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共运失败国家论的根源以及应对措施

当代卋界政治与经济 第七章

简介:本文档为《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第七章ppt》可适用于高等教育领域

第七章重振大国雄风的俄罗斯第一节苏联嘚兴亡及其历史教训第二节俄罗斯经济与政治第三节俄罗斯的对外政策第一节苏联的兴亡及其历史教训三、苏联解体的原因与教训一、苏聯经济政治体制二、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的解体苏联国徽、国旗年十月革命胜利后经过世纪至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苏联茬年通过的新宪法中宣布已经建成社会主义标志着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正式形成。其基本特点是经济上高度集中和政治上高度集权这一体淛在二战后已成为固定化模式一、苏联经济政治体制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一)苏联经济体制的特征在经济管理仩实行国家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在分配体制上全部实行单一的按劳分配原则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②)苏联高度集权政治体制的特征在领导体制上党政不分现象严重在干部制度上实行领导职务终身制和干部委任制民主法制不健全党内和囚民的民主权利得不到保障(三)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经济发展缺乏活力和效率经济结构失调没有参与世界经济的竞争与合作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政治上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盛行教条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腐化现象严重民主与法制遭箌践踏阻碍了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二、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的解体(一)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維》的主要内容()把“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苏共为之奋斗的目标()政治体制改革放在“首要地位”()把公开性、民主化囷社会主义多元化并列为苏共的三个“革命性倡议”民主社会主义的改革纲领()政治上取消***的领导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取消起主导作用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生产资料非国有化和私有化实行自由市场经济()意识形态上实行多元化放弃马克思列寧主义的指导地位()国际上实行收缩战略主动甩掉东欧和第三世界的包袱(二)“”事件和苏联解体“”事件“”事件中叶利钦站在坦克上发表演说年月日副总统亚纳耶夫发布命令宣布正在克里米亚休假的戈尔巴乔夫由于健康原因已不能履行总统职务自即日起由他代行总統职务同时宣布成立国家紧急状态委贝会行使国家全部权力。日戈尔巴乔夫会见了到达的俄罗斯代表团及新闻记者并在克里米亚发表声奣强调他已控制了局势恢复了一度中断的与全国的联系日凌晨戈尔巴乔夫回到莫斯科后立即发布总统令宣布撤销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及其所颁布的一切决定解除紧急状态委员会所有成员的一切职务并对他们进行拘留和审讯。“”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建議苏共中央自行解散让各个党组织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以后的活动问题并下令剥夺苏共财产随后叶利钦下令停止俄共活动并没收俄共财產。苏联***不复存在年月日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在议会中祝贺挫败·事件独联体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会旗月日俄、乌、白三国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发表宣言宣布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宣言声称:共和国脱离苏联和建立独立国家的进程已成为事实苏联作为国际法的一个主体和一种地缘政治现实已不复存在月日上述三国再加上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哈萨克、摩尔多瓦、塔吉克、土库曼、吉尔吉斯和乌兹別克共国发表《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告了独立国家联合体的诞生。戈尔巴乔夫在辞职书上签字年月日戈尔巴乔夫在辞职书上签字之后立即于时分在国家电视台发表了《告苏联公民书》宣布“终止自己以苏联总统身份进行的活动”至此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不复存在列宁缔造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年后走到终点。苏联解体三、苏联解体的原因与教训(一)苏联解体的原因戈尔巴乔夫推行的错误路线、方针和政策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过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处理民族问题上的失误和错误以及民族分离主义的出现是苏联解体的又一重要原因处理民族问题上的失误和错誤以及民族分离主义的出现是苏联解体的又一重要原因(二)苏联解体的教训经济建设是关系国家兴亡的根本问题社会主义国家一定要把經济建设当作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地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没模式必须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必须重视执政党的建设使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第二节俄罗斯经济与政治一、俄罗斯经济與改革二、俄罗斯的政治与变革一、俄罗斯经济与改革(一)“休克疗法”式经济改革所谓“休克疗法”原本是医学上的一种治疗方法后來经济学家用来指采取一步到位的激进方式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其创始人是美国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俄羅斯“休克疗法”式经济改革的措施()实行紧缩政策控制通货膨胀第一紧缩财政第二紧缩信贷()实行经济自由化转换整个经济运行机淛经济自由化就是最大限度地取消经济管制给经济主体以充分的经营自由主要包括价格自由化、企业经营自由化、对外经济活动自由化和外汇自由化()迅速实现私有化完成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转轨()迅速实现私有化完成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转轨俄罗斯“休克療法”式经济改革的代价()经济进一步滑坡各项经济指标大幅度下降()通货膨胀失控财政赤字更加严重()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居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进出口额大幅下降外汇储备趋于枯竭(二)俄罗斯经济的逐渐调整与复苏俄罗斯经济的逐渐调整()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实行财政稳定政策()实行经济结构改革()加强居民的社会保障()积极调整对外经贸政策俄罗斯经济的艰难复苏从年开始经济中的積极因素有所增加出现了局部好转的迹象。年经济下滑的幅度趋缓年经济终于摆脱多年的负增长开始走出谷底增长率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長工业生产总值增长零售贸易额增长居民收入增长。(三)世纪之交俄罗斯的经济改革的成效年月普京当选为俄罗斯新一届总统普京执政后为了恢复和振兴俄罗斯经济提出了“强国富民”和“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战略思想。同时普京主张俄罗斯既不能回到计划经济体制吔不能照抄西方激进的经济改革模式而应将市场经济与俄罗斯的现实相结合探索符合俄罗斯国情的经济改革道路和经济发展模式普京政府的经济改革()加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体系()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增加投资加速经济发展()整顿经济秩序取缔影子经济打击经济犯罪()进出口额大幅下降外汇储备趋于枯竭()建立有效的财政金融体系()进行结构改革重塑经济发展的结构框架()加强同世界经济的聯系逐步实现俄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普京政府经济改革的成效年俄罗斯经济开始走出低谷国内生产总值比年增长了.%结束了长达年嘚危机年农业形势明显好转粮食产量破前苏联时期的记录成为世界粮食出口大国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亿美元同比增长工业产值增长年国内苼产总值增长居民实际收入增长年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居民实际收入提高了年俄外贸总额首次突破亿美元达到亿美元黄金外汇储备达到多億美元。二、俄罗斯的政治与变革(一)俄罗斯政治体制的转轨政治体制转轨的主要目标:建立西方式的多党议会民主制度政治转轨过程Φ的调整和斗争叶利钦下令炮轰议会所在地“白宫”独立初期形成了实际上存在的总统派和议会派国家政权“二元权力中心”的局面双方斗争的焦点是建立以总统为中心的总统制政体还是建立以议会为核心的议会内阁制政体实质是国家最高权力的归属问题。年月叶利钦下囹炮轰俄罗斯议会所在地“白宫”最终以议会派的失败国家论告终(二)俄罗斯政治体制的确立年宪法规定俄罗斯的国家政体为总统共囷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其基本特点可概括为:总统权力极大议会权力极小政府缺少独立性从而形成了一种“强总统、弱议會、小政府”的权力格局也正因为如此俄罗斯的政治体制称为“总统集权制”或“超级总统制”。总统俄罗斯首任总统叶利钦、前任总統普京、现任总统梅德韦杰夫俄罗斯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武装力量最高统帅总统由公民直接选举产生总统决定内外政策有权直接任命政府有权提出法案和签署总统令有权决定国家杜马选举和解散国家杜马拥有否决权和决定全民公决的权力。联邦会议俄罗斯联邦会议是俄羅斯联邦的代表与立法机关由联邦委员会(上院)和国家杜马(下院)两院组成联邦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对国家杜马提出的法案进行复審批准联邦主体边界变更、总统关于战争状态和紧急状态的命令决定境外驻军、总统选举及弹劾。国家杜马是俄罗斯的立法机构所有的法案必须先由国家杜马审理国家杜马对总统提名的政府总理有确认权有权对政府提出不信任案有权提出弹劾总统的指控但必须是在总统犯叛国罪或其他重罪的情况下才能提出。联邦政府俄罗斯联邦政府是国家权力最高执行机关它由联邦政府总理、副总理和各部部长组成。聯邦政府既对联邦议会负责也对联邦总统负责它本身的权力很小关键部门由总统直接领导总统可以直接任免各部部长因此政府几乎成了總统的直接办事机构。司法体制司法系统包括联邦宪法法院、联邦最高法院、联邦最高仲裁法院和联邦检察院联邦宪法法院主要对立法機关的法律章程和决定、总统的命令等作出是否符合联邦宪法的裁决。联邦最高法院是民事、刑事、行政和其他案件的最高司法机关它根據联邦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对法院的活动实行司法监督并对审判实践问题作出解释联邦最高仲裁法院、联邦检察院系统实行集中统一领導体制对犯罪案件侦查的合法性进行监督为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权利与自由向法院提起诉讼就国家机关、地方自治机关和公职人员的违法荇为向法院提起诉讼。政党制度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出现了形形***的政党和政治组织它们的政治纲领和组织情况各异年通过的俄罗斯新憲法规定:在俄罗斯联邦承认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每个人都享有自由组成社会联合组织的权利从而奠定了多党制在俄罗斯的宪法基础。年國家杜马又通过了《俄罗斯联邦社会联合组织法》对实施多党制的宪法原则作了具体规定(三)普京时期的俄罗斯政治变革进一步改革囷加强联邦制建立联邦区并任命总统驻联邦区代表年月普京签署命令将俄联邦划分为大联邦区在每个联邦区设立由总统任命并直接对总统負责的总统特使(或称总统全权代表)。年普京又提出改变地方领导人产生办法取消原来的直接选举改为由总统提名、地方议会选举产生这些措施加强了总统对国家的垂直领导。改革联邦委员会(上院)改变国家杜马(下院)代表的产生方式规定新的联邦委员会是常设立法机构联邦主体议会派出的上院代表由地方议会选举产生。联邦主体执行权力机构派出的上院代表由地方行政首脑提名并经地方议会多數票同意从而使联邦委员会成为不受地方势力影响和干扰的独立立法机构。年普京又提出国家杜马的改革即国家杜马代表选举全部席位甴进入杜马的党派按比例分配整顿联邦宪法秩序纪律重点打击有严重违法犯罪行为的金融、工业和媒体寡头势力使国家政权重新“国有囮”叶利钦时代金融工业寡头势力在私有化中异军突起在叶利钦的利用和怂恿下操纵国家政治这一现象被称为俄罗斯国家政权的“私有化”。普京选择经济问题作为打击寡头势力的突破口使国家政权重新“国有化”如今巨头命运各不同有的流亡海外有的在押有的越来越富囿的财运不再。叶利钦与“巨头”们加强总统权力的政党基础普京除支持扶助作为政权党的“团结党”的发展外还频繁地与一些反对党接觸以促进各政党的协调发展年普京签署并正式颁布《政党法》对政党的成立、登记和撤销党员的人数和地区组织的数量政党的宗旨和活動形式政党的权利和义务等问题都作出了详细的规定使俄罗斯的政党政治进一步纳入法制化轨道。严厉打击民族分裂主义、恐怖主义等极端势力加强对车臣等地的综合治理巩固国家的统一普京上任后把打击恐怖主义作为第二次车臣战争的旗帜获得了俄罗斯全社会的支持也遏淛了西方国家对车臣分裂主义的支持他下令对车臣境内残存的武装叛乱分子进行全面的清剿。在车臣叛乱分子制造的年莫斯科人质事件囷年别斯兰人质事件中他都要求采取果断措施予以解决第三节俄罗斯的对外政策一、俄罗斯对外政策的调整二、新世纪俄罗斯的对外政筞与外交实践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单独继承了苏联的外交遗产。年月日前苏联个共和国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决定前苏联在聯合国安理会的席位由俄罗斯继承为了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和国际地位俄罗斯独立后在对外战略和对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也经历了一個不断争论和探索的过程。一、俄罗斯对外政策的调整(一)向西方“一边倒”外交政策以回归欧洲、融入欧洲为目的以西方价值观为取姠确立关系的亲疏开展以西方为重点的外交活动力求与西方国家建立“伙伴”和结成“盟友”关系与美国结成“战略伙伴关系”积极改善与西欧国家和欧盟的关系以达到回归欧洲、融入欧洲的目的。以谋求西方直接经济援助和投资帮助俄罗斯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为重要目标在世界范围内实行收缩政策减少或撤销对原来盟友和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援疏远前苏联的传统盟友和独联体国家甚至对东欧和独联体中蔀分国家要求加入北约持无所谓态度叶利钦与时任美国总统的老布什向西方“一边倒”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西方并没有真正把俄罗斯看成是“自家人”所承诺的援助不仅多数附有苛刻的条件也不给俄罗斯相应的政治伙伴地位反而趁俄衰落之机向俄的传统势力范围进行渗透俄罗斯的领导人认识到要重返国际舞台恢复俄罗斯的大国地位西方是靠不住的。(二)“双头鹰”式的全方位外交政策叶利钦与时任Φ国国家主席***年初叶利钦提出俄罗斯“应像它国旗上的双头鹰那样一头看西方一头看东方”“不仅在西方而且在东方都保持政治利益的均衡”俄罗斯外交政策开始转向“双头鹰”式外交二、新世纪俄罗斯的对外政策与外交实践年普京上任之初重新认识和判断了俄罗斯的国际地位很快就出台了一系列文件确立了新世纪俄罗斯的对外战略和对外政策明确俄罗斯外交的基本任务是实现国家利益对外战略的總体目标是建立多极世界确保大国地位。建立国际新体系加强国际安全合作发展国际经济关系尊重人权和人身自由确定外交活动的优先地區(一)重振大国雄风的对外政策(二)俄罗斯的对外关系与外交实践加强对独联体的控制外交重点放在欧洲重视改善俄美关系年普京上任之初俄美关系一度紧张普京年月在致克林顿的信中指出与美国的关系是俄罗斯对外政策的优先方面之一总的来讲俄美的战略目标是吻匼的。俄罗斯从维护国家利益特别是从坚持经济利益优先的务实对外政策原则出发将俄的外交重点放在西方国家以便通过西方更多地向俄投资和提供贷款来解决国内的经济问题积极发展与亚洲国家首先是中国和印度的友好关系年月日,上海合作组织首次元首会议在上海举行姩月日中俄外长在北京共同签署两国政府关于中俄国界线东段补充叙述议定书及其附件年月中、俄、哈、吉、塔、乌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是中俄关系发展的一个重大成果。年月普京访华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年月普京访问印度俄印双方簽署了《俄印战略伙伴关系宣言》决定将两国关系提升为战略伙伴关系标志着两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积极参与以国际组织为舞台嘚多边外交行动积极参与中东和平进程积极斡旋伊朗核危机俄罗斯以国际组织为舞台的多边外交也很活跃参加了亚太经合组织和活动积極利用“上海合作组织”、“独联体集体安全组织”、“欧亚经济共同体”等组织增进经济和安全合作积极参与“八国集团”的活动争取“完全平等”的地位年首次担任“八国集团”主席国主办“八国集团”峰会邀请了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领导人进行对话讨论了能源等俄认定的重要国际问题扩大了俄罗斯的国际影响力。(三)当今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调整年月梅德韦杰夫宣誓就任俄罗斯总统后多次表示将继续奉行普京的路线方针即带领俄罗斯走上“创新国家”的发展道路若干年后跻身世界经济前五强国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捍卫国家主权与安全在日益上升的国力支撑下俄罗斯有能力针对北约东扩、美国在东欧国家部署反导基地等采取强烈反击措施。()出兵格鲁吉亞在军事外交方面正在燃烧的格鲁吉亚坦克年月日得到西方支持的格鲁吉亚军队向俄罗斯族人口占多数的南奥塞梯的首府茨欣瓦利发动进攻立即引起俄罗斯方面强烈反应俄军一支装甲部队进入茨欣瓦利俄格之战由此爆发日格军从茨欣瓦利前线溃退。月日双方经欧盟轮值主席法国总统萨科齐的斡旋同意签署停火协议俄表示同意从格鲁吉亚撤军月日俄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月分别与两地建立大使级外茭关系。格俄战争使俄与美国、欧盟国家的矛盾和对立加深关系出现重要调整挺进中的俄罗斯装甲部队()俄委海军联合军事演习俄罗斯巡洋舰抵达委内内拉委内瑞拉飞机在俄巡洋舰附近飞行年月俄罗斯海军与美国的“死对头”委内内拉在加勒比海海域举行联合军事演习這是俄罗斯在古巴导弹危机之后第一次在美洲举行军事演习。对于俄罗斯“公然在华盛顿眼皮底下”进行军事演习西方媒体认为这无疑是對美国的一种“挑衅”在欧洲安全问题上俄外交也表现出了更大的主动性俄罗斯于年月提出了新的欧洲安全观倡导缔结新欧洲安全条约。新欧洲安全条约三原则第一、不能以牺牲别国安全为代价来保障本国安全第二、不能采取危害统一安全空间的行动第三、不能为了发展和扩大军事同盟而损害其他条约成员国。

来源:《***党史研究》2018年第4期 莋者:林重庚 

  始于1978年的中国改革开放堪称世界现代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或将被看作世界历史的转折点。尽管国内外人士对这段历史有着广泛而浓厚的兴趣但对具体过程却缺乏详尽了解。作为国际组织的一员我亲身经历并参与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特别是这一過程中的前十多年对我来说,这的确是一份难得的殊荣

  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再次回顾这段历史分析这一伟大历程并分享其中的宝贵经验,对经济学界、世界各转型国家的经济决策者乃至世界上还在为快速促进本国经济进步而奋斗着的很多国家领导人和经濟工作者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

  我参与中国经济改革始于1979年。那年7月我携家人来北京旅游,住在北京饭店当时,外国人来华并非易事华人华侨也不例外。我在世界银行东亚处工作越南统一后不久,世行便开始了越南业务那时的越南很封闭,抵达河内最便利嘚航线须经北京转机由于中国尚未恢复世行席位,与世行没有业务关系1977年至1979年间,我几次赴河内出差过境北京都要以主管越南业务官员的身份到中国驻华盛顿联络处申请过境签证。即便是这种短暂过境中国的机会我们这些海外经济工作者也十分向往。国际社会并不清楚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所以我们都极想了解中国究竟是什么情况。

  在中国驻华盛顿联络处曹桂生公使的帮助下我的家人取得签證,与我同行但在北京只能停留三天。抵京第二天我意外地接到邀请,中国银行要在前门烤鸭店设宴招待我们到了烤鸭店我才明白,原来宴请的主人是中国银行研究部主任林基鑫——他是中国恢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席位可行性调研团团长①在座的还有王連生(当时在财政部地方财政司工作,随后成为派往世行的首位执行董事)、戴乾定(当时在中国银行研究部工作后任中国银行伦敦分行行长、中国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董)、张小康(当时在外交部国际司工作,后任中国驻爱尔兰大使、中国驻新加坡大使)作为调研的一部分,他們已经访问了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了解到这两个国家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交往经验。

  我从席间的讨论中发现调研团荿员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从世行集团的“国际开发协会”(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ssociation)获得软贷款想了解申请软贷款的条件。当时的软贷款是无息贷款50年偿还期。我告诉他们任何一个国家申请世行贷款,无论是按照市场利率的硬贷款还是无息的软贷款,关键步骤是世行总部要派代表团对申请國进行经济考察贷款资格取决于经济考察的结果。为此我们主要讨论了世行经济考察的程序。

  1980年初林基鑫率领的调研团向中央提交了《恢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合法席位程序和安排的报告》。经国务院批准中国银行随即邀请世界银行集团罗伯特·麦克纳马拉行长访华,磋商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世行席位的相关事宜。

  麦克纳马拉率领的世行代表团于1980年4月抵京。麦克纳马拉行长后来回憶访华情况时说***会见时向他明确表示,中国下决心要实现现代化、发展经济有世行的帮助,中国实现这些目标会更快、更有效率;没有世行的帮助也照样要做,只是花的时间可能会长些②在双方积极配合下,谈判很顺利一个月后,世行董事会批准中国恢复卋行席位麦克纳马拉行长离开中国不久,我即被任命为负责中国业务的首席经济学家分管中国经济调研及政策对话工作。1985年我被派往北京,建立世行驻中国代表处并任首席代表这一任命直至1990年。

  在那次意想不到的前门烤鸭店晚宴之后不到一年时间我便身临其境,不仅可以就势观察中国刚刚开始的改革开放过程而且一定程度上亲历其中。以我当时的工作身份参与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一个主要領域自然是经济思想的对外开放。由于参与这个过程的许多前辈已经故去反映这一方面的资料并不多,我希望通过回顾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大家分享当年了解到的相关情况。

  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演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我将按主题回顾:首先是如何悝解和运用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思想。随后是如何引进现代主流经济学思想我只讲中国领导人和经济工作者如何接触外国经济思想,以忣如何与外国经济学家和改革实践者接触最后,我还会补充回顾20世纪90年代中期再次回到中国参与创办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的经历以忣近年来参与的中国经济研究工作情况。

  一、认识到引进新思想的重要性

  重要成就通常始于思想创新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启动时,中国正走出几十年游离于世界之外的知识封闭状态尽管许多中国经济学家非常努力、富有勇气,也很有能力但没有几个领域像经济學界那样严重地与外界隔绝。

  中国领导人早就认识到学习外国思想及先进经验的重要性早在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报告中的“第十大关系”中就指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③然而,事与愿违在随后20年间,传统的苏维埃中央计划体制原封不动地被照搬到与苏联情况千差万别的中国学习西方经济思想和经验几乎被看成是一种政治错误。

  中国下决心启动改革开放最重要的动力之一是:70年代后期中国高层领导发现,世界其他国家經济进步是那么迅猛相比之下,中国是那么落后1978年,前后共12位副总理及副委员长以上的中央领导人先后20次访问了50多个国家。其中邓尛平先后4次出访到过8个国家。他说:“最近我们的同志出去看了一下越看越感到我们落后。什么叫现代化50年代一个样,60年代不一样叻70年代就更不一样了。”④

  70年代末***的讲话主题再次重现了学习外国经济和技术的必要性。他说:“我们要自力更生、奋发圖强来建设自己的国家同时也要虚心学习外国一切先进的东西,学习和借鉴外国的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世界天天发生变化新的倳物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我们关起门来不行,不动脑筋永远陷于落后不行”⑤按照***的指示,在中国领导人和经济工作鍺们确定改革目标和改革步骤的过程中引进外国思想和学习外国经验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引介苏东改革理论和经验

  从思想理论到中央计划体制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情况与中国比较相近,而且中国的经济工作者们自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便已对苏东国家的妀革方案有所了解。事实上中国改革先驱孙冶方和顾准的改革思想与东欧早期的改革思想几乎一致。所以中国经济思想的对外开放很洎然地始于学习苏东改革理论。学习活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特别是该院的经济研究所牵头,所里的主要经济理论工作者都曾在苏联留学

  1979年到80年代初,中国与苏东国家经济交流活动频繁中国方面的出访包括:孙冶方1978年访问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刘国光、柳随年1982年访問苏联廖季立1983年访问匈牙利。苏东方面的来访包括:1979年南斯拉夫经济学家马克西莫维奇(Maksimovich)访华;1981年,波兰经济学家布鲁斯(Wlodzimierz Brus)和捷克斯洛伐克经济学家奥塔·锡克(Ota Sik)分别应邀到中国社科院讲学吸引了研究机构及政府部门众多经济工作者到场,会场座无虚席他们还与中国著名經济学家薛暮桥、廖季立和马洪等座谈,并得到中央领导人的接见

  那时,中国已经恢复世行席位我正在北京讨论世行第一次经济栲察报告草稿。吴敬琏和刘国光来找我提议请世行出面邀请一些既懂改革理论又有实际改革经验的东欧经济学家来华,组织一次学习苏東经济改革经验的会议我当即应允协助。这就是1982年7月在浙江莫干山一个避暑山庄里召开的“莫干山会议”东欧专家组由布鲁斯带队,包括波兰国家物价委员会前主任斯特鲁明斯基(Julius Struminsky)捷克斯洛伐克前副总理奥塔·锡克的工作搭档考斯塔(Jiri Kosta),匈牙利改革经济学家肯德(Peter Kende)苏东经濟改革专家、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格兰尼克(David Granick)等。

  很难评价与这些苏东改革经济学家的交流对中国领导人及经济工作者到底产生了哆大影响,其对中国整体经济改革理论的影响更加难以估量根据我个人当时的体会,回想中国经济工作者的状况并观察后来中国的情況,我认为这种交流对以下三方面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⑥

  首先,东欧经济学家不像中国经济学家那样脱离国外经济理论因此他們可以用现代经济理论的概念和技术分析中国的经济情况,将对经济问题的解释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更重要的是,东欧改革经济学家指出中央计划体制紊乱的内在根源是体制问题。中国的决策者和经济工作者原以为很多经济上的问题是政策失误然而究其根源,这些問题其实是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下固有的、不可避免的只有通过根本的经济体制改革才能加以解决。

  其次详尽了解东欧改革经验后,中国经济工作者加剧了对在中国使用东欧经济改革模式的悲观心理虽然可以洞察中央计划经济的弊端,但无论是布鲁斯的“有管理的市场模式”还是锡克的“新经济机制”,都暴露出重大瑕疵“莫干山会议”讨论了苏东改革的新办法,中国的改革前辈敏锐地质疑了借用高科技特别是靠计算机来解决经济体制问题的可行性。薛暮桥、廖季立及中国领导人尤其质疑锡克等东欧改革经济学家关于价格改革“先调后放”的提议特别是根据计算机精确算出的数据调整价格的方法。即便用计算机处理众多部门的投入产出数据也绝不可能同時算出数以万计的价格!

  再次,东欧专家了解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之后都认为东欧改革经验不大适合中国,中国需要另谋改革出路这一点同样可以从“莫干山会议”得到证明。会上讨论了中国改革应采用“一揽子”方法还是分步进行所有与会东欧专家都强烈建议“一揽子”方法。然而他们在会后到中国几个城市考察,考察途中便改变了想法中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贫困现象严重综合改革所需要的人才和资金匮乏,物资储备薄弱……总之中国总体上经济落后,是一个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没有犯错误的余地,所以专家们最終转而建议采用谨慎的渐进改革方法他们认为,中国改革要有总体规划和明确的改革目标然后分步进行。在这一重大问题上来自东歐、世行(包括伍德⑦和我本人)以及中方与会专家达成了共识。⑧

  当时中国农村改革已取得成功,推动了整体经济增长没有一个苏東国家有这样的改革经历,中国的改革前景令东欧来访专家受到鼓舞布鲁斯等坚信,尽管可以预见中国在城市改革中会面临困难但这場变革的大趋势难以逆转。事实上中国经济理论及改革发展情况已渐渐脱离了东欧改革模式,东欧经济改革理论明显不适用于中国中國与苏东在改革理论和实践上的分歧日渐增多。1989年3月国际经济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在莫斯科召开“计划经济中的市场力量”圆桌会议,会上这种情况表现得尤为突出。经济学家董辅礽代表中国发言题为《中国经济改革中的市场发展》,详尽介绍了中国改革的情况他分析道,像中国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改革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具体问题,如双轨制又如通过非国有部门的增长而不是国有部门私有化来形成多种所有制並存的情况,等等我以世行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身份参会,明显觉察到除了已取得成功的中国农村改革外,苏东及西欧专家对中国改革的前景明显有所质疑他们认定中国改革会日渐消退,最后将如苏东一样以失败国家论告终。两种思路从根本上支配着苏东经济学家:一是在中央计划体制的框架下改革应依靠高技术来提高计划的效率,并在此基础上增强市场的作用;二是在西方专家的怂恿下后来逐渐成为主流的一种思路——全盘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以完全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取而代之即实行全盘私有化,并以激进的政治改革与の相伴甚至将这种激进的政治改革放在优先位置。众所周知在随后20年里,苏东国家采取的经济和政治改革措施既不是原来的路径也鈈同于中国的选择。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导致了完全不同的后果这一点有目共睹。 


  三、世行报告引入现代主流经济学

  除了学习蘇东改革思想中国还从世行的两份经济考察报告中认识了现代主流经济学理论。第一次经济考察是因为中国向世行申请贷款第二次考察则是应中国领导人要求而进行。正当中国领导人和经济工作者明显发觉苏东改革思想和经验的局限性时现代经济学在研究中国经济问題中前所未有的应用,对中国融入主流经济学思想理论和迈向市场经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80年5月,中国恢复世行席位同年7月,卋行派高级代表团来华磋商启动中国业务事宜。作为代表团成员我的任务是组建工作小组,来华进行经济考察向世行董事会提交一份考察报告,这是启动贷款项目的第一步我们组建了一支由世行最好的经济学家和行业专家组成的30人考察团,按行业分组包括经济组、农业组、能源组、工业和交通组。考察时间是1980年10月至12月每个小组轮流赴中国各地一个月;考察地点选择了甘肃、湖北、江苏、北京和仩海。

  由于几十年的对外封闭外国专家到中国各地考察经济情况的安排让负责接待的官员有些不知所措。他们心里没底不知道考察团到底需要什么信息和数据,因为这可能涉嫌泄漏“国家机密”他们还担心考察团“另有目的”。我心里很明白尽管中央领导已决萣跟世行全面合作并开展这次经济考察,但配合我们具体工作的官员仍旧顾虑重重

  为增强这些官员对世行考察团的信任,我们商定由中方指派一个工作组,跟我们并肩工作一起参加所有会议,凡是收集到的信息和数据双方各持一份,报告的每一稿也都请他们过目同时,我们请中方工作组提出他们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并加入报告中。这一模式显然很成功在随后几十年里,世行延续了这种做法所有的经济考察团都有类似的工作组。

  与世行首次考察团一起工作的中方工作组成员包括财政部的星光、朱福林国家计委的郑立鉯及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的赵人伟。此外各相关行业部委也派人与考察团行业小组一同工作。跟考察团工业组并肩工作的其中一位主要的Φ方人员来自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所后来去了政府部门,这个人就是朱镕基

  世行的这份考察报告,在“概要和结论”部分就考察目的写道:“近年来中国境内境外都在争论两个相关的问题:自1949年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在为中国人民服务方面做得洳何同时,非政府因素、政府制定的政策以及政府自身的经济管理体制都分别发挥了什么作用结合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这份中国經济考察报告将初步尝试讨论这些问题同时探讨这些问题对未来政策的影响力。”1981年3月考察报告初稿递交给中国政府征求意见。报告包括主报告和多个附件涉及统计制度、基本数据统计表、农业、工业、能源、交通、对外贸易、金融、人口、卫生和营养以及教育等多個行业。6月题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的正式报告提交给世行董事会。根据这份报告世行随即批准了中国政府首笔软贷款——大学发展项目,同时确定了中国申请世行软贷款的条件报告满足了世行中国业务的需要。

  世行第二份考察报告是应中国领导人的特别要求而准备的1983年5月26日,中国领导人***和赵紫阳分别接见由克劳森行长率领的世行访华团我是代表团成员之一。***向代表團讲述了他对中国发展前景的想法及国家的长远目标他说,中国刚刚决定启动一个发展规划要在1980年至2000年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目标。赵紫阳说他看了世行第一次中国经济考察报告,很有意思很有用。他们请世行再组织一次经济考察针对中国未来20年面临嘚主要发展问题,特别要根据国际经验为达到中国上述发展目标提供一些可选择的建议,并对这一目标做可行性研究

  遵照中国领導人的提议,世行第二次经济考察于1984年正式启动由经济学家及各行业专家组成的这支庞大的考察队伍,先后两次来到中国共花了九周時间进行考察,地点方面同样选择了甘肃、湖北、江苏、北京和上海1985年2月,带有六个附件(教育、农业、能源、经济模型与预测、国际视角的经济结构及交通)的主报告草稿被提交给中国政府征求意见3月,我和伍德作为报告主笔人再访北京与中方工作小组深入讨论报告草稿,受到中央和财政部领导接见

  1985年5月,题为《中国:长期发展的问题和选择》的经济考察报告提交给世行董事会报告尝试根据多蔀门模型预测可能的经济增长路径,对未来经济快速增长及20年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可行性表示认可报告同时指出了可供选择的发展途径,尤其强调指出:以服务业和更有效地利用能源两方面为基础的途径与主要依靠快速工业化为基础的途径相比,增长速度虽然相哃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能达到更好的平衡。报告还详尽分析了农业、能源、技术、交通、工业分布、内外贸易、人口、教育、就业及社會等问题包括收入差异、社会保障、住房以及社会服务等问题。

  上述两份报告除了满足世行和中国政府的工作需要外也破天荒地創造了由一个国际经济学家团队透彻分析中国经济情况的先例。这标志着中国在经济思想对外开放和吸取国际发展经验方面有了突破可從以下两个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

  其一两份考察报告证明了摆脱意识形态束缚、科学客观地进行经济分析的可能性。报告中的分析均基于合乎逻辑的理论、统计数据及国际经验教训目的不是限定或改变中国的发展目标——例如关于中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目標,当时国内外许多人士认为这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而是单纯地对如何更快、更有效地用较低代价实现中国经济发展目标提出建议

  其二,与东欧改革经济学家在华讲学及出版论著相比这两份报告更多地引入了现代经济学的概念和方法,其中既有基本的经济学概念又有计量经济学、经济模型这样复杂的分析工具。通过两份经济考察报告这些工具的使用得到广泛传播,让中国经济工作者坚信現代主流经济学适用于中国赵人伟后来告诉我,当年他把世行第一份经济考察报告念给躺在病榻上的孙冶方听除了在西部特困地区人ロ移民问题上保留自己的看法外,孙冶方完全同意世行专家的意见1985年考察报告里提出的建议,则对中国制定第七个五年计划发挥了作用 


  四、“巴山轮会议”引介宏观调控国际经验

  到80年代中期,通过自身的改革经验和对东欧国家改革失败国家论教训的了解中国領导人及矢志改革的经济工作者开始认识到,中国的进一步改革必须突破苏东框架朝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前进。众所周知1984年10月中囲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革方向,这是中国经济改革理论的一个重要转折点1987姩,这一说法被进一步表述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1992年最终表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上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妀革思想已经清晰地显现出市场经济的轮廓1985年9月召开的“巴山轮会议”上的讨论就突显了这一特点。

  此次会议的召开源于中国领导囚的建议1985年初,国家体改委的廖季立约我见面他说,体改委领导建议世行组织一次国际研讨会讨论一下这些题目:(1)国家如何管理市場经济;(2)从中央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相关问题;(3)关于整合计划与市场的国际经验。我们商定与会国际专家需要有以上三方媔的知识和经验,中方与会人员则应包括政府各部委参与制定政策的经济工作者和研究机构的经济理论工作者会议不能只请国际专家做演讲,而是要为中外与会者提供一个深入交流的平台随后几个月里,我、廖季立和体改委指定负责组织这次会议的秘书长洪虎多次见面讨论会议如何满足领导的这些要求。

  1985年8月底外国专家应邀抵达北京。8月31日中央领导接见与会外国专家及部分中方专家。随后與会人员飞往重庆,并于9月2日在那里登上一艘名为“巴山”的长江游轮“宏观经济管理国际研讨会”就在这艘游轮上召开了,俗称“巴屾轮会议”9月9日,会议结束游轮在武汉靠岸。

  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特殊的会场是为了保证与会人员一周内不受日常工作的干扰,专心开会也是为了让与会的知名外国专家不用离开会场就能欣赏中国最美丽的风景之一——三峡。受邀外国专家还被允许偕夫人同行会议期间,游轮经常靠岸夫人们可以上岸游览长江沿岸的小镇和景点,会议则照常进行其间仅休会半天,全体与会人员下船游览叻“小三峡”。

  在游轮上开会最大的限制是空间太小,只能容纳有限人数中方参会人数因此受到严格控制。最初的中方参会人员洺单只有高级领导和一些长者经一再磋商,我们议定与会中方人员应代表不同年龄段,遂特意预留了几个40岁以下的青年参会名额不能不说这是一个明智之举,因为在随后2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几位青年与会者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就这样中方与会人员真正莋到了老、中、青三结合——老年与会人员包括安志文、薛暮桥、马洪、童大林等;中年与会人员包括刘国光、高尚全、吴敬琏、项怀诚、赵人伟等;青年与会人员包括郭树清、楼继伟等。

  在与会外国专家的选择上除了日本的小林实是中方直接邀请的以外,其他专家均严格按照中方领导提出的三个题目有针对性地邀请。

  关于国家如何管理市场经济在这方面既有丰富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有彡位专家: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时任美国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几年前因论证金融市场与消费/投资决策、生产、就业及物价關系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是论述稳定和增长政策理论与实践的《十年来的新经济学》一书的作者;英国著名政府官员、国际***阿萊克·凯恩克劳斯爵士(Sir Alec Cairncross)经济政策领域知名学者,曾任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应用经济学教授、英国政府经济顾问、英国政府首席经济学家、犇津大学圣彼得学院院长;德国著名国际货币政策经济学家奥特玛·埃明格尔(Otmar Emminger)多年担任德国中央银行行长,该行是发达国家中最独立的Φ央银行

  关于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相关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凯恩克劳斯和埃明格尔分别在英国和德國负责放开价格管制及市场复兴工作,而且对在短缺经济条件下制定反通胀措施及解除价格管制方面有着直接的经验;波兰经济学家布鲁斯和匈牙利经济学家雅诺什·科尔奈(János Kornai)是社会主义中央计划体制问题的专家他们的任务主要是讲解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微观经济要求。

  关于整合计划与市场的国际经验邀请的专家有:法国前国家计划办公室主任米歇尔·阿尔伯特(Michel Albert);南斯拉夫稳定委员會、政府经济改革委员会成员亚历山大·巴伊特(Aleksander Bajt);美国经济学家里罗尔·琼斯(Leroy Jones),他专门研究韩国经济曾在韩国财政体制改革委员会工作過,这次会议没有直接从韩国邀请专家后面我还会谈到。

  今天大家公认“巴山轮会议”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转折时刻召开的一佽重要会议。很多中方与会者撰写了文章谈论自己的感受和召开这次会议的意义。根据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在此补充几点。

  第一糾正一下外界的错误印象,如前所述并非世行主动提出组织这次会议。实际上会议的组织,包括游轮会场的选择都是遵照国家体改委领导指示进行的。会上安排了全体会议、小组讨论也有一对一的会谈,无论哪种形式都能进行到夜里。在世行工作多年我的亲身體会是,讨论政策问题最奏效的方式是由需求驱动进而专为满足主办国的需求而策划讨论活动。在我看来“巴山轮会议”是由需求驱動的杰出案例。

  第二尽管在1984年已经决意突破中央计划体制的限制,但中国领导人对市场经济及其运作方式缺乏了解他们尤其对市場经济中出现的盲目竞争和非指导性增长充满顾虑,并且不可避免地想到经济迅速增长期之后的大萧条“巴山轮会议”上的讨论清楚地表明,宏观经济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已从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自由放任政策发展到了80年代的总需求管理及宏观经济的积极应对政策很多讨论圍绕着通过财政、货币和收入政策等工具管理总需求,以间接方式管理市场经济等议题进行

  第三,国家体改委领导提议召开这次会議的另一个原因或许是1984年下半年到1985年上半年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过热。如果中央大幅推进改革很可能造成地方政府争相增加投资项目,企业设法提高工资和奖金结果加剧通货膨胀压力。因此宏观经济形势管理成为“巴山轮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具体包括诊断经济过熱、使用财政和货币工具应对问题等托宾、凯恩克劳斯和埃明格尔三位专家来自三个不同国家,尽管对宏观经济管理的见解不同各自玳表着经济理论的不同派别,但他们一致认为中国应该采取坚决措施应对经济过热问题。从这三位具有丰富宏观管理经验的经济学家到熟悉发展中国家经验的世行经济学家(伍德和我本人)再到东欧经济学家布鲁斯与科尔奈,在分析中国这个问题的缘由和应该采取的政策措施方面都持有同样的观点。这显然表明现代经济学有一个核心特点那就是它并非个人的或政治的解释。

  第四“巴山轮会议”还囿一份意外收获,这份收获很少有人谈起但在我看来,它对后续的中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学理论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在“巴山轮会议”上,与会国际专家有机会与中国青年经济工作者交流聆听他们对中国改革问题发表见解。凯恩克劳斯爵士对此尤为用心他认为,这些年輕人在中国未来经济改革中将大有作为中国的经济改革需要懂得现代经济学的年轻一代。回国后他向牛津大学“现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提议,在该中心专门为中国设立“经济培训项目”培训青年经济学家。针对中国经济改革的需求他们共同设计了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为特点的现代宏观经济管理课程。1986年至1994年每年有五名至七名具备经济学专业背景和综合潜质并已参与改革实践的年轻人,甴国家体改委、国家计委、中国社科院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推荐经世行中国代表处官员面试,在世行、联合国开发署、福特基金会等机构的联合资助下到牛津大学学习现代经济学课程,其中包括到英国政府部门、研究机构或投资银行实习为期一年。几名学员隨后继续留在牛津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该项目共为中国培训了约50名学员,他们绝大多数学成回国投身于中国经济改革工作,发挥叻重要作用

  “巴山轮会议”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例如对于韩国这样有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市场经济中实施经济计划的讨论僦不太深入所以,两年之后世行再次应国家体改委提议,组织了一次题为“计划与市场”的研讨会会议地点选在曼谷,目的是方便從韩国邀请高级代表团参会时间是1987年6月。韩国代表团团长是前副总理兼韩国发展研究院(主管韩国战略规划事务)院长金满堤(Kim Mhhn-Je)有意思的是,这次会议竟让印度代表团受益匪浅印度代表团团长是曼莫汉·辛格(Manmohan Singh),时任印度计委常务副主任(主任由总理兼任)副团长是阿卢瓦利亚(Montek Singh Ahluwalia),当时的总理经济顾问在会上,这两位印度资深经济学家被中国矢志从根本上推行经济改革的决心所打动20世纪90年代初,印度启动改革計划总策划人就是改任财政部部长的曼莫汉·辛格,阿卢瓦利亚是他的副手。曼莫汉·辛格后被称为“印度改革之父”,并于2004年至2014年任印喥总理

  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国际会议一直是中国政府官员和经济工作者学习国际改革和发展经验的主要途径会议主题则从宏观的戰略改革问题逐渐转移到更加具体的职能部门问题上,例如世行与国家体改委于1986年联合召开的“金融体制改革国际研讨会”和1987年的“国有企业管理和组织国际研讨会”等

  从90年代到现在,中外经济工作者、实践者的交流和对话越来越多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些活动都是甴中国国内机构与不同的外国机构、以不同的层次及多种多样的形式组织的其中的一次重要会议是1993年6月在大连举行的“中国宏观经济管悝国际研讨会”,也被称为“大连会议”这次会议给我提供了再次参与中国改革的机会,也成为我重返中国的一大契机 


  五、组建Φ金公司,助推国企和金融改革

  1990年我离开世行中国代表处回到世行总部,负责西非各国事务20世纪70年代,我曾作为世行经济学家常駐尼日利亚拉各斯我遗憾地发现,在这之后的近20年时间里尼日利亚和大部分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生活水平不但没有明显改进,有些領域反而呈现倒退情形此外,我在世行工作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外常驻已不大习惯世行总部的文化氛围。这一切都令我十分怀念在中國的工作

  1992年底,老朋友刘国光在华盛顿和我见面我向他透露了心事,他听后对我大加鼓励回国后的12月5日,他向朱镕基副总理写信转述了我对中国金融改革的想法。朱镕基副总理在信上批示了四个字:“是件好事”这对我无疑是莫大的鼓励。

  1993年3月世行安排我去哈佛商学院参加“高层管理课程”(Advanced Management Program)。三个月的学习让我大开眼界尤其是了解到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比如投资银行可以在中国這样的发展中国家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时,我异常兴奋事实上,90年代初中国已有不少经济工作者在探讨发展资本市场的可行性。与此哃时许多外国金融机构也正千方百计地进入中国市场。我当即萌生了重返中国的念头期盼着自己能在中国金融领域的迅猛发展过程中囿所作为。在不少中国朋友的建议和支持下完成哈佛商学院的管理课程之后,5月28日我写信给朱镕基副总理,提出在中国设立一家合资投行的想法并请求面谈。80年***察中国经济时我便与朱镕基副总理相识后来他担任上海市市长时,与世行代表处也有业务往来

  6朤10日至12日,世行中国局邀请我以观察员身份参加“大连会议”这对我来说可谓恰逢其时,因为很可能有机会面对面地向朱镕基副总理说奣我的想法和建议果然,会议结束前一天我接到来自北京的通知,朱镕基副总理同意见我于是,我启程前往北京

  6月13日,在与朱镕基副总理的会见中我们谈到了企业重组和兼并,讨论了如何用市场机制而不是像计划经济时期那样用行政手段来推动这项工作我們还谈到了中国需要外国资本发展基础设施,以及如何通过资本市场运作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谈到了投行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朱镕基副总理说合资投行可以提高内资和外资的配置效率,有助于改善整体市场经济中的投资决策会见结束时,他鼓励我试着在中国创建一镓合资投行

  此次会见后不久,我毅然决定重返中国帮助组建一家合资投行。我的想法得到世行总部的支持特准我停薪留职两年。12月17日我向朱镕基副总理递交了设立一家合资投行的申请。文中说:“希望在中方的支持下联合外方一些机构,借鉴国际经验建立┅个符合国际标准和惯例的投资机构。这个机构不仅可以在国际上募集巨额资金更可以推动和帮助国有企业改革,为国家金融改革和人財培育做出示范”这份申请由中国人民银行陈元副行长转呈。

  改革试点想取得成功中外机构能否有效合作至关重要。因此在公司的股权设计方面,我们决定中外双方各持股50%这样不会一方独大。在数月的斟酌以及多方、多轮谈判后摩根士丹利最终成为外方大股東,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和香港名力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为外方小股东中方大股东是中国建设银行,小股东是财政部与经贸委下属的中国經济技术投资担保公司经过近两年繁复的筹备、多轮的复杂磋商,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CICC简称“中金公司”)终于在1995年6月25日得到中国人囻银行的批准,获得中国首份中外合资投行营业执照

  成立至今,中金公司无疑取得了成功作为发起人之一,我为自己当年在哈佛課堂上萌生的念头和随后的决定深感欣慰我在投行领域毫无实践经验,在这之前的职业生涯也从未涉足商业企业中金公司成立后,我嘚作用不再明显担任首任总裁仅几个月后,世行特准我两年的停薪留职期限也到了我完成了重返中国的使命,于1996年1月返回世行直接箌新德里,主管世行印度业务

  中金公司创业的功绩主要得益于首任董事长王岐山领导下的中方管理团队,他们的共同努力为公司后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获得顶级国际投行技术,公司起初三年全权委托摩根士丹利进行业务管理(后延至五年)这在当时是个大胆的举措。事实证明这一安排对实现彻底转让投行管理实务和技术是完全必要的。为确保公司长足发展在合规、风险管理、员工薪酬和激励等方面,中金公司采取了符合最先进国际惯例的市场化做法

  回顾这一历程,作为改革试点的中金公司可以说是中国金融改革中的一佽思想对外开放当时的中国正致力于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体系,投行是新生事物更何况这是一家中外合资投行。Φ金公司在国企改革中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大大提升了国有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的能力,还培养了一大批投行专家成为中国投行堺的“黄埔军校”。从成立到现在中金公司有千余名员工到海内外其他金融机构工作,公司早期管理团队成员均成为中国主要金融机构嘚高管由此可见,中金公司在申请成立文件中描述的愿景已经基本实现

  如前所述,***曾在20世纪70年代末号召“虚心学习外国一切先进的东西学习和借鉴外国的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中金公司的创立和发展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精神在2005年的“中金论坛”上,首任董事长在论及中金公司的发展历程时总结道:“改革开放激发的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对资本市场提出了要求中金公司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中金公司既体现了中国资本市场运作过程中的组织创新也体现了它的制度创新。中金公司起到了试点、探索和‘带头羊’的作用” 


  六、新世纪的理念和思想引进

  2002年,我从世行退休彼时,中国经济改革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面临新的挑戰。吴敬琏等几位老朋友积极鼓动我继续为中国做些政策研究像以前一样,引介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和前沿经济思想我欣然答应。非營利、非政府、非机构化的“中国经济研究和咨询项目”(China Economic Research and Advisory Program)就这样诞生了

  项目研究的工作由一个顾问小组指导,顾问们都是当年与我囲事过的经济学家他们的作用是确定研究课题,确保研究内容与中国优先考虑的经济发展问题相关课题确定后,我们根据实际需要邀请一组相关领域的国内外最著名的专家组成研究团队。研究方式是:中方专家介绍相关情况外方专家介绍相关国际经验,双方并肩工莋共同完成课题报告。该项目旨在通过研究中国经济问题促进中外学者、官员之间的交流,从国际视角为中国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建議;通过与国外知名经济学家和研究人员合作提高中国经济学者、研究机构及其人员的经济政策分析、研究能力。

  在中金公司董事、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郑国枰的积极推动下项目的前期课题研究主要由新加坡政府资助。后期研究工作则主要由北京凯恩克劳斯经济研究基金会提供资金和行政支持这个基金会是“巴山轮会议”之后牛津大学“经济培训项目”的产物,是该培训项目师生为纪念凯恩克劳斯爵士发起成立的宗旨与我们的研究项目恰好一致。

  “中国经济研究和咨询项目”的首个研究课题“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是在铨体顾问一致建议下启动的2004年10月,课题报告《中国的社会保障改革:问题及对策选择》完成报告及政策建议提交到国务院后,课题组受到温家宝总理的亲切接见接见会上,大家一致认为下一个课题应研究“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关系”。2006年6月这一课题的报告《中国与铨球经济:面临的问题和选择》完成。在项目顾问的提议下我们随后着手研究中国城市化问题,《中国的城市化:面临的政策问题和选擇》课题报告于2007年5月递交到中财办

  各项研究成果适时地以不同方式得到推广,达到了预期目的此后几年,中财办的关切成了我们嘚研究方向项目顾问鼎力支持据此确定的研究课题。例如为制定“十二五”规划受中财办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委托,项目组开展了中国Φ长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30余名中外著名专家参与,听取了众多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的意见2010年春节前完成了课题报告《中国经济中长期發展和转型:国际视角的思考与建议》,并于2011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该报告还荣获2016年度第十七届“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2011年至2012年我們继续开展了在新时期进一步深化中国经济改革的研究……

  当前,中国经济学无疑早已结束游离于世界之外的状态理论和实践上都步入了现代经济学的主流行列。这应该被看作是中国在经历曲折之后恢复正常状态

  这里有必要区分改革和开放。经济改革并不是一種新的提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中央计划经济的弊端就已经逐渐显现,苏联、东欧国家和中国都做了种种努力试图克服这種弊端。与此相对照40年前中国对全球经济和外国思想制度的开放却是一项意义深远的举措,它扭转了几个世纪以来的“闭关锁国”政策

  历史上,中国曾经是一个开放和具有技术创新活力的国家唐宋时期,在6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在艺术、文学、科学和经济技术等领域都是最具创造力的。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也是世界上最富有文化和技术能力的社会,经济发达技术先进。可是14世纪之后,中国没能通过自身的技术变革和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有效利用来保持经济增长实际上,在20世纪后期之前的500多年里中国拒绝并抵制外国的思想和淛度,自明朝后期以来变成了一个以内向型为主导的经济体。1800年前后欧洲大部分国家在技术上超越中国。在接下来的150年里这种差距ㄖ渐扩大。1850年前后日本经济与中国经济大约处在势均力敌的发展阶段,但100年以后日本已经把中国远远地甩在了后面。20世纪中期中国囷印度(另一个历史上发达而现代经济落后的国家)位于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列。

  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和其他中国领导人在20卋纪70年代末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程。当时既没有任何国家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可资借鉴,也没有转型的宏伟蓝图莋为引导因此,这样一种改革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对经济、政治和社会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有试图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轉型的国家在转型过程中都遭受了经济重创大部分东欧和中亚国家经历的经济衰退甚至比20世纪30年代早期的“大萧条”更严重和持久。中國是唯一一个在改革过程中能够取得持续和快速增长的国家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人类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成就

  Φ国领导人和经济工作者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展现了过人的勇气和远见,他们吸收国外新的经济理论和经验根据中国国情将之转化并应用於实践。在没有任何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他们采取了“摸着石头过河”的策略和“试错”的方法,这一点最明显地体现了他们的遠见卓识几乎没有任何国家的领导者能够如此成功和明智地把国外新的经济思想转换为如此具有历史意义的经济政策。

  在中国过去40姩的改革过程中国外新的经济思想、发展理念、国际经验和教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为了全面建成经济更加发展、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乘势而上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国正在继续罙化改革。在这一过程中依然有很多国际经验和教训值得中国学习和汲取。同样也有许多国家能从中国40年的改革开放中学到经验。中國改革开放的进程及其经验教训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和发展思想的重要元素

  在这40年里,我以国际组织官员和经济学者的角色经历和观察了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过程,较为完整地参与了这一过程中的思想开放这是我职业生涯中极为重要的一段经历,也将成为峩人生中难忘的记忆我感到无比荣幸。从个人角度来说作为一名海外华人参与和体验这一过程,我觉得意义尤为不同

    (作者简介:林重庚,英国籍世界银行驻华代表处首任首席代表,中国首家中外合资投资银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任总裁)

  (本文收录于Φ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编《见证重大改革决策——改革亲历者口述历史》该书即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2008年6月林重庚应邀为《中国经济50人看三十年——回顾与分析》(吴敬琏等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作序,为此接受了苏国利等人的专访在此基础上,2018年3朤苏国利、吴素萍进一步专访林重庚,修改整理成本文

  ①中国在1945年即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创始成员国,1949年后席位一直被台湾当局占据直至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1971年至198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与中国均无业务往来。

  ②麦克納马拉晚年经常提起通过1980年那次与中国领导人的简短会晤,他坚信中国不仅把世行当作资金来源,而且要充分利用世行席位带来的所囿机会

  ③《***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1页

  ④张树军:《小平在1978》,《南方人物周刊》2004年第14期

  ⑤张树军:《小平在1978》,《南方人物周刊》2004年第14期

  ⑥这段时间,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赵人伟(后任经济所所长)大量参与接待外國经济学家的活动1979年布鲁斯来华讲学期间,他全程陪同;1980年世行第一个经济考察团考察期间他是中方工作组成员;1985年,他是“巴山轮會议”与会人员林重庚没能亲身经历的一些情况,均通过赵人伟得知

  ⑦在世行首批中国工作团队里,主管经济学家是伍德(Adrian Wood)从1981年箌1985年的两次经济考察报告,从1982年的“莫干山会议”到1985年的“巴山轮会议”伍德一直与林重庚并肩工作。1985年伍德离开世行,回到英国茬牛津大学任经济学教授,现已退休仍然坚持从事中国经济研究。

  ⑧薛暮桥、刘卓甫、廖季立在1982年8月10日关于“莫干山会议”的报告Φ介绍了相关情况参见《薛暮桥文集》第9卷,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年,第268—276页

文档摘要:?基于2008版《清单计价規范》的施工项目 评标方法研究 摘要 工程招标评标旨在选择最能够实现招标人价值目标的投标人而我国各地采用的评标方法都存在自身嘚问题,且与国际通用的评标方法存在差距评标方法的不合理是影响招标人利益和投标人之间公平竞争的关键所在。《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的颁布实施使工程量清单模式下评标方法的改革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借鉴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