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中在美帝读博已经是第四个年头了。回想起几年来走过的风风雨雨,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一样。追忆之余,提笔写下当年为圆美国博士梦而走过的申请之路,也算是对过往的一个小小的纪念吧。
我是2012年11月初开始申请2013年秋季入学的经济学Ph.D。开始得有点迟,以至于三分之二的学校申请材料都是卡着截止日期提交的。最初在选校上还是下了不少功夫的,我把美国专业排名前80的学校都挨个筛选了一遍(美国有经济学博士点的高校只有80所)。选校的过程中,我多年的好友并有美国留学及教育行业咨询经历的海归陶顾川(Bill
Tao)给我提供了很多有用的建议。我当时打算申请20所美国的学校,基本按照专业排名top20,
top20-top50,top50-80的标准划分了三个档次,每个档次的选校名单我都和Bill Tao进行了反复探讨,看看哪个学校录取率高,奖学金覆盖面广等等。Bill
Tao建议申请重点放在top20-top50以及top50之后的学校上,当时也有点小不甘心所以top20的学校又加了几所,比如Duke,
Tech,这两所学校本科申请难度不大,录取率高而且奖学金给的多。OK,
那我就加上了。后来事实证明这个做法确实明智,最后拿到的两个全奖Offer就是这两所学校,而top20的学校无一例外全军覆没。此外top20-50的学校拿到了4个AD,
University。除了20所美国学校外我还申请了一个港大经济系和一个新加坡国立的金融Ph.D,算是保底吧。结果港大被拒,新加坡国立来了一个***面试还被偶搞砸了…囧。从最后录取的结果来看,专业排名50-60的学校能给全奖Offer,40-50的学校能给AD,
List可惜最后没有入围的…偶这个替补队员当的啊…而20名之前的学校就是全军覆没了。所以申请研究生的话申请难度是由专业排名来决定滴。有不少童鞋选校还在看综合排名,那个仅仅是本科排名,和申请研究生毛线关系都没有…
Purpose的)还是要认真写滴,不要完***模板。我当时大部分段落,如介绍个人背景,GPA科研学术背景之类情况的可以通用,但是应该专门加一段描写对于对方学校的了解,这个是要针对你申请的不同院校、系所加以区别的。此外还根据Bill
Tao的建议做了一些润色,比如开头插播一个自己辅导过的学生被梦想中的大学录取的小故事来小小地吹嘘一下,最后一段再把所申请学校的校训放进去,说说自己对它的理解,然后紧接着拍拍马屁。完事以后Bill Tao帮我做了几次修改,还找了一个美国native
speaker朋友又修改了一下语言…OK, 做了这么多,总算是完美了。其他准备CV什么的都很简单啦,还有一个Writing
Sample,不是每个学校都必须的,如果你过去有写过的学术论文可以附上去。
材料齐了,然后就是申请。我想说,申请学校真是一个繁重的体力活。每个学校你都得仔细找到申请的链接(每个学校申请链接的位置都不一样,坑…),进去注册账号,填写个人信息,托福GRE送分,贴上申请文书,然后找老师弄推荐信,交申请费…前后申请了三拨,前两拨每拨10个学校,每拨申请下来都累得要死…等到提交完最后一份申请,已经是2013年1月底了,终于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随后便是漫长而焦急的等待过程。陆陆续续地有了各种拒信和AD来了,但这些对我来说都毫无意义。最具戏剧性的一天是3月22日,下午收到了港大的拒信,顿时感觉整个世界都是灰色的。港大都把我拒了,估计美国的学校都没戏了吧…晚饭吃的毫无滋味…然而就在半夜12:20左右,突然收到了Iowa
U的全奖Offer,而且还有额外的5000刀命名奖学金!黑夜仿佛立即明亮了起来。一天之内心情先跌进了马里亚纳海沟然后又上升到珠穆朗玛峰,这种体验的机会还是很少的吧。个人感觉,先前在国内名校读了硕士这个背景在申请中应该是给自己加了很多筹码。所以,本科出身不够好的同学在申请研究生院之前可以在国内先考一个名校的硕士,这个背景对申请美国Master或者Ph.D都会很有帮助的。
接下来的一切都顺理成章了。签证,买机票,打疫苗,联系同学合租房子,收拾行李…终于,2013年8月15日,经历了10多个小时的高空飞行之后,我第一次踏上了这块陌生而又向往的土地,开始了一段不平凡的留学生涯…
最后,还是要感激一下陶顾川在整个申请过程中提供的帮助。出国之后虽然见面的机会很少了,但是我们还一直频繁地联系着,就像从来没分开过一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