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时今日,提起钜隆地产,尚有许多佛山人不知其“姓甚名谁”,尤其是长期生活穿行于禅桂等中心城区的市民。但在南海盐步、顺德乐从等镇街,钜隆地产在当地仍然名声响亮、举足轻重,因为这里是钜隆地产的发源地,也是钜隆地产旗下楼盘最密集的地方。
在业内,钜隆地产还有个很霸气的别名——镇街地产王,也有人亲切地称呼其为“镇街小王子”,听来仿佛腼腆青涩的邻家弟弟。如同大部分佛山企业给人的感觉一样,低调务实是钜隆地产一贯的特点。而在顺德老板陈钜锵的带领下,钜隆更是将这一特点发挥到极致。深耕珠三角(以佛山为主)地产市场16年,坐拥42盘,钜隆地产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造城者的责任和使命,并还在继续。
1997年,钜隆集团开始涉足地产业务,钜隆地产向来强调“短、平、快”的开发模式,在拿地后最短时间内开发,以最快的速度推出市场,以相对便宜的价格进行销售,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销售完毕,所以钜隆房产的项目开发速度都挺快的,得到众多工薪阶层的喜爱。
钜隆地产副总经理潘启基表示,从拍地到项目面市,钜隆地产所花的时间通常不超过1年。凭借着“短、平、快”的独特开发模式,在短短几年里迅速崛起,并逐渐确立了在佛山房地产业的竞争优势。截至目前,其开发项目42个,遍及佛山的南海、顺德、三水、高明等四大区镇街,成为佛山房地产行业名副其实的“镇街地产王”。
钜隆地产始终坚持“镇街包围城市”的策略,其开发的楼盘多集中在镇街,且超过半数集中在南海盐步、黄岐、西樵等地,“钜隆给自己的定位非常精准,主要坚持做镇街的楼盘,不过我们也很关注中心区的地块,未来或许会考虑向中心拓展。”潘启基说。
乐从、盐步、黄岐、丹灶、平洲、西樵、乐平、金沙、大沥、罗村,目前钜隆房产在超过10个镇街同时拥有开发项目,是佛山进入最多镇街市场的房产开发企业,也是同时开发项目最多的企业之一。据悉,到目前为止,钜隆地产在售或即将面市的项目共有16个,在佛山尚无人能出其右。
潘启基告诉记者,由于拥有多年本土开发的经验,钜隆地产在产品设计方面,更懂得佛山人的需求。“户户朝南、南北对流、户型方正……”这些是打造畅销楼盘的基本条件。除此之外,园林规划与开发是钜隆地产的另一大重头戏,“香樟、罗汉松等名贵树种是最受佛山人欢迎的”,多年的经验表明,欧式建筑风格同样受到佛山市场肯定。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中心城区的楼盘开发要求和难度肯定比镇街楼盘要高要大,但在佛山,这一说法却并不被认同。“在佛山,性价比最高的楼盘往往集中在各镇街,由于专业镇经济蓬勃发展,佛山各镇街的购买力比起市中心毫不逊色”,业内人士曾女士表示,不同于市区买家,镇街居民大部分拥有自建房和宅基地,如何吸引这部分人搬至商品房?对房子的户型设计、建筑质量等要求必然非常高。
因此,能够成为“镇街地产王”,钜隆地产的实力不可小觑。“难得的是钜隆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如做人一样,总要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成功。从当前市场情况来看,钜隆的决策是十分睿智的。”曾女士笑道,“不是所有的人都做得了‘高帅富’,总要有一些平凡人吧。”
长期扎根镇街,行业内外不免提出质疑,钜隆地产是真的找准了定位?还是压根儿没能力进入中心城区?实际上,分析观察那些长期致力于中心城区打造的开发商,不难发现进入中心城区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是较强的开发能力,其二便是资金实力。再看钜隆,开发能力自不在话下,其资金实力同样不弱,根据钜隆地产相关负责人介绍,到目前为止,钜隆在各镇街在售或即将面市的项目共有16个,16盘齐发,其对流动资金的需求量之大可想而知。在业内,“陈老板不缺钱”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钜隆地产具备大多本地房企的优势,但不可否认,近年来,随着大型外来房企的进入,本地房地产企业开始面临不可避免的困境。以罗村为例,龙光、时代等地产企业先后进入罗村镇街,对钜隆的销售造成一定冲击。罗村之外,保利、万科等地产巨头也开始涉足镇街,譬如大沥保利中央公馆、陈村万科缤纷四季等楼盘,一经面市便点燃市场。在此现状之下,钜隆要如何保持自己的市场份额?这或许是所有本地房企都须思考的问题。
抛开一切硬指标不谈,潘启基认为钜隆的软实力亦不容小视,最明显的表现便是钜隆地产对人才的尊重与关怀。“在钜隆,随处可见工龄超过10年的员工。”潘启基本人则于2007年进入钜隆,“从那之后,再没想过要离开”。
钜隆地产员工郭女士向记者透露了一个细节,在钜隆,不少员工提的包包都是LV、GUCCI等国际大牌,但少有自己买的,因为陈老板会送,“我们老板和老板娘每次从国外旅游回来,都喜欢买包包,拿到办公室就送给大家了”。在钜隆工作了十多年,郭女士感觉同事之间更多的时候像是朋友,“去年老板的儿子结婚,我们全部都去喝了喜酒”。
多年以来,钜隆始终沿袭最传统的管理方式,大小事务都由经理直接向老板汇报,经理层及以上人事关系的任命之前,老板一定会抽时间与其面谈。在外人看来,这种管理方式有点土,有点儿跟不上时代,甚至随时可能会被淘汰,但钜隆却十分适应。
潘启基表示,与大型上市公司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方式相比,各有各的好。正如“船小好调头”一样,钜隆的决策速度、办事效率是出了名的快,“一份文件一天甚至一上午的时间便能送到老板手里审批完成并执行,但在许多大公司,在流程上或许便要耗费数天时间”。
据了解,钜隆地产今年全年的目标销售额为30亿元。公司暂无上市计划。
二线城市佛山几乎云集了所有国内一线地产开发商。保利、中海、万科、招商等在佛山混得风生水起。随着广佛同城进程的加快,广州房企也纷纷来到佛山想分得一杯羹,越秀地产、珠江地产等开始了“进军佛山”战略规划;再加上四大港资开发商的高调进场,佛山地产界真可谓是卧虎藏龙。
蛋糕就那么大,分的人多了,自然有人吃到嘴的就少了。在这股房地产巨头大规模进入佛山的浪潮中,本地房企变成了蛋糕被分食的那一个。资金实力没别人强、名气没人家大、开发经验也难敌……重重包围之下,本地房企该如何突围?
实际上,本地企业一直在努力。回顾过去5年历程,本地房企的突围手段无外乎以下几种:首先是多产业发展,坚决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以钜隆为例,除了地产之外,钜隆还在佛山积极拓展各大专业市场经营业务,包括乐从钜隆家具城、中大皮革城、中大小商品城、盐步家具城等大型专业市场,这些业务与地产业务一起让其赚得盆满钵满。
此外,向粤西北等城市出走成为本地房企的另一大突围战略。近来,随着佛山市场的蛋糕分食者越来越多,许多佛山开发商已经开始将目光转投到韶关、清远、肇庆等地,钜隆在韶关便已经开发了三个地产项目,而早年就已经出走的碧桂园,现在在韶关已经占据绝对市场优势。
联合开发模式是另一种颇受欢迎的突围模式,包括联合拿地、联合开发、本地企业抱团、本地企业与外地房企合作等。有一些楼盘单从命名便能看得出合作的影子,比如丽日玫瑰等。更有甚者,干脆几家抱团再成立一个独立公司,譬如东鹏集团、团亿集团、星星地产和东基地产就联合成立了名为东基团星的联合公司,出击肇庆四会等地市场。
当以上手段都已用尽,本地开发商还应该做些什么呢?处在发展十字路口的钜隆地产或许可以做最好的例子。不得不承认,相对于外地开发商而言,钜隆是有优势的。和所有本土开发商一样,钜隆在佛山有着极广的人脉,办事方便,并且十分熟悉本地人的生活、住房习惯。然而,这些优势却难以维持太久,许多外地开发商已经成功度过佛山“七年之痒”,并成为本地政府财政收入的倚靠,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再加上如今的购房群体日趋年轻化和多元化,更有许多是外地人,对本地开发商的心理亲近大为减弱,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他们选择本地开发商,认可钜隆?
如何让市民在认可了楼盘的同时,又认可这家开发商?这是一份相当有挑战性的工作。“首先钜隆要发声,不论通过什么方式,口碑传播也好,铺天盖地砸钱投广告也罢,总之要让消费者听到你的声音,看到你的存在。当别人的声音越来越大的时候,你不发声,便注定被遗忘。”
当然,做品牌并不等同于做广告,品牌的魅力更多地根植表现于开发商的一举一动中,如同一个人的修养必须通过一言一行看出一样。从管理方式到制度体系建立,打造品牌并非朝夕可成。同样是本地品牌,长信和怡翠就要高调得多。
但矛盾又来,品牌维护成本最终通过房价体现。在这场博弈中,究竟谁才是最大的赢家?一切最终还要靠开发商自己把握。
2010年是钜隆地产加快发展步伐的开局之年,潘启基透露,当年,钜隆乐从金威郦都仅用5个月清盘9.5亿元,卖楼1000多套,完成了钜隆地产24亿元年销售额的40%,强力推动了钜隆地产的资金链运转;资金链的充裕带来多块土地储备,随后,钜隆地产在高明、三水、乐从分兵三路,共拍下4块住宅用地,同年底,又以1.32亿元夺得东莞市麻涌镇大步村商住地块,打开东莞市场。
从几万平方米的精致小盘到区域性标志大盘,从高层洋房到奢华别墅,从住宅地产到商业地产,从专注佛山到走进韶关东莞,2010年开始,钜隆地产加快了发展步伐。潘启基亲眼见证了这一变化和节奏,“从2010年开始拿地,一口气从东莞拿了四块地,罗村和乐从拿了两块地,还有韶关、高明、三水的几块地,大大小小也拿了十多块地”。
目前佛山在售项目包括三水的雍翠新城,西樵的凰樵圣堡、凰樵假日,高明的雅居蓝湾,罗村钜隆风度广场等,而乐从的钜隆风度花园、钜隆风度盛荟以及罗村的风度花园也将于下半年面市。
潘启基透露,当前,钜隆还在到处“找地”,目标区域主要集中在大沥、盐步等地,禅桂中心区域也有涉猎。
? 过往甚少公开露面的董事长王卫,2月24日身着顺丰工装,戴着黑框眼睛现身敲钟上市仪式。
王卫说,顺丰变成公众公司后,他将提醒自己言行要符合监管机构规范,“从今天开始,话不能随便说,地方不能随便去”。他同时提醒顺丰员工也要更加谨慎,“少说话多做事”。
跻身千亿身价富豪之列的王卫,同时也是佛教徒。在这天,为顺丰员工包了大红包。
王卫给员工发千元大红包
现场的媒体这样记录这一时刻:身着牛仔裤、白衬衣以及黑色工装外套的顺丰总裁王卫从右侧大门大踏步的走进了深交所,在向后排的来宾挥手致意了两下后,在会场第一排中间的一个座位上坐了下来。
不到一个小时,当王卫完成了一轮又一轮的合影后,他又沿着同样的路线快步的离开了这个大厅。唯一不同的是,当他离开时,他名副其实的成为了一家市值超过2000亿元上市企业的掌舵人,自己身价也超过1400亿元。
根据2016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显示,首富王健林财富2211亿元,阿里巴巴马云以1889.4亿元紧随其后,马化腾1641.5亿元位列榜单第三。
如此一来,1200亿元身家的王卫个人财富名列第四。网易丁磊、百度李彦宏、恒大集团许家印、宝能集团姚振华都排在他之后。
对于上市,王卫强调了自己对于坚持发展快递物流行业的决心,称顺丰融资是为提升服务质量,他将不忘初心。公司上市后对员工关爱不变,公司的成就不是他个人的,是来自员工的血汗付出。
而霸道总裁对员工的爱不只说说而已,顺丰上市后,王卫给每个顺丰员工发大红包。
网络上说红包根据工龄等标准,金额从1888元到15000元不等。据网传图片显示,此次红包的发放范围是:2017年1月31日以前入职的且2月24日在职的顺丰全日制长期合同制员工。发放标准为,工作一年以内的员工发放1888元,1到3年2888元,3年以上3888元。此外,按照贡献标准,将累计增加奖励红包。
有顺丰内部人士说,王卫确实发红包了,但是数量尚不清楚,金额从几百到几千不等。顺丰内部一位工龄2年多的员工,向公司秘闻(ID:high3c)证实了公司给员工发红包的事情,他自己收到2888元的红包。
22岁创办顺丰,也曾暴发户做派
王卫的成功之路,开始铺设于20多年前。
1993年的广东深圳街头,王卫受朋友委托在香港和深圳之间运送包裹。这样的举手之劳也让王卫发现了快递业的商机。后来王卫从父亲手中借到10万港币,与朋友合伙并注册公司。
王卫鲜少接受媒体公开采访,根据一份顺丰内部讲话,王卫谈到了自己的信仰和顺丰成功的秘诀。
王卫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说,“我22岁开始创办顺丰,25岁公司初具规模,算是赚得了第一桶金。可能有人会说王卫很难得,年轻得志,却没有头脑发热变成“土豪”。其实,我25岁的时候也曾经是一副标准的暴发户做派。”
王卫深刻地体验过贫穷的滋味。王卫全家1976年从中国内地移居香港,当时面临的境况是一穷二白,一切都要重新开始。父母之前在内地是大学教授,但是去到香港学历不被承认,就只能去做工人,收入微薄。
“所以我穷过,相当清楚贫穷和被人歧视的滋味。后来当我25岁赚到人生第一桶金之后,有点目空一切的感觉,恨不得告诉全世界,我王卫再也不不是从前那个样子,我也是有钱人了”。
熟悉王卫人士称其低调、务实、谦逊
中国物流协会常务理事刘建新对新京报记者回忆,1990年底他就与王卫相识。
当时,他与王卫约好了在顺丰总部见面。刘建新到了俩人预约好的楼层,见到走过一个小伙子问“是不是刘秘书长”。开始,刘建新以为他是顺丰普通员工,结果旁边有人告诉他,“这就是王总”,刘建新惊讶于王卫的年轻。
那时,王卫才刚刚30岁左右。年轻力壮、精神饱满是王卫给刘建新的第一印象,而此后的交谈中,王卫的低调、务实、谦逊,以及想法远大更是给刘留下了深刻印象。
早在90年代,时任物流行业协会快递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的刘建新到顺丰调研。彼时正是民营快递业发展困难时期,在1986年版的老《邮政法》里,有“信件和其他具有信件性质的物品寄递由邮政专营”的规定,而民营快递闯入显然打破了邮政的垄断。
而在民营快递与邮政的博弈中,刘建新认为,王卫的态度一直比较配合,当时邮政抓黑速递,顺丰比较配合,没有像其他快递那样做抗争;如果邮政要罚款,顺丰就交罚款。积极配合的态度也换来了邮政对他们宽容。
后来随着反垄断的深入,民营快递也为争夺合法权益而进行了长期斗争,后来邮政法修改,邮政垄断的问题也得到解决,顺丰等民营快递发展也更加顺利。
”尽量避免和官方纠纷,采取稳妥方式反映意见,赢得消费者、市场官方的理解和同情”,这是刘建新对王卫经商智慧的总结。
“他们想法远大,早期就有面向全国发展的想法“,刘建新回忆。
1992年***南巡讲话之后,1993年顺丰开始在广东顺德起家,起初做广东、上海和香港之间纺织品小样的递送,越做越大。而在刘建新印象中,王卫低调、务实,而顺丰也坚持服务至上的原则,靠市场站稳脚跟,逐渐扩大在行业中的发言权。
在刘建新看来,顺丰跟其他国内民营快递有不一样的企业基因和文化背景。顺丰实际最初是港资企业,变成国内民营企业之前,享受外资企业待遇。顺丰从一开始就有国际化经营、发展的基因,规范发展、服务,很长时间受广东、香港商业环境影响,注重商业道德和诚信,低调。多干实事儿。
一位和顺丰有项目合作的企业老板,则告诉公司秘闻(ID:high3c):“王卫非常温和,很幽默,人很真诚,很实在,信佛之人,每次见面都是电梯口接再送到电梯口,如果微信没回,看到也会及时回复。”
“王卫的目标非常清晰,就是保持企业在快递行业维持第一,业绩做到最好,把快递成本降低,人工福利做好,上市也会助推企业发展。”这位老板说。
曾反思“为上市,迷失信仰”
在上市前的年会上,信仰佛教的王卫说,“顺丰这几年为了业务压力,为了上市,有点信仰迷失掉了。”
王卫此前其实是反对上市的。“上市的好处无非是圈钱,获得发展企业所需的资金。顺丰也缺钱,但是顺丰不能为了钱而上市。上市后,企业就变成一个赚钱的机器,每天股价的变动都牵动着企业的神经,对企业管理层的管理是不利的。”这是2011年,王卫罕见接受采访时说出的不多的几句话。
而到了2013年顺丰开始向重资产转型,也是在这一年王卫罕见接受外部融资,接受元禾控股、招商局集团和中信资本出资80亿元,用来发展顺丰的物流仓储设施等。而王卫之所以选择上述三大投资商,是因为“他们不逼着我上市。”
不过到了2016年,王卫再也不能抵挡顺丰这艘大船直面资本市场。这一年,其他几家快递公司上市格局都已落地,除中通快递选择赴美IPO以外,圆通借壳、申通快递借壳、韵达快递借壳。而在上市大势所趋之下,顺丰快递也借壳鼎泰新材。
而借壳上市的事儿定了,王卫却在年会上说出了他的遗憾。
“顺丰这几年为了业务压力,为了上市,有点信仰迷失掉了。我不接受,我不认可我们这几年所谓的辉煌”,王卫在2016年顺丰年会上说。因为他真正要给大家看的不是多少部飞机,多少市场占有率,多少的收入,行业里面是不是排第一,甚至他今天的财富是多少。
王卫说,他更看重的是为员工做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无论是刚进来、还是在顺丰十年二十年的员工都不断成长、进步,创造最好的生活,才是最重要最根本的。
去年,一位司机打顺丰快递员耳光的秒拍视频在微博流传,惹怒向来低调的王卫发声,网络上流传一张王卫的朋友圈截图,王卫说“我王卫向着所有的朋友声明!如果我这事不追究到底!我不再配做顺丰总裁!”
今天敲钟时,王卫带着一位顺丰快递员一起敲钟。公司秘闻(ID:high3c)向顺丰方面了解,该名快递员正是去年在北京汽车剐蹭事件中被打的快递员。
有熟悉王卫的人称其菩萨心肠。
在年会上,王伟反复提到感恩。他说,“我很感恩一线的投递员,他们真的很辛苦。在外面受气,受冷受热,受工作劳动强度,还有公司很多指标的挑战,感恩他们能成就了公司,但我也经常觉得很惭愧“。
网上曾经流传一张顺丰快递员在外面冒雪吃便当的新闻,王卫在讲起这件事时语气里有些凝噎,他说看到照片后“并不自豪,不觉得顺丰人很拼,而是我觉得对孩子照顾不周”。他自问将顺丰快递员换成自己的孩子,是否一样去爱。
其实,无论王卫所带领的顺丰,还是整个快递行业,都依然面临暗礁浅滩、风险重重,快递员被打、拖欠工资、加盟网点资金断裂、快递员转行送外卖……这都是快递业这条大船可能面临的潜在风险。
而王伟概括顺丰与其他公司的不同之处正在于顺丰是一家有信仰的公司,并且“赚钱跟信仰之间,赚钱排第二”。而信仰无疑概括为五方面,爱、真诚、直接、公平、 恨。
而直接与恨其实体现了“菩萨心肠”王卫工作中的强势作风。王卫说,该说直接说。所谓怕得罪人、怕员工和同事之间关系不好,这只是外面氛围传染进顺丰。我很真诚跟同事说,不要浪费时间。
而对于“狠”,王卫的理解则是,坚决对破坏的员工坚决处理,黑白分明。
而在外界谈论王卫的财富时,王卫早已在2016年年会上说,“顺丰的成功更加不是王卫一个人的财富,我只是支配者而不是拥有者”。
您好,我们也已在今日头条开通头条号:公司秘闻,欢迎您关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公司秘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