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乌干达农业项目合作,乌干达气候土壤降水都非常适合...

建设地理知识宝库,介绍地理学习方法,搭建教学交流平台,结交全国同行朋友!
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发现”新大陆。其结果是沟通了新大陆与旧大陆海上交通,促进了欧洲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生产的过渡,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地域生产分工的产生与发展,使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扩大到大西洋沿岸。在此后3个世纪中,西欧几个主要殖民地国家在世界上地位不断增强,世界航路及贸易中心经历了从葡萄牙的里斯本、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到比利时的安特卫普,再到荷兰阿姆斯特丹,最后到英国伦敦和法国巴黎的转移。殖民者以暴力手段,对亚非、美洲进行殖民掠夺,开发矿山,建立种植园,发展起从奴隶劳动为基础的农场主制度,开始了早期的国际专业化生产。在政治上也导致了美国、加拿大、巴西、阿根廷等国家的出现,改变了世界人种、语言、宗教的分布格局,为今天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1510年~1516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1437~1543)完成了六卷巨著《天体运动论》,首先明确提出“地球是动的”,“行星旋转的中心不是地球是太阳”,“地球不是宇宙中心,而是绕太阳旋转的一颗普通的行星”等等,从而建立了日心说,哥白尼还认为地球绕轴自转发生昼夜交替,同时地球绕太阳公转,导致了季节变化,经过布鲁诺(1546~1600)、开普勒(1517~1630)、伽利略(1564~1642)和牛顿(1642~1727)等许多科学家多年的努力,地心说逐步被日心说取代。曾风靡世界1500年之久的地心说逐步从人们心目中淡出。1781年天王星的发现,1864年、1930年海王星和冥王星的发现,使日心说在对地心说的斗争中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1519年9月,麦哲伦带领200多名探险队员分乘五只船,开始了为期3年的环球航行。他们从西班牙出发,渡过大西洋绕过南美洲南端进入太平洋。一路上,他们历尽千辛万苦,因无法补充食物和淡水,甚至把船上的老鼠都吃光了。1521年3月,麦哲伦因干预菲律宾群岛上部族之间纠纷而被杀死。最后剩下的一只船和十几个探险队员穿过印度洋,经过非洲南部好望角,于1522年9月又回到了西班牙。他们用实事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1761年,法国天文学家里希尔到今法属圭亚那首府卡宴(52.5°W,5°N)进行天文观测,发现由巴黎运来的摆钟每天慢2.5分钟。他大惑不解,经过仔细的研究,他发现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地球并非正球体引起的。牛顿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钟摆变慢是由重力加速度变小引起的。物理学已经证明:当一个长度为L ...愁什么盐呀,新疆多得是盐碱土。盐土表层,水浸提,过滤,风干或者烘干就是盐呀?至于什么碘的问题,那和盐有什么关系,碘酒不是更直接吗?
前前些天有位博友在我关于土壤特性与人们农事耕作的那篇博文中留言说:“好像南方多沙土”,当时我就回复他“其实并不是你看到的那样,如果按你的说法南方多沙土,那我们的新疆、内蒙古等西北地区呢。”
同时我也觉得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很多城市里出身长大的年轻人,更本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壤不了解。更不要说是对我国土壤类型与分布的宏观把握了。所以我决定写这篇博文,用我所学的知识来普及一下土壤学知识。
下面我将用三条典型的线给大家一个关于土壤类型的宏观的概况。
第一条线:维度地带性,即南北差异。由于我国南北差异很大,分布在几个不同的温度带,温度差异悬殊。不同的温度影响了土壤母质的分化,土壤的形式转化,造成了,土壤的地带性差异,从南岭以南(包括台湾、海南)的砖红壤——长江以南的红壤——江西、湖南、江苏、安徽、河南西部等地的黄棕壤——辽宁、京津冀、山东等地的棕壤——黑龙江、吉林等地的暗棕壤。土壤由红变暗,土壤由酸变碱,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植被的地带性,如南方为橘北方为桔,在三八线以北一般不能生长茶叶树,以及一些典型的水果产地的南北差异等。,这些都是南北土壤差异的一种表现形式。
第二条线:经度地带性,即东西差异,
由于我国东西跨度巨大,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与离太平洋的距离差距不同,将水量差异明显。一般是从沿海到内陆植被依次出现湿润森林、半湿润的森林草原、半干旱的草原土、干旱的荒漠。而土壤一般出现的是:黑龙江大兴安岭以东的暗棕壤——大兴安岭以西的黑钙土——内蒙古及宁夏部分地区的栗钙土——甘肃的棕钙土——新疆的灰钙土和荒漠土。由于土壤中的有机质减少,土壤由黑变白,土壤也基本上是有细变粗。这是一条主要的东西地带性。
第三条线:垂直地带性,即海拔差异
这条线不同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同一座山的南北坡存在差异,不过总体趋势差不多。随山体海拔高度的升高,热量递减,降水则在一定高度内递增并在超出该高程后降低,引起植被等成土因素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类型相应地出现垂直分带和有规律的更替的特性。
下面以喜马拉雅山南坡为例,冰线以上寒冻土——4500米以上草毡土——4200米棕黑毡土——3800米以上棕毡土——3400米以上暗棕壤——3100米以上棕壤——2600米以上黄棕壤——2100米以上黄壤——***砖红壤。 总 ...】 国名、国旗、国徽、国庆日、国家政要、自然地理、人口、首都、行政区划、简史 【
】乌干达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Uganda) 【
】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自上而下由黑、黄、红三色相间的六道平行相等的宽条组成,旗面中央有一白色圆地,其中为一只乌干达国鸟——皇冠鹤。黑色代表乌干达人民,象征黑人;***象征阳光;红色象征自由,三色组合的含义为阳光照耀下乌干达人民获得独立自由。在重要场合或正式升旗仪式上,使用带国鸟图案的国旗;一般场合则用无国鸟图案的黑、黄、红的色条旗。 【
】中心图案为盾徽。盾面上部为蓝、白相间的波纹,象征该国的水域,乌干达素有“东非高原水乡”之称;中间是光芒四射的太阳,表示该国处于赤道地带;下部的非洲鼓象征乌干达的传统文化,也代表该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盾徽下方的绿色高地表示乌干达的地理位置,它位于东非高原的西北部;高地上有棉桃和咖啡等图案,代表该国的经济作物;蓝、白相间的波纹象征尼罗河和维多利亚湖。盾徽背后为两支长矛,两侧是羚羊和皇冠鹤,底端的绶带上用英文写着“为了上帝和我的祖国”。 【
,1986年1月起任总统,1991年、1996年和2001年连选连任,2006年2月再次当选,2011年2月第四次连任;5月
】领土面积为24.1万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东部,横跨赤道,东邻肯尼亚,南与坦桑尼亚和卢旺达交界,西与刚果民主共和国接壤,北与苏丹毗连。境内多为海拔1200米左右的高原,多湖,有“高原水乡”之称。东非大裂谷的西支纵贯西部,谷底河湖众多。裂谷带与东部山地之间为宽阔的浅盆地,多沼泽。东部边界有埃尔贡山,海拔4321米;西南部与刚果(金)接壤处有鲁文佐里山脉,玛格丽塔峰海拔5109米,是全国最高峰,非洲第三高峰。境内多河湖沼泽,其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17.8%。维多利亚尼罗河与艾伯特尼罗河水量丰沛,沿河多险滩瀑布。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非洲最大的淡水湖(面积约6.7万平方公里),有42.8%在乌境内。其他还有艾伯特湖、爱德华湖、基奥加湖、乔治湖等等。有塞塞群岛等10多个岛屿。大部地区属热带草原气候,从埃尔贡山到维多利亚湖沿岸,有热带森林气候的特点。 【
】2959.26万。乌干达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按语言划分,全国有班图人、尼罗人、尼罗-闪米特人和苏丹人四大族群,每个族群由若干民族组成,其中班图族群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官方语言为英语和斯瓦希里语,通用卢干达语 ...【内容提要】 近年来,非洲农业发展缓慢,地位下降,处于危机之中。其根源在于:非
洲国家失误的发展政策,不利的自然条件,落后的农业技术,内战冲突频发,以及发达国家
操纵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在新世纪,非洲农业发展的方向应是:加强农业的基础地
位,建立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多样化格局,大力推广农业生物技术。
【关 键 词】 非洲农业 危机 根源
【作者简介】 姚桂梅,1964 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研究员,曾在美
国伊利诺伊大学非洲研究中心进修,著有《非洲经济圈与中国企业》(合著,2000 年) 和《非
洲各国农业概况①②》(主编之一,2000 年) 。通信地址:北京1120 信箱;邮编:100007。
  农业在非洲国家(南非和毛里求斯除外) 占据
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近年来非洲农业发展
形势不容乐观。2000 年,非洲农业增长率从1999
年的1. 1 %下降到0. 6 %,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
率仅为 17 %, 与服务业的 50 %和工业的 33 %相
2000 年东非地区的持续干旱和大
湖地区的军事冲突使肯尼亚、埃塞俄比亚、苏丹、
索马里、乌干达、布隆迪、刚果(金) 、安哥拉等 16
个国家严重缺粮。为此,非洲不得不依赖大量的
粮食进口和援助。2000 年非洲急需进口粮食
1629 万吨,超过1999 的1606 万吨,需要粮食援助
251 万吨,超过1999 年的197 万吨。
陆每年至少有 1/ 4 的粮食需要进口,1/ 3 的人口
非洲农业出口收入的2/ 3 主要来自可可、咖
啡、棉花、糖、烟草和茶叶6 种经济作物,仅可可和
咖啡的出口收入在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就占到全
部农产品出口收入的 50 %多。然而, 在世纪之
交,国际市场上可可和咖啡等经济作物的价格多
处于跌势。2000 年第一季度可可价格下跌到 30
年以来的最低点,只相当于1999 年初价格的1/ 3。
2001 年咖啡价格一路下滑。4 月16 日,纽约交易
市场的咖啡期货价格平均每磅56. 6 美分,创下了
1993 年以来的最低点, 严重影响了肯尼亚、坦桑
尼亚、乌干达等国的出口收入。另外,非洲国家经
济作物的出口额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也明显下降。
可可豆从1970 年的80 %下降到1998 年的65 %,
花生从71 %下降到6. 4 %,咖啡从26. 4 %下降到
亚、印度尼西亚已取代坦桑尼亚、肯尼亚成为世界
最大的剑麻产地,拉美国家在咖啡、可可生产和出
口方面也缩小了同非洲的差距。
非洲农业状况持续恶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
的结果。本文主要从理论和政策因素、自然因素、
国际因素、技术因素、社会因素等方面进行剖析。
非洲国家独立后在选择发展战略、制定发展
政策等方面 ...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