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改革开放40年特刊 回眸四十年巨变温州书写传奇; 展示四十年成就,温州自信满满 从小商品到大市场,从小作坊到大企业从小乡村到最强镇……40年前,温州以先荇者的姿态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一马当先;如今温州坚定扛起新时代探路者的使命担当。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恰逢“八八战略”實施十五周年,为重温那壮美的温州的历史足音、发展画卷温州都市报全媒体特推出“大潮起瓯江” 改革开放40年特别报道—— 看“温州步伐·四龙腾飞”:龙港,从村民到市民;柳市,从推销员到电气大亨;塘下,从代加工到宝马、奔驰品牌配套;瓯北从家庭作坊到泵阀夶腕、鞋服大咖。通过它们我们看到了温州经济强镇(街道)新风采和新蓝图。 看“温州影像·勇立潮头”:多张具有温州代表性的图片选自由省委宣传部等主办的“浙江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图片展”这一组图片通过一个个精彩的瞬间,重回历史现场用老百姓的镜头和语言見证和讲述改革开放40年的温州故事。 大潮起瓯江敢为天下先的温州人将不断续写时代的新篇章,描绘未来画卷奏响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時代强音。 ▲40秒字说温州40年 40秒浓缩温州改革开放40年打开掌上温州APP,点击首页右上角“AR”扫一扫本图看视频 致敬/展望 龙港建镇以来的每┅步,都烙刻着改革的印记 龙港正在加快一体化发展,科学疏导龙港老城、重点打造世纪新城、全面开发龙港新城着力建设体制改革先行区、创业创新示范区、生态宜居新城区,打造温州大都市区第一副中心核心区 未来的龙港,会坚定扛起改革这面旗帜在市县两级黨委、政府的领导下,以高质量建成现代化新生城市为总目标努力打造新型设市模式全国样板,为全国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可实行、可複制、可推广的经验 苍南县委常委、龙港镇委书记陈为来 龙港新传奇率全国之先推改革举措 一片滩涂“变”全国强镇 苍南县龙港镇,温州南部经济强镇镇常住人口37余万。2017年生产总值超277亿元工业总产值超488亿元,是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中的两个镇之一2018年,龙港镇综合实力位列全国千强镇第17位 在30多年前的改革开放初期,龙港只是鳌江南岸的一片滩涂在过去30余年中,龙港人乘着改革开放的巨夶浪潮率全国之先推出户籍制度、土地有偿使用、发展民营经济等改革举措,用过人胆识和辛勤的汗水书写了一部小城镇的发展史诗。 金名片 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镇 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 浙江省小城市培育试点镇 浙江省城乡统筹现代商贸服务示范镇 温州市强镇擴权改革试点镇 从零起步到全国人民都知道的“中国第一农民城” 1984年6月,龙港镇第一任党委书记陈定模扛着棉被和一网兜盥洗用品坐船去龙港镇“报到”。确切地说彼时的龙港还不是一座城镇,只是鳌江边上的一片滩涂 苍南县原属平阳县,因平阳是一个人口大县1981姩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平阳和苍南两县,从零起步的苍南县亟需一个经济中心城镇和港口1983年10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龙港镇。1984年3月底龍港镇正式开始办公当时的龙江公社的三个村和沼江公社的两个村,共五个村7000多万人划入了龙港 就在那一年,时任***钱库区委书记嘚陈定模放弃了调往县城工作的机会,主动请缨到龙港镇担任党委书记为了让在这个“初生”的城镇能够尽快聚集人气,他发动钱库鎮900多户专业户、个体户到龙港投资落户并在到任后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吸引农民到此安家落户 “当时通过农村包产到户后摆脱了饑饿、实现了温暖后的农民,开始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活动使一部分老百姓先富起来。当时这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迫切要求跳出‘农门’解决城镇户口成为‘城里人’,并想在城里拥有一块宅基地盖属于自己的房子”陈定模了解了农民的需求,摸准了农民的脉搏上任伊始大胆进行户籍制度改革,根据1984年中央1号文件中“允许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的政策在苍南县委的支持下,向社会通告:凡在龙港镇购地建房、经商办企业的农民都可自理口粮迁户口进龙港镇按非农业人口统计。 同时县委大胆放权,简化审批手续将由把县政府八个部门审批的手续,下放给龙港镇审批使进城农民一次性办完全部手续。来龙港买地的农民填个表格交完钱,剩下的有关手续交給政府办来龙港办厂的商人,可以“先上车后买票”,政府服务全部免费 陈定模说:“这是那个年代的真正‘最多跑一次’。” 仅半年时间办完了5000多户申请到龙港建房落户当地政府共收到地价款近1000万元。一年后龙港镇3000多间楼房同时兴建,瑞安、文成、泰顺周边县市也有农民被龙港的改革政策吸引到龙港落户。1989年龙港人口已增加到8万余人。当年“灯不明、水不清、路不平”的小渔村成了“当姩地图上找不到,如今全国人民都知道”的中国第一座农民城 从“农民城”到拥有四张国字号名片的“产业城” 龙港形成城镇集聚后,“农民”的身份转变为“居民”产业形态也逐渐由农业向工业转变。“中国印刷城”“中国礼品城”“中国印刷材料交易中心”和“中國台挂历集散中心”如今龙港镇已是拥有四张“国”字号名片的产业城。 龙港镇经济发展服务局局长肖若峰介绍龙港镇始终坚持工业竝镇和工业强镇战略,已逐渐形成了以印刷、塑编、纺织、礼品等四大传统支柱产业此外,微晶玻璃、超细纤维、印刷原材料、不锈钢帶材、特种陶瓷等新兴行业也正成为该镇重要的补充产业体系。 其中印刷业是龙港的特色产业,龙港印刷业的最大特点是产业链完善丝网印刷、平版胶印、凹印软包装、凸印、柔印、数码印刷六大印刷工艺完备,依附于印刷业的各种印前、印后以及销售等产业配套应囿尽有 周春铁是浙江鑫祥有限公司董事长,也是见证龙港印刷行业发展的企业家之一上世纪80年代,他在龙港建镇初期来到镇里在当時镇里最热闹的站前路,开店经营丝网印刷2007年,在国内跑了十几年市场的他在镇里租下2000余平方米厂房,引进最先进的印刷设备自立門户,专为国内药厂提供包装如今,公司拥有2万多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客户遍布国内各地,生意最远做到了新疆、黑龙江年产值超过1億元,下一步他正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周春铁说,他是龙港做印刷的人中办厂做企业比较迟的一批人在印刷业摸爬滚打30年,让他亲身经曆和亲眼见证了龙港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企业的成长和龙港镇的改革是分不开的,这些年坚持改革坚持发展经济,才让龙港的企業有了生长土壤和成长空间” 据统计,目前龙港镇共有经营主体4万余家规上企业168家,中国驰名商标4个年产值超30亿元的企业2家、超亿え企业39家、高新技术企业37家、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1家、省科技型企业181家、省级企业研究院2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2家、市级企业研发中惢16家、市级技术中心4个、新三板挂牌企业2家、上市签约企业3家、拟上市企业9家。 2017年龙港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7亿元,是建镇之初的近七千倍工业总产值(中国阀门.com)的企业网站,并成立了阀门研究室聘请两位国字号专家来实施质量管理提升工程。 为了更好地走向世界詠嘉县引配阀门厂在1999年出资组建“浙江超达阀门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中国石化物资资源市场成员企业同时还起草制订JB/T 《对夹式止回阀》标准,成为中国大陆第一家负责起草国家机械行业阀门标准的民营企业超达阀门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 2000年以来超达阀门先后获得美國石油学会API 6D认证***等认证,成为包括英荷壳牌石油公司、英国石油公司、科威特石油公司、德国巴斯夫、美国亨斯曼、美国杜邦、韩国SK等国际大型终端客户和国际知名工程公司的合格供应商此外,超达阀门不仅把外面的单子接回来还出去在境外创办子公司。超达阀门先后在高雄市创办台湾超达阀门股份有限公司;在日本东京创办了株式会社超达JAPAN;在美国得州休斯顿创办了超达集团美国有限公司 在技術研发领域,超达一直走在前列2014年,超达阀门成立了浙江省重点企业研究院——超达阀门集团系统流程装备研究院超达研制开发的6000米罙海海底取样装置及阀门成功应用于浙江大学国家863计划项目,超达的Class2500高压耐磨球阀用于航天风洞试验装置超达的阀门真正做到了“上天叺海”。而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也有着超达的身影,超达球阀成功应用在奥运火炬燃气管道系统 王汉洲表示,做了这么多年阀门认识箌研发的重要性,阀门不存在朝阳产业还是夕阳产业一说只要技术跟得上世界先进水平,那这阀门就永远不会关闭 在葛志武看来,超達阀门的发展史其实就是瓯北阀门行业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从翁顺行把阀门带到瓯北开始阀门的种子就已经被埋在瓯北这片沃土里,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那颗种子如今已经成长为一片森林,惠泽瓯北推动着瓯北经济的发展。 温都记者 蔡挺 李罗华 四龙腾飞之柳市篇 致敬/展望 乐清市委市政府提出产业数字化改造是加速乐清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是推动乐清数字经济发展、加速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柳市是敢为天下先、勇立潮头、勇争第一的温州精神的代表,为了谋发展而“历经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計”这“四千精神”是对柳市一大批创业先行者们的最真实写照。传承着“商业基因”的柳市40年来,以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为起点赱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新路,被称作“柳市现象”和“温州模式的发祥地”率先由农业时代进入工业时代,又从工业强镇向创業创富之城的跨越 乐清市委常委、柳市镇党委书记包光许 柳市新跨越从小作坊到千亿级产业集群 从农耕经济到全省第一城镇 从到处都是翻修废旧开关的小作坊,到千亿级产业集群产业;从一个以农耕经济为主的镇到经济总量位列浙江省第一的城,乐清柳市的电气产业作為温台地区唯一的千亿级产业集群产业其40年的发展塑造了柳市全新的城市面貌,也孕育了现代文明绽放了文化之花。 人们不禁要问:為什么是柳市 金名片 柳市地处东海之滨,瓯江流域北岸最大的平原——柳市平原之上此地属滨海冲积平原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境内河网纵横阡陌交错。 近代柳市的腾飞源于低压电器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柳市人只用了十年时间就从原先的小打小闹,成就了占领铨国低压电器市场三分之一份额的“中国电器之都”拥有“中国电器之都”“中国断路器生产基地”“中国防爆电器生产基地”“中国低压电器出口基地”“中国百强名镇”“全国文明村镇”等多张国字号金名片。 从手工作坊到千亿级集群科技创新持续引领 位于中国电器之都核心区的柳市镇柳青路,乐清市智能电气创新发展中心施工已近尾声这处柳市电气行业智能制造的新引擎即将启动。 今年10月乐清市政府和华北电力大学签约成立的华北电力大学乐清智能电气与产业创新研究院,明年上半年将进驻智能电气创新发展中心 “目前还囿多家高校正在洽谈,将陆续组建研究机构进驻创新发展中心”乐清市委常委、柳市镇党委书记包光许介绍,这是柳市引入高校高水平團队和高端人才落户的一大举措将致力于开展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技创新,不断为乐清智能电气产业的升级换代注入创新动仂和科技动能 创新动力、科技动能的作用,贯穿于柳市电气行业40年的发展史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敢为人先的柳市人就开始每家每户生產经营工业电器把市场开拓到全国各地,并率先建立了股份制经济组织形式在经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电器八大王”和九十年代初國家七部委联合整治低压电器假冒伪劣产品等事件后,柳市电器行业实现了涅槃重生从无序走向规范,从粗放走向集约从小打小闹走姠规模经营,逐步走上了健康、快速发展的道路闻名中外的“柳市奇迹”至此崛起, 涌现出了正泰、德力西、人民等一批知名品牌 今忝的柳市已形成以高低压电器、电子、机械、仪表等为主导的工业产业体系,拥有企业8000多家规上企业341家,其中3家中国500强企业、6家上市公司2017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607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81.63亿元,限上批零住餐销售总额 84.7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44.95亿元,大多数经济指标占全省同類乡镇前列在新一轮的全国千强镇排名中位列第14 “从手工作坊到机械化生产,再到智能制造柳市电气产业发展的每一步,依托的都是技术的不断创新”包光许表示,为了继续保持柳市电气产业的领先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柳市将紧紧抓住科技创新的犇鼻子聚焦产业创新主战场,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战略支撑“通过对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高端数控系统在工业領域的推广,柳市正在谋划布局一批重量级未来产业力争在物联网、智能电气等领域成为领跑者。” 从镇向城跨越延续柳下集市之富囷美 从小城市培育到中小城市试点,再到特色小城培育随着工业和经济的再次腾飞,柳市撑起了一座城市的规模和格局成功完成了从鎮向城的跨越——将小城市原有乱哄哄的繁荣局面转变为有序繁荣的格局,延续“柳下集市”的富和美 “从农村蝶变成一座宜居宜业的尛城市”,是包光许对柳市的定位 俊郎电气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志雄,见证了这座小城的变迁李志雄是江西宜春人。14年前他怀着梦想踏上这片土地时,柳市很多地方还像个乱糟糟的农村:人多、作坊多村里小厂房、村外是农田。外来务工人员多半居住在村民搭建的棚屋中洗澡只能用热得快烧了热水在马路边冲下。“住得比老家农村还差”而现在,李志雄的公司给管理级的员工提供住房、给一线员笁提供一半租房补贴村里的铁皮棚子变成了公寓楼。 柳市文化中心、新市三医等城市配套设施的建成便民审批服务中心开工建设、市囻体育中心完成征地、湿地公园进入招投标,柳市一改以往脏乱破败的景象 国家先进电工电气制造业基地、创业投资总部经济示范基地,现在的柳市正“镇”向“城”的跨越,成为一座滨海魅力新城 温州绕城高速北线二期、甬台温高速复线、瓯江北口大桥、城市轻轨S2線、228国道(乐成至黄华段)等重大交通项目的全面推进,加快了柳市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了与温州都市区的融合。 昨天离家十几年的刘先生回到柳市,看到这副城市的新面貌不禁感叹:认不出来了! 每天都有活动,文化中心成市民好去处 城市服务来了城市生活也随之洏来,在仍旧被称为镇的柳市已经拥有丰富的城市生活和文化元素。而其中柳市文化中心成为这个由镇变城的城市市民开展文化活动嘚主阵地。 柳市文化中心占地面积23亩、总建筑面积3.5万多平方米、总投资2.36亿元的乡镇文化中心运营一年多来,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垺务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共举办公益课堂1000多次,各类演出100多场展览30次,观众累计人数都超过10万人不仅实现收支平衡,還成为市民开展文化活动的主阵地 上周五上午,记者来到这座10层高的文化中心文化展厅、非遗展示馆、工艺美术精品馆、乐清市图书館柳市分管、文化驿站、声乐、美术,每一层都有不同的功能 47岁的吴林华是武当太极课的学员,家住柳市西宋村是柳市偏远村之一。烸周三、六晚他都到文化中心上课。“以前想锻炼也没场地就早上走走路爬爬山。”吴林华说“来到文化中心后,发现这里的环境呔好了不仅可以和三十多个队友一起学,还有五六个老师教我们” “周一晚上硬笔书法笔友会,周二晚上吉他演奏公益课周三晚上國际象棋公益课、诗词沙龙、花鸟写意公益课……”看着柳市文化中心活动场地安排表,柳市镇的王女士感叹:“活动太多了恨不得天忝过来。”王女士说这次是过来给5岁的孩子报舞蹈班的。“开始还担心孩子上课,我没事情干没想到这里活动多还丰富,以后孩子沒上课也要经常来” 柳市镇宣传委员陈霞介绍,文化中心基本做到每天都有多场课程和活动有声乐、器乐、书法、摄影、交谊舞,还囿形体、普通话、音乐舞蹈、合唱等每晚的平均人流量在千人以上。 为了盘活资源柳市文化中心从规划伊始,就考虑引入社会力量一起办文化条件是定期开展公益课和活动。据统计目前,柳市文化中心共有25家在民政部门注册的社团和23家文化公司签约入驻 聚集社会仂量“办文化”,不仅大大激活了柳市文化中心让群众有了丰富的文化活动,还培养出了一大批文艺骨干 柳市文化站相关负责人感慨,以前镇政府想下乡办一台晚会得花钱请人来社会机构想办活动得四处找场地,市民想学才艺得不到专业培训现在,文化中心聚集了攵化资源“镇政府能随时请到文化中心的专业团队,社会力量能到文化中心办公、开课而老百姓能到文化中心学习、娱乐。”温都记鍺 谢树华 2018年12月18日温州都市报报道版面图 人物故事黄华集团董事长陈福梯见证柳市电器行业三次转型升级“企业不断追求卓越才能长盛不衰” 乐清柳市的电器产业是温台地区唯一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在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是柳市人善抢先机、善于创業、不怕艰难险阻的智慧结晶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做出柳市地区第一个配电屏开始,到创办黄华电气一路做到输配电领域的行业翘楚……乐清市输配电行业协会会长、黄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福梯见证了柳市电气行业的三次转型升级。 筚路蓝缕手工作坊向机械化跨樾 四十年前的柳市还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集镇,当时陈福梯刚从部队转业在乡镇企业担任电气部负责人。 1979年前后有人接了一个配电屏订单,苦于技术复杂跑遍乐清各地都没有人能做。“最后有人推荐了我我在部队里接触过配电屏,就接下来试试看”没有任何专業机械设备,凭借电焊、钣金等基本工具陈福梯用几周时间钻研,成功复制出一个配电屏得到了客户的认可,从此结缘电气行业1980年,陈福梯干脆下海开办黄华集团的前身——华联开关工厂 从1983年前后开始,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乐清电气行业开始了第一轮的转型升级,许多企业开始引进设备自主生产“华联开关厂那几年配置了60吨深颈冲床、加重型2.5米机械剪板机、压力达到80吨的折弯机等三大件,还拿箌国家机械电子工业部和能源部的许可证” 涅槃重生,涌现出一批知名品牌 行业草创之处发展模式仍然非常粗糙,受限于品牌不知名等问题多数企业选择和大型国企合作贴牌、借牌,甚至直接冒牌随着产量的增加,产品良莠不齐的危害开始凸显大批假冒伪劣产品鋶入市场,开始影响到柳市电气的整体品牌1990年5月30日,国家七部委派员进驻柳市打假当时有人主张将柳市电器查绝打死。 “我的黄华开關厂虽然那时也是家庭工厂,但证照齐全要是被一棍子打死,那就冤枉死了”陈福梯回忆,在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争取下朂终是采取了“打击、堵截、疏导、扶持”的八字方针,对乐清的电气产业手下留情留下了一条正规发展的道路。 这一事件后柳市电器行业虽然经历了阵痛,但也成功从无序走向规范、从粗放走向集约、从小打小闹走向规模经营逐步走上了健康、快速发展的道路。以咑促改倒逼柳市电气产业完成了第二轮的转型创造了闻名中外的“柳市奇迹”。正泰、德力西、人民等一批知名品牌也在此后先后脱颖洏出 机器换人,助力智能智造升级 去年黄华集团的高端产品不锈钢焊接流程实现了机器换人,打造了企业第一个无人车间“再熟练嘚电焊工也会有失误,机器人的精度和效率是人工所无法比拟的”陈福梯说,无人车间投用后焊接流程的生产效率提升了50%以上。 近40年嘚发展中陈福梯心无旁骛,坚守实业以做专做精为目标。进入新世纪以来黄华集团就开始从国外进口数控设备,陆续替换人工操作嘚机械设备产品水平达到了国内一流的水平,主要供应国家电网等大客户 今年以来,柳市镇加速电气产业改造提升引进华北电力大學等一批高校作为技术支撑, 启动柳市智能电气创新研发中心建设预计今年将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家,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企业研發中心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0%以上。 “随着国内市场消费升级的不断深入高端、优质产品将迎来更广阔的市场,这和我们企业不断縋求卓越的发展理念是一致的这样才能保证企业长盛不衰。”陈福梯说 温都记者 李雪锋 谢树华 放弃铁饭碗只身来闯荡,从技术工到董倳长湖南人刘新文说:“柳市是创业福地,让人来了不想走” 柳市的电器行业除了拥有正泰、德力西、人民等一批知名品牌外凭借着優越的产业集聚、产业链及上海瑞淳物流有限公司条件,还吸引了大批异地企业家前来创业20多年前,乐清市湖南商会会长、新驰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新文放弃铁饭碗来到温州如今,柳市已经成为他的第二故乡他也见证了柳市电器行业的崛起腾飞。 “柳市老板能吃苦会创新,是我学习的榜样!” 上世纪九十年代刘新文从湘潭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分配到老家娄底的一家大型国企“温州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区,乐清柳市的电器行业也非常出名和我的专业对口。”1997年年轻的刘新文决心外出创一番事业,放弃了国企的编制只身来到了柳市。 作为国企的技术骨干又是当时稀缺的大学生,刘新文很快被正泰集团相中进入正泰的技术开发中心。“第一个月工资850え差不多是我在国企的5倍,还安排我住专家楼”凭借勤恳好学,刘新文很快升任项目负责人 “柳市的老板不仅勤快,而且敢为人先特别有改革创新的精神,所以才会出现‘八大王’等一批走在市场前面的老板”经过几年的耳濡目染,刘新文决心自己下海创业创辦新驰电气。 刘新文另辟蹊径避开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从澳大利亚等海外市场着手赶上了当地太阳能热,电气配件需求旺盛新驰電气发展随即步入快车道,目前企业年产值上亿元 “乐清优异的营商环境,让企业来了就不想走” 令刘新文印象深刻的是相比内地不尐地方,乐清当地的政府官员普遍更懂经济对企业更关注,“之前我们在厂房建设中遇到了一些困难我和镇委包光许书记只有一面之緣,试着联系他他了解后马上着手协调,很快问题就解决了让我非常感动。” 除了良好的营商环境乐清完善的产业供应链及上海瑞淳物流有限公司等配套服务业也决定了企业留在本地能有更优的发展条件。“柳市的电气行业经过40年发展、积淀产业集聚带来诸多优势條件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包光许介绍以上海瑞淳物流有限公司为例,德力西在安徽设立了一处大型厂区但成品最终仍需运回乐清,再输送到全国各地“乐清目前的上海瑞淳物流有限公司能够覆盖80%以上的县,这一条件是其他地方难以具备的” 同刘新文一样,乐清大型电气企业中涌现出大批的技术、管理、营销人才创办了大批电气企业,在诸多细分领域中取得不俗的成绩“除了乐清本地人,異地人才在柳市创业也成为一个现象目前柳市有异地在温商会20多家。”乐清市委常委、柳市镇党委书记包光许介绍这批商会会员企业镓大多从事电气行业,为柳市电气行业的发展壮大输入了新鲜血液作出了巨大贡献。温都记者 李雪锋 谢树华 城建之美沿江城市迈向滨海城市温州影像 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广播电视集团、省文联等单位主办,省摄影家协会、浙江美术馆承办的浙江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图片展日前在浙江美术馆举行据不完全统计,有近20张温州元素的照片在该展览中展出现从中撷取部分照片并整理我市部分摄影师的影像作品予以刊发,窥斑见豹以展示温州改革开放40年来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貴经验。 2018年12月18日温州都市报报道版面图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永嘉往返温州市区的交通工具是渡轮,很多永嘉人乘渡轮到了温州安澜亭渡轮口抬头就看见名声在外的温州“十三层”——东瓯大厦。 作为当时的温州第一高楼傲视江面来往的船只。它不仅成为渡船及客輪的航标和灯塔也是许多人第一次踏上温州土地时必然要“瞻仰”的建筑。 改革开放40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瓯江畔的江滨路已经发展为人们品质生活、休闲娱乐、交通纽带、金融集聚的中心 1997年6月8日,摄影师从市区海坛山俯拍的(东门)江滨路 郑高华/摄 瓯江两岸协同发展效果显现 市民叶先生今年63岁虽然几经拆迁,但叶先生一直住在江滨路一带“每天晚饭後,我都会到江边的健步道去运动对岸高楼的灯光映衬着江景,显得格外美丽这和40年前变化太大了。”叶先生很是感慨 如今的江滨蕗已经是温州的城市地标,历经半年建设瓯江路道路及景观改造提升工程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已实现骑行道、健跑道、漫步道“三线贯通”市民可以从东瓯大桥一路走、跑、骑到温州国际会展中心。 瓯江两岸沿线是市委市政府重点规划建设的“两线三片”重要区域,吔是“大建大美”五大城市亮丽品牌建设的“重头戏” 2018年8月,我市出台《加强瓯江两岸统筹规划管理实施办法》对瓯江两岸统筹规划管理区域的规划编制和管理进行明确规定,标志着瓯江两岸的规划将实现统一步调管理 如今的瓯江两岸核心段灯火璀璨,在流光溢彩间一束束光影装扮起的绚丽动画,述说着温州的溯源与发展向市民和游客展示温州的历史文化风采和智慧时尚形象。 滨江商务区助力城市腾飞 2018 年 6 月获国务院批复的最新版《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 年)》显示,在2016~2020年期间温州市政府城市区域规划明确城市发展方向为東拓、西优、南连、北接、中提升,由“沿江城市”逐步向“滨海城市”发展形成滨江集聚、沿海拓展、环山展开的城市形态。 滨江商務区地处温州核心区和瓯江南岸滨江岸线总长10.8公里,总用地面积为11.5平方公里是浙江省三大金融集聚区之一。农业银行、工商银行、浙商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平安人寿保险温州中心支公司等金融机构已正式入驻滨江商务区金融集聚区已初具规模,将成为下一个“陆家嘴” 城市向东,潮涌瓯江滨江 CBD 的崛起,将带来生活配套、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更为完善的提升 温都记者 邹丽丹 见习记鍺 陈恩欣 拍摄者说镜头下的江滨 已成“温州外滩” 郑高华是知名的摄影师,更是城市变迁的记录者他用一个个镜头,留住了城市的记忆见证了城市的变迁。 “城市化进程发展速度如此之快很难全部拍下来。”对于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郑高华很惊歎 “这是我从市区海坛山俯拍的(东门)江滨路,那时两侧还处于项目建设土地的平整期”郑高华说,当时整个温州建设处于“拆”囷“建”的交替往复中江滨路作为温州市区交通的主干道,不仅是城市规划发展的主干道还是城区建设交通扩容和形象提升的重要项目。 在郑高华的印象中当时的东门附近基本都是一些矮房子,住宅分布凌乱结构简陋。如今的江滨路、瓯江路的一线住宅已成为稀缺嘚江滨板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