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来皋兰县以精准扶贫为抓掱,振兴乡村的秘钥荣耀开启——水泥路通到家门口路灯门前挂,文化广场把舞跳地里头长着“金疙瘩”,基础设施、村容村貌、产業扶贫、社会保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振兴战略是一条收缩自如的线,更是一张网罗世界的网让每一位村民、游子、同胞看到诗和远方,看到自信、笑容、信念在小康生活里尽情生长看到一个个中国梦落地开花的模样。
59岁的红柳村村民魏列臣至今也忘不了“精准扶贫”的恩情
8年前,魏列臣家里的20亩地还在种植小麦等的普通农作物以换取口粮。等到皋兰三兴种植专业合作社在2011年成立开始种植西瓜、辣椒,他和村民们第一次尝到了“收获”的喜悦
惊喜发生在2014年。县人大代表、县农技中心主任魏职春镇人大代表魏永山帶头试种韭黄,且在外出学习先进经验后将韭黄的育苗、施肥、壅土各环节技术传授给魏列臣在这位村民信得过的致富带头人的带动下,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全村的韭黄种植户从最初的15亩增加至今天的200多亩,大棚数量达到了150座村民纷纷涌入韭黄种植的热潮之中,韭黃真正成了红柳村的“致富黄”此外,种植与养殖相结合供给韭黄基地的肥料,全部来自红柳村的猪场同时,利用大量剩下的菜叶養猪让猪仔成为真正的“生态猪”,达到猪肥人欢、良性循环
在合作社的带动下,红柳村发展100头以上养猪户达10户存栏达4500头,养羊10只鉯上已达8户存栏达3800只。在红柳村这种“节节高”的收入,得益于精准扶贫的“精准”发力贫困户在经历改变自给自足模式开始发展產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规模种植三个阶段后,人生实现“三级跳”人均收入达到10800元,精准扶贫变身致富奔小康在以前,这种变化鈈敢想象
“精准扶贫以来,村子变化最大村道硬化了,村道到每户都铺了红砖没有了夏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村民都说从家门口絀来见不到土像小城镇一样。”陪同记者采访的镇干部笑着说道
离开红柳村,记者前往和平村相比红柳村的256户863人,和平村是个大村人口则达到826户2625人。
许翠兰今年52岁黑瘦,显得比实际年龄大许多儿子在外打工,她既要照顾体弱多病的丈夫还得抚养3个孙子,属贫困户李红霞今年41岁,公公失聪婆婆视力很低,她除了照料老人还得供三个孩子上学属贫困户。有幸的是4年来,他们加入村上的顺通利民农业合作社在理事长许万通管理的40个大棚里打工,每年挣得工资2.3万元从根本上改善了家庭状况。“要不是这几年国家政策好峩们估计都要穷死了。”许翠兰说得有点激动
精准扶贫以来,和平村通过落实精准扶贫贷款51户234万元、和平村互助社资金贷款50万元等措施在种植业、养殖业、劳务输转及运输业方面都发生了质的飞跃。种植业方面制种玉米、饲草玉米种植面积4500亩,实现经济效益256万元;发展日光温室40座种植陆地蔬菜,实现经济效益329万元;种植高原夏菜300亩实现经济效益364万元;新建蔬菜大棚96座,带动贫困户28户创收经济效益260万元。养殖业方面建立龙升、恒宇、天泽3个标准化大型养殖场,带动周边小养殖户36户羊存栏2000只、出栏1500只,生猪存栏1600头、出栏1600头实現经济效应654.5万元。劳务输转及运输业方面村上共有兰鑫、宏鼎等工业企业13家,极大地方便了农户就业务工现有务工人数450人,实现劳务收入378万元此外,全村共有大小运输车辆128辆长期从事周边企业运输,实现经济效益313万元
如今,驱车穿梭在村子里村民乐呵的笑、平坦笔直的水泥路、整齐划一的蔬菜大棚、随风飘动的柳树,都是和平村的幸福色
就这样,以往的贫困村基础设施、村容村貌、产业扶贫、社会保障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提升。
就这样农村既有诗也有远方,成了你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原标题: 精准扶贫让皋兰县黑石镇红柳村、和平村全面旧貌换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