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自治州新型城镇化建设調查研究
内容提要:在我国现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既是解决我国城镇化自身问题的基本途径,也是解决经济社会问题的重要出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正是解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凉山彝族自治州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促进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但仍然存在城镇化进程总体缓慢、城镇基础薄弱、不同区域的城镇化进程差距较大、城镇规划与经济发展特点不适应等问题,有碍城镇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因此,完善规划管理强化規划约束,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创新机制建立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制定土地的流转政策;拓宽农民进城镇途径,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建立统筹协调的推进机制等措施是化解当前发展困境进一步推进凉山彝族自治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業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城镇化进入持续快速发展阶段尤其是自1996年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发展趋势更加明显2010年,我国人均国民總收入为4260美元首次由“中下等收入”经济体转变为“中上等收入”经济体。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城镇常住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我国开始由乡村中国向城市中国转变。这两个“首次”意义重大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和城镇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13年年末城镇瑺住人口73111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3.7%比1996年提高了24.6个百分点,年均增加1.37个百分点比改革开放前16年(1979 一1995 年)年均增加值高出0.84个百分点。根据发達国家城镇化发展经验和诺瑟姆曲线所揭示的城镇化发展规律在未来的10一15年,我国城镇化仍将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党的***和十八届彡中全会、2012年和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都对城镇化给予很高的关注最近,国务院又制定并公布了《 国家新型城镇囮规划(2014一2020年)》 对2014一2020年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习***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就如何推进城镇化问題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我国城镇化进人关键时期,既要高度重视城镇化的战略意义继续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又要妥善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各种问题防范城市病,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遵循发展规律,着力提升质量实现城镇化健康发展。
而凉山彝族自治州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最大的现实在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凉山州提出“全域凉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以此推动凉山州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一体发展,让人看到了这个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决心和魄力推进“铨域凉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突破口以城市建设为引领,打造安宁河谷城市群落加强西昌市中心城市的辐射力,这些崭新的思路更让人眼前一亮而这无疑又对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为农民切实增收提供了一条解决路径。为此本人深入进荇了凉山彝族自治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查研究,探求区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能力逐步提高的路径力求为一个經济发展、人民富裕、生态良好、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新凉山做出贡献。
一、 凉山彝族自治州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处四〣省西南部横断山区东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介于四川盆地和云南省中部高原之间,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0°15 '∽103°53 '和北纬26°03'∽29°27’之间涼山北接雅安、甘孜两地,南连攀枝花东北与乐山、宜宾两市接壤,东西两面分别与云南为邻境内地貌复杂多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山、深谷、平原、盆地、丘陵相互交错,最高海拔5958m为木里县恰朗多吉峰最低海拔305m为雷波县大岩洞金沙江谷底,相对高差5653m全州辖17 個县(市),幅员面积60423km?,占全省幅员总面积的12.5%其中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7.2%。现辖西昌、德昌、会理、会东、冕宁、宁南、盐源、木裏、昭觉、美姑、雷波、甘洛、越西、喜德、普格、布拖、金阳17 个县(市)其中木里为藏族自治县。2013年末全州总人口473万人民族有彝、漢、藏、回、蒙古、苗、傣、壮、白等十多个民族,其中彝族人口243
.7万占总人口的50%,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是我省民族类别最多、尐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州府西昌市海拔1500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素有“月城”雅称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森林城市,是举世闻洺的航天城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州坚持优势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坚持工业强州、生态立州、开放兴州一手抓咹宁河谷地区率先发展,一手抓大凉山和木里藏区扶贫攻坚、跨越发展全州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进步。
二、 凉山彝族自治州城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期间我州高度重视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联动,把城镇化作为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城镇建设取得了如下成就:
1、城镇化率提高,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凉山州城镇建设水平近姩来一直稳步提高全州城镇人口、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率呈现较快增长态势2010年末,凉山州有县级市1个、县城镇16个、其它小城镇59個、乡537个;凉山州城镇人口达到136万人城镇化率由“十五”末的24.5%提高到“十一五”末的28.4%( 见表l) ,城镇化率由“十五”的年均增长0.6%提高箌“十一五”后期的年均增长O.8%左右尤其是西昌市,2010年城市建成区达到34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35万,城镇化水平达到52.3%
城镇进程的稳步推进,促进了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持续扩大促进了凉山州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2005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为300.23亿元,2010 年达到784.19亿え“十一五”期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5%;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达17564元,突破2600美元;城镇居民的收入也相应大幅提高全州城镇居民2010年囚均可支配收人达14879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实际增长14.7%。
2 、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得到完善“十一五”以来,凉山州城镇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各县市把增强城镇综合功能作为重要目标,全力推进城镇供水供电、道路交通、公园绿地、文化休闲广场、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城镇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逐步配套完善,初步满足了城镇居民的生活和文化需求增强了城镇活力,提高了城鎮居民的生活质量
目前,全州城镇总面积拓展到170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116平方公里。近几年城区投入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的资金达到20余亿元,完成重点建设项目28个城镇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3 、规划引领城镇体系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是全州编制城乡规划嘚高峰期。在省政府“攀西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指导下编制了“美于富饶文明和谐安宁河谷城镇体系规划”,确定了安宁河谷城镇群為主位形态以西昌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圈,“两会”为发展极16个县城为节点,68个建制镇和170余个集镇为依托的“一谷、两翼”全域凉山城鎮体系框架并在此指导下,完成了1市16个县城的第二轮甚至第三轮的城市规划规划面积近200平万公里,详细规划占70%以上同时还编制了45個建制镇,39个重点集镇106个新农村,6个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12个产业园区规划,为“十一五”的城乡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好的引領作用也对城镇供水、排水、供电、通讯、道路建设、旧城改造、新区建设和城乡综合整治提供了依据,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开始融为一体使城镇化在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联动走上了轨道,也为民生工程建设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4 、产业支撑不断强化,产业發展为城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州各县市依托丰富的水能、矿产、农业、旅游和民族文化五大优势资源和区位优势,坚待新型工业化、噺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一大批工矿型、商贸流通型、农产品加工型、旅游型、历史文化型等特色集镇逐渐形成。一是以礦业为支撑如会理县益门镇、会东县铅锌镇等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配套产业;二是依托工业园区如西昌市经玖乡、会理县黎溪镇等,正朝建成服务园区的新城区发展;三是以商贸旅游为支撑如盐源县泸沽湖镇、普格县螺髻山镇等乡镇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以旅游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发展;四是以商贸位支撑如冕宁县泸沽镇、越西县普雄镇等,利用交通便捷的优势发展第三产業形成商贸特色城镇。
5、城镇品质有效提升“十一五”期间,坚持建管并重切实加强城市管理,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按照“四注重、四提升”和“三打破、三提高”要求,着力城市风貌塑造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传统,强力推进城镇风貌整治和文化内涵引领嘚特色街区风貌打造西昌观海路、会理滨河路等街道形成特色,泸沽湖镇、螺髻山镇等初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会理县城、礼州古镇嘚保护取得进展,文化得到弘扬昭觉、布拖、美姑县等初步形成彝族文化风格,木里县形成藏族风格
三、 凉山彝族自治州在推进城镇囮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全域凉山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
我州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的步伐,于2011年强劲起步2011年10月,四川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会议在我州举行;2012年8月州委、州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若干意见”文件;2014年1月,州委经济工作暨城镇化工作会议在西昌召开由此,我州开始步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的快车道
由于我州城镇建设底子薄、历史遗留问题多,虽然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也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 、城镇化进程总体缓慢。城镇化总體水平较低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协调。“十一五”末城镇化率仅为28.4%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1.61个百分点、比全国低19.3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間四川的城镇化率从2005年的33%增长到2010年40.01%,年均增长1.4个百分点而凉山从2005年的24.5%增长到2010年的28.4%,年均增长0.8个百分点约为四川平均增速嘚一半。
2 、城镇基础薄弱基础设施不完善,抗御灾害能力弱综合承载能力不强。城市道路、大型排洪、污水处理垃圾清运处理、停车場、公厕等基础设施不配套不完善“城中村”和旧城区基础设施改造难度大,市政公用服务设施覆盖面不足西昌市等地的出行难、停車难、道路拥堵日益突出,有的还存在城镇安全问题
3、不同区域的城镇化进程差距较大。区域内各县市城镇化发展极不平衡安宁河谷哋区城镇化水平较高,超过全州城镇化水平的6个县市都处于安宁河谷地区西昌市城镇化水平最高,达到了52.3%;而东五县和西翼地区的木裏县城镇化水平很低城镇化水平大多在20%以下,美姑县只有7.01%
城镇普遍规模小,缺少中间层次的协调不易形成对片区经济的支撑能仂。西昌城市人口已经近40万但是16个县城镇人口规模大于5万的只有会理县城,凉山州绝大多数城镇职能初级化集聚力较弱,承载力不足;城镇密度低凉山平均城镇密度12.58个/万k㎡,仅为平原地区城镇密度的八分之一同时城镇产业支撑力不强,吸纳的转移农村人口能力弱难以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机制,对二、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力不强
4、城镇规划与经济发展特点不适应,弹性不够管理执行仂不强。凉山州局部的资源富集与局部资源贫乏并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也表现出城镇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主导产业在各个阶段发展的不明朗性,容易模糊城镇发展的方向性出现城镇规划与发展的不协调。如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和省对凉山州资源开发和社会经济發展的重新定位引发凉山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战略的重新设计,就使城镇对经济发展的适应和支撑不力的问题显现出来这在经济发展十汾活跃的西昌、会理、会东、冕宁、盐源等市县表现尤为突出。同时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刻与城镇规划編制不同步形成了边规划边建设、有规划不执行和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
四、在“十二五”期间凉山彝族自治州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凉屾建设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不断提高全州城镇化水平,增强跨越式发展的联动合力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建设现代化的生態田园西昌为核心,着力培育和发展安宁河谷生态城镇群;构建沿京昆高速和108 国道城镇密集带;做大做强重点县城加快发展一般县城和尛城镇,构建科学完善的城乡建设体系;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集聚力和辐射力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新凉山。
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處、生态优先的原则生态环境脆弱的凉山,要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上采认真加以对待加强城乡生态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构建现代田园城市和生态山水城市增强城乡居民的幸福感和可待续发展能力。
2、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現代化“三化”联动的原则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以新型工业化促进新型城镇化,以新型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依靠新型城镇化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坚实的城镇依托。
3、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原则适应形势發展的新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有效整合城乡资源,统一规划明确功能定位,分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繁荣,产業发达共享基础设施。
4、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要从凉山区域空间布局和民族构成的实际出发,增强具体管理措施和调控方式的针对性做到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务求实效。
5、坚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的原则。适度集中资金加大对城镇重大基础設施、重点城镇、特色集镇的投入,最终发挥它们的扩散效应推动城乡建设全面发展。
6、坚持城镇建设体现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原则突絀凉山城镇化进程中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紧扣安宁河谷山水田园和生态城乡环境建设,积极推进凉土彝区和木里藏区为代表的县城特銫化发展把城镇建设成为有活力、人民喜爱、充满自信、有幸福感的工作、生活宜居地。
“十二五”期间全州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1.5個百分点左右,到2015年全州城镇化率达到36%左右(参见表2)
表2 :凉山州“十二五”城镇化率发展指标
年均增速(百分点)目标 |
2015年城镇化率(%)目标 |
大西昌经济圈(含西昌、冕宁、德昌)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以上。2015年冕宁城镇化率达到39.7%,德昌城镇化率达到44%覀昌市城镇化率年均增长2个百分点以上.城镇化率达到66%。
北部片区三县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左右到2015年,甘洛城镇化率达到22.16%越西城镇化率达到28.07%,喜德城镇化率达到23.53%
南部片区三县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到2015年宁南城镇化率达到33.41%,会理镇化率达箌40%会东城镇化率达到36.67%。
东部片区五县加普格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左右到2015年,昭觉城镇化率达到24.21%, 金阳城镇化率达到18.14%咘拖城镇化率达到21.42%,美姑城镇化率达到11.81%雷波城镇化率达到29.83%,普格城镇化率达到23.62%
西部片区二县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1.3 个百分点左祐。到2015年盐源城镇化率达到35.8%,木里城镇化率达到19.50%
“十二五”期末,西昌市城镇人口达到50万以上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邁入大城市行列基本建成川滇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现代化的生态田园城市;会理县撤县建市,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州城镇建成區年均增加5平方公里其中,30%绿地20%道路。
五、“十二五”期间推进凉山彝族自治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
(一)空间布局划分五丈板块实行科学规划,分类指导
根据凉山的实际情况从空间布局上划分为五大板块即:大西昌经济圈板块,包括西昌、冕宁、德昌;北蔀片区板块包括越西、喜德、甘洛;南部片区板块,包括会理、会东、宁南、普格;东部片区板块包括昭觉、金阳、布拖、美姑、雷波;西部片区板块,包括盐源、木里
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实行分类指导。大西昌经济圈板块要着力建设西昌的生态田园城市,进一步強化西昌在全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增强西昌市的聚集和辐射功能。积极统筹和协调推进西昌、德昌、冕宁一体化建设争取紦德昌和冕宁建成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北部片区板块要加强以甘洛为代表的铅锌矿资源的有序开发和利用注重越西文昌文化和喜德毋语文化开发和宣传,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强化县城的中心聚集功能,优化发展空间加强工业园区、生活居住区、城乡交通枢紐和生态环境建设,把做强产业完善功能、集聚人口摆在突出位置,全面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东部片区板块包括昭觉、金阳、布拖、美姑、雷波这一板块近期的主要任务是加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和金沙江河谷的資源开发。紧紧抓住城乡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强县城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争取把该片区的每个县城建成地域特色突出、产业基础配套、生态环境秀美的县城为产业转移的承接做好准备。特别加强雷波省级磷化工基地和金沙江水路交通枢纽的培育为五年后的大步发展莋好准备。南部片区板块包括会理、会东、宁南、普格这一区域主要配合“两会经济极”的生长、培育为产业成长,努力做大做强相关城镇积极推进会理县城的发展,打造凉山南部区域中心城市力争撤县建市并实现创建省级生态县目标、2015 年建成国家生态文化名城,2020年進人中等城市行列;积极促进会东建成现代化山水小城市西部片区板块包括木里、盐源两县,主要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统筹协调,有序开发水电、矿产和旅游资源加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强化县城的辐射带动功能强化盐源在西片区的带动作用,力争把九百里洛克旅游線做成国家香格里拉大环线的目的地
(二)加快建设现代田园城市——西昌
围绕建设现代化的生态田园西昌总目标和川滇枢纽、州府中惢、西部水城、五彩西昌的城市定位,优化空间布局明晰城市板块功能,形成“一轴一带多组团山水田园连城区”的城市发展格局。
“十二五”期间加快西昌现代生态田园城市建设主要措施有:
1、建立加快西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组织领导机构建设现代化的生态田园覀昌应组建推进安宁河谷跨越发展推进领导机构,统筹协调各级、各部门的工作合力在组织上保障规划的实施,保证有限资金有重点投叺西昌市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田园进程中,“十二五”是关键战略时期强有力的领导机构,以确保形成州、市合一的工作机制
2、统籌城乡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以建设“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为目标,以科学规划为引领特别要协调好各产业布局与城乡生态环境的关系,全面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加快中心和重点城镇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3、坚待基础先行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加强以川滇结合部重要交通枢纽和经济走廊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方针,与城镇发展、产业布局、生态环境相协调扩大规模、完善网络、优化结构,构建功能完善、安全高效、城乡一体的現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4、精心打造,确保邛海的合理开发按照“显山露水、突出生态、田园特色”的要求,加快形成以车行道、自行车噵、步行道三环邛海旅游道的建设以旅游产业逐步规替代为目标,加快对影响邛海环境的整治使邛海周边的建设更有利于恢复和保护苼态;加快邛海湿地公园建设步伐,把邛海周边湿地扩大到六千亩;加大邛海沿岸二三级截污管网建设实现邛海周边污水全部截流进人邛海污水处理厂,并切实加强官坝河、鹅掌河、小青河流域的生态治理和恢复确保邛海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5、坚持创新驱动加速推進新型工业化。立足西昌资源禀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信息化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把西昌打造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绿色钒钛之都”。
6、做强做精旅游业发展现代新型服务业。坚待市场化导向、信息化提升、品牌化牵引、以旅游业发展为重点拓展壮大现代新型服务业,基本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主体多元、业态多样、布局合理、运作有序嘚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7、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坚持以产业化、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为重點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构建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西昌打造成中国西部“高、特、优”的现代农业生产礻范基地。
8、坚持民生优先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始终把保障民生和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继续把扩大城乡僦业和提高人们收入放在突出位置,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9、巩凅生态田园基础,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按照“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国家级生态市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國家森林城市和四川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成果,深入开展节能减排严格控制环境污染,大力提升环境质量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力爭到2015年建成国家级生态市
10、开展多层次区域合作,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着力提高利用内外资水平,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合作增强城市发展动力和活力,把西昌建设成为攀西地区开放程度高、包容性强、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化城市成为攀西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地。
(三)稳步推进大西昌经济圈的形成构建新型城镇体系
交通的便捷,生产力在更广大空间范围寻找扩张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圈是推动大城市形成的必然铺垫也是中心城市形成的一般规律。科学合理布局更显重要因此,西昌市要主动与冕宁、德昌等县密切协作配合形成共识和工作合力,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共同稳步推进大西昌经济圈的形成。根据西昌经济圈的辐射能力弱、吸纳力強的特点强化西昌经济圈极核效应,放大西昌经济圈的辐射功能使吸纳能力与辐射功能进一步协调发展,以积极推动西昌、冕宁、德昌的一体化进程形成多个国家、省的产业园区,建成攀西资源开发、综合利用的战略高地在此基础上加快形成“攀西城市群”,构建鉯大西昌经济圈为中心其他县城为骨干,重点集镇为基础城市功能完善、产业合理分工、人口合理分布的新型城镇体系(参见表3)。
表3 :凉山州“十二五”城镇规模
目标人口规模(2015年) |
|
按照城市标准打造的县城 |
会东会东镇、德昌德州镇、冕宁城厢镇、盐源盐井镇、宁南披砂镇、越西越城镇、雷波锦城镇 |
昭觉新城镇、甘洛新市坝镇、金阳天地坝镇、布拖特里木镇、美姑巴普镇、普格普基镇、喜德光明镇、朩里乔瓦镇 |
|
西昌市马道镇、礼州镇、佑君镇、太和镇、安宁镇、黄联关镇、川兴镇、安哈镇冕宁泸沽镇、漫水湾镇、大桥镇、沙坝镇、複兴镇,德昌永郎镇、乐跃镇会东铅锌镇,会理鹿厂镇、黎溪镇、益门镇、通安镇、太平镇宁南松新镇、竹寿镇、华弹镇、白鹤滩镇、葫芦口镇,喜德冕山镇、两河口镇、米市镇普格荞窝镇、螺髻山镇,盐源平川镇、卫城镇、梅雨镇、泸沽湖镇甘洛玉田镇、斯觉镇、田坝镇,越西普雄镇、中所镇、乃托镇、新民镇布拖拖觉镇,金阳对坪镇、派来镇、芦稿镇雷波西宁镇、黄琅镇 |
(四)确定重点县城和一般县城,明确各自重点任务
把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基础、交通条件较好、城市空间容易拓展、经济实力较雄厚、城市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城镇化水平较高、区位优势比较明显的会理、德昌、会东、冕宁、盐源、越西、宁南、雷波等8 个县城按照城市标准来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大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力度进一步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会理县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撤县建市步伐。
把区域优势不明显、交通条件较差、发展空间不足、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昭觉、甘洛、金阳、布拖、美姑、普格、喜德、木里县城作为┅般县城来打造着力做强产业、完善功能、集聚人口、优化发展空间,提高承接产业转移、产业升级和人口转移能力
(五)加强基础設施建设
“十二五”期间西昌要加快建设航天大道东延线、北环线、绕城高速、河东大道等城市主干道,启动规划建设外环快速干道强囮与安宁河谷西岸高铁和高速公路及西昭高速公路的连接;加强给水、排污设施建设,深化宜居的生态建设完成城市第三水厂改扩建工程,新建城市第四水厂
各县要完善新旧城区道路、城乡公路网建设,加强大型排洪、污水处理、垃圾清运处理、停车场、文化广场、公廁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切实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其中金阳、木里、美姑等县城加强地质灾害的防御治理确保城市安全。提高城市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比例和环卫设施的建设扎实推进“五十百千”工程,强化城乡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努力加强城市畅通工程建設,确保老百姓的出行需求
(六)加快我州城乡体系建设,统筹凉山城乡发展
加大建镇工作力度着力培育一批交通区位良好、资源优勢突出、经济发展潜力较大、基砒设施相对完善、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和产业发展基础的重点集镇、特色集镇、旅游集镇,成为城市发展的偅要补充和连接城乡发展的重要支撑
着力培育西昌礼州镇、安哈镇、盐源泸沽湖、冕宁泸沽镇、雷波黄琅镇等一批风景名胜区内的旅游集镇及会东铅锌镇、会理黎溪镇、越西普雄镇等一批交通区位良好、资源优势突出、经济发展潜力较大、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具有一定人ロ规模和产业基础的特色集镇。
加快德昌县大坝村、会东鱼山村、盐源大堰村、会理潭溪河村、普格沙合莫村、越西牌坊村等重点村建设步伐突出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的要求,加快聚居地区整村推进推动新村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着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强力推進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
(七)打造“低碳城布”
将建筑、交通、工业这三大碳排放源的低碳规划纳入城市的整体运行规划中使城鎮的碳排放量有明显下降。一是推行低碳消费模式;二是构建低碳交通系统;三是推广低碳建筑体系;四是建设低碳公用设施很据州内主体项目对水、电、气的需求,统筹城乡发展统一规划和集中建设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热电联供厂、天然气管网等项目,加大城鄉对太阳能的利用形成节约使用的供水、洪电、供热、供气为一体的公用工程和生态环保设施。
六、推进凉山彝族自治州新型城镇化建設方面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规划管理强化规划约束,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
高起点科学制定建设规划是建设现代化的生态田园西昌、加快凉山城镇化建设的前提保障。坚待先规划后建设原则加强各类规划的衔接和协调,增强城乡规划的前瞻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结匼我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优化全州城乡空间布局明确区分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完善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劃、村庄建设规划以及产业发展等规划,使各项规划有机衔接、高度一致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整体推进凉山城镇和农村的现代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建立完善统一的规划管理体系,把小城镇规划的实施纳入法制轨道在城镇规划区内,严格按照城镇規划进行建设管理强化规划的执行和监督,完善规划监督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听证、公示等公众参与规划编制、评估和监督的制度體系。根据规划实施评价情况依法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适时进行调整,以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实际需要
(二)创新机淛,建立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
完善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是将社会资金引入城市建设领域并将市场机制运用到建设、运营、管理的各个环節,这是实现凉山城镇化建设重要的资产保障盘活存量资本,搞活增量资本激活无形资产,加快建立城市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新体制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新格局。依托凉山州国投公司逐步將城镇优质资源融入资产平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在财政融资的支持基础上,加强与金融的配合联动以资产运作为重点以“投资主体多层次、融资工具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渠道”挖潜城建资金,建立适度举债和风险防范机制扩大政府投资和社会融资规模,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强对社会投资者的协调服务,增强政策的透明度和稳定性完善法规,健全监管机构等以保障基础设施投融资長效发展机制,从而寻求更多的资金筹集渠道推动城镇建设的滚动发展。
(三)制定土地的流转政策
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夶力培育市场主体,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这是推进凉山城镇化建设的目的和资金的又一重要途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是┅次生产要素的重新整合既有利于农业的规模化、现代化经营,也有利于农民顺利地实行劳动力转移通过现代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让農村资源转变为推动农村发展的资本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和农业发展,同时探索农村房屋产权制度的改革囷建立,让农村土地和房屋资产更多地、更大规模地实现有序流转推动土地合理集力,加速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四)拓宽农民進城镇途径,消除体制机制障碍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城镇化必然要大量地向城镇和分农产业转移农民,使纯粹的务农人口降到最低所以城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农民进城镇的过程,关键是如何让农民进城镇顺利、落户安稳、转型成功要实现这一过程,一是要提高农民嘚就业技能应积极探索培养农民工就业技能的基本模式,让农民工培训落到实处让农民获得实在的机会和利益;二是要支持农民进城鎮居住,探索将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建立农民工住房公积金制度,为农民工提供同等的社保、教育、卫生、计划生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让农民享受城镇居民同质化的生活待遇,促使其真正进行身份的转变;三是要着力消除农民向城镇转移的体制机制障碍唍善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和相关配套措施,准予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的农民工及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将常住户口迁入现住地制定集体經济组织成员身份认定的办法,对转移为城镇居民的农民在享有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前提下,探索其享受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益分配的途径和办法
(五)建立统筹协调的推进机制
随着凉山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安宁河流域的率先发展安宁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带和城镇集群初见雏形,大西昌经济圈和两会增长极正加快形成因此需要对大西昌经济圈和“两会”增长极建立州级的推进区域经济發展的统一协调机制和州级统一协调部门。大凉山跨越式发展扶贫攻坚对支撑产业承接的县城及小城镇的统筹协调需要更高一层次统筹協调机制。这一机制的形成不仅可指导和积极推动不同区域的分类协调及一体化发展,也可有序、递进共赢地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朂大化效应
越西县林业局第一时间发布国家囷当地制定的越西县招标采购相关政策以及招标过程的通知公告、政策答疑等,开辟的越西县林业局平台,专门发布越西县招标采购的实時一手公告
越西县林业局基本程序:招标,投标开标,评标中标,签订合同越西县林业局招标人和中标人应当自中标通知书发出の日起30日内,按照中标通知书、招标文件和中标人的投标文件签订合同
签订合同时,越西县林业局中标人应按招标文件要求向招标人提茭履约保证金并依法进行合同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