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考研感觉课内的学习很糟糕,第一次摄像很糟糕有一种考试像在预习的感觉,大家都这样吗?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宝塔区冯庄学校语文课题组   杜方云

一、预习习惯的意义 

语文能力是学生适应社会必备的能力,学习语文的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前预习是提高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从实践来看,语文课前预习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1.预习是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课前预习是学生在没有教师具体指导下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预习时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与能力进行活动,有选择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学生是预习活动的独立主体。 

2.预习是学生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小学语文教材具有内容生动形象、语言丰富、情感性强的特点。预习时学生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教材、理解教材,感悟作品的思想情感,能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经常预习的学生,自学能力都强,学习也更主动、学习效果也更好,这就是证明。 

3.预习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前奏。预习过的学生,不仅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认识,还会有困惑和收获。课堂上,这类学生注意力集中,能主动地参与到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当中来,认真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又可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局面,使预习者成为学习的主动者。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基础,预习可以使学生发现旧的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为听课扫清障碍。课前预习了的学生,他们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会及时去查资料解决,如果未能解决的,他们会有意识地记下来在课堂上更认真地、有侧重地听讲。经过老师的讲解或启发,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会更加深入,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听课效率。 

可见,预习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提前学习,得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更有效。因此这一习惯更应重视、培养和推广。 

二、影响预习习惯的因素 

预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教学中尽管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每天都在要求,却收效甚微,学生没有真正把预习作为自身学习的需要,自觉学习的行为。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因素所致。 

1.教师引导不当。由于教师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之间关系的认识并不真正清楚,以及学生对课前预习的消极态度,使得教师对课前预习的深度、难度不求甚解大打折扣,觉得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在繁忙的教学中也只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心态上有一种干脆上课时自己把该讲的都讲了省心、省事的想法;在作业方式上缺乏研究,针对性差;在过程中也缺乏检查指导;在事后对预习作业的质量不够重视,督促落实的方法也不到位。 

2.学生执行不力。小学生对预习缺乏全面的认识,加上生活上养成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懒惰习惯影响,不爱阅读、不善思考、不求甚解,缺乏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预习时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

3.家长重视不够。课前预习作业是留给学生的,但许多情况下是要在家庭中完成的。不少家长只知道孩子有作业,但作业内容不清楚,只要孩子在桌前看书,别的就不过问了,疏于督导,使孩子的预习浮光掠影。 

 4.客观环境不利。学生预习效果不佳,也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一是学生课外作业过多,且都有硬指标,使学生力不从心,便把有一定弹性要求的课前预习作业,当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软任务。二是当今社会不读书的浮躁氛围以及网络、游戏、电视和小学生爱玩的天性,都挤占了学生预习的时间。 

三、养成预习习惯的方法 

学生课前阅读是一种良好的修养和习惯,需要坚持不懈来养成。主要通过四个层次来培养小学生的预习习惯。 

1.以教师指导为主的预习。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的鼓励与引导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是教师自己要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重点篇目的课文进行认真地研读,提出既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学习和探索兴趣的预习题;其次是注重课堂上的检测与落实,避免雷声大雨点小的不良习惯,做到掷地有声,落实到位。

2.以小组形式为主的预习 

经过一段时间由教师指导形式的预习,学生逐渐掌握了预习的方法,这时就要转入新的形式,让学生以自愿组合的方式,根据习得的方法,一起预习,互相影响、互相启发、互相促进,依靠集体形成预习的浓厚氛围。 

3.以学生个体为主的预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指导、同学合作预习是个体预习的基础,学生经过了前两个阶段的训练,对预习也摸出了门道,在课堂上也尝到了预习的甜头,渐渐地把预习作为一种兴趣、一种需要而习以为常。这样就可以在教师预习题的提示下能较为自觉的预习,进入自觉预习阶段。 

4.以创造性为主的预习。 

在经过一段时间由教师设置问题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能逐渐地体会和把握到设置预习题的角度、思路、做法,再经过教师指导,这样的体会把握将逐步内化为独立预习的能力。如鼓励学生根据课文自主的设计预习的题目,实现由教师设置题目到学生自主设置题目的转变,其间教师的点拨、指导、鼓励尤为重要,当然也要有一个过程,开始学生仿照设置问题,势必存在一些偏颇、谬误,此时,就不能任由学生机械的模仿,作为教师该出手就出手,及时给予他们有效的指导、点拨,使他们发挥思维创造力,达到预习的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预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在思想上提高了对课前预习的认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思维,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学生对课前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能够积极的、严肃认真的去完成。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促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总之,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提高。因此,对小学生加强预习习惯的引导和养成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任务也是艰巨的,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加载中,请稍候......


第二学期《小学数学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课题实验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探索课前预习设 计的多种有效形式,提高作业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目标 (1).通过实践研究,更新教师作业设计理念,拓展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建立起以学生 为本的现代作业观,以期形成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策略,促使教师从“经验型”向“教 研型”、“科研型”转化。 (2).通过实践研究,探索作业设计的多种有效形式,提高作业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3).初步构建适合小学生有效的作业操作的模式,形成合理有效评价的方案。 (4).通过作业改革,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提高。 三、研究内容 本课题通过当前学生数学课前预习现状的调查及原因分析, 通过对作业内容的优化、 结 构的改善、评价方式的探索,从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将根据实际教 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 . 预习作业形式的优化实践研究: 着重从作业的趣味性和生活化方面进行研究归类, 使学生对作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 (2)预习作业评价方式的优化实践研究:传统的作业评价中客观性、公正性有余而人文 性不足,而且只注重对作业结果的评价,忽视甚至忽略对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性评价,这样 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甚至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都会有不良影响。所以本研 究将着力于探索如何高效地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合理评价,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措施保证 1、认真系统地学习有关的理论。重点学习相关的专著和他人的经验性文章。 2、每学期制订课题实施计划,明确目标。 3、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结合教研活动,多向老前辈学习。 4、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撰写一篇课题研究论文,积极投稿。 5、每学期结束后要写好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总结出这学期以来的经验与不足。 6、探索出具有自己教学特色的 “课前预习作业设计”模式,以对数学教学产生“整体 效应”。



性的策略研究 (此处填写所学...再根据本班学 生实际情况制定出可行的培养

成果在校内 甚至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 以...





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

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 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

的背景 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虽然是在课前,但却是整个...




” 课题实施方案 一、

的背景 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给我们带来了全新 的教育观念教育...


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 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 一、

的背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埃德加.富尔说: “未来的文盲不...


、 组织、 评价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课前预习

研究与实践 纪秀春东台市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