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货币监理署 金融科技银行牌照数字货币MSB牌照办理应该如何来选择?希望给点参考。

近日召开的朗迪纽约峰会上,美国OCC审计长托马斯?库里提到,即将为创新金融企业发放全国性银行牌照,好方便他们在全国范围内运营。但企业们似乎并不领情,虽然口头表示欢欣鼓舞,却都不愿意第一个“吃螃蟹”。

美国P2P的牌照时代终于要到来了,但尴尬的是,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去领银行牌照。

美东时间3月6日到7日,全球最大的朗迪纽约峰会召开,美国货币监理署(OCC)审计长马斯?库里(Thomas J. Curry)在会上提到,即将为创新企业发放全国性银行牌照,好方便他们在全国范围内运营。但企业们似乎并不领情,虽然口头表示欢欣鼓舞,却都不愿意第一个“吃螃蟹”。

美国货币监理署(OCC)审计长托马斯?库里发表演讲

“我们即将给颁发银行牌照,因为对、企业和联邦统都有好处,”库里在会上称。

但库里表示,从去年12月针对发放P2P的银行牌照征求意见以来,已经收到了超过100条有深度的建议,OCC即将补充一些具体操作规则,方便公司申请。库里同时强调,这也并不意味着未来的P2P银行可以开展存款业务。

相对于中国P2P的备案登记管理,美国的牌照监管走出了另外一条道路,但是到底可不可行还有待观察。

事实上,OCC是不是有权颁发金融科技公司的银行牌照,在美国业内是有争议的。俄亥俄州参议员森斯?谢罗德?布朗和俄勒冈州参议员杰夫?莫克利就曾对此表示抗议,指出OCC的发牌权限只有特殊目的国家银行牌照,包括银行家银行(为社区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和,而这三种银行都不能吸收存款。

当时美国业内评价称,参议员们是站在保护银行不受外来竞争者干扰的角度上的,而库里支持负责任的创新企业,并且希望能推动,让不能从人从中受益。

库里对他的质疑者们进行了反驳,库里指出,美国国家银行法案已经从法律上授权OCC发牌照,并没有禁止持牌金融机构用创新技术做银行服务,也没有强制要求机构接收存款。OCC已经发放了几十个特殊目的银行牌照,现在这些机构都是美国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库里强调,接受银行牌照并不意味着金融科技公司可以避开强监管,事实上,所有国家银行都会定期接受现场监督,还会对资本金和有要求,还得符合消费者保护局的规定。此外,OCC已经对形式的“掠夺性贷款”采取措施,防止在联邦银行体系中滥用,更不会批准这些机构银行牌照申请。

机构谁也不想先“吃螃蟹”

对于OCC的牌照措施,网贷机构的反应几乎出奇一致——“这是一个好政策!但我们还不着急领牌照”。

的CEO斯科特?桑伯恩(Scott Sanborn)就在峰会上表示:“首先我们很高兴能够看到OCC的参与,可见监管认可我们这个行业所取得的成就,同时我们很高兴我们有一个针对未来放贷的监管结构。我们很想要探索OCC的银行牌照,但是现在还为时太早,我们还要进一步看一下具体的进展。

总裁苏伯融(Ron Suber)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表示,现在Prosper既需要在联邦政府登记,还需要在每个州登记,因为每个州都有、者。除此之外,还跟犹他州的webank银行有合作,通过他们来放贷,的确流程比较复杂,而OCC颁发全国性银行牌照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

“OCC要给金融科技公司发放银行牌照是一个很好的举措,让金融科技公司有统一的牌照来开展更多存。问题是,谁先来?我不认为有谁愿意第一个拿牌照。所以我觉得观察谁去第一个拿牌照,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会很有趣,”苏伯融称。

对此,渣打银行前首席创新官、新金融及母Anju Patwardhan对澎湃新闻表示,全国银行牌照的确对美国的很有吸引力,可以避开各州之间的政策不同所耗费的适应监管要求的成本,但是目前看来落地困难,“在美国改变监管的意见很难,很多监管部门要三到五年才能做一些改动,一般都是从税收角度改变比较容易,而不是直接切入。”

除了牌照之外,企业也关注特朗普上台之后,会不会对网贷在内的科技企业怀有敌意。从与会嘉宾的观点来看,大多表示迷茫,因为目前还看不出具体的政策倾向。

“特朗普现在要对付的太多,还顾不上跟科技企业较真,”一位与会的美国金融科技界人士对澎湃新闻表示。

Anju Patwardhan则认为,从新金融角度来看,政策不确定时期正是抄底的好时机:“在过去的一年到一年半中,不仅仅是,而是整个互联网企业的很多公司估值有所降低,这也是入场的好机会。”

被认为是比特币合法之路重要节点的一次会谈,可能被理解为一场摸底行动。

上月底,比特币基金会(coin Foundation)的成员与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美国国税局、美联储、美国货币监理署、联邦存款保险(放心保)公司等数十家机构在华盛顿特区举行了闭门会议,会上,比特币基金会的代表向上述联邦政府机构汇报了比特币的本质。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近日就此事独家专访了比特币基金会参与此次闭门会议的监管事务委员会主席马克桑多利(Marco Sntori),以及公共事务部秘书约翰斯塔尔(John Stahl),揭秘他们在谈论比特币时都说了什么。

比特币基金会是一个总部设在西雅图的组织,该组织致力于比特币的标准化、保护以及推广。一共有五位比特币基金会的成员参加了会议,我们每个人被要求做一个演讲,他们听得很投入,对比特币是怎么工作的、比特币是怎么被挖掘出来的,表现出了特别的兴趣。他们想知道谁在从事比特币事业,他们想了解这个行业。桑多利说。

看上去,华盛顿特区的每一个职能部门都在为今后的工作展开一场摸底行动。比特币基金会的董事长皮特维斯塞内斯(Peter Vessenes)则将此次会晤称为教育见面会。

这是第一次被华盛顿特区邀请去给他们解释比特币是什么,以及比特币是怎么工作的,这也是官方机构和比特币社区的第一次正式会面,但不会是最后一次。桑多利说。

第一财经日报:参加大会的比特币基金会成员有哪些?他们分别做了什么汇报?

桑多利:我个人负责的是监管这一块的话题;Brain Klein谈论了如何调查比特币相关的犯罪,他曾经是一名联邦检察官;Peter Vessenes讲述了比特币系统是如何工作的,他创立了美国第一家以支撑的公司;Jim Harper是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著名公共政策研究机构)的一名学者,他谈论了比特币对政策的影响以及比特币如何服务那些没有银行账户的人;Patrick Murk则解释了比特币基金会是做什么的,他是比特币基金会的总顾问。

日报:听上去他们对比特币持一种开放宽容的态度,是这样吗?

桑多利:我想说他们都对自己的工作很热忱。他们既不反对比特币,也不支持,他们对比特币感兴趣是因为他们想知道如何在比特币的环境下展开自己的工作。例如,FBI就对如何利用比特币区块(比特币区块中记录了比特币的交易信息)比较感兴趣;商务部则对比特币在反洗钱项目中的作用感兴趣;而美国国税局则更关心用比特币支付工资的税务问题。

日报:据我所知,比特币以及的思想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有人说这是一次教育会谈(Education Meeting),你认为这些官员被成功地教育了吗?

桑多利:会谈的目的是帮助他们理解比特币是什么,在这方面我认为我们做得很好。但是,尽管我觉得我在比特币上也能称专家了,我每天仍在学习,学习人们使用它的新方式,认识它的潜力。所以要官员们在一场会议中全面认识比特币是不可能的。但这是一个开始,他们对我们所说的很感兴趣,同时,他们也认同合作是非常重要的这一观点。

日报:他们有讨论过监管方面的问题吗?

桑多利:有,实际上3月份的时候,商务部金融犯罪执法网络(FinCEN)就曾指出,个人可以自由使用比特币而不受监管,但是如果你做比特币和其他货币间的兑换生意,你就要受到监管,需要在FinCEN进行注册。

日报:如果他们要做比特币的生意,将会受到哪些监管?

桑多利:如果你只是做一些用比特币交换商品或者服务的生意,接受比特币付款你不会受到什么特殊的监管。但是如果在比特币和其他货币(包括其他电子货币)间做兑换生意,或者将一些人的比特币取出来汇给其他人,你就是资金者,就会受到监管,这将会比较复杂。联邦层面上,你需要记录客户的信息,然后向联邦政府汇报;每一年都需要做独立的审计等。而在州层面上,你还必须有一个资金传输牌照。

日报:有消息说世界上最大的比特币交易所Mt Gox已经向FinCEN注册了,这是否意味着他们的交易已经合法?

桑多利:这很难说。据我了解,Mt Gox并没有取得任何州政府层面上的资金传输牌照。

日报:但是在商品贸易方面,目前能够用比特币购买的东西还很有限。

斯塔尔:没错,但是这种现象正在改变。近期在加州举行的比特币大会上,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搭建一些架构,通过这些架构可以让更多的人使用比特币在网络上消费。这种类型的公司也会越来越多。

日报:比特币和其他货币间的汇率波动很大,很多人并不是真的在使用比特币,而是通过汇率波动套利,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斯塔尔:汇率并不是衡量比特币价值的唯一标准,我认为比特币的价值在于它能干多少事。就我自己来说,比特币在人道主义活动上的价值非常有意义。另外,比特币的魅力还在于选择使用或者不使用它都是完全基于自愿的。至于汇率,我认为它还会长期处于波动中。

日报:比特币为什么让你们如此着迷?你们个人持有比特币资产吗?

斯塔尔:当然,我的工资全部是以比特币支付的,我这么做是想尽我所能地参与比特币社区的一切。对我个人来说,比特币在人道主义活动中能做的事情很多。我在参加比特币大会的时候认识了杰森金(Jason King),他用比特币在佛罗里达的彭萨科拉市(Pensacola)买了一块地,取名叫中本聪森林(Satoshi Forest,中本聪是比特币的发明者)。他在那里为当地无家可归的人建立了一个收容所。这块地的总价值大约为9万美元,杰森每个月要还大约600美元的贷款,但这些贷款都是用比特币直接还的,而不是将比特币兑换成美元去还款。这块地原先是由一家跨州的地产公司所有,现在这家地产公司完全接受比特币的付款。

桑多利:我个人也持有一些比特币,我的工资是以比特币支付的。至于我为什么会对比特币着迷,我有点极客(Geek),我总是被新的科技所吸引。对律师来说,当下数字支付领域就好像上个世纪90年代末到2000年初的版权领域,那时候MP3格式刚被发明出来,大家能在互联网上自由下载音乐引发了一阵版权法律的热潮,我相信,现在我们正处在数字支付法律的浪潮中,监管框架继续完善,这是法律实践的一个全新领域,这令我很兴奋。

特别说明: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发邮件到ETHDNA@/

原标题:美国拟给金融科技公司发银行牌照,业界忧心高利贷“搭便车”

想要给金融科技(Fintech)公司发全国性银行牌照的美国货币监理署遇到了质疑。

美国货币监理署在去年12月对外宣布,将考虑对金融科技公司发放特殊的全国性银行牌照,引起金融界轩然大波。在此后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的一个多月过程中,不少从业者和监管者相继质疑新规会导致高利贷公司绕道规避州政府监管,新规出炉面临舆论挑战。

根据纽约时报报道,去年12月2日,美国货币监理署审计长托马斯·科里表示,美国考虑在联邦层面对金融科技公司发放新型全国性银行牌照,以帮助这些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加速扩张。美国货币监理署的职权范围包括监督全国性银行,此举意味着移动支付公司Square、网络借贷公司LendingClub都可以借助这张牌照吸收存款、发起电子支付并出借资金。

这份提案目前还在内部审议之中,最终将会决定货币监理署是否成为美国首家允许金融科技公司拥有与正规银行相应权利的联邦监管机构。

然而业界对这项新规并不买账。

美国《华尔街日报》1月11日报道称,发放牌照的新规会让金融科技公司直接处于联邦的监管之下,从此借贷和转账行为不需要州政府的批准,因此一些大州的银行管理者跳出来质疑这一新规,指出各州对金融科技的监管比联邦政府更严格,新规很容易被高利贷公司利用,以规避来自州政府监管的压力。

“美国银行家”网站称,2位身居高位的民主党参议员已经对方案提出质疑。俄亥俄州参议员森斯·谢罗德·布朗和俄勒冈州参议员杰夫·莫克利对货币监理署即将出炉的新规提出抗议,并签署了联名反对信,表示新规为带有掠夺性的替代性金融机构(指金融科技公司)提供了联邦政府背书,并且还为之扫清了各州为保护普通工人投资者而设置的门槛。

“把牌照给非银行机构与货币监理署金融稳定、普惠金融、投资者保护的目标不吻合,还把银行业务和商业交易混为一谈,”两位参议员在信中对货币监理署是否有权发放这张牌照也提出了疑问:“在发放银行牌照方面,国会给了货币监理署非常少的权限,只能发给三种特殊目的的全国性银行,而这三种银行都不能吸收存款。”

货币监理署的发牌权限包括发放特殊目的国家银行牌照,包括银行家银行(为社区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信托银行和信用卡银行。2位参议员认为,发放新牌照会使得非银行机构绕过了申请全面服务银行(full-servicebank)所需要遵循的法律规范,属于擦边球行为。此外,他们认为只做单项业务的金融科技公司不能与银行相提并论。

除了参议员,投资者维权组织也对此提出抗议。一个叫做“发薪日自由(paydayfreelandia)”的投资者维权联盟发表声明称:“货币监理署的新规打开了各个州防御的大门,一些专门从事普通人发薪日之前短期高利贷(下称“发薪日借款”)的机构,以后就可以冒充金融科技企业来规避州方面的监管了,突破各州利率上限,侵犯消费者利益。”

举例而言,美国纽约州认定“发薪日借款”是非法的,并且规定民间借贷年化利率不得超过16%,如果发起这种贷款的公司拿到全国性银行牌照,就不再需要服从这项利率规定。

事实上,美国对金融科技的监管主体非常复杂,包括货币监理署、证交会(SEC)、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各地州政府,现有的监管架构将消费金融、资产管理、证券发行等几个不同的领域混在一起,并没有为金融科技专门设计一个监管架构。

各地的州政府也为当地的金融科技公司设置了一些障碍,主要是各个州相关法律制度不尽相同,跨州经营的金融科技公司不得不削足适履,在避免政策风险上耗费了不少精力。但是对金融科技公司发放全国性银行牌照,让新金融与传统金融站在同一起跑线,还是引起了不少中小银行的恐慌。此外,这项政策会不会让高利贷机构搭便车也让新政的出台蒙上了一层阴影。

其实中国的互联网金融机构也有设立银行的,其中最为知名的就是蚂蚁金服发起设立的网商银行。对于互联网金融是否能设立银行,目前还没有法律文件进行探讨,也鲜有具备成立银行实力的互联网金融公司。相较于美国正在探讨的牌照式管理,中国的互联网金融,特别是网络借贷领域采取的监管方式是备案管理。两种监管方式孰优孰劣还很难判定,毕竟美国的牌照发放新规还在酝酿中,而中国的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