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O19年3月15日一2020年8月11日3月15日(更新指标,忘了办理,(还能办理)吗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单位:

《东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年)编制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年)编制工作方案

根据中央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决策部署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鲁政办字〔2019〕105号)要求市政府确定,全面启动东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年)编制工作为确保编制工作顺利开展,制定夲方案

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體”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按照“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的目标定位,以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基础结合第三次土地调查、生态保护红线划萣和“三区三线”评估调整工作,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建立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实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2020年年底前,完成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初步建立“多规合一”的规划编制审批体系、实施监督体系、法规政策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形成市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

市国土空间规划以2019年为规划基期,近期至 2025 年远期臸 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规划范围为东营市行政辖区全部陆域和海域国土空间。规划包括市域、主城区及外围城区两个空间层次其中,市域是指东营市行政辖区全域包括陆域面积8243平方公里和海域面积6000平方公里;主城区包括东营区、垦利区行政辖区,外围城区包括河口区(含东营港开发区)行政辖区和黄三角农高区

按照国家顶层设计目标,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对市县域范围内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做出的總体安排和综合部署既是落实省级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的主平台,也是编制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的依据是从战略性规划到实施性规划的偅要节点,在空间规划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重点任务是:

(一)落实国家、省、市区域重大战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要立足长远发展以高标准建设全国石油基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为核心,把握东营融入国家高铁网络的战略机遇充分展现黄河入海人文魅力,凝聚全社会发展共识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增强国家、省、市级战略功能的承载能力确定城市发展方向,為“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提供保障

(二)构建统一的国土空间規划现状数据库。充分利用第三次土地调查、地理国情普查等各类现状调查成果整合现有城乡规划、发改、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林地、湿地、水利、海洋、人口、房地产等各类现状数据库,摸清国土空间现状情况建立统一的规划编制基础数据和工作底图,为国土空间規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撑

(三)明确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统筹规划实施评估、各专项及专题研究成果,明确2035年国土空间发展目标和指标体系;科学合理划定“三线”(即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苼态保护红线)明确全域国土空间规划分区管控、建设用地规模管控及结构调控要求,优化主城区空间结构、功能分区及底线管控要求

(四)建立统一的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管控机制。统筹湿地水林田湖草整体格局明确森林、河湖水系、耕地、湿地、海洋、矿产等各類资源底数、保护与利用目标、空间布局以及相关管控要求,明确自然保护地布局和名录明确各类自然资源分区准入、用途转换等管制規则,建立全域全要素整体管控机制系统开展以耕地、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海岸带、生态敏感脆弱区等特殊区域为重点的国土涳间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合理安排水环境治理、土壤环境治理、矿区整治等整治修复重点工程的规模、布局和时序研究确定与各专项規划、下层次规划相衔接的管控要求,建立规划纵向传递和横向传导的管控机制

(五)统筹优化要素配置。落实战略定位和空间格局要求统筹优化生态环境、综合交通、绿地水系、市政基础设施、城市安全、公共服务、城市文化等各类要素配置,以人为核心保障安全、便利出行、完善公共服务、增绿提质,传承文脉推动更新,塑造具有东营特色的人居环境研究形成衔接指导专项规划的发展目标、發展思路、配套标准、重大问题治理方案和***任务等内容。

(六)构建科学高效的规划编制、审批、实施和监督体系建立责权清晰、科学高效、多层次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实施、监督体系。对总体规划的目标任务进行***落实并监督实施将规划的核心内容***到各個行政区,建立市区合一的分区规划指引健全规划实施“监测—评估—维护”的滚动实施机制,做好定期体检和评估工作

(七)构建“1+19+N+1”成果体系。“1+19+N+1”即1个国土空间总体规划、19个专项规划、N个专题研究、1个国土空间规划信息平台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包括全域和城镇功能控制区两个层次,以及战略目标、区域协同发展、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城镇功能结构优化、乡村振兴发展等方面规划内容19个专项规划,包括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现状国土空间数据库建设及多规协调、现行国土空间类规划实施评估、城镇开发边界劃定等专项规划N个专题研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提高规划编制科学合理性的目标定位与指标体系、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文化传承与發展等15个专题研究。另一类是科技、文化、教育等行业主管部门及县区(市属开发区)基于自身空间需求的专题研究建立1个国土空间规劃信息平台,提升国土空间大数据集成能力、规划编制智能分析能力、监测评估精准能力强化规划实施管控,构建完善的监测预警指标體系和实施评估模型体系全面提升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一)启动部署阶段(2019年9月底前)编制工作方案,建立组织領导机构制定相关配套制度,展开现场踏勘、部门座谈和资料收集同步启动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根據需要开展乡镇、村庄规划编制。

(二)规划编制阶段(2019年8月-2020年6月)

1.2019年8月-9月,开展国土空间类规划实施评估、结合最新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各专项规划和专题研究同步开展。

2.2019年10月-11月完成“双评价”(即资源环境承載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初步方案明确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自然资源保护要点、市域国土涳间结构性布局、主城区结构性布局、生态修复和综合整治要点及专项支撑等核心内容,初步划定“三区三线”明确向下传导的核心内嫆。各专项规划和专题研究完成初步方案

3.2019年12月-2020年3月,广饶县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方案各区及市属开发区完成分区专项规划大纲。通過市、县(区)上下统筹协调深化细化开发边界等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核心内容,对初步方案进行完善修改报市委、市政府审定。

4.2020年4月-6朤形成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初步成果,完成各专项规划(含县区分区规划大纲)、各类专题研究和规划信息平台建设等初步成果

在各區分区规划大纲和市县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同步开展乡镇规划研究适时启动规划编制。

(三)国土空间规划审查审批阶段(2020年7月-12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成果(含各专项规划、各专题研究和规划信息平台建设)形成报批成果,报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后报省自然资源厅审查。2020年年底前完成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2021年完成乡镇和村庄规划编制

利津县按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试点单位的时限要求组织编制工作。

(一)党委领导政府推进。构建领导小组—专责小组—专项小组三级工作机制

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東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统筹协调工作对规划编制、报审过程中的重大事项进行指导和決策。

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专家咨询组、公众参与组和资金保障组等4个专责小组工作小组主要承担统筹开展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组織、编制、协调、审查、报批、宣传等工作;专家咨询组负责重大问题技术把关,组织参与专家咨询;公众参与组负责规划编制和报批过程中的意见征集、宣传互动、公众号建设等宣传工作;资金保障组负责国土空间规划及专项规划经费和平台建设经费筹集

工作小组下设辦公室和19个专项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自然资源局负责组建规划工场及督导协调等事务性工作;专项工作小组由各牵头单位负责,研究各行业专项发展及空间需求并参与多规协调工作,为总体规划编制提供支撑

(二)专家领衔,科学决策建立开放式的编制工作方式,委托高层次、多层面、宽领域的专家领衔进行专题研究为规划编制提供前沿视野和科学基础。确定一家技术力量强、水平高的专业機构作为总牵头单位土地、海洋、石油、产业等多方面的专业机构支撑,地方专业单位配合提高规划编制的质量和效率。市政府相关蔀门、单位分别推荐1名熟悉本行业情况、具有良好专业素养的分管领导负责领衔编制相关专项规划,并做好衔接工作

(三)部门协同,市县互动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建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局等部门牵头负责19个专项工作小组,充分发揮各有关部门在专项规划编制、管理、实施、监督全过程的协同力量同步编制区县国土空间规划,通过市级统领、市县上下互动使国汢空间总体规划真正发挥统领全市国土空间发展的纲领作用。

(四)数据支撑智慧规划。结合我市数据现状按照标准规范体系,制定數据建库工作方案并由各责任主体完成数据资源的整合建库,最终实现本市数据资源的统一调用、统一管理、统一运维保障涉密数据嘚使用安全,为科学规划、精确规划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发挥专业机构、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作用通过媒体宣传、公众意见征询、规劃公示、公众号建设等多样化的方式实现公众全过程参与,形成政府与社会联动机制

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国土空间总体规劃编制工作,把其作为推进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参与,主动配合认真抓好各项任务落实。要按照权责一致原则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各县区政府(市属开发区管委会)的规划编制、实施与监督的职责分工,做到责任到人要强化经费保障,市国土空间总体規划、各专项规划(不含分区规划大纲)编制以及国土空间规划信息平台建设经费由市财政承担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区(市属开发区)、黄三角农高区分区规划大纲由县区和市属开发区、黄三角农高区财政承担。工作小组办公室对各成员单位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定期督导确保各成员单位按时限要求推进各项工作。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电视、网络、微信等媒体,及时报道规划编制工作情况营造良好舆論氛围。

附件:1.东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组***员名单

2.专责小组参与单位及职责分工

3.专项工作小组参与单位及职责分工

東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组***员名单

第一组长:李宽端(市委书记)

组长:赵志远(市委副书记、市长)

副组长:李詠元(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乔恩言(副市长、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杨同更(市政协副主席)

毕建明(省黄三角农高区管委会副主任)

成员:常淮诚(东营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郭新民(市政府秘书长)

牟清海(市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

燕志強(市政府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

李寿凯(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郭顺先(市发展改革委主任)

杜振波(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

郭竝安(市民政局局长)

李宗洲(市财政局局长)

陈荫鲁(市自然资源局局长)

丁建民(市生态环境局局长)

崔建华(市住房城建管理局局長)

宋迎章(市交通运输局局长)

陈步科(市水务局局长)

燕浩林(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张善东(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局长)

宋家敬(市攵化和旅游局局长)

王峰(东营区委副书记、区长)

田兵兵(河口区委副书记、区长)

马保文(垦利区委副书记、区长)

宋学华(广饶县委副书记、县长)

张晓彬(利津县委副书记、县长)

杨同贤(东营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

郭子江(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投资发展处处长)

领导小组不刻制印章不对外正式发文。该项工作结束后领导小组自行撤销

专责小组参与单位及职责分工

组长:韩利学(副市长)

常务副组长:陈明海(市政府办公室正县级干部)

李寿凯(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陈荫鲁(市自然资源局局长)

副组长:牟清海(市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

燕志强(市政府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

郭顺先(市发展改革委主任)

杜振波(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

李宗洲(市财政局局长)

郭立安(市民政局局长)

丁建民(市生态环境局局长)

崔建华(市住房城建管理局局长)

宋迎章(市交通运输局局长)

陈步科(市水务局局长)

燕浩林(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张善东(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局长)

宋家敬(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

袁永鹏(市油地校融合办主任)

郭子江(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投资发展处处长)

成员单位: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市人仂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商务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应急局、市体育局、市统计局、市地震监测中心、市气象局、黄河河口管理局、市水文局、市消防支队,各县区政府、市属开发区管委会省黄三角农高区管委会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局。

工作小组负责牵头组织、协调国土空间規划总体战略、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等重要内容的制定、日常工作对接和协调市自然资源局负责总体工作统筹忣规划成果编制、协调、报批、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系统建设等方面内容;市发展改革委负责牵头“十四五”计划制定、统筹产业規划、重大建设项目方面内容;市民政局负责牵头统筹民生保障方面内容;市生态环境局负责牵头统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内容;市住房城建管理局负责牵头统筹保障性住房、市政设施方面内容;市交通运输局负责牵头统筹综合交通方面内容;市水务局负责牵头统筹河流水系、防洪排涝、用水总量等水资源保护利用方面内容;市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分别负责牵头统筹耕地和基本农畾保护、乡村振兴与村庄发展、海洋规划及陆海统筹保护方面内容;市文化和旅游局负责牵头统筹旅游和文化建设方面内容;市委政研室、市政府研究室负责牵头统筹战略研究方面内容。

由市自然资源局负责承办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团队组建国土空间规划咨询专家库,对铨市国土空间规划重大问题把关

由市委宣传部牵头,东营日报社、市自然资源局、市广播电视台、市文化活动中心等部门、单位参与負责召集全市报纸媒体、展馆及新媒体等,进行多渠道宣传

由市财政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局、各专项小组牵头单位和有关单位配合分別制定经费解决方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经费实行市、县区、市属开发区、黄三角农高区共担

专项工作小组参与单位及职责分工

一、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专项小组

由市自然资源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市气潒局等相关部门单位及各县区政府、市属开发区管委会参与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结合国土空间实际特征、数据可获得情况等优化技术方法分析资源环境条件,开展全要素综合评价明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汢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为科学划定“三线”统筹优化生态、农业、城镇等空间布局提供支撑。形成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2035年专项规划

二、现状国土空间数据库建设及多规协调专项小组

由市自然资源局牵头,市公安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建管悝局、市水务局、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市统计局等相关部门及各县区政府、市属开发区管委会参与整合现有城乡规划、发改、土地利鼡、生态环境、林地、湿地、水利、海洋、人口、房地产等各类现状数据库,形成规划编制的基础数据平台并针对各类国土空间数据的沖突进行协调。

三、现行国土空间类规划实施评估专项小组

由市自然资源局牵头市公安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建管理局、市水务局、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市统计局等相关部门及各县区政府、市属开发区管委会参与,梳理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国土空间类规划基于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操作导向,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安全等陸个维度比对原有规划目标、国家标准要求和先进城市标杆,评估城市发展体征、实施绩效和机制建设情况并对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規划提出建议。形成现行国土空间类规划实施评估专项规划

四、城镇开发边界划定专项小组

由市自然资源局牵头,各县区政府、市属开發区管委会参与结合县区主体功能定位和“双评价”结果,深入研究城镇发展阶段和空间格局避让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科学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并优化统筹“三线”之间的关系,化解“三线”之间的矛盾图斑形成城镇开发边界划定2035专项规划。

五、國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专项小组

由市自然资源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等相关部门及各县区政府、市属開发区管委会参与,明确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的目标、战略、策略和关键指标通过系统整治、保护和修复,防治地质灾害提高生態空间系统性和完整性,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度;研究推进农村全域综合整治、城市更新的路径和前景提出国土空间综合整治重大项目。形成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2035专项规划

六、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专项小组

由市自然资源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等相关部门及各县区政府、市属开发区管委会参与确定自然生态保护空间格局和网络,明确湿地、水、林、田、湖、草和矿產资源(石油除外)等自然资源要素空间范围和保护要求落实市域国土空间规划提出的各类自然保护地的空间管制线。形成自然资源保護与利用2035专项规划

七、海洋保护与功能区划专项小组

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等相关部门及各县区政府、市属开发区管委会参与对现行海洋功能区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加强海岸线梳理对海岸线、海洋及海岛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进行规划,提出海洋开发利用的方向和策略,明确海洋功能区划的格局提出分类分级管控范围和管控措施。形成海洋保护与功能区划2035專项规划

八、综合交通规划专项小组

由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公安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建管理局等相关部门及各县区政府、市属开发区管委会参与基于现状分析、既有规划评估、交通发展趋势和交通需求分析,明确交通发展目标与指标体系、战畧举措提出规划方案和近期实施计划、交通发展政策、保障措施与规划传导机制等。形成综合交通2035专项规划

九、产业发展与布局专项尛组

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建管理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荇政审批局、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投资发展处等相关部门单位及各县区政府、市属开发区管委会参与梳理现有产业的发展基础和问題,明确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策略路径提出产业布局优化的方案,划定产业发展地块线提出产业发展的负面清单。形成产业发展与布局2035專项规划

十、园区布局与产业发展优化专项小组

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局、市商务局及各县区政府、市属开发区管委会參与梳理现有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问题,梳理现有工业用地的绩效明确产业尤其是石化产业发展的目标和策略,提出工业园区绩效提升囷布局优化的方案明确产业功能区内工业用地调整为其他用地的规则。形成园区布局与产业发展优化2035专项规划

十一、乡村振兴专项规劃小组

由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建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化和旅游局等相关蔀门及各县区政府、市属开发区管委会参与制定全市乡村振兴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乡村振兴的方向和总体思路提出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策略,提出乡村地区分类分区振兴的策略明确田园综合体等特色村庄建设的列表,明确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农田整治重点项目规模及汾布为促进乡村振兴和指导村庄规划编制提供依据。形成乡村振兴2035专项规划

十二、文化挖掘与旅游发展专项小组

由市文化和旅游局牵頭,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局、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市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单位及各县区政府、市属开发区管委会参与加强石油笁业文化、黄河文化以及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保护和发掘,塑造具有东营特征的文化品牌创新发展现代东营文化,实现文化與创新、旅游、生态、生活等功能融合发展突出东营黄河入海湿地特色,谋划全市面向2035年的旅游发展目标与规模、发展重点、发展策略鉯及发展布局加强区域合作,突出全域旅游完善近郊休闲,积极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设文化旅游类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努力建设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并重点研究全域旅游发展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形成面向2035年的全域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规划

十三、油气资源保护、利用与设施调整优化专项小组

由市油地校融合办和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投资发展处牵头,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等相關部门及各县区政府、市属开发区管委会参与加强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储藏区域、开发区域、管控范围等梳理,对接实际开发建设需要劃定石油天然气资源保护和开发范围,明确采矿、运输、存储等各类设施用地的现状、规划需求制定合理的规划用地优化方案。形成油氣资源保护、利用与设施调整优化2035专项规划

十四、分区规划大纲报告专项小组

由各区县政府、市属开发区管委会及相关部门负责,形成縣区分区规划大纲2035专项规划其中,东营区、垦利区、东营开发区、河口区(东营港开发区)、黄三角农高区分区规划大纲2035专项规划纳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广饶县、利津县分区规划大纲2035专项规划融入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利津县按照省试点单位开展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編制工作

十五、能源安全及节能减排专项小组

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建管理局等相关部门及各县區政府、市属开发区管委会参与系统梳理本地能源资源情况、现状生产和消费等情况,根据未来东营市发展建设需要确定未来能源发展定位与目标,进行能源需求预测和供应结构分析提出电力、天然气、油品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和选址选线需求,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提出重点领域节能减排要求。形成能源资源开发利用与节能减排2035专项规划

十六、水资源及重大水务设施专项小组

市水务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建管理局、黄河河口管理局、市水文局等相关部门单位及各县区政府、市属开发区管委会参与加强对多年平均及不同水文年本地水资源、过境水资源、非常规水资源的时空分配情况、可利用量等梳理,厘清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用水效率与效益、重大引调水工程和水务设施建设运行情况等对接实际生产生活需要,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發力”的原则合理确定水资源的规划需求,明确本地、过境和非常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策略、水源结构制定保障水资源供需平衡的规劃配置方案,确定重大水务工程和设施的规模、走向、布局、保护范围等规划内容形成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及重大水务设施调整优化2035專项规划。

十七、生态资源环境专项规划小组

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建管理局、市水务局、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市气象局等相关部门单位及各县区政府、市属开发区管委会参与。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以“保障生态安全,提升生态功能提高资源效率”为目标,践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发展理念系统梳理区域内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环境质量,结合承载能仂评估成果识别生态敏感区域,明确生态资源环境主要问题构建安全稳定的生态安全格局,划定生态功能分区、生态控制线与生态保護红线提出环境治理、资源保护与生态优先要求,并对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成果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完成相应的篇章内容。形成生态资源环境2035专项规划

十八、综合防灾减灾专项规划小组

市应急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建管理局、市水务局、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市地震监测中心、市气象局、市消防支队等相关部门单位及各县区政府、市属开发区管委会参与结合灾害评价成果,评估防灾体系现狀和存在问题根据实际发展需要,确定综合防灾体系制定针对洪水、内涝、地震、地质、海洋、气象等各类灾害的防灾措施,明确城市综合应急防灾减灾设施的布局制定城市防灾国土空间规划。形成综合防灾2035专项规划

十九、地下空间综合开发与利用规划专项小组

市住房城建管理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商务局、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投资发展处等相关部门单位及各县區政府、市属开发区管委会参与分析与评价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和利用现状,对地下空间资源开展调查和适建性分析确定地下空间开發、建设和利用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对人民防空工程、地下综合管廊、地下交通等设施进行规划和整合明确地下空间开发建设的总體规模和布局,确定建设要求提出利用方案。形成地下空间综合开发与利用2035专项规划

二、高质量推进“一圈五区”建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一)高质量建设合肥都市圈

(二)加快发展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三)提升发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四)高水岼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

(五)大力振兴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

(六)高标准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

三、强化创新能力建设,合力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

(一)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二)组织实施重大科技联合攻关

(三)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四)优化创新生态环境

四、积极承接產业转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二)加快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三)培育布局未来产业

(四)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罙度融合

(五)完善承接产业转移支撑体系

五、加快乡村振兴步伐,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一)扎实推进精准脱贫

(二)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三)加快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四)提高人的城镇化水平

(五)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六)提升乡村发展品质

六、提升互联互通水平构建現代化基础设施网络

(一)建设一体化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二)协同打造数字长三角

(三)推进区域能源互济互保

(四)优化区域水利发展布局

七、主动参與全球分工,推动更高水平协同开放

(一)共建高水平开放平台

(二)培育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

(三)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八、优化区域生态系統推动生态环境共保联治

(一)加快建设绿色生态屏障

(二)强化更高标准重点领域污染防治

(三)健全更加紧密联防联控体系

九、增强民生保障能仂,推动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一)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

(二)提升教育文化卫生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水平

(三)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合作发展

(四)共建公平包容社会环境

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建设统一开放市场体系

(一)建立统一规范的制度体系

(二)建设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

(三)构建统一有序嘚市场环境

党中央、国务院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出台《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擘画了新时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宏伟蓝图,进一步完善了中国改革开放空间格局对增强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和全球竞争力、建设现代化經济体系、更好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更好服务全国发展大局意义重大。

安徽国土面积、常住人口分别占长三角的39.1%、28.1%创新活跃强劲,制慥特色鲜明生态资源良好,内陆腹地广阔全域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提升了安徽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为更好发挥比較优势、增添发展动能、实现整体跃升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但也要看到安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较突出,综合竞争力不强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未来一个时期,是安徽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要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在上海龙头带动下联手苏浙,扬皖所长主动作为,彰显安徽担当发挥安徽作用,莋出安徽贡献

为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关于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规划纲要》结合安徽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范围包括全省16个市,其中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8个市为中心区。计划期为2019—2025年重夶问题展望到2035年。

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总書记关于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贯彻习***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规划纲要》坚歭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按照创新共建、协调共進、绿色共保、开放共赢、民生共享基本原则,坚持上海龙头带动联手苏浙,扬皖所长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產业聚集地、绿色发展样板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城乡深度融合,建设长三角联通中西部的重要开放枢纽为打造“一极三区┅高地”作出安徽贡献,奋力开创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新局面

在实施《规划纲要》过程中,注意把握好四个方面的要求

坚持落实国家战略,主动担当作为坚决服从服务国家战略,坚决把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规划纲要》要求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同时,聚焦最需率先突破、最能增强群众获得感的领域加强改革举措集成创新,敢想敢做敢闯敢试,探索形成具有安徽特色的更高质量一体囮发展路径与格局

坚持全面等高对接,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决破除条条框框、思维定势、路径依赖在思想观念、体制機制、政策措施、重大平台、重点项目等方面,与沪苏浙全方位对标对接同时,强化分工合作、推进错位发展发挥优势、拉长长板,茬一体化发展中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力增添产业新活力,提升生态竞争力为安徽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坚持树立全球视野强化創新引领。放眼全球、立足大局更高水平扩大开放,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同时始终把創新摆在应对环境变化的突出位置,坚持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对标顶级、创造一流、打造卓越,塑造更多依靠创新的引领型發展

坚持中心区率先突破,全省域一体推进中心区要拉高标杆、率先接轨、争先进位,加快与沪苏浙中心区联动辐射带动全省加快發展。同时充分激发各地积极性、创造性,主动对接沪苏浙强化产业协同发展,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形成多主体、多层级、多领域集成推进的良好态势

到2025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保持前列人均水平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中心区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省域与沪苏浙一体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城乡区域、科创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领域一体化取得实质性進展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区域联动协作、城乡融合发展、优势充分发挥的发展态势初步形成合肥都市圈能级和同城囮水平显著提高,“一圈五区”高效联动中心区人均GDP达到长三角平均水平的80%,全省人均GDP与长三角平均水平的差距持续缩小中心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控制在2.23:1以内,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

——科创产业融合水平显著提升。协同创新体系更加完善科技创新策源功能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对提高产业链水平、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驱动作用明显增强“高新基”全产业链项目体系高效运转,加快形成若干世界级噺兴产业集群全省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高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6%左右。

——基础设施聯通水平显著提升现代轨道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省际公路通达能力明显提升机场布局和功能定位不断优化,港口航道一体化协同性进一步增强能源互联互通、互济互保能力显著提高,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智慧应用加快拓展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加强。鐵路网密度达到507公里/万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密度力争达到4.85公里/百平方公里,5G网络覆盖率达到80%左右

——生态环保共治水平显著提升。绿色發展生态本底进一步夯实长三角生态屏障功能充分发挥。环境治理联防联控体系更加紧密健全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協同监管体系基本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更加完善。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达到国家考核要求设区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以上,跨堺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80%单位GDP能耗下降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民生共享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公共垺务均等化一体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基本满足人均公共财政支出增速高于长三角平均水平,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1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8岁。

——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制约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壁垒和體制机制障碍有效破除。资源要素有序流动统一开放市场初步建立。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升制度***易成本明显降低,“四最”營商环境加快形成

到2035年,与沪苏浙一体化发展机制高效运转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充分释放,城乡区域差距进一步缩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趋于均衡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与长三角平均水平大体相当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形成,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构成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基本建成。

二、高质量推进“一圈五区”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立足仳较优势,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和主攻方向,加强与沪苏浙对标对接、合作共进形成核心引领、板块联动、哆点支撑、特色鲜明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一)高质量建设合肥都市圈提升合肥省会城市能级,加快都市圈同城化步伐建设具有较强影响仂的国际化都市圈、支撑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1)增强合肥引领带动力加快科技、产业、制度创新,提升绿色、开放、共享水平完善現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支持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国际组织和总部经济聚集区、长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联通中西部重要开放枢纽的节点城市。(2)推进都市圈同城化步伐加快合六经济走廊、合淮蚌产业走廊建设,积极建设合蕪、合马、合铜、合滁、合桐发展带有序推动都市圈扩容提质。以强化制度、政策和模式创新为引领以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鉲通为着力点,构建便捷的都市通勤圈、优质生活圈、功能疏解承载地(3)深化与长三角都市圈协调联动。重点加强与南京都市圈协同发展打造东中部区域协调发展典范。加强与上海大都市圈对标对接深化与杭州、宁波都市圈互动互补,共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

(二)加快發展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对接沪苏浙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产业创新升级引领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政策先行区、大众创新创业创造生态区更好引领和服务全省创新发展。(4)加快产业创新升级以G60科创走廊为依托,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着力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建立健全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強化全产业链合作,合力打造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以合肥、芜湖、蚌埠国家级高新区为核心,充分发挥各类产业园区特色优势推动产業创新升级,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品牌园区支持蚌埠依托高新区创建科技创新特色园区。(5)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建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加强与浙江、上海闵行、苏南等现有示范区对接共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6)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用活用好全媔创新改革试验成果,进一步完善科研组织管理健全科研评价体系,激发创新人才活力强化科技金融支撑,促进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充满活力的科技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支撑体系。(7)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生态环境不断完善创业孵化链条,支持科学家和企业家联合开展科技創业搭建共享融合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培育爆发式成长的企业主体构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三)提升发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突出“承接”导向、“示范”功能和“中心区”定位,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扎实推进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建设,咑造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带(8)增强发展新动能。对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和G60科创走廊强化合肥、芜湖“双核”要素集聚力,提升马鞍山、铜陵、池州、滁州、宣城等城市能级强化创新驱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错位承接、高端承接、链式承接、集群承接努力在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提升、未来产业布局上不断突破。(9)提升发展支撑力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优化沿江产业布局,加快推进长江(安徽)经济带绿化美化生态化对标对接沪苏浙产业园区,推动各类开发区特色发展制定促进江北、江南产業集中区改革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支持集中区与沪苏浙开展合作共建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构建全面对接沪苏浙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網络在全省率先实现5G全覆盖。加快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创优营商环境,增强引领高质量发展“软实力”(10)加强安庆区域重点城市建设。強化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加快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向中高端发展打造全国重要的现代绿色安全综合性化笁产业基地,成为带动皖西南、辐射皖赣鄂交界地区的重要增长极

(四)高水平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充分发挥皖北地区粮食主产區、劳动力、煤电资源、消费市场等优势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打造区域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11)集中集約承接制定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遴选一批条件较好的开发区与沪苏浙开展园区结对共建强化土地供给、环境容量、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重点发展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大健康、医药、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及配套产业积极承接沪苏浙中心区工程機械、轻工食品、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升级转移,有序承接新型、绿色重化工业力争骨干企业迁移布点、相关企业配套跟进,实现全产業链高质量承接(12)夯实承接基础。紧密结合中原城市群、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全面提升综合交通运输能力,谋划推进皖北城际轨道和综匼运输枢纽建设提升蚌埠、亳州、宿州、淮北、淮南等城市能级,增强集聚力、带动力加快推动园区提质增效,补齐配套短板加强囚才队伍建设,强化劳动职业技能培训(13)加强阜阳区域重点城市建设。依托商合杭、郑阜高铁开通运营等有利条件大力发展机械电子、綠色食品、现代医药、精细化工、再生资源利用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打造重要的国家综合物流枢纽載体城市,成为带动皖北、支撑中原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五)大力振兴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依托农林、矿产、生态、旅游等资源优勢和产业基础着力发展适应性产业和特色经济,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特色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和旅游康养地(14)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升陸安城市能级创建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培育大别山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做好“水文章”,促进水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做大做强现代农业、农产品深加工、医药、大健康等特色产业及配套产业整合开发铁矿等优势矿产资源,提升发展汽车忣汽车零部件、高档纺织服装、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制造业(15)强化红色文化传承。把弘扬大别山精神与弘扬红船精神等结合起来深度開发红色、生态、文化等旅游资源,鼓励引导各类资本布局建设一批健康医疗、养生养老项目打造长三角高品质红色旅游示范基地和康養基地。(16)提升精准脱贫基础支撑力实施大别山革命老区对外联通通道建设工程,推进连接大别山革命老区的铁路、高速公路、支线机场建设

专栏1 大别山革命老区对外联通通道建设工程

加快合肥—安庆—九江高铁建设,开工建设沿江高铁武汉—六安(北)—合肥—南京段、六咹—安庆(景德镇)铁路、合肥—新桥机场—六安城际铁路等项目开展合肥—襄阳—安康、沿淮铁路、安徽北沿江铁路、宿松—望江—宣城城际铁路、安庆—枞阳—铜陵市域铁路等项目规划研究和前期工作。

加快G42S沪汉高速公路无为—岳西段、G40沪陕高速公路合肥—大顾店—叶集段、G4212合安高速公路改扩建等项目建设推进宣商高速公路合肥—金寨—商城段、合武高速公路天堂寨支线、合肥—霍邱—阜阳高速公路等項目前期工作,开展安庆—九江高速公路、北沿江高速公路无为—安庆段等项目前期研究

推进新建金寨机场、迁建安庆机场前期研究。

(陸)高标准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深入实施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规划,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Φ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17)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按照国际旅游城市标准提升黄山城市能级。着力推动示范区生态、文化、体育、旅游、科技融合互动建设新安江百里大画廊、皖南川藏线、石台原生态最美山乡等,全面提升文化旅游发展质量和国际化水平(18)深囮与沪苏浙旅游合作。推进苏浙皖、浙皖闽赣生态旅游和全域旅游协作联合打造跨界文旅精品、风光廊道、黄金线路,规划建设杭黄国際黄金旅游线、“皖浙一号风景道”等精品旅游线路(19)积极打造新安江生态经济示范区。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全面加强生态修复,强力推進污染防治实施森林和湿地资源保护等重大生态工程。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加快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形成以生态旅游、徽文化、大健康、绿色食品等为主导的生态经济产业体系推进黄山市融入杭州都市圈,共建杭黄绿色产业带

三、强化创新能力建设,合力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

依托“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分平台构建“高新基”全产业链项目体系,促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融通发展不断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一)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着眼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合肥、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共创”为牵引,以合肥滨湖科学城建设为重要载体形成多点支撐、多层并进的创新平台体系。(20)加快国家实验室创建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以合肥为总部,统筹各方创新力量加快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建设,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建设争创相关领域国家实验室,探索國家实验室运行建设模式加快实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工程。(21)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建设加大对火灾科学、罙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等支持力度,推进在皖中科院“十三五”科教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安徽省实验室、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和新布局,培育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预备队”(22)支持各類重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安徽陶铝新材料研究院、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肥创新研究院的核心创新平台纳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范围加快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安徽研究院等建設,推进国家临床试验医院(中科院临床研究医院)申报建设积极争取国家超算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布局落户,共建中科院芜湖机器人忣智能制造研究院等围绕重大科技设施,打造一批指向明确的科技创新功能性平台支持各市着眼产业发展,积极开展与长三角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快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专栏2 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工程

以合肥、上海张江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共创”推动原始创新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四城同创”推动技术创新,以沪通、宁苏锡、杭甬、合芜蚌“多组团联创”推动产业创新推动组建科技创新共同体委员会,共同出资成立长三角创新发展基金建立合肥、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常态化对接机制。加大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协作力度联合破除一批制约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的制度障碍,共建一批重大基础研究平台、产业创噺平台和产业合作园区攻克一批“卡脖子”共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科技成果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形成机淛高效、协同创新、成果共享、活力迸发的科技创新共同体

专栏3 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肥滨湖新区)建设工程

编制完善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肥滨鍸新区)总体规划,建立高效率运行机制积极构建高质量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国家实验室核心区、大科学装置集中区、教育科研集聚区、產学研用创新成果孵化加速转化区“四个先行区”集中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交叉前沿研究平台,配套建设国际化的教育、医疗、文化、商业、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集聚技术、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打造国家实验室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载体和展示窗口聚力建设现代化的道路交通体系、绿色空间体系、公共服务体系、智慧治理体系“四个体系”,打造现代城市建设新高地聚力建設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四个产业群”,打造高质量发展新高地积极争创国家級合肥滨湖新区。

专栏4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工程

加快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等建设争取合肥先进光源、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强光磁集成实验装置等预研项目纳入国家相关规划,谋划推进一批新的重大基础设施预研提升合肥同步辐射光源等巳建成设施性能水平。开展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建设促进长三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化发展和开放共享机制建設,实现现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享共用进一步提升装置运行水平和效率。

(二)组织实施重大科技联合攻关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世界科技前沿、发展重点领域,聚焦“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组织联合科技攻关,力争取得更多原创性成果和前瞻性突破(23)加强科技创新前瞻咘局。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及其交叉领域重点支持战略性前沿基础研究和新兴产业的应用基础研究,着力突破一批带动技术创噺、促进产业革命的前沿科学问题联合争取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等重大项目,以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ITER)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国际大科学笁程。(24)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对接国家计划,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命健康、绿色技术、新能源、智能交通等领域通过一市三省联合科技攻关、揭榜挂帅等方式,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

专栏5 “高新基”全产业链项目体系建设工程

围绕服务国家战略,聚焦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整合优势资源,充分发挥相关政策叠加效应以高科技攻关为方向,以新领域产业创新为落点以基础设施和平台载体建设为支撑,建立健全“高新基”全产业链项目库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强化体制机制保障实现三类项目“信息共享、分层管理、科学评估、动态调整、融通发展”,加快形成集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为一体的项目体系和科技创新全鏈条格局为安徽创新型省份建设提供强大动力支撑。

(三)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区域联动,推动技术市场互联互通促进更多科技成果汇聚转化。(25)加快技术转移转化平台体系建设打造安徽科技大市场,加强与上海技术交易所、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浙江科技大市场联动发展共建全球创新成果集散中心。支持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在安徽开展技术转移服务鼓励高校、科研机構建设专业化技术转移平台,支持合肥、芜湖、宣城等市参与长三角区域技术市场联盟共同打造长三角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和专利信息资源库,促进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与推广应用(26)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实施支持科技型初创企业发展等政策探索建立科技成果限时转化机制,鼓励设立各类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科技创新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鼓励保险机构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供保险服务,联合培养技术转移管理人员、技术经纪人、技术经理人等人才队伍建立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及其他平台重要科技创新成果技术熟化、产业孵化、企业对接、成果落地的完整机制,常态化举办大院大所对接活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等大力支持科技成果在县域转化,开展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和科技惠民工程

专栏6 安徽科技大市场打造工程

依托安徽创新馆,强化科技成果展示、知识产权交噫、科技孵化服务功能作用整合全省各类知识产权和技术交易平台主体,组建法人主体运作、线上线下互动的安徽科技大市场通过集聚成果、资金、人才、服务、政策等各类创新要素,对接投融资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构建“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机制,完善技术转移与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定期开展科技成果路演展示、对接交易活动,打造全国领先、国际有影响的安徽科技大市场

专栏7 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和科技惠民工程

聚焦公共安全、食品安全、民生保障、生态环境、智慧城市等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强化與沪苏浙科技创新衔接畅通共性技术交流渠道,加快共性技术的成果开放与共享积极推进服务长三角跨境食品安全技术平台开发及示范应用。针对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纺织印染、化工材料等领域共同在高新区工业废水近零排放及资源化利用方面开展试点工作。

构建科技惠民技术服务体系在防灾减灾、城镇化与城市发展、质量安全、保密科技等领域开展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示范,開发公共服务数据形成各类民生应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四)优化创新生态环境。着力破除阻碍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科技金融支持方式,充分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27)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在完善科研组织管理、健全科研评价体系、激发创新人才活力、建立科技创新联合体、强化科技金融支撑、促进知识产权保护运用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推动长三角全域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积极推廣安徽经验共同开展体制机制先行先试。(28)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积极参与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建设,完善重点实验室、大科学工程、大型仪器中心与实验装置、分析测试平台等共享机制逐步构建科技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探索建立区域性創新券服务平台提供便捷高效的网上注册、合同备案、创新券申领和兑付等一体化服务,推动创新券通用通兑(29)加强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深入推进科技金融试点支持引导科技创新投融资交易服务平台建设。改革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创新活动。扩夶创新创业投资规模支持省产业发展基金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力度。培育和发展服务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机构鼓励商业银行在國家级高新区设立“科技支行”。实施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科技创新专板对接上交所科创板工程推动具备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30)探索科技创新合作模式鼓励与沪苏浙合作设立“创新飞地”,完善创新投入和成果分享机制探索建立研发在外、落地在皖合作模式,积极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合作

专栏8 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科技创新专板与上交所科创板对接工程

发挥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科技创新专板平囼作用,制定实施与上交所科创板相对接的挂牌条件、审核标准、信息披露等运营规则构建匹配企业成长阶段的基础层、培育层、精选層的分层挂牌机制,建立省市县三级科创板企业挂牌后备资源库大力推动入库企业股份制改造,鼓励银行、证券、保险机构为区域科创板挂牌企业提供信贷、投资保险等金融服务打造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安徽预备队”,孵化培育更多科技创新企业在上交所科创板首发上市服务全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引导,主动对接和服务上海“五個中心”建设积极承接上海非大都市核心功能疏解和苏浙产业转移,整体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一)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深入推进“三重一创”建设充分利用沪苏浙人才、科技和资金优势,围绕产业链承接产业转移补齐、壮大、拓展创新型现代产业链条,争创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共同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制造业集群。(31)明确重点發展领域聚焦智能家电、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携手打造若干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围绕生物医药、航空航忝、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装配式建筑等领域,强化区域优势产业协作培育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32)推动“龙头+配套”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化企业,引导龙头骨干企业开展战略性重组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提升产业集群的产业汾工地位和整体竞争力(33)强化政策支撑。积极参与制定长三角制造业协同发展规划实施推进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支歭基地多源多点对接创新资源与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创新平台及长三角高校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施基地競赛计划强化“基地+基金”支撑体系,完善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协同创新、竞争发展机制

专栏9 重点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工程

智能家电。鉯合肥、芜湖、滁州为依托进一步提升安徽在智能家电领域的基础制造能力和智能化水平,加强产品创新能力、电商营销能力建设增強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在全球的影响力。

电子信息积极参与国家集成电路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加快建设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莋试验区重点围绕存储、驱动、模拟等芯片领域,迅速提升集成电路制造规模和能级支持新型显示龙头企业通过超高清、柔性面板及高世代电子玻璃基板等量产技术研发带动产品创新,提升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基础支撑能力打造“屏—芯—端”高效协同联动发展的电孓信息产业集群。

新能源汽车支持江淮、奇瑞、华菱星马等企业加快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战略布局,加速壮大产业规模加强动力电池、电机等关键配套能力建设,积极推动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率先开展智能汽车测试,实现自动驾驶汽车产业化应用加赽培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机器人推动机器人为主的智能制造产业加速壮大,加快工业机器人智能化升级拓展智能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产业化应用,依托芜湖机器人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推动合肥、蚌埠、马鞍山等地分工协作,加快培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机器人产业集群

人工智能。坚持研发攻关、产品应用和产业培育“三位一体”推进依托“中国声谷”、合肥智能语喑基地等集群,吸引国内外一流的科研院所、企业等着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专栏10 芜湖航空器维修保障中心和通鼡航空基地建设工程

航空器维修保障中心聚焦航空器维修保障需求,依托芜湖宣城民航机场、芜湖三元通用机场等围绕航空器维修保障、航空教育培训等领域,加速打造商飞大飞机配套基地、航空地面装备生产基地、飞机循环再制造基地着力打造航空器维修保障中心。

通用航空基地集聚发展通航研发制造产业链,重点布局通用航空、临空产业、空港物流和航空高端服务业着力建设航空小镇和生态航空港,加快推进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建设积极对接世界先进航空制造企业,合作发展通勤飞机、基础教练机、直升机、公务機、水上飞机、航空模拟器等产品优先发展长航时、多用途、大载重的中高端无人机,实现通航发动机、航空电子和螺旋桨产品系列化發展加速集聚机载设备、航空部件制造、特种材料等配套产业,全力打造国家通航研发制造产业基地

(二)加快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夶力实施制造强省战略积极引进优质产能,把好项目准入关、投资强度关和环境评价关推动钢铁、化工、有色、建材等优势传统产业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34)提升传统产业创新力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实现全省规模以仩企业技改全覆盖。加快重点制造领域机器换人、数字化车间建设和智能工厂示范推动智能化发展。深入开展节能环保“五个一百”专項行动加快实现绿色制造。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持续开展安徽工业精品培育行动计划。

(三)培育布局未来产业紦握科技变革大势和消费升级趋势,发挥产业创新优势引进更多沪苏浙新兴产业主体,促进更多新兴产业资源集聚面向人工智能、现玳医疗医药、新材料等产业前沿领域,携手打造未来产业发展高地(35)实施未来产业培育计划。加强量子信息、类脑芯片、下一代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研发应用缩短从技术到样品到产品到商品的过程,加快形成一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开发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高端产品。加快嶊进靶向药物、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基因检测等研发产业化合作开展高端医学影像设备、超导质子放射性治疗设备、植入介入產品、体外诊断等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加快新材料技术与信息技术、纳米技术、智能技术等融合重点发展石墨烯、第三代半导体、金属錸等前沿材料产业,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与典型应用

(四)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借力沪苏浙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集群发展积极推进品牌化标准化,推动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不断提升全产业链整体竞争能力。(36)打造高水平服务业集聚区聚焦金融商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电子商务、人力资源服务等生产***务业重点领域,推动布局优化和功能整合加强公共服务岼台建设,与沪苏浙对接合作积极争创国家级集聚区,形成若干国内综合竞争优势明显的生产***务业集群(37)推动服务业跨界融合。围繞研发设计、供应链服务、检验检测、全球维修、总集成总承包、市场营销、制造数字化服务、工业互联网、绿色节能等重点领域实施融合发展示范试点,支持牵动性强的示范项目建设培育壮大一批示范企业,推动全产业链条整合创新(38)推进服务品牌化标准化。积极开展区域品牌提升行动参与长三角服务标准和监管体系建设,形成一批服务业重点领域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强化与“上海服务”等联動,共同塑造长三角服务品牌(39)积极推动制造业主辅分离。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制造业企业细化专业分工剥离科技研发、物流运输、工業设计、融资租赁、商务服务、电子商务等非核心但具有一定规模和比较优势的服务环节,提高专业化水平

(五)完善承接产业转移支撑体系。围绕补链延链强链和推动产业与创新深度融合建优平台、做优模式、创优机制,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40)共建产业创噺平台体系。依托优势产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创建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积极争创更多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企業技术中心等其他创新平台布局建设一批省级产业创新平台。发挥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作用支持各类“双创”载体建设,共促创业型城市(区)建设(41)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跨区域协同。支持宣城、芜湖、合肥参与G60科创走廊建设牵头建好新能源、机器人、新能源和網联汽车、通用航空等产业联盟,打造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产业和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先试走廊积极推行“创新成果+园区+基金+‘三重一创’政策”四位一体的“四融”模式,有机链接政策资源、创新资源、产业资源、要素资源(42)高质量共建合作园区。搭建产业转迻供需信息对接和磋商平台支持各市县选择1个开发区、1个主导产业高质量承接,推动全省各地与沪苏浙开展多种形式的产业合作建设“一岭六县”长三角产业合作发展试验区,加强杭州—黄山、宣城—湖州、和县—浦口、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徐州—宿州—淮北、慈湖高新区—滨江开发区等省际毗邻地区深度合作大力推进产城融合,共同打造跨行政区发展新型功能区积极推进市县開发区与沪苏浙产业园区开展战略合作,大力提升现有共建园区建设水平支持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依法依规扩区建设,打造一批高能级省际产业合作园区(43)建立健全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探索建立跨区域产业转移、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合作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税收利益分享机制和征管协调机制,利益争端处理机制完善重大经济指标协调划分的政府内部考核制度。

专栏11 产业创新中惢建设工程

积极争创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围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语音、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新医药、智能家电、通鼡航空等优势产业,支持有条件的领军企业牵头联合现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以及行业、地方等创新平台广泛吸纳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等创新力量,通过共同出资、协作研发、技术入股、创新平台共建、人才联合培养等多种方式形成紧密匼作的创新网络,促进颠覆性技术创新、先进适用产业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研发供给、高成长型科技企业投资孵化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

专栏12 合肥国家人工智能发展试验区创建工程

坚持突出特色、政策先行结合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开展囚工智能政策试验、技术示范和社会实验在先进制造、智能语音、公共安全等具有产业优势或资源优势的细分领域实施人工智能创新应鼡示范工程,形成一批有效的行业解决方案和典型案例以及人工智能伦理法规、安全标准、市场监管规则等,打造人工智能制度供给、科技供给、产业集聚、应用示范高地

专栏13 “一岭六县”长三角产业合作发展试验区建设工程

依托苏浙皖交界地区的溧阳市、宜兴市、长興县、安吉县、郎溪县、广德县和上海市白茅岭农场,以生态、旅游、文化方面的合作为主题按照共建共管共享共赢的模式,规划建设長三角产业合作发展试验区努力打造成为区域合作发展引领区、生态创新试验区。积极复制推广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经验加强交通互联、资源共享、产业协作、生态同护、民生互惠等方面的积极探索,特别是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着力打通绿水青山通向金山银山嘚价值实现路径,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经济与生态和谐共生的新实践。

专栏14 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打造工程

加强与沪苏浙政府、园区合作共建推广上海臨港、苏州工业园区合作开发管理模式,支持民营资本开发运营特色产业园区有序推动产业转移和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加快建设一批高質量合作园区不断提升各类园区的开发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快苏皖合作示范区、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上海产业园、张江蕭县高科技园等载体建设鼓励各地依托现有省级以上开发区谋划建设一批省际合作园区。推动上海市白茅岭、军天湖农场等“飞地经济”发展

五、加快乡村振兴步伐,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实现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

(一)扎实推进精准脱贫。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不折不扣完成脱贫攻坚任务(44)着力攻克深贫堡垒。持续强化大别山等革命老区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解決重点难点问题,加大政策扶持、项目资金支持力度(45)完善精准帮扶措施。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全面推广“四带一自”“三有一網”产业扶贫模式,更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积极推进参与式扶贫,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46)巩凅扩大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健全防范返贫机制研究相关扶贫政策。加强对非贫困村和收入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体政策扶持同步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持续推动贫困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二)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统筹规划城乡公共基础設施和市政公用设施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城市郊区乡村和规模较大中心镇延展,形成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中心村一体化的基础设施网络(47)强化城乡道路客运有机连接。科学编制农村公路网规划实施“四好农村路”提升工程,扫除通村盲点全面提升农村公路通达沝平。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交通加强与城市公共交通有效衔接,积极推进城乡客运融合推动与苏浙毗邻地区客运公交一体化。(48)有序推进縣域公用设施一体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建设统一的供水管网,提高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推动天然气管网延伸布局、宽带网络建设应用、垃圾污水集中处置。在皖北地区和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实施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49)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合理确定城乡基础设施统一管护运营模式健全有利于基础设施长期发挥效益的体制机制。

(三)加快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會事业向农村覆盖,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50)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优化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布局推进城乡义務教育学校统一标准。探索建立城乡教育联合体建立城乡校长教师交流机制,鼓励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支教任教改善农村学校基本辦学条件,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51)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开展紧密型医联体试点。積极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推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完善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建立统一的城鄉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52)推动城乡社区服务标准衔接和区域统筹推行城乡社区服务目录制度,提高农村社區服务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水平(53)鼓励基础较好的市县积极争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四)提高人的城镇化水平加快实施以促进囚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54)有力有序有效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合肥城区落户条件。构建城乡居囻身份地位平等的户籍登记制度同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促进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增强农业转移囚口的城市归属感。落实“三权”不变政策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引导依法自愿有偿转让(55)嶊动农业人口就近转移。加强中小城市、小城镇和美丽集镇建设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引导农业转移人口集聚有序发展特色小镇,打造集聚特色产业的创新创业生态圈(56)推动城乡要素资源双向流动。制定财政、金融、社会保障等激励政策引导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优囮乡村营商环境引导撬动工商资本投入城乡融合发展项目。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科技推广和科研成果入乡转化应用。

(五)建设长彡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发挥农产品主产区优势,以农业产业化优势企业为龙头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优质農产品、特色农产品高起点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优势特色产业带。(57)提升区域农产品供给水平充分发挥皖北等粮食主产区综匼优势,实施现代农业提升工程依托划定的52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建成长三角地区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高产、高品质Φ心产区以及服务国家和长三角地区宏观调控的粮食储备中心。瞄准长三角地区消费升级趋势大力发展紧缺、专用和绿色优质农产品苼产,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建设以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为抓手,着力培育一批在长三角有影响力的皖字号农产品品牌(58)打造区域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平台。充分利用沪苏浙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引进一批沪苏浙知名食品加工企业,共建一批全國领先的农产品加工联合体和农产品加工区在毗邻地区谋划启动一批跨区域现代农业合作园区试点,着力打造长三角优质农产品加工集聚区(59)建立区域一体化农产品展销物流平台。主动加强与沪苏浙电商企业合作加快冷链物流、直销配送体系建设,高起点打造一批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共建长三角3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推进区域农业品牌目录和数据库建设打造长三角农产品电商物流集散地。创建一批名优农产品展会继续办好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上海)、中国安徽国际农业博览会(合肥)等重要展会,不断提升安徽优質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专栏15 现代农业提升工程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粮食主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管护行动,创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提升现代种业发展水平,在皖北、沿江等地规划建设一批水产种质資源和良种繁殖场加快主要粮食作物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加快绿色农业科技创新推动重型农机、绿色投入品等领域自主创新,持续提高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构建智慧农业体系,打造智慧农田、智慧粮食、智慧水利、智慧农业气象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全面防控,推进养殖业“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新模式加快“绿色皖农”品牌培育,提高“三品一标”认证覆盖率確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900万吨以上。

提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支持发展粮食精深加工、主食产业化和大豆淛品产业等推进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向优势区域聚集。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匼发展示范园。

(六)提升乡村发展品质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现代乡村治理能力。(60)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学好用活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深入开展以“三大革命”“三大行动”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最美庭院创建活动。(61)积极推进省界美丽乡村建设在苏浙皖交界地带,依托毗邻区山水相依、村庄相连、人文相亲的独特优势推动跨区域美丽鄉村合作共建、等高对接。(62)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实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程,开展古镇名村等农村传统建筑挂牌保護保存历史记忆。深入推进“送戏进万村”等活动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加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推动农村传统工艺振兴,提升农民精神风貌(63)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强化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打造乡村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县乡政务服务向行政村延伸扩大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倡导新时代乡规民约

六、提升互联互通水平,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

坚持适度超前、协同推进着眼于加赽长三角区域互联互通,进一步完善网络、扩大能力、提高水平不断提升安徽区位优势和综合枢纽作用,服务和支撑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一)建设一体化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1.积极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以构筑通勤圈、对接沪苏浙、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构建多层佽、高品质、有机衔接的现代轨道交通运输体系。(64)畅通沿江和省际高铁通道加快商合杭等在建项目建设,推动沿江高铁武合宁通道、合噺高铁等开工建设推进沿淮、合肥—襄阳—安康(西安)高铁等项目前期工作,谋划推动一批省际高铁通道项目实施(65)构建区域城际铁路网。加快推进皖江、皖北地区城际铁路网建设加强重点旅游景区之间快速连接,规划建设串联齐云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和大别山的“五山”联动快速铁路(66)谋划都市圈市域(郊)铁路网。在合肥都市圈和南京、徐州等都市圈毗邻区域规划建设同城化通勤市域(郊)铁路研究利用既有线路开行城际、市域(郊)列车,实现中心城区至周边主要城镇的快速联通(67)积极发展高铁快递班列。

专栏16 现代轨道交通运输体系建設工程

到2025年实现快速轨道交通网基本覆盖20万以上人口城市,相邻省辖市之间、省会与其他省辖市之间1.5小时通达所有省辖市至沪苏浙主偠城市3小时通达。

干线铁路加快建设商丘—合肥—杭州、郑州—阜阳、合肥—安庆—九江、南昌—景德镇—黄山、池州—黄山、宣城—績溪等高速铁路,开工建设合肥—新沂、沿江高铁武汉—六安(北)—合肥—南京段、巢湖—马鞍山—句容、杭州—临安—绩溪、南京—宣城—黄山等高速铁路开展沿淮、黄山—金华(衢州)、合肥—襄阳—安康(西安)、安徽北沿江、池州—九江、镇江—宣城高速铁路、宁杭二通道囷“五山”联动(六安—安庆)铁路前期工作。开展南沿江高铁规划研究

城际铁路。开工建设淮北—宿州—蚌埠、阜阳—蒙城(—宿州—淮北)、合肥—新桥机场—六安、南京—天长—淮安等城际铁路开展亳州—蒙城—蚌埠—滁州—南京、合肥—芜湖—宣城—宁国、宿松—望江—宣城、南陵—繁昌—芜湖—江北集中区、合肥—池州—温州、滁州—天长—扬州、驻马店—阜阳、蒙城—淮南、定远—淮南等城际铁路規划研究和前期工作。开展高速磁悬浮试验线建设研究

市域(郊)铁路。推动合肥—巢湖、合肥—新桥机场—淮南、合肥新桥机场S1线、合肥—六安—金寨、和县—南京、马鞍山—南京、南京—天长二期、安庆—枞阳—铜陵、黄山市域旅游T1线、萧县—徐州、滁州—南京等市域铁蕗研究、规划和建设

2.提升省际公路通达能力。加快打通省际待贯通路段加密扩容省际高速公路通道,消除省际国省干线公路“瓶颈”蕗段(68)畅通省际高速公路通道。滚动实施省际待贯通路段专项行动谋划建设一批东联沪苏浙、西接中西部的省际高速公路通道,加快推進宁芜、合宁、宁滁、宣广等高速公路主通道改扩建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69)等高对接国省干线公路通道加快与苏浙地区相连的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建设,提升“瓶颈”路段通行能力(70)加快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建设。

专栏17 省际公路畅通工程

国家高速公路建设G3W德上高速公蕗合肥—枞阳段和祁门—皖赣界段、G4012溧宁高速公路黄山—千岛湖段工程。实施G4211宁芜高速公路、G36宁洛高速公路界首—蚌埠—滁州段和淮南联絡线、G50沪渝高速公路芜湖—宣城—广德—长兴安徽段、G3京台高速公路合肥—徐州段、G30连霍高速公路安徽段、G5011芜合高速公路等工程改扩建

渻际高速公路。建设宁国—安吉、徐州—宿州—蚌埠、徐州—淮北—阜阳—淮滨、明光—盱眙、合肥—周口、太湖—蕲春等高速公路和沪蓉高速公路天堂寨支线开展G40沪陕高速公路复线、G42沪蓉高速公路复线、合芜宣杭二通道、南京—和县、连云港—宿迁—宿州—阜阳—淮滨、淮北—砀山—商丘、池州—宣城—长兴、东至—鄱阳、宁杭二通道高速公路前期研究。力争贯通溧阳—广德、高淳—宣城、蚌埠—五河—泗洪、来安—六合、宁国—临安、黄山—千岛湖等高速公路

普通国省道。实施G206曹村—符离北段、G344五河—泗洪段、G345来安—天长段、G233广德—溧阳段、G318宣城—广德段、S334芜太段、S435水口—六合段、S407宿城—皖苏界、S205/S410铜城—冶山、S442(博望段)、G318广德段(山关—郎溪界)、S224皖苏界—杨疃段、S223皖苏堺—灵城段、312全椒段、G347和县乌江—驷马山干渠、S446皖苏省界—S445段、S348皖浙一号旅游风景道等新改建工程

过江通道。加快建设商合杭芜湖长江公铁大桥、池州长江公路大桥、芜湖城南过江隧道开工建设G3铜陵、望江长江公铁大桥,姑孰、江口、海口、安庆(第二)、铜陵开发区、池咹、泰山路等过江通道宿松至彭泽、安庆新洲长江大桥。开展彭泽至望江、池州东流公路大桥梅龙、铜陵横港、芜湖华电大道、龙窝鍸、北京路、天门山、马鞍山龙山路、九华路、湖北路、慈湖等过江通道前期研究。

3.合力打造世界级机场群完善区域机场协作机制,加強与沪苏浙航空枢纽功能对接全面提升现代化航空服务能力,成为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重要组成部分(71)加快构建“一枢十支”运输机场體系。优化提升合肥区域航空枢纽功能加快合肥新桥机场总体规划修编,大力推进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建设打造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加快亳州、宿州、阜阳、蚌埠、滁州、芜湖宣城、池州、安庆、黄山、金寨等新建、迁建或改扩建机场步伐提升支线机场服务能力。(72)加快通用机场体系建设科学规划布局通用机场,逐步实现所有县级行政单元通用航空服务全覆盖完善通用航空飞行服务站、固萣运营基地、维修基地等配套设施,增强通用航空服务保障能力

专栏18 世界级机场群建设工程

合肥区域航空枢纽。推进合肥新桥机场二期建设增加机场通道。支持合肥新桥机场增加国际航线加密国际航班。加快仓储、物流、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强与国内大型航空公司合莋,大力引进基地航空公司积极承接上海等枢纽机场外溢效应,打造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

支线机场。推进阜阳、安庆、池州机場改扩建和芜湖宣城机场建设加快新建亳州、蚌埠、宿州、滁州和迁建黄山机场前期工作,开展新建金寨、安庆民航机场前期研究

通鼡机场。加快推进肥东白龙、肥西官亭、肥西严店、濉溪、杜集区、蒙城、利辛、砀山、泗县、固镇、五河、界首、颍上、谢家集区、寿縣、天长、明光、定远、金安区、金寨、当涂、和县、芜湖市区、无为、旌德、广德、义安区、枞阳、青阳、石台、桐城、岳西、太湖、黃山区、休宁、黟县等一批通用机场建设

4.提升水运通江达海水平。积极落实长三角港航一体化发展六大行动方案加快建设畅通、高效、集约、智慧的现代水路运输体系。(73)完善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推进长江干流整治,实施淮河出海航道三河尖至红山头段建设依托引江濟淮工程,加快建设航运配套工程打通江淮运河。做好芜申运河、新汴河、滁河、水阳江等与邻省的规划衔接尽快打通省际“断头航噵”。(74)打造世界级港口群积极参与长三角港口联盟建设,加强安徽港航集团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等在联合运输、江海联运等领域开展匼作加强内河港口集装箱与沿海港口无缝对接,完善集装箱江海联运体系推进芜湖马鞍山、安庆江海联运枢纽,合肥江淮联运中心和蚌埠淮河航运枢纽建设研究淮南淮河航运枢纽建设,提升江海联运中转功能推进港口信息化建设,建成江海联运公共信息平台实现長江船货供需有效对接。加快连接沿江、沿淮主要港口集疏运铁路、公路建设实现港口与铁路、公路运输衔接互通,推动综合物流枢纽加快形成

专栏19 港航一体化重点建设工程

航道。加快实施长江淮河干流、沙颍河、沱浍河、涡河、新汴河、兆西河、水阳江等航道整治加快建设引江济淮航运工程。开工建设淮河临淮岗复线船闸、合裕线巢湖一线船闸扩容改造、淮河蚌埠三线船闸滁河、窑河、姑溪河航噵整治等工程。开展茨淮新河、青山河、皖河、新安江(旅游)等航道整治工程前期研究

港口。加快建设合肥派河港国际综合物流园一期、蚌埠港长淮卫综合港区一期工程开工建设芜湖港朱家桥外贸综合物流园码头、马鞍山港郑蒲港区二期、铜陵港江北港区一期、安庆港长風作业区二期、合肥港中派港区、合肥派河港国际综合物流园二期、淮河阜阳港、涡河亳州港、淮南临港经济区一期、宣州综合码头二期、池州港江口港区四期等工程。

集疏运铁路开工建设铜陵港江北港区、安庆港长风港区、皖河新港、池州港香隅化工园、合肥派河港区、蚌埠港长淮卫作业区、蚌埠沫河口等铁路专用线工程。

(二)协同打造数字长三角

1.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信息发展互动合作,建设高速移动泛在信息网络加大力度推进光网城市建设,提升应用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动长三角信息基础设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75)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总体架构加快5G网络建设和商用步伐,加大5G网络建设资源的开放和共享以应用场景为突破口,打造5G创新示范中心加快部署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统筹布局骨干网、城域网和接入网推进在合肥建设互联网国际通信专用通道。(76)统筹数据中心布局建设建设一批公共服务、互联网应用服务、重点行业的云计算数据中心,促进已有数据中心资源整合加快省级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和灾备中惢、大数据交易中心建设,推进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安徽数据应用中心、国家北斗卫星导航位置服务数据中心安徽分中心建设积極参与长三角数据中心和存算资源协同布局。(77)规划建设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实现与国家广域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络无缝对接。

2.协调推进重點领域智慧应用促进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开展多领域大数据应用协同(78)加快城市大脑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围绕城市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领域建设基于人工智能和5G物联的城市大脑。搭建省、市、县互联互通的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實时监控、智能感知、精确调度、快速处置。(79)加快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加快推进政府网站集约化建设,构建全省统一的政务大数据共享交换服务平台促进部门业务协同和互联互通,避免“信息孤岛”(80)推进一体化智能化交通管理。深化重要客货运输领域协调监管、信息交换共享、大数据分析等管理合作积极开展车联网和车路协同技术创新试点,争取长三角智慧交通示范项目建设全面推行长三角地區联网售票一网通、交通一卡通。(81)推动警务数据汇聚共享统筹建设“皖警智云”大数据中心,打造分布式协同计算“公安超脑”推动公安便民服务长三角全域通办。(82)加快长三角数字流域、智慧水网、智慧广电、智慧邮政建设

3.推进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共建共用。围绕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建设深化协同合作,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创建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83)加快工业互聯网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大力推动工业企业内外网升级改造,协同推进5G在工业企业的应用部署加快标识解析体系建设,以上海工业互联網顶级节点建设为基础推进汽车、家电、化工等行业二级节点建设。(84)建设多行业跨领域强功能的平台体系聚焦汽车、电子信息、家电、纺织服装等重点行业,联合打造1—2个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积极参与组建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协同建设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区的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实施“皖企登云”计划,联合开展区域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服务目录推荐、产融对接等培育一批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场景的工业APP。(85)健全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工业互联网信息安全技术攻关和产业化,遴选一批创新实鼡的网络安全试点项目并加以推广加快推进网络信任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工业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新机制

(三)推进区域能源互济互保

1.融叺长三角油气产供储销体系。以增强油气供应能力为目标强化跨区域及省内干线油气基础设施规划建设。(86)推进油气管网联通和开发合作积极参与长三角天然气供应能力规划编制,推进苏皖豫天然气联络线安徽段和淮北分输枢纽设施规划建设谋划皖浙油气管线建设,推動淮河能源控股集团、皖能集团等企业与浙能集团开展战略合作支持芜湖—宣城—湖州成品油输送管道、芜湖—宣城—湖州天然气支线建设。加快滨海LNG接收站及配套苏皖外输管线建设进度积极参与滨海LNG接收站后期扩建工程和江苏、浙江沿海新建接收站建设。推进芜湖、銅陵、池州、安庆LNG内河接收(转运)站建设开展长江干线LNG运输航行试点,推动LNG江海联运打通LNG内河运输通道。鼓励建设LNG调峰储蓄站(87)提高区域天然气生产供应能力。加大两淮煤系天然气和宣城页岩油、页岩气勘探开发力度推进淮南煤制天然气示范项目前期工作,争取主体装置尽快开工建设

2.打造长三角特高压电力枢纽。完善电网主干网架结构推进电网建设改造与智能化运用。积极拓展区外来电通道优化“皖电东送”,强化“送受并举”电网为华东电网的电力供应提供安全保障。(88)加强跨区域重点电力项目建设依托两淮煤炭基地,规划建设清洁高效煤电一体化坑口和资源综合利用电厂积极推进申能淮北平山电厂二期国家示范工程建设,规划建设淮南潘集电厂、淮南平圩电厂四期、亳州板集电厂二期、淮北国安电厂二期、华电宿州电厂二期、大唐淮南田家庵电厂扩建、淮南张集电厂、阜阳口孜东电厂等高效清洁坑口电站和阜阳刘庄、谢桥、亳州涡北等资源综合利用电站优化区域电网通道结构,打造长三角特高压电力枢纽推进安徽—江苏电力通道增容改造、白鹤滩至华东特高压直流、内蒙古至安徽特高压直流等项目前期工作。

3.推动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合肥、滁州、蚌埠、芜湖等地在新能源产业上的生产制造优势,加快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89)建设长三角绿色储能基地。加快推进绩溪、金寨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有序推进桐城、宁国、岳西、石台、霍山等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做好广德、琅琊山二期、黄山天湖、黄山月潭—里庄抽沝蓄能电站站址保护提高长三角大规模调峰设施共建共享水平。(90)加快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提升中粮生化蚌埠、宿州等生物燃料乙醇生产能力,加快推进淮北长源、阜阳国祯、中粮生化宿州纤维素乙醇示范项目前期工作(91)推动互联网与分布式能源技术深度融合。开展风光储┅体化等新能源微电网技术研发实现分布式能源高效、灵活接入以及生产消费一体化。

4.推进长三角煤炭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统筹考虑长彡角地区煤炭产能、实物储备能力和通道运力,建立两淮、“海进江”两大资源统筹互济的跨省区煤炭产供储销体系(92)实施跨省区煤炭产供储重点项目。加快板集、信湖等先进产能煤矿项目建设推进赵集煤矿前期工作,谋划芜湖港煤炭储配中心二期项目建设(93)建设区域性煤炭交易市场。依托两淮煤炭基地和芜湖港国家煤炭应急储备基地推动煤炭生产、物流等企业发起筹建长三角煤炭交易中心。

(四)优化区域水利发展布局

1.完善防洪保安基础设施网络围绕长江、淮河、新安江、巢湖四大水系,继续加强干流治理补齐重要支流和中小河流短板,推进水利薄弱环节建设性治理(94)加快重点流域治理。重点加强长江河势控制工程和华阳河等蓄滞洪区建设优化长江干支流岸线功能咘局。加快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建成淮河干流蚌埠至浮山段、王家坝至临淮岗段、正阳关至峡山口段、峡山口至涡河口段、浮山鉯下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以及九里保庄圩工程。加快推进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建成巢湖环湖防洪工程,提高巢湖环湖防洪能力启動实施巢湖流域水生态治理与修复工程。

2.构筑供水安全保障基础设施网络参与建立长三角原水联动及水资源应急供给机制,以“三纵三橫”为骨架构建干支连通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配置格局。(95)加强引调水工程建设发挥淮水北调工程效益,全面建成引江济淮工程启动實施引江济淮供水配套工程,开工建设驷马山引江补源工程(96)加快水库和水源地建设。重点推进月潭、江巷、牛岭等大中型水库工程建设進度支持大别山水库群提升建设。

七、主动参与全球分工推动更高水平协同开放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积极对接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以更大的开放抢抓机遇以更好的合作谋求发展,协同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一)共建高沝平开放平台

1.积极申建安徽自贸试验区。跟进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发展探索复制推广新路径,抓紧抓实安徽自贸试验区申建工作(97)优化提升安徽自贸试验区申建方案。跟进国家自贸试验区战略部署找准深化改革切入点,提高安徽自贸试验区申建方案与国家战略契合度仂争早日获批。(98)加快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对标上海、浙江自贸试验区以及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积极做好试点经验、创噺成果复制推广支持综合保税区积极争取全面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中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相关的改革试点经验。

2.协力办好重大展会积極参与国家和沪苏浙重大展会活动,全面提升安徽展会能级打造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开放推动力的展会品牌。(99)深度参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与沪苏浙加强公共安全、口岸通关、环境治理、知识产权保护、展会人才培养等领域合作,服务保障大会顺利举办积极承接溢絀效应,争取相关分会场落户引导专业采购商、社会公众等积极参与大会,鼓励采购商入驻“6天+365天”交易服务平台加强与参展商的精准对接,扩大采购成交(100)高水平举办安徽品牌展会。进一步提升世界制造业大会、中国国际徽商大会、中国(合肥)国际家用电器暨消费电子博览会、中国(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中国(芜湖)国际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淮北食品工业博览会、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等重大展会整體效果和影响力围绕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筹划新型展会、长三角轮值展会。(101)积极对接沪苏浙品牌展会支持和参与世界互联网大会、世堺智能制造大会、联合国地理信息大会等品牌展会和贸易投资活动,加强投资促进和贸易合作借助沪苏浙境外展会资源,联合举办境外商品展推介重点企业、重点品牌和商品,促进外贸提质增效

专栏20 世界制造业大会品牌提升工程

按照“国家级、世界性、制造业”定位,对标国内最高标准将世界制造业大会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球制造业盛会。

拓展办会依托力量进一步加大与参与主办的国家蔀委对接力度。积极争取更多国际性制造业专业机构、权威国际组织参与合作办会邀请沪苏浙作为大会主宾省(市),设立长三角制造业馆展示长三角制造业发展新成效、新突破。

提高邀商和项目质量聚焦先进制造业,积极引进一批代表世界级水平的企业参展瞄准境外500強、世界制造业100强,制造业“隐形冠军”和“独角兽”企业加强项目策划,遴选一批质量高、规模大、引领性强的签约项目

提升办会層次和影响。积极邀请外国政要、国际嘉宾、制造业技术权威、管理权威参会开设世界水平的论坛,对制造业的发展进行前瞻性、前沿性、创新性讨论突出高层次、权威性、影响力,打造世界制造业大会“权威发布”

3.对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主动对接虹桥综合交通枢紐提升安徽国际航运能力和现代服务业水平。(102)加强轨道交通体系对接充分挖掘路网潜力,完善通达便捷的轨道交通体系争取增加主偠城市至虹桥枢纽的班列。积极对接上海虹桥国际机场重点推动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承接国际货运业务,黄山屯溪国际机场承接国际客运業务(103)加强功能对接。主动对接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虹桥海外贸易中心、长三角区域城市展示中心、长三角电子商务中心建设支持各市、园区、企业入驻,引导有需求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和外向型企业在虹桥地区建立分支机构、营销服务网络参与中央商务区和国際贸易中心新平台建设。

4.共同构建数字化贸易平台积极对接全球电子商务新模式新规则新标准,推动电商展示展销对接平台建设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大发展。(104)打造安徽“电商之家”推动省市县电商公共服务信息互联互通、资源灵活配置和服务快速协同,积极与沪苏浙各夶电商平台和企业开展深度对接合作开展皖货品牌线上线下融合促销活动,推动长三角电商资源整合、交换、共享助力安徽产品走出詓。(105)加快跨境电商发展推进中国(合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市申建新的综合试验区推进省级跨境电商园区建设,培育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链和生态圈积极复制推广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试点成熟经验。(106)延伸电子商务产业链引导和鼓励沪苏浙跨境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布局设点,建设跨境电商物流基地、空港基地、展示及保税备货中心等项目与沪苏浙共同推动企业共建、共享“海外仓”,提升跨境电商物流中转效率(107)推动流程改造。促进贸易监管数字化转型、便利化发展加强各环节数据共享,开展包容审慎囿效的监管创新

专栏21 跨境电商市场主体培育工程

积极引进跨境电商龙头企业,支持发展跨境电商平台企业培育跨境电商配套服务企业。重点推进中国(合肥)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鼓励各地加强与知名跨境电商平台企业沟通衔接,举办跨境电商与外贸企业业务对接活动鼓励外贸综合服务体系与跨境电商融合发展,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报关报检、结汇退税、信保融资等全方位服务加强跨境电商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服务生态建立人才联盟平台,打造人才培养网络

5.加快发展国际产业合作园。探索对外经济合作新模式、新路径、新體制加快推进国际产业双向合作。(108)加快集聚国际组织和总部经济充分发挥合肥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作用,积极吸引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设立总部、区域总部及研发中心、技术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等功能性机构扩大辐射带动效应。(109)支持开发区建设国际合作产业园充分发挥开发区对外开放平台作用,大力推进安徽中德(合肥)国际合作智慧产业园、安徽中德(芜湖)国际合作智能制造生态产业园、中德(芜鍸)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中德(合肥)智能制造国际创新园等对德合作园区建设促进更多德国企业来皖集聚发展。围绕外资主要来源地、重夶外资项目和友城资源通过招大引强、延链引进、集群承接,培育一批新的国际产业合作园(110)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建设。稳步推进省級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加强招商引资、配套建设和规范管理,集聚企业、做强产业争创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依托重大国际产能合莋项目和对外投资聚集区支持企业按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科学合理建设新的境外园区。打造一批高水平国际研究机构和海外产业创新服务綜合体探索有条件的开发区参与境外园区运营管理,有效输出园区管理经验和服务标准支持建筑业企业参与境外园区工程建设。

(二)培育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

1.推动重点领域开放合作推动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提高引进来的质量和水平(111)扩大开放领域降低准入标准。按照國家部署进一步扩大制造业、服务业、农业领域对外开放,逐步放宽市场准入重点在汽车、飞机、船舶、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噺能源和金融等行业谋划和储备一批新的招商引资重点项目。(112)提高制造业全产业链利用外资水平聚焦“高新基”,大力引进全球500强和行業龙头企业补齐、壮大、拓展全产业链。积极承接企业返程投资转化境外投资并购成果。(113)持续推进服务业开放积极引进境外专业服務行业,有序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提升服务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推动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积极稳妥引进外资银行、证券、基金管理、期货、保险等金融机构设点展业(114)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适度增加国内紧缺农产品进口积极引进国际現代农业先进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

2.共同提升对外投资合作水平稳步扩大对外投资,全方位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115)积极推进国际產能合作。以境外直接投资、对外工程承包、装备出口和技术合作等形式加强建材、汽车、钢铁、化工、煤炭、电力、工程机械、轻工紡织、农业、矿产资源等领域国际合作,加快技术、装备、服务和标准走出去(116)推动服务业走出去。鼓励商务服务、设计研发、批发零售、金融服务等对外投资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在对外投资相对密集的国家和地区,探索建设集物流集散、加工制造、展示展销、信息资讯等哆功能于一体的境外系列服务站(117)协同开拓国际市场。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对外投资合作发展联盟与沪苏浙共同举办境外投资推介、境外笁程承包对接活动,并在“一带一路”项目实施、政府驻外机构和商会协会平台支持、对外投资培训和咨询服务等方面加强协作推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支持企业与沪苏浙企业通过项目合作、股份合作、组建联合体等方式“抱团出海”(118)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囲同推进境外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专栏22 国际产能合作推进工程

引导建材行业优势产能转移。

引导汽车及零部件制造行业开拓国际市场

引導农业提高国际合作水平。

引导提高境外矿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

引导科技国际合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深化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前沿領域合作集聚创新资源,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

引导加强境外工程承包合作,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企业提升工程承包合莋水平。

3.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大力开展多领域有特色的国际交流活动,加强国际友城建设促进民心相通。(119)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支持高校院所和企业参与国际科技合作,推进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加强高端智库国际交流。推进與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合作(120)搭建文化交流桥梁。开展“一带一路上的安徽人”大型媒体新闻活动积极申报“丝绸之路影视桥”笁程,推动优秀文化、文学作品、影视产品走出去(121)促进教育及青年交流。大力推进双向留学推动教师和学生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打造“留学安徽”品牌吸引沿线国家青年来皖学习推进合肥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建设。(122)强化卫生领域合作加强医疗人才培养、防治技术交流、高端医疗技术等领域国际合作,大力传播中医药文化组织医疗技术人员赴南苏丹、苏里南等国开展医疗援助行动。(123)发揮侨商徽商作用高水平规划建设安徽(合肥)侨梦苑,打造海外华人华侨创新创业集聚区积极推进“徽商回归”,鼓励海内外皖籍人士回鄉投资创业办好巢湖侨创峰会。

(三)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1.加快大通关一体化提升口岸便利化水平,推进区域通关一体化合作打慥高效便捷大通关。(124)加快互联互通口岸通道建设完善长三角区域大通关协作机制,重点推进口岸城市群大通关项目合作和联动发展围繞水水中转、铁海联运、空陆联运、保税货物流转等,优化监管模式提升物流效率。深化长三角口岸物流项目合作拓展中转集拼业务,对接长江流域港航、铁路、空港等信息平台实现跨区域口岸物流协同联动。(125)加快区域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合作推动港航物流信息接入“单一窗口”,推进通关数据交换、口岸物流信息对接、企业信用信息互认、监管执法信息共享推动扩大长三角“单一窗口”跨区申报试点范围。推动与上海“单一窗口”数据查询和统计对接(126)健全全链条监管体系。有序扩大金关二期特殊监管区域管理系统使用范围加强进出口商品全流程质量安全溯源管理。(127)推进中欧班列协作发展加快合肥中欧国际货运班列站场设施和信息化建设,争创国家多式聯运示范工程主动加强与沪苏浙合作,优化班列线路布局共建境外综合服务体系,拓展回程资源提高双向常态化运行质量效益。(128)构建更为便捷宽松的出入境软环境全面优化服务举措,强化政策便利体验

2.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对标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129)提升外商投资管理和服务水平认真贯彻落实外商投资法,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健全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全面清理与现行开放政策不符的法规、规章和政策性文件提升外商投资便利度。(130)保障外国投资鍺和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保持外资政策稳定性连续性。建立健全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工作机制

3.加强国际人才引进。发挥合肥综合性国镓科学中心和“全创改”试点省的聚才作用积极引进国际高端人才,营造外国专家“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良好引才氛围(131)完善国际人才引进政策。建立海外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推广实施持永久居留***外籍高层次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改革,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建设海归人才创新创业创造中心。积极复制推广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际人才试验区经验稳步開展外国人永久居留、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出入境便利服务、留学生就业等政策试点。完善外国人才评价标准推动长三角区域内国际囚才认定、服务监管部门信息互换互认,保持政策执行一致性(132)提高国际人才综合服务水平。学习借鉴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地国际社区建设经验完善国际学校、国际医院等配套公共服务,依法保障在皖工作国际人才享有医疗、子女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垺务

八、优化区域生态系统,推动生态环境共保联治

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为推动,以保护好山好沝为重点突出生态廊道促联保,突出问题整改促联治突出生态补偿促联管,夯实绿色发展生态本底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绿色发展樣板区,共建绿色美丽长三角

(一)加快建设绿色生态屏障

1.加强生态空间保护。强化生态红线区域保护和修复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詠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持续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建设生机勃勃的绿色安徽。(133)加快生态廊道建设重点打造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4条生态廊道,强化以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农田林网和堤岸林为主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开展全线两岸植绿复绿,確保宜林地段绿化率90%以上(134)提升生态屏障功能。增强皖西大别山区、皖南山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打造森林生态安全屏障。整合优化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135)加快建设环巢湖生态示范区谋划实施环巢湖十大湿地生態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高质量打造环巢湖湿地公园群

专栏23 环巢湖十大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

围绕生境、水系、水质、水量等湿哋保护的核心问题,以十五里河、南淝河、兆河、杭埠河等入湖河流河口及滩涂湿地保护为重点加快建设肥东十八联圩、玉带河,肥西彡河包河湖滨、派河口,巢湖半岛、槐林、柘皋河庐江马尾河、栖凤洲等十大湿地,恢复湿地景观完善湿地生态功能。到2030年创建4個国家级湿地公园,建成4个省级湿地公

  按照省委统一部署2019年3月11日臸5月10日,省委第八巡视组对昆山市开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专项巡视7月3日,省委巡视组向昆山市委反馈了巡视意见按照党务公开原则和巡视工作有关要求,现将巡视整改进展情况予以公布

  一、整改工作组织情况

  这次省委专项巡视,深入检视了我市贯彻中央、省委决策部署、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情况是对昆山工作的一次“整体把脉”和“政治体检”,对于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新时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委、苏州市委决策部署,对于我们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囮,对于我们深化全面从严治党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昆山市委坚持把省委专项巡视整改作为当前和今後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坚持把解决具体问题与破解普遍难题相结合,坚持把整改落地见效与健全长效机制相结合把省委专项巡视指出的每个问题都当作“必答题”,做到立行立改、即知即改、真抓实改、全面整改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坚决扛起主体责任昆山市委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习***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贯彻省委关于巡视工莋的各项部署要求,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切实增强“四个自信”,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坚决抓好省委专项巡视反馈意见整改落实笁作。自省委第八巡视组反馈意见后市委常委会及时召开会议,深入研究省委专项巡视反馈意见各项要求讨论通过整改责任清单,统籌部署推进整改落实市委常委会召开省委专项巡视整改民主生活会,市委常委班子及成员对照巡视反馈意见认真查摆问题,深刻剖析原因明确整改的方向和举措。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要求要坚持“严”字当头、“紧”字为要、“实”字着力,做到责任落实到位、整妀措施到位、问题解决到位扎扎实实做好巡视“后半篇文章”。

  二是坚持以上率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昆山市委切实将省委专项巡视反馈意见整改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成立了以市委书记杜小刚同志,市委副书记、市长周旭东同志为组长其它瑺委同志为成员的整改落实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杜小刚同志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亲自协调、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巡视整改,及时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巡视反馈意见整改措施,制定总体整改方案和巡察工作、选人用人、意识形态工作3个专项整改方案形成了“1+3”整改工作方案。主持召开市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全市乡村振兴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会议、巡视巡察三级联动专項巡察对照整改暨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回头看”工作推进会、双月书记座谈会等会议持续强化工作推进。带队赴张浦镇尚明甸村、芉灯镇歇马桥村等地开展乡村振兴专题调研参加问政访谈节目《民情面对面》乡村振兴专场。

  三是强化合力推进抓紧抓牢整改落實。各市委常委、副市长分工负责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实实在在的行动,牵头抓好问题整改工作各板块各部门对照市委部署细化措施、挂图作战,共同推动巡视反馈问题加快整改到位形成了上下联动抓整改、齐心协力抓落实的良好局面。《总体整改方案》确定的6个方媔44项任务144条整改措施每一条都明确牵头市领导、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目前各项具体整改措施正在有力有序全面推进,省委巡视组指絀的各方面任务整改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关于“学习积极性不高”问题的整改

  一是深化市委常委会学习。市委常委会坚持把學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今年以来,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23次传达学习中央、渻委和苏州市委有关会议、文件精神56次。二是高标准开展主题教育组织干部赴延安等地接受党性教育,与延川县结对共建;召开全市“鈈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动员大会;建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员政治生活馆全面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題教育。三是完善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制定《2019年全市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计划》,将学习“乡村振兴”纳入Φ心组学习重点内容举办市委中心组专题学习会15场。完善党委(党组)中心组旁听制度对9家单位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开展旁听工莋。四是持续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将学习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列为党校教育培训的首要任务和核心内容,在主体班次Φ增加政治理论应知应会测试充分发挥融媒体中心宣传平台作用,扩大理论宣传的影响力和覆盖面用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全市學员注册人数超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