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监督遇爸妈#你觉得让父母监督孩子考试做法是否妥当?

原标题:父母支持老师,老师支持孩子(最好的教育关系)

父母的态度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很多人都被网上的一部泰国短片感动过,影响过。

小女孩Ju平时一直陪妈妈在菜市场卖菜,由于隔壁铺子的豆芽卖得好,小女孩问妈妈:“我们可以种来卖吗?”

妈妈的回答是:“我们试试。”

由于缺乏种植的经验,在第一次试水后,豆芽全部枯死,但即使如此,妈妈仍然满脸笑意地说:“没关系,我们再试试。”

于是,妈妈找来了种植豆芽的书,按照书中的方法跟女儿再次尝试,结果发现还是失败了。

当她们积极研究问题、再次尝试时,小女孩担心地再问:“它会成功吗?”妈妈仍然是那句话:“我们试试!”

豆芽终于长了出来,母女俩兴奋不已。更重要的是,这个小女孩长大后,获得了奖学金,目前在瑞典做研究工作。

我们在看这个视频的时候,都会感慨,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言传身教何其重要。

如果这位妈妈有任何的不耐烦,或者她经常会对自己的人生感到没有希望,那她可能从一开始连女儿种豆芽的提议都不会去满足。

如果这位妈妈只是让女儿自己去探索,也许这么小的孩子就可能因为经受不起失败而早早放弃这个实验。

“我们试试。”多么平凡的一句话,但充满了魔力。这四个字告诉孩子:我们要对未知保持希望,并为此勇于尝试。

每个人自从降生后,父母的态度就一直在影响着成长。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借由认识这个世界来认识自己的,而父母就是最初帮助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人。

我们从父母的言语里得到的是允许,我们就敢再往前迈一步;

我们在父母的眼神里看到的是恐惧,我们就永远躲在他们身后;

我们从父母的行为里看到的是不满,我们也就学会了看不惯整个世界。

那么,对于学校教育也是一样的,如果父母不尊重老师,孩子还会尊重老师,尊重学校的规则,共同成长么?

家长支持老师,就是支持自己的孩子

日本教育家多湖辉分享过一个故事:

一位植物学家的儿子拿着一株不知名的小草请教老师,但老师不认识。

于是,老师和颜悦色地对他说:“你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植物学家,不妨去请教他,老师也想知道小草的秘密。”

第二天,孩子又来找老师:“爸爸说了,他也不知道小草的名称。他还说,老师您一定知道,只是一时忘记了。”

说完,孩子还顺手把爸爸写的一封信交给了老师。

老师打开信,上面详细的写明了小草的名称和特性,最后还附着一句话:希望这个问题由老师回答,想必更为妥当。

这位家长的做法非常高明,他降低自己的身份,支持老师,帮助老师塑造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其实这也是支持自己的孩子!

上海的校长妈妈祝郁也分享过类似的经历。

她的女儿四年级的时候非常调皮,总是闯祸,结果到了期末,老师给出的五行评语中竟然没有一句肯定,全是批评。

女儿非常伤心,回到家饭也不吃,哭着问她:“妈妈,我是不是真的很差呀?”

那天晚上,祝妈妈失眠了,老师的评语就连当了14年班主任的她看了也终生难忘。

她知道受批评的女儿自信受到了打击,甚至已经开始怀疑自己了!

但她又想到自己是一位中学校长,曾经无数次在讲台上分享:“家长一定要支持老师!学校是孩子每天都要去的地方,家长本事再大也不可能代替老师。”

这次到了自己身上,应该怎么办?

她连夜写了一封信,这封信不是写给老师,而是写给自己的女儿:

把刀放在磨刀石上磨,刀一定很疼,可是他没有发出一点声音,因为他知道只有经过这样的磨砺,他才能变成一把好刀、快刀。

你想变成这样一把好刀吗?那就要经历磨砺!

你睡觉之后,妈妈已经和老师通过***了,老师说,今天的评语就是把磨刀石,就是要让你去接受反复的磨砺。

当你把评语上的缺点改正之后,你就会是一把举世无双的宝刀了。

祝妈妈用这封信把老师在女儿心目中的形象挽救了回来。

后来,她又和女儿谈了很多,帮她重新塑造了对自己的认识,女儿还给自己写了很多中允的“评语”。

祝妈妈说,这件事到今天她还是非常后怕,孩子不会从她不喜欢的老师那里学到任何东西,如果当时不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处理,结果会怎么样?

她常常用这个故事来鼓励老师要多几把衡量孩子的尺子,让孩子感觉到成功。

她也会用这个故事提醒家长,老师不会故意批评孩子,遇到问题家长可以私下和老师沟通,但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支持老师,这是上策!

一位做培训的老师分享了这样一段经历。

那是她第一次上课,在一家开在商场的培训班里,课很成功孩子们很喜欢她。

但让她万万没想到的是,在课间休息的时候一个小女孩跑丢了。

她慌了神赶快四处寻找,等她找到孩子的时候,孩子已经哭得非常伤心。

孩子的妈妈看到了,赶快过来安慰自己的女儿:“没事了!妈妈来了,没事了!”

小女孩很快就不哭了,然后孩子的妈妈接着说:“这个姐姐刚才因为找不到你很紧张,她不是故意的,现在你亲一下姐姐,安慰她一下,好不好?”

小女孩说:“好!”然后亲了她一下,这件事她至今难忘!

一个善良、宽容的孩子就是这样教育出来的。老师是有过失,但家长非但没有指责,反而选择了包容和支持!这位家长在孩子面前的做法,应该是最好的教育了!

回过头来看,人们说真正美好的关系是相互支持的,那最美好的三角关系不就是:家长支持老师,老师支持孩子吗?这样孩子才能更健康的成长!

父母应该给予老师和孩子怎样的支持

我们可以借由孩子的眼光去重新看待这个世界,让他自己有更多的好奇去探索对一件事情的看法、一样东西的用处、甚至一朵花开的样子。

● 在平时的生活中,小心呵护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只有有了希望,才会有成长的目标,也才能在他的人生经历中再去学习后面的功课,而不是总是认为自己的未来什么都不可能。

● 跟孩子对话时,多问几句:“为什么?”也许你会得到与你预想完全不同的***。

孩子的世界单纯无比,别用我们***的想法去“换位思考”。

● 如果可以的话,建议你可以亲自陪孩子去看看这个世界。

在这个看世界的过程中,我们允许孩子以他自己的眼光来看,而不急着说出自己的想法,也许他的视角会给你带来无限的惊奇。

我们能陪着孩子走得足够远,孩子才有力量走得更远。

● 教会孩子尊重老师,一起参与进孩子学习的世界。

老师和父母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父母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第一步,而老师在孩子学习与成长过程中起到的教育作用必不可少。父母和老师都应该积极和孩子参与到学习的世界中,一起成长。

● 老师是教育者,不是保姆。

“孩子我交给您了,你就该说说,该骂骂,我们都交给您了。”这句话是家长最爱说,但是老师却往往不爱听。这句话看似是客套,但是话语中更有点推卸责任的意思。教师关心学生不等同于“母爱”,希望教师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是对教育的误解。

朋友分享了一则她孩子刚上幼儿园的故事:家园共育,特别重要。

就我个人,前两天给儿子去新幼儿园开家长会。这幼儿园本身就是二级二类,主班老师25岁,自我介绍中,她带中班8年了,按理说也有一定经验。

但她和家长开会时的表达能力,我个人觉得她比较弱,很多问题家长着急问,她自己都回答不上。

当时有的家长面面相觑,叹息,不屑的眼神交换。

但我当时的反应,就是信任。

第一,小班时,幼儿园太远,接送太难,辛苦一年。好不容易现在近了,能顺利入园就已谢天谢地。

第二,也许这个老师对孩子很好,和孩子交流很顺畅,孩子能接受。

第三,既然送进来,毕竟是公立幼儿园,校长主任,统一管理,也不会轻易出问题。

最后,直到现在,我都告诉自己,信任,才是家园共育,孩子顺利幼儿园的首要条件。

● 处理问题要通情达理。

如果孩子说了什么学校发生的事,让家长很在意,拜访老师弄清状况时可以说:“我想让您知道,我的小朋友说在您的课堂上发生了一些事,因为我知道孩子会把事情夸大,任何故事总是另有隐情,希望您能给我一点头绪。”

如果各位仍对事情感到不满,那么可以向校长提出疑虑,但在所有事情当中最最重要的一点是:绝对别在你们的孩子面前说老师的不是。如果孩子摸清楚了你们并不尊重老师,他们也不会。而这一点绝对会让日后的麻烦层出不穷。

原标题:开学后,爸妈这样帮孩子辅导作业,孩子学习成绩想不好都难!

帮孩子检查作业,这是很多家长每天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孩子做完的作业,家长应该如何检查呢?什么样的作业检查法才是最高效的呢?如何运用哪些方法,能培养孩子仔细认真、独立思考的能力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检查孩子作业的那些事儿。

大部分父母为孩子检查作业的模式都是:监督孩子完成作业后,父母审阅,指出其中的错误让孩子改正。

这虽然能让孩子平时的作业取得较为优秀的成绩。但是问题会在孩子考试中充分的体现出来,孩子缺乏自我检查、修正的能力、依赖性越来越强。

所以,父母为孩子检查作业前,首先明确目的——让孩子养成自我检查、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更好的辅助孩子学习。

如果父母一旦检查了作业,孩子就“只管写不管对”,这是因为父母检查的方式不够妥当。父母要做的,不是替孩子把他自己应该完成的工作打包揽下来,也不是放任、撒手不管,而是要通过检查作业、促进孩子的自我检查能力和学习能力!

帮孩子检查作业,应当是一个阶段性行为。之所以不应该是长期行为,原因很简单:家长不可能永远帮孩子检查。

一方面,随着孩子长大,他作业的难度会增加。家长不可能永远会做孩子所有的题目。即便家长跟着学,一方面不可能像孩子那样投入那么多时间(还有工作、还有家务),另一方面由于年事渐长,学习新东西的能力常常比不上孩子……

另一方面,家长不可能无时无刻都陪着孩子。就算帮他检查了作业,考试的时候家长是无法在场的。如果孩子不会自己检查,那重要的时候还是会犯错误。

但我们仍然鼓励低年级学生家长协助检查作业。

1、检查的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学习。家长帮助检查作业的过程,可以是很好的示范。即,检查作业的过程,就是教孩子检查作业的过程。

2、一二年级学生很容易被家长老师的评价影响。如果学生在初期能够获得正面评价(老师的红勾),学习意愿就会比较强。即:通过这种方式,开启被表扬->很开心->愿意在这件事上多花精力->做得更好->被表扬的良性循环。

1、重“示范”,忌“替代”。

即,不要让孩子觉得,“检查是妈妈的事情”。

例如:可以说“咱们一起来检查”,而尽量不说“拿来让妈妈检查一下”。

检查时,家长可以出声说出如何检查的方法,比如“减法题目就用加法来查一下吧,2+3,得5,对了。”这样孩子就可以学习到检查的方法。

2、重“验证”,忌“批评”。

即,检查时不只跟孩子说错误的地方,也借机表扬他做对的地方。毕竟刚开始的时候,大多数孩子做十道题,不至于错一半以上。

每道题都念叨一遍,“对的、对的、对的、对的、对的,嗯?这个是对的吗?”

这样可以增加正面反馈的机会,让孩子不至于觉得“一起检查”是个特别可怕会被妈妈批评的过程。

让孩子“不反感”,是任何事情开始阶段的时候非常重要的一点。请千万不要板着个脸,好像判官一样。

3、逐步放手,循序渐进。放手的过程不必着急。

不管示范了多少遍,真的开始自己上手的时候,还是会有点担心的。就好像学自行车,从扶着车到不扶着车,中间还会有“其实没扶但是还是跟着跑,让你以为还扶着”的阶段。

所以一开始让孩子检查,家长可以陪在旁边,孩子检查的对,就小夸奖一下,万一不对,也可以及时提醒孩子再仔细看一下。然后还是说:“你自己检查出来了,真厉害。”

如果孩子胆子小,不愿意尝试自己检查,家长可以“故意犯错”,故意指着他本来做对的题目,说“好像不太对吧”。孩子对自己被错怪了这种事儿往往比较激动,这样家长就可以顺势表示,“哎呀!看来我检查也不靠谱,你也一起来查吧,咱们查两遍,这样就安全了。”之类的。

稍微熟练了一点之后,或者如果察觉到孩子比较依赖家长的检查,可以逐步放宽结果的范围。比如一开始肯定会说,这道题这里不对。后来就只说,这道题***不太对吧。“我也看不太出来哪一步错了,要不你帮我找找?”

(应用题结果明显不符合生活常识的时候比较好用,因为这时还可以教他这个检查原则。)再后来可以坏笑着说,这五道题里有一道不对,不过我就不告诉你是哪一道。

这样既缩小了范围,减轻孩子的畏难情绪,又实际上增强了一点孩子检查的能力。一般来说,四年级左右就不建议全程跟随了,五年级左右就不建议干涉具体题目。除非孩子主动问你题,否则别管他做的对不对,坚持盯习惯就好。

4、家长要学会“装傻”。

这个跟“检查”并不是特别直接相关,但是这个原则在低年级的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很重要,所以额外多提一次。

只要孩子学习意愿高,通常成绩都不会差。所以比起“学会了没有”,请家长更关注孩子“学得高不高兴,想不想学”。而“家长装傻”,就是非常有效的激发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我懂得比你多”这种成就感,会让孩子觉得学习非常有用。就好像教孩子做家务时,使用“你能帮妈妈XXX吗?”这样的语句,而不是“你去做XXX。”

陪伴检查的过程也是同样,请家长“示弱”。“我也不知道老师是怎么要求的,你能教我吗?”孩子复述老师要求的时候,有时也就自己发现问题了。

总之,父母要相信孩子有能力独立完成作业,努力培养孩子自觉、主动、认真的学习习惯,鼓励孩子独立完成作业,随着年级的增长,学会自主检查作业。

乐丁安亲是仁智集团~正大教育旗下的一个子品牌,是一所专业的校外作业辅导中心。本着“让孩子快乐,让家长放心”的宗旨,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作业辅导。采用”个性化引导”“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人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合理的学习方案,针对学生存在的坏习惯,小缺点等不良现象着力培养孩子优秀的作业习惯,科学有效地实现了兴趣教学、愉快教学。让孩子提高作业质量的基础之上锻炼孩子的自控力,时间分配能力,学习力!乐丁安亲定期有学生活动与家长活动为您的孩子提供优越的服务,真正做到让孩子快乐,让家长放心。

详情请加以下二维码咨询

原标题:最好的教育关系是:家长支持老师,老师支持孩子

面对开学季,学生们的内心有一些忐忑,家长和老师的心中也有一些忐忑。

家长: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能受到好的教育么?

老师:我要怎样教育好每一位孩子?该怎样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那么家长与老师之间怎样才能建立和谐的关系?

人们说真正美好的关系是相互支持的,那最美好的三角关系应该是:家长支持老师,老师支持孩子。

父母的态度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或许很多人都被网上的一部泰国短片感动过,影响过。

小女孩Ju平时一直陪妈妈在菜市场卖菜,由于隔壁铺子的豆芽卖得好,小女孩问妈妈:“我们可以种来卖吗?”

妈妈的回答是:“我们试试。”

由于缺乏种植的经验,在第一次试水后,豆芽全部枯死,但即使如此,妈妈仍然满脸笑意地说:“没关系,我们再试试。”

于是,妈妈找来了种植豆芽的书,按照书中的方法跟女儿再次尝试,结果发现还是失败了。

当她们积极研究问题、再次尝试时,小女孩担心地再问:“它会成功吗?”

妈妈仍然是那句话:“我们试试!”

豆芽终于长了出来,母女俩兴奋不已。更重要的是,这个小女孩长大后,获得了奖学金,目前在瑞典做研究工作。

我们在看这个视频的时候,都会感慨,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言传身教何其重要。

如果这位妈妈有任何的不耐烦,或者她经常会对自己的人生感到没有希望,那她可能从一开始连女儿种豆芽的提议都不会去满足;

如果这位妈妈只是让女儿自己去探索,也许这么小的孩子就可能因为经受不起失败而早早放弃这个实验。

“我们试试。”多么平凡的一句话,但充满了魔力。这四个字告诉孩子:我们要对未知保持希望,并为此勇于尝试。

每个人自从降生后,父母的态度就一直在影响着成长。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借由认识这个世界来认识自己的,而父母就是最初帮助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人。

我们从父母的言语里得到的是允许,我们就敢再往前迈一步;

我们在父母的眼神里看到的是恐惧,我们就永远躲在他们身后;

我们从父母的行为里看到的是不满,我们也就学会了看不惯整个世界。

那么,对于学校教育也是一样的,如果父母不尊重老师,孩子还会尊重老师,尊重学校的规则,共同成长么?

父母支持老师就是支持自己的孩子

日本教育家多湖辉分享过一个故事:

一位植物学家的儿子拿着一株不知名的小草请教老师,但老师不认识。

于是,老师和颜悦色的对他说:“你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植物学家,不妨去请教他,老师也想知道小草的秘密。”

第二天,孩子又来找老师:“爸爸说了,他也不知道小草的名称。他还说,老师您一定知道,只是一时忘记了。”说完,孩子还顺手把爸爸写的一封信交给了老师。

老师打开信,上面详细的写明了小草的名称和特性,最后还附着一句话:希望这个问题由老师回答,想必更为妥当。

这位家长的做法非常高明,他降低自己的身份,支持老师,帮助老师塑造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其实这也是支持自己的孩子。

上海的校长妈妈祝郁也分享过类似的经历。

她的女儿四年级的时候非常调皮,总是闯祸,结果到了期末,老师给出的五行评语中竟然没有一句肯定,全是批评。

女儿非常伤心,回到家饭也不吃,哭着问她:“妈妈,我是不是真的很差呀?”

那天晚上,祝妈妈失眠了,老师的评语就连当了14年班主任的她看了也终生难忘。

她知道受批评的女儿自信受到了打击,甚至已经开始怀疑自己了。

但她又想到自己是一位中学校长,曾经无数次在讲台上分享:“家长一定要支持老师!学校是孩子每天都要去的地方,家长本事再大也不可能代替老师。”

这次到了自己身上,应该怎么办?

她连夜写了一封信,这封信不是写给老师,而是写给自己的女儿:

把刀放在磨刀石上磨,刀一定很疼,可是他没有发出一点声音,因为他知道只有经过这样的磨砺,他才能变成一把好刀、快刀。

你想变成这样一把好刀吗?那就要经历磨砺!

你睡觉之后,妈妈已经和老师通过***了,老师说,今天的评语就是把磨刀石,就是要让你去接受反复的磨砺。

当你把评语上的缺点改正之后,你就会是一把举世无双的宝刀了。

祝妈妈用这封信把老师在女儿心目中的形象挽救了回来。

后来,她又和女儿谈了很多,帮她重新塑造了对自己的认识,女儿还给自己写了很多中允的“评语”。

祝妈妈说,这件事到今天她还是非常后怕,孩子不会从她不喜欢的老师那里学到任何东西,如果当时不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处理,结果会怎么样?

她常常用这个故事来鼓励老师要多几把衡量孩子的尺子,让孩子感觉到成功。

她也会用这个故事提醒家长,老师不会故意批评孩子,遇到问题家长可以私下和老师沟通,但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支持老师,这是上策。

一位做培训的老师分享了这样一段经历。

那是她第一次上课,在一家开在商场的培训班里,课很成功孩子们很喜欢她。

但让她万万没想到的是,在课间休息的时候一个小女孩跑丢了。

她慌了神赶快四处寻找,等她找到孩子的时候,孩子已经哭得非常伤心。

孩子的妈妈看到了,赶快过来安慰自己的女儿:“没事了!妈妈来了,没事了!”

小女孩很快就不哭了,然后孩子的妈妈接着说:“这个姐姐刚才因为找不到你很紧张,她不是故意的,现在你亲一下姐姐,安慰她一下,好不好?”

小女孩说:“好!”然后亲了她一下,这件事她至今难忘。

一个善良、宽容的孩子就是这样教育出来的。老师是有过失,但家长非但没有指责,反而选择了包容和支持,这位家长在孩子面前的做法,应该是最好的教育了。

回过头来看,人们说真正美好的关系是相互支持的,那最美好的三角关系不就是:家长支持老师,老师支持孩子吗?这样孩子才能更健康的成长!

父母应该给予老师和孩子怎样的支持

我们可以借由孩子的眼光去重新看待这个世界,让他自己有更多的好奇去探索对一件事情的看法、一样东西的用处、甚至一朵花开的样子。

在平时的生活中,小心呵护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只有有了希望,才会有成长的目标,也才能在他的人生经历中再去学习后面的功课,而不是总是认为自己的未来什么都不可能。

多问几句:“为什么?”

跟孩子对话时,耐心一点,多问几句“为什么”,也许你会得到与你预想完全不同的***。

孩子的世界单纯无比,别用我们***的想法去“换位思考”。

如果可以,亲自陪孩子去看看这个世界

在这个看世界的过程中,我们允许孩子以他自己的眼光来看,而不急着说出自己的想法,也许他的视角会给你带来无限的惊奇。

我们能陪着孩子走得足够远,孩子才有力量走得更远。

教会孩子尊重老师,一起参与进孩子学习的世界

老师和父母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父母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第一步,而老师在孩子学习与成长过程中起到的教育作用必不可少。父母和老师都应该积极和孩子参与到学习的世界中,一起成长。

对待老师,家长需要明白:

老师是教育者,不是保姆

“孩子我交给您了,你就该说说,该骂骂,我们都交给您了。”

这句话是家长最爱说,但是老师却往往不爱听。

这句话看似是客套,但是话语中更有点推卸责任的意思。教师关心学生不等同于“母爱”,希望教师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是对教育的误解。

朋友分享了一则她孩子刚上幼儿园的故事:

前两天我给儿子去新幼儿园开家长会。主班老师25岁,自我介绍中,她带中班8年了,按理说也有一定经验。

但她和家长开会时的表达能力,我个人觉得她比较弱,很多问题家长着急问,她自己都回答不上。

当时有的家长面面相觑,叹息,不屑的眼神交换。

但我当时的反应,就是信任。

第一,小班时,幼儿园太远,接送太难,辛苦一年。好不容易现在近了,能顺利入园就已谢天谢地。

第二,也许这个老师对孩子很好,和孩子交流很顺畅,孩子能接受。

第三,既然送进来,毕竟是公立幼儿园,校长主任,统一管理,也不会轻易出问题。

最后,直到现在,我都告诉自己,信任,才是家园共育,孩子顺利适应幼儿园的首要条件。

如果孩子说了什么学校发生的事,让家长很在意,拜访老师弄清状况时可以说:

“我想让您知道,我的小朋友说在您的课堂上发生了一些事,因为我知道孩子会把事情夸大,任何故事总是另有隐情,希望您能给我一点头绪。”

如果各位仍对事情感到不满,那么可以向校长提出疑虑,但在所有事情当中最最重要的一点是:绝对别在你们的孩子面前说老师的不是。

如果孩子摸清楚了你们并不尊重老师,他们也不会。而这一点绝对会让日后的麻烦层出不穷。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