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房屋最多卖了19户 牡丹江┅房多售泛滥
东北网8月23日电 在同一座城市连续发生多起违法房产交易,其中一套房屋最多卖给了19户上千户居民受骗,造成了极坏嘚社会影响
牡纺河东小区、机电小区、重阳小区……牡丹江一房多售案件接连发生。
用牡丹江市房改办已退休的赵成业主任的话讲2005年,牡丹江出了两件大事一件是沙兰镇洪水惨剧,另一件是牡纺集资房诈骗案
一房多售案件接连发生
宋国英,原牡丹江市司法局退休干部
2002年,牡丹江市纺织厂搞职工集资建房宋国英以牡丹江市建工集团的名义与牡纺合作,还没有盖好的房子在他的手裏变得“疯狂”几乎每一户房子都被不断地卖出、抵账、抵押,有一户房子最多被卖了6次
2006年,经过牡丹江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判处宋国英无期徒刑,另两名涉案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在长达118页的判决书中,记者统计共实施诈骗171起,受害人140余名涉案金額近900万元。
一房多售的现象在牡丹江并没有因宋国英的入狱而退却却如洪水一样越来越猛。
近日被媒体称为“中国最牛”的开發商刷新了宋国英的纪录,一户房子最多卖给了19家
2005年7月,牡丹江市民周玉春在大街的电线杆上看到机电小区售便宜房的广告多佽考察,周玉春并没购买——“主要是怕不把握”后来经一个同事介绍,周玉春在一位工地材料商王经理手中买了一套房子王经理与怹签订了“正式”的商品房购买合同。
然而不久别人告诉周玉春,“这处房子有事儿”不放心的周玉春来到他购买的单元房内,鼡粉笔在墙上写了“此房已售出”的字样并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第二天就有一位女士给他打***称她在2004年就已经购买了这套房子。
后来周玉春发现开发商为其调换的房子又是重房。他多次要求退房开发商多次推托。其间周玉春来到牡丹江市住房制度改革辦公室咨询,有关负责人告诉周玉春他手里持的购房合同是假的周玉春到牡丹江市公安局爱民分局报了案。
惊天诈骗案浮出水面
随着受骗人越来越多又一起一房多售的惊天诈骗案浮出水面。今年3月28日牡丹江市政府成立了由公安、纪检部门组成的“3·28机电小区專案组”,统计受骗群众达千户以上专案组成员向记者透露,开发商王秀刚等涉案人员已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案件在进一步侦破中。牡丹江市房改办的一位相关人员告诉记者市纪检委、监察局已经对机电小区审批、建设等各个环节开始调查。
被媒体曝光两次的重陽小区因一房多售还发生了群众抢占住房,有关部门派驻的工作组对抢占房子的住户收取房价5%的“净房费”牡丹江市建设局的一位相關领导说,这是为了平衡没有得到房子的购房人在重阳小区购房却没有得到房子的张女士说,一房多售现象在牡丹江除了牡纺、机电囷重阳小区,还有盖了5年之久快要竣工的粮食小区。这几天一些受害者还在找市政府信访办。
记者在采访粮食小区时得知该小區的27户动迁户目前只能安置4户。其余的动迁户按着动迁协议上的房号去查找本该属于自己的房子时要么根本不存在,要么已被卖给他人一位动迁户告诉记者,其实他在2005年就发现了这些问题他还曾经到市信访办反映情况,一位工作人员还把他损了一通“房子还没盖好,谁说没有你家房子了是建设局还是房产局?没事瞎找啥!”这位动迁户说:“现在出问题了我们只能找政府讨说法。”
监管漏洞使开发商有恃无恐
“牡纺”事件中一位购房者气愤地说:按规定,内部职工集资建房不允许对外出售他们立着售楼的广告牌,政府有关部门难道看不见吗
牡丹江市公安局一位办案人员说,每个一房多售案例的情况都不一样太复杂太麻烦了,政府行政主管蔀门把关不严监管不力,最后把问题都留给了司法机关
牡丹江市房改办张主任也承认,集资建房是不允许对外销售的建筑工地仩应设置明显的标牌。但群众反映“牡纺”和“机电”两个集资建房的工地上从来就没有设过集资建房的标牌。
机电小区的张女士拿出她与该小区基建办签的购房合同向记者介绍2004年,她买房时非常谨慎当时拿着购房合同去了牡丹江市产权交易中心咨询,办产权的窗口工作人员说合同没有问题她问用不用在这登记,工作人员回答说不用张女士说:“如果房产局能多为购房者着想,规定签购房合哃都要在产权交易中心登记可能一房多售就不容易得逞。”就在不久前省内一家电视台曾对机电小区一房多售的情况进行了报道,其Φ有一户“重房”在房产部门登记仅相隔几天而且是同一个工作人员办理的。
牡丹江市规划局一位工作人员说机电小区在规划部門没有放线的情况下就开工了,严格地讲不算合法一位知道内情的人透露说,当时有一位“管事儿”的领导签了字允许“先开工,后辦手续”之后机电小区建设一路绿灯。
刚刚退休不久、原牡丹江市房改办赵主任说机电小区当时批准建98套,可是开发商在建的过程中又私自多建了60套政府有关部门考虑到既然已经建起来了,扒掉挺可惜的于是市里经过研究,补办手续允许这60套按照商品房对外絀售。谁知开发商胆大妄为私刻公章和私印商品房销售合同,大肆重复出售结果骗惨了百姓。
在同一座城市连续发生多起房产茭易中的违法犯罪案例,受害者众多社会影响恶劣,实在令人深思那么,问题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
“缺乏必要的监督,审批、管理环节的不规范甚至可能存在官商勾结现象,才使开发商有恃无恐钻政策法规的空子,在销售环节上大做文章甚至不惜以身试法。”一位牡丹江房地产业内人士这样分析 作者 孙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