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和果小妞一样的北漂来说,租房就是扎在我们心头的一根刺。
支付宝免押金租房的消息,相信大家通过朋友圈和微博都已经知道了吧?每天都在关注各种新鲜事的果小妞,自然要好好了解一下。
10月10日,蚂蚁金服宣布,将有超过100万间公寓正式入驻支付宝,在上海、北京、深圳、杭州、南京、成都、西安、郑州这8个城市率先推广信用租房。
按照支付宝的说法,只要用户芝麻信用分超过650,就可以享受免押金,还能享受月付租金。
有过租房经历的果小妞现在一看到“租房”两个字都脑仁疼,细数那些年的经历,除了找房累、搬家苦,租房还面临着诸多令人头疼的问题:一次性缴纳大笔押金租金、退租转租不方便、一不小心遇上黑中介、房东随意涨租提前逐客,以及其他租住纠纷等。
而支付宝的免押租房,似乎有以下几个亮点:
问问周遭几个同样租房住的朋友,大家都觉得这真是个大好消息,纷纷表示:
果小妞看了下自己的芝麻信用,过了650!那,是不是就可以顺利享受支付宝的免押金租房了呢?
不管是通过房东直租还是找中介公司租房,不管是合租还是整租,目前在各个平台上,租房的普遍规则都是“押一付三”,甚至还有些房源会要求“押一付六”,对于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除此之外,在遇到退租的情况时,虽然有部分房东愿意在提前通知或者顺利转租的情况下返还押金,但更多的租房合同都会规定,租约(多数约定为一年)不满要求退租的,押金不予退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租期内遇上变动需要退租换房,那这一个月的房租就相当于打了水漂。
支付宝的免押金租房无疑是缓解了部分令人头疼的资金问题。乍听之下绝对是利好消息,那么现实情况究竟如何呢呢?
在亲自作了尝试体验之后,果小妞发现,在支付宝里所有的房源信息中,只有部分是免押金,部分是押一免一。
操作比较简单,打开支付宝页面,搜索框输入“租房”,点击“租房应用”即可
为了能够了解整体情况,果小妞在北京昌平、海淀等不同区联系了几个房源(整租合租都有)。
接通***的,则分别是几个不同的中介公司或者不同的租房平台,没有个人房源。
其中,写着“付一”、“付三”的房源,需要正常缴纳押金。
支付宝上的房源租金和其他平台上的没有太明显的区别
而写着“免押”的房源的联系人,则对免押金这件事给出了如下几种不同的反应:
1、北京XXXX中介公司的房屋管家告诉果小妞,他们公司只是上了支付宝平台而已,一听说果小妞在找支付宝免押的房源,对方则岔开话题趁机介绍其他“更合适”的房源。
2、同样是中介管家,另外有人则委婉地表示,他们知道公司最近上线了支付宝免押金租房活动,但是——“免押金不好操作”、“线上审核非常严格无法通过”、“非常麻烦费事”、“几乎不可能”,建议不要使用免押金租房。
3、甚至还有管家小哥明确表示不可能,“你自己想想房东可能愿意么?”
4、而真正免押金房源,都是三室或者四室的“白领公寓”,在问到退租处理时,他们表示,“公司暂无规定,但这部分押金仍然要缴。
果小妞联系到的是“免押金”的蛋壳公寓,他们在龙泽地铁附近有“通达园”、“天慧园”、“国仕汇”等公寓均可以出租。
工作人员告诉果小妞,蛋壳公寓在春眠租房平台上,的确是有接入支付宝免押金入口。
只要芝麻信用符合条件即可免押金,租房合同是租户和公寓签订,合同期限是一年或者两年。
但当果小妞问到“万一遇到退租,规则是如何设定?”时,工作人员表示,除了要提前一个月通知外,合同期内退租都是要扣除押金的,3个月内退租扣除全部,3个月之后退租扣除70%。
“退租的情况我们具体也没有规定下来,但到时候应该是会要缴纳相应的金额。”
“其次,有些房源虽然免押金,免中介费,租金也是月付,但是公寓提供方要收取一定的服务费,比如在相寓平台上,回龙观一套四室一厅的合租房中,一间28平方米的主卧标价1600元/月。芝麻信用700分以上的租客可以押零付一,但需要缴纳月租金的4.7%作为服务费。“类似分期付款。每月收点利息,总比一下子掏五个月房租压力小些。”(北京晚报《信用租房免了押一付三》)
折腾一番,果小妞愈发觉得,支付宝10日上线的免押租房,其实就是个整合了部分的租房信息的平台,这种方式最大的便利就是提供了更多更全的租房信息,用户不同再去下载各种五花八门的租房APP。
但问题是,这些来自不同中介公司和第三方的房源,会更靠谱么?
截止到目前为止,一共有“相寓”、“春眠”、“蘑菇租房”等六个平台进入支付宝平台,据称这些房源都是经过信用评估过的,从源头上避免黑中介。
然而支付宝的网络协议上,却声明由“第三方承担全部责任”。
针对合同问题,几个不同平台的房屋管家给出的回答都是,租户最终是和中介方在线下签订合同,支付宝暂时也只是一个提供房源信息的平台。
而暂时的支付宝,既没有打开线上签约入口,也没有合同上传管理接口。
没有入口点击,当然不排除签订合同后由第三方打开上传合同的可能
这样看来,支付宝也跟其他租房平台没有本质区别了。但随着接入平台越来越多,房源信息也会越来越多,支付宝会承担管理责任么?
网络协议中免除了己方责任,支付宝刷屏的免押租房,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这恐怕就得八一下支付宝和这些平台背后的关系了:
其实,支付宝早在今天3月份就曾提出过免押租房的概念,当时的支付宝,还只是接入了蘑菇租房一家平台。
那么,以蘑菇租房为例,这些租房平台是否跟阿里或者蚂蚁金服存在管理或者监督关系呢?
首先,蘑菇租房背后是一家叫做上海墨果资产管理的公司。
网络查询显示,蚂蚁金服曾在3月份和这家上海墨果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达成战略投资合作,但具体金额尚未披露。
蘑菇租房在官网上也有公示,称与蚂蚁金服达成深度战略合作。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结果如下:
某公众号关于蘑菇租房平台的爆料
而另外一家入驻支付宝的租房平台相寓,则是伟业我爱我家(隶属北京我爱我家)旗下的租房平台。
而网络和国家工商公示信息查询结果显示,我爱我家和阿里并未有任何其他任何投融资关系。
那么问题来了,没有投资监督或者管理关系,蚂蚁金服又在纠纷处理中免除了己方责任,如果房东或者租客利益受到损害,支付宝从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呢?
可能不用果小妞说,大家就能发现其中的问题。
支付宝推出的免押租房,让租房环节更复杂了,不监督不管理只提供房源,支付宝就是个中介的中介呐。
就拿果小妞在支付宝租房平台上查找到的榴莲公寓为例。
榴莲公寓,是信诚椽(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旗下高端白领公寓的品牌。
榴莲公寓租房信息展示在“蘑菇租房”平台上,蘑菇租房又把租房信息接入了支付宝。
而同样的情况,还有蛋壳公寓,蛋壳公寓的信息是放在“春眠”租房平台上的,而春眠租房,则把租房信息接入支付宝。
从房东到租户之间,隔着管家、中介、平台以及支付宝4层关系,中间商更多,租房差价会越来越少么?
房源少,更新慢,没有***,隐私保护成摆设?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之外,支付宝租房平台本身只针对8个城市,但即使这样,房源仍然少得可怜。
对比其他平台几秒一更新的频率来说,支付宝的房源信息有很多都是好几天甚至一两周以前的。
除此之外,遇到有疑问,除了***咨询,没有线上交流的方式。
另外,果小妞亲测发现,支付宝看似实行了***保护其实是个摆设,果小妞在联系过这些房屋管家表示暂不合适后,遇到房租中介周末一大早和中午的“***回访”。
在这件事中,有人认为,支付宝抢了中介的饭碗。
也有人认为,不可能只保障租客的利益,免押金对于房东来说并不见得是利好消息。
还有人则顾虑重重,认为若这一租金支付方式扩充到个人房源,无押金会让房东利益难以保障,“这种制度没健全的时候,光靠信誉分不靠谱,房东权益咋保障不受损?”
更有人直接指出,支付宝做租房中介,活跃了用户,截取了流量,还能和微信博弈一番,何乐而不为?
租房本身是一个C端的大额高频支付场景,面向的是刚需群体,说白了,开放能力给公寓、中介,用户登陆使用支付宝租房的时候,自然会带去活跃、交易笔数、数据积累,并且有使用金融产品的可能,这些都是利润的来源。(虎嗅网:支付宝免押金租房生意的背后:蚂蚁金服与微信的暗战)
当然啦,其他7个城市,比如上海,根据蚂蚁金服自己的说法,支付宝租房还是很可观的。
在会上,蚂蚁金服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推广的方式是付一押零,也就是说,用户可以凭借自己的信用,减免押金,按月交租……这一模式此前在上海进行了半年左右的试运行,我们发现,提供信用免押金的房源虽然仅占房源数量的15%,但却占据了80%的成交量……”
果小妞认为,虽然问题重重,但从免押金租车到免押金租房,支付宝做出了大跨步的努力。还是让我们一起留着这份期待吧~
【支付宝账单勾选 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这是咋回事?】看完自己2017年的支付宝账单,你的个人信息会因为默认勾选了“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而被芝麻信用收集吗? 毕竟这份账单是由你淘宝购物、线下扫码付款等一笔笔支付宝收支数据统计而来。
1月3日23时36分左右,蚂蚁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在官方微博发布情况说明称:“如果你之前并没有开通芝麻信用,那么这次不管是被默认勾选还是主动同意,都不会因此而成为芝麻信用的用户,所以也就不存在芝麻信用因此会收集相关信息的可能。”
不过,芝麻信用也承认:“用户在查阅自己的支付宝年度账单时默认勾选‘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这件事,肯定是错了”。
1月3日,支付宝用户可以在客户端查看自己的一年一度的账单,在2017年账单首页入口处,有一行不起眼的小字:“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同时默认已经选择“同意”。
这一设定随后引发热议。
新浪微博认证为岳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的岳屾山在其微博称:“这个账单的查看和《芝麻服务协议》没有关联性,所以你选择取消同意,依然能够看到年度账单。但如果你没注意到,就会直接同意这个协议,允许支付宝收集你的信息包括在第三方保存的信息。”
对于最初默认勾选的原因,芝麻信用在说明中解释称:“本来是希望充分尊重用户的知情权,让用户知道,只有在自己同意的情况下,支付宝年度账单才可以展示他的信用免押内容。”
1月3日上午,随着支付宝个人年度账单公布,网友们纷纷晒出了自己的账单或年度关键词。但从1月3日下午开始,一篇《紧急!查看支付宝年度账单前,请先看看这个》的帖子同时开始在社交平台传播。这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消费者报”的帖子援引岳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岳屾山的微博表示,不少用户在查看年度报告前,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签署了一份并不合理的《芝麻服务协议》。
对此,支付宝在1月3日深夜发布公开信《关于支付宝年账单首页的情况说明》,向用户道歉,并进行了相关解释。而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发现,在互联网时代,用户要当心的绝非一个默认勾选的“同意”。
律师指出支付宝诱导“同意”服务
《紧急!查看支付宝年度账单前,请先看看这个》称,用户在查看支付宝账单前,有一行特别小的字:“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这是一个可选项,但支付宝默认是“同意”。而据岳屾山介绍,这个账单的查看和《芝麻服务协议》没有关联性,“所以你选择取消同意,依然能够看到年度账单。但如果你没注意到,就会直接同意这个协议,允许支付宝收集你的信息包括在第三方保存的信息。”
帖子还认为,《芝麻服务协议》的具体内容值得商榷。比如,根据相关条款,“你使用服务就等于接受协议”、“根据协议,他们可以直接向第三方提供您的相关信息”、“根据协议,可以将您的全部信息进行分析并推送给合作机构,还有,有权不支持您撤销第三方的信息查询授权”……
岳屾山也在微博中说,根据《互联网交易管理办法》的规定,经营者应当采用显著的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同时对于信息收集,该规定要求经营者需要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
面对帖子揭露的情况,不少网友表示惊讶并且反感。网友“牛小星Aki”很愤怒:“按照条款,我终止服务之后,它还能提供给第三方,简直是‘一日入了黑社会,终身洗不白的节奏’。”更多的网友认为,支付宝用小字体、默认“同意”的方式诱导用户接受服务协议,非常不合理,这就像此前携程等平台卖机票时搭售增值服务一样,侵害了用户的知情权、还可能威胁到用户信息安全。
支付宝:初衷没错,但方式错了
面对用户质疑,支付宝团队在1月3日晚间发表公开信《关于支付宝年账单首页的情况说明》向用户道歉,解释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并表示已经调整页面,取消默认“同意”勾选。此外,支付宝还承诺“此前没有开通芝麻信用的用户,这次不管是被默认勾选还是主动同意,都不会因此而成为芝麻信用的用户,所以也就不存在芝麻信用因此会收集相关信息的可能”。
支付宝的公开信一共五条,其中第一条表示,默认勾选“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这件事,“本来是希望充分尊重用户的知情权,让用户知道,只有在自己同意的情况下,支付宝年度账单才可以展示他的信用免押内容”。但是结果,初衷没错但用错了方式,“愚蠢至极”。
第二条与第三条表示,支付宝已经调整了页面,取消默认勾选“同意”,如果用户希望在自己的年度账单中看到信用免押的内容,可以手动勾选该选项。对于那些已经默认勾选“同意”又不想在年度账单里展示自己的信用免押内容的用户,支付宝称可以通过【支付宝客户端-我的-芝麻信用-信用管理-授权管理】流程,“找到‘支付宝’这个选项”,然后取消授权。
第四条及第五条则回应了用户对隐私信息的关注。支付宝表示,“此前没有开通芝麻信用的用户,这次不管是被默认勾选还是主动同意,都不会因此而成为芝麻信用的用户,所以也就不存在芝麻信用因此会收集相关信息的可能。”同时,“很多用户担心自己的信息安全和隐私问题,这些问题同样是芝麻信用的生命线。用户信息的获取、沉淀、使用和分享,都会在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做到用户知情和同意,做到不过度采集,更绝不会滥用数据。”
公开信最后,支付宝向用户道歉:“对于这次事件给大家带来的恐慌和误解,我们向大家表示深深的歉意,也对年度账单小组表示深深的歉意,给大家添堵了。”
根据支付宝的说明,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进行了操作,发现对那些不知情签署服务协议的用户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检查并管理自己的信用授权情况,不仅涉及支付宝账单,也包括其他场景。具体操作步骤是:
打开支付宝App,进入“我的”选项,点击“芝麻信用”,再依次进入“信用管理-授权管理”,就可以查看自己目前的信用授权情况,取消其中自己不需要的功能。
不过,对于支付宝及此前相关平台“诱导”签署服务协议或消费的情况,业内人士认为,需要引起用户的警惕。
随着互联网服务的普及,“授权”这个词已经越来越常见。比如一些微信公众号在提供服务时,也要求用户授权,声称要获取用户的公开信息,包括头像、昵称、性别等。但是,不少用户微信公开信息中,还包括手机号码、地区等信息,相关企业取得这些信息后如何使用,用户却不知情。而事实上,很多企业提供的服务与用户公开信息并无直接关联,就算不提供这些信息,用户也可以获取相关功能。换句话说,企业的“授权”设置,就是为了获得用户的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的法律法规尚难对这些信息收集和使用行为全面监管。从总体趋势看,有关部门在保护公众信息安全方面动作频繁。比如,2017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6月1日,《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7月,国家网信办等四部委启动个人信息保护专项行动。但是,对于用户主动授权或在不注意的情况下“授权”,由此产生的隐私信息问题,却很难得到法律保护。
此外,互联网行业发展迅速,快速崛起又迅速倒闭的企业不在少数。这些企业如何处理其之前的用户数据,也没有定论,政府的监管也基本空白。
由此可见,此次支付宝全民账单引发的签署服务协议事件,其实是为网友们提了一个醒:在批评支付宝的同时,也不要忘了自己更仔细一点,看清互联网上的各种“同意”和“授权”,自己的信息还得自己多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