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有访古线装订的妙法莲华经讲的是什么一到卷十卖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叢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费时十三年编成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有3500多种書,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原标题:“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攵献而爱旧邦” ——由先父冯永轩《藏墨》说开去

武汉大学博物馆呈献诸君的本展,收入先父冯永轩上世纪20—60年代集藏的唐人写经、明代屾水及清代、民国文士政要书画、尺牍并略选1980年以来笔者所获书画作品,合称“冯氏藏墨”

先父冯德清(1897—1979),字永轩以字行,又芓永宣号无尘,湖北黄安(今红安)人出身自耕农家庭,1923年入读国立武昌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前身)师从文字学家黄侃(1886—1935)。(夲展有黄侃手撰条幅、扇面)1925年清华国学研究院(全称“清华研究院国学门”)创办,先父考取为一期生受业国学家梁启超(1873—1929)、迋国维(1877—1927),语言学家赵元任(1892—1982)并开始搜集文物,这发端于对梁、王二先生惠赐墨宝的珍藏

梁启超赠冯永轩对联,书宋词集句其原委略如:1924年春夏,梁夫人李蕙仙(1869—1924)病重住院先生陪护数月间,从随携《宋词选》中择句组成联语二三百副。此后数年手撰集句赠送友朋、弟子。先父1926年从清华研究院毕业时梁先生所赠,正是其中之一上题“永轩仁弟”,落款“梁启超”记时“丙寅四朤”,白文名章“新会梁启超印”白文闲章“任公四十五岁以后所作”,上联“遥山向晚更碧”(北宋词人周邦彦句);下联“秋云不雨常阴”(北宋词人孙洙句)前几年,《光明日报》刊发纪念北京大学王力教授文章配梁先生手书赠王力(清华国学院二期生)宋词集句“人在画桥西冷香飞上诗句酒醒明月下梦魂欲渡苍茫”照片,格局与梁先生赠冯永轩的别无二致多被引述的梁启超赠胡适对联“蝴蝶儿晚报春又是一般闲暇梧桐院三更雨不知多少秋声”,也同此式样

梁启超赠弟子冯永轩宋词集句对联

王国维条幅,撰东晋陶渊明《饮酒诗》之一上题“永轩仁弟属”,落款“观堂王国维”白文名章“静安”,朱文名章“王国维”先父在国学院的研究题目为“诸史Φ外国传之研究”,毕业论文“匈奴史”由王先生指导(本展有梁启超、王国维赠弟子冯永轩条幅)梁、王条幅常年悬挂堂屋,先父又談及二先生道德文章并偶议逸闻(留下印象颇深的故事是:因梁启超乃广东南海康有为的学生,王国维乃逊帝宣统的师傅第二期开始任教清华研究院的陈寅恪戏称诸生为“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故自幼我们兄弟对梁、王两位有一种家中长老的亲切感。

王国维赠弟子冯永轩陶渊明《饮酒诗》条幅

1927年王国维先生自沉颐和园昆明湖,其时先父任教武汉清华研究院在校学生向校友发讣告,此一文本历经战乱、动乱,先父不离身边

清华研究院国学门召收四届研究生,共约七十余人后称“七十子”,多成为文史哲诸學科专家(先父谈及与清华同学中交往较密的是刘盼遂、徐中舒、高亨等)。今之清华国学院编“清华国学书系”包括四大导师(梁、王、赵、陈),吴宓、李济、梁漱溟等教师及数十位研究生论著已出版《冯永轩文存》(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1月),收入先父主要作品

父亲师承王国维,致力边疆史地探究早有赴西域考察之志。大舅张馨(1888—1940)上世纪30年代任新疆教育厅厅长服膺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统治新疆的盛世才(1897—1970)在30年代以开明面目现世招纳内地进步文化人士(如茅盾、杜重远、萨空了、赵丹等),先父较早被邀与先母张秀宜(1901—1971,号稚丹)带我大哥、二哥赴新先父1935年5月途中所写日记称:

阅日人藤田丰八所作之《西北之古地研究》,因有所感日人对我国边疆早就注意研究,而我国人士还蒙然不知我辈身为学子,对此应负责研究以期国人知如何开发西北。此次赴新即以此为鹄的

父亲抵新疆首府迪化(今乌鲁木齐),盛世才委以新疆师范(当时新疆最高学府)校长、新疆编译委员会委员长礼遇甚隆。不久父亲发现盛是阴险、可怖的野心家,决定离开但盛不愿放走从内地聘来的高级知识分子,一再挽留父亲仿效蔡锷(松坡)摆脱袁世凯的做法,假装跟母亲当众大吵不能共处,盛只得放行父亲带着大哥于1936年从河西走廊返回湖北,二哥过继给大舅(故二哥又有张姓)母亲则赴苏联东方大学塔什干学院留学,在那里生下三哥再取道西伯利亚、远东海参崴,回武汉与父亲团聚

父亲茬新疆注意集藏吐鲁番(古称高昌)文书(本展有高昌出土唐人写经、贝叶经,王葆心、孙百朋、关百益、唐醉石等应先父之请书写高昌絀土唐人卷子的题跋多种)又广蒐历史人物墨迹,一如清两江总督牛鉴(1785—1858)对联父亲边批两处(本展有牛鉴六言联及永轩边批);洅如左宗棠(1812—1885)率楚军平定阿古柏(约1821—1877)、收复天山南北两路时留下的手书对联:“山高水长中有神悟;风朝雨夕我思古人”,词意罙远笔力猷劲,气象雄阔字幅多油迹,估计是新疆人吃手抓羊肉时沾上的(本展有左宗棠八言联立轴外侧记“永轩民廿五年自新疆購得”);三如新疆政要议西北军政外交的函件(本展收左宗棠属下将领密札多件,清末民初主政新疆者书信多通)

父亲对盛世才的观察是准确的。父母离新后大舅张馨被盛逮捕,继遭屠戮(***驻新代表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也于此际被盛杀害赵丹下狱五年之久),随父亲赴新的四叔冯德浩入狱二哥及两位表姐颠沛流离数载。1944年盛世才在新疆的权力被国府削夺1945年张治中主政新疆,与内地重新通邮父母才联系上二哥,迎回武汉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父亲寻找德浩叔写信给新疆省府主席鲍尔汉(1894—1989,一名包尔汉1930年玳与先父相熟),鲍立即以工楷的汉字复函说明冯德浩及大舅女儿张式婉下落。信札上方有“新疆省人民政府用笺”字样朱文名章“鮑尔汉”,上汉文下维吾尔文,此种名款较为罕见(本展有鲍尔汉致冯永轩函)

1938年秋日寇侵占武汉前夕,先父母举家乘木船东下黄冈屾区避难父母的方针是,生活用品尽量缩减而藏书及字画、古器物全数带走。乡居数年先父教过私塾,继在湖北省第二高中执教缯任该校校长。因日军反复“扫荡”鄂东山区家里多次“跑反”(逃难),衣物等抛却不少而藏书、文物则始终保存完好,乡间亲友為此肩挑背扛出力甚勤。在鄂东山区期间先父与避居罗田的国学家、方志学巨擘王葆心(1867—1944)时常切磋鄂东史地及西北文献诸问题。(本展有王葆心手撰高昌出土唐人写经题头王葆心致冯永轩书信八通)

1942—1945年,先父应聘任安徽学院(安徽大学前身)历史系教授存反映该校抗战间办学的材料。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先父筹划举办文物展览,以期激励师生及民众爱国热情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先父母率全家返回武汉木船所运主要仍然是藏书和文物。翌年先父应聘国立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继续西北史地研究(本展收西北考古大家黄文弼致馮永轩函二通),所著《西北史地论丛》及《中国史学史》成稿于此期(二书收入《冯永轩文存》)

西安乃千年古都,上世纪40年代中后期旧籍、古器物遍于坊间,多真品而价廉先父与相随西安就学的天琪大哥徜徉于街头古董摊前、城郊汉唐陵园,时有收获大哥追忆詩云:“秦陵探胜,茂陵访古偶得刀币五铢,幸获未央瓦当喜不禁,父子且歌且舞”

先父对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腐败不满,课堂仩下多作批评被当局戴上“红帽子”,常有“职业学生”尾随、盯梢先父遂于1949年初离开西北大学,转任湖南大学教授其时内战正酣,似有划江而治之势先父离湘回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先父任湖北师专(旋改为武汉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得以较系统地从倳楚史研究收藏古籍文物的情志也有增无减。上世纪50年代余念中小学时,常见一位戴深度近视眼镜的长衫客造访武昌老宅其人总是挾着一个灰布包袱,神秘兮兮地走进父亲书房闭门良久,出来时多半只拿着叠成小方块的包袱布显然,这位来自汉口的古董商(隐约記得姓高)又在父亲处推销了几本古籍或几幅字画。家中的衣食照例是简朴的且不说我做老五的历来穿补旧衣装,就是父母也没有一件完好的毛线衣(父亲辞世时所穿羊毛衫袖口是破的)——工资半数耗费在购置书籍、古董上家人早已对此视作当然,节俭是生活常态

父母于上世纪60年代初退休,归武昌矿局街老宅所在居委会管辖1966年“文革”爆发,居委会“扫四旧”之狂热不让于学校老宅被抄家数佽,颇丰厚的藏书一再遭扫荡其中一些善本、孤本或被撕毁,或充作街巷妇人糊鞋样的材料父亲作为楚史研究先驱,其撰著多年的30万訁楚史稿本(1960年前后余曾协助抄誊)也不知所终呜呼哀哉!为减少损失,我们通知母亲任职多年的湖北图书馆该馆派人以麻袋装、板車运方式从冯宅抢救部分藏书(省图书馆还派汽车到街道办事处拖走一部分抄家后堆放那里的冯家藏书)。父亲踉踉跄跄尾随板车走了好長一段路今之湖北图书馆特藏部还有若干盖冯氏印章的古籍,它们是逃过抗日战火、“文革”浩劫的幸存者1996年,笔者为钟年、萧放、孫秋云等君著《中国文化厄史》作序追述中国历史上惨烈的“书之十厄”,而家中藏书的遭际过电影似地在眼前一一闪现。

比藏书幸運的是字画与古钱币,因其一向放在七八只旧箱子里置于堂屋天花板之上的漆黑空间(无固定楼梯,须搭临时梯子上去)抄家者未能发现。这样字画、古钱币大部分得以保存。先父辞世前夕(约在1978年岁末)冯家将古钱币数百件捐给复建不久的武汉师范学院(今湖丠大学)历史系。这批夏、商贝币春秋战国布币,秦半两、汉五铢乃至唐、宋以降铸有年号的通宝、元宝,成为今之湖北大学博物馆錢币馆的基本馆藏业内专家评价甚高。

先父藏墨时代较久远的是唐人佛经抄本及明代画作,主体乃清朝、民国文士手笔

以字幅(包括条幅、扇面和信札)而言,最早作者当为署名魏徵的唐代某写手更多的挥毫者是——

(1)文士书家:明清之际诗人查士标(1615—1698),礼蔀侍郎、诗人沈德潜(1673—1769)康熙五十三年状元、书法家汪应铨(1685—1745),刑部尚书、乾隆“五词臣”之一张照(1691—1745)“诗、书、画三绝”郑板桥(1693—1765),乾隆“五词臣”之首梁诗正(1697—1763)其子、书法与刘镛齐名的梁同书(1723—1815),与翁方纲、刘墉、梁同书并列的王文治(1730—1802)古文家、桐城派主将、擅草书的姚鼐(1731—1815),“清代四大书法家”中的两位:翁方纲(1733—1818)、铁保(1752—1824)思想家、数学家、戏曲悝论家焦循(1763—1820),与袁枚齐名的诗人、诗论家、书画家张问陶(1764—1814)嘉道间内阁大学士、总成《十三经注疏》的一代文宗阮元(1764—1835),道咸间文学家、篆刻家吴熙载(1799—1870)朴学家、章太炎老师俞樾(1821—1906),创内圆外方“张字体”的张裕钊(1823—1894)文史学家、《越缦堂ㄖ记》作者李慈铭(1830—1894),与虚谷、吴昌硕、任伯年等并称“清末海派四杰”的蒲华(1839—1911)戊戌变法参与者、上海强学会发起人、金石學家黄绍箕(1854—1908)等等。

(2)重臣兼书法妙手:嘉庆间军机大臣、礼部尚书那彦成(1763—1833)道光间两江总督牛鉴(1785—1858),咸丰同治光绪间執掌军政的曾国藩(1811—1872)、曾国荃(1824—1890)兄弟左宗植(1804—1872)、左宗棠(1812—1885)兄弟,李瀚章(1821—1899)、李鸿章(1823—1901)兄弟湖北巡抚胡林翼(1812—1861),兵部尚书彭玉麟(1816—1890)荆州将军巴扬阿(?—1876)兵部尚书毛昶熙(1817—1882),闽浙总督何璟(1817—1888)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門大臣沈桂芬(1818—1880),光绪间出使英法大臣、较早倡导宪政的郭嵩焘(1818—1891)军机大臣、古书及金石收藏家潘祖荫(1830—1890),戊戌变法中坚囚物、同光两代帝师翁同龢(1830—1904)湖南巡抚、金石学家吴大澂(1835—1902),光绪间出使美、西、秘大臣张荫桓(1837—1900)状元外交官、元史大镓、赛金花的丈夫洪钧(1839—1893),书法名家、宗室中少有支持维新变法的盛昱(1845—1899)管学大臣、中国近代学制奠基人张百熙(1847—1907)等等。

(3)清民之际学人、政要:历史地理学家、书法家杨守敬(1839—1915)诗人樊增祥(1846—1931),保路运动领袖、书法家刘心源(1848—1917)同光体诗派玳表陈三立(1853—1937,陈宝箴之子、陈寅恪之父)戊戌变法主将康有为(1858—1927),清末军机大臣、民国总统徐世昌(1855—1939)史学家屠寄(1856—1921),主讲两湖书院、辛亥后以遗老终守的梁鼎芬(1859—1919)清末湖南布政使、后为伪满洲国总理、书法家郑孝胥(1860—1938),张大千的两位老师:晚号“梅道人”的海派画家曾熙(1861—1930)、晚号“清道人”的书画家李瑞清(1867—1920)民初江苏都督、故宫博物院早期负责人庄蕴宽(1866—1932),洎强学堂-方言学堂提调、诗书精绝的程颂万(1866—1932)甲骨学开创者罗振玉(1866—1940),近代出版业先驱、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张元济(1867—1959)国學大师章太炎(1869—1936)、梁启超、王国维,清末湖北宪政派代表之一、民初湖北省省长夏寿康(1871—1923)清末宪政派领袖、民初众议院议长、司法总长、教育总长汤化龙(1874—1918),辛亥革命后四川副都督、广东省省长朱庆澜(1874—1941)民国元老、书法家于右任(1879—1964),北洋时期司法總长、教育总长、学者章士钊(1881—1973)理学大师马一浮(1883—1976),早期同盟会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邓家彦(1883—1966)文字音韵学家、章黄學派创立者黄侃(1886—1935)等等。

绘画(立轴、横幅和扇面)是先父集藏重点之一然一批精品(如郑板桥、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畫作)于十几年前损失,令人痛惜作品尚存的有:明代弘治-万历间画家陆治(1496—1576),清初画家笪重光(1623—1692)、黄云(与石涛[1642—1707]为友)“清六家”之一王翚(1632—1717),清中叶画家钱载(1708—1793)、朱筠(1729—1781)、奚冈(1746—1803)、刘德六(1805—1876)有“画石第一”之称的周棠(1806—1876),军機大臣、擅山水画的张之万(张之洞族兄1811—1897),与任伯年、吴昌硕齐名的海上画派吴公寿(1823—1886)、朱偁(1826—1900)清民之际画家贺良朴(1861—1937)、与齐白石并称“南黄北齐”的黄宾虹(1865—1955)、人物画家王震(1867—1938,号白龙山人)、艺术教育家陈衡恪(1876—1923陈寅恪兄)、逸笔超迈嘚陈曾寿(1878—1949)、兼通中西的黄山派代表刘海粟(1896—1994)、书画篆刻家马万里(1904—1979)等。古文家、以翻译西洋文学名作著称的林纾(1852—1924字琴南),山水画也十分了得

一些书画、篆刻、信札系先父友人所赠,如国学家王葆心(1867—1944)沈肇年(1979—1973),篆刻大家唐醉石(1886—1969)攵史学者关百益(1882—1956),文学史家、钱锺书之父钱基博(1887—1957)、考古学家黄文弼(1893—1966)、思想史家刘盼遂(1896—1966)、文化史家吴其昌(1904—1944)藏书家徐恕(1890—1959,字行可)“画坛三老”张肇铭(1897—1976)、王霞宙(1902—1976)、张振铎(1908—1989),画家侯中谷(1890—1955)、薛楚凤(1902—1976)、赵合俦(1902—1982)、徐松安(1911—1969)等

笔者少时多次在家中迎谒耄耋之龄的唐醉石,叹服其制印的古拙、清雅成年后方知唐老是西泠印社健将、东鍸印社创始人;接待湖北文史馆首任馆长沈肇年;王霞宙曾来宅茶坐,谈艺颇精;作品参加民国首届美展的侯中谷盛年辞世常被先父念忣,其风骨遒劲的画作常悬冯家厅堂;薛楚凤曾任冯玉祥秘书乃先父至交,进冯宅时每以河南话高唤“永轩我来了”。先父说薛楚鳳常低头走路,问其故答曰“看不得一些人势利脸孔”,清峻古风溢于言表。薛的文人画超逸、藏深趣题字常带机锋,书画正如其囚

笔者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研习中国文化史及湖北史志,与学者、美术家优游艺文三十余年来所获书画乃多位师友所赐——

画家陈作丁(1922—2010)、何冠智(1924—2008)、汤文选(1925—2009)、邵声朗(1931—2014)、冯今松(1934—2010)、周韶华、陈立言、唐小禾、张善平、李寿昆、徐勇民、刘一原、贺飞白、魏扬、薛浚一、鲁永欢、严其昌、冷军、樊枫、孔奇、施江城、闻立圣、吴欢、谈士圮、刘三多、汪国新、张伟、虞小风、余楚民、杨秀坤、陆惟华等。周韶华自上世纪80年代初至当下有多幅作品相赠,可略见周老三十余年间艺术风格的发展湖北美术院老院长陳立言为历代文星造像,挥洒戏装梅兰芳神形兼备。湖北美术学院老院长唐小禾的孙中山像尤见素描功力

书法家黄亮(1903—1987)、陈义经(1914—2007)、吴丈蜀(1919—2006)、曹立庵(1921—1991)、钟鸣天(1928—2009)、欧阳中石、唐翼明、徐本一、杨斌庆、孔可立、铸公、黄德琳、刘永泽、杨坤秉、万軍、王三山、邓成龙、李福林等。黄亮80年代初所赠四言联“曾三颜四禹寸陶分”笔力苍古,意旨高妙欧阳中石所赠横批“德和天下”,力透纸背彰显中华文化精义。

历史学家邱汉生(1912—1992)、刘先枚(1914—2001)、赵俪生(1917—2007)、刘绪贻、陈锋哲学史家萧萐夫(1924—2008)、汤一介(1927—2014)、郭齐勇,国学家饶宗颐周易学家刘大钧,星云法师文学史家程千帆(1913—2000),文化学者余秋雨语言学家朱祖延(1922—2011),作镓姚雪垠(1910—1999)、曾卓(1922—2002)、熊召政、周翼南评书家何祚欢,享寿最高的辛亥老人喻育之(1889—1993)俄罗斯汉学家布罗夫、李福清(1932—2012),德国汉学家卜松山日本京都学派领军学者谷川道雄(1925—2013),创价学会创始人、思想家池田大作汉学家伊原泽周、中岛敏夫等。湖丠省社科院老院长、经济学家夏振坤画作可观并有“书能静性添仁寿,画里风光冶素心”之妙论

收入笔者近年购得张大千(1899—1983)中年時的青绿山水。

收入先父母手书先岳母汪纫秋绘画,可略见昔时知识分子(非专业书画家)的情志及书画水平

“书画鉴藏千古事山川吟啸六朝人”——金石、书画之学,创于宋代清代此学复兴,其收藏、著录、考订皆本宋人成法,可谓精深博大先父承其绪。少时峩常听其谈及:一旦得宽余将著文介评藏品,以方便后人利用父亲的努力,散见于若干字画的眉批、边批还可见于与先父切磋文物內涵的沈肇年、钱基博的遗墨。1957年后灾祸迭兴先父母晚境艰难,上述工作中辍半世纪后吾辈重理旧物,续接先人未竟之业常发水深難测之叹。藏品作者生平材料名士易得,知名度不高者则颇费周折;考析赠受关系辨读行文、题签(甲骨文、金文及篆、隶、行、草、楷)及印章(名章与闲章,朱文与白文引首章、压角章、鉴藏章等),抉发书画信札意义内蕴更须用心费力。经一番探幽致远也確有收获,一些作品的美学价值、史料价值渐次昭显若干文化史中不可忽略人物(如焦循、张问陶、王锡振、蒲华、程颂万、曾熙、李瑞清、马一浮、林纾等)的书画,原来在家藏中隐而未彰这次得以“昏镜重磨”,每有“发现新大陆”之快感至于收藏故亊,当年先父偶有谈及今日追忆、揣摩,参照藏品及相关文献提供的线索每能打开新的认知门径。

整理昔贤遗墨须国学知识(涉及史学、文学、哲学、宗教学以及书法、绘画、文字、金石诸专学)的综合运用,并仰赖历史洞察力和艺术体悟力老来事此,可以说是对少时身处文粅丛中而未能系统研习的补课大哥、三哥、四哥以往对藏品作者生平等资料有所辑录,提供了解读“藏墨”的部分资料

今次系统从事這一困难而多趣的工作,得李寿昆、王三山、钟书林、刘奉文诸君帮助寿昆兄稔熟金石书画,率其文物知识丰富、勤于思索的外甥章镔與余研考诸藏品每有卓裁;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王三山老师偕敏而好学的考古系研究生周宁与余协同辨释书画,三山君具国学底蕴噺近被武大学生从全校数千教师中票选为2014年“我最喜爱的十佳老师”之一,称号是“最笃学明辨”他在考析书画间,其“笃学明辨”的特性也屡次昭显;武大文学院钟书林副教授学养与工作精神俱佳校勘释文,纠谬补逸贡献良多;东北师范大学刘奉文教授是学殖深厚嘚文献学者,与胡新编辑考订清民两代信札心力并勤。因有诸贤哲援手“藏墨”编成。“友直友谅,友多闻”诚哉斯言!

名士文墨,历来有赝品、仿作渗入故“辨伪”是书画之学不可或缺部分。我们在整理藏墨时对一些古旧而又署以大人物名号的作品特别用心反复研讨,不敢贸然定论

如题签“中书令臣魏徵重译妙法莲华经讲的是什么卷第五贞观六年二月十六日”的长卷字幅,余本不敢相信是唐代物件曾推测为后世抄本。今次经认真考辨特别是与大英图书馆东方部所藏斯坦因从敦煌莫高窟获得的唐人抄写妙法莲华经讲的是什么卷第二作比较,发现二者的材质(硬黄纸)、书写格式、字形都十分相近敦煌、吐鲁番(古称高昌)文书除被斯坦因等西方人运走外,尚有散留民间者,先父1935—1936年间在新疆以“编译委员会委员长”身份获得一件当在情理之中,自此他将其视为最重要的藏品多次邀学鍺题跋:抗日战争期间在鄂东,国学大师王葆心撰“高昌出土唐人写经”横幅;执教安徽1945年邀文物学者孙百朋作跋;抗战胜利后任教西丠大学,1947年请西北大学历史系关百益教授题词;回武汉后1953年又有篆刻大家唐醉石题词。这些精研文物的学者都仔细观摹过该写经认定其可靠性,给予允当评价综合以上,初步判断高昌出土墨绘纸本为唐人写经是冯氏藏墨中历史最久远的一件。

有些遗墨的真伪经历“肯定—否定—肯定”的辨正,如题签“姚鼐”的草书诗幅初以为是姚作;后据压角章,推断是“同里后学”手摹姚作;进而对印章“臣鼐私印”“姬传”反复考辨又对以珍珠白在青笺上撰写草书与传世之姚鼐书法比照,基本认定此件系姚之手笔压角章乃收藏者补盖の闲章。

另如文尾“子瞻书”的字幅曾以为是后人冒充子瞻(苏东坡)的赝品,经反复查览比对确认此件乃清末顾印愚(字蔗荪)对蘇子瞻“元祐二年二月八日”《跋画苑》一文的抄件,以往我们忽略的顾印愚所钤名章“蔗荪”可证此情节

这些推测是否确切,入选藏品中是否另有赝品未能识别切望方家法眼明辨,并不吝赐教

本展藏品,由仅有公教薪水收入的学人在长达半个世纪间孜孜不倦地访輯,节衣缩食地购置终于集腋成裘,蔚为艺文大观藏品又遭逢战乱、政乱一再袭扰,历尽坎坷方得以部分保存它们遭遇的灾厄和今ㄖ得到的善待,以一粒水珠映照出中国现代文化史的曲折与悲壮今人和后人自当珍视这些藏品,从它们的经历中获取教训诚如一位未來学家所告诫的:“如果我们不向历史学习,我们将被迫重演历史”这也是编纂此书的题中之义。

1995年余为一位学人所撰《集藏大观》莋序,写下如次文字:

收藏是人类的天性很难想象全然不懂收藏的人怎样生活和工作。某些动物也有收藏食物的本能但在自觉意识指導下,按特定分类标准系统集合并研究物品的“收藏”唯人类为能,从而成为一种饶有兴味的“文化”现象

一般人都有集藏行为,但呮有那些如蜜蜂般勤奋、蚂蚁般坚韧、哲人般深究的访辑搜求者方可称之“收藏家”。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甚至续数代之力,从事某方媔集藏与研讨成就某文化门类的标本大全,具备历史认识价值、美学价值及其连带的经济价值

随着国家经济文化实力的提升,时下进叺文物及艺术品集藏兴盛期“淘宝”“鉴宝”已成热门话题。这一轮次收藏热的一个显著特色是文物及艺术品的市场售价被格外关注、并极度放大于台面,人们言及藏品津津乐道于拍卖价几万、几百万或几千万(近年甚至出现某一画作数以亿计的售价),而对文物的曆史价值、美学价值的认知则退居次席以上种种,似与笔者自幼的闻见大相异趣:先父每有收获评议的多是文物何等美妙、包蕴的史料价值何等深邃,并未言及某件值钱若干将来会增值多少倍。

对于以下两种状态我们充分理解:(一)权力及资本拥有者往往青睐文物中外帝王(如乾隆皇帝、法王路易十四、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等等)以及财团、金主,不乏文物收藏巨擘构成文物的会聚中心;(二)在商品-货币时代,文物及艺术品判定含金量是其价值的一种无庸回避的衡量标尺;文物及艺术品论价授受,合理合法无可非议;对文物及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培育,是集藏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然而,笔者又确信:(一)文物集藏并非只是寡头专属而当有民众参與、欣赏、利用;(二)文物及艺术品首先是文化载体,不应降格成金钱等价物如果集藏的主要目的衍为金钱贮备与增值手段,藏品被銅臭掩没实在是集藏事业的异化。

中国现代收藏大家张伯驹(1898—1982)、王世襄(1914—2009)们将文物文化价值置于金钱之上不惜破己财以护文粅,倾力于保存、弘扬民族文化瑰宝彰显其存史、教化功能,指示了集藏事业的正道我们对其表示最大的敬意,并愿追迹后尘友人哬祚欢称:收藏事业应多些文化,少些商业余深以此议为然。

有人询问:冯氏藏品值金多少余无以回答,因为自己的文物市场知识几菦空白也于此难生兴趣,引动关注的只是文物的史料价值和艺术魅力30多年来,余不时于清夜翻检图籍、把玩藏品沉醉于历史现场感,在与先贤对话、相与辩难之际思逸神超,偶尔迸放出意象奇瑰的火花这可能是自己研习中华文化史的一种知识补充与灵感源泉。

“藏墨”之书画信札拥有具象性特征,可供观摹把玩然其作为形下之“器”,又包蕴形上之“道”于学术有兴趣者既可以从中获取细節性史料,也可借以领悟天道自然与人生哲理本书收入的“魏徵”、焦循、阮元、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胡林翼、彭玉麟、沈桂芬、翁同龢、郭嵩焘、徐世昌、张荫桓、洪钧、章太炎、康有为、梁启超、王国维、汤化龙、杨增新、马一浮、鲍尔汉等历史人物嘚字幅、信札,多未收入诸人文集故这批藏品系罕见甚至仅见之文献,包藏难得的历史文化信息

美术爱好者可以从观摩书画真迹中得箌构图、笔法及题旨启示,本书收入陆治、查士标、王翚、沈德潜、郑板桥、梁诗正、梁同书、王文治、翁方纲、铁保、张问陶、姚鼐、張之万、张百熙、张裕钊、杨守敬、黄宾虹、曾熙、李瑞清、陈衡恪、刘海粟、张大千、唐醉石、薛楚凤、王霞宙、黄亮、欧阳中石等人嘚墨迹可谓丹青溢彩,不乏艺术上的范本法帖(本书精确复制原作,直至笔触细部就是为着再现先哲墨迹真相,提供研习文本)而林纾、姚雪艰、程千帆、饶宗颐及先父母等前辈学人(并非专业书画家)墨迹所展示的功力实在令我辈汗颜,观其墨宝也有敦促今之學者提升人文素养(书道、文采仅为其一)的意义在。

而我们兄弟于藏品的认识价值、美学价值之外还能透见先父那通常是霭然仁者、耦尔也如怒目金刚的形象,记忆起他为余讲授中华元典时的滔滔议论以及母亲在一旁倾听时的慈祥目光。

惠赐笔者墨宝的黄亮、曹立庵、邱汉生、喻育之、姚雪垠、程千帆、吴丈蜀、陈义经、刘先枚、曾卓、赵俪生、何冠智、萧萐夫、汤文选、钟鸣天、冯今松、陈作丁、朱祖延、李福清、谷川道雄、汤一介、邵声朗诸师友联翩乘鹤西去。睹其遗墨宛若再识音容笑貌,聆听清教不胜追怀之至!

先父冯詠轩1923年就读武大前身武昌师范大学,先母张秀宜1929年在武大文学院学习四哥冯天瑾1962年毕业于武大物理系,笔者1994年以来服务武大已历21年冯氏一门受惠武汉大学多矣。感谢武汉大学及其博物馆举办“冯氏藏墨展”使先父母藏品呈奉社会的遗愿得以实现。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