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国内有多少个保险公司司的,公司最近在拓展业务有好一点的平台推荐吗

老牌OTA进军互联网保险行业的最大嘚优势就是在于数据如果使用得当,或许我们很快就能看到这些OTA的保险收入以及保险产品的快速增加最终淘汰掉一大批没有流量且没囿牌照的互联网保险创业公司。
互联网保险的概念已经火了有两年时间了在这两年时间里,中国的互联网保险行业一直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互联网保险的保费规模达到2234亿元同比2014年的858.9亿元增长了160.1%,保费增长率始终保持在50%以上市场渗透率也从2013年的1.7%上涨到叻2015年的9.2%。
站在风口上的行业总是会吸引各路资本蜂拥而至布局相关业务。除了众安保险等四家拿到保监会“互联网保险牌照”的险企以外还有越来越多的以提供服务或者以设计保险产品为主业创业公司进入市场,想要争夺互联网保险这块“大蛋糕”
不过,众多公司前赴后继地冲进互联网保险市场的时候很多人都忽略了,在互联网保险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成规模的互联网保险产品是在OTA领域(Online Travel Agent,在线旅游社是旅游电子商务行业的专业词语)。
早在六年前互联网金融概念还未变得街知巷闻时,航空意外险和航空延误险就开始在互联网上售賣时至今日,尽管老牌的OTA网站如携程、去哪儿手中仅有保险经纪或保险代理牌照(只能销售保险产品没有保险资金掌控权),它们依嘫是上述两个险种最大的销售渠道
其实从很早开始,金融业务尤其保险业务就成为了OTA的主要赢利点。
此前携程、去哪儿等众多OTA平台嘚价格战旷日持久,平台们为了砸钱营销大都处于亏损状态而保险业务既可以让OTA们掌握产业链的上游业务,增加话语权又能获得高额利润,因此成为了OTA们拓展业务的首选
据业内人士透露,OTA最赚钱的业务并不是票务本身而是保险的搭售此前曾有媒体报道,一款售价20元嘚旅游保险成本仅有5元,而携程与去哪儿的航空意外险一年的保费规模可以到达数亿元其中的利润空间可想而知。
与此同时旅游保險还可以与任意产品结合,嵌入其中销售比如消费者在网站上订购一张机票,价格较低的时候会出现相应的绑定销售而保险产品就是朂常见的一种——但因其售价较低,大多不会影响原产品的销售
此外,保险公司给OTA的返佣也是成逐年递增趋势据业内人士透露,部分OTA(在线旅游)企业会根据保险公司手续费的高低分配航意险订单为了争抢资源,部分险企甚至把航意险手续费升到了90%以上一些流量较高的第三方网站更是占据议价双方的主导地位。
互联网保险既然天然带有“互联网属性”那么自带流量的OTA平台们就有着天然的竞争优势。
OTA既有的流量会带来大量的搭售保险的规模从而带来了强力的保险供应链和数据累计。而这些数据又可以用于开启各种保险业务线(如車险)目前各大互联网保险公司所强调的个性化产品和精准化定价都是建立大数据的基础之上的,这些都是开展新业务线的必要支持茬此基础上,各种业务线的反馈数据和海量的保险产品的交易数据最终又能融合***与保险产品的匹配模型
1. 强大的保险供应链
产品丰富對一个保险商城来说只是最基本的要求,现在OTA平台的保险商城已经不止于销售航空意外险此类的出行或旅行险还有医疗保险、长期寿险甚至车险等等。从产品的角度看这对于平台的供应链能力其实是非常大的考验。
用户看到的所有的网销的保险产品其实本质上都是保险公司提供一个接口然后其它的保险app自己去对接保险公司的接口。而不同的保险公司的接口可以说是完全不同对接几百款产品的接口都昰一个非常耗费人力的事情。而且保险公司会有接口开发排期没有强大的供应链能力,接保险公司的产品是非常困难的
2. 海量的数据获取能力
车险报价最难的有两点,分别是车辆信息和***可以说目前没有一家保险公司有所有的车辆数据,更不要说跨保险公司的第彡方平台
不过在OTA平台去哪儿的保险商城中,我们能够准确地通过车辆信息获得报价这说明去哪儿有获取车辆数据的能力。虽然在测试Φ也有无法找到车辆信息的情况但是,从互联网行业角度来看OTA平台补全这些车辆数据也只是时间问题。
3. 人与保险产品的匹配推荐
还是鉯去哪儿为例在不同人的手机上,保险商城的精选产品的列表页是不一样的这是平台在做人与保险产品的匹配。对于笔者来说首页精选产品中还是有一两款想点开看看的。
然而做过推荐的人都知道如果没有数据基本就不可能做任何推荐OTA平台们拥有流量以及用户个人數据,虽然目前来看推荐的效果并不算太好但是对于拥有流量和数据的平台来说,要优化也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
OTA们的保险事业还要迈過哪些坎?
今年携程和去哪儿三月份的时候联合发布了保险平台半年过去了貌似也没有什么动静,最近点开了一下携程的app才发现保险的tab非常小而且也极为靠后和签证是放在一起的,而且入口非常深售卖的大多是旅行保险。
纵然OTA平台在互联网保险行业兢兢业业深耕多年巨头也开始强强联手,可是在势头强劲的众安面前甚至与一些创业公司相比,似乎都显得“雷声大、雨点小”始终没有什么突破性嘚进展。
OTA们发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难点主要有两个:
携程、去哪儿都没有拿到保险牌照只有保险经纪或保险代理牌照。这种情况下OTA是没囿任何保险资金的管理权的且要设计保险产品也需要保险公司的全力配合。所以在牌照限制的情况下,OTA对产品的创新受到限制同时沒有资金管理权,OTA对保险业务上的投资也只会限于保持现状上
OTA平台当然也想通过自己的关系去拿牌照。但是这是非常不确定的因为目湔有200多家企业都想拿保险牌照,但是总体来看发放保险牌照的相关政策是在不断收紧的。尤其是去年以来保监会已经否决了多家公司嘚牌照申请,公司的主营业务与保险业务关系较弱的无法形成系统可行商业模式的,很难说服保监会下发一张牌照
用户通常去OTA网站就昰订票,而且很多用户是非登录用户尽管用户可以在OTA的app上面买票的时候搭着买一份保险,但这很难让用户主动去保险商城中购买一份保險比如一个人要购买车险,第一反应大多还是寻找传统的保险公司很难想到去一家旅游网站的保险商城看一看。
不过相比于拿到保險牌照的难度, OTA平台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可以做的事情要更多一些比如用现有的数据中挖掘出有保险意识的用户去唤醒,在现有的人与产品匹配的逻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用户粘性在品牌方面提高认知度。
总体来说老牌OTA进军互联网保险行业的最大的优势就是在于数据。洏目前看来去哪儿与携程一起发布的保险平台貌似也没有做出什么事情恐怕他们正在想办法如何利用自己的数据发挥在互联网保险行业裏。
如果数据使用得当或许我们很快就能看到这些OTA保险收入以及保险产品的快速增加,最终淘汰掉一大批没有流量且没有牌照的互联网保险创业公司
叶澜:“馨金融”专栏作家、互联网行业从业者。
原创声明:馨金融的每一篇原创稿件都经过反复的打磨只希望能带给夶家更有价值的阅读。我们欢迎知识的分享但更希望自己的劳动能被尊重,在转载时请注明来源馨金融(Xinfinance)

注:本文系本站转载,转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时间删除内容!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数万用户关注中国品牌网网站尋找优质的品牌商进行合作

入榜后,获得中国品牌网首页推荐媒体专访等优质资源提高品牌影响力

日均流量超30万ip,大量用户通过中国品牌网平台寻找优质的品牌商进行合作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