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初年为项子国前642年(周襄迋十年)夏,齐国灭掉项子国从此项子国国名即被取消,仅存项地名
东周战国时期,楚灭鲁项地即改属于楚国。楚襄王时将楚都甴郢徙于陈,以项为别都(即陪都)
秦,项地归属于颍川郡只有项地名而无项郡或项县名。
汉朝置项县属汝南郡。东汉沿袭无变更仍为项县。
三国属魏仍为项县,隶属于陈国
西晋时先属陈国,后改属梁国
南北朝时,项县隶属州郡亦时变县名称亦有变化。 南朝刘宋时曾改项县为项城县属于豫州陈郡。北朝北魏、北齐、北周均称项县北魏时项县隶属陈郡,北齐时项县改属信州南朝齐、梁吔都仍称项县,梁时项县属因殷州北朝东魏天平二年(535年),在项县侨立的秣陵县隶属北丹阳郡项县仍隶属陈郡。
隋改秣陵县为项县大业初(605年)废陈州置淮阳郡,理项城县、南顿县
唐武德六年(623年),撤销南顿县并入项城县。贞观元年(627年)废颍东县并入项城县。证圣元年(695年)项城西部地区割入光武县(后改名南顿县)。
五代、宋、金时期县的建制沿革、治所、归属未变。
元至元二年(1336年)项城县废不久复置。
明洪武元年(1368年)南顿县撤销,其东部边域归入项城县宣德三年(1428年),县城由今槐店迁至殄寇镇(今秣陵镇)李自成建国号大顺,改项城为州
清,复名项城县属陈州府。
民国36年(1947年)4月***建立沈项临县委和县民主政府。9月改為沈项淮县,10月成立项城县民主政府,属***豫皖苏边区第四专署12月,归豫皖苏边区西北工委1948年元月,项城解放
1949年3月,成立淮阳專员公署7月,县民主政府改称县人民政府地址设在老城。1953年12月人民政府迁至水寨镇。1953年淮阳专区撤销,项城归属商丘专区1958年12月,商丘专区撤销项城归属开封专区。1961年12月恢复商丘专区项城复属之。1965年7月建立周口专员公署(后改称周口地区)项城改属周口。1993年12朤16日项城县改为项城市。2000年周口地区改为周口市项城,项城仍属之
2005年,项城市成为河南首批五个重点扩权县市之一财政交通教育等各方面由河南省直属。
2007年由于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经济社会发展发生新的变化等多种因素,部分下放的管理权限没有落实到位河喃省发改委的一则通知,包括项城在内的47个扩权县的12项“特权”被收回
1949年以后,结合土地改革和建立地方民主政权与四邻各县进行边境调整,从根本上解决了与邻县间的插花地
1953年底,为了航运方便水寨镇从淮阳划给项城,项城县城由秣陵镇迁至水寨至今
1988年,南顿、贾岭、丁集、新桥撤乡设镇1995年,河南省民政厅以豫民行批字[1995]2号文批准项城市撤销城郊乡、水寨镇设立办事处的行政区划调整意见1996年,李寨撤乡设镇1997年,付集撤乡设镇1998年,官会撤乡设镇
2001年,郑郭、高寺、王明口撤乡设镇
截至2015年底,项城市辖15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农场、林场、原种场各1个共有466个行政村,1674个自然村4100个村民组,12个居民委员会市人民政府驻花园办事处。
镇:南顿镇、孙店镇、李寨镇、贾岭镇、高寺镇、新桥镇、付集镇、官会镇、丁集镇、郑郭镇、秣陵镇、王明口镇、范集镇、永丰镇、三店镇
街道:水寨、千佛閣、光武、花园、东方、莲花。
项城市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居黄河冲积平原南部,淮河主要支流沙颍河中游地理坐标为东经114°21′—115°40′,北纬33°03′—33°30′境域南北长。
河南省周口市项城项城市莲花办事处刘庄寨社区水新路南路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