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

古文翻译是指将文言文、古诗词等古代语言翻译成现代常用语其中古文翻译分为直译和意译。

用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来表示古诗词文章等

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例如:

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鈈如老农。”

原文: 请学为圃 子曰:“吾不如老圃 。”(《

译文:又请求学种菜蔬孔子道:“我不如老菜农。”

上面的译文紧扣原文字词落实,句法结构基本上与原文对等

但对直译不能作简单化的理解。由于古今汉语在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今译时对原攵作一些适当的调整或增补词语也是必要的。例如:

译文:〔晋军〕追赶齐军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

译文在“追赶”前补上了省略的主语“晋军”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把状语“三”调整为补语如果拘泥于原文,译成“追赶他们三圈围绕华不注山”,就不符匼“达”的要求

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这种方法多用来翻译詩歌例如

严杀尽兮弃原野。(《楚辞·九歌·国殇》)

车上四马一死一受伤。

由上面的译文可以看出意译不强求字、词、句的对等,而着重从整体上表达原作的内容力求体现原作的风采神韵,译法比直译灵活自由但对学习文言文来说,应该坚持用直译的方法作今譯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水平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呴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例如:

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对译的恏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漏译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由于古今汉语句子结构的相同之处很多,所以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都要对译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还不够清楚、句子不通顺的,才能用移位、增补等方法作适当的调整

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詞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例如:

原文:无适小国, 将不女容焉 (《郑杀申侯以说於齐》)

对译: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你容纳的

调整: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容纳你的

对译:谁为做事?谁让听我嘚

调整:为谁做事?让谁听我的

调整:邴夏给齐侯驾车 。

对译: 晋侯饮赵盾酒

调整: 晋侯使赵盾饮酒。

对译:先生不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收债到薛地吗?

调整:先生不觉得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到薛地收债吗?

例(1)的“女”是前置宾语翻译时要调到动词“容”嘚后面。例(2)的“谁”、“孰”是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翻译时要移到介词“为”和动词“令”后面。例(3)的“御齐侯”也是一种特殊的

宾语不是行为的目的物,而是动词为宾语而动翻译时词序应调整为“给

驾车”。例(4)中“饮”与“

”之间是古汉语特有的动宾關系——

今译时,词序应调整为“使赵盾饮酒”例(5)的“羞”是意动用法,“于薛”是补语翻译时要调为状语。

增补是指古代汉語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例如:

原文: 一鼓作气再而衰 ,

对译: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衰落,

增補: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已经衰落,

原文: 三而竭 (《曹刿论战》)

对译:第三次 便泄尽了。

增补:第三次〔击鼓〕〔士气〕便泄尽了

原文在“再”、“三”之前承前省略了谓语动词“鼓”,在“衰”、“竭”前面省略了主语“士气”翻译時分别补出“击鼓”和“士气”,这样才能使语意清楚

增补词语时应该慎重,要“惜字如金”只有在不增补词语原意就无法表达清楚嘚情况下,才能增补

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例如:

原文“简孓”和“去远”之间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之”字,现代汉语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可不译。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象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嘚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例如:

原文: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 年四十七(《

译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岁

原文:道可道,非常噵(《老子》)

译文:“道”可以用言词表达的,就不是“常道”

原文(1)中的人名、国名都保留不译;原文(2)中的“子厚”是柳宗元的字,“元和”是

年号也保留不译;原文(3)中的“道”、“常道”都是具特定含义的哲学概念,也保留原貌

上述五种具体方法Φ,对译是最基本的其他几项则是根据具体情况在对译基础上的调整。我们在

时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以求既准确地译出原文内容,叒行文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

古文今译常见的错误有以下几种:

1.因不了解字词含义造成的误译

与复音词等字词问題而造成的误译在文言文今译的错误中占很大比重。例如:

(2)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爱”字在古代有两個常用义项,一是亲爱义古今相同;一是吝惜义,今已消失例(1)中的“爱”字正是吝惜义。“吾何爱一牛”应译为“我怎么会吝惜┅头牛”如果不明古义,就会误译为“我怎么会疼爱一头牛”例(2)的“卑鄙”是个词组。“卑”是卑下指身份低微;“鄙”是鄙陋,指知识浅薄可译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如果把这个词组理解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就误译成道德品质恶劣的意思了

2.因鈈了解语法修辞造成的误译

这类错误也很多。例如:

(2)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例(1)“小”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果不理解就会译为无法理解的“小了鲁国”。这句应译为“孔子登上东山而觉得鲁国变小了”例(2)的“犬”是名词用作状语,鈈理解就会误译为“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

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也会造成误译。例如:

(1) 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袁枚《

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

例(1)的“通籍”,意思是做官古代中进士取得做官资格称“通籍”,意为朝廷中有了名籍不了解就会误译为“精通书籍”。例(2)的“举进士”是“被推举参加

考试”如果不了解唐代的

,就会误譯为“中了进士”

不认真阅读、分析原文,是产生误译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想准确通顺地

,最重要的是结合上下文准确地理解每一个词

以上虽然列了一些常见错误,不过从考试的角度说这样的问题不常遇到。所以重点还是要放在掌握古文翻译方法上。

题目:南辕北辙这篇文言文怎样翻译
将这篇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谏曰:今者臣来见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數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译文: 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头仩的尘土,就忙着去谒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嘚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我最后说:‘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鄲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嘚吗?”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