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与博士后后当董事长?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 ),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董事长不敢开除的清华博士与博士后后,董明珠坚决开除:后来科隆被他干垮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博士与博士后是标志一个人具备絀原创成果的能力或学力的学位是目前最高级别的学位。拥有博士与博士后学位或博士与博士后学位同等学力意味着一个人有能力由學习阶段进入学术阶段。具备出原创成果的能力或

是博士与博士后学位的核心内涵也是拥有博士与博士后学位的人的最本质特征。

1983年5月27ㄖ我国首批18位博士与博士后诞生。1983年10月19日我国首次培养出了第一批文科博士与博士后。至此我国的学位制度全面趋于完善、成熟。

博士与博士后是标志一个人具备出原创成果的能力或学力的学位是目前最高级别的学位。拥有博士与博士后学位或博士与博士后学位同等学力意味着一个人有能力由学习阶段进入

阶段。具备出原创成果的能力或学力是博士与博士后学位的核心内涵也是拥有博士与博士後学位的人的最本质特征。

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建立硕士、博士与博士后

之后各院校相继大量招录研究生。到目前为止中国高校的

学位制,课程答辩,录取系统基本建立成熟仅仅数十年的时间,中国高校以及科研单位已经为中国也为世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从中国畢业的

许多已经担任重要学术领导。其中相当一部分甚至在世界一流大学和研究室从事学术研究并担任学术管理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倳实。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中国的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从体制上已经具有一定的规范和系统,但是从学术理念教育本质,学位定义等方面还仍然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下文讨论的有关博士与博士后学位和学术研究的概念完全是基于欧美大学的模型和西方高等教育的悝念。

教授致清华大学领导的一封信中所言大多是对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弊病的批评和对艺术领域研究生教育的看法。他对

体制研究生培养,教学大纲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陈丹青是中国艺术界十分著名的画家。他对于中国教育寄予极大热情和希望由此,他以自己多姩的海内外工作生活经历为培养艺术人才诚恳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是十分值得欣赏的。

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有其独特的概念和定義。目前的中国高等教育事实上是在模仿西方的大学和

对于新型的中国高校,我们还都在摸索学习自己并不熟悉的西方教育系统并且囿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

现代大学是一个西方文化体系中的概念

<大学教育的目的>[2]一文中清楚的阐述关于中国大學的近代历史

为方便起见,引用这篇文章中的一段:

“现代大学是以Newman和Humboldt模型为基础而建立的概念这种大学与中国古典的大学概念有本質的不同。比如中国宋代在湖南建立的岳麓书院被称为中国最早的高等学府。但这种中国的高等教育机构与现今的西方大学概念有本质嘚不同中国在20世纪初才建立了一些教会大学,如圣约翰大学和

事实上就是某种意义上的Newman型大学。但是中国在50年代按照前苏联的模型建慥了更加专业化的院校比如农业学院,石油学院煤矿学院等等。从而在20世纪下半叶停止了Newman型的人文大学中国是在1980年之后才开始建立Humboldt型的研究大学。许多院校开始筹建研究生院并设立硕士,博士与博士后制度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中国再没有恢复Newman型的大学教育”

Newman 与Humboldt 模型在某种意义上说可以是分别针对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而言。Newman时代

还未建立。因而Newman主要是为大学本科教育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模型 [2]当代世界上西方大学本科教育都是基于Newman模型而建立的。Newman模型主要有以下几个与本文相关的主要论点

其一是认为大学是文明社会的湔提和基础。一个文明社会无法离开大学而存在而文明社会的建立必须基于高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只有大学可以使得这些最基本的攵明因素得以保障所以,道德和价值的教育必须包含在大学之中由于19世纪上叶的英国

还是某种意义上的教会学校,Newman认为:社会个人,以及大学的价值观应该由教会来奠定事实上,基督文明就是西方世界的价值理念而西方的大学自然以这种价值和道德来教育学生。

其二是关于个人的成长和个性的培养基于以上论点,除了价值系统的建立还必须有对个人修养和文化品味上的塑造和熏陶。这种个性嘚培养不仅仅是行为上的,更应该是内在的心理的方面的成长。Newman认为每个大学生都应该培养成为真正的“英国

他认为一个年轻人在未经过大学教育之前仅仅是一个不完整的人。他不懂品味毫无风格,谈吐粗略做派不雅,思维混乱缺乏标准。而只有大学教育才可能赋予学生一个文明社会要求的心理素质和行为规范大学应该不断地向社会输送教育良好,品味高雅知识渊博的绅士。如果社会上充滿了这些大学教育的绅士那么一定是一个稳定,和谐文明的社会。也正因为此大学是面对整个社会而提供的一种普通教育。而并不保证向社会提供卓越的精英

其三是关于知识的教育和学习。他认为大学(本科) 仅仅是传授和传播已知知识而不是探讨和发现新知识的地方那些探索与发现的活动应该在大学之外。同时他把教授与研究者分开认为教授仅仅应该注重教学和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和莋人两个方面那些学术研究活动与大学教育不能够混淆在一起。而对于知识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专业而应该十分的广泛包括哲学,历史艺术,拉丁文宗教,文学等等。只有广博的学识才可以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事实上,这种大学的理念在很大的意义上是针对古典社会的学习方式尤其对于十分专门的技术学习。因为在古典社会,很多专业的学习大多以小范围个人行为为多比如师徒和家教方式。而学习仅仅注重技术本身一个私人教师或者师傅的知识仅仅局限于特定的专业,从而无法提供其他更为广博的知识只是到了Newman模型的大学建立之后,才开始注重学生全面的发展今天现代大学的本科生教育就是遵循这样一个理念而建立的。比如理工科学生必须有相當一部分学时必须在人文学科而文科的学生也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21世纪受过现代教育的人无论什么学科都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学,科学和工程方面的知识比如环保,卫生健康,法律科学,计算机等等如果一个社会内的成员大多受过Newman大学的教育,那么这个社会才可能是文明的发达的,进步的

除了知识的学习之外,大学教育还必须强调每个人“自我” 的形成建立个性与自尊,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对世间万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判断能力。这种大学教育为一个社会能够保持冷静的思维提供必要的基础从而使得各种进步的思想在社会里得以实施。

Humboldt模型主要针对学术研究Humboldt在1810年创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所研究型大学:

。他的理念后来成为现代学術研究的基础和研究生院的模式在Humboldt之前的大学研究,主要是由教会和政府控制的而Humboldt首先提出学术独立和学术自由的概念,并在自己的柏林大学加以实施这种理念的提出使得科学研究从教会和政府控制的大学里走出来,并且逐步形成完全独立的学术体系和学术团体所鉯,Humboldt模型是今天现代研究型大学的基础同时也为学位制度奠定了学术规范和标准。更为重要的是 Humboldt模型为“知识分子” 的形成提供了理念上和精神上的一种标志。“知识分子” 其实是一个十分现代的概念这个概念在19世纪还没有清楚的定义。因为知识分子的一个核心理念僦是“独立的思维” 所以Humboldt提出的学术独立思想就是知识分子意识的前身。在Humboldt模型提出之后知识分子不仅以更为集中的团体形式 (大学和學术团体) 在社会上出现,更为重要的是找到了自己的精神认同:学术独立思维自由。Humboldt 理论的另一个观点与Newman不同那就是教学与学术的统┅。这在今天的大学里十分明显地体现出来

中国在真正意义上建立以欧美模型为基础的现代大学仅仅有很短的历史。事实上我们所说嘚现代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都是西方文化以及欧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发展演变的历史。对于西方文化许多概念的建立经历了數千年的发展,只是在现代社会的今天才有比较清楚定义并被学术界普遍接受。对于现代的中国人来说我们最熟悉的名词和概念包括:科学,民主知识分子,硕士博士与博士后等等。这些名词和概念在清朝末年以前无论在中国语言和社会理念里都还不存在因为大學和博士与博士后都是完整的西方概念,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它们在上世纪初进入中国时是十分朦胧和模糊的。即便是21世纪的今天我們还无法断定中国社会,包括学术界已经深刻的理解和接受了这些西方的概念

中国文明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有自己独特的哲學理念教育系统,和方法论中国的哲学以老,庄孔,孟为核心渗透于中国的文化,社会教育,和国家

的特点是以学者各立门戶,在众多的弟子中传播自己的知识和理念在艺术和技术领域多为师徒方式的传授。古典教育体系为家教和私塾与

等等。分析中国的攵化传统我们可以发现,尤其在近代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有明显的区别。

西方文明有三大组成部分:希腊经典基督文化,科学民主希腊哲学奠定了思维的基础,基督教建立了西方文化价值的核心科学是寻找真理的方法,而民主是社会的基本形式其中完善的科学體系与民主政治是西方文明在近代的产物,也可以定义为西方的现代文化它起源于17世纪的笛卡尔哲学和18世纪的英国启蒙运动。并很快波忣世界成为现代发达社会的主要特征。由于人类对科学的接受其它文化中的思维方法显然受到排挤甚至清除。比如中医阴阳说,风沝古天象,和八卦即便这些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方法仍然在东方民间流行,但在科学领域内部在科教系统,都不被承认与其说是方法的争论,不如说是文化的冲突即便在西方世界,所有科学系统强烈抵制排斥非科学思维,比如预言说算命说,古天象说

中国洎“五四”之后开始采纳西方文明中的科学理念和教育系统。比如小学中学,大学以至今天的研究生院。所有这些教育的理念和形式嘟以欧美教育模型为基础其中包括教学大纲,

录取标准,师资培养和校园文化。所有中国当代社会的教育体制在清末之前都不存在因此,对于中国社会现代教育基本上是模仿西方体制而建立的。虽然在制度和方法上全方位的沿袭了西方,但是在理念上还存在许許多多的误解甚至错误尤其在研究生教育,学位制和学术研究方面这里所指的学术包括人文和艺术领域。

对于学位制度尤其博士与博士后学位,我们必须有清楚的认识和理解在欧美国家,以美国为例博士与博士后是最高的学位。但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学位绝不仅仅昰博士与博士后(Ph. D). 美国以及欧洲的高等学位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研究型学位(Research Degree)另外一种属于职业型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为了避免中英文翻译的误差本文將直接用英文名称解释这些学位。

研究型学位的“博士与博士后” 英文为“doctorate”. 它来自拉丁文:“doctor”. 其中有“teacher” 的意思这个词起源于

是一個学术研究型的学位。它要求在学术研究领域有严谨的训练和考核一个博士与博士后必须懂得什么是学术研究,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學术服务在美国系统里,博士与博士后生不仅要通过最基本的博士与博士后资格考试修完固定的课时,平均B以上的分数还要进行深叺的学术研究并在世界学术杂志发表一定的论文。最后在博士与博士后委员会成功的答辩自己的学术论文才可能得到博士与博士后学位茬理工科,博士与博士后生一般要经过3-6年的时间才可能完成学业

博士与博士后(Ph. D)是以学术研究为基础的。离开了学术研究就失去的博士与博士后的意义那么什么是学术研究呢?在现代西方高等教育中首先必须在“科学” 的范围内从事学术活动。科学除了自然科学之外还包括人文科学比如社会学和艺术理论。在西方现代大学里没有任何可以被承认的“非科学”的“博士与博士后,” 也没有任何“非科学” 嘚研究活动于是,在讨论科学研究的课题时必须对什么是“科学”进行一般意义上的定义。但是关于科学的定义却并不简单它属于┅个哲学的范畴。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定义“科学”为现代国际学术界认可的学术活动,并且可以在世界正式的学术杂志上发表的一切研究成果而学术研究意指在对自然规律和社会现象的探索中创造,积累知识的活动由于我们刻意的定义这种活动属于科学范畴,那么学術研究即是基于科学概念的基础之上利用科学方法,进行的系统的理论与实验活动对于“科学” 的定义,可参见本文作者的论文“科學的定义”

西方高等教育除了研究型学位之外还有职业型学位。这些学位是为那些具体社会职业培养高级人士的比如医学,法律等等。首先这些学位是进行职业工作的基本要求,就如同博士与博士后学位必须是做教授的基本学位一样但是培训的目的截然不同。研究型博士与博士后是为了培养研究人员的或者是培养学者的。而职业型学位是为各行各业训练专门职业人员的职业型学位与研究型学位之间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前者必须在通过统一职业执照考核之后才可以挂牌行业。比如律师和医生而研究型学位没有这个要求。其Φ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职业的法律责任要求比如医生的职业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建筑师的设计决定房屋的安全因而有严格的执照要求。

医生和律师都是一种专业性极强的行业而工作的目的和性质与科学研究有本质的不同。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索和解译而医生必须及时地治病救人。所以研究型学位培养的是学者而职业型学位训练的是专家。因为这些职业比如医生和律师,并不從事任何实验和理论性的研究工作而是在实践中解决特殊的具体问题。比如治愈疾病诉讼法案。但是由于中文和英文的差别,把职業型的“Doctor” 都翻译为“博士与博士后” 是不够准确的因为中文里的“博士与博士后” 往往与学术,研究学者这些概念联系起来。而职業型学位的培训目的和以上这些活动没有直接的关系

必须指出,在高等院校的学位制里面还有一类属于艺术型的。比如音乐系里面有為表演型的学生设置的“Master of Music Art (M. M. A). ” 还有更高级的学位比如“Doctor of Music Art (D. M. A.).” 对于音乐理论的研究,还有 Ph. D in Music Art. 在音乐艺术里也有表演型学位和研究型学位之分。表演型的学位比如 MMA. 和 DMA.注重表演方面的训练。课时要求大多在表演技能方面的提高(如声乐和演奏)同时也有相应的理论课程。毕业时要求┅定场次的音乐演出但是Ph. D则没有音乐会演出的要求,而必须有论文的答辩从中可以看出,表演类的学位主要是学生演出技能的训练洏研究型的学位与其它领域一样注重研究能力,理论分析和学术水平。

在绘画设计,建筑等艺术科系里设有十分类似的学位。作为藝术专业Master of Fine Art (M.F.A.) 一般已经是的最高学位。因而可以满足艺术职业的要求甚至可以在高等院校艺术专业担任教授的职位。西方大学的艺术专业┅般很少设置Doctor of Fine Art (D.F.A.) (建筑学也是如此). 而且DFA往往都是

目前美国只有少数大学设有DFA。比如耶鲁大学设置有戏剧评论的DFA其它高等院校设置电影,视覺艺术文学创作等专业的博士与博士后学位。如果已经拥有MFA学位的人希望在高等院校竞争相应的教职才会考虑获取DFA一般从事艺术创作嘚人不会去读 Ph. D,而仅仅获取 Master of Fine Art.

制度一般笼统称为硕士和博士与博士后但是,欧美大学的研究生学位每一个都要其清楚的定义和严格的划汾,其中包括基础课范围专业课时要求,研究内容研究生资格,学术评审等等一般的意义上,只要确定博士与博士后的名称即可鉯按照高等教育的规定找到其准确的定义。所以对于中国大学每一种博士与博士后学位应该有教育部十分详细,清楚的科学定义否则會发生类似陈丹青教授对博士与博士后考核要求的质疑。作为大学教授我们首先应该对自己领域的学位制度有清楚的了解和认识。

对于博士与博士后学位无论是何种专业,在学生答辩之后都应该严格的质疑该论文是否“对知识有卓越的贡献。”

“但是在21世纪知识却是為了实用求职,专业甚至功利。至此知识便从教育的内涵中剥离出来成为社会竞争和生存的手段。如果某种知识在实用中没有多少意义就会在教学中淘汰,或者不受重视任何一门知识的教学大多有明确的目的,比如英语于托福数理化于出国,文史地于高考热門专业于求职等等。而因的施教和专业训练使得大学与教育完全隔离开来成为专门职业的训练场所。所以高强度训练出来的学生托福鈳以满分,但交流能力低下文科考试高分,然而不具备文雅的气质和高尚的理念政治第一名却缺乏思想和激情。这正如Newman所言:知识越專业越不成其为知识。如此训练出来的学生只具有极强的职业意识和竞争力。但是他们平淡索味,肤浅单一,缺乏品味和典雅沒有个性和风格。”

“如果一个人学过许多高深的课程而且门门都是满分,获得许多学位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受过良好的教育。除非怹上过Newman型的大学一个具备极强的竞争力与生存手段的人,比如在商业和企业方面的独特能力不见得需要大学教育。因为有许多成功的企业人士没有本科教育所以成功的定义在今天可以与教育毫不相关。大学的学位对于许多人来说的确已经变成了一种社会地位的标签洏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

一个社会之所以能够进步保持冷静的思考,富有色彩鲜明的文化个性具备人文精神和传统内涵,品味高尚溫文尔雅,完全是因为大学教育和它的知识群体如果大学离开自己的本质,知识分子首先会变质变性社会将急剧地退化和变异。而社會退化的特征是:道德沦丧焦虑浮躁,品味低下无视信义,假劣泛滥破坏文化,失去自我缺乏自信,迷失方向这样的社会可能充斥金钱和高科技,却绝没有希望和前途” 本文发表于《科学》上海2007年7月刊,转载请注明

最尖端的一小撮人,深受众人羡慕他们是智慧和能力的象征,是大多数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是国家未来科技经济发展的后备军。

近日通过对大连市五所高校在读博士与博士後生的调查,发现在经济方面由于博士与博士后生没有工资,仅靠微薄的津贴维持生活(本次调查显示H大学的博士与博士后生人均月津贴不到300元,达不到全国中等城市的低保水平)致使其在经济上完全处于依附地位(要么依靠家庭,要么依靠导师或他人)一小部分囚为了相对缓解经济上的压力,干脆就是一边读博士与博士后一边给自考学院或者***教育学院的学生讲课来赚取课时费,以供养自己减少家庭的负担。

另外在研究过程中,在资料收集与书籍购买、研究设备购置等方面经济因素都极大地制约着博士与博士后生的选擇(本次调查显示,博士与博士后生购买书籍等发展性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例不到20%)经济压力不可避免导致博士与博士后生不得不将主偠精力放在谋求生存上,从而影响其个人长远发展规划而且,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本科同学有房子有车子有孩子的时候心里的不平衡感哽甚,尤其是全脱产女博士与博士后更是“白天愁论文晚上愁嫁人”。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们也非常的努力,甚至比社会上做实际业务笁作的拿高工资的人都还要努力几倍为什么他们会这样的辛苦而得不到回报呢?

有一小部分博士与博士后生每天都在电脑旁做所谓的學术研究,据他们讲每天十几个小时的研究工作很累,致使他们的心理压力很大既担心生活问题,又要考虑论文科研无论是身体还昰心理都是一个严重的考验。《南都周刊》报道44岁的复旦大学博士与博士后生李开学不堪压力猝死在书桌前引起了大家对博士与博士后苼生活的关心。要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经济压力、就业问题是压在李开学也是所有在读博士与博士后生身上的三座大山。李开学生前嘚每月生活费只有不到300元读博士与博士后期间的补助比上海的低保水平还要低一半。这不禁令我们深思:连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的博士與博士后生何以进行科研创新和完成具有创新性的博士与博士后学位论文?

巨大的各方面压力使他们大部分人目前的生活单调乏味茫嘫且没有方向,不知道自己今天学的这些知识是否能够在将来有用武之地缺乏方向感,感觉比较迷茫在整个商品经济的社会现实面前,为了生活总是想方设法去考一些与自己所学专业互不相关的证,甚至有很多理工科的博士与博士后生去参加注册会计师的考试他们對自己所学的专业却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严重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博士与博士后生发表文章很困难尤其是人文社科类的文嶂,实在难以发表大家普遍认为,做学问搞学术就是做苦行僧一提到论文和科研就愁眉苦脸。他们本身也不愿意整天捧着厚厚的书本埋头于虚幻的阁楼里,建造更加虚幻的“空中楼阁”可是现实的论文科研压力又逼着他们不得不这么做。

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已经进荇了30年基本上各行各业也都是按照市场规律在运转。按照经济学原理价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任何一个产品的价格都集中体现了它的價值;按照人力资本理论受教育年限越长,人力资本的投资越大则价值也就越大,那么其外在的表现——价格也就会越高如果将博壵与博士后毕业生看做是人力资本的话,那么博士与博士后生应该获得的价格也相应的会更高。

其次关于博士与博士后生的供求状况

改革开放30年我国迅速地由研究生教育小国跨入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行列。据统计硕士生招生数从1982年的10778人发展到2007年的360590人,年均增幅为15.07%;博士与博士后生招生数从1982年的302人发展到2007年的58002人年均增幅23.41%,大于硕士生招生数的增幅从1996年到2006年,11年间我国的博士与博士后研究生教育茬总体规模上发展迅速全国授予博士与博士后学位人数从5578人增加到35628人,为原来的6.39倍年均增长率为20.4%。

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在首届全國地方大学发展论坛上指出:“2006年美国培养出了5.1万名博士与博士后中国大陆是4.9万名。到2007年我们的博士与博士后人数超过5万人,截至2007年我国累计被授予博士与博士后学位者达24万人,2008年培养博士与博士后人数将继续上升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與博士后学位授予国家。2008年4月中国大陆获准授予学士学历的大学有700多所,美国有1000多所但我们拥有博士与博士后授权资格的高校超过310所,美国只有253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经过刻苦学习通过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的莘莘学子在经历了两年或者三年的继续深造之后,仍然要面对曾经暂时逃避的就业苦恼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新问题。尤其是在经济危机的条件下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就业问题尖锐,博士與博士后生更是降价销售寻找一个安身立命之所。

博士与博士后作为学历教育的“塔尖”层次其教育水平不仅反映一国最高教育水平囷科研水平,也影响着一国知识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准中国的研究生教育20多年就走完了美国100多年的路,实现了“赶美超英”的目标对此,有学者用“大跃进”、“泡沫化”来形容长此以往,将很难保证博士与博士后生的质量

著名学者丁东尖锐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博士与博士后点和博士与博士后生的含金量便开始下降……现在中国博士与博士后生的整体学术水平,不但不如80年代前期的硕士生能鈈能超过那时的本科生,也很难说”教育部原副部长张保庆也认为:“我们现在高水平的博士与博士后生不多,导师水平不够这很麻煩”,“有些导师没有科研项目没有项目怎么带博士与博士后生,这不是瞎带吗”

2008年9月中国科协的一项调查,更印证了人们对博士与博士后质量的担心该项调查显示,对一直以来都令社会不齿甚至愤怒的“学术不端行为”分别有39%和23%的博士与博士后认为是“值得同情”和“可以原谅”的。这种“宽容”实在令普通人感到难以理解

目前,我国针对博士与博士后生的管理采用的是松散的导师带学生的管理模式,基本是学生一年时间上课两年时间跟随导师做论文。由于课题项目不多大部分的博士与博士后生都是在上课一年之后,就紛纷投入到找工作的大军当中到各个公司去实习,为将来的工作做准备更有甚者,刚考上博士与博士后就已经在外边的公司就职只昰期末参加考试就万事大吉。这种管理方式直接导致导师对博士与博士后生的指导不足

据调查,我国博士与博士后生导师数量远远不能滿足日益增长的博士与博士后生数量的要求使得当下我国每名博士与博士后生导师平均要带5.77名博士与博士后研究生,高于国外每名导师帶2至3名学生的比例

社会科学的性质决定了学习社会科学的学生不必像理工学科那样整天泡在实验室、整天做实验,他们的工作完全是靠洎己的意志力来决定的早晨几点起床、学习几个小时、学习的中途休息多长时间等,完全由自己控制和把握这就养成了随意性。

如果從事的工作和所学的专业对口那还可以将工作看成是对学术的补充,大部分博士与博士后生的工作只是为了养活自己赚点小钱而已。這样不仅浪费宝贵的读书时间而且会使得博士与博士后生的读书心态发生变化,一部分人就会脱离理论研究转而投向不能够最大限度嘚发挥博士与博士后生比较优势的领域。这不仅使个人的发展受到了时间的限制而且也浪费了国家宝贵的教育资源。

目前我国博士与博士后教育的经费主要包括生活补助、科研经费、奖学金、培训拨款、研究拨款、出国访问、教育基金等部分,但数量上严重不足

第一,博士与博士后生生活补助水平较低学位制度建立之初,国家对博士与博士后生补助非常重视博士与博士后生的补助水平相当于当时嘚五级工资标准,与当时生活水平、工资标准比较相对较高。中科院教授王铮回忆说:“1989年我作为博士与博士后研究生收入是91元这比┅般人高,他们是每月78元”但是,自20世纪90年***始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分配体制的改革,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而博士与博士后生资助标准变化不大,博士与博士后生补助水平与工资水平的距离逐渐拉开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2006年城镇居民镓庭中等偏下户的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为6108.33元而目前博士与博士后生补助水平大约为每人每年6000元,可见博士与博士后生补助水平非瑺低,只能勉强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课题组(2006年)对博士与博士后研究生的经济收入和开支情况调查显示,大部分博士与博士后生支出高于收入熟悉博士与博士后生生活状况的博士与博士后生导师也认为,博士与博士后生中经济困难者占有較大比例

2017年3月5日,“提高博士与博士后研究生国家助学金补助标准”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依据《财政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提高博士與博士后生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的通知》(财科教〔2017〕5号)文件要求,从2017年春季学期起提高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内的全日制博士与博士後生(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其中中央高校博士与博士后生从每生每年12000元提高到15000元即每生每月提高250元。

《财政蔀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提高博士与博士后生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的通知》原文中提到除中央高校博士与博士后生从每生每年12000元提高到15000元外,通知规定地方高校博士与博士后生从每生每年不低于10000元提高到不低于13000元。

第二科研经费严重不足。我国高校博士与博士后生资助经費主要来源于国家下拨的奖学金经费(主要是普通奖学金的方式)因此,目前积极推动的以科研资助为主的资助体系的资助力度不大資助金额有限。“一方面由于导师科研经费数量不足,博士与博士后生从这一渠道获得的科研资助比较少;另一方面我国研究型大学為博士与博士后生设立的助研、助教、助管岗位普遍不足,加上我国很多大学的财务制度中缺乏明确规定或者资助标准较低。因此尽管几乎所有博士与博士后生都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研究,但并不是都能拿到助研工资能够从助教、助管岗位拿到稳定工资收入的博士与博士后生为数也很少。”(摘自教育部原部长周济的讲话)奖学金方面不少高校的奖学金已经失去了其奖学功能和对学生学习的激励作鼡,变味为助学金几乎人人有份。这种资助结构体系没能体现资助的初衷也难以发挥各种资助方式的作用。

第三从资助结构来看,攵科博士与博士后生资助状况令人担忧通过对大连五所大学的历史、金融、社会、经济、会计五大院系全日制博士与博士后生收入调查發现,各学校基本上每月发放国家补助的350元和学校补助的240元科研经费方面,历史系博士与博士后生的科研经费几乎没有金融学和会计學专业学生平均每月能拿到200元左右。相比之下理工科的科研经费要高很多,基本上每月都能拿到1000元以上的科研经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现行体制下不同专业的博士与博士后生经济资助水平差别较大,文科博士与博士后生的资助状况更令人担忧

第四,国家留学基金委員会每年都会公派一部分博士与博士后生进行出国访问国家负担全部的费用,可是名额极其有限只有极个别的博士与博士后生能够获嘚这个资格,资助可谓是微不足道了

教育科研能力不足,与实际相差甚远

科研经费的严重不足直接导致教育科研能力下降。理工科的科研经费要导师自己解决这种状况导致了“教授像商人”现象的蔓延。在发达国家这种状况有所不同教授有国家拨款的教育经费支持,如果教授能够做出成果进行成果转化,将得到更多经费的支持

博士与博士后生导师一般一年带2~3名博士与博士后生,主要任务是跟其做课题一般来说,社科类的课题项目比较少文科类博士与博士后生几乎没有课题可做,从而无法锻炼博士与博士后生的动手能力和寫作能力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大学副校长韦穗表示,由于科研项目数量有限不少博士与博士后生从事的科研方向并不是学科前沿的研究工作,有的则长时间局限在一些低水平横向开发项目上好不容易申请下来一个科研项目,由于经费的限制相关的研究只能是闭门造車,没有实际的调研支持导致科研成果不符合实际状况,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导师和博士与博士后生花费大量时间研究出来的成果只能束之高阁,毫无用武之地

博士与博士后培养评价机制不符合教育规律,如各高校普遍存在的强制发表论文制度除学位论文外,必须在所谓核心期刊上发表数篇论文将论文数量作为惟一的考核指标,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家都在凑够要求的数量论文抄袭现象屡见不鲜,虚假论文遍地飞粗制滥造现象严重。

新形势下博士与博士后生教育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明确博士与博士后生的定位,还原大学的学術价值

国家、社会对博士与博士后人才的要求是什么教育学者熊丙奇指出,今天国内的博士与博士后教育其首要功能不是培养学术人財,而是满足社会对“具有博士与博士后学位人才”的需要就是对“博士与博士后头衔”的畸形需要,这导致博士与博士后教育规模迅速扩大而质量急剧下滑。因此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博士与博士后教育只保留“不起眼”的学术功能从根本上把大学“还原”为教育机构、学术机构,只追求教育价值和学术价值

根据学科性质,博士与博士后生教育应该是“***塔”里的科研学术训练而不昰大众教育。我们必须明确博士与博士后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博士与博士后生教育应以培养学术性人才为主,重视理论性、基础性学科的人才培养而不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博士与博士后生教育与硕士生教育的学科结构应该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目前我们所授予嘚硕士学位与博士与博士后学位二者的学科结构很接近。这种结构雷同一方面说明了博士与博士后生教育要以硕士研究生教育为基础,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没有真正体现博士与博士后生培养目标与硕士生培养目标的不同。博士与博士后的就业领域应该以研究和教学为主美国70%以上的博士与博士后毕业后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2006年我国博士与博士后生毕业后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人数的比例仅为46%该比例的丅降说明更多博士与博士后进入其他领域就业,这与博士与博士后培养初衷有所偏离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我国博士与博士后增长速度較快和结构的不合理。

按照“研究者”来定位博士与博士后生那么博士与博士后生就应该获得相应的工资,就应该具有“指导教师的科研合作伙伴”的地位如此,他们在经济上就能够自主在科研上就可以独立进行研究课题的规划和设计,在研究的道路上就能够更自由哋进行探索博士与博士后生创新的限制性因素就可以大大降低。

加大博士与博士后教育的投入多元化投入来源

中国有句俗语“重赏之丅,必有勇夫”政府应设立面向博士与博士后研究生的奖助学金,包括学费和生活费两部分大幅增加国家对博士与博士后生教育的拨款额度。国家作为博士与博士后生教育的主要受益方应担当主要资助责任。在资助对象上政府应给予基础研究和人文社会学科更多的政策倾斜,以扶持这些学科的发展

现在国家资助的科研课题一般只有资料费、设备费等,而没有“科研人员工资”的财政预算目前,峩国高校博士与博士后研究生“三助”岗位的津贴主要由学校筹集资金予以解决高校财力的有限决定了岗位工资都不高,一般是每人每朤300元左右各学校奖励资助增加部分,主要是由学校和导师共同出资其中,学校承担绝大部分导师从其科研经费中抽出部分给予补充,但各个高校能筹措到的经费毕竟有限其效果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应改变我国目前博士与博士后研究生“三助”报酬偏低的状況,推进科研拨款体制改革政府资助的研究课题应设立“人头费”项目,并建立相关制度来规定劳动报酬在整个科研经费中的合适比例使为博士与博士后生的科研支付劳动报酬有章可循。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博士与博士后论文的质量。以课题为依托考核博士与博士后苼的方法掌握情况。博士与博士后论文的研究和写作是训练博士与博士后生独立学习,以及从事研究工作所需要的逻辑思维能力与严谨求实作风的手段博士与博士后论文的题目选定、框架及实验设计、资料收集与处理等阶段,都是训练博士与博士后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嘚重要环节

将学术训练作为评价博士与博士后生的主要标准,改变现有的以论文数量为指标的标准针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严厉的懲罚,并且导师应该负有主要的责任实施博士与博士后论文答辩的匿名评审制度,规定每一位博士与博士后生答辩必须要求有若干位相關领域的外校博士与博士后生导师参加现场的答辩会并提出相关的前沿问题。将硬性的论文数量转变为软性的相关专业人士的现场答辩把论文答辩作为评价其是否能够毕业的主要标准。

重视产业部门的博士与博士后生培养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产业界的博士与博士后生培養能力一直为人们所忽视。我国的大型国有企业不乏一些高水平的科技和管理人才他们不仅拥有较雄厚的本学科知识,而且也有丰富的實践经验有较强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能力,这是一笔潜力巨大而且条件优越的教育资源这些企业如果采取与高校、科研部门联合,或者为其单独设立学位授予点的方式不仅可以为我国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开辟一条有效的渠道,而且也有利于缓解我国应鼡型高层次人才不足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充分发挥我国产业界对专业型博士与博士后的培养能力通过博士与博士后生的培养来增强企业的“造血”功能。当今许多发达国家如英国的企业与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美国广泛开展的“合作”教育或称工业与大学的联匼体以及日本的向社会聘任导师等做法,都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很好的范例

博士与博士后是最高学位,就是说可以作为学生得到的最高沝准(有些国家博士与博士后生也是工作职位如德国)。博士与博士后后又称博士与博士后后研究员,指那些在取得博士与博士后学位之後在大学或科研机构中有限期地专门从事相关研究或深造的人博士与博士后后不是学位。

博士与博士后后研究人员是指经批准并在全国博士与博士后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注册在流动站或工作站里从事博士与博士后后科研工作的人员。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其一、“博壵与博士后后”表明的是一种经历博士与博士后是最高学位,不能把“博士与博士后后”看成比博士与博士后更高一级的学位对博士與博士后后研究人员不能再授予其它任何名义的学位称号,同时“博士与博士后后”也不是专业技术或行政职务

  其二、博士与博士後后研究人员主要从事科学研究,而这种科研工作往往具有探索、开拓、创新性质

  其三、博士与博士后后研究人员是国家正式工作囚员,而不再是学生他们在博士与博士后后研究期间要与其他正式职工一样计算工龄,除享受国家规定的优惠待遇外还享受同本单位囸式职工一样的各种待遇。

  其四、对设站单位来讲博士与博士后后是有期限的工作人员,不列入正式编制工作期满后必须流动出站,在其获得固定工作岗位前实际上处于流动状态。

博士与博士后后的起源地在发达国家很多博士与博士后毕业后难以找到固定工作位置,而准备争取固定工作位置就到想去的单位(一般是大学或者其它科研机构),从事一定的研究工作于是他们就成了博士与博士后后。“博士与博士后后”不应理解为一种经历“博士与博士后后”全称应是“博士与博士后后研究员”,——即“博士与博士后后”是指囚博士与博士后后研究员中“博士与博士后后”三字只是表明一种经历,而非指“博士与博士后后”就是一种经历“博士与博士后后經历”才应指一种经历。口语中他是“博士与博士后后”。正确的理解应是——他是取得博士与博士后学位之后在大学或科研机构中有限期地专门从事相关研究或深造的人

在我国,博士与博士后后经历时期形式上更象一种博士与博士后后教育要进博士与博士后后工作站,出站后颁发一种经历***你要搞清楚的是一点:包括我国在内的几乎所有国家的最高学位都是博士与博士后,没有博士与博士后后這个学位

在职博士与博士后是指学习 方式相对脱产形式而言,既通过正常入学考试(统考或单考)取得入学资格在培养单位教学或培養方案许可的情况下,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博士与博士后生

读在职博士与博士后没有学籍。读在职博士与博士后课程考试达到要求论攵答辩通过授予学位,发学位***不发***书。

(一)申请人必须已获得硕士学位并在获得硕士学位后工作五年以上。

(二)申请囚应在教学、科研、专门技术领域做出突出成绩在申请学位的学科领域独立发表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或出版过高水平的专著其科研荿果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以上奖励。

具备申请博士与博士后学位基本条件的同等学历人员应当在学位授予单位规定的期限内,向学位授予单位提交以下材料:

3.达到申请学校对博士与博士后生研究生要求的公开发表的有关学术论文出版的专著,以及科研成果获奖的证明材料;

4.申请人所在单位向学位授予单位介绍申请人的简历、思想政治表现、工作成绩、科研成果、业务能力、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外語程度等方面情况的材料;

5.两位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专家的推荐书其中至少有一名博士与博士后生指导教师。

已经资格审查合格嘚申请人按博士与博士后研究生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参加考试。自通过资格审查之日起一年内完成全部课程考试,且成绩合格未通過课程考试者,本次申请无效

截止1990年底,共授予博士与博士后学位约

人截止1999年8月30日,我国共授予博士与博士后学位

余人;截止2009年8月31日累计授予博士与博士后学位

  • 1. .中国改革论坛网[引用日期]
  • 2. 陈世清:超越中国主流经济学家[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3
  • 3. .中国改革论壇网[引用日期]
  • 5. .网易[引用日期]
  • 6. .浦东新区高层次人才服务网[引用日期]
  • 7.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引用日期]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