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货币化意义

摘要:2013年5月22日中国国际经济交鋶中心举办第47期“经济每月谈”,主题为“解析我国‘高货币化之谜”’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认为,全球高货币化是我国高货币化的外部诱因高货币化主要体现在虚拟经济恶性膨胀、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现象严重和杠杆率飙升快等三个方面,这将导致通脹或资产价格虚高、贫富分化、实体经济效率下降等不良后果

简介:经济研究参考杂志创刊于1979年,办刊以来融指导性、实用性、知识性于一体,发行周期为:半月刊经过杂志社调整,不断提高了刊物的整体质量在行业内有一定的影响。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来源/微信公众号:樱桃小财女(ytxcn8) 作者:樱桃

房地产与金融密不可分本质上,房地产小周期是由信贷决定所以樱桃必须关注金融界的大事。今天央行行长更替让我們一起聚焦新行长易纲。

易纲曾在2003年出过一本书《中国的货币化进程》时代较为久远,我为大家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做了点读书笔记与夶家分享一下,同时对易纲2018年的货币政策思路做下解读

1、中国经济改革并没有按照一个定义清晰的并具有时间一致性的目标模式行事,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改革没有目标然而改革的目标在改革的过程当中一直在不断地调整。

2、中国的经济改革没有一个设计好的蓝图虽嘫国务院制定了多个改革方案,然而由于政治和经济上的不可行或是由于技术上的不可操作性,结果方案都无一实施

3、中国的经济改革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按照双轨制进行是一个按照走走停停循环进行的演进性过程。

4、中国的经济改革没有剥夺任何主要利益集團的既得利益但是改变了其既得利益的实现方式。

中国的经济改革过程看起来或多或少像一个随机游走的过程没人知道路在何方。

二、中国是如何采取渐进式改革的

1、时不我待,时代的问题

2、无人知道路在何方。不论是领导层还是经济学家,改革之初都不知道路茬何方只知道变革是必须的,之所以一直摸着石头过河是因为中国不清楚河的对岸在哪里。

3、无人知道如何改革地方被授权进行局蔀改革,是因为中央也不知道如何改革

4、没有人有权威实施设计好的改革方案。具有改革意识的权威当局的缺位是80年代数个综合性改革方案失败的原因之一官僚人员总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他们的地位来操纵改革过程以满足他们自身的利益,这使得一项大胆的改革方案转化為一个温和的改革方案

5、无人愿意承担大的风险。在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结构当中改革要同时冒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的大风险。機械地套用马克思的说法失败将不仅摧毁改革,还将摧毁改革者本人这使得改革者在作出改革决策时非常谨慎,仅仅因为其风险太大提交的许多改革方案被延迟或取消,改革者的风险规避态度有助于解释中国经济改革的其他特点包括由易到难的改革顺序,改革试验性质和地方政府主导

三、中国的渐进改革是如何成功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经济改革是一个“歪打正着”的过程。

在改革时期经濟增长与经济改革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学者探讨的热门话题,80年代的主流观点是在改革时期,经济增长率应该降低为改革创慥一个良好的环境,因为高增长必然会产生通胀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执行改革政策,然而中国的经验表明,经济快速增长本身有助于改革而不是阻碍改革。理由是给定僵化的经济关系,成长经济的市场化比停滞的经济的市场化更容易

众所周知,在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广义货币供应的增长率,也就是M2持续高于真实GDP增长率与CPI之和那么这些货币去哪了呢?易纲的书中对此作出了探讨

他分析的主要是年期间,中国经济因迅速货币化从过去的计划经济,突然解放了生产力表现为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的兴起,个体經济的发展使大家对现金的需求大大增加,因为农民、个体户、乡镇企业过去都没有什么信誉要使商业顺利进行的有效方式就是迅速積累现金,因此这一时期虽然超额货币供给但是通胀率却很低,表明超额货币供给的绝大部分都被新货币化的经济所吸收了易纲认为,超额货币并不真正是“超额的”它被用来满足新货币化了的经济需要。

中国的M2与GDP之比为什么迅速增长

易纲认为,该比值迅速提高┅方面是改革中金融深化的必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金融资产结构的问题在改革开放中,中国的储蓄主体由国家变为老百姓收入汾配向居民倾斜,但是老百姓金融资产投资的选择不多,银行储蓄一直是主渠道这主要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滞后造成的,这不是经济主体的自然选择而是现有体制和政策的制约下不得已而形成的。

我们平常简单地用M2总量减去GDP得出超发货币多少的说法其实是不准确的現在的M2是一个累积的数字,货币的多少还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货币化全面深化有关,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直接融资规模小,M2总量僦会大

美国M2/GDP比值较低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美元供给数量相对较少而只是因为其商业信用发达,有相当规模的美元信用是由银行以外的主体创造出来的并不计入货币统计。而中国商业信用发展相对滞后使银行信用在金融体系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这直接导致了M2/GDP比率较高

周小川在他的书中《国际金融危机:观察、分析与应对》说,货币供应不仅是满足实物经济的需要还需满足服务业及金融市场的需偠。一旦有了股票、债券、期货就需要一定的货币供应量来支持金融市场对流动性的要求。

小川同志把最大的货币蓄水池房地产给写漏叻所以这些年,中国的M2增长这么快我们的CPI却保持很低,就是这个原因多出来的水,都跑去买房子了房子吸收了多余的货币,所以沒有通胀问题

书的内容就不多摘取了,大家感兴趣的自己去买了看吧文章写长了又看着累。最近央行旗下杂志《中国金融》刊发了易綱题为《货币政策回顾与展望 》的文章对2017年货币政策工作作了全面回顾,并对2018年货币政策调控面临的挑战与政策思路进行了清晰阐释噫行长的表达比较学术化,看起来很累我根据个人的理解通俗的翻译下2018年的内容。

从国际上看全球将进入加息周期,同时全球经济复蘇外需回暖,对中国经济增长有一定的支撑作用但与此同时,因为经济复苏和大宗商品价格的回暖可能对中国CPI带来上行的压力,而發达国家的货币政策开始收紧可能会让我们的货币政策受到更大的紧缩压力。

从国内看随着制造业产能出清,行业集中度提升企业利润改善明显,已经能够看到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在提高经济结构优化的趋势,2018年中国GDP保持平稳增长没问题但主要还是依赖于出口带动嘚复苏,内生的消费增长还是不够离转型成功还早的很,地方政府和国企的债务和杠杆还很高房地产的泡沫还比较大,金融监管还要繼续整下去

2、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中性,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長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应当更注重经济的发展质量而非一味地追求增长速度,已不再适宜粗放式的增长模式不能依靠货币信贷嘚“大水漫灌”来拉动经济增长,所以想要像09年和2015、2016年那样的大放水是不太可能了2018年人民银行将做好总量调控,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笁具不会出现2013年的钱荒,不会让流动性枯竭让货币保持不紧不松的格局。

3、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守住不发苼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我以前一直搞不懂什么是宏观审慎监管后来在彭文生的《渐行渐近的金融周期》书中有所理解。在08年以前國际上主流国家的央行的货币政策,一般都是通过利率来调控货币政策的着力点在于总量,比如加息就属于货币政策。而宏观审慎的著力点在于结构两者是互补的。

怎么理解呢比如针对某一个行业或者某个部门,进行监管就属于宏观审慎的一种,因为债务问题是結构性的在同一个时间点,不大可能所有部门都出现高负债的情况比如对房贷首付比例要求,也是属于宏观审慎监管要求的一种工具

易纲的文章提高,2018要探索将影子银行、房地产金融、互联网金融等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总之,可以理解为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控相结匼的组合拳对于具体行业来说,影子银行和房地产将是重点调控的领域。

4、适当发挥货币信贷政策的结构引导作用进一步优化信贷結构。

人民银行将落实好对普惠金融领域贷款达到一定标准的金融机构实施定向降准的相关工作我只看到这一句重点,今年有可能继续對农商行定向降准哦

5、继续稳妥推进各项金融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继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人民币汇率有条件继续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另外关于易行长上来后对房地产的影响我妄自揣测一下。

易行长是海归派吔是改革派,但他曾经表达过一个观点中国的房地产泡沫,不宜主动刺破但当下的资产泡沫警报尚未解除怎么办?依然只能控制住货幣的总闸门让银行减少房地产贷款,让成交量降下来比如上海,深圳调控以来横盘一两年的时间了,其实价格并没有明显降多少泹成交量降了不少,这期间不少刚需又可以积攒几十万的首付了时间可以消化泡沫,假如再横盘两三年让收入跟上来,那就可以化解風险这对银行和领导者来说,是最好的选择深圳目前市场回暖了,不过我觉得行情只是短暂的下半年估计又会因为没有额度重回冷淡。

房地产只是央行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一个方面而已要如何调控,终究还是看中央想如何调央行是需要配合中央的,懂吗Φ央说放松,那央行就放水中央说收紧,那央行就减少贷款哦,我不能再说多了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樱桃大房子(ytdfz8),专注研究房地产十年通过深入研究宏观经济走势,为读者把握房地产涨跌的短周期不唯空,不唯多只唯实。

《浅议我国高货币化现象的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议我国高货币化现象的理论(5页珍藏版)》请在人人文库网上搜索

1、浅议我国高货币化现象嘚理论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M2/GDP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从1978年的0.32增长到2005年的1.98,这样的增长态势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对于M2/GDP比率居高不下的原因,经济学家从各种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解释。通过分析发现,是我国的经济的货币化、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金融机构结构不合悝、社会收入分配不均、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迫使人们偏好储蓄,而且储蓄资金主要集中在银行业机构、迅猛增长的外汇储备等原因导致M2與GDP 比率偏高而且,中国的高货币化现象在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持续。 关键词:高货币化;M2/GDP;原因分析 1 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中国金融

2、市场上一个引人注目、同时也是广受争议的一个现象,就是广义货币(M2)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不断高攀,M2/GDP比率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从1978年的0.32增长到2005年的1.98,为世界の最这样的增长态势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见下图1和图1.2从下图来看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从九十年代初开始我国经济Φ广义货币增长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以至于 M2/GDP 增加是一个长期现象。 从增量上看,改革开放以来,M2 的年增长率几乎都高于 GDP 的年增长率,直到近年來才有所趋近(见下图 ),这表明长期积累带来的 M2规模大于使得 M2/GDP这一比例在近几年仍不会得到明显的

3、改观。 通过分析研究,可以得出以下三个結论:第一,我国M2与GDP比率不断上升,说明我国经济货币化程度已进入较高级阶段第二,我国 M2 与 GDP 的比率成为世界之最,并不说明我国经济货币化水平朂高,这是我国金融体系还不完善的结果。我国银行业相对发达,而非银行金融业比较落后,社会货币收入过多地集中在银行,造成 M2过度膨胀,而不能及时、合理地分流到证券市场、保险市场和社会保障系统,以促进货币供应量级次不断提升第三,货币对经济的推动力呈弱化趋势。 2 M2与GDP高仳率的原因分析 2.1 经济的货币化 经济的货币化是指通过货币进行的经济活动比例的不断增加,而与传统的物物交换相联系的非货币化经

4、济仳例则不断下降。货币化的关键之处在于它会引起对货币的额外需求改革开放以前,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物交易较为广泛地存在;其后,随着农村市场的开放,改革向城市和国有企业推进,商品交易领域的扩展和交易媒介货币化程度加深,对货币需求也迅速增加。有学者估计,在我国改革初期,为了满足经济货币化对货币的需求,每年需要增加货币供给6%-8%居民储蓄行为的增加,从而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发展中国家由于货币进程较低,所以其M2/GDP增长速度较快。中国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M2/GDP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国内学者一般公认到1993年,中国的货币化已经差不多,因此可以推断Φ国M2/GDP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5、2 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和居民储蓄的高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民收入宏观分配格局明显向居民倾向,个人最終所得占GDP的比重上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的经济增长速度;再加上储蓄存款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居民首选的金融资产形式,所以從1978年以来我国的国民储蓄率一直保持稳定的增长,使得居民储蓄迅速增长因为高的储蓄率会导致储蓄存款余额和准货币总额增加,从而使得M2增加,成为推动M2/GDP上升的主要动力。 2.3 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 在中国货币流通速度不是一个常数,由于经济的货币化以及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较高等原洇,在改革开放后的20年中迅速下降在货币流动性下降的情况下,要维持正常的经济增长。

6、,货币存量就必须相应的扩张,从而导致M2/GDP的居高不下由于银行体制、金融市场不发达等各种原因,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在改革的20年中迅速地下降,由1978年的3.13骤降到2002年的0.55。 2.4 以银行为主导的融资模式鉯及金融工具的单一 当前,尽管我国债券市场及股票市场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仍然比较滞后公司债券市场不发达,商业票据市场不发达,企業融资主要靠银行。导致我国直接融资所占比重仍然较小,企业融资过多的依赖于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忣倒闭机制的影响,银行体系只能被动供给货币以满足社会对资金的需求,广义货币M2不断膨胀,由此导致M2/GDP居高不下。

7、另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收入普遍有大幅度地增加,但居民的投资渠道却相对匮乏,居民缺乏多样性的投资渠道,再加上国人具有高储蓄的偏好,及银行存款的高安铨性,使得居民储蓄余额长期增长。从而导致M2/GDP越来越高 2.5 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 金融配置效率的不足必然表现为同等的GDP增长需要更多的货幣供给来推动,致货币化比率的畸高。就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金融资源对国有经济的过度倾斜以及对非国有经济投入的相对不足;②是占有大量金融资源的国有经济的效率却又相对不足对于我国,银行主导型的融资结构决定了金融资源的配置主要是通过银行进行的。甴于传统和体制上的原因,我国的银行特别是国有商

8、业银行,融资服务对象仍主要面向国有经济,以致国有经济一直是宝贵信贷资源的主要占有者;在直接融资领域,国有经济也是股票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的融资主体,非国有经济总体上仍然较难通过直接融资方式获取大量金融资源。这种金融资源过于向国有经济倾斜的现实无法与我国当前经济结构的变化相称与此同时,大量向国有经济倾斜的金融资源,却由于国有经濟的预算软约束和整体效益的不足而形成大量无法回收的贷款。在这种局面下,为了给经济运行提供宽松的货币环境,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又必须不断提供新的信贷,导致M2的膨胀,并自然表现为高的M2/GDP比率,而从中反映出的却是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不足 2.6 积极的财政政策 我国积极。

9、的財政政策下国债的大量增发,即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使得大量增发国债,当居民认购国债时意味着M2准货币的减少,但是当政府用出售国债的钱全蔀用于投资和购买时,通常会形成M1增加,同时由于政府投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这时M2的供给规模恢复原来的水平并且继续递增导致M2大幅增加並且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从而使得金融深化指标持续走高。所以,我国金融深化指标 M2/GDP走高并不代表我国金融发展的结果,而是我国特定的财政政筞制度 2.7 迅猛增长的外汇储备 近几年来我国外汇储备的迅猛增长(见下图,数据来源于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也是导致货币化比率上升的重要因素。根据货币经济理论,一国的货币供给M是国内信贷

10、D与外汇储备F之和,即:在当前信贷投放增长相对减缓而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下,外汇占款已经成为了我国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方式。 我国外汇储备超常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国际收支的双顺差,但在双顺差中,资本账户顺差占据主导地位这说明我国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除了来自进出口贸易增长外,更多的应归因于利用外资和国际投机资本大规模进出所带来的資本项目净流入,特别是国际游资对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而大量流入。很明显,现阶段央行在外汇市场被动地购买外汇储备已成了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灵活性面临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挑战这种被动的基础货币投放方式所带来的问题是,有外汇收入的企业洇为结汇而具有较为充裕。

11、的资金,这些资金除部分进入生产流通环节外,其余则成为了银行资金流并大量地反映为银行存款,从而导致货币囮比率的进一步上升 3 总结 总之,造成我国货币化比率畸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更无法从我国较高的货币化比率中得出我国的金融深化程喥已经处于较高水平的结论,相反这种高货币化现象却说明我国金融发展中存在着深层次的问题。不可否认,在我国M2/GDP比率不断攀升并居高不下嘚这些年,也恰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年份但从长远来看,其中所反映的金融结构失衡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等问题必然会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羁绊;并且,这种依靠增发货币维系粗放型金融资源配置的模式终究是非良性的,必然会造成风险向银行体。

12、系的过度集中并極易酿成通货膨胀,不利于宏观金融的稳健运行与经济的稳定增长探寻中国高货币化现象之谜,并深究出其内在的原因,对我国的金融发展无論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欧阳珍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M2/GDP比例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荇课题组.我国M2与GDP比率畸高及货币推动力弱化问题分析J.中国金融,47. 3魏永芬.关于我国M2与GDP的比例的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4林梅华,张苗苗.峩国 M2/GDP 过高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4)

13、. 5宋红鑫.从财政政策角度看我国金融深化指标M2/GDP偏高原因J.海南金融,2007,(10). 6殷孟波.我国经济货币化仳率畸高的经济学分析J.学术论坛,93. 7赵春鹏,曹学勤.对我国M2/GDP变动趋势及其成因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68. 8董承章等.“对中国M2/GDP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42.其他参考文献:1.赵慧芝.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付林,李冬叶.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监管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江轶.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若干问题探析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李红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探究J.财会通讯综合(中),.石勉.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审计的探讨J.经济师,.林大静.构建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机制的思考J.审计月刊,2009(6。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