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的意思您对公司开展业务的感受如何?遇到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昨天,有一个产品小伙伴微信私聊我,咨询这样一个问题:

在大公司和创业公司做产品经理,有什么不同?

从大公司跳到创业公司,或者从创业公司跳到大公司,作为产品经理分别需要作出哪些改变?

在回答了他的问题后,我觉得,这个可能是很多产品经理在职业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所以,我重新进行了详细的梳理。现在将自己的梳理结果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  在创业公司和大公司做产品有什么不同

首先需要说明,大公司和创业公司的界定,如果没有明确的划分,很可能是存在重合的。举个最典型的例子,滴滴迄今为止依然是创业公司,但滴滴同时又是大公司。

我认为,其实很多产品小伙伴遇到的在大公司和创业公司之间跳槽的问题,更准确的说,应该是在是否具备完善的人员配置资源”之间的切换。

因此,我我们不妨以“是否具备完善的人员配置资源”来作为界定。

Q:何为“是否具备完善的人员资源配置”?

A:简单来说,就是“你的团队是否有设计人员、项目管理、运营人员、商务人员,或者是否有相关的人员配置支持”(哪怕是临时组建的小团队也行;并且,对于部分to B公司,可能还包括技术支持人员。)

是否具备完善的人员配置资源来进行界定,我将其作为横向界定

我们其实还存在另外一个维度的界定标准,就是从“产品段位”作为界定。

总的来说,就是指“你是做功能设计和迭代推进、产品规划还是公司产品战略规划”。

产品段位来进行界定,我将其称之为竖向界定

因为个人能力和经验所限,以及这篇文章主要是面向从业3年以下的产品童靴,所以下面我主要从从事产品功能设计和迭代推进的界定角度来进行分析。

在大公司,或者说横向层面的『人员配置资源比较完善』时:

如果你能获得的人员配置资源相对完善,你主要做的,就是确定需求、提供方案、获取资源、整体排期、功能落地、后期跟进。

  • 确定需求:跟需求提出方确定需求详情、目的。
  • 提供方案:基于需求目的、详情,构思解决方案,确定需要哪些资源支持、如何落地、如何验收、后期如何推广、如何追踪和评估效果。
  • 获取资源:多放协调研发、测试、设计、运营、推广等资源,并确保能够获得支持。
  • 整体排期:协调好相关资源的供应和配合,保证按照优先级和需求紧急程度实现迭代。
  • 功能落地:跟进迭代进展,保证符合预期,并准备好各种以外的应对方案。
  • 后期跟进:跟进市场、运营人员的推广进展,了解功能的后期效益。

也就是说,你工作的很大一部分,是和各个部门、各种职能的人进行沟通、达成相应的目的。这时候,你会很快的学习到如何围绕着你的目的跟其他人或其他部门沟通、达成合作,同时强化了你的结果导向意识、部门利益意识、合作意识、业务API化意识。

创业公司,或者说横向层面的『人员配置资源不完善甚至完全缺失』时:

如果你能获得的人员配置资源不那么完善甚至完全缺失(0-150人的创业公司都较为常见),那么从需求明确一直到提升业绩(更多成单)的所有事情,很可能都需要你来做,至少是需要你参与。你要做的事会很多、很杂,但同时你也会迅速发现自己的知识空白区,并且或主动或被动的尝试去弥补自己的知识、能力空白区。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在一个30人团队的创业公司,就学会了做EDM推广、撰写推广文案、拟定战略合作协议、商务合作沟通,甚至一度还要学习如何做售前支持和销售。而这些,都是通过实战的经验和教训学到的,所以利弊也非常明显——具备实操效果,但缺乏系统认知和理论支持。

. 在大公司和创业公司之间切换,需要做出哪些改变

处于功能设计和迭代推进的竖向分层,从大公司到创业公司,你要做出的改变:

前期,适应一有需求、全员齐上、缺乏有效规划的工作风格,配合他们的迭代节奏,建立起团队配合度;然后,发挥自己的做排期和规划的能力经验,帮助逐步完善公司的人员配置,同时梳理整体的产品迭代流程,建立起迭代规范。

处于功能设计和迭代推进的竖向分层,从创业公司到大公司,你要做出的改变:

前期,多跟其他产品经理沟通,了解其他部门的资源配置、做事风格和合作注意点,放弃搞个大功能、大新闻的想法,逐步的从一些小需求迭***始,跟其他部门逐步的建立起配合经验;

在有了共同合作经历和基础后,尝试有限度的发挥出你的单兵作战能力,弥补前期在资源支持获取上的新员工必然劣势。如能提升整个团队的作战积极性,也是意外之喜。

之后,保持产品正常响应和迭代的同时,多做一些产品战略规划的尝试,让自己逐步能够从更高的角度去思考产品价值,包括给用户带来的价值、对公司的价值、对其他部门的价值点、对自己的价值。

.  在创业公司从事产品经理,需要知道和注意些什么

最后,因为“在创业公司从事产品经理”对于很多产品小伙伴来说,可能是更容易入门的机会。所以,下面我也针对在创业公司从事产品经理,需要知道和注意些什么这个话题,给大家共享一些我自己的经验。

创业公司的产品经理,往往需要同时并行扮演多种工作角色,甚至还会并行跟进多个产品项目:

  • UI设计:设计功能界面、绘制原型;如果是特殊项目,可能还涉及到高保真demo原型。
  • 功能设计:设计功能的主体流程,同时细化各种使用和操作场景下的跳转、引导、提示。
  • 文案撰写:撰写产品或功能说明文档;撰写各类功能提示文案;撰写上线用户通知。
  • 项目管理:与研发、测试拆分任务、确定排期、跟进研发和测试进度、跟进上线安排。
  • 运营参与:给运营解释功能或产品的目标用户、满足何种需求,辅助他们确定运营策略。
  • 推广参与:对于不懂技术的市场或运营,可能你还需要参与到软文或EDM邮件的创作。
  • 销售参与:必要时,不懂技术或产品的销售,会直接要求你陪着一起见客户讲解产品。
  • 向上支持:帮老大写PPT、构思如何忽悠投资人的月报内容。
  • 工作杂事:打印文档、换水、帮大家订加班餐等······

如果你同时还需要参与到多个产品项目的迭代中,那么每天同时并行的任务量会多到让你无暇去划分重要性、紧急程度,每天都得跟打鸡血一样在公司跑来跑去,连基本的功能设计都不敢花费太多时间······这些就成了很日常的工作,无限制的把你的有效工作时间吸进去。

归根结底,发生这种事情,是有如下几个原因:

  1. 公司原因:创业公司的职责划分本不明确,很多职责的模糊地带无法明确,导致无人负责;与此同时,创业公司总希望低价找到优秀人才,所以长期处于“急缺岗位还在招人中”的状态。
  2. 职业原因:产品经理职责划分历来不明确,所以“职责模糊地带让产品上”就成了常见现象
  3. 个人原因:性子软弱或者前期为挣表现大包大揽,没有及时明确自己的职责边界,忽略了自己的工作时间资源有限,结果只能牺牲个人时间填坑,导致后期琐事缠身。

所以,在创业公司从事产品经理的小伙伴们,一定要保持警惕,避免自己陷入到无穷无尽的事情中,将自己的工作时间和生活时间全部坑进去。

但如果你已经非常不幸地陷进去了,那该怎么办呢?我的建议是:

  • 把责任心放在最重要的业务线上,舍弃一些价值不明显或不明确的业务线。对于一些明显对自己、对产品部门不那么重要的业务线,降低对相关人员的响应度,同时明确告知老大“自己觉得应该把自己的时间花在更重要的业务上,这样对自己的成长和产品部门的帮助都会更大一些”记住,一定是从产品部门和自身成长来找理由,不要去扯公司战略什么的。这些东西,是你老大和其他创始人要关心的事;如果是工作了1-2年的产品经理,泛泛的空谈业务线对于公司战略的重要程度,很难被别人认可,更无法作为你推掉某些项目事宜的理由。
  • 学会拒绝,学会急事缓办。请先知晓,为了让你快速响应,所有找你帮忙的人都会说自己需要的东西很急、优先级很高。但其实只要你能告知对方他需要的东西何时能够给出,只要这个时间点在对方可控范围内,他一般都能理解并接受。所以,对于他人要求你需要立即响应的任务,请对方先告知你优先级和确认人(事情有多急、有多重要,跟哪些人确认过并且都认为重要)。如果你还在做优先级更高的事情,直接告知对方你在做什么东西、优先级如何,然后告知你何时可以支持他的需求。如果对方仍然表示非常着急,请他先去跟你的领导沟通。
  • 学会风险告知,学会主动对上汇报变动。如果你已经做好任务优先级梳理和时间安排,结果被临时插入其他任务,你需要及时梳理出哪些任务可能存在延期交付的风险,然后告知相关人员,并且告知你会尽可能赶工,减少延迟风险。同时,如果插入任务不是你老大安排给你的,你也需要让你的老大知晓,以便他那边进行工作安排。

如果能做到以上三点,我相信大家至少不会再陷入“四处救火,不可开交”的局面,而是逐步进入“专注扑灭火源,局部小火苗让其随风自灭或者让他人去灭”的佳境。

工作上协调好之后,自然就会逐步将被工作吸走的个人时间抽回来,然后再去考虑如何使用个人时间,包括休息、娱乐、陪伴家人。

以上,是我对大公司和创业公司的一些思考和梳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如果大家有什么思考或者观点,也欢迎来分享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作者:Aaron暖尘,微信公众号:产品经理NEXT

原标题:加多宝正面临迄今为止最大危机

加多宝之困是“天灾”还是“人祸”?

8月底,一家地产上市公司的债务重组方案,意外扒下了凉茶巨头加多宝的“底裤”。

虽然加多宝迅速否认那份显示自己资不抵债的财务报表,称数据与实际严重不符;但欠款、关厂、断货等一系列问题的暴露,让加多宝难掩颓势,公司业绩不佳也的确是事实。

9月上旬,市界记者实地探访加多宝巢湖代工厂——安徽金皇品食品有限公司,发现此处早已经人去楼空,偌大的厂区内仅有一位值班人员。这位值班人员告诉市界记者,工厂原本有200多名员工,但现在仅剩他一人。

安徽金皇品原本是依托加多宝存在,企业相关人士告诉市界记者,年初加多宝效益不好,工厂随即关闭。

而近期陆续有媒体爆出,加多宝在广东、四川等地的部分工厂也出现关厂、停产等情况。针对加多宝现状问题,市界记者致电天眼查上显示的加多宝集团***,转接相关部门,但前台转接后,***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状态。此前市界记者获悉,加多宝公关部门已经解散。凉茶巨头到底怎么了?

9月初,一个阴沉的下午,财务张永照例坐在办公室里,等待来核算账目的加多宝经销商。

“我这每天都有经销商来闹,半小时前,一对夫妻刚走。”张永告诉市界记者,自己能做的就是帮他们把账对清。至于欠款,他们之后是要和公司沟通还是打官司,并不是自己能左右的。在他的叙述中,这样的经销商超过一百位。

加多宝是曾经的凉茶大王,自2005年开始,加多宝与王老吉之间摩擦不断,双方开启了“商标之战”“红罐包装之争”,价格战、渠道战一刻不歇。在此期间,加多宝的业绩不断下滑,与经销商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加多宝的经营模式中,经销商要先将货款打给公司,再由工厂安排发货;销售流程中产生的销售费用也需要先由经销商代垫,随后结算代回,称之为代垫费用。张永说,如果公司运行正常,经销商的代垫费用会在合作期间保持金额基本不变,直到合作结束,再返还余款。但现在,账面上显示的经销商代垫费用却像雪球,越滚越大。

张永在加多宝集团多年,在他看来,公司正面临迄今为止最大危机。

今年5月起,加多宝华东大区开始断货,其中包含安徽。加多宝安徽地区的一线销售姜言对市界记者回忆,目前还是能零星到货,但远不到市场需求。以前库存剩三、五千箱的时候,经销商已经要开始囤库存,现在囤货几乎不可能,“偶尔能到两千箱货,还没等入库,已经被经销商分完了”。

目前华东大区的加多宝工厂只剩杭州一家,其生产量远不能满足已经打款的经销商,不少人只能在厂外等待运货。流传于加多宝内部的一张截图显示,杭州厂外已经有人开始闹事,加多宝华东区域负责人则安抚大家“先不要着急”。

市界记者获得的加多宝内部视频显示,近期有70余位员工在杭州加多宝大楼前集聚讨薪,呼喊“加多宝拖欠工资,法理难容!”等口号。据悉,杭州工厂也开始出现员工罢工的情况。

有货,也未必能运。市界记者从多个渠道证实,由于公司从5月份开始拖欠物流公司运费,已有部分物流公司开始拒绝为包括杭州在内的多处加多宝厂部运货。

外地的货难调,加多宝位于安徽巢湖本地的代工厂则在今年年初关闭。9月初,市界记者实地探访加多宝巢湖代工厂——安徽金皇品食品有限公司,发现此处早已经人去楼空。

公开信息显示,安徽金皇品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工厂占地6万平方米,生产车间、仓库等厂房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设立先进的自动化罐装饮料生产线一条。市界记者探访发现,金皇品食品的厂房上高高悬挂着加多宝的金罐招牌,除了这块已褪色的广告牌,传达室里的厂区管理制度,也展现了加多宝曾经的存在。

市界记者致电安徽金皇食品有限公司,对方回复称,安徽金皇品原本是依托加多宝存在,年初加多宝效益不好,工厂随即关闭。加多宝内部人士向市界记者透露,2016年、2017年,巢湖代工厂一天的产能约为20万罐凉茶饮料。2018年8月,厂内人员全部清空,原本留下的两位加多宝负责人也已经离职。

与此同时,加多宝公司内部也正在经历大幅裁员。区域销售主管杨凡对市界记者称,截至8月30日,包括上海、浙江、江苏、安徽在内的整个华东地区员工仅剩700余人,去年同期单个区域员工人数就有近千人。杨凡已经向领导申请辞职,但迟迟找不到人接替。

8月24日,集团已经下发通知,驻外财务归属各事业部直接管理。通知还提到,为控制成本,驻外财务部所有职能部门人员不再采用协议解除的方式进行分流,而采用自然分流的方式进行,不再产生经济补偿金。“裁员不补偿,其实就是逼员工自己辞职。”张永说。

无论离职与否,加多宝员工都不得不面对另一桩烦心事:拖欠工资。

加多宝内部的编制分为A到F六个级别,A最高,F为基层业务员。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公司会优先保证F级业务员工资。据悉,9月初,华东事业部刚刚下发E级人员6月份的工资,更高级别则还要再等。

姜言对市界记者证实了此事,但他并不打算离职。从大学毕业进入加多宝开始,他已经在加多宝工作近5年,“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对公司真的有感情。现在公司资金链是紧张一点,但这么大个公司,不至于倒的。”

此前,《每日经济新闻》曾报道称,加多宝位于东莞、清远等地的工厂,也有停工、减员的情况。位于湖北、浙江、四川等省份的多个工厂中,只有武汉、仙桃工厂还在正常运作,其余工厂存在不同程度的停产、间歇停产现象。

这些无疑都让外界质疑,加多宝的资金链或许已经出现问题。

加多宝的高层同样人事变动不断。今年3月,新任总裁李春林上台,集团下发通知,24罐装/箱的加多宝饮料,经销商打款价由70元/箱降至50元/箱,看似减少了经销商的前期打款压力,但却埋下了隐疾。

“这个举措下来,对公司现金流影响很大,直接减少40%。”张永告诉市界记者。在他看来,这对于此前因官司消耗太多金钱和时间的加多宝而言,几乎是致命的。

正如张永所说,降价销售两个月后,公司资金链出现问题。断货、裁员、欠发工资的情况愈演愈烈。销售主管杨凡也表示无可奈何:“公司虽然降低了经销商的拿货价格,但同时要求经销商必须追缴经营保证金。而且原本应该由公司返还经销商的代回费用比例,也由先前的50%降低到了35%,多数经销商对此比较反感。”

代回费用拿不到,不少经销商只得和加多宝协商,将代回费用转为货款,以货物作为结算。但这并不是最后的妥协,工厂断货状况还在继续,经销商们只能继续等待如挤牙膏一般的发货流程。

市界记者随机走访了安徽省几家经销商,对方都表示,加多宝的欠款到目前为止还未结清。甚至几年前已经终止合作的经销商,也存在以货代款,却并未收到货的情况。

老刘在2015年加入加多宝经销商的行列。他回忆,那时候加多宝不太好卖。他的主营业务是酒类,促销手段是“刮奖中饮料”,原本奖品是可乐,但为了将囤货消耗掉,他只好将奖品换成进价比可乐稍贵的加多宝。

那时,加多宝和王老吉激战正酣。2014年底,广药集团与加多宝的“红罐之争”一审宣判,加多宝败诉。广东高院判定加多宝公司立即停止使用和生产相关商品,立即销毁相关侵权产品和宣传材料,并赔偿广药王老吉1.5亿元。2015年4月,加多宝宣布推出金罐包装。

2015年3月,广药集团将加多宝商标纠纷案的索赔额由10亿元提高到29.3亿元。此前的一审判决中,广东省高院判定加多宝赔偿额为1.5亿元经济损失及合理维权费用26万余元。

官司之余,王老吉和加多宝的营销战也如火如荼。买四送一,三送一,百搭五箱,百搭十箱,两家凉茶企业的利润都逐渐降低。

杨凡还记得,加多宝和王老吉长达5年的官司中,包括他在内的同事都充满干劲:“那时候我们晚上都是免费加班的,销售和推广打成一片,研究营销策略。没有人会因为拿不到加班薪水抱怨,大家都朝着一个方向努力。”他认为,那才是加多宝企业精神的释放。随后他叹息道:“现在真的很迷茫。”

在加多宝员工的叙述中,价格战期间,2016年加多宝也曾经历一段时期的现金流紧张,但很快缓解,即便是年底有裁员,也还在正常范围之内。情况绝没有现在紧迫。

今年8月底,房企中弘股份披露的债务重组方案,曝光了一份加多宝的财务数据,加多宝很快否认其真实性。这份数据显示,2015年-2017年,加多宝集团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00.42亿元、106.34亿元、70.02亿元;分别实现净利润-1.89亿元、14.89亿元、-5.83亿元。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加多宝资产总计127.15亿元,负债131.68亿元,净资产-3.5亿元。

9月6日,李春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加多宝在调整战略,“退出价格战”。

在张永看来,自己经历了从王老吉到加多宝的品牌转换,经历过红罐换金罐,以及集团总裁的变更,“本来对公司感情很深,而今年开始对公司彻底失去信心”。

2018年8月,加多宝发布内部通知,公司财务部、驻外财务部全部划归各大区事业部管理。这对于包括张永在内的集团财务部而言,几乎是五雷轰顶。“这意味着,当销售坚持要走那些不合理费用,我们包括监察部在内,是无权干涉的。”张永说,此前集团的财务总监已经走马灯般换了两任。

2018年3月,公司发布单箱产品由70元到50元的降价通知。由此,经销商和公司之间会产生一笔补差费用。财务部要求和每个经销商核算金额,张永对市界记者表示,“经销商提的市场费用、方案执行的花销,我们一笔笔核算,如果核算后认为产生的补差费用是真实的,我们就给补。”但这一要求被营销部门和经销商拒绝。

核查初期,张永曾仔细查阅几家经销商报出的款项,发现数据有极明显的漏洞。“C24(24罐装每箱的规格)的倒贴比例是179%,这意味着卖100箱货,公司要倒贴179箱,这怎么可能呢?”张永哭笑不得。但他们能做的仅是核查,却没有资格拒绝放款。

9月初,张永登陆加多宝集团信息系统,发现集团财务部已经整体消失,公司内部构架只剩包括华东、华中、华南等几个事业部大区。

现金流紧绷,为了回款,公司开始在支出上做文章。市界记者获得的加多宝员工医疗报销短信截图显示,报销的钱款已经下发到公司,但不少员工却迟迟未能收到。

今年5月开始,销售姜言发现,自己的工资会分两个账户下发,基本工资走公司账户,而提成款则由私人账户来发放。对此,张永表示,工资由私人账户下发的另一重原因是为了在个人所得税上做些避税。

销售主管杨凡对市界记者确认,公司已通知将销售全部转经销商人员,即工资由经销商发放。“公司经营困难,就要销售跟着经销商干了,拿点提成款,还能糊口。”杨凡说。

而市界记者获得的另一则加多宝内部群聊消息显示,公司还存在用个人账户走账的问题。公司提示,为避免税务问题,个人银行卡账户的现金往来务必不要附注公司名及“货款”字样。

不仅如此,加多宝集团在***缴纳方面也存在不规范。市界记者获得的一份加多宝公司内部审批显示,上海康美旗下所属公司的代垫费用将转为货款,“公司不开具***给康美。由此产生的税金由各办承担。” 记者咨询资深财务人士,确认这一操作存在问题。

许多加多宝内部的老员工,都还记得2012年的巅峰时期。国家统计局下属机构中国行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73%的凉茶市场份额由加多宝占领。此后,红罐之争、官司缠身,再加之内部管理制度混乱,加多宝早已经不复盛年。

“加多宝现在绝对算是生死攸关的时刻,在我看来,生的希望很渺茫。”杨凡说。

然而,有加多宝经销商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为了安抚经销商的情绪,缓解资金压力,公司提出要求经销商“自产自救”,加多宝还为每个经销商设立了“专项专款”,以保证经销商支付货款后能够按时拿到货物。

2018年,加多宝经历了大起大落。从上游的供应链到下游的经销渠道,从内部的人事动荡到外部的诉讼索赔,加多宝的暗雷一个接一个被引爆。

“一开始,消费者也是认可加多宝的,但加多宝的内部矛盾、员工调整,加上后期与中粮发生纠葛,加多宝处理不是很得当,反倒给了王老吉发展的机会。如果把与王老吉的纠纷归于‘天灾’,那么加多宝的困境是由自己一手造成。”快消品营销专家路胜贞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虽然加多宝总裁在8月份称加多宝的资金问题已经趋于正常,但各类因资金问题引发的事件仍旧不断曝出。不久前,有加多宝内部员工爆料称加多宝杭州分公司发生了为期多天的停工,而员工停工的理由也很简单,就是要求加多宝按时发放工资,履行劳动合同中的加班费用。据了解,最终伍玉豪出面进行了调解,使得该事件得以平息。

有知情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透露,由于此前大批裁员,导致现有员工承受了较大的工作压力。且到了9月份,8月份的工资尚未发放,这引得了大批员工的不满。

不久前,同样也有媒体质疑加多宝在东莞的核心工厂几近停产。加多宝之后承认,包括东莞工厂在内已开始大幅度削减工作人员以求开源节流。

根据多方说法,由于长期拖欠货款,目前很多上游供应商要求加多宝方面以现金支付。

在资金问题上,虽然加多宝总裁李春林在8月份表示目前加多宝的现金流已经恢复正常。但实际上,在欠款问题上加多宝始终未能有效地解决问题。部分经销商向记者表示,在李春林上任后,加多宝下调了进货价格,并试图减小了经销商自己垫付销售费用的力度,此举赢得了经销商的赞许。但在加多宝红罐宣布上市之后,加多宝却又要求经销商支付保证金,将原本让利的部分通过保证金进行了收回。

与此同时,加多宝开始号召经销商开展生产自救。“现在红罐的货哪里都缺,而加多宝的工厂哪里都缺钱,我们向加多宝打的货款订的货,往往又被别的分区拿走了。”某经销商告诉记者。在此前的货款尚未厘清之时,加多宝再次要求经销商打“专项货款”,即谁打的货款,生产出来由工厂直接向其发货,不会再转移到其他部门或地区,以此稳定经销商的情绪。

之前由于缺钱,加多宝内部的资金体系较为混乱,往往A大区打的货款需要交付的货可能发给B大区,但生产这批货的资金却是从C大区来的,最后已经说不清到底该给谁了。该经销商同时告诉记者,在此背景之下,加多宝才被迫拿出了专项专款的举措以求拨乱反正。

加多宝内部的混乱使得经销商们也备受压力,另一名经销商告诉记者,目前自己背负加多宝几十万元的欠款,多次低价转让以求脱身但迟迟没有人愿意接手,“加多宝目前状况使得局外人根本不敢进入,而局内人又被欠款拖着出不去”。

近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大量负面消息笼罩着加多宝。此前,本报报道了全国部分地区加多宝断货和红罐铺货惨淡的情况。之后,李春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认了加多宝存在“供应不太正常,影响了红罐铺货的节奏”的问题,且表示与“中粮过程合作存在的分歧还未处理好”。

虽然中粮包装和奥瑞金并未直接发布声明,对加多宝采取断供等手段,9月中旬,奥瑞金方面对外表示与加多宝的相关事项在积极沟通中,也在逐步恢复业务合作。但是,李春林曾表示,自8月份以来,供罐商已逐步恢复对加多宝正常供罐。因此,证实了奥瑞金和中粮自与加多宝产生纠纷之后有停止向加多宝提供铁罐的事实。

但对于加多宝而言,中粮包装和奥瑞金断供的制裁切到其“命脉”。在今年6月份,新上任的总裁李春林宣布将开始全面推广红罐加多宝,并希望借此扭转加多宝自2015年开始出现的颓势。在此之际,中粮包装和奥瑞金的发难,使加多宝红罐的“第一战役”最终流产。

李春林对外承认,红罐并未达到预期的市场效果。这对于在3月份临危受命,走马上任加多宝集团总裁的李春林来说并不是什么好消息,而此前的总裁王强被在外潜逃的董事长陈鸿道解聘,也被业内普遍认为疑似与加多宝业绩连年下滑有关。

“加多宝在最好的时机打出了最烂的牌。”路胜贞说。

2017年8月,加多宝宣布与中粮联姻,中粮包装将对清远加多宝增资20亿元,并持有其30.58%的股份。与此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就“红罐之争”做出终审裁决,认定红罐凉茶装潢由加多宝和广药集团共同享有使用,互不侵权,互不赔偿。彼时,加多宝要走出困境的声音达到了最高点。

但事实证明,在2018年,加多宝依旧颓势,且在李春林上任之后,所有的问题再次爆发。一度被认为是加多宝靠山的中粮,却将矛头对准了加多宝,而奥瑞金也紧随其后。

上游生产供应链的问题蔓延至下游,最终在6月份旺季之时,部分加多宝的经销商被迫到处寻找货源。加多宝和中粮、奥瑞金的一度反目,最终使得加多宝在今年的旺季仍处在阴霾中。合作伙伴反目、经销商断货、工厂几近停产、员工罢工等成了整个夏季加多宝的关键词。

而如今,唯一能让加多宝感到欣慰的是,8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维持了加多宝和王老吉共享红罐的判决。但目前对加多宝来说,红罐的获得并不能扭转局面了。

近日,李春林再次明确了加多宝要提早上市,并明确在三年之内上市的计划。对于急于上市的原因,李春林对外观点则是“对方是上市公司,加多宝仅仅是一家民营企业”。因而,从竞赛的视角考虑,加多宝急需上市。

对此,路胜贞认为李春林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并不是问题的根本原因。“其根本原因在于加多宝自身团队出现了崩塌,市场无法跟进。在与王老吉的纠纷中,加多宝的处理方式也出现了问题,使得失掉了原有的同情分。”路胜贞同时表示,“上市解决不了品牌问题,也不解决信誉问题,把上市当做自我救赎的办法只是一种说辞。”

从资本层面来看,加多宝急于上市并不能将其品牌价值完全释放。香颂资本董事沈萌告诉记者,加多宝很大可能是从经营的角度急于上市,但对于其背后的资本力量,诸如中粮等来说,并不是好事。“中粮等资本集团并不缺钱,不需要加多宝尽快证券化***。此外,仓促上市可能压低加多宝的估值,长远来看对中粮并不利。”

加多宝与仙股中弘股份在8月末发生的罗生门事件,使得加多宝上市话题推向了一个小高潮。中弘股份曝出的加多宝业绩极大低于市场预估,引得一片哗然。尽管加多宝随后否认了与中弘股份存在任何瓜葛,但中弘股份坚持称材料来自于陈鸿道的代理人之手,时至今日,双方仍没有统一而明确的说法。

“加多宝上市的目的是融资,如果能够顺利上市,无论是IPO还是借壳,都可以提升信贷或股权融资的能力,但能否解决加多宝资金缺口的问题并不好说。因此,不能将加多宝的希望寄托于上市。”沈萌告诉记者。(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张永、姜言、杨凡、老刘皆为化名。)

本文来源:中国经营报、市界

10月23-24日,秋季糖酒会期间,由新经销主办的“2018中国快消品城配物流大会”届时我们将邀请业内大咖、快消品仓配专家以及转型统仓统配平台的经销商,一起围绕着“新分销,新城配”话题,探讨和解答关于未来快消品城配物流的发展趋势以及经销商转型统仓统配的实战案例,希望能给你带来不一样的启发和思考!

版权问题 | 商务合作 | 项目咨询 | 读者投稿

当第五次并购浪潮席卷全球时,国内外企业的并购无论是从并购数量、还是并购交易额上,都呈现出增长趋势。然而,企业并购成少败多却是令人失望的。经过多家研究机构研究发现,并购后未进行全面有效的整合,尤其是人力资源整合是组织并购失败最主要的原因。由此可见,研究组织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并购中人力资源整合的研究多以理论为主,在实践操作层面的研究较少。 作为家电连锁业的第一名和第三名,G、Y公司并购案是迄今为止家电连锁业内最大的并购案,这样两家企业文化不同、人力资源系统不同,两个公司的人力资源整合难度可想而知。本文运用了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策略,以G、Y公司为例,对组织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问题展开系统的研究。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研究的起因、研究总体框架以及研究意义。 第二部分:概念及理论研究回顾。概括说明了企业并购、人力资源整合等基本概念;人力资源战略观与人力资源整合问题;目前国内外的主要研究现状。 第三部分:家电连锁行业状况及Y、G公司概况。主要对家电连锁业现状做了整体分析和描述,如行业面临的问题,行业发展趋势等;同时,对G、Y公司做了简单介绍。 第四部分:Y、G公司并购状况。回顾G、Y公司并购进程,对并购原因及方式给予分析;对并购以来的人员派驻,整体整合策略进行描述。 第五部分:企业并购过程中人力资源整合面临问题。影响人力资源整合的因素分析; G、Y公司人力资源系统比较分析;并列举了人力资源系统整合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涉及人力资源整合与公司整体经营战略不匹配、整合项目经理缺位或者权责不匹配、人力资源系统差异导致整合进程、效率低下、人员流失严重、沟通不畅、忽略文化整合、人力资源风险等。 第六部分:并购企业人力资源系统整合策略及实施。此部分是本文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针对第五部分人力资源整合工作所面临的问题,针对性的给出整合策略。主要涉及制定详细的整合计划、开展尽职调查、避免人力资源整合风险、人力资源系统整合、关注核心员工评估、做好人员稳定留任工作、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文化整合等。 第七部分:结束语。结论以及创新点。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授予年份】:2007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汪伟;董宁;;[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丁敏;;[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宋伟;初宇平;;[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薛长青;[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高卫东;;[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段磊;;[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张培德;;[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何源;;[A];中国民办教育家优秀论文集[C];2006年
黄崇利;卢传丽;;[A];海南省“人才发展与荣辱观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李玲萍;罗英姿;;[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杜娟;赵曙明;;[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杜娟;赵曙明;;[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赵芳杰;;[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汪伟;姜和忠;徐卫星;;[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沈晓;李世贵;万玺;;[A];第二届全国特殊气藏开发技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大楷;[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蔡宁,沈月华;[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江贻送;[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宗关民;[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田冰川;;[A];2009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经济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张永安;张盟;;[A];科学发展观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于兆吉;毛强;刘秀晨;;[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庄火木;;[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9年学术会议(第十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万倩雯;陈炜;;[A];第九届中国不确定系统年会、第五届中国智能计算大会、第十三届中国青年信息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11年
李培勤;郑凯方;;[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文启湘;樊秀峰;;[A];“银座杯”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征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郭娟莉 张晓琦;[N];中国审计报;2005年
本报特约记者 初建;[N];福建工商时报;2005年
赵晓;[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驻芬兰使馆经商处 李毕达;[N];国际商报;2000年
本报记者 王依夏;[N];国际商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玄能;[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宇轩;[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