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笔者到黔西南州义龙新区顶效镇楼纳村踏访,感受这个曾是国家级二类贫困村的巨大变化和无限活力。
走进楼纳村,一般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但见一排排仿古式布依民居错落有致,掩映在青山绿水间;一个个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里,洋溢着新生活的富足与惬意;村前河水穿寨而过,碧水绕村,垂柳依依;村后树木郁郁葱葱……好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习***总书记到此调研已时隔三年,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这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也印证了习***总书记对黔西南的良好祝愿——一天比一天“好花红”。
楼纳村辖20个村民小组,共1339户5288人,布依族占全村总人口的72.4%,共有土地10200亩。村党支部按照“把农民变成产业工人,农民把土地交给经营能手经营”的思路,于2011年开始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土地流转新模式,即在不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的前提下,农户将土地使用权租赁给公司经营,并优先享有在出租地中打工的权利。这样一来,让闲置、零散土地得到了充分运用,农民转变成了产业工人,不仅节省了耕种成本、提高了耕种效率,同时增加了群众收入。
“楼纳村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7300元,能有这样大的变化,过上今天的幸福日子,都是托习***总书记的福,托党委、政府的福!”谈起土地流转给群众带来的实惠,62岁的村民王德忠十分感慨。
过去的楼纳河只有5米宽,由于没人管理,群众经常把垃圾往里面倒,河水臭气熏人,常被人们戏称为“臭沟”。治理河道的“臭”,成了村党支部书记黄定品的一块心病。2008年,他向上级部门争取到国家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分三期逐年实施。三期项目总投资1600多万元,一期改造河道长700米,宽14.8米;二期改造河道长1300米,宽8米;三期改造河道1300米,宽14.8米。通过三年的改造,昔日狭窄的“臭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宽阔能映出倒影的河道。在宁波市的大力支持下,投资23.6万元的楼纳桥也如期横跨河道两岸。河道治理后,有效改善了楼纳河流域的排洪、蓄水问题,使两岸的2000多亩田地实现了旱涝保收。如今,河道两岸垂柳依依、榕树枝繁叶茂,河中鱼儿嬉戏,河面游船畅游,成为游客旅游的好去处。
2010年,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组专程到纳楼河边拍摄村的民风民俗,弘扬该村的民族文化。
美丽乡村需要环境美化。村党支部坚持改造与布依特色文化传承相结合,对民居改造进行统一规划。于2008年从宁波争取40万元,2009年从省民宗委争取35万元,对村里的部分民居进行改造。2010年,宁波市有关人员到楼纳看到村里改造出来的集梳璃瓦屋顶、黑白相间墙面、木质花格窗户、铜色精质木板对联为一体的房屋很有特色,大加赞赏。宁波市又于2012年、2013年资助该村225万元。
楼纳村到顶效镇的道路,过去仅有一条泥巴路。近年来,该村积极争取新区投入资金700多万元对进村12公里的泥路进行硬化;整合省民委帮扶资金、宁波帮扶资金等各类资金近4000万元,硬化油化村级道路3条22公里,进组道路11条22公里,进户路621条21公里,全村进组水泥路面改造率超90%,进户水泥路面改造率达70%以上。
为让群众有一个活动空间,村党支部按照集“适用、休闲、娱乐、锻炼”等于一体的建设原则,在兴义军分区的帮助下,争取资金800多万元,于2013年5月建成了占地18亩的“八一军民同心民族文化广场”。
值得一提的是,楼纳村还特别注重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该村的“交手唢呐”和“联手二胡”已经走出黔西南、走出贵州、走向全国。2011年3月,该村的“交手唢呐”受邀参加CCTV《欢乐中国行》节目,广受欢迎和好评。(易翔)
走进兴义市顶效开发区楼纳村,只见一排排仿古式布依民居错落有致,村前楼纳河穿寨而过,碧水绕村,垂柳依依,村后树木葱郁,好一幅美丽和谐的民族新村画卷。 “我们楼纳村原来属国家级二类贫困村,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超过8000元,能有这样大的变化,能过上今天的幸福日子,都是托党委、政府的福,托村党支部的福!”这是现60岁村民王德忠看到近年来村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让村里发生巨大变化后发出的感慨。 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土地流转让农民变工人。“现在把土地拿给公司搞花卉、栽枇杷,不出一点力、不花一分钱,1亩田、地每年分别有1000元和600元的收入,过去花在田、地里的时间,现在可用在到公司里打工赚钱,每年收入比过去高多喽!”谈起村党支部引进公司搞土地流转的做法,村民贺西华十分欣慰。 村党支部针对村里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一些土地弃耕丢荒的实际,按照“把农民变成工人,农民把土地交给经营能手经营”的思路,发挥党员示范作用,目前,引进绿缘花卉公司投资7000多万元建设200亩花卉基地,东风植物园和湘馨植物园投资1000万元建设枇杷园400多亩,阳光盆景园投资2.1389亿元建设1万亩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力争通过土地流转,盘活农民土地,规模发展现代农业。 “我把6亩田流转给公司,每年不出力就有6000元的收入,在公司基地里打工,每月还有2000多元,村党支部的这种做法真是好啊!”哪叠五组村民黄体强如是说。 哪叠四组现年73岁的党员黄安柱,把8亩多土地流转出来,带动该组80%以上的农户连片拿出土地近200亩,支持公司发展现代农业。 目前,全村16名党员和20名村组干部带头流转土地近200亩给公司,全村流转1700多亩土地给绿缘花卉等公司,其余流转手续正在有序进行。 “通过2至3年的努力,我们村里一定能改变过去传统种植玉米、水稻的低收入模式,让农民能就近在公司基地务工,变成工人,早日过上小康生活。”楼纳村党支部黄定品对未来的发展信心十足。 开展便民利民服务,好事实事办在村民心坎上。“2011年10月15日那天,我驱车到顶效开发区办事回来一路上见许多年轻人骑摩托车带着老年人往开发区赶,这些老年人基本上都是六七十岁,坐在摩托车后面十分危险,我当时出于好奇,就停车招呼一小伙了解情况,原来他们都是去开发区照相然后办养老保险证……”回想那天的情景,村党支部书记黄定品记忆犹新。 次日,黄定品把这一情况告诉村“两委”班子成员,大家都感到老年人乘摩托车到距村10公里之外的地方照相太危险了,便立即派人到开发区把相馆人员请到村党员活动室,通知村民组长召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就近照相,统一帮他们到顶效镇***。 据了解,村民独自到开发区相馆照相,每人费用为15元;村党支部请相馆人员到村里为村民照相,每人费用仅10元,不但为400多村民每人节约5元的成本费和来去的车费,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村民代德芬老人说:“不管是坐啷子车,我都会晕车,我当时正担心不知该怎样去开发区照相,村党支部的这些人还真会想,把相馆的人请到村里方便我们,解了我心里的一大忧愁。” 针对村民到开发区办事较远、出行不便、办事成本较高等实际,村党支部决定实行***制,采取由村“两委”人员帮助村民集中免费办宅基地、准生证、户口册等业务,村里虽然每年要支出1万多元,但每年至少可为村民节约10多万元,真正把实事好事办在了村民的心坎上。 党的惠民政策暖人心,民间艺术奇葩走全国。“我一个长期靠吃救济粮度日的农民,在党的惠民政策指引下,凭着自己的木工手艺,不仅娶上了媳妇,住上了三层新楼房,还盘出了一个大学生!”大寨四组的村民吴荣康对自己亲历的巨变感慨不已。 楼纳村特别注重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打造民族村寨,用古朴的民风、浓郁的风情、独特的民居、古老的文化吸引八方游客。近年来,整合宁波扶贫、省民委帮扶和州、开发区新农村建设等资金近4000万元,新修进村主干道路26公里,硬化通组路、进户路10多公里,实现了19个村民组通水泥路、80%以上的串户路通水泥路的目标。改造特色民居214户,村容寨貌焕然一新。 “唢呐叫,唢呐叫,良辰时刻已来到;***妹,***妹,梳妆打扮快出门。”这是楼纳村布依艺人们用楼纳“绝活”――“交手唢呐”和“联手二胡”拉出的调子。据“绝活”传人黄安民老人介绍,“交手唢呐”和“联手二胡”起源于唐朝,历经千年。为让这一民间艺术奇葩传承下去,村党支部组织成立民间文艺表演队和舞狮队,闲暇时就在村文化广场排练演出。2011年3月,楼纳的“交手唢呐”受邀走进CCTV演播大厅,参加《欢乐中国行》节目,广受欢迎和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