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几种常见的修辞方式 修辞方式又称修辞格它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在本民族语言特点的基础上为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而形成的格式化的方法、手段。修辞方式共有多少种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里列举了38种。此后学者又一再补充当然,有些是否为修辞方式还有不同看法。我們在前面所讲的“词语的锤炼”中有的就和某些修辞方式的运用有关; 末句说成“切忌过分脂粉气”或“不能过分脂粉气”均可,又是“切忌”又是“不能”,犹如“负负得正”一样成肯定语气了。 四、设问句和反问句 设问句、反问句同一般的疑问句不同一般疑问呴是有疑而问,要求对方或有关方面回答释疑;设问句和反问句表面上看也是提问其实说话人心中并没有疑问,不要求回答运用这种呴式只是为了取得某种修辞效果。所以人们说这种句式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 比喻是人们运用最广泛的修辞方式之一比喻,就是通常所说的打比方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墨翟说:“辟也者,举也物而以明之也”辟,譬喻;也物他物。意思是譬喻是以他物来说明此物講得简洁而中肯。比喻就是通过联想,使人们从一种熟悉的事物或道理去感受、认识另一种事物或道理,从而便于理解 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比喻的运用很频繁有的词语习用已久,比喻意义逐渐凝定化变成了比喻义,不仔细琢磨都感觉不出来了。例如“风云(动蕩的局势)”、“瓶颈(事情进行中容易发生阻碍的关键环节)”、“倾斜(对某一方更为关注)”、“和稀泥(无原则地调解、折中)”就是如此。 我国古代的作品中比喻用得很普遍,有人统计《诗经》用比喻的地方有二百多处,《孟子》有一百多处熟语中的比喻也非常多,像“如牛负重、如影随形、如鱼得水、如泣如诉”等成语都是大家所熟知的。 比喻包含被比喻的事物和用来作比喻的事物兩个部分前者称为本体,后者称为喻体主体和喻体必须是互不相同的事物,但又有某些共同的属性或特征这样才能构成比喻。 (二)比喻的类型 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比喻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主要有: 1.明喻 本体和喻体都在句中出现二者常用“像、好潒、比如……似的”等词语明确地显示出比喻关系。明喻在比喻中用得很广泛效果也显豁。例如: (1)究其实这还不是最深的春色且請看那一树,齐着华庭寺的廊檐一般高油光碧绿的树叶中间托出千百朵重瓣的大花,那样红艳每朵花都像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焰。(杨朔《茶花赋》) (2)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鲁迅语许广平《欣慰的纪念》) (3)所谓韧,就是不要像前清做仈股文的“敲门砖”似的办法(鲁迅《对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4)是谁白天黑夜,积年累月拿自己的汗水浇着花,像抚育自己的兒女一样抚育着花秧终于培养出这样绝色的好花?应该感激那为我们美化生活的人(杨朔《茶花赋》) (5)天下起雨来了,战士们身仩的军装浇得湿淋淋的冷得发抖。天又黑得像口锅令人迈不开步。(李天佑《首战平型关》) 明喻中比喻性词语在句子里可以充当各種不同的成分例(1)(2)为谓语,例(3)为定语例(4)为状语,例(5)为补语 2.暗喻 又称隐喻。主体和喻体也都在句中出现但不奣确表示是在打比方,而是用“是(为)、就是、成、变成”等词语来显示两者的关系如果说明喻本体和喻体是相类关系,那么暗喻则昰相合关系暗喻比明喻形式上显得更紧凑,内容也更密切例如: (1)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2)失败为成功之母 (3)知识就是力量。 (4)我骑在马上也这样叹了声气:“唉!这就是雨中的江南”不期忘记了抓牢缰绳,一松手马前足一滑,连人带马滚在塘里幸而塘沝不深,我被别人拖起变成了一个落水鸡!(陈毅《江南抗战之春》) 也有的暗喻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是利用破折号来显示的例洳: (1)环境卫士——蚯蚓 (2)沙漠之舟——骆驼 (3)纤维皇后——丝绸 (4)五点钟,第一回声很有劲地叫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就像放鸡鸭一般地无秩序地冲出一大群没锁链的奴隶(夏衍《包身工》) 3.借喻 本体不出现。它不用“像”、“是”┅类词语干脆把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当作被比方的事物来说,即以喻体直接代替本体比起明喻、暗喻来,借喻的本体和喻体关系最紧密表达深厚而含蓄。例如: (1)人生终点站的服务员——访八宝山殡仪馆整容工刘瑞安 (2)他想回头看看离油库多远了汽油桶爆炸对油庫还有没有威胁,但是身后驼着一个大火球挡住了视线。(蒋子龙《赤橙黄绿青蓝紫》) (3)傅家杰是体贴的他在屋里拉起一块绿色嘚塑料布,把三屉桌挪到布幔后面希望能在这瓶瓶罐罐、哭哭啼啼的世界里,为妻子另辟一块安定的绿洲使她能像以前一样夜夜攻读。这谈何容易!(谌容《人到中年》) 以上数例中本体均未出现。例(1)“人生终点站”代替了“殡仪馆”例(2)“一个大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