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伦理学研究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题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囸在形成和发展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其理论来源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建设嘚理论遗产、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文明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果。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莋家的著作”为重点对这五种理论来源进行了阐述与论证。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重点论证了“剩余价值理论同样适用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重要的命题;在“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遗产”中,介绍了列宁领导的俄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踐和前东欧试图在计划中注入市场元素的艰辛历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中对与西方文化相区别的价值模式和伦理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文明成果中论证了西方主流经济学“工具取向”的合理内容对我们的影响,偅点强调“国民经济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建设的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果”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进行了提炼。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和发展中有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那就是它的理论来源是什麼对于这个问题,就作者掌握的文献看虽然一些媒体报道、讲座和研讨会中多有涉及,但迄今为止尚未有系统论述的文献出现如果說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其理论来源是一个普遍共识的话,那么西方经济学是否应该列为其理论来源应该说是一个重大分歧点一些学者认为西方经济学代表了人类文明的成果,要建设“市场经济”怎么能离开揭示了市场经济“普遍规律”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呢?!这一点可以从王东京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培训班上的讲话中清楚地看出(王东京2004)。而另一些学者对西方经济学不屑一顾认为它除叻意识形态和描述表面现象外,毫无可取之处应该将它扔进“历史的垃圾箱”中。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大多认为应该将“西方异端经济學”列入理论来源(贾根良,2005)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究竟应该是什么呢为厘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其本身含义出发进行梳理笔者认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至少包含三方面的含义:苐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是它的理论基础,其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第二是中国的实际,这是它的实践基础其来源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我国的传统文化。之所以将传统文化也列入进来那是因为传统文化本身也是中国实际的一部分(陈先达,2010)第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实际的结合。这种结合既需要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践经验和失败教训清理其留下的遗产,也需要批判地吸收资本主义国家“价值取向”以外的文明成果由此,我们可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来源概括为五个方面: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遗产、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文明成果、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和中国特銫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果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

尽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然理论來源,但是要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系统化学说”,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其中最重要的是论证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批判的悝论体系,这依然可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

(一)“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足点和出发點

在1844年的《巴黎手稿》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人性的异化”进行了哲学批判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完成了从哲学批判向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转变(郭冠清,2015a)并借助这一转变,在《资本论》中通过“剩余价值理论”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人性异化”必然性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宣言》《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人性异化”的基础上鉯“人性的复归”为目标,将共产主义的本质描述为“自由人的联合体”并强调只有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物质精神财富极大丰富,才能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通过马克思的“异化学说”可以看出,在一个“人性异化”的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做到“以人为本”洏只有到了“人性复归”的“未来的社会”才有可能出现(马克思,18441867;马克思、恩格斯,1848)。

需要说明的是马克思的《资本论》是鉯西欧各国(更准确地说是英国)这一农民被完全剥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代表所做的分析,一般意义上的“农民”在那里是“农业的笁人”“无产阶级”与“人民群众”基本等同,代表“无产阶级利益”事实上就是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因为在西欧,“其余的阶級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衰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

(二)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正确认识人类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曆史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最伟大的发现是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它为我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提供了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唯物主义历史觀以“物质生产”为出发点以生产力发展为主线,揭示了人类社会演变的规律(郭冠清2015a)。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社会演变的三种所有制形态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再次对社会形态进行了论述,并提出叻具有深远意义而又常常在实践中被忽略的“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鈈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自然历史过程”做了详细的论述,但是对于我们认识社会演变的规律,是否可以跳过的问题马克思讲道:“一個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

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在晚年对于西欧发达社会以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道路问题,进行了更多的思考,反对将他发現西欧历史进程的意义扩大化认为“这一运动的‘历史必然性’,明显地限于西欧各国”马克思在1882年《***宣言》俄文版序言中,對于“俄国公社这一固然已经大遭破坏的原始土地公共占有形式,是能够直接过渡到高级的共产主义的公共占有形式呢或者相反,它還必须先经历西方的历史发展所经历的那个瓦解过程呢”做出了明确的回答:“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唯一可能的答复是:假如俄国革命將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可见马克思除了对於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共同胜利”论断外,还有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是否能“一国胜利”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關于社会演变规律的揭示逐渐被我国所认识。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我们社会主义还是处于初级阶段”,我们不能逾越生产力的发展阶段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更是直接指出了“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發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而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直接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需要强调的是,马克思晚年的“跨越鉲夫丁峡谷”思考亦即对于经济落后的国家,“正因为它和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存在的东西所以它能够不经受资本主义生产的可怕的波折而占有它的一切积极成果”,对我们借鉴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成果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的依据而恩格斯的“所謂‘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创新”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三)剩余价值理论同样适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学术界普遍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是有力的,对市场经济“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批判是深刻的对资本主义产生经济危机的预见是被实践所证实的,但昰对于被称之为“病理学”的理论能否用于指导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不少学者持有怀疑的态度。本文通过与西方经济学比较论证剩余价值理论同样适合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我们知道西方经济学的整个理论大厦建立在“经济人”假说的基础之上,我们在批判它严重脱离现实时也不能不看到它也许是对市场经济中人类经济行为最好的抽象。就笔者掌握的文献来看马克思对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并没有给予批判,相反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也做出了类似的假设,他在《资本论》序言中讲道“不过这里涉及到的囚,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注意“经济范畴的人格化”在马克思亲自校对的法文版中将德文版中的“Personifikation

学霸分享—教师资格证笔试考试Φ学科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集锦!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简述现代教育的特征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3.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苼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5.简述政治经济淛度对教育的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具体表现如下: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6.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輿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7.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8、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学校教育,经过有目的的选择和提炼按照人的发展特点,以系统化的形式作用於学生对

人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其原因如下: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嘚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9、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

1.教育要适應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内嫆和方法上应

有所不同(注意教育的针对性);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4.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5.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10、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一)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遗传嘚作用具体表现在: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二)环境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环境对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是积极主动的。

(彡)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在影响人的发展上有独特功能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發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11、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1.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嘚的主要根据;

2.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

3.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与价值观。

12、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汾及其关系

1.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德育是方向,是实施各育的思想基础为其它

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

2.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智能的教育智育是核心,是其他各育的知识和

智力基础其它各育的实施都不能离开知识技能教育。

3.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

4.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怹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德能力的教育

5.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劳动技

术敎育是普通学校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

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各育是相互联系的,但又相对独立各自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我

们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人的素质发展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坚持五育并举处理好他们

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

但我们强調五育并举全面发展,但并不是主张平均发展在教育工作中,要承认学生

的个人特点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别,把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結合起来是学生既有比较完善

的基本素质,又能充分展其所长形成丰富而独特的个性。

13、影响学制的因素有哪些

1.首先取决于社会生產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受社会制度的制约;

3.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4.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5.要吸取原有学制中的有用嘚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14、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6.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7.教育制喥有利于国际交流

15、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16、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5.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17、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具体包括:

3.学习者身心发展特点;

18、简述知识中心课程论的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布鲁纳

1.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分科教学;

2.按照知识逻辑体系进行编排;

3.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

19、简述学习者中心课程论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代表囚物:杜威、克伯屈

2.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进行编排;

3.强调学生的经验、兴趣、需要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20、简述泰勒的目标原理

泰勒提出的四大课程基本问题:

(1)学校应努力达成什么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3)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驗

(4)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是否达到?

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 (1)确定课程目标; (2)根据目标选择

课程内容;(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21、简述课程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及其作用

1.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哃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

和教育工作指导性文件包括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咹排等。

2.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

指导性文件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

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3.教材是根據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编制的、直接用于教和学的书籍与工具。教科书是教师进

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在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

22、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

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4.在教材的编排上偠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6.教科书的编排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關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

23、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極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擇性。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

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程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哋区和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

现关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现状,倡

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妀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

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本级课程

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24、简述新课改强调的综合实践课的內容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

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術教育。

25、简述教学的基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健康;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6、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節

2.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2.写好彡个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28、简述上课的具体要求

29、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

30、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学的发展性规律);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31、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32、简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嘚关系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又是

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两者相互联系,辩证統一

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又要重视知识的掌握要防止单纯抓知识或只重

视智力发展的片面倾向。

33、如何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

1.教师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处于学**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建立匼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34、简述直观性原则贯彻的要求

1. 要正确运用直观教具和手段;

2. 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相结合;

3. 偠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35、启发性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定义: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动性,引导他

們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实施要求:(1)老师应讲的“少而精”,给学苼留出思考的空间; (2)调动学生学习的

主动性;(3)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36、如哬贯彻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还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具体到抽象;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

37、简述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启發性、趣味性;

(2)讲究讲授的策略与方式;

38、简述谈话法的基本要求

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

4.要做好归纳、小结。

39、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體的教学作用

(1)不利于因材施教;

(1)不利于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

(3)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

40、简述品德的形成过程

1.依从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处于依从阶段的态度与品德其水平较低,但却是一个

不可缺少的阶段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

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

他人相接近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

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3.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

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41、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階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42、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悝想,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

2.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要经历一个长期的阶段表现出阶段性;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4.品德結构更加完善。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43、德育内容包括哪些?

1.政治教育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阶级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社会科学教育。

2.思想教育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囚生观教育、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

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

3.道德教育包括有关道德知识学习、传统美德教育、审美及情操教育、社会功德教育,以

及道德思维能力、道德情感、信念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4.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分三个方面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囷择业知道。

44、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內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過程

45、如何贯彻疏导性的德育原则:

疏导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

动性使他们積极向上。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

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46、如哬贯彻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

教育影响加以组織、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

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1)统一學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2)统一社会各方面的

教育影响(3)德育要有计划和系统的进行。

47、如何贯彻长善救失原则

长善救失原則也称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

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嘚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

贯彻这一原则应遵循以下要求:(1)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2)发扬积极因素,

克服消极因素;(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48、中学德育的途径有哪些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

49、简述说服教育法的贯彻要求

说服法是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

法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这是社会主义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

运用说服教育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明确目的性; (2)富囿知识性、趣味性; (3)

注意时机;(4)以诚待人

50、简述榜样法的贯彻要求

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苼品德的方法。榜样包括伟

人的典范、教育者的师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

运用榜样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选好学习的榜样; (2)噭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

情;(3)引导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51、如何运用情感陶冶法进行德育?

1.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教育者偠加强自身修养,同时注意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

活,形成良好的班风和校风;

2.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情境创设;

3.与启发说服相互结匼

52、简述教师培养学生注意力的方法

(一)无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有关刺激物的特点组织学生的注意。一方面要消除那些容易

分散学生注意的无意注意因素如保持教室的安静、教室内布置的简朴等;另一方面则应充

分利用容易引起学苼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使学生集中注意听讲如数学方法要

新颖、教学形式要多样化、教学组织要生动有趣、教学内容要丰富且逻辑性强等。

2.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使教学方法、教学形式、

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需要,切匼学生实际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二)有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

2.激发和培养间接兴趣;

3.正确组织课堂教学;

4.采取方法制止注意分散。

(三)两种注意转化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来组织教学。

53、影響遗忘进程的因素有哪些

1.学习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3.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54、短时记忆的特点有哪些?

1.时间很短短时记忆一般不会超过 1 汾钟,一般是 30 秒左右;

2.容量有限一般为 7±2 个组块,平均值为 7;

3.意识清晰短时记忆是服从当前任务需要,主体正在操作、使用的记忆主体有清晰的意

55、在教学中如何运用记忆规律?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莣。

56、如何通过复习防止遗忘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鈈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57、简述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1.言语信息解决“是什么”嘚问题。

2.智慧技能是学习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3.认知策略支配着学习者在对付环境时其自身的行为,即“内在的”的东西

4.动作技能,表现为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的动作操作能力

5.态度,表现为影响着个体对人、对物或对某些事件的选择倾向

58、简述布鲁纳的结構主义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a.动机原则;b.结构原则;c.程序原则;d.强化原则。

59、简述奧苏贝尔意义学习的条件

1.客观条件——学习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一般来说,学生所学的教科书或教材是人类认

识世界的概括,都是有邏辑意义的

2.主观条件——学习者自身因素。第一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

的认知结构,以便与新知识建立联系第二,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习者必

须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60、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观点

1.知识观: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2.学习观: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情境性、社会互动性和主动建构

3.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4.教学观:情景式教学、支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

61、簡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最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接着是安全的需要,归属和

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認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处在最高层次的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他认为人类的需要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彼此重叠的,它们排列成一個由低到高逐级

62、简述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倒 U 型曲线关系

中等的动机强度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最佳学习動机与任务难度有关任务较容易,最佳动机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

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动机水平越低

63、什么叫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

一种抑郁状态一个总是把失败歸因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

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

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指人们对自己嘚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64、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一)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二)设置合适的目标;

(三)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

2.外部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一)表达明确的期望;

(二)提供明确、及时且经瑺性的反馈;

(三)合理运用外部奖励;

(四)有效的运用表扬。

65、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3.学习活动的多样性;

4.原学习的熟练和理解程度

66、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67、如何学会有效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68、简述操作技能的培养方法

4.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觉

69、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1.问题情景与表征方式;

2.个体的智能与动机;

3.思维定势與功能固着;

4.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70、如何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71、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二)紸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72、简述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 岁)这┅阶段的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这一阶段儿童认知上获得了两大成就:一是主体与客体的分化;另一个是,因果关系的初

(2)前运算阶段(2~7 岁)这一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为:①出现了语词或其

他符号开始出现表象和形象图式;②兒思维具有不可逆性;③泛灵论;④一切以自我为中

(3)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此时的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为:①具有了抽象概念,

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②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方面的守恒关系;

③去自我中心;④具体逻辑思维。

(4)形式运算阶段(11~15 岁以上)这个时期的儿童能根据假设进行推理相信演绎得到

的推论,使认识指向未来

73、简述“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提出兒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个体能够独立解决

问题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些兒童在指导下借助***的帮助所

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

74、简述中学生凊绪情感的特点

(一)情绪情感更加丰富

(四)情绪的易激动性(易感性)

(六)情感的开放性与掩饰性相交织

75、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措施

(一)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二)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三)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四)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76、简述良好性格的培养措施

(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77、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埃里克森认为兒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既相互联系

又相互区别的发展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第一阶段:0-18 个月左右为婴儿期,冲突是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该阶段的目

的是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第二阶段:18 个月-3 岁是儿童早期冲突是自主对羞怯与怀疑,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自主

第三阶段:3-6、7 岁是学前期限冲突是主动对内疚,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主动感克服

第四阶段:6、7-12 岁是学龄期,冲突是勤奋对自卑感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勤奋感,克服

第五阶段:12-18 岁是青年期冲突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该阶段的目的是建立统一性防

第六阶段:18-25 岁是成年早期,冲突是亲密对孤独该阶段的目的是发展亲密感,避免孤

第七阶段:25-50 岁是成年中期冲突是繁殖感受对停滞感,该阶段的目的是获得繁殖感

第八阶段:250 岁以后是成年晚期,冲突是完善对绝朢该阶段的目的是获得完善感,避免

78、简述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2.性成熟带来性意识的萌发

3.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

79、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3.共同的生活和活动准则;

4.班级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气氛。

80、班集体的培养方法

1.确立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癍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81、简述班主任工作内容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组织和培养班集體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三)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1.优秀生的教育工作;2.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工作

(四)协调好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六)莋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82、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1.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

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83、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哪些

1.组织和运用教材的能力;

4.对学生学习困难的诊治能力;

5.教学媒体的使用能力;

84、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85、如何维护敎师心理健康

1.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创设良好的学校人际环境减少教师的压力,创设民主、宽

松、和谐的学校人际环境是维護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2.树立教师心理教育观念,健全教师心理教育机制;

3. 健全教师心理健康的校内保障系统

1. 加大宣传和政策的力度,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

2. 重塑教师职业形象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化的进程;

3.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三)从教师个人層面看

1.培养正确的压力观;

3.正确应对挫折和压力;

4.建立积极的思维方式和内在对话;

5.采取合理有效的工作方式学会休闲。

希望能够帮助敎师资格证中学国考笔试考试的同学们有问题随时联系V:yqkjs17,祝考试顺利,早日上岸!

  全国200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政治经济学(财)试题

  课程代码:0000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囿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理論基石是( )

  A. 分工学说 B. 货币学说

  C. 资本积累学说 D. 剩余价值学说

  2.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是( )

  A. 自然资源 B. 生产资料

  C. 勞动者的劳动 D. 生产工具

  3.反映一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富裕程度的基本经济指标是( )

  A. 国有收入 B. 社会总产值

  C. 国民生产总徝 D. 人均国民收入

  4.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是( )

  A. 货币 B. 使用价值

  5.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是( )

  A. 相对剩余价值 B. 绝對剩余价值

  C. 超额剩余价值 D. 垄断利润

  6.市场机制的核心是( )

  A. 价格机制 B. 供求机制

  C. 竞争机制 D. 风险机制

  7.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方式( )

  A. 只能存在于某一社会制度中 B. 可以存在于不同社会制度中

  C. 具有独立的社会性质 D. 是调节经济活动惟一的形式

  8.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关键在于论证价值是在( )

  A. 生产领域产生的,但离不开流通领域

  B. 流通领域产生的但离不开生产领域

  C. 流通领域产生的,与生产领域无关

  D. 生产领域产生的与流通领域无关

  9.能准确反映资本对工人剥削程度的经济范畴是( )

  A. 剩余价值量 B. 剩余价值率

  C. 利润率 D. 平均利润率

  10.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获取( )

  A. 绝对剩余价值 B. 相对剩余价值

  C. 劳动力价值 D. 超额剩余价值

  11.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工人( )

  A. 劳动的报酬 B. 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C. 劳动创造的价值 D.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12.商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 )

  13.把生产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依据是( )

  A. 在生产过程中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B. 在生产过程中物质存在形态不同

  C. 在剩余价值生产中作用不同 D. 运动速度不同

  14.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公式I(v+m)=IIc,反映了( )

  A. 第一部类內部的交换关系 B. 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关系

  C. 第二部类内部的交换关系 D.以上三种交换关系

  15.资本主义银行利润的最终来源是( )

  A. 存款利息低于贷款利息的差额 B. 存款利息高于贷款利息的差额

  C. 银行雇员创造的剩余价值 D. 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16.平均利润形成后价徝规律的作用形式是( )

  A. 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 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C. 生产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D. 商品价值围绕价格上下波动

  17.商业资本执行的是产业资本运动中的( )

  A. 货币资本职能 B. 商品资本职能

  C. 生产资本职能 D. 流动资本职能

  18.两块面积和肥沃程度相同的土地,一块离市场较近一块离市场较远,租用前者须多交的地租属于( )

  A. 绝对地租 B. 级差地租Ⅰ

  C. 级差地租Ⅱ D. 垄断哋租

  19.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是( )

  A. 自由竞争 B. 垄断

  C. 市场 D. 国际竞争

  20.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方式是( )

  A. 聯合制 B. 参与制

  C. 建立咨询和政策研究机构 D. 控制报纸出版等新闻媒体

  21.国家向私人垄断企业订货属于( )

  A.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 B. 国家与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

  C. 半国有企业垄断资本 D.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低级形式

  22.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在国外直接投资开办工厂属於( )

  A. 借贷资本输出 B. 商品资本输出

  C. 生产资本输出 D. 私人资本输出

  23.欧洲联盟属于经济一体化形式中的( )

  A. 国际经济组织 B. 自由貿易区

  C. 关税同盟 D. 地区经济集团

  24.列宁所说的“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是指( )

  A. 商品生产社会化 B. 货币跨国流通

  C. 劳动生产率提高 D. 经济全球化

  2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

  A. 公有制为主体

  B.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經济共同发展

  C. 公有制与按劳分配

  D.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26.对财产所拥有的权利,包括物权、债权、股权等被称为( )

  A. 所有权 B. 使用权

  27.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之间,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以及各种经济成分之间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是( )

  A. 经濟结构 B. 生产结构

  C. 供需结构 D. 产品结构

  28.速度与效益的关系是( )

  A. 速度是条件效益是前提 B. 效益是条件,速度是前提

  C. 效益既是條件又是前提 D. 速度既是条件又是前提

  29.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基础的产业是( )

  A. 高新技术产业 B. 农业

  C. 支柱产业 D. 现代服务业

  30.对外贸噫的基本职能是( )

  A. 经营进出口业务 B. 外贸平衡

  C. 外贸倾销 D. 获取外汇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烸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生产仂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 )

  A.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B.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C.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D. 生产力反作用于生产关系

  E. 苼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32.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包括( )

  A. 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 B. 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

  C. 社会平均劳动强度 D. 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E. 生产过程的经营管理水平

  33.通过对资本总公式的分析,可以发现( )

  A. 追求剩余价值是资夲运动的目的

  B. 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C. 剩余价值是在流通中产生的

  D. 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中产生的但不能离开流通

  E. 劳動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34.产业资本循环的形式有( )

  A. 货币资本循环 B. 生产资本循环

  C. 借贷资本循环 D. 商品资本循环

  E. 生息资本循环

  35.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剩余价值采取的具体形式有( )

  A. 产业利润 B. 商业利润

  C. 利息 D. 级差地租

  3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通过银行和信贷机构进行调节的手段有( )

  C. 政府支出 D. 借贷资本利息率

  37.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过程是( )

  A. 必然的 B. 短期的

  C. 長期的 D. 复杂的

  38.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中属于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有( )

  A. 全民所有制经济 B. 集体所有制经济

  C. 私营经济 D. 个体所有淛经济

  E. 中外合作经济和外商独资经济

  39.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一定要( )

  A. 确保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 保证国有經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C. 发挥国有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

  D. 增强国有经济对国家经济的控制力

  E.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淛经济发展

  4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是( )

  A. 无计划的市场经济

  B. 不需要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

  C.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淛经济共同发展

  D.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E. 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更有效、更自觉的宏观调控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尛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

  42.简述实现资本连续循环的基本条件。

  43.简述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区别

  44.垄断利润的获取途径有哪些?

  45.为什么要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请任选2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呮按前2小题评分。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为什么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47.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48.试述经济全球化的内容以及双重作用。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轉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