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19日在华盛顿发布联合声明,表示不打贸易战,这对于中国经济和股市来说应该属于大的利好,然而就只是星期一上证指数上涨了20多个点,星期二基本横盘,星期三跌了45个点,星期四继续下跌14个点,股市已经比宣布不打贸易战之前还要低。看到股市这种下跌,我一直想不通,直到看到一篇公众号文章才想明白,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22号财政部宣布,我国汽车进口关税将下调,而且幅度还不小,整车关税从25%下降到15%。我国兑现承诺进一步打开国门,未来还会兑现对美国的承诺大量增加对美国产品的进口,这就引起有些人的担心,他们觉得可能会冲击本土的企业。
2:巨无霸富士康开始申购,对A股的吸血效应加大,对心理层面也是有一定影响,也加剧了市场对独角兽新股发行的忧虑。
3:发改委要求煤企6月10日前将现货煤价降至570元以下,此消息造成煤炭股的重挫(这仅仅是对一些行业的影响,对大盘没有影响,姑且也算一个原因吧)
我们主要来分析下股市下跌的第一个原因,增加进口会冲击本土企业平吗?
***肯定是不会,下来简单说下我的依据:
1:中国2001年加入WTO,当时很多学者都喊狼来了,民族工业会垮掉的。 然而事实是,中国的自主民族品牌的产业不断兴盛,中国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让自己成为了世界工厂。
2:我们可以买到更廉价更优质的商品,就是美国人民一样,美国物价很便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廉价的商品。
3:我们一直以来都是贸易顺差,外汇储备基本大部分时间都在增长(去年因为资金回流美国,导致外汇储备下降,外汇储备下降还有个原因是资产价格高(房价过高),和国外存在水位差,卖上北上广深一套房,就可以移民海外发达国家,然后舒舒服服的过一辈子),然后因为外汇增长,央行收到外汇后就会创造出一笔人民币投入市场中,然后又经过银行体系放大数倍甚至十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的货币政策(被迫多印人民币,制作出通胀,幸好有房地产这个堰塞湖,吸收了不少货币,让我们物价上涨水平还算正常)。所以增加进口,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均衡,既有利于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有效性也实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更好的调整经济结构。
4:再举几个例子,家电行业我们得开放程度很高,但是我们得民族品牌没有被外资打败,反而越来越强,诞生了格力、海尔、美的等一批优秀的家电公司。相反汽车工业我们一直保护,结果市场上自主品牌的车的销量还没有超过合资品牌。我想起了一个故事,一群羊在没有狼的环境,死亡率居然比有狼的时候更高。这说明保护的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既然下跌的主要逻辑是错的,那么我们面对下跌不要害怕,拿好手中的优质股票,不要让外资又抄了我们得底!
最后在说一遍巴菲特老爷子的话:“别人恐惧时我贪婪”
光说不练是不行的,附一张我的仓位图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39天前,工业富联在A股募资271.2亿元,随后火速蒸发1800亿元市值,俨然是A股“吸血”机器。这背后引发的市场争论在于:它究竟是科技公司还是工厂?股价还有救吗?
本文由无冕财经(原创并首发,作者:韩江雪,编辑:梁爽,设计师:苏晓燕,实习生:佘铠怡
56天内,富士康历经冰火两重天。
7月11日,美国科技媒体爆料称富士康已在加州硅谷成立一家AI公司,专注用于工厂车间自动化的人工智能技术,郭台铭带领富士康转型重生的步伐从未停止。此前的6月8日,备受瞩目的工业富联终于成功登陆上交所,但它创造上市奇迹用了36天,丢掉1800亿市值却只用了20天,被外界戏称从A股“吸血”。
7月12日,不断下泻的工业富联(601138)股价终于有所反弹,涨幅7.87%。此前工业富联股价跌幅一度达到35%,市值蒸发超过1800亿元。与股价小幅回升相伴的是,富士康全面拿下今年秋季苹果新iPhone的所有代工订单的消息。尽管郭台铭一再申诉,富士康不止是工厂,但提振股价的还是代工订单。
“劳动力工厂”的印象还未消除,富士康又添一标签:A股“吸血”机器。
丢掉1800亿市值,需要多长时间?富士康的***是22天,15个交易日。
6月8日,工业富联正式登录上交所,发行价13.77元,市盈率17.09倍,募集资金271.2亿元,创下A股近三年IPO募资记录。因头顶独角兽、工业智能、台湾地区企业在内地上市第一股等诸多光环而备受瞩目,当日收盘时一举坐上A股第一科技股的宝座,并成为A股市值排名第12的公司。
“富士康来啦,千万不要错过。”5月24日,某券商App的新股申购提醒如是向A股投资者推荐工业富联。
在5月22日晚间工业富联公布271亿人民币的融资额时,便有资本市场人士将其视为从A股“抽血”式融资,会产生较强的IPO“抽血效应”。无冕财经通过统计分析同花顺和东方财富相关资料发现,今年前6个月,沪市新上市公司36家,融资总额约633.72亿元,工业富联一家的融资额占据了沪市今年上半年融资额的42.8%。
▲工业富联一家的融资额,占沪市今年上半年新上市公司融资额的42.8%。
彼时,A股资本市场的大环境正是金融去杠杆、流动性退潮,271亿融资额的抽血效应,于A股市场而言并不小。从5月22日开始,A股一路阴跌不止,上证指数在短短十几个交易日内屡创新低。
在上市当日,工业富联股价一字涨停,从13.77元/股涨至19.83元/股,涨幅44%,6月11日和12日工业富联又接连收获两个涨停板,涨停板最高时封单在380万手以上,封单资金超过80亿人民币。带动股市普遍低迷的同时,工业富联的股价本身也并不坚挺,上市第3个交易日便打开涨停板,当日上涨7.21%、股价达到最高点26.36元,换手率56%,成交额高达158亿元,而当日沪市成交额仅1559亿元。
从6月14日开始,工业富联股价迎来连续暴跌跌,当日从峰值26.36元跌至23.29元,跌幅达9.5%,之后历经一个跌停板和跌幅达8%的大跌后,工业富联开始阴跌不止。从13.77元的发行价攀升至26.36元,又从最高点狂泻至16.65元,蒸发掉1800亿市值,吸走的是A股投资者们手里的真金白银。
▲工业富联上市后股价走势。图片来源:同花顺。
在一些投资人眼里,很多人在23.6的时候“跑了”,他们只是趁着热度做一波短线,见好就收。“早走了,打开(涨停板)那天就跑了,25(元)附近。”一位不愿具名的A股投资者对无冕财经表示,他并不看好富士康,“打新中签的1000股,这种股不适合长期,上来上市就是圈钱。”
也还有很多股民被套在高位。“26.36元的价格买了1000股,拿到现在没舍得割肉。”一位工业富联的散户投资者告诉无冕财经(ID:wumiancaijing),他已经浮亏34%以上。
位于深圳北郊的富士康龙华科技园区,所有的楼都被密密麻麻的铁丝网围住,如同一个个巨大的牢笼。富士康在重庆的工厂园区亦然,员工宿舍楼的每间宿舍的每个窗户都被铁丝网封闭着,宿舍的外墙也挂满了一个接一个的“防跳网”。
隐藏在独角兽、科技等光环之下的,富士康的最大特色是其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和严苛的工人管理制度。8年前的“十四连跳”,曾将这家全球最大的电子代企业推入风暴中心,富士康的围墙因此生长出层层铁幕。
8年后,富士康一线普通工人的一封公开信,在此将富士康推上风口浪尖。“目前单间租金达到700~800元每月,已经占了底薪的1/3。”6月11日,一封《致富士康员工的公开信》在网络流传开来,该公开信称富士康仅按照员工底薪的5%缴纳住房公积金,导致员工一年至少损失1000元,要求富士康足额缴纳公积金并提高薪资以跟上房租的涨幅。
▲《致富士康员工的公开信》部分内容,图片来自网络。
根据该公开信可推测,深圳富士康一线员工的底薪在2100元到2400元之间,时薪在 12.79元到13.95之间,而深圳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为19.5元/小时,富士康员工的薪酬远低于这个标准。
工业富联的招股书显示,2017年,富士康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约220.32亿元,员工总数约27万人,据此计算,富士康人均员工成本约为8.16万元/年,每月则为6800元左右。普通一线工人的薪酬自然远比不上富士康管理层的待遇,扣除五险一金以及税收,这些工人拿到手的则远低于这个数字。
“富士康没有新人!再说这又不是造飞机,有那么难吗?你站起来给我背一遍SOP!”一位曾经的富士康工人回忆当时富士康严苛的管理制度,动辄被线长谩骂侮辱。有一份报告揭露,“由于工资低,员工必须依靠超长加班来维持体面生活,工厂甚至将减少加班作为惩罚方式”。
在“十四连跳”后,郭台铭一直在探索转型道路。“我们不是工厂,而是智能制造基地。”在不同的场合,郭台铭反复向外界传达这一观点。“我们不是工厂,而是智能制造基地。”在不同的场合,郭台铭反复向外界传达这一观点。
▲富士康的工人。图片来源网络。
2011年,郭台铭提出“百万机器人”计划——将在5到10年内装配100万台机械手臂,7年后再看,带领富士康重生的这一计划进展似乎并不顺利。据工业富联的招股说明书,工业富联在精密工具和工业机器人上的收入比重太小,报告期内销售收入分别为9.34亿元、6.51亿元和9.66亿元,占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均在0.35%下方。而其工业机器人产能、产量与销量连续三年下降,产量从6600个下滑至3500个,销量从6100个下滑至3500个。
2016年,他结盟孙正义、马云,进军人工智能领域。今年6月初于深圳举办的富士康30周年庆上,郭台铭谈及下一个30年的愿景,表示公司正面临转型升级的阶段,除了要建立人工智能(AI)团队外,同时还要积极布局AI市场。7月11日,富士康在美成立新公司,押注工厂人工智能技术的消息传来……
“鸡蛋从外面被打破只是人们的食物,但从内部打破就会是新的生命。”郭台铭很喜欢好友张瑞敏的这句话,“我认为我现在看到一个重生的机会。”他的富士康转型之路异常坎坷,但从未停止。
|雷军与她的赌约 | 雷军能圆梦互联网吗 |
| 小米造富悬念 | 乐视高管浮沉录 |
| ofo陷资金链危机传言 | 传音手机“封王” |
| 百度第三次重组内阁 | 3Q大战会重演吗 |
| 981个微信大号的写手们 | 金立“生死劫” |
本文由无冕财经原创,版权归无冕财经所有,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原标题: 富士康要上A股!公告前上市实体注册资本暴涨100倍,战略转移?
富士康宣布在陆子公司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上市A股。但就在我们想着这只是方便富士康对大陆员工进行股权激励所作出的布局的时候,我们惊奇的发现,就在一周之前,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翻了一百倍!
富士康在作为以代工起家的传统制造业工厂,因为代理“苹果”的业务而名声大噪,也因此成为目前最为知名的代工厂。但是随着代工厂的红利期过去,没有技术壁垒的代工厂不得不面临转型,即便是富士康这样的大型企业也不能免除。从2016年开始,营收的下降就说明了这一点。
然而,没有技术核心,转型也并不容易。富士康尝试过在很多方面转型,一方面转型需要有明确的方向和资金,同时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逐渐发展和布局。显然,面对摆在面前的业绩下降的问题,富士康急需一个突破口帮助公司度过转型阵痛期。
12月13日,据台湾证交所公告,鸿海精密董事会通过子公司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股票,并申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针对子公司为什么选择在上海上市的原因,鸿海集团称,是为了集团发展制定战略方针,契合鸿海近年来持续投资中国大陆,以及美、日、欧等全球化布局。鸿海精密是台湾地区的高新科技企业,1988在深圳投资建厂,在中国大陆地区被称为富士康。
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是机器人控股有限公司和鸿富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共同发起的,成立于2015年3月。根据官网的信息,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的定位是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和科技服务解决方案供应商。通过电子制造外包服务,为国内外知名品牌厂商提供通讯类终端整机与机构件产品。
有意思的是,富士通工业互联网公司的注册资本为1.3亿元,但是就在一周前的12月8日,注册资本变更为177亿元。相比起注册资本,现在的资本已经暴涨了136倍。更为巧合的是,就在公司注册资本变更之后,鸿海精密通过了大陆子公司的拟上市决议。这不得不让人怀疑,是鸿海集团想依托大陆子公司对公司的资产进行战略转移。
公告中还表示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时,鸿海集团仍将持有85%的已发行股份。鸿海将于2018年1月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就有关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上市计划进行表决。
富士康作为专业生产3C产品及半导体设备的电子制造商,是全球第一大代工厂。代工模式中,最大的成本就是人力和土地的成本,在综合考量之后,富士康的创始人兼董事长郭台铭将富士康搬到了中国大陆。1988年,富士康将深圳作为自己在大陆设厂的第一个城市,通过人力和土地的价格优势,富士康从中攫取更多利润。
与苹果的合作,可以说是成就了后来的富士康。尤其是2010年,随着iphone4的风靡,富士康当年的营收增加了53%。逐渐地,苹果在富士康的业务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目前,单是苹果一家就占据了富士康一半以上的业务。这意味着,富士康对苹果的依赖性极大,对于一家代工厂来说,及其危险,一旦苹果要求结束合作关系,对富士康可能是致命的打击。
这种影响,在2016年已经开始显露。2016年,苹果iphone的销量同比减少14%。从而导致了富士康在近25年来首次出现了营收下滑的现象,2016年富士康营收4.35万亿台币,同比下降2.8%。
本以为在2017年,苹果10周年之际,这种下滑的趋势会有所扭转,但是由于iphone8的销量进一步减少,以及iphone X的组装难度大,无法大量生产。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富士康的净利润同比跌幅达40%。有媒体表示,这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富士康集团利润跌幅最大的一次。
不仅如此,从1988年到2017年,30年来中国大陆的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随之而来的是,大陆的人口和土地红利期逐渐过去,想依然以低廉的成本赚钱的公司压力将越来越大。但是富士康在大陆的摊子铺的是在太大,就算是想要转移阵地,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面对这样的情况,富士康的转型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公司急于寻找一个新的突破口来帮助公司度过这个转型期。
代工厂的利润薄的问题,很早之前就开始凸显。而富士康更是早在2010年就开始在互联网行业进行试水,先后建立了“万得城”、“赛博数码”、“敢闯数码”、“万马奔腾”四路门店和一个电商网站 “飞虎乐购”。然而这个构想并没有来得及完全实现,就以失败而告终。
2014年的时候,郭台铭针对富士康提出了 “八屏一网一云”的宏伟蓝图,也许是受到小米手机的冲击,对3C产业又产生了新的认知,郭台铭同时表示“往日的硬件品牌战,将转变为生态系统战”,将富士康的定位从传统制造业转为现代科技业。
但是以代工起家的富士康,没有核心的技术,还是相当困难的。
2016年,富士康以3.5亿美元从微软手中收购了Nokia品牌功能手机FIH Mobile的生产制造权;还以3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处境艰难的日本显示器制造商夏普。这个两个收购案的成效还有待时间的考验。
显然,郭台铭依然在不断努力想要将富士康这艘庞大的船调转前行的方向,或许通过大陆子公司的上市,就是一个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