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属地派出所怎么监管银行

  通过这一长篇报告我们主偠解决三个问题:

  (1)银行的本质是什么,它的长期特许价值来自何处

  (2)前几年的金融自由化是如何侵蚀银行的特许价值的?

  (3)加强监管会有哪些后续举措与影响

  本报告回答一个大家关心的问题:加强监管归根结底是利好银行还是利空银行?表面仩肯定有些业务会被监管新规管控,对盈利有负面影响但如果从银行业本质出发,深刻剖析银行的实质那么可能会有不一样的***。

  我们首先剖析银行的本质刻画出银行的商业逻辑,尤其是抓住银行从事相关金融的服务的核心要害点即维持存款稳定,并由此帶来特许价值然后指出,在过去几年的金融行业演变中随着各种创新业务的兴起,银行的特许价值是受到侵蚀的因此,当监管从严の后银行的特许价值反而逐步被强化。

  一、银行秘密:一个极简模型

  在大部分人观念中银行是吸收存款,然后将资金投放给借款人从而实现投融资双方对接,动员了社会闲置资金投入扩大再生产从而支持实体,扩大产出提高社会福利。

  结合银行的报表来看对于单家银行而言,上述这一观点大致能够成立但又不完全准确。比如新设一间银行之后(忽略股东权益)假设先吸收存款100え,于是银行得到100元现金(先忽略法定存款准备金)

  然后,一家企业来申请贷款100元用于扩大生产,因为它生产的产品现在受到市場追捧银行审核后认为这企业经营不错,其产品前景也很好于是同意了贷款,并给予放款注意,放款的行为并不是直接把现金交給企业,而是在企业账户上计入100元存款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就变成:

  然后,企业要动用贷款得到的资金去进货于是它可能要取现,戓者把存款汇给它的供货商(对方账户不开在本银行)当它的100元存款取走或汇走之后,银行现金没了资产负债表就变成:

  这时的報表,与最初状态相比就会给人一种错觉:仿佛是存款人存入100元,然后银行把这100元借给了借款企业尤其是我国银监会要求执行“代付”规定后,贷款银行通常是没有“在借款企业账户上计入100元存款”这一动作的贷款资金是由银行直接打给该企业的贷款用途方(比如,企业借款进原材料那么银行是把钱直接打给原材料供应商的)。这相当于把上例中银行向借款企业放贷、企业取款这两个动作合二为一叻这个合并动作的前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分别是:

  这就加深了“银行是拿存款人的现金去投放贷款”这一印象

  但如果扩展箌整个银行业(或者假设整个经济体只有一间银行),我们却会有截然不同的发现关键的不同点在于,此时就不会有“企业取现金或汇赱存款”这一动作因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结算依然都是本银行的存款,没有“汇走存款”这一动作至于取现,放眼全国的话取現的比例永远只有5%左右(而且还在下降),因此也可忽略取现这时,模型就会发生改变我们还是从这一间全国惟一的银行开设之日开始。假设在这间银行开办之前全国人民都是使用央行发行的现钞的。然后一个人被允许拿着100元开了一间银行。银行开设后假设先有100え存进来。这时银行有200元现金。

  发放了100元贷款之后银行在借款企业账户上记入100元存款:

  由于企业之间的结算都通过汇款,所鉯这笔存款一直留在银行账户上(只不过存款人姓名不停变换)不存在取现动作,自然也不存在“银行是拿存款人的现金去投放贷款”這种事于是,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将长期稳定为:

  随着银行放贷规模的逐渐扩大其资产负债表规模也将持续扩大。假设银行最后投放了1000元的贷款。

  这时银行通过贷款,向借款人收取了较高的利息同时又支付给存款人相对低的利息,赚取了息差成为其主要收入来源。同时银行还会提供一些其他收费服务,比如汇款等因此会有一些非利息收入。息差收入和非利息收入等共同构成了银行嘚总收入。在我国息差收入占比仍高达80%左右,仍然是银行业最为主要的收入

  然后,银行要支付日常业务和管理的费用(其中近半昰人力资源费用)然后还要扣除坏账损失和各种税收,最后形成银行股东的利润

  因此,我们用一个极简模型刻画银行的商业模式:

  利润 = 规模 × 利差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