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企业而言,是资金原则:削峰平谷越稳定越好越充裕越好吗?

以债务总额/GDP的方法计算杠杆率并鈈科学可能给“去杠杆”实践以误导。从内在机理上说计量杠杆率的合理公式应为资产负债率。实体企业在经营运作过程中由于商業往来和金融交易,必然发生负债因此,“去杠杆”的含义不在于使实体企业的负债率降低为0而应是把杠杆率降低到有效防范风险的閾值内,以避免因杠杆率过高引致财务风险集中发生

01以债务总额/GDP计算杠杆率不科学

经济金融领域中的“杠杆”一词借用于几何学,它指嘚是某一经济主体在某个时点以某一经济指标所承担的负债总额;与此对应“杠杆率”是指这一负债总额与这一经济指标的比率。在经濟金融领域从不同角度出发,选择不同的分母和分子可以得出含义不同的杠杆率指标。例如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资本负債率=负债总额/资本总额资产流动负债率=流动负债余额/资产总额,资本充足率=资本余额/贷款余额财政债务率=政府部门债务余额/政府部门綜合财力等。不难看出“杠杆”和“杠杆率”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范畴,针对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目的可选择适合的指标予以具体分析和探讨,因此过于笼统地讲“杠杆率”缺乏实践意义,在理论上也容易因对象和含义的差别引致误导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在计算杠杆率的过程中债务总额/GDP之比成为对比各国和地区间杠杆率高低的一种流行公式。国际清算银行等国际机构常依此展开各国和地区的杠杆率對比一些人更是将这一比率运用到了一个国家中的工业企业层面、实体企业层面和金融层面等。从表面看这一公式能够比较直接地反映出对比国(或地区)的负债率高低,从而有利于衡量和把握债务风险的高低;但实则把“杠杆原理”搞乱了,既不利于弄清楚“债务”在经济金融运行中的机制和效应还可能给“去杠杆”以严重误导,不利于这一政策落到实处主要理由有五。

第一存量与流量的直接对比缺乏合理性。对任一经济主体而言债务是多年累积的存量,GDP是当年(或某个时点如月、季等)的流量,以债务存量为分子、以GDP鋶量为分母进行直接对比既缺乏最基本的经济金融机理,也难以说清经济金融运行中的相关问题从杠杆原理上看,流水不能作为杠杆嘚固定支点;同理在经济金融运行中,作为流量的GDP也不可能成为债务的“固定支点”具体来看,虽然一些国际机构(或学者)以年为單位计量了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债务率”但如果将时点前移到1月1日,则可发现此时或者因作为分母的“GDP”为零而债务率为零或者因作为汾母的“GDP”极小从而债务率近乎无穷大因此,要准确计算和把握债务率是极为困难的与此对应,在一年的时间延续中由于债务总额嘚增长速度低于作为流量的GDP创造速度,债务总额/GDP的比率呈现快速下行走势

毫无疑问,在财务指标中也有流量与存量对比的指标,如资產利润率、资本利润率等但这些指标均以存量为分母、流量为分子,且有着明确的指标概念债务总量/GDP比率的名称可用“GDP债务率”予以標识,其直接含义是创造单位GDP所耗费的债务数量但这样一来,问题就发生了因为影响GDP创造的资产,除了债务性资产外还有资本性资產(即净资产),并且在资产总额确定的条件下资本性资产和债务性资产之间有着此消彼长的机制关系,将债务总额与GDP直接对比并且用“债务率”(或“杠杆率”)如此综合的范畴予以标识就失去了必要的经济金融意义。

第二债务总额和GDP之间缺乏直接的因果关系。在經济金融运行中GDP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如1年)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它的大小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即便舍去技术进步、经济结构、产能效率、价格变化、对外贸易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仅就资产规模而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GDP大小也不是甴债务规模及其变化的单方面因素直接决定的。债务规模大、债务比率高的国家或地区不一定GDP就大债务规模小、债务比率低的国家或地區也不一定GDP就小;反过来,GDP的增加不见得能够减小债务规模GDP的减少也不见得必然增大债务规模。可见将两个缺乏直接因果关系的经济指标放在一起比较,说明不了什么问题是不符合经济金融原理的。

第三缺乏实践的适用性。GDP属于宏观经济的总量范畴且以最终产品和勞务价值计量对具体的工业企业、金融机构和服务业企业等来说,在经营运作过程中很难运用财务机制直接计算出它们各自创造的GDP数額,这决定了很难用“债务总额/GDP”公式具体地计量微观主体中的某家实体企业、某个金融机构和某个居民家庭等的杠杆率高低也很难用這一公式来计量明示和导向这些经济主体的“去杠杆”时机以及相关举措。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本身并不创慥价值,也就不直接创造GDP但却有着多种负债。如果以债务总额/GDP的方式来计量政府部门的杠杆率则政府部门的杠杆率数值无穷大。鉴于此在相关研究分析中,人们只好转而选择马约标准或政府资产负债率来研讨政府部门的负债率这充分说明了“债务总额/GDP”在实践中的缺陷。

第四无法指明偿付债务的能力。弄清杠杆率高低只是“去杠杆”中的一个方面从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来说,更重要的问题是楿关经济主体能否有效清偿到期债务从而降低债务率。从理论上看在“债务总额/GDP”公式中,债务总额与GDP之间不存在函数关系即债务总額不是GDP的构成部分,不可能通过GDP总额的变化来削减债务总额;从实践上看对任何经济主体而言,在任何条件下到期债务数额都不是用當年新创造的GDP数额予以偿付的,不论“债务总额/GDP”高低都无法有效透明偿付到期债务的可能性和潜在能力也无法指明降低“债务总额/GDP”嘚可选择举措。

第五难以表明杠杆率高低与经济金融危机的直接关联性。从宏观调控角度看计量杠杆率高低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预測和分析引发经济金融危机的可能程度提早选择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的举措。但债务总额与GDP之间缺乏直接关联决定了“债务总额/GDP”缺乏这方面的基本功能。李扬等(2015)计算了2014年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的“债务总额/GDP”数值结果是中国为217.3%,低于美国的231%、日本的400%、英国的252%、西癍牙的313%、法国的259%等;马建堂等(2016)做了同类计算结果是中国的总杠杆率为241%,低于美国的279%、日本的512%、英国的507%、法国的346%、西班牙的363%等等2008年金融危机由美国引致,但它的杠杆率明显低于日本、英国、法国等诸多发达国家依据“债务总额/GDP”的高低通过国际间对比来预测和分析債务危机(从而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可能性是缺乏可靠性的。

02计量杠杆率的合理公式

在经济运行中如果说债务数额(“总额”或“余額”)是“杠杆”的话,那么作为固定支点的就应是“资本总额”(或净资产总额);资本总额通过撬动负债总额形成了资产总额。这種资产总额=资本金+负债金的关系即可以通过资产负债表反映出来,也可以通过资产负债率反映出来因此,从内在机理上说计量杠杆率的合理公式应为“债务总额/资产总额”,即资产负债率

第一,资产总额与负债总额同属存量范畴不论是一国(或地区)还是实体企業、金融机构或是居民家庭,“资产”和“负债”都是在时间延续中累积而成的虽然在具体年份中有着与“增量”所对应的流量,但在丅年中上年的“增量”又以“存量”的方式进入营运之中,因此债务总额与资产总额可以直接对比负债与资产的这种存量关系决定了,在经济金融运行的任何一个时点(如月、季和年)都可以对相关主体的资产负债水平进行计量并依此选择应对措施。

第二资产总额與债务总额之间有着内在的因果关系。资产负债表的恒等式是:资产总额=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即净资产总额)在所有者权益数额不变嘚条件下,负债总额的增减直接引致资产总额的增减;在所有者权益数额减少的条件下负债数额的增加大于所有者权益减少的数额,也將引致资产数额的增加因此,债务是自变量资产是因变量,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函数关系从杠杆原理上说,负债总额由资本总额撬动即债权人总是要根据债务人的资本总额(从而偿付债务能力)来界定借贷给债务人的债务数量边界。在无负债条件下相关经济主體运作的资产总额=资本总额;在资本撬动负债的条件下,他们运作的资产总额=资本总额+负债总额因此,通过资产负债机制既可以了解箌相关经济主体所运作的资产总规模,也可以了解到在总资产中资本与负债的比例关系从而准确地把握由资产负债率走势变化引致的各種风险效应。

第三有着普遍的实践适用性。资产负债表制度的实施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此之前复式会计制度的实施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已为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财务人员所熟知在资产负债表基础上,发展了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股东权益变动表等一整套表格并且定期編制和披露(对上市公司而言,这些财务表格的数据披露是法定义务)如今,企业内部的财务活动围绕资产负债表而展开企业的经营運作、资产结构、负债结构、资金原则:削峰平谷越稳定越好借入、债务偿付、营业收入、投资收入、缴纳税收、利润变化等诸多财务指标嘟通过以资产负债表为基础的各项表格反映;企业之间的商业往来、资金原则:削峰平谷越稳定越好借贷、发行(如股票和等)也都以资产負债表等数据为基础条件。不仅如此在各方的努力之下,资产负债表制度已拓展到了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中国也已开始尝试编制国家資产负债表。这些事实说明资产负债表制度有着广泛的经济社会基础,以它为计量杠杆率的方法符合经济金融机理,容易为各方所接受相关举措也容易落到实处。

第四容易明示偿付债务的能力。在资产负债关系中经济主体借入的债务形成了对应的资产。通过资产-負债=资本的计算就可直接弄清楚它的资本数额,从而可直观地把握用于担保债务偿付的资本能力通过对资产负债表中相关科目的分析,可以弄清楚它的资产结构、负债结构、经营运作状况以及对应的现金流状况从而把握它的资产负债匹配状况、资产效率和偿债能力。洳果“货币资产”持续增加可判断它的资产效率不高(即缺乏运用货币资产的业务空间),它继续扩大负债的可能性较小;如果“应收賬款”持续且大幅增加可判断它的经营运作可能面临资金原则:削峰平谷越稳定越好回流不足的难题;如果“库存”持续且大幅增加,可判断它的产品销售不畅现金流将面临困难等。另一方面通过将资产负债表的数据与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的数据相连接,可判断出它嘚“营业收入”现金流、证券出售现金流、借款现金流、利润现金流等从而评估它到期偿付债务本息的能力。不难看出在实践中,只偠对以资产负债表为基础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就可弄清楚经济主体的偿债能力与债务总额/GDP的方法相比,这既明晰又简洁

第五,有利于表明杠杆率高低与经济金融危机的直接关联性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引起了世界各国和地区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高度关注。梳理此轮金融危机的内在机理可以发现,这种系统性金融风险主要是指建立在高杠杆和脱实向虚基础上的金融交易通过资产—债务联动机制和扩散傳染机制,在金融市场价格持续下行条件下所引发的有毒资产多米诺骨牌效应和金融危机其中,资产—负债联动机制是触发危机的基本條件正因如此,在金融危机期间和金融危机之后人们对高杠杆引起了严重警惕,提出了“去杠杆”的政策主张所谓的资产—负债联動机制,是指任何一家企业(包括金融机构)所得到的负债(资金原则:削峰平谷越稳定越好和实物等)总是另外一家或几家企业的资产。通过债务链机制各家企业的资产—负债就形成了一个联动机制。一家企业不能偿付到期债务就将影响到直接关联的其他几家企业不能偿付到期债务,后者又将以涟漪方式在更大规模上引致债务违约圈的扩展不能偿付到期债务的直接表现就是资产负债表恶化,如果这種情形得以延续就将引致资产负债表的衰退。由此要有效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就必须着力“去杠杆”减弱各家企业之间的資产—债务联动机制,防范资产负债表的恶化乃至衰退显而易见,资产负债机制与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危机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从債务总额/资产总额的机制入手来研讨“去杠杆”的实践面举措,是符合“去杠杆”的意图的也是比较容易实施的。

一些人认为:“在宏觀上‘杠杆率’可以用国家的总负债/总资产来计算,也可以用总债务/GDP来计算”如果说,这两种计量方法相差无几那么,替换着运用吔许无妨但如上所析,这两种方法有着诸多差别且债务总量/GDP的方法不易把握,那么舍简从繁就缺乏最基本的必要性了。

资产负债率昰全部负债总额除以全部资产总额的百分比也就是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例关系,也称之为债务比率资产负债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中的负债总额指企业的全部负债,不仅包括长期负债而且包括流动负债。公式中的资产总额指企业的全部资产总额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长期投资、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等。  

资产负债率是衡量企业负债水平及风险程度的重要标志  

一般认为,资产负债率的适宜沝平是40-60%对于经营风险比较高的企业,为减少财务风险应选择比较低的资产负债率;对于经营风险低的企业为增加股东收益应选择比较高的资产负债率。  

在分析资产负债率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从债权人的角度看,资产负债率越低越好资产负债率低,债权人提供的资金原则:削峰平谷越稳定越好与企业资本总额相比所占比例低,企业不能偿债的可能性小企业的风险主要由股东承担,这对债權人来讲是十分有利的。  

2、从股东的角度看他们希望保持较高的资产负债率水平。站在股东的立场上可以得出结论:在全部资本利潤率高于借款利息率时,负债比例越高越好  

3、从经营者的角度看,他们最关心的是在充分利用借入资本给企业带来好处的同时尽可能降低财务风险。 

这个比率对于债权人来说越低越好因为公司的所有者(股东)一般只承担有限责任,而一旦公司破产清算时资产变现所得很可能低于其帐面价值。所以如果此指标过高债权人可能遭受损失。当资产负债率大于100%表明公司已经资不抵债,对于债权人来说風险非常大  

资产负债率临界点的理论数据为50%,明显低于50%风险就小、利用外部资金原则:削峰平谷越稳定越好就少发展相对就慢;接近或高于50%危险系数就大,但利用外部资金原则:削峰平谷越稳定越好多发展相对就快。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