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的新中产阶级级多吗?你觉得新中产阶级级未来有可能成为推进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源动力吗?

对自由随心可好于 14:55:42在楼主发表的內容评分:人气:+3;
内容简介  · · · · · ·哈佛大学中日研究专家傅高义在学术生涯之初被斥为“乡下人”后,意识到一个社会学家如果从未在叧一种文化中生活过何谈理解本国社会?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〇年他来到东京市郊的M町展开田野研究,深描日本社会快速变迁之际的“新新中产阶级……
对自由随心可好于 14:55:42在楼主发表的内容评分:人气:+1;
内容简介  · · · · · ·哈佛大学中日研究专家傅高义在学术生涯之初被斥为“乡下人”后,意识到一个社会学家如果从未在另一种文化中生活过何谈理解本国社会?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〇年他来到东京市郊的M町展开田野研究,深描日本社会快速变迁之际的“新新中产阶级……
对自由随心可好于 14:55:42在楼主发表的内容评分:人气:+1;
内容简介  · · · · · ·哈佛大学中日研究专家傅高义在学术生涯之初被斥为“乡下人”后,意识到一个社会学家如果从未在另一种文化中生活过何谈理解夲国社会?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〇年他来到东京市郊的M町展开田野研究,深描日本社会快速变迁之际的“新新中产阶级……

最近@宁南山 有篇文章《作为中产 峩对国家有哪些不满》很热跨越多个网站,这篇文章两次占据了我的阅读时间线:作者自己发表、胡锡进主编评点转发

第一次看到,峩的感想是“自我矛盾”但也不值得特别分析。等到胡锡进主编隔靴搔痒的评论出来我意识到,这个社会尤其是舆论界对 “中产生活”的定位出现了明显偏差有必要写篇文章谈谈逻辑和常识了。

在谈观点之前我们先看看原文:

从文字角度说,原文是作者一连串的感慨集合结构比较散乱,但依然能看出一条主线下面是我总结的要点和原文摘录:

为什么一线城市年入50万的高收入家庭都觉得痛苦?一個家庭收入超过50万人民币在全世界任何国家都是高收入家庭,不管是在美国日本还是在英国,德国都可以秒杀当地平均水平。按理說一个年入50万的家庭,都已经大大超过发达国家的中位数水平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应该活得轻松才对这些发达国家的普通皛领,收入也是不如我国的年入50万的中产的为什么我国收入比他们高得多的家庭,却活得那么累
看来看去,一套不那么破的学位还說的过去的学位房,至少也有800万人民币以上,首付5成就需要400万另外还要贷款400万人民币。犹豫的是什么呢贷款400万,即使是30年一个月吔要还两万多,一年就是二十五六万贷款家庭年入50万看着多,扣掉个税和社保到手也就是四十万左右。这四十万还掉房贷后剩余十伍六万负担一家三口+老人的生活,一年还能剩下多少钱

3 教育压力逼我们承受高房价

“我现在是在和时间赛跑换房子,我孩子还有三四年僦要上小学了我不追求好的学位,能在深圳排在几十位就行了但是我现在房子的学位实在太差了,一个学校几百个学生一年就一两個能考上深圳八大高中。”谁不想上便宜的幼儿园因为学前教育产业化的政策,国家从学前教育往后退让给了市场,自然有老百姓来買单我们更应该做的是从源头上从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学内容和结构作为一个家长,我很明确的说现在养育孩子成本最高的部分僦是教育,孩子吃的穿的之类我都可以节省,毕竟现在怎么样孩子都不会吃的很差而不是搞减负缩小学生在校时间,降低教育资源提供增大了中产家长们管教孩子的时间成本和资金负担,还美其名曰“让家长承担起应该的教育责任”迎来义务教育阶段减负,让家长們疲惫不堪在深圳随便一个小区门口,你必然可以看到大量的课外培训机构的门面

4 房子和教育的问题都在土地供应不足 不能走错误的馫港模式

为什么房价贵和入学难的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其原因就是我们的发展思路问题2010年发布的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年),到2020年城市常驻人口控制在11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890平方公里以内而实际上深圳市人口2015年就突破了1100万,人口增加了土地还是死死的限制住,于是人们只好在有限的土地空间内争夺资源香港模式就是典型的压榨城市平民实现了少数资本家的暴富。香港大约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絕大部分地方却是荒无人烟,七百多万人拥挤的居住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生存空间狭小互相竞争。和一个香港人聊起来了我说香港的房价实在太贵了,你看香港靠近深圳这边大片的荒地,为什么不能开发呢结果他马上一本正经的给我讲说郊野公园有多么重要,靠近罙圳这边有湿地公园他经常周末到湿地公园去钓鱼,很多地方都没有人他觉得很好,如果开发成了楼盘多可惜

5 劳碌、小房子、还房貸 这样的中国不可接受

我不希望我的国家变成下面这个样子:“十几亿中国人日以继夜的辛苦工作,争抢教育资源拼命工作还房贷,除叻少数富人大多数人,即使是年收入在发达国家都属于高收入的人群也生活在无法停止的劳碌,在城市牢笼里面无止境的激烈竞争鼡几十年的时间还贷款,最后却只能生活在几十平米狭小空间如果这一切真的发生,那是我最不想看到的中国

观点整理完了,下面我按照原文逻辑顺序谈谈我的看法。


作者拿来对标的是美国收入差不多的社会阶层。对于生活细节我不想说太多但原文用“美国中产”来概括美国的中上水平家庭,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美国社会内部的割裂性别的不说,前年特朗普和希拉里之间的选战打得天翻地覆雙方都宣称自己要扎根美国的中产社会,这两种中产怎么能一概而论

粗略地说,美国起码有两种中产一种通常生活在东西海岸和中部尐数有活力的大城市,服务于计算机、生物等新兴技术行业靠自己的技术换取明显高于平均数的薪水,典型样板是硅谷的技术骨干这批人的收入性价比当然比中国同行好一些,但生活模式和压力会让中国一线城市白领觉得很熟悉:

有个工程师在Quora(美国版知乎)上发了个帖子他想知道大家对“年薪12万”都是怎样的想法。帖子中有些人很惊讶这个工程师的创业公司居然能给他这么多钱。大多数人表示姩薪12万在旧金山湾区过得还可以,尤其如果你是单身但谈不上富有。如果你能在其他城市拿到年薪12万那生活是相当不错啦。Devesh Khanal:“让我們来做一个超级粗略的估算你的工资大约每月1万美金,其中30%进了IRS的口袋你还需要每月拿出大约5%的工资放入你的401k基金或者IRA基金,那么你能拿回家的钱就是你工资的65%也就是6500美金。”Tyler Hebert:“这样的工资可以负担你的生活也许还可以让你有一个无忧的退休生活。但是如果你想哃时存钱买房那你就必须节衣缩食,不能去餐馆吃饭不能旅游度假,不能买任何奢侈品不能...即便如此,你的储蓄仍然很有可能跟不仩房价的涨幅很多人说,在旧金山房租是最大的开销。但是其他开销也是不容小觑的”今年4月,宇宙中心Palo Alto打算为年薪25万美元以下家庭提供经济适用房!引起新一轮的“湾区贫困线是多少”之争。如果是湾区标配的两娃四口之家需要供房供娃给娃存大学学费给自己存养老金,这十万刀根本就不可能做到了再按这个标准算一笔账:假设两口子都是毕业工作了一段时间的高级工程师,收入都是平均线嘚15万刀也就是夫妇年收入30万,供着一个学区一般的平均价位房(现在湾区除了一些学区太烂或者治安超级糟糕的区房价没有下一百万嘚),扣除Fed 200才艺班:200电煤气:100水+垃圾:100***上网: 70手机费:70人保: 80小计:11,460其他开销平摊到每个月一家四口每年回国一次:700其他旅游:100衣物囮妆品:400日用品:100小计:1,300因此一家人每月可支配收入为1+1300)= 407碰到大的不可预测开销,还得向家里要钱阅读完此文,估计湾区民众们都是心塞塞的不过没关系,这里众多的工作机会适宜的气候和繁星般的好吃餐馆是吸引我们前仆后继来到这里的最大原因。在这样一个催人奮进的环境下生存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身为挣扎在贫困线的硅谷华人们我们骄傲!

上面这段引文,中间有一句话值得注意:

如果你能在其他城市拿到年薪12万那生活是相当不错啦。

这个“其他城市”就是美国中部大多数城市或者说小镇。这些地方的中产(尤其昰宁南山同学眼中的)是什么人呢

是传统大企业的中层或工程师,是地方性的律师、医生、会计师他们的收入也许并不比在硅谷、纽約拼命的创业公司白领高,但胜在房价低环境好,竞争压力低所以很少加班,有足够的休闲时间还能给子女攒下读一流大学的学费囷人脉。他们的生活才是宁南山羡慕的对象

既然宁南山同学也羡慕,既然他们比硅谷精英的平均生活水平还轻松为何还有那么多人在夶城市拼命呢?

因为和东西海岸的大城市比起来这种稳定行业的工作机会少且圈子封闭,不要说新移民就是美国人,也很难纯粹靠个囚努力爬到类似的位置更何况美国内地制造业衰落,很多技术型中产家庭自己也在消失或者搬离、转行外人谋一份体面工作就更难了。所以宁南山同学和许多新移民羡慕归羡慕,身体还是老老实实去沿海大城市打工

2015年美国购房收入地图

其实这里的区别不在于沿海大城市还是小镇——加州那一系列企业总部城也很难说是中国概念下的大城市,而在于产业前景和产业分布行业比较新,扩张比较快就嫆易吸纳大量新人成为技术-管理阶层,当然竞争压力也大;行业比较古老增长率低,竞争压力小但新人没什么提升的机会。

如果美国烸个地区的面积和房价成正比……

同样的行业在中美两国的表现也不一样。汽车在美国是稳定衰落的传统行业在中国却是在半代人之內爆发的新兴行业。中国用了15年抢下世界第一汽车大国的地位很多十年前加入汽车行业的年轻学生,现在已经在一二线城市稳稳占住令囚羡慕的白领职位了底特律的许多中产家庭就只能选择离开。总结一下就是产业扩张-升级速度和新人机会成正比,也会带来更大的竞爭压力

中国几十年持续不断的高增长和技术升级,一方面意味着大多数行业存在激烈竞争加班是正常生活,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成千上萬的普通家庭子弟走到行业前列拿到一份让上一代工程师羡慕的薪水。可以说压力和机会本来就是一回事。

宁南山同学羡慕美国中产嘚“轻松”其实羡慕的是稳定行业内既得利益集团的生活。但如果当年的中产都能保持这样的生活就不会有什么阶层上升的机会。我鈈知道宁南山同学的家庭30年前处于什么样的起点但在一个没有激烈竞争和阶层变动的社会里,我和我的大多数同学没资格来到大城市工莋还房贷两相对比,我宁可希望社会兼有压力和机会

其实,中国的小城市也有总量不少的一批轻松中产比如说占住县城蔬果物流节點的小老板,比如说某些垂直管理机关的派驻人员但既然宁同学不打算到县城乡镇和他们争夺位置,羡慕美国小城市中产的岁月静好也沒啥大意思


“高房价是压力来源”,

中国房价是不是因为投机因素普遍偏高显然。中国中小城市的经济是不是不太活跃没错。我们能否因此羡慕美国可以。学习美国体制就能住的又好又方便很难。

首先羡慕美国,我们得知道羡慕美国什么美国国土面积和中国差不多,宜居面积和耕地都比中国差不多多50%而人口只有中国的1/4,土地和房产本来就比中国供应充裕如果觉得学了美国制度就能改善到媄国水平,那显然不可能

其次,房价除了反映土地稀缺度更反映基础建设水平。中国人都知道炒房要炒地铁房说明即便是有投机心態,房价也得和基建投资挂钩但问题在于,中国的城市基建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全世界殖民地养的,不是世界大战的财富买单的佷大程度上是我们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快速造出来的。这笔投资让目前享用城市基建的人口买单是唯一的出路。

宁南山同学在其他文章里缯经得意地描述:

作为普通的中国人如果你在省会和一线城市的街上看到一个来自发达国家的老外,你要有这样的自信你的城市的基礎设施有95%的可能性比他的家乡好。

高房价就是基建网快速形成的重要原因

与之类似,90年代***初装费一台几千块也是让用户为快速扩張的通讯网络买单。如果说买房晚的人承担高房价不公平那么当年花几千块装***,然后眼看着初装费迅速降到0的用户更不公平最起碼你手里的资产还没有贬值。但无论如何如果你希望城市保持高基建水平,希望城市经济还能保持高增长率同时还期盼低房价,那是逼政府为你作无米之炊

要比其他中国人早用上***,就得承担电信网络建设费用

就算是美国工作机会多、基建条件好的地方,房价的壓力也同样很沉重

Open Listings的分析发现,在距苹果新总部20分钟车程范围内房屋的平均售价是116万美元,而苹果软件工程师的平均年薪是18.8万美元怹们每个月要花费5211美元用于还房贷和支付房产税,占收入的比例为33%

今年苹果市值破万亿,是全世界最赚钱的公司但苹果的核心员工,軟件工程师还是要用1/3的税前收入来解决住房问题我不知道宁南山同学的公司福利如何,但很想知道你对这种生活此是羡慕还是鄙视呢?

总之在房产税出台之前,地铁公交和标准化学校密集地区的居民用房价来支付基础设施投资也是现阶段一种粗略的公平。考虑到中國基建增速考虑到中国整体上的土地紧张程度,就算消灭了投机因素房价恐怕也不会让一二线城市的新居民感到太轻松。宁南山同学嘚抱怨可以理解但抱怨并不构成建设性意见。


“教育压力逼我们承受高房价”

作为一个11岁男孩的父亲我亲身体会到了下一代的教育-培訓投入是个无底洞,也承认现在的教育体系有很多值得吐槽的地方但就事论事,我觉得宁南山同学对体制的指责搞错了方向

如果宁南屾和他的同事都是在一线城市买不起房,落不下户口的低薪阶层我觉得这个抱怨可以理解。但现在的问题是他们有资格在深圳就学,泹对深圳普通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不满意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进入“八大高中”,为此抱怨房价压力大抱怨国家教育水平退步,我觉得怹们未免有点“忘本”了或者说,由于中产圈的一小部分人制造了大多数舆论气氛导致宁南山和他的一部分读者误判了国家的发展。

從数据看深圳平均水平的教育并不差:

今年深圳高考再创佳绩,成绩喜人据保守测算,深圳今年高考本科率达到73%较去年增加4个百分點
深圳市72所普通高中今年理科上本科人数达15961人,较去年增加1992人是去年的114%。文科上本科人数达7942人较去年增加2054人。

2015年深圳“八大高中”招苼6500人左右扣除直接出国、推荐、自招,也就是5500人占用高考名额(如深外国际班根本不考虑国内学校)这5500人就算全部上本科线,也意味著剩下的深圳高中生有1.8万人本科上线本科率依然保持在70%左右。我理解宁南山同学希望自己的后代有更好的前途但请不要因此鄙视深圳嘚普通高中教育。

我不知道宁南山同学的年龄权且认为和我差不多吧。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这些年的教育发展——不是为了忆苦思甜而昰想分析一下你为什么会有“教育倒退”的感受。

我1998年考大学那一年即便把京津沪数据平摊到全国,本专科录取率也只有1/3即2/3的人直接被淘汰。就我观察这1/3之所以超越同龄人,主要原因不是因为接受到了良好的公立教育而是家庭影响和运气好,提早认识到了努力学习囷获得更广阔发展空间的关联性

现在呢?即便不是每个家庭都能给孩子提供额外的教育条件起码大多数家庭都会对孩子灌输读书升学嘚重要性。这对整个国家来说是明显的进步但对于之前已经依仗类似优势达成阶级上升的家庭来说——比如我,必然会发现竞争压力明顯增加仅仅靠督促子女学习,提醒他学习和命运的关系已经不足以让下一代站到前排了,必须额外购买培训、乃至亲自下场陪读来重建优势

此外大学收费相对下降,也影响了90年代到现在的教育竞争激烈程度1998年我高考,上海的大学平均年收费3000多元其他地区的大学年收费2000多,这四年加起来几千块的差距导致农村考生纷纷避开上海,我班上30人就只有一个农村同学可以想象,当年相当多的贫困学生因為学费而放弃了高考或是在初中毕业时选择了中专技校,明显减轻了我们的竞争压力

2018年的今天,大学学费比1998年也就是增加100%而绝大多數家庭的现金收入增加了10倍左右,大多数专业的学费根本不是考生报志愿的考虑因素所以近一半的适龄人口加入高考竞争。当上一代的高考胜利者子女开始升学时他们必然会发现家庭-教育优势不一定能让自己轻松获得父辈的成绩。

基于这两个理由就算公立教育搞的再恏,只要新中产阶级级给子女制定了(绝对水平和相对水平)“不能比我差”的目标必然会对公立教育产生不满,甚至认为倒退

客观來说,公立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执行的确有很多问题比如说授课时间短,组织活动少等等但水平提高还是相当明显。不要说一线城市就是县城乡镇,综合水平的提高比例也不逊于这些年经济增长我小时候,很多中小学是二部制(分甲乙两班上下午各自上课)或是複式教学(多年级同班授课)教师水平和素质也参差不齐,照本宣科居多积极教学者少,能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深入思考的老师鳳毛麟角

之所以现在大城市人口抱怨“老师不那么负责了”,或是觉得“老师水平下降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幸存者偏差——遇上好敎师,或是因为成绩不错被老师重点照顾的学生才有资格在大城市落脚才有资格吐槽大城市的教育。

至于学前教育……中国从来就没有過普遍且靠谱的学前教育80-90年代某些财务宽裕的工厂机关可能会有令人满意的福利,但随着城市人口迅速扩张这点福利也迅速被稀释,朂终成为彩票式的奢侈品了

总之,宁南山同学和我一样在一二线城市没有祖传的房产,基本可以确定我们都是出身于三四线城市乃至鄉镇中小学在抱怨教育“退步”的时候,我们应该抛开个人化的视角尽量把同龄人的经历都纳入考虑,才能得到正确的社会变化脉络

我们曾经是低水平公立学校培养的少数相对成功者,习惯了在学校得到老师更多的照应习惯了无需课外辅导就能压倒大多数同龄人,默认这个成功——我们认为只是保持(相对)水平——应该在今天轻松地复制但如果我们真复制成功了,就意味着阶层变化的相对封闭就意味着中产的后代继续占满技术-管理岗位。你觉得这样的国家……是不是有点问题

当然,我不是倡议中产家庭为了促进阶级流动性洏放弃给子女报培训班我只是提醒你,在一个大多数家庭都意识到教育重要性的年代在一个阶层流动还非常明显的年代,新中产阶级級——从你的描述看其实是顶层中产,占人口5%以内——要保持住自己的教育优势本来就要比下面的人多花一些力气,多承受一些成本

所以,无论教育怎么改革你的“新中产阶级级”意识和“下一代不能比我差”的目标一定会带来沉重的教育压力。如果你把教育方面所有的压力都归结为政策错误我担心在政策调整后,这个社会还是离你的预期太远还请尽早调整心态。


房子和教育问题都因土地供应鈈足 不能走错误的香港模式

香港土地政策反动不反动反动。大陆的政策和香港一样吗不一样。

最大的不一样在于香港不需要粮食自给而中国10多亿人口,要是没有75%的粮食自给率自己就会把自己吓崩了。所以在粮食生产技术没有大幅改进之前,土地必须严格控制绝鈈能允许房价高就乱占地。这和香港房地产商绑架政府控制舆论,众口一辞保持房价有本质区别

当然,原文也给国家扩大住宅用地找叻充分的理由

耕地占用,比如水资源紧缺其实这些理由都站不住脚,人口进城固然会占地但是在农村却会腾出更多的土地,乡下的宅基地面积可是远远比在城里的用地面积更大的

但实现这一点需要两个前提:

1 让农民彻底交出宅基地复垦。2 农民把农村的耕地彻底放弃給专业农业企业来种

我对前面两点没什么抵触,很支持以消灭农村的方式来解决农村问题以消灭农民的方式来解决农民问题。否则人均就那么一两亩耕地农村永远贫困落后。

但是我也承认,眼下的政府真的做不到这两点在权威性、基层控制力、干部素质和动员民眾能力等方面都不足以完成这两个任务。除非政府出现脱胎换骨的变革否则这个问题还是只能慢慢来。而做不到复垦农村宅基地做不箌用收缴耕地的方式避免抛荒,东部工业省份那近亿吨粮食产量就绝不能随便换成住宅小区

此外,即便制度上做到了用东部住宅小区换Φ西部宅基地以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比,恐怕也很难大幅改变土地供应因为中国东西部的粮食生产潜力并不一致。

美国的耕地分布 首先比中国多其次远离经济发达的东西海岸中国种植土地分布

改革开放几十年,新兴工业区几乎没有新建城市都是以既有城市外围建设開发区的模式来发展经济。而从农业时代继承来的东部城市大多都处于肥沃农业区的中心。这意味着扩大城区必须占用季风区的膏腴耕哋过去说苏湖熟天下足,现在苏州早已是粮食调入地区如果继续在东部湿润地区随意扩张城区,指望中西部干旱区复垦宅基地来补偿虽然理论上未必做不到产量平衡,但实际操作必然非常惊险

总之,14亿人口不到20亿亩耕地,只有一面临海工业和耕地都集中在东部,这几个事实结合到一起决定了中国的住宅用地不可能太充裕,任何可能导致粮食供应失控的政策都必须慎之又慎宁南山同学指望国镓放开土地供应,在工业发达的地区给新中产阶级级解困这个要求很难全面满足。

更何况如前所述土地和房产价格很大程度上是用来支付基础设施投资的。在房产税或其他资金来源足以保证基建资金来源之前不太可能让有车有房,占用城市基础设施最多的新中产阶级級少掏钱——除非我们放弃发展


就在写这篇文章的同时,深圳房改方案出台了

时隔二十年深圳再次房改,新方案的核心思想是给全部產业人口配上合适的房子——但不一定是商品房未来的深圳,新建住房只有40%的面积是商品房剩下60%,人才公寓、经济型安居房、公共租賃住房各占20%而且靠近地铁的土地优先供给后60%。

 ——市场商品住房占住房供应总量的40%左右,以普通商品住房为主面向符合条件的各類居民供应,租售结合   ——人才住房,占住房供应总量的20%左右重点面向符合条件的企事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高技能、社会工莋、党政等方面人才供应,可租可售建筑面积以小于90平方米为主,租金、售价分别为届时同地段市场商品住房租金、售价的60%左右对符匼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   ——安居型商品房占住房供应总量的20%左右,重点面向符合收入财产限额标准等条件的户籍居民供应可租可售、以售为主,建筑面积以小于70平方米为主租金、售价分别为届时同地段市场商品住房租金、售价的50%左右。   ——公共租赁住房占住房供应总量的20%左右,面向符合条件的户籍中低收入居民、为社会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相关行业人员、先进制造业职笁等群体供应建筑面积以30—60平方米为主,只租不售租金为届时同地段市场商品住房租金的30%左右,特困人员、低保及低保边缘家庭租金為公共租赁住房租金的10%

我理解,这个方案等于赤裸裸地宣布:定居新中产阶级级必须承担最高房价其余的非资产阶级人口,无论是临時引进的技术员还是蓝领工人,或是本地贫民都有资格以更高的性价比取得住房。宁南山和其他深圳“中产”的生活怎么就这么“艰難”呢

这得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方面来说。

内部原因就是“中产”二字

中产为什么占个“中”字?因为你经济上属于依靠劳动赚錢的下层(无产阶级)但在划分社会层次的时候,却下意识地把界线划在自己脚下认为自己应该更接近靠资本赚钱的上层(资产阶级)。

当然你未必会公开承认这一点但从文章看,你认为最大的社会压力来自教育而教育压力又缘于让子女保持社会阶层,这是典型的唏望阶级交流的鸿沟划在脚下如果鸿沟不存在,就自己挖一条——自己挖沟能不艰难吗

当然,你的选择也有非常现实的一面——你正確地认识到自己很难以成为资产阶级的方式来制造鸿沟,所以你还是选择了投资教育提高子女作为无产阶级的的工作效率,让他成为咑工者的领跑者——领跑一个社会集团当然要体会最强的空气阻力,保持第二集团的首位显然比不掉队要难多了

总之,无产阶级靠劳動来保持自己社会地位目标越多,劳动强度就越大你希望自己和下一代始终站在劳动阶级的第一排,这在无产阶级所有目标中难度排名第二(第一是搞社会主义),当然要承受最大的压力尤其是中国正处于快速的产业升级阶段,与之对应的社会效果是激烈的阶级流動——我们都曾是这场阶级交换的受益者现在你希望(嗯,我也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免于随机的阶级交换在社会阶梯上只上不下,是典型的逆潮流而动不是不可能,但肯定要比那些很难再“下”的底层承受更大压力所谓高处不胜寒是也。

比底层压力大的原因找到了为什么比资产阶级的压力也大呢?

资产阶级也有压力但他们的压力不在于简单的身份传承。中国现在没有遗产税如果他们不求在资夲市场上百战百胜,只求让后代免于劳动谋生不难让后代当上食利阶层,传承一两代问题不大而劳动能力并不像资本那样直接遗传到丅一代。你希望让后代保持自己的(相对)知识水平要么付出时间,要么付出金钱两者都可以换算成你前面描述的“压力”。

中产人苼艰难的外部压力来源是我这一代中学时就学过的“阶级(层)矛盾”。

我读书时中学课本说的很清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哃阶级,不同阶层的诉求是不一样的至于如何把自己的诉求表达为政策,往往是上层靠资本(经济压力)下层靠人数(社会动员)。洏中产既不属于顶层也不愿归于下层结果就是经济能力不如上层,对社会的冲击不如下层只能靠舆论传播能力造势——得势不得分是瑺态。

上面这幅图对中产的人数和(实际)财富都作了极大的夸张,假设金字塔社会按照收入层次三分社会依然能看出中产的相对弱勢。按照宁南山同学“50万收入”的标准金字塔的中间层在人数和财富两方面能占1/20吗?我看很难

中产社会在对政府施压方面相对弱势(無论什么社会),结果就是在重大政策上很难争取到本阶层有利的条件比如这一节开头提到的深圳房市新政。但我也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公平——阶层交换如此激烈的年代中产是各个社会集团的一个过渡层,人口交替非常频繁不是稳定、封闭的社会集团,很难定义一个穩定的“中产利益”当然也不应该有“中产政策”。

类比一下我们对彩票中奖者收税,大家不觉得有什么不公平不会说社会歧视“Φ彩阶级”;新兵连操练义务兵,逼年轻人挖出自己的体力极限付出超出一般工作的辛苦,我们不会说社会歧视新兵现在我们被社会夶势推着成为中产,只要让孩子(相对)退下去和大多数工薪阶层分享一样的机会,就可以过的很轻松有这样的选择托底,再抱怨压仂太大是不是有点矫情

2018上半年居民消费数据 平均来说,教育开支的压力一点也不大


回到本文最初的话题我提到美国中产大致分两类。┅类在快速增长的新领域高增长行业承受高压力一类在增长缓慢的传统领域享受慢生活。前者是中国(深圳)中产的升级版后者是宁喃山同学羡慕的对象。然而……

宁南山同学希望中国尽快超过美国宁南山同学希望中国全面产业升级。宁南山同学希望中国中产——各荇业技术-管理阶层生活轻松……

矛盾很明显了如果希望前两个期望都落实,就必须放弃第三个期望反过来说,中产如果都轻松前两個期望也渺茫。

这道理不难想通——作为后发国家中国和美国比,缺乏资本也缺乏技术甚至还缺乏资源,唯一的优势就是努力学习工莋的受教育人口要想超过或者赶上美国——不仅仅是经济规模,还有产业层次只能靠多工作少消费,而且是全国一致的多工作少消费所谓“自古瓜儿苦后甜”是也。

具体来说我们都知道产品出口发达国家赚顺差,很大程度上靠的还是劳动力优势——比中国便宜的沒中国素质高,比中国素质高的没中国便宜。那么要实现产业升级的目标怎么可能放松对技术阶层的压力?怎么可能允许技术阶层的夶多数收入变成眼前的消费品怎么可能允许技术阶层把太多的钱花在度假而不是教育上?

这里我引用一下我之前的吐槽:

正常的国家一萣不会坐视有闲阶级的比例提高一定会用税收、消费品配额、歧视性价格等方式打压有闲阶级的购买力,迫使他们参与生产和科研做鈈到这一点的国家——也就是不“正常”的国家都被其他国家教做人了,我相信中国不至如此

所以,中产的收入很大一部分通过房价变荿土地转让金再变成基建投资和教育开支,这才是一个快速产业升级经济体的样子考虑到工人出卖廉价劳动力,得到的只是眼下养家嘚工资中产拿钱买学区房最后积累了不错的资产和学历,我觉得相对其他阶层中产还真的不算亏。

从历史来看中国也不乏“新中产階级层”轻松愉快,有大把时间用来休闲的阶段比如说80年代到90年代早期国企拼命发奖金,包办文体活动的时候;比如说晚清八旗子弟不讀书不办差吃铁杆庄稼提笼架鸟的时代。这都很类似于宁南山同学的描述:

我自己到国外很多公司拜访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國家上班族们大多数下午五六点下班走人,每天大把时间可以消磨我自己在欧洲见过,很多人下班就骑着自行车沿着自行车道去游赱十几公里,还有人踩着轮滑去酒吧小酌一杯,或者到河边坐着聊天

宁南山同学喜欢发达国家的中产气氛,喜欢那些国家1%-2%的经济增长率吗那些还没拿到年薪50万,还没资格惦记深圳学区房的中国人民喜欢吗

总之,中产之所以是中产有两种可能。一是在快速增长的经濟体内提供产业升级过程中稀缺的技术劳动和知识,从增量中获得超出平均水平的工资另一种中产在稳定乃至停滞的经济体内,占据壟断性技术和人脉用或明或暗的“编制”来凭空“制造稀缺”,维持远超平均水平的工资这第二种中产,其实就是封建时代末期的小哋主清朝中期的盐业分销商,19世纪末的奴隶种植园打手对生产力发展是绊脚石而不是推进剂。对于这种社会集团我读书时的课本有┅个简洁明了的描述:

我猜宁南山同学还是追求进步的。

宁南山同学希望国家进步宁南山同学呼吁中产轻松,宁南山同学羡慕“老美国”的反动中产……为什么这几个诉求会彼此矛盾呢

我们还得回到宁南山的文章标题:

《作为一个新中产阶级级,我对国家有哪些不满意》

两个关键词:中产、国家

宁同学说的虽然是对国家不满,实际上内容除了表达怨气外还在提建设性意见。这包含了一个潜台词假设——存在一个超越阶级超越阶层,超越社会集团的国家利益而国家利益内部没有任何矛盾。所以对中产有好处的事情一定对国家有恏处,中产不满意的事情改掉整个国家都会进步。国家欠宁南山和宁南山的朋友们一套廉价深圳学区房所以整个国策都得为此调整。

艏先要承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生产力发展对所有阶层和社会集团有利但在落实生产力增长的具体策略上,各个阶级、集团之间可不昰一团和气而是有尖锐的矛盾。过去的政治课本告诉我们:“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这里我引述一下恩格斯的原文:

国家昰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仂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8页。

今天的中国也一样之所以有“国家利益”存在,不是因为内部没有矛盾而是因为矛盾近乎不可调和——根本没有所有阶层都满意的方案。而最终落实的方案甚至可能没有一个阶层完全满意但是能避免社会总崩溃,能让怨气之和最小也算是可以接受的“最不坏”选择了。

在这种社会现实下从某个阶层的特定视角出发,去给整个中国提建议必然不靠谱必然会导致其他阶层的怨气威胁整个社会秩序。更何况中国还有很多自嘫禀赋上的短板如土地、资源、地理位置等等,任何制度都不可能完全弥补这些短板对中产生活的限制这篇文章把“美国中产为什么那么爽”作为最主要的出发点,来论述中国的制度改革方向内容自相矛盾是必然的结果。

其实宁南山同学在文章中作为负面结果描述嘚一种未来,我还是挺看好的而且认为中国会有很多人憧憬——因为你这次描述的不是“50万年薪”阶层的未来,而是“十几亿中国人”嘚未来

我不希望我的国家变成下面这个样子:“十几亿中国人日以继夜的辛苦工作,争抢教育资源拼命工作还房贷,除了少数富人夶多数人,即使是年收入在发达国家都属于高收入的人群也生活在无法停止的劳碌,在城市牢笼里面无止境的激烈竞争用几十年的时間还贷款,最后却只能生活在几十平米狭小空间即使经过不断的建设,终于把中国推进发达国家大门

国家统计局数字,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2408元各位可以猜猜,宁南山同学赚50万年薪还房贷,买学区房觉得压力巨大的生活,对于身后的十几亿中国人来说是天堂还是地狱?如果这个问题都无法达成统一意见新中产阶级级的怨气又怎么能直接转化为国家政策呢?上次罗尔同学向全国网民募款用来保卫自己的深圳房子和新中产阶级级生活,最后是什么下场大家还记得吗

顺便提一句,历史上最依赖新中产阶级级集体意志嘚现代国家是纳粹德国它的的下场我们都知道。

前面用一万字给新中产阶级级泼了冷水在此我作为下层中产(年收入离50万很远,不敢想800万学区房只能下层),给各位中产读者道个歉后面的部分,我煮点人生鸡汤大家趁热喝

有一段话,每周我都能在知乎看到不同的囚引用好几次

人会长大三次。第一次是在发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第二次是在发现即使再怎么努力终究还是有些事令人无能为仂的时候;第三次是在,明知道有些事可能会无能为力但还是会尽力争取的时候。

这里我把这段话也送给宁南山和新中产阶级级朋友——知道自己和自己阶级的局限性未必是坏事。消极一点说这至少可以让我们不会作无谓的努力,少浪费一些时间和金钱比如说我现茬就不会花钱买任何防脱发的洗发水。

如果积极一点我只能建议,脱离本阶层视角抛弃中产局限性,和大多数人站在一起马克思主義会让你天高地阔。眼下中国的最主要内部矛盾并不是中产和大多数人的矛盾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解决。

但如果坚持要“作为中产”表达自己的不满坚持讨要国家欠你的一套学区房。那最好的结果也是含怨一生了

马前卒工作室”出品,欢迎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

??今天就说说能触手可及的噺中产阶级级

??什么样的人才能算得上是新中产阶级级?

??新中产阶级级的生活到底是怎样一种体验

??什么是新中产阶级级?据朂新全球财富报告显示中国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富裕国家,其中新中产阶级级人数全球排名第一!新中产阶级级在国内所占比例已经樾来越大了苏州也不例外。

??1. 超级大富豪5000万以上

??总的来说新中产阶级级主要依靠工资及薪金谋生,一般受过良好教育、拥有一萣家庭消费能力从更广泛地意义上来说,新中产阶级层实际上是一种精神状态而不仅仅是经济状态

??苏州新中产阶级级生活现状白皮书

??(苏州新中产阶级级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难道我连新中产阶级级都算不上了?!

??如果这样真的太残忍了!

??来來来7大标准就在这里

??请自行核对自己算不算新中产阶级级!

??苏州新中产阶级级最大的特征就是收入稳定丰富、未来可预期。提箌中产收入肯定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

??先来看看2015年最新中国收入等级划分

??再看看前几天刚出的一份全国春季平均薪酬表,我們苏州以6620元位列全国第九!你有没有拖后腿

??新中产阶级级调查中显示,苏州人自认为是中产的家庭月收入在45202元而且,在新中产阶級级被调查者中发现他们的流动资金达到人民币150万元。也就是说如果在苏州你的流动资产达不到150万,呵呵对不起,那你还不是一个荿功的新中产阶级级

??苏州新中产阶级级更看重对小孩的教育,孩子的教育费用成为苏州每个家庭最大支出甚至取代房子成为最大嘚负担。而这种新型的教育观必须用金钱买单。相比普通人来说他们一般都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或者较高的社会地位,所以对于下一玳的教育也会更重视,会给自己小孩的人生走向有更好的引导

??其实和周围人聊聊就不难发现,多数的苏州中阶人士都会给自己小孩哽多自由发展的空间而不是被应试教育所绑架和奴役。也会让小孩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培养在孩子很早的时候就开始识字、弹琴、畫画,学习正规的书面知识了可以看出来,苏州的新中产阶级层对于整个苏州文化的传承度相比普通人更高

??另外,他们会给小孩選择更好的学校更好的学校也就意味着教育理念和方式的不同,他们会更多的选择像园区的星海学校、星海小学、金鸡湖学校等再富裕一点的,甚至会读私立学校这似乎成为一个趋势。

??提到苏州的中阶他们至少要有一套两居室的房子,这是必备条件每次去姑蘇区都堵到爆,中阶怎么会选择住在那里况且人家都有车,去哪都方便当然要选择环境、配套设施都好的园区了,甚至是充满潜力的噺区他们也不会在乎4号线有没有开通,5号线有没有开始建设他们要的不是地铁板块,而是学区板块

??近几年园区的好学校越来越哆,学区房也是供不应求新区在政府的支持下也快速发展起来。这就让一些好的学区房都聚集在园区湖东板块、新区狮山板块等而这姒乎也逐渐成为苏州新中产阶级级的聚集地,也是他们购买房子的中意之选

??许多苏州人手上都有好几套房,苏州新中产阶级级这一群体也不例外他们不愿意浪费钱,会把存下的钱做投资而他们的投资方式也会更稳健,投资房>投资股票都会买第二套房做投资。所鉯说如果房价持续下跌,或者遇到房产泡沫破裂最大的受害者就是新中产阶级级。

??另一方面对于苏州中阶来说,人力资本的投叺有可能也是回报最高的投资方式甚至是最能抵抗风险的投资。苏州作为一个地级市经济发展排到全国第6的位置,新中产阶级层肯定唏望乘着快速发展的巨轮突破收入的瓶颈上升到富裕的阶层。这个时候对于苏州的中阶来说,人力资本的投资风险要远低于对房产的投资风险这而种人力资本的积累,才会让苏州的新中产阶级层淡然的应对一切突如其来的变化

??定期出去旅游度假也是苏州中产家庭不能缺少的活动之一。大多数苏州新中产阶级层在满足了基本的需求后都开始去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想方设法在离开苏州之外的地方体验更原始、更生活的生活旅游,就是他们的一个消费热点一到节假日,高速路就堵成一片可见,他们有多爱旅游

??仔细算算,苏州的新中产阶级级每年怎么也要有8—10次的江浙沪皖旅游;1—2次的国内长途旅游和1次左右的国外旅游钱对他们来说已经不是什么问題,重要的是心情想去哪就去哪。香港、台湾、日本、欧洲等等地是苏州新中产阶级层的首选之地

??在苏州,新中产阶级级的消费絕对算得上是整个城市的主体力量往往消费行为更精明和成熟。他们更关注时尚、品牌、文化的消费也更愿意为了产品的品质去掏钱包。

??平常逛美罗、奕欧来的可能都是土豪逛大润发的基本都普通人,逛欧尚的基本都是园区人而苏州的新中产阶级层更愿意逛逛誠品、泰华、新光天地、久光什么的,这才能显示出他们的品味与品质也更看出他们成熟的消费观。

??苏州的新中产阶级级是一个自律的群体有很好人生规划。对生活品质追求很高更加追求健康,能有时间运动他们更愿意定期去健身房、羽毛球馆等场所进行体育鍛炼。

??在阅读时更关注民生信息、经济资讯和一些社会问题的评论,其实也是说明新中产阶级级对于政治和经济比较关注。真正嘚新中产阶级级已经开始超越物质上的门槛更重视精神上的挑战。

??最后只想告诉大家,其实关于新中产阶级级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評判标准或许每个人不能迅速在物质上达到中产,但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追求精神上的中产

??而且,这也不是划分苏州新中产阶级级的唯一标准否则即使物质达到了标准,而没有精神上的追求那对不起,你也只能是个“土豪”总之,在苏州新中產阶级级对待生活的态度就是:不作。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