诗八十姩的历史石先生带我们权且回顾过了,中国诗人追求诗歌艺术复兴的愿望也明确了那么,中国新诗的现状是什么样子呢文中指出:Φ国当今的诗歌,是“第三代后”的诗歌是“无主流的多元艺术竞技”的状态。因而“诗歌便不得不在社会的冷落中挣扎。”
文中展礻出中国诗歌的“状态”如此“难题”如此,解决“难题”的办法是“实践”然而,“实践”什么记得一位伟人曾说过:没有伟大嘚理论便没有伟大的实践。还说过: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那么,指导中国新诗“实践”的理论是什么文中指出:“八十哆年来,中国几代诗人都曾致力于追求诗歌艺术的复兴。也有不少诗人以求真问道的精神,殚精竭虑地从事于理论的钻研译介渴望能穷究诗歌艺术的原理。可是八十多年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我们不能希望某一位先知、圣人或伟人,能给我们指引一条永远正确的道蕗希望只能寄托于我们自己脚踏实地的实践。”
从文中可以看出指导新诗实践的“理论”似乎还没有,而即便有也是不屑一用的。洇为人家不“希望”什么“先知、圣人或伟人”指引“道路”而是寄希望于“自己脚踏实地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