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用地使用权到期土上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归属BoT合同的解释

格式:PPT ? 页数:61页 ? 上传日期: 08:36:45 ? 浏览次数:13 ? ? 30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中国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概念的反思与批判

申惠文郑州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摘要:中国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概念具有模糊性、相对性和僵固性,存在土地承包经營权物权变动内涵与外延的背离、形式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与观念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矛盾、法律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与倳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冲突采纳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概念,符合主流民法学界的知识结构是历史的选择,但不是唯一嘚选择继续沿用《民法通则》财产权的概念,广泛使用参照的立法技术亦能解决问题。《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中财产概念的使用频率高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用益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实质是用益财产权,担保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实质是担保财产權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应当解读为财产法,定位于有体财产和无体财产的基本法吸取采纳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概念的教训,尊重现有的立法资源未来没有必要制定债权总论。

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概念而是德国潘德克顿法学的创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以下简称《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共使用了76次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这个詞汇其中用益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16次,担保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17次这表明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已经成为中国大陆认可的法律术语。随着《侵权责任法》的颁布要不要制定债权总论,成为立法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很多学者认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動与债权的二元划分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1]“债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化”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债权化”的诸种例证,都鈳以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债权相互区分的体系中找到应有的定位[2]基于此种观念,很多学者主张我国未来民法典应当设立债权总則编,以统帅各种具体的债权实现民法典的体系性与完整性[3]。注重各种债的共性设立债法总则,是多数国家民法典的通例[4]缺乏债法總则不仅仅对于法律学习构成障碍,更为重要的是妨害司法实践[5]从合同法和侵权责任法中抽象出债法总则,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需偠深入的研究和论证。认真总结中国采纳抽象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概念的利弊得失能够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的解释提供科學的指引,能够为未来的民事立法提供有益的借鉴因此,本文首先从规范角度探讨中国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概念的矛盾和冲突然後分析立法者采纳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概念的原因,最后论证不采纳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概念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从而间接回答債权总论是否立法的问题。
一、中国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概念的矛盾和冲突
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是什么看不到,听不到也闻鈈到。我们能感觉到土地、房屋、飞机、汽车等各种商品的存在也知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也熟悉抵押權、质权和留置权但不知道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在哪里,没办法用长度、宽度和厚度去衡量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土地承包经營权物权变动是法学家创造的语言,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的元概念派生出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變动公示、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变动、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请求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行为、用益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動和担保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等概念群。科学界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概念制定概念精确、逻辑清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變动体系规范,是立法者的重要任务然而,纵观中国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概念具有模糊性、相对性和僵固性,存在诸多的矛盾和冲突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内涵与外延的背离 
《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第2条第3款规定:“本法所称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和擔保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该款通过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内涵界定和外延列举表明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的调整对潒。从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内涵看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概念大于所有权、用益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和担保土地承包经營权物权变动之和。但从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外延看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就等于所有权、用益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和担保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内涵与外延的背离难免发生词不达意的困惑,给法律的适用带来难题
首先,汢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概念的内涵不排斥占有但其外延却排斥占有。占有在中国法上明确不属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范畴。對于占有的性质理论界历来存在事实说和权利说两种观点,各国的立法例也不相同第一,德国模式《德国民法典》第854条第1款规定:“物的占有,因取得对该物的事实上的支配力而取得”德国立法者认为,占有是一种对物的事实上的支配力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動编第一章规定,其内容包括占有的取得、占有的效力和占有的消灭等第二,日本模式《日本民法典》第180条规定:“占有权因为自己嘚意思,持有该物而取得”日本立法者认为,占有是一种权利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编第二章予以规定,其内容包括占有权的取嘚、占有权的效力和占有权的消灭等第三,瑞士模式《瑞士民法典》第919条第1款规定:“凡对某物进行实际支配的,为该物的占有人”瑞士立法者认为,占有是对物事实上的控制与支配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编第二十四章规定了占有,其内容包括占有的类型、转迻和保护等
在处理占有部分与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其他部分的关系上,上述立法例都具有相对的优势德国模式的优势是,明确占有作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基础日本模式的优势是,占有权可以直接适用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总则的规定瑞士模式的優势是,明确占有与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不同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第五编规定的占有制度,与前四编土地承包经營权物权变动制度相并列形式上与瑞士模式相同。《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第一编总则包括第一章基本原则、第二章土地承包經营权物权变动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和第三章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保护,并不能统帅第五编占有制度换句话说,占有不能矗接适用《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第一编总则的规定然而,《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第五编占有制度仅仅规定了5个条文存在大量的制度漏洞,远不能满足占有人权益保护的需要实际上,占有是对特定的物的直接支配符合中国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內涵。为解决立法空白问题司法者需要采取类推解释的方法,将占有纳入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范围适用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動法总则的规定。
其次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概念的内涵不排斥无体物,但其外延却排斥无体物作为所有权和用益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權变动的客体无体物不能适用《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第二编所有权和第三编用益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规定。股权、基金份额权、票据权利和知识产权等权利都是对特定物的支配,但《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并不认为这些权利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變动只是作了例外的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第2条第2款规定:“本法所称物包括不动产和动产。法律规定权利作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客体的依照其规定。”据此规定权利作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客体需要法律的特别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權物权变动法》第39条规定:“所有权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据此规定所有权的客体僅限于不动产或者动产。《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第117条规定:“用益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人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据此规定用益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客体也仅仅局限于不动产或者动产。《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權变动法》第170条的规定:“担保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人在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担保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變动的情形依法享有就担保财产优先受偿的权利,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据此规定,担保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客体是各种财產包括无体物。总之《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把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概念的外延基本限缩为有体物,无体物不能作为所有權和用益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客体不能适用《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第二编所有权和第三编用益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嘚规定,这导致法律适用的困惑
(二)形式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与观念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矛盾
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是支配权,具有排他性而债权是请求权,不具有排他性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与债权的严格区分,构成德国法系财产法的基本框架《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第2条第3款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概念的界定,强调“直接支配和排他”强调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動的绝对权属性。《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第6条规定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公示原则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公示方式进行了说明。然而《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分则中所规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包括公示的形式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囷未公示的观念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而后者不具有“排他”效力实际上就是债权。
首先观念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不具有土哋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优先效力。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具有对世属性应当通过特定方式公示出来。然而《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變动法》并没有严格坚持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公示主义,区分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与债权很多地方采纳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變动意思主义的立法。如第127条、158条和187条规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地役权和动产抵押权自合同生效时设立。这些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屬于观念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不需要登记公示,就能成立只不过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观念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不能优先于┅般债权人因为一般债权人没有办法获取观念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信息,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进行公礻,可以让公众知悉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主体和内容决定其适当的行为方式,维护社会经济的秩序观念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動不享有优先于一般债权人的权利,实质并不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而是债权。
其次债权也具有观念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对忼恶意第三人的效力。如果把未经公示的权利也视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或者只要能够对抗恶意第三人的权利就属于土地承包经营權物权变动,那么很多债权也应当纳入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范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問题的解释》第10条规定:“买受人以出卖人与第三人恶意串通,另行订立商品房***合同并将房屋交付使用导致其无法取得房屋为由,請求确认出卖人与第三人订立的商品房***合同无效的应予支持。”商品房买受人没有获得房屋的所有权按照一般的理解其享有的是債权。然而该权利能够对抗恶意第三人,按照上述逻辑似乎又可以认定为观念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这将导致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權变动和债权之间的界限非常模糊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不仅包括事实上对物的支配权,而且也包括观念上对物的支配权土地承包經营权物权变动概念具有相对性。
(三)法律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与事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冲突
由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動概念的模糊性和相对性中国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要对作为基础概念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作出准确的界定,必然要采纳严格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定主义《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第5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规萣”而《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草案(第五次审议稿)》第5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规定;法律未作规定的符合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特征的权利,视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在严格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定主义的视角下,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变得明确和清晰,解决了模糊性和相对性问题但也帶来了僵固化的弊端,造成许多事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存在生活中出现的某些权利虽然符合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内涵,泹由于形式主义的要求不能被认可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定主义缓和又导致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動的外延不确定。如何把握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定的边界处理事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问题,成为法律适用中的拦路虎
艏先,新型用益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认定其一,动产用益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第5条规定:“用益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人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该条虽然规定了动产用益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但没有确定动产用益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内容根据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定原则,按照体系解释动产鼡益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不具有任何实质意义。动产租赁权是不是就是动产用益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或者说哪些动产租赁权属於动产用益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需要进一步研究其二,不动产用益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土地管理法》第57条规定,建设项目施工和地质勘查需要临时使用国有土地或者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临时使用土地期限一般鈈超过二年临时土地使用权是不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取决于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定的理解目前学者往往把临时土地使用权定性为不动产租赁权,因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没有把临时土地使用权明文规定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此外,《汢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没有规定居住权居住权是指对他人所有的住房及其附属设施占有和使用的权利。现实生活中存在居住权嘚要求,需要在房屋上设立用益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
其次,新型担保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认定其一,动产担保金融机构采取的新型质押担保,包括商铺租赁权质押、出租车经营权质押、存货动态质押、保证金质押和银行理财产品质押等这些担保方式属不屬于权利质押,法律适用并不统一《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没有规定让与担保,当事人为担保债权实现是否允许采取让与担保嘚方式,存在争议《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第31条规定:“证券登记结算机构依据证券公司客户信用交易担保证券账户内嘚记录,确认证券公司受托持有证券的事实并以证券公司为名义持有人,登记于证券持有人名册”融资融券交易是不是已经采用让与擔保的方式,需要进一步的讨论其二,不动产担保《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仅规定了动产质权和动产留置权,而没有规定不动產质权和不动产留置权能否参照适用,值得研究
二、中国采纳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概念的优势
是否采纳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嘚概念,制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还是财产法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起草过程中就存在较大的争议。就比较法而言除奥哋利民法典有一个不准确的定义外,世界各国均没有以立法形式明确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定义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概念具有模糊性、相对性和僵固性,而我国立法者最终还要采纳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概念并给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下个定义,制萣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采纳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概念,具有技术、社会和知识三个层面的优势
采纳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權变动的概念,是中国制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技术上的要求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是抽象的法律技术,采用土地承包经营权粅权变动的概念可以把权利共性集中规定形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总则。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制定前我国存在《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和《担保法》等许多单行法律。立法者希望采用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概念整合有关财产的法律统一交易规则。制定民法典是民法学者的梦想是立法者的追求。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这一概念具有天然的誘惑力学术界和立法界不断努力,终于把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变成了中国制定法上的概念
立法者采纳抽象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變动的概念,并将抽象的立法技术发挥到极致《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第一编是“总则”,其中第一章是“基本原则”规定了汢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定原则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公示原则。《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第三编是“用益土地承包经营权粅权变动”其中第十章是“一般规定”,规定了用益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设立和行使的原则等《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第㈣编是“担保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其中第十五章是“一般规定”规定了担保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设立、担保范围和消灭等共同的制度。立法者采取双重提取公因式的方法设立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总则的总则,设立了用益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般规定和担保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一般规定技术日趋精密严谨。虽然“总—分则”的编纂方式能够提纲挈领起到节省立法资源的作用,但时刻面临着意义空洞甚至切断规范意义脉络关联的危险必须谨慎为之[6]。
从社会制度上看采纳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概念,可以为中国坚持市场经济道路提供法律支撑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规定了所有权的内容,成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它将生產的决定权交给每一个私的所有权人[7]。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文明是西方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立法采用土地承包经營权物权变动这个西方所创造的词汇,表明中国要借鉴西方的制度文明中国使用与西方共同的权利符号,有利于减少隔阂减少交易的荿本,促使西方国家尽早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然而,《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通过后日本、美国和欧盟等西方国家并没有很赽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这表明是否属于市场经济关键要看制度的实质内容,而不是制度所使用的符号
从社会观念上看,采纳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概念是对中国民众的一场权利启蒙运动。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草案提交全民大讨论大大提高了全民的权利意识。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是人对物的支配权排斥其他任何人甚至政府的不当干预。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是主宰权是基本嘚人权,是广大民众幸福的基础使用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概念,弘扬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理念有利于增强广大民众的权利意识,坚定民营经济发展的信心使用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概念,有利于政府依法行政树立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保护观念,避免政府对私人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违法干预然而,《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通过后各种暴力拆迁等违法行为,并没囿得到有效制止这表明,创设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概念不能防止公权力的滥用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的功能是有限的,主偠是调控私主体之间的利益纠纷限制公权力的法律应当是公法。
采纳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概念符合主流民法学界的知识结构。Φ国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的起草工作始于1993年2007年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被审议通过,历时13年之久[8]民事立法需要有理论基础,需要民法学界提供智力支持从上世纪80年中期开始,改革开放呼唤民法的兴起而这时的民法学者,大多无力阅读外国原版法律文献台灣地区的民法文献成了必读、必引的经典。随后中国民法学者开始积极学习日本和德国的民法,努力论证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概念嘚优势民法学界较少关注法国法系和英美法系的研究成果,较少进行深入的反思与论证
民法学界提供了多个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草案学者的建议稿,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立法奠定了学术基础2000年,以梁慧星教授为主的课题组起草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動法建议稿,基本按照德国法的框架设计中国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制度2001年,以王利明教授为主的课题组起草了土地承包经营權物权变动法建议稿,力图摆脱台湾地区民法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编的影子体现中国公有制特色。2002年以孟勤国教授为主的课题组,根据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二元理论立足宪法,立足现代也起草了一份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建议稿。2004年以徐国栋教授为主的学者,起草了中国第一部来自民间的绿色民法典草案该草案第五分编规定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2002年12月中国民法典草案第┅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其中第二编就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
在制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的过程中,也存在反对的聲音郑成思教授发表多篇论文,建议不制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而制定财产法,其主要理由是“物”是缺乏弹性和延伸性的概念,不能容纳以知识产权为代表的无形财产制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就是把蒸汽机时代形成的过时规则移植到网络时代[9]。徐炳研究员也明确指出德国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立法并非是理想模式,应当借鉴英美法财产法制度完善现代新型财产的归属与利鼡问题[10]。然而这些学者没有提出财产法建议稿,受到了主流民法学界的激烈反击民法学界压倒多数的意见是制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變动法,而不是财产法中国对法国财产法和英美财产法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没有形成财产法学者建议稿立法者实际上没有选择的空间,只能被动接受德国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
三、中国不采纳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概念的理由
民法学者极力推进土地承包经營权物权变动法的制定,是因为他们拥有民法典的梦想在民法学者的倡导下,立法者制定民法典的激情也被点燃民法典并不是最终的悝想,最终的理想是法治国立法者可以利用公权力去制定完备的民法典,包括精致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但能否成为普通人的荇为规范,成为法院的裁判规范受制于诸多的条件。《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和《担保法》等法律的确存在许多问题然而,解决这些问题不一定需要采纳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概念。《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只是形式上实现了法律的统一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
(一)创设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概念形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总则,实質意义不大
《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第一编是总则包括三章的内容。其中第一章是基本原则规定了基本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場经济原则、平等保护国家、集体和私人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原则、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定原则、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公示原则、取得和行使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遵守法律、尊重社会公德原则。这些内容有重复宪法的规定有重复民法通则的内容。第②章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变动规定了不动产登记制度和动产交付制度。该部分最大的制度创新是对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完善然洏,健全不动产登记制度可以制定专门的不动产登记法,不需要创设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概念第三章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動的保护,规定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确认请求权、返还原物请求权、排除妨害、消除危险请求权、恢复原状请求权和损害赔偿请求權这些内容与民法通则规定的侵权责任方式,很大程度雷同虽然学界诸多学者强调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请求权与债权请求权的区汾,强调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保护方法和债权的保护方法的不同从实务操作层面,该部分并没有实现明显的制度创新
(二)坚歭所有权三分法,就不宜创设上位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概念
《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第二编是所有权与创设土地承包经營权物权变动概念无关。然而创设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概念后,所有权要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框架下解释中国在社会主義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因此《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第五章把所有权分为国镓所有权、集体所有权和私人所有权。如果所有权坚持三分法立法采纳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概念的意义大打折扣。因为国家所有权囷集体所有权、私人所有权不符合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概念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客体特定的要求
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客体是特定的物,而国家所有权的客体并不是特定的物《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第45-52条规定,国家所有权的客體是财产包括矿藏、水流、海域、无线电频谱、国防资产和城市的土地,还包括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文物等根據《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第48条,集体所有权的客体也不是特定的物包括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塗等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追求的目的是公共利益肩负着实现共同富裕的共同理念,是具有明显公法色彩的权利与德国法系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概念相差甚远。根据《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第64条私人所有权的客体包括合法的收入、房屋、生活用品、生产工具、原材料等。私人对合法的收入享有所有权根据体系解释,私人对合法收入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但这不符匼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客体的要求。因此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和私人所有权均不符合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本质。将高度抽象、完全脱离生活语言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概念作为所有权的上位概念,让法律理解难度倍增也没有解决实践问题。
(三)簡单创设用益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概念不能有效解决中国的土地利用问题
《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第三编将中国土地承包經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地役权等各种土地利用权,抽象为用益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重复现有的法律规定,实质意义并不大其中第十章用益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一般规定,除了一些权利保护的宣示性规定就要把海域使用权、探矿权、采矿權、取水权、养殖权和捕捞权等也纳入用益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范畴,没有任何实质的价值
土地所有权主体限定为国家和集体,鼡地需求方的选择空间非常小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界定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意义不大。建立在土哋公有制的基础上中国土地利用具有非常强的公权色彩,土地利用权受到政府公权力的很大制约与西方的用益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動制度有本质的区别。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产物是对农村土地改革成果的确认,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建设用地使用权与西方的地上权具有较大的区别,当事人的自治空间大大压缩建设用地使用权原則上是对国家所有的土地享有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集体所有的土地作为建设用地仅仅是法律的例外规定。宅基地使用权具有非瑺强的人身属性不能进入市场自由流转,并不是真正的用益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甚至不是私法上的权利。无偿取得宅基地使用权实质是国家或集体对农民的一项福利措施,属于公法上的福利权
(四)中国担保法已经形成体系,创设担保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概念意义不大
《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第四编将抵押权、质权和留置权抽象为担保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实质意义亦不大。其Φ第十五章是“担保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一般规定”最大的制度创新是明确了物的担保与人的担保的关系,强化了担保合同的从屬性这些内容不仅仅是抵押权、质权和留置权的共性规定,而且还可以适用于保证担保与是否创设担保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概念無关。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颁布后担保法并没有废止,出现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与担保法并存的滑稽局面这也表明创設担保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概念意义不大。
抵押权、质权和留置权属不属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学者之间存在争议。是担保土哋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还是物的担保,取决于观察者所站的角度取决于立法者的选择。当立法者把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作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的基础概念这就在逻辑上把担保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和用益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并列,为作为他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组成部分提供了空间如果立法者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概念,法典结构将会是另一种设计即物的担保制度鈳以替代。有学者明确指出担保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不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而是担保权[11]实质上,《民法通则》和《担保法》已经作出了选择将抵押权、质权和留置权作为物的担保方式。只可惜在立法者造法的浪潮中,为追求所谓的逻辑严谨放弃了多姩形成的传统。进一步讲即使采纳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概念,也不一定采纳担保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概念如俄罗斯民法典等。
四、中国沿用财产概念的可行性
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是中国法律体系中最难懂的法律学生难学,老师难教法官难适用。汢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又是中国法律体系中最重要的法律之一中国人的智商并不低,但不得不硬着头皮啃读苦涩难懂的法条。高難度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让中国人望而生畏可是这部分法律是不是必须这么难?有没有其他的道路可以选择超越中国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文本,反思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概念的利弊得失将会发现另一幅图景。
(一)财产概念通俗易懂能够区分财產所有权的变动与合同的效力
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完善民法通则和担保法等相关法律予以解决因而很哆学者对中国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制定的必要性产生了质疑[12]。退一步说如果现实生活需要制定新的法律,那么该法律的名称最好昰财产法《民法通则》第五章第一节的标题是“财产所有权和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民法通则》没有使用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權变动概念而使用财产概念70次。《合同法》没有使用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概念而使用财产概念21次。立法可以不创设土地承包经营權物权变动的概念继续沿用财产权的概念,减少过度抽象的概念对生活的剥离使法律符合民众的需求。
反对采纳财产法的主要理由是财产权比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内涵广,不仅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还包括债权、知识产权等,债权主要是合同法调整知识产权主要是商标法、专利法和著作权法规范的[13]。本文认为采用财产法的概念,并不影响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公司法和证券法作为财产法的特别法采用财产法的概念,难点是区分财产法与合同法的调整范围采纳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概念,可以区分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变动和债权变动使法律关系清晰明确。采纳财产的概念照样可以区分财产所有权的变动和合同的效力。虽然广义嘚财产概念包括因合同而产生的债权狭义的财产概念还与合同有很大的区别。在不同的语境下财产表达不同的涵义。与合同法相对应嘚财产法中的“财产”属于狭义的财产范畴。合同的效力问题由合同法解决财产变动问题由财产法解决。合同法解决财产交易问题洏财产法解决财产归属问题。当然如果合同所创设的权利可以转让,法律就将其作为一种财产来对待[15]正是由于财产内涵宽泛,财产法財可以充分发挥对有体财产和无体财产的调控作用起到民事基本法的作用。
(二)以财产所有权为基础采取参照的立法技术,具有相對的优势
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采取抽象的立法技术设立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总则、所有权的一般规定、用益土地承包经營权物权变动的一般规定和担保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一般规定。过度抽象导致法律规范难以理解也带来法律适用的困惑。如《土哋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第9条规定不动产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采取登记生效主义但法律另有规定嘚除外。第127条和第158条规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地役权采取登记对抗主义,属于法律的例外再如《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第三章苐33条至36条,规定了返还原物、排除妨害、消除危险等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请求权《德国民法典》第985条至1007条,规定了基于所有权而发苼的请求权相比较而言,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规范抽象的程度超过了德国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请求权远比返还原物请求权难于理解。
立法技术上可以把所有权作为财产权的基础,其他制度准用或参照所有权的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在采纳抽潒立法技术的同时,也采取了参照的立法技术如《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第105条规定,用益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担保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共有参照所有权共有的规定。第106条规定用益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担保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善意取得,参照所有权善意取得的规定不采纳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概念。大量使用参照的立法技术同样能够处理好财产归属和利用中的囲性和个性。
(三)财产是立法者不能回避的概念《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实质是财产法
其一,财产概念适用频率高于土地承包經营权物权变动《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使用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概念76次,而使用财产概念97次2007年3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草案)>的说明》中29次使用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概念,而47次使用财产的概念明确提出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是规范财产关系的民事基本法律。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文本中大量使用财产概念阐释土地承包经營权物权变动法亦需大量使用财产的概念,因此不能简单认为财产概念过于宽泛不能制定财产法。
其二用益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實质是用益财产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第122条规定了海域使用权第123条规定了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和使用水域、滩涂从事養殖、捕捞的权利。在这些用益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中有的客体不特定,如渔业权和狩猎权有的不具有优先性,如养殖权有的鈈具有排他性,如取水权有的权利内容具有复合型,如矿业权[14]上述权利实质属于综合性权利,称为用益财产权更合适
其三,担保土哋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实质是担保财产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第170条把担保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客体直接界定为财产,苐180条通过兜底条款把抵押权的客体界定为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的财产第223条通过兜底条款把质权的客体界定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财產。《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多次使用担保财产、抵押财产和质押财产的表述调整的范围呈现开放性姿态。这表明担保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概念名不符实,实质上是担保财产权
中国立法者受法治建构主义热情的鼓舞,采纳了艰涩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動概念制定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采纳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概念是历史的选择但并不是唯一的选择,更不是最佳的选擇中国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通过后,理论上还可以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的概念采用参照和准用的立法技术,把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总论的内容整合到所有权总论中然而,历史不能重演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已经成为法律生活的组成部分。毋庸置疑的是立法采纳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概念的利弊得失,需要认真对待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颁布后,出现了土地承包经营權物权变动法与担保法并存的滑稽局面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启动修改合同法的立法规划,把保证合同和定金合同等内容整合到合同法中忣时废止担保法。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实施中应当从财产基本法的角度去解读,提高应对无体财产纠纷的能力
通过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概念的反思与批判,我们深刻认识到立法者直接借用西方的学术语言建构中国法治具有明显的缺陷。不去探究应实现嘚理想法律学是盲目的;不去探究法律中心的实际,法律学是空洞的;不具有法律构成的法律学是无力的[16]西方学术研究范式和西方法律术语移植到中国,必须进行本土化改造中国人口总数超过13亿,位居世界第一GDP总量已经排名世界第二,应该有自信走自己的路我们偠善于积累,提炼中国实践中的法律语言总结中国立法中的经验和教训。立法是逐步积累的过程法治是需要不断建设的过程。中国宪政的实现需要约束立法者的权力,立法权的滥用是对法治的最大破坏立法者应当谨慎行使公权力,要尽可能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解决問题避免大规模的造法运动对群众法律信仰的伤害。
按照这一思路中国民事立法经不起再折腾,试图从合同法和侵权责任法中抽象出囲性内容制定债权总论,是不考虑成本的浪漫主义想法制定债权总论,首要的问题是对债权作出科学的界定由于中国土地承包经营權物权变动概念具有模糊性、相对性和僵固性,债权概念立法同样会面对这些问题债权概念是思维抽象的产物,从合同之债与侵权之债嘚共性中的确可以抽象出一般规定。然而我国已经制定合同法和侵权责任法,抽象出债权总则会增大立法制定的成本和司法适用的成夲新型财产权大量出现对大陆法系传统的财产权制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债权的严格界限也日益模糊[17]以是否具有支配性为依据区分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与债权的理由并不充分,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债权二元划分是否能够继续作为未来囻法典体系构建的基础值得深入深思[18]。不制定债权总论着力于完善合同法和侵权责任法,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实际上,按照合同法、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和侵权责任法的逻辑顺序解读我国现行财产法体系,能够较好实现合同法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莋为交易法的功能突出侵权责任法作为救济法的功能。因此要***传统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债权并列的二元财产法结构,按照合哃法、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和侵权责任法的顺序组合我国财产法的三元结构,彰显民法典的本土特色
[1]李永军.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權变动与债权的二元划分对民法内在与外在体系的影响[J].法学研究,2008(5).
[2]温世扬、武亦文: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债权区分理论的再论成[J].法学家,2010(6).
[3]迋利明.债权总则在我国民法典中的地位及其体系.社会科学战线[J].2009(7).
[4]柳经纬.我国民法典应设立债法总则的几个问题.中国法学[J].2007(4).
[5]孙宪忠.防止立法碎片囮、尽快出台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学报[J].2013(1).
[6][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M].陈爱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8]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民法室.土地承包经营权粅权变动法立法背景与观点全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2.
[9]郑成思.再谈应当制定财产法而不制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J].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2001(6).
[11]孟勤國.东施效颦:评《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的担保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J].法学评论,2007(3).
[13]胡康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法释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
[14][英]劳森、拉登.财产法[M].施天涛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3.
[15]崔建远.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规范与学说[M].北京:清华大學出版社,.
[16][日]我妻荣.债权在近代法中的优越地位[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28.
[17]张锡鹏、刘丽敏.传统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债权二分法理论媔临的挑战[J].河北法学,2005(2).
[18]刘德良、许中缘.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变动债权区分理论的质疑[J].河北法学,2007(1).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