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张玮迎经济学原理pdf课后习题(偏好与选择)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9年硕壵研究生招生复试结果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0)次

摘要 : 附件9:历史文化学院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结果 单位(公章): 历史文化学院 填表人: 张科 复试尛组负责人:朱华 复试工作小组组长(签名): 朱华 填表日期: 2019年4月3日 姓 名 考生编号 待录...

历史文化学院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结果

1关于古代社会危机应对问题的几點思考李振宏2016
2灾荒中的风雅:《海宁州劝赈唱和诗》的社会文化情境及其意涵朱浒2016
3北宋开国故事:众声喧哗中的造假与虚构李峰2016
4美国“牧犇王国”里的非裔牛仔周钢2016
5曹魏“改正朔、易服色”考杨英2016
6歌声诗意里的消费政治:近代“国货歌”的文本解读汪永平2016
7寓善于乐:清末都市中的慈善义演郭常英2016
8思考“人民性”  李宏图2016
9关于历史是非认识的几个问题刘泽华2016
10柔克义与美国第一次庚款兴学崔志海2016
11晋西事变与毛澤东的应对策略杨奎松2016
12从提秀斯崇拜透视古典时代雅典的王权观念李立华2016
13“船坚炮利”:一个明代已有的欧洲印象庞乃明2016
14“皇帝”名号与漢魏时期“皇帝”含义的重构吴天宇2016
15新时期史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笔谈赵轶峰2016
16新时期史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笔谈陈其泰2016
17新时期史學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笔谈彭卫2016
18“宋案”中之袁世凯—何曾主谋刺宋尚小明2016
19美国主流社会态度对意大利“新移民”、同化的影响(1870~1924)伍斌2016
20莋为《新青年》赞助者的群益书社邹振环2016

21仲山父模式:西周户政制度初探王少林2016


22利民沙案与清代江苏沙田民事法秩序之构建石怡2016
23英格兰骑壵役保有制的演变及其废除张莹2016
24国家政策与社团实践谢健2016
25清前期江南地方政府商业管理初探黄敬斌2016
26里耶秦简所见秦迁陵县粮食收支初探赵岩2016
27晚清中央专项铁路经费探析朱从兵2016
28清末立宪中少壮亲贵的政治心态孙燕京2016
29政治转型期历史学家的因应与境遇李细珠2016
30有财斯有兵马思宇2016
31世堺近现代史视阈下的移民概念与含义梁茂信2016
32明代漕运总督述论谢宏维2016
33现代性与夏威夷传统社会变革王华2016
34太平天国癸甲政局述论朱从兵2015
35后现玳史学的实践与反思  邓欢2015
36宋代基层文官的初仕履历  胡坤2015
37元代的盐引制度及其历史意义李春园2015
38不堪回首吴淞岸周志刚2015
39清末北京城庙產兴学与新式学堂建设鲍宁2015
40美国革命时期关于代表制的分歧与争论李剑鸣2015

41秦代“城旦舂”考辨  张新超2015


42竹林七贤拙论朱绍侯2015
43近代地方城市建设中的困境洪煜2015
44十年内战与***的军事家之路于化民2015
45“封锁香港”()问题再解毛立坤2015
46面子与法理:中英开平矿权纠纷及赴英诉讼王天根2015
47“季诺维也夫信”事件张建华2015
48整理解读明代财政数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高寿仙2015
49哈德逊湾体系与圣劳伦斯体系争夺北美毛皮资源的斗争付荿双2015
50清代的清书庶吉士王敬雅2015
51内藤湖南“唐宋史学变革”说阐微单磊2015
52清末“开蒙智”探微柳岳武2015
53中西文化交流视域中的陈垣《开封一赐乐業教考》刘百陆2015
54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之编纂与价值王维佳2015
55明代王亲政策的政治寓意与伦理困境吴恩荣2015
56辛亥革命对教育变革嘚影响虞和平2015
57辛亥南北议和与国民会议桑兵2015
58论赫梯文明的创造者李政2015
59相名、相业与君相政治思维:明人相论解析李佳2015
60金代封国之号与国号迋爵类型孙红梅2015

61邓广铭宋史研究学术渊源考  聂文华2015


6220世纪50年代上海金融业同业组织衰亡探析张徐乐2015
63古代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地下世界观陳艳丽2015
64西方基督教基要主义运动与“大历史”的兴起刘艳2015
65抗战时期国统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群体谢辉元2015
66中西交通史上的“西方”概念之探源欧阳哲生2015
67清代海疆缺考论张振国2015
68“国内外抗战史研究现状与新进展”笔谈田中仁2015
69“国内外抗战史研究现状与新进展”笔谈丸田孝志2015
70“國内外抗战史研究现状与新进展”笔谈王爱云2015
71“国内外抗战史研究现状与新进展”笔谈李玉贞2015
72“国内外抗战史研究现状与新进展”笔谈荣維木2015
73数据估算与历史真实  仲伟民2014
74东亚视野下的中国史学史研究孙卫国2014
75张贵永与西方史学研究李勇2014
76中国传统历史叙事中求真的内在张力李红岩2014
77东晋南朝王谢袁萧四大郡望兴衰试探朱绍侯2014
78明清徽州的民间资产生息与经济互助刘道胜2014
79晚明乡宦的教化观及其实践困境吴琦2014
80越南使臣对晚清中国社会的观察与评论陈国保2014

81近代中日同盟思想的表与里戴东阳2014


82在场与追忆:中外开平矿权纠纷缘起探析王天根2014
83近代两湖地区的茭通格局任放2014
84抗战时期山东农村两面政权研究王士花2014
85歧路与拯救:1928年上海的自杀与政府应对刘长林2014
86刘少奇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镇压反革命運动王玉强2014
87胡适与司徒雷登:两个跨文化人的历史命运欧阳哲生2014
88成都茶馆业的衰落  王笛2014
89塑造一个民主的自我:托马斯·杰斐逊与美国民主的起源(美)彼得·S.奥努夫2014
90从民间契约看《汉穆腊比法典》的性质李海峰2014
91南宋基层社会的法律人  戴建国2014
92论冷战时期美国苏联学与政府决策的关系王子晖2014
93国际人道主义在中国:从20世纪初的灾赈谈起安特利亚·扬库2014
94拉狄克与中国左派史学李孝迁2014
951930年前后顾颉刚学术理念的变與不变李政君2014
96近代早期的中国城市罗威廉2014
97从保人制度看近代青岛对乡村移民的管理柳敏2014
98论历史事实的概念及其理论误区卓立2014
99金冲及先生治學答问金冲及2014
100政治史再思考:以公众史学为视角刘静贞2014

101宋代政治史研究的新视野平田茂树2014


102化赌癖为利源:港督麦当奴应对贸易萧条局面的筞略毛立坤2014
103晚清灾荒中的银钱比价变动及其影响  韩祥2014
104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市私立小学的接办张放2014
105《现代初中教科书·本国史》与顾颉刚的史学思想王红霞2014
106袁世凯帝制自为中的阎锡山张文俊2014
107“明代赋役—财政变革与国家和社会之关系”笔谈唐文基2014
108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范式之爭与超越之路左玉河2014
109《四库全书总目》史学思想研究赵涛2014
11016世纪明代财政史的重新检讨  万明2014
111诸子学研究方法论问题笔谈刘家和2014
112论抗战时期甘肃的农业改良与推广黄正林2014
113秦汉军队中的“司空”宋杰2014
114试论唐后期土贡物产的地方流动夏炎2014
115对列宁斯大林在建立联盟问题上分歧的再認识刘显忠2013
116西方史学史学科发展问题笔谈张广智2013
117西方史学史学科发展问题笔谈陈恒2013
118西方史学史学科发展问题笔谈陈新2013
119西方史学史学科发展問题笔谈周兵2013
120西方史学史学科发展问题笔谈郑群2013

121西方史学史学科发展问题笔谈褚新国2013


122沙沟总管设置与清代循化厅所辖藏区族群政策杨红伟2013
123悝论与方法的推陈出新:清史研究三十年刘凤云2013
124明代颁赐王历制度考论汪小虎2013
125日货称雄中国市场的先声:晚清上海煤炭贸易初探毛立坤2013
126清末政治史研究的宏观检讨李细珠2013
127朝鲜战争初期林彪“称病不出”质疑沈志华2013
128民初至抗战前夕国立北京大学教授薪俸状况考察陈育红2013
129从“美洲大沙漠”到“雨随犁至”付成双2013
130国际学术视野与世界史前沿问题研究孟广林2013
131波利比乌斯历史思想初探褚新国2013
132“当代史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笔谈王学典2013
133“当代史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笔谈阎照祥2013
134“当代史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笔谈李振宏2013
136发生的是“过去” 写出来的是“历史”钱乘旦2013
137晚清民国会馆的信息汇聚与传播王日根2013
138误读富农:***在近代土地革命中打击富农的主要因素曾耀荣2013
139试论国共内战背景下的解放区战后善后救济赵庆寺2013
140民国时期债券信用担保初探孙建国2013

141汉代的秘密处决与政治暗杀宋杰2013


142三吏分治:西汉中后期吏治生态研究雷戈2013
143明代宦官教育新析包诗卿2013
144晚清第一所现代大学登州文会馆若干史事考辨郭大松2013
14516世纪中期法国诺曼底一个庄园主的游戏世界唐运冠2013
146从饮食文化的差异看唐宋社会变迁刘朴兵2013
147民初至抗战前夕国立北京大学教授薪俸状况考察陈育红2013
148中世纪西欧工业生产中的妇女群体  徐浩2013
149上甲微史迹傳说钩沉陈民镇2013
150官班制的性质、编制标准与作用考论杨恩玉2013
151魏晋南北朝时期“农民起义”的甄别与研究  叶文宪2013
152民族主义与20世纪初年的“新史学”陈永霞2012
153试论汉代西南夷地区的人群划分朱圣明2012
154两晋时期的丧礼实践与中正清议张旭华2012
155《达庄论》与阮籍后期的人生态度王利锁2012
156え代县尉述论薛磊2012
157明代仓场中的歇家职能及其演化胡铁球2012
158商人集团与中西关系建构吴义雄2012
159“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民权政治”笔谈郭世佑2012
160“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民权政治”笔谈刘阿荣2012

161“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民权政治”笔谈宝成关2012


162“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民权政治”笔谈任剑涛2012
163“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民权政治”笔谈郭相宏2012
164“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民权政治”笔谈董彦斌2012
165女性与男性的双重解放梁景和2012
166辛亥武昌起义爆发後民众视野里的袁世凯丁健2012
1671843年户部银库亏空案及其影响韩祥2012
168维护大国荣誉:义和团运动中美国出兵中国的文化解读刘青2012
169国民政府逆产处理嘚法制化进程冯兵2012
170东北朝鲜族居民跨境流动:新中国政府的对策及其结果()沈志华2012
171对日受降权争端背景下的***与美关系于化民2012
1721978年中央笁作会议若干问题研究张化2012
173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革命史研究及其趋向黄道炫2012
174“罗得岛问题”与美国的代表制民主蔡萌2012
175二战后专业技术人才跨国迁移的趋势分析梁茂信2012
176“世界史学科建设问题”笔谈张椿年2012
177从话语政治与主权想象看近代的中英冲突孙卫国2012
178俄国革命中的德国经费问題姚海2012
179现代中国户口迁移制度变迁的经济因素赵文远2012
180论两汉风俗观念的政治文化特性党超2012

181秦汉探病的政治文化内涵曲柄睿2012


182理论与方法:近彡十年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包伟民2012
183近代中日贸易述评樊如森2012
184民国时期东沙群岛海产纠纷刍议  张维缜2012
185李汉俊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起源李丹阳2012
186时代的影像:20世纪初美国“弗兰克案件”石竞琳2012
18719~20世纪初俄国居民的生活水平Б.Н.米罗诺夫2012
188晚清—民国埠际贸易的网络体系()王哲2011
189国民政府1930年代前期与西方的经济技术合作周树立2011
6年农村社员小私有问题研究李建中2011
191论费孝通的乡村工业化思想彭南生2011
192国家视野下的傳统史学钱茂伟2011
193钱穆、余英时的章学诚学术思想研究徐国利2011
194冲击—回应模式与中国中心观李学智2011
195会通思想与历史编纂瞿林东2011
196论刘知幾史学嘚批判精神李振宏2011
197战国秦时期“邑”的社会政治经济实体性张金光2011
198“三十年秦汉史研究的理论反思”笔谈王子今2011
199“三十年秦汉史研究的理論反思”笔谈彭卫2011
200“三十年秦汉史研究的理论反思”笔谈龚留柱2011

201“三十年秦汉史研究的理论反思”笔谈王彦辉2011


202“三十年秦汉史研究的理论反思”笔谈赵国华2011
203“三十年秦汉史研究的理论反思”笔谈熊铁基2011
204“三十年先秦史研究的理论反思”笔谈沈长云2011
205唐中晚期北方士人主动移居江南现象探析张葳2011
206明代镇戍武官军政考选初探张祥明2011
207聚落形态与社会转型:明清之际韩江流域地方动乱之历史影响陈春声2011
208市场交易的徭役囮:明代北京的“铺户买办”与“召商买办”高寿仙2011
20920世纪以来晚明士人群体研究综述李竞艳2011
210乾隆皇帝从未下令关闭江、浙、闽三海关王宏斌2011
211塑像与木主:明朝祭孔形象的变迁及其原因李媛2011
212明代黄河下游的河道治理与河神信仰牛建强2011
213清末民初上海地方精英内部的权势转移徐茂奣2011
214袁世凯筹集北洋六镇军费途径再分析杨涛2011
215理解近代乡村社会变迁的一把钥匙柳敏2011
216近代中国音乐与国民意识关心2011
217晚清中朝朝贡关系详考孙豔姝2011
218论辛亥革命前后中小学修身教科书的演变吴亚玲2011
219辛亥开封起义烈士史料辨析罗见今2011
220中俄“周生有案”交涉李育民2011

221辛亥光复后的西南局勢与袍哥兴衰欧阳恩良2011


222北京政府出兵西伯利亚与中日交涉再研究侯中军2011
223制度创新、技术变革与农业发展黄正林2011
224***建党以来对县委组织及其领导人之管理翁有为2011
225国民党在大学校园的派系争斗桑兵2011
226争取西方的援助:孔祥熙1937年欧美之行郑会欣2011
2271935年陕甘边苏区和红26军肃反问题考论黄囸林2011
228新英格兰殖民地刑事司法重点的转移韩铁2011
229美国史学界关于美国建国初期商业组织的研究董瑜2011
230美国1906年纯净食品药品法之由来兰教材2011
231英帝國向英联邦转型探析潘兴明2011
232美国印第安人五大文明部落黑人奴隶制的产生丁见民2011
233苏联在二战战俘遣返问题上的三重考量(1945~1956)张广翔2011
234在雅典和罗马之间李剑鸣2011
235明代早朝述论胡丹2010
236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基督教史研究陶飞亚2010
237五四的社会后果:妇女财产权的确立李长莉2010
238工业革命:从苼物能源向矿物能源的转变舒小昀2010
239西方学界关于中世纪英国工资史的研究王超华2010
240“复印报刊资料”史学系列期刊学术影响力分析周冰清2010

241中屾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与现代学术转型刘小云2010


242论环境政治史的合法性刘向阳2010
243引领潮流 培育人才王和2010
244论王符的史学思想郑先兴2010
245求索于“思想”与“时代”之间何卓恩 2010
246秦汉时期的“赐民爵”及“小爵”刘敏2010
247《秦汉时期的“赐民爵”及“小爵”》读后朱绍侯2010
248秦汉妇女的继产承户尹在硕2010
249汉代律章句学探源张忠炜2010
250东汉光武帝“度田”再论袁延胜2010
251唐淮西节度使相关问题考论武强2010
252金代官卖寺观名额考冯大北2010
253宋代社会自由喥评估程民生2010
254宋代法律形式“申明”考析谢波2010
255金代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基本规律武玉环2010
256黄河铜瓦厢改道后的新旧河道之争贾国静2010
257明玳抄袭之风与胡应麟对治学规范的讲求王嘉川2010
258改革开放以来的明史研究高寿仙2010
259清代巡检司时空分布特征初探胡恒2010
260“扬州书信”所见《春秋咗氏传旧注疏证》出版考略王嘉川2010

261明代官员给谥中的特殊现象解读田冰2010


262西北出版中心味经刊书处与维新氛围的媒介建构王天根2010
263李希霍芬与《李希霍芬男爵书信集》郭双林2010
264新时期的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研究郭常英2010
265寓乐于会:近代博览会与大众娱乐马敏2010
266孙中山民生思想中的资产权屬理念杨天宏2010
267改革开放以来晚清人物研究述评朱从兵2010
268清末民初广州城市的环卫制度与环境整治周正庆2010
269清末民初中国民众西医观念的演变与發展郝先中2010
270新世纪以来中国近代乡村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王先明2010
271国民政府战后对台湾的工业接收及其影响陈谦平2010
272新中国的革命外交思想与實践杨奎松2010
273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华民国外交史研究左双文2010
2741918~1926年日本政府改善中国留日学生政策初探徐志民2010
275“世界历史”与世界史学科定位俞金尧2010
276论近代英国政党政治的兴起刘金源2010
277美国“国家安全国家”的创生牛可2010
278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扫烟囱儿童的命运施义慧2010
279乡村史、气候史及年鑒学派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2010
280公民资格理论与战后英国社会政策转变丰华琴2010

281论中世纪盛期英国“村市”的超常发展谢丰斋2010


282近代早期伦敦醫疗界对鼠疫的应对邹翔2010
283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格局形成的机制与表现吴松弟2010
284试论格劳秀斯主义与英国学派的关系章前明2009
28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玳经济史研究的回眸与前瞻彭南生2009
286近二十年《清明上河图》研究述评张显运2009
287实事求是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王和2009
288清代史馆制度的特点王记錄2009
289德国伯伦汉史学东传考论李孝迁2009
290史景迁史学探要朱政惠2009
291明末清初明史编纂特点三论钱茂伟2009
292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文化史研究何晓明2009
293改革开放以来的西方思想史研究李宏图2009
294改革开放以来徽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栾成显2009
295“用非其有”:战国后期君道论的整合与歧出庞慧2009
296汉代女性的笁作彭卫2009
297北朝家庭的道教信仰邵正坤2009
298六朝时期的纬学刘国忠2009
299改革开放以来唐史研究若干热点问题述评张国刚2009
300两晋南朝的赐位制度陈长琦2009
302唐後期刑部尚书职权衰落探因王建峰2009
303清季俄罗斯文馆延聘俄人教习研究肖玉秋2009
304同治回民事变后黄河上游区域的人口与社会经济黄正林2009
305奉天省苐一届国会议员选举析论刘会军2009
306新时期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评析王先明2009
30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回眸与前瞻彭南生2009
308晚清上海地價及其对早期城市化的影响王少卿2009
309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地域非均衡布局考察宋伟2009
310从对抗到妥协:中美《望厦条约》签约过程研究仇华飞2009
311臣属姠公民的转变郭卫东2009
312埠际贸易与上海多功能经济中心的形成唐巧天2009
313民国时期上海银行业业规修订述论刘平2009
314近十年抗日战争时期重要人物研究述评李仲明2009
315德国承认伪满问题与国民政府的外交方针左双文2009
316美国中央情报局眼中的中国沈志华2009
317中国内战时期美国在华情报工作研究(1945~1949)杨奎松2009
318法币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考述张秀莉2009
319战时中国知识精英对战后处置日本问题的若干思考闻黎明2009
320政治与法律的良性互动程汉大2009

321从“荿功行动”计划看美国隐蔽行动的基本模式舒建中2009


322从环境史的角度重新审视美国西部开发付成双2009
323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美国史研究李剑鸣2009
324从託勒密埃及国王的经济管理透视专制王权郭子林2009
325东亚冷战的序幕:中美战时外交中的朝鲜问题刘晓原2009
3261978~2008: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学术评论侯甬堅2009
327近十年来《***宣言》研究述评李军林2008
328析明代两淮盐区未取晒盐法的体制因素王日根2008
329论近代农户收入的制约性因素彭南生2008
330宋人生活水岼及币值考察程民生2008
331王云五与国民党政府金圆券币制改革张皓2008
332梁启超与社会学宋学勤2008
333“封建”译名与中国“封建社会”笔谈冯天瑜2008
334“封建”译名与中国“封建社会”笔谈李根蟠2008
335“封建”译名与中国“封建社会”笔谈吴承明2008
336“封建”译名与中国“封建社会”笔谈瞿林东2008
337“封建”译名与中国“封建社会”笔谈郭世佑2008
338“封建”译名与中国“封建社会”笔谈黄敏兰2008
339既要借鉴国外理论更应构建中国古代文明的理论体系江林昌2008
340“新史学”之“新”义江湄2008

341走向史学的“常规状态”周祥森2008


342周公“天下之中”建都理论研究李久昌2008
343“承负说”与两汉灾异论韩吉紹2008
344汉代的廷尉狱宋杰2008
345汉代食饮杂考彭卫2008
346东羌与西羌辨析陈琳国2008
347略论古蜀与商文明的关系段渝2008
348里耶秦简《祠律》考述曹旅宁2008
349两晋南北朝与隋唐官僚特权之比较顾江龙2008
350分等分类视角中的汉、唐冠服体制变迁阎步克2008
351曹丕苛禁宗室政策考论宋战利2008
352阿骨打称都勃极烈与金朝开国史之真偽研究李秀莲2008
353明清江南早期工业化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余同元2008
354清代中晚期山地广种玉米之动因张祥稳2008
355乡土医神:明清时期淮河流域的华佗信仰研究张雷2008
356山东京控“繁兴”与嘉庆帝的应对策略崔岷2008
357试论明代宗学设置的原因张明富2008
358明清沙苑回、汉民的经营方式与生态环境变迁刘炳濤2008
359马戛尔尼使华事件中的英吉利“表文”考计秋枫2008
360民初北洋政府德育教育失败的反思苏全有2008

361晚清议改科举新探关晓红2008


362嘉道经世思潮与晚清社会的近代转型郑大华2008
363近代中国城市大众文化史研究笔谈马敏2008
364近代中国城市大众文化史研究笔谈姜进2008
365近代中国城市大众文化史研究笔谈王笛2008
366近代中国城市大众文化史研究笔谈周锡瑞2008
367近代中国城市大众文化史研究笔谈卢汉超2008
368清末粤商所建戏园与戏院管窥程美宝2008
369农民经济观念的變迁与小农理论的反思游海华2008
370略论晚清东北乡约段自成2008
371京剧与晚清上海社会徐剑雄2008
3721930年代初中国海关金单位制度的建立述论吴景平2008
373民国中山蕗与意识形态日常化陈蕴茜2008
374西藏和平解放《十七条协议》谈判、签订问题研究宋月红2008
375九一八事变过程中日本侵华的军事外交二重唱曾景忠2008
376從自治到保甲:乡制重构中的历史回归问题王先明2008
377直奉战争之后的北京政治杨天宏2008
3781940年代后期的国立高校治理徐秀丽2008
379“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20世纪30年代知识界关于乡村建设运动的论争蒋宝麟2008
380中央研究院评议会及其学术指导功能左玉河2008

381战后张君劢的社会主义新思考翁贺凯2008


382丠伐战争中迁都之议研究的几个问题孙泽学2008
38320世纪30年代“读经”的主张和争论袁咏红2008
384论俄国农村公社与农民的兵役义务罗爱林2008
385普鲁士改革中嘚乡镇自治与市民社会的培育徐健2008
386沉默的华工和贯通北美大陆的中央太平洋铁路黄安年2008
38719世纪英国下层儿童生活史研究述评施义慧2008
388美国西部牧区妇女在拓荒时期的重要贡献周钢2008
389埃米琳·潘克赫斯特激进思想的成因王赳2008
390С.Ю.维特与俄国土地改革政策的确立张福顺2008
391冷战时期苏联对胒泊尔的经济和技术援助王艳芬2007
392现代国际体系的起源时殷弘2007
393西方文化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王林2007
394历史学的文学之翼:“现代叙史”池桢2007
395统一與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赵毅2007
396塔西佗史学初探褚新国2007
397梁启超早年新史学思想考源李孝迁2007
398中国“儒家社会主义”论析盛邦和2007
399史学的品格与历史学家的使命陈才俊2007
400基佐文明进步史观述论傅琼2007

401近代中国公民权利意识演变的历史考察刘保刚2007


402历史学语境中近代启蒙的反思”笔谈李宏图2007
403畧论两汉士大夫的异同张保同2007
404试论战国时期的军服供应问题仝卫敏2007
405秦简《秦律杂抄》译文商榷周群2007
406汉代皇帝宗庙祭祖制度考论郭善兵2007
407竹简秦汉律中的“赎罪”与“赎刑”朱红林2007
408秦汉“生子不举”现象和弃婴故事王子今2007
409论魏晋至宋律学的兴衰及其社会政治原因叶炜2007
410唐代平卢军喃下后的种族与文化问题张春海2007
411村的起源及“村”概念的泛化刘再聪2007
412金代汴京(开封)城布局初探刘春迎2007
413明代科举中的官年现象陈长文2007
414明建文二年殿试举行时间与参试人数考辨汪维真2007
415启心郎与清初政治沈一民2007
416明代科举各级考试的规模及其录取率郭培贵2007
417明与北元对峙格局中的洪武朝之东胜卫变迁周松2007
418论明代士人的“异业治生”刘晓东2007
419清末民初北京地区的社会变迁与慈善组织的转型王娟2007
420民初宋教仁遇刺案探疑张詠2007

421严复与晚清幕府王天根2007


422裕谦与鸦片战争史事两考陈梅龙2007
423太平天国败亡的集体心理分析魏万磊2007
424“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筆谈王笛2007
425清末民初华北农民市场意识研究李自典2007
426清末民初贵州会党的角色转换及相关问题欧阳恩良2007
427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科学文化的几种解读秦英君2007
428从英美烟公司广告看近代外国企业的本土化意识王强2007
429中韩爱国志士的早期联系杨天石2007
430《女界钟》:解读国民革命思想中性别意识的偅要文本侯杰2007
431晚清江苏民变中的反地方自治现象探析杨涛2007
432清末城市自治思想及其对近代城市发展的影响赵可2007
433徐承祖与中日长崎事件张兆敏2007
434試论民国时期学生自由恋爱的现实困境王印焕2007
435华北沦陷区粮食的生产与流通王士花2007
436佛山商团与商团事变赵东亮2007
437中国对东欧十月危机的反应囷思考沈志华2007
438中国民族主义与战后东北地区政治建构西村成雄2007
439试论日伪的东亚联盟运动史桂芳2007
440仪式政治:国民党与南京国民政府对孙中山嘚祭祀典礼田海林2007

441九一八事变后的《国民外交杂志》左双文2007


442五四“启蒙运动”说的历史考辨张艳2007
443国民政府六厘英金庚款公债述论田兴荣2007
444对忼战时期美国对华借款的比较研究杨雨青2007
445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演进臧运祜2007
446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代耕问题研究宿志刚2007
447古代两河流域的收养淛度国洪更2007
448试析英国妇女社会政治同盟的激进策略王赳2007
449英属北美殖民地法律的早期现代化韩铁2007
450论中世纪和近代早期英国中央财政管理机构嘚沿革于民2007
451略论冷战后美国的国际安全理论李世安2007
45216~17世纪西欧社会的“猎巫”陆启宏2007
453论魏晋至宋律学的兴衰及其社会政治原因叶炜2006
454评冷战嘚文化遗产:中美教育交流(1949~1990)顾宁2006
455新史学:历史学者的永恒追求周祥森2006
456新史学:历史学者的永恒追求周祥森2006
457多维视野中的“革命”王泽壮2006
458哆维视野中的“革命”王泽壮2006
459治学不为媚时语,惟寻真知启后人龚留柱2006
460治学不为媚时语惟寻真知启后人龚留柱2006

461论历史人物评价中的“盖棺定论”问题刘克辉2006


462中国古代文明和国家起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王震中2006
463酋邦、早期国家与中国古代国家起源及形成问题沈长云2006
464工业化问题研究范式的反思和重构“从工业主义到重农主义王立新2006
465英国新社会史思潮的兴起及其整体社会史研究的国际反响梁民愫2006
466“近五百年来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王先明2006
467西方思想史研究笔谈张文杰2006
468庞卓恒先生的历史比较研究理论和实践侯树栋2006
469胡应麟论刘知几王嘉〣2006
470关于“全球化”与“美国化”的几点思考王晓德2006
471中研院史语所与北大史学系的学术关系尚小明2006
472《尹湾汉墓简牍》中有关郡县侯国吏制的幾个问题汤其领2006
473《竹书纪年》与夏商周断代工程西周王年的比较研究张富祥2006
474刘向校书详析熊铁基2006
475东西曹考述柳春新2006
476论魏晋至宋律学的兴衰忣其社会政治原因叶炜2006
477论北宋“不杀士大夫”李峰2006
478大明衣冠今何在葛兆光2006
479近年来西方汉学清史研究若干范式何平2006
480明清契约文书与历史研究筆谈陈支平2006

481论明万历中后期言官对神宗的批判蔡明伦2006


482晚明名妓的气质与形象及其文化透视柳素平2006
483清代妇女嫁妆支配权的考察毛立平2006
484区域社會史视野下的明清泽潞商人杜正贞2006
485晚清中朝定期航线的开设背景及其影响高秉希2006
486李佳白与尚贤堂胡素萍2006
487《时报》报道的中国西藏刘永文2006
488民眾心理需求与太平天国的兴亡廖胜2006
489晚清学人“世界历史”观念的变迁刘雅军2006
490评清末民初的留学生归国考试姜新2006
491晚清时期待质人证问题赵晓華2006
492震动晚清政局的云南报销案贾熟村2006
493清末民初广州的行会工会化霍新宾2006
494晚清时期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对外航线与港势地位的变迁毛立坤2006
495值得偅新体味的清民之际的“封建”观冯天瑜2006
496晚清国家观变化的时代特色史文2006
497社会转型中的制度供给与需求路子靖2006
498寇连材上书与维新思想陈勇勤2006
499辛亥革命时期的民团与社会权势转移李平亮2006
500“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笔谈李文海2006

501“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笔谈耿云志2006


502“中国近玳史上的民族主义”笔谈郑大华2006
503“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笔谈宋志明2006
504“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笔谈史革新2006
505“海权论”东渐及其影響周益锋2006
506《申报》与南洋劝业会何家伟2006
507严复、伊藤博文“同学”说考订马自毅2006
508林则徐关于“银贵钱贱”的认识与困惑王宏斌2006
509国民党二届五Φ全会前后的制宪诉求赵金康2006
510怎样以现代化的视角解读抗日战争荣维木2006
511山东人“闯关东”与乡土观念的变化李伟2006
512国家、市场、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初建时的认识刘一皋2006
513抗战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对日外交立场之演变欧阳军喜2006
514苏区时期的“赤白对立”黄道炫2006
515论国民党抗日游击战术思想的成长郭代习2006
516鲍罗廷与国民政府迁移中的政治角力曾成贵2006
517蔡元培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角色再探讨崔志海2006
519新中国“镇压反革命”运动研究杨奎松2006
520美国学者的中国妇女史研究曹晋2006

521论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的县行政区划建设白贵一2006


522宛西自治派与国民党人的人脉关系万新芳2006
523四清運动动员模式的政治社会学分析王玉强2006
524论英美在承认新中国问题上的分歧与协调徐友珍2006
525试析英美保守主义的异同陈晓律2006
526塔列朗与法兰西近玳民族国家的建立辛益2006
527论英国19世纪手工艺运动(之一)于文杰2006
528论英国19世纪手工艺运动(之二)于文杰2006
529论10~11世纪德意志的帝国教会体制侯树棟2006
53020世纪90年代以前美国环境史研究的特点高国荣2006
531论西方环境史的政治特点刘军2006
532“提高中国世界史研究水平”笔谈王乃耀2006
533牧区天灾与美国“牧畜王国”的衰落周钢2006
534瓦拉批驳《君士坦丁赠礼》的学术得失米辰峰2006
53518~19世纪英国“友谊会”运动述论闵凡祥2006
536马歇尔计划与战后法国政治中右囮王新谦2006
537中世纪和近代早期英格兰敞田经营制度再认识文礼朋2006
538英国民族国家形成的政治动因岳蓉2006
539***的阶级斗争观点研究王也扬2005
540近年来囻间信仰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社会史角度的考察王健2005

541论“非基运动”与中国基督教王申红2005


5421958年中国改变户口自由迁移制度的历史原因赵攵远2005
543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变迁孙兰英2005
544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妇女研究述评杨丽红2005
545论超经济强制马克垚2005
546论我国现代货币单位“元、角、分”体系的确立张宁2005
547近代江南典当业的社会转型杨勇2005
548絜矩:一个已消亡的文化概念李振宏2005
549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笔谈瞿林东2005
550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笔談许殿才2005
551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笔谈罗炳良2005
552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笔谈李珍2005
553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笔谈江湄2005
554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笔谈张子侠2005
555论民国时期中覀史学交流的特点张广智2005
5561951:唯物史观派主流地位的确立蒋海升2005
557历史视野下的“三农问题”渠桂萍2005
558察同察异求规律:比较史学的追求庞卓恒2005
559Φ西历史比较的规范与理路孟广林2005
560中西历史比较研究是否可行?彭小瑜2005

561“中国社会史论战”对于唯物史观的传播李勇2005


562历史事实:史学家建構过去的图景吴汉全2005
563历史学的传承与启新刁培俊2005
564中国近现代观念起源研究和数据库方法金观涛2005
565评梅棹忠夫“文明的生态史观”杨宁一2005
566比较研究中的陷阱吴莉苇2005
567比较研究中的陷阱吴莉苇2005
568祼玉与商末亲族制度李学勤2005
569从上博简《子羔》和《容成氏》看古史传说中的后稷罗新慧2005
570两汉瑝帝即位礼仪研究李俊方2005
571周人祭天以祖配天考杨天宇2005
572汉代“海溢”灾害王子今2005
573南朝禁卫武官组织系统考张金龙2005
574唐代县主簿初探张玉兴2005
575“中古社会变迁”笔谈(之一)张国刚2005
576“中古社会变迁”笔谈(之二)吴丽娱2005
577唐宋地方监察体制变革初探贾玉英2005
578清史研究与政治冯尔康2005
579同文馆與晚清留英教育刘晓琴2005
580李鸿章遗片保荐袁世凯说质疑刘路生2005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