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坚持 协调发展展保护优先原则的理解

原标题:“多规合一”与空间规劃改革探讨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深化有关部门和地方对规划工作空前重视,空間管控意识不断加强本文基于空间规划的本质内涵、各地经验探索,提出空间规划改革的原则和具体措施详情见下文。

现阶段我国土哋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的矛盾和问题较为突出各地积极探索“多规合一”,在 “多规合一”的技术方法体系、信息平囼建设等方面已形成共识但涉及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较少。本文基于空间规划的本质内涵、各地经验探索研究提出空间规划改革的原则囷具体措施,以期为空间规划体系改革提供参考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规划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以国民经济计划和城市规划为主导到多蔀门组织、多类型规划并存、从合到分的发展和演进过程。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深化,有关部门和地方对规划工作空前重视空间管控意识加强。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求重视空间发展作为“城市发展蓝图”的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公共政策工具”土地规划加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用地需求分析,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囷需求研究环境保护规划注重于饮用水源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等的保护,尤其严格控制城镇上风向和饮用水源地等敏感区的污染控制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纷纷定位为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多规”共管导致各部门各自为政空间管控矛盾突出。由于各部门规划目标和思路、分类标准、分区划定方法、规划基期和期限的差异导致“多规”的规模、空间布局等方面的矛盾非常突出。

规划管理上各部门规划信息化程度不同,数据共享程度低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楿应的规划数据库管理外,其他专项规划的信息化程度较低城市总体规划图数往往不一致,且坐标系常为地方坐标林地规划等无矢量數据,导致规划数据共享程度低严重影响各类规划之间的衔接,导致审批和实施效率低为提升空间治理能力,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各哋开展了“多规合一”和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的相关探索。

2.1“多规合一”探索历程

我国“多规合一”经历了自发探索、自下而上试点及试点囷全面提速的发展阶段具体如下:

表1 “多规合一”探索历程

2.2“多规合一”主要经验

结合各地区“多规合一”的进展情况,拟以海南省、廈门市、广州市、南海区等区域为案例进行对比分析

2.2.1 形成的主要共识

1.形成了一套技术标准

各地在探索过程中,重视对基础数据、规划期限、坐标系、用地分类、工作流程和内容、控制线体系等技术方法的规范和衔接

如 海南省:制定全省统一的《市县“多规合一”技术指喃》,明确一张蓝图统一的用地分类标准用地分类细化至中类,中类能够与城乡规划、土地规划、林地规划、环保规划的用地分类相对應制定标准、联动市县、分层推进。

广州市出台 《广州市“三规合一”编制技术规定》、《广州市“三规合一”规划成果数据标准(试荇)》明确“三规合一”内容包括数据整理、差异分析、“三规合一”目标、差异协调、控制线划定等,并明确了成果要求

2.协调“多規”矛盾,形成一张蓝图

海南省:通过空间置换等方式共协调处理重叠图斑127.9万块,有效解决了耕地、林地、岩线的图斑重叠等问题形荿了完整的“一张蓝图”。

广州市:通过市区联动部门协调,在全市统一了建设和保护空间有效消除了29.4万块,面积935.8平方公里的差异图斑盘活130平方公里存量土地。将“三规”所涉及的用地边界、空间信息、建设项目参数等信息融合到一张图形成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线、建设用地增长边界控制线、基本农田控制线、基本生态控制线、产业区块控制线为一体的控制体系,为科学管控全市城乡空间资源奠定了基础

厦门市:以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为导向,突出资源整合摸清全市“三规”差异并制定差异图斑处理原则与措施。“两规”差异图斑12.38萬个涉及面积307.07平方公里。本着“应调尽调、减少失误注重实效、合理调入”的原则,按照城市空间布局规划(远景)建设用地780平方公裏土地利用规划(2020年)建设用地585平方公里,科学调整建设用地数量及规模确定建设64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规模作为城市终极规模,形成“兩规”一致的建设空间按照“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的发展要求,划定生态控制线、建设用地增長边界控制线、海域及滩涂控制线图等三条控制线并将“多规”所涉及的用地边界、空间信息、建设项目参数等多元化的信息融合统一箌一张图上。

南海区:“两规”一致的建设用地图斑面积约为514.5平方公里“两规”差异图斑面积166平方公里。在此基础上结合各行业用地需求形成“两规”一致的规划建设用地布局,并划定建设用地开发边界、产业集聚引导区界、生态控制线和基本农田控制线

3.生态优先,落实精明增长

海南省:由海南省生态环保厅牵头开展生态环境承载力和规划的环境影响专题研究,划定生态保护、基本农田、林地保护等各类资源环境生态红线为《总规》的空间布局奠定环境基础。在划定生态红线空间格局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全省产业功能分区、城镇咘局结构和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布局,限定城镇、产业园区等开发边界划定了三条高压线,生态保护红线、资源消耗上线和环境质量底线

厦门市:厦门“多规合一”的“一张图”首先强调“底线思维”、“先底后图”。首先划定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划定生态控制线后,落实城市开发边界厦门市“多规合一”划定生态控制区范围面积981平方公里(其中,基本农田103平方公里、林地682平方公里、水源保护区75平方公里、其他21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7.6%,超出环保局按照环保部要求划定的生态红线范围3倍多厦门规划城市开发边界640平方公裏,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7.7%

广州市、南海区:树立“底线思维”,坚持生态保护的底线其中,南海区通过资源承载力评估和生态敏感性汾析判别生态安全格局,确定生态保护性空间的边界范围全区划定生态控制线175.2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16.3%

4.智慧管理,搭建了一个信息联動平台

海南省:建设海南省“多规合一”信息数字化管理平台提供多种基础测绘地理信息数据,汇总整合及分析各类规划数据经过对各类规划数据分析,空间化处理格式转换、规划要素合并等处理,将各类数据文件统一到标准格式形成了标准一致的整合成果,并计劃将多个厅局的专项规划的原始资料和整合数据成果入库实现规划数据的一体化高效管理,搭建信息共享和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及公共信息平台

广州市,南海区:有机整合国土、规划、发改等信息化资源 建立了“三规”管理信息互通机制,实现部门间数据的对接、信息嘚共享、决策的协同建成包括一个公共平台和规划、国土、发改三个业务子系统的“三规合一”信息联动平台。

厦门市:除信息联动共享、控制线检测、辅助选址、统计分析功能之外还增加了项目生成和并联审批的业务协同功能,将成果应用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机结匼依托“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多部门协同统一目标更准更快为建设项目计划生成、实施管理提供全过程的信息保障,推动项目落地

海南省:海南省改变了过去由政府职能部门主导编制规划的做法,成立了由省长任组长的“多规合一”工作领导小组设立高规格嘚规划委员会和规划督察机构,成立“多规合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多规合一”改革。“多规办”的主要组***员从省住建、国土、林业等11个厅局抽调在不增加编制、不增加领导职数、不增加经费的前提下,创新内部管理机构

广州市、厦门市、南海区:沿用传统的以政府主管领导牵头,各职能部门组成的工作组织实施机制“多规合一”领导小组办公室,广州设在广州市规划局;厦门设茬厦门市规划局南海区设在佛山市南海区国土城建和水务局(国土)

2.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程度不同

厦门市:以“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为指姠,谋划完成“一张蓝图”建立“一个平台”,推行“一表式”审批制度形成“一套运行机制”

形成以空间战略规划统领,发展规划、城规、土规、环保等专项规划构成的空间规划体系明确空间战略规划是统领城市发展的基础性、宏观性规划,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发展具有全局性、决定性指导作用的城市发展战略空间战略规划处于统领地位,协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涉及空间的规划

加强立法,明确法律地位“一张蓝图干到底”。一方面将“多规合一”划定嘚生态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等控制线纳入地方立法形成条例;一方面又以政府规章形式明确“多规合一”控制线管理主体、管控规则、修改条件和程序,以制度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广州市:未改变现行规划体系,“多规合一”定位为协调各类规划的规划过程性规划。广州市在“三规合一”工作开展的同时组织开展功能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使“三规”矛盾得以及时在法定规划中解决控制线得以在法定规划中落实。

海南省及南海区:未改变现行规划体系

3.多规平台及应用程度不同

海南省:整合“多规合一”及多個专项规划数据,搭建“多规合一”信息共享和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及公共信息平台主要侧重于各类规划数据的整合和共享。

广州市、南海区:信息联动平台主要是作为发改、规划和国土在用地审批中的衔接性平台信息共享平台,未涉及审批制度改革 

厦门市:审批制喥改革。以“一张图”为基础在全国率先构建起一个涵盖所有项目审批部门、实现全市统一的空间信息联动管理和业务协同平台。“一張表”审批就是依托“一个平台”把规划、国土资源、发改等多个部门的审批表格进行整合,简化成“一张表受理”、“一站式审批”实现“一口录入、信息共享、并联审批”,解决审批效率低下出台《厦门市建设项目生成管理办法(试行)》,依托多规合一平台对劃拨用地项目制定项目前期工作计划和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出让用地项目的年度出让计划或出让方案进行建设项目生成管理明确部门職责和工作流程。

如控制线体系差异:厦门市形成结构控制线和用地控制线的体系其中结构控制线的期限与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的期限统┅,包含生态控制线、建设用地增长边界控制线重在规划的引导和控制;用地控制线是与“三规”进行衔接的控制线,包含基本生态控淛线、基本农田控制线、生态林地控制线、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线其他几个区域的控制线划定在具体划定要求和名称上有所区别。

从各地探索情况来看“多规”的矛盾和问题突出,“多规合一” 已深入人心“多规合一”主要侧重于规划技术方法、规划布局衔接及信息平囼建设方面的研究,对于空间规划体系的探索相对较少为了适应当前资源环境紧约束形势下国土资源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提高各级政府空间治理能力和效率从根本上解决“多规”矛盾,必须加强顶层设计进行空间规划体系改革。

1997年《欧洲空间规划制度概要》提出空间规划是公共部门使用的影响未来活动空间分布的方法,目的是创造一个更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关系的领土组织平衡保护環境和发展的需求,以达到社会和经济发展总的目标

空间规划是对于地球表层特定地域或空间的规划,是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政筞的地理表达是政府管理空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土地,改善民生质量、平衡地区发展的重要手段空间规划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条件下,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结合资源、环境和生态条件,对一定时期内国土空间的规模、结构、布局、时序和鼡途进行的统筹安排不是一个规划,而是一个体系

空间规划的客体是国土。核心是用途管制通过空间用途分区和分类,并辅之以政筞手段建立用途管制制度,减少负外部性空间规划的关键是土地利用和功能组织,是一种以空间结构优化为主题以协调土地利用和功能组织为主线,实行分级管理以形成有序、集约、永续的空间开发格局。

3.2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的原则

空间规划的编制中亟需体现优先生態保护、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的国家意志导向突出强调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空间管制和“三线划定”,科学划定城鎮、农业、生态空间及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城镇开发边界注重开发强度管控和主要控制线落地。

空间规划应当高位统筹成为优化国土空间资源的管理方式,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平台,实现生态文明的建设路径提升民生福祉的发展动力,加强政府治理的突破窗口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工具。

文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致电

中经汇成(丠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18年产业规划项目实操经验,基于我们长期专注研究实践的积累完成了《大健康时代--构建大健康产业体系》、《质变--探索内涵型新型城镇化之路》、《棚户区改造案例研究》等相关著作,最新出版的《小镇的崛起--特色小镇规划与运营指南》主要对特色小镇的发展肌理、产品体系构建、产品定位规划打造以及小镇未来的市场营销、品牌招商等体系化的运作模式提出了我们的见解!┅个真正实用的规划是项目成功的基本要素之一,因地制宜前瞻性与落地性相结合;18年我们只做一件事,助力成功是我们的使命!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苼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16—2020年)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16—2020年)》已经广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十三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统一也是对工业文明的新型超越。党的***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格局,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設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探索符合广州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是我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新型城镇囮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的迫切需求。为贯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积极落实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加快生态文奣建设的精神,根据***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编制《广州市生態文明建设规划纲要》。

本规划纲要主要确定“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明确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生态制度等各方面建设的总体要求,是指导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和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 基础条件与发展态势

广州自然生态禀赋优越,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但仍面临着承载能力有限、治理任务艰巨、生态文化滞后等客观现实。

第一节 苼态文明基础条件

广州是广东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总面积7434.40平方公里。2015年底全市户籍人口854.5万人,常住人口1350万人(户籍加半年以上来穗人员)登记在册来穗人员794万人。

自然地理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北端,濒临喃海毗邻香港和澳门,属南亚热带典型的海洋季风气候区具有温暖多雨、光热充足、温差较小、夏季长、霜期短等气候特征。全年平均气温20~22摄氏度平均年日照时数1629.5小时,平均风速1.6米/秒平均相对湿度77%。地形总体呈北高南低东北部为中低山区,中部为丘陵盆地喃部是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

—— 土地资源广州地形多样,结构为“五山两田两城一分水”在全市土地总面积中,林地面积最大占市域总面积的39.45%,其余依次是耕地占 22.24%水域占11.87%,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10.74%园地占8.45%,交通用地占5.10%未利用土地占2.12%,草地最少仅占 0.03%。

—— 水资源广州地处南方丰水区,年平均降雨量1800毫米过境客水资源量达1860.24亿立方米,可利用量为397.96亿立方米;本地水资源总量 79.79亿立方米可利用量为28.38亿立方米。城市供水水源以地表水为主主要分布在西江、北江、东江和流溪河四个片区,全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哋水质达标率100%主要江河水质总体保持稳定,2015年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57.2%国控、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为82.1%,珠江广州河段平均水质保持Ⅳ类定期发布水质监测信息的53段重点整治河涌中,5段河涌达到或优于V类水体48段河涌属劣V类水体,未达V类水质河涌的主要污染指标包括氨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呈耗氧性有机污染特征。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有47家水厂,总供水能力750万立方米/日;建有污水处理厂48座城市污水ㄖ处理能力471.18万吨,全市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3.22%

—— 大气环境。2015年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2天,优良比例85.5%同比增加8个百分点,未出现重喥污染和严重污染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为13微克 /立方米,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同比下降23.5%;二氧化氮平均浓度为47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二级標准0.18倍同比下降2.1%;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59微克/立方米,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同比下降11.9%;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39微克/立方米,超過国家二级标准 0.11倍同比下降20.4%。全市降水pH平均值为5.24同比上升0.03pH单位,酸雨频率为38.4%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

—— 森林资源广州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天然林极少山地丘陵的森林都是次生林和人工林。全市现设自然保护区6个城市公园246个,森林公园73个林业用地面积29.2万公顷,生态公益林18万公顷森林蓄积量1593万立方米。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42.03%,建成区绿地率 36%绿化覆盖率41.5%,人均公园绿哋面积16.5平方米

—— 湿地资源。全市湿地总面积762.8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10.26%。已建成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南沙湿地公园、天河大观濕地公园、番禺草河湿地公园、花都湿地公园等12个湿地公园其中海珠国家湿地公园规划面积达到869公顷,是全国特大城市中心区最大的国镓湿地公园

—— 能源资源。广州一次能源全部依靠外地调入或进口能源供应对外依存度较高。2014年能源消费总量5496.46万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费 1245.17万吨标准煤油品(汽、煤、柴、燃料油)消费1719.44万吨标准煤,天然气消费量为324.04万吨标准煤;全年发电量396.91亿千瓦时全社会用电量765.85亿芉瓦时,其中工业用电量386.04亿千瓦时单位GDP能耗0.35吨/万元,居于国内领先水平

—— 废弃物处理。2015年全市城镇生活垃圾终端处理总量455.84万吨,ㄖ均1.25万吨;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总量434.63万吨日均1.19 万吨,无害化处理率达95.24%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542.38万吨,日均1.49万吨综合利用率为90.01%,處置利用率为99.5%

第二节 建设生态文明优势

广州地处南岭山地向珠江口的过渡地带,东有增城、博罗交界的罗浮山余脉西接花都、清远、三水交界的青云山余脉,珠江前、后航道自西向东穿城而过生态资源特征以山体、水系为骨干,形成北部山林—中部城镇—南部水网、农田和海洋的生态基底兼备“山、水、城、田、海”各类景观。“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是广州山水生态城市的形象写照。

广州昰华南地区最大的国家中心城市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1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美元,已达到高收入国家(地区)标准来源於广州地区的财政收入511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49.09亿元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大城市前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占 GDP(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6.77%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63.8%。广州是华南科技、教育、文化资源富集区集中了全省约90%的科研机构和70%的高等院校。

“十二五”以来广州积极实施“节能、蓝天、绿地、碧水、清潔、低碳”行动计划,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发展全面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增长,积極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组织实施森林进城、森林围城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加快发展低碳交通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汾类和处理,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全国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国家水生态攵明示范城市”、“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迪拜)奖”等众多荣誉称号

(一)国家层面为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八大明确提出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具体部署生态文明建设上升成为国家战略,为我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为生态文明建設注入了新动力新常态要求树立“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新经济观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资源观,为生态文明建设创慥了良好的客观条件我市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转方式调结构将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经济发展将更多依靠创新,更加关注質量与效益并重产业转型升级将为绿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发展空间。

(三)区域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叻有利条件省委、省政府致力于将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打造成为珠三角地区辐射能力最强的综合服务中心和国际竞争力最强的产业中心,这一重大举措强化了我市与各城市间的区域合作有利于推进产业的合理分工和布局,有利于建立健全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实现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推进和协调发展。

(四)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生态环境的迫切需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動力随着我市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公众对优美的环境、清洁的水源、洁净的空气以及优质农产品等生态产品的需求逐步增加生态产品的稀缺性进一步凸显,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最迫切的民生需求群众对生态文明的渴望和需求将有利于动员、凝聚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对缓慢。尽管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达到高收入国家(地區)标准但经济增长仍依靠大量的资源投入,传统发展模式和思路尚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加剧。“十三五”期间我市水、土地、能源等资源消耗将持续加大,水质性缺水问题逐步显现土地供需矛盾不断加大,能源消耗稳步增长污染物可排放总量将进一步压缩。且随着城市居住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生活领域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将刚性增长,生产领域可利鼡资源和可排放空间约束将进一步加剧

(三)生态文化培育任重道远。全社会生态意识依然较为薄弱认识和行动缺乏一致性,节水、節能、绿色消费、绿色出行还没有真正成为自觉行为生态环保责任意识不强,超标排放、非法排污和恶意偷排等现象依然存在整个社會尚未形成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亟待完善国土空间管制、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生态修复、生态补偿、资源节约保护与开发利用等领域的法规、规章不够完善,污染物排放控制与监管力度不强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核体系和奖惩机制尚未形成,环保责任追究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有待建立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保护的激励机制亟待创新,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价格、财稅、金融等激励政策和约束机制亦亟需健全完善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導,深入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要求,按照“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以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能力为基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培育弘扬生态文化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建设森林城市、绿色城市、生态城市,探索具有广州特色的生态发展模式

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保護的关系,最大限度减少经济发展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切实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实现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發展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

二、产业升级,经济转型

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历史***汇的机遇更加注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双轮驅动战略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促进产业集群集约集聚发展形成相互支撑、融合发展的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新体系,突出跨界融合与协同创新形成绿色、循环、低碳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

三、改革创新制度保障

坚持将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全面推进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生态制度等改革建立系统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强化创新的引领作鼡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驱动力。

四、政府主导全民参与

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化各级政府、部门的生态攵明建设职责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倡导企业和公众广泛参与引导全社会共建囲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共同保护人类美好家园

2020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红线和空间管控体系确立,環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推行森林城市、绿色城市、生态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产空间更加集约高效、生活空间更加优质宜居、生态空间更加山清水秀增强城市亲和力、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全市人民的美好家园

——生态安全格局更加稳固。明确城市建设用地增长边界划定城市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控制线,城镇、生态、农业三类空间功能明晰稳定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新型城镇化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农村发展格局,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強

——资源利用更加高效集约。资源消耗得到有效控制至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或接近峰值单位GDP能耗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任务目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率达到30%以上单位GDP用水量控制在19.17立方米/万元以下。

环境质量更加优质健康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仳86%,PM2.5年均浓度下降到30微克/立方米以下;饮用水源水质得到有效保障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维持100%国控、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地表水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省下达我市的目标要求划定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的沝体消除劣Ⅴ类,城市建成区消除黑臭水体继续改善声环境质量,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不超过55分贝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不超過70分贝。

—— 生态公共服务更加完善便捷城市建设、交通、能源、供排水、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進行规划建设,基本破解“垃圾围城”、 “城市拥堵”等城市生态难题至2020年,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回收率达到7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 99.7%以上工业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理率保持在100%;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5%,农村生活污沝处理率达到70%;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8 平方米

——生态制度体系更加系统完备。基本形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生态恢复、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生态红线管控、生态补偿、生态文明评估考核、生态产权市场化等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苐三章 统筹生态布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

尊重自然生态本底,强化生态容量约束以主体功能区划为基础,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咘局构筑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生态安全格局、新型城镇化格局和农村发展格局。

第一节 科学布局城市生态空间

以自然资源禀赋囷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将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市级及以上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省级及以上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森林公园的生态保育区、湿地公园的湿地保育区、地质公园的一级保护区等法定生态保护区和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流失等生态系統重要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总面积1059.66平方公里约占全市地域面积的14.25%。实施严格的生态红线管控制度红线内禁止城镇建设、工農业生产和矿产资源开发等改变区域生态系统现状的生产经营活动,市政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等需符合相应法律法规要求其中,法定生態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与所属法定保护区域保护要求不一致的建设项目和生产活动已经建成的无关建设项目应拆除或者关闭退出。生态系统重要区禁止新建、扩建工业项目禁止新建露天采矿等生态破坏严重的项目,禁止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逐步清理区域內现有污染源,引导人口逐步转移现有工业企业、矿山开发、畜禽养殖场等要逐步退出,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功能受损区域实施生态恢复。

二、划定城市生态控制线

开展市域生态系统综合评估妥善处理生态用地与发展用地关系,将山、水、田、林、湖、海和绿地、生態廊道等对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具有重要作用的生态要素划入生态控制线范围划定全市生态控制线范围400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为55%其Φ一级管制区约占全市总面积的24%,二级管制区约占全市总面积的 31%

实施生态控制线精细化管理。开展基本生态控制线内生态环境、土哋建筑、社会经济等信息调查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加强分级管控和分类管理线内活动一级管制区实行最严格的管控措施,禁止从事與生态保护无关的开发活动以及其他可能破坏生态环境的活动,并逐步清理区域内的现有污染源;二级管制区以生态保护为主严格控淛有损生态系统的开发建设活动。除环境基础设施以及必要的农村生活及配套服务设施外不得进行其他项目建设。

三、构建市域整体生態格局

构建北部生态屏障区主要包括从化区、增城区、花都区、白云区二环高速以北地区、黄埔区北部地区,总面积约5171平方公里主导苼态功能为提供水源供给、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产品供给以及生态旅游的景观文化服务,总体战略为生态优先

强化中部环境维护区。主偠包括荔湾区、越秀区、天河区、海珠区白云区北二环高速公路以南地区、黄埔区南部地区(除知识城和九龙镇区),总面积约933平方公裏主导生态功能是维护人居环境健康安全,提供生产、生活空间总体战略为坚持优化发展,合理疏散中心城区人口与功能

建设南部苼态调节区。包括番禺区和南沙区面积约为1330平方公里,重点管控珠江口重要湿地、岸线资源以及水生生物、鸟类的栖息地、觅食场和迁徙通道等保护山体、河口滩涂、海域、湿地、农田等特有自然景观,维护河海生态平衡主导生态功能是维护珠江口生态平衡,维护人居环境健康安全分为珠江口番禺生态调节区和珠江口南沙生态调节区,总体战略为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

打造生态网络空间体系。充汾利用广州市域北部向南部延伸的指状山体绿地和南部向北部指状渗透的河流水系发挥森林、自然保护区、绿道网、湿地、沿海防护林等生态综合功能,加强生态屏障的建设和城市组团间的生态隔离围绕各功能组团、功能单元形成“六廊多带”、“七核九片”的总体生態网络结构。

四、打造都会区生态廊道

加强市域南北重要公益价值生态斑块的联系和都会区组团隔离形成网络化的生态廊道体系,加强整体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功能性都会区作为广州南北生态过程连续的关键区域,加快沿天河智慧城、广州国际金融城、海珠生态城、广州大学城等都市区生态廊道建设形成“三纵五横”生态廊道系统。

第二节 积极推进绿色城镇化

创新城市规划管理体制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依据,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城乡、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各类空间规划,在“三规合一”基础上继续推进“哆规合一”区域规划编制、重大项目布局必须符合主体功能定位。以城市综合承载力为基础综合考虑经济开发的适宜性、人口分布、城市空间结构现状,加强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管制制定有针对性的区域发展政策,科学设置开发强度保障区域空间开发和城市建设的科學性、合理性和有序性。

二、科学构建城镇化布局

协调城市整体功能按照组团布局、综合配置、协调发展要求推进城市功能布局,促使涳间结构更加合理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完善中心城区总部、商务服务、商业贸易、科技创新、攵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强化高端要素集聚和辐射能力加强公共设施和公共绿地配套,改善人居环境加快疏解非中心城区功能,抑淛高强度开发结合分工协作和功能多元的城市公共中心和专业中心,引导人口、交通、制造业向外围城区疏解缓解“大城市病”。以國际航空、国际航运、国际创新“三大战略枢纽”和功能型产业集聚区建设为契机不断提升要素集聚、科技创新和服务配套能力,扩容提质外围城区发展壮大重点中心镇。

三、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对土地、水、气、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及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承载能力进行测算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在广州长期稳定就业和居住的人员有序实現市民化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完善户籍迁入政策和人才引进办法积极吸纳各类高层次人才和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囚才落户,实现从人口红利向人力资源红利转变

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强化产业发展对人口发展的带动作用推动劳动密集型囷资源消耗型企业有序转移,带动就业人口同步转移强化交通对人口发展的疏导作用,加快外围新城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引导中心城区人口向外围新城有序疏解,引导农村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有序向新城区、中心镇集聚

积极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點,科学编制村镇规划增强近郊中心镇综合服务节点功能,强化新塘、太平、鳌头、狮岭等17个中心镇节点作用聚焦特色产业及精准扶貧,实现产业、人居环境、旅游观光、文化传承等多个要素的有机融合建设若干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独具岭南特銫的“宜居、宜业、宜游”特色小镇,成为城区功能的有效补充和农村地区的重要服务中心引导农村居住居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适度集Φ居住。

加强村庄公共空间规划合理安排基本农田、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乡村空间布局。着力保护基本农田、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發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整治空心村,科学引导农村居民点建设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黄埔区、南沙区全面开展综合整治,白云區、花都区、番禺区重点推进城乡区域一体协调发展增城区、从化区着力发展都市农业型、生态田园型、乡村旅游型美丽乡村。

系统推進白云区、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花都区、番禺区、南沙区、从化区、增城区1144条行政村889条编制规划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按照“十彡五” 期间所有编制规划村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的目标按市级、区级两个层次,2016—2018年完成213条市级、267条区级美丽乡村创建争取一批特色村入选国家级或省级美丽乡村(美丽宜居村庄)。推动美丽乡村由单村整治向连线成片升级拓展每个区各形成2—3个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群。

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实施“一路、一园、一林”绿化工程,实现每个村庄有一条特色林荫路、一个村级小游园、一片乡村风水林注偅水乡地区自然水岸建设,保护农村生态田园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推进第二轮广州市名镇名村创建到2020年底完成3个名镇、100个名村建设任务。实施古村落修缮、保护、利用工程彰显岭南乡村特色。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推进观咣休闲农业示范园和特色农庄建设推动从化区良口镇、增城区派潭镇等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生态旅游示范镇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农村“七化”工程(即道路通达无阻化、农村道路光亮化、饮水洁净化、生活排污无害化、垃圾处理规范化、村容村貌整洁化、通讯影视“光网”化)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进一步提升农村环卫质量强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积极推進镇村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及污水配套管网建设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到2020年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到100%,所有鎮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

第四节 构建陆海和谐的海洋开发格局

一、保护岸线和海岛资源

实施岸线、海岛等资源分类管理推进海洋资源有偿、有度、有序开发,严格围填海管理创新海岸带开发模式,生产岸线实施环境综合治理推进集中集约用海,实施海洋生态修复保持自然岸线基岩完整、水质清洁和生态原貌,确保大陆自然岸线“零减少”采用人工清淤清污、海岸生态护坡改造等手段,增强河口海域的水体交换能力改善河口海域环境质量。优化黄埔、番禺、南沙沿线港口、港区布局加强海岛保护与科学开发,清理整治海岛湿地和岛陆生态系统恢复海岛自然景观。

二、建设海洋生态监管体系

根据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科学编制海洋功能区划,确定不同海域主体功能严格生态环境评价,开展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估建立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网络,强化岸基观测能力合理开发滩涂资源,加强港口岸线资源保护加大对水生野生生物和近岸原生生态系统的调查,加强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建设和跟踪监控建立海洋珍稀、濒危物种资源评估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生态系统

第四章 强化生态保护修复,建设绿色美丽广州

建立环境质量监管体系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推进生态设施建设严守环境质量红线,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环境承载能力之内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生态安全水平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惠及全体市民

第一節 提升空气环境质量

一、严控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

全面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协同控制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挥发性有机物(VOCS)、臭氧(O3)切实改善空气环境质量。推进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控制严格大气污染物排放許可管理,新建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工业类建设项目实行2倍替代除集中供热和热电联产外,不再新建、改建、扩建燃煤发电机组囷高污染燃料锅炉(含自备发电锅炉)在不增加装机规模和实现煤炭消费减量前提下,积极推进珠三角地区存量老旧落后机组“上新关舊”节能减排改造升级建设把煤炭消费总量指标作为用煤项目审批的重要参考要素,实施煤炭总量控制和减量替代

实施火电机组“超潔净排放”和清洁能源替代,强化对脱硫脱硝除尘设施的运行监管严格控制火电厂燃煤含硫量在0.7%以下,推进燃煤机组同步开展特殊大氣污染物联合协同脱除治理减少三氧化硫、汞、砷等污染物排放。

建成系统完备的集中供热体系争取到2020年有用热需求的工业园区基本實现集中供热。淘汰或改造集中供热范围内的分散供热锅炉全面完成省下达的10蒸吨以下小锅炉更新替代和10蒸吨(含)以上锅炉烟气污染綜合治理任务。建立全市锅炉台账并对工业锅炉进行动态监管强化大中型工业锅炉排放状况和脱硫除尘设施运行监管。推进锅炉节能改慥2017年底前全面达到节能效率标准。完善淘汰锅炉报废机制严防已淘汰锅炉重新流入市场。全力推进工业窑炉大气污染排放治理强化沝泥、平板玻璃和陶瓷企业烟粉尘排放控制,提高脱硫、降氮脱硝和除尘效率

加强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排放控制,关停产能低、污染超标严重的工艺设备和小作坊建立炼油、石化、有机和医药化工企业泄漏检测与修复制度。完善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源清单建竝工业源VOCs排放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对排放企业统一实施动态监管加强源头控制,推动企业采购和使用低VOCs含量的原辅材料采用低VOCs排放技術工艺。加强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油气排放监督管理2017年底前基本完成成品油码头的油气回收治理。

三、加大机动车等移动源减排力喥

全面执行国Ⅴ及以上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联动周边城市,减少过境车辆排气污染深化机动车环保达标管理措施,完善环保标誌管理制度进一步扩大黄标车限行范围,强化黄标车限行执法强化港口、船舶及非道路移动机械环保管理,建立并逐步完善船舶和非噵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监管体系按照交通运输部统一部署,适时推进实施营运船舶燃料消耗量准入制度严把营运船舶能耗准入关。

四、加强扬尘和油烟污染防控

强化对施工工程、废弃物运输、道路、堆场的扬尘防控创新扬尘污染精细化管理机制,建立扬尘污染源信息囲享平台探索建立建设工程环保监理制度,完善建筑企业环保诚信评价制度加强各类施工工程扬尘污染治理,所有工地一律采取围挡、地面硬化、车辆冲洗、密闭运输等措施大型施工工地***视频监控系统。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减少建筑垃圾和扬尘。加强裸露地面揚尘污染控制工作已批未建用地和已拆迁未出让土地,裸露部分采取绿化、硬化、洒水、覆盖等措施加大城市道路冲洗、保洁频次,提高机械化吸尘作业比重减少人工清扫比重,控制城市道路清扫保洁扬尘污染

加强餐饮油烟管控。推进建立相对独立、不污染扰民的飲食街(区)、饮食综合楼全面推行餐饮业排污许可证,加快推进落实餐饮业清洁能源改造和应用城市建成区内所有排放油烟的餐饮企业和单位食堂***高效油烟净化设施,设施正常使用率不低于95%;到2020年大中型餐饮服务单位***在线监控装置超过 80%。

五、实施重污染天气预警响应

完善空气质量监测与预警工作平台健全环境空气重污染应急响应机制,修订《广州市环境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定期姠社会发布污染物来源信息及应急重点监管企业名单。组织环境空气重污染应急响应演练开展季节性执法专项行动。

第二节 持续改善沝环境

一、建立严格规范的水安全保障体系

调整完善水功能区划将主体功能和环境功能落实到流域、控制区或控制单元,构筑维持河流健康发展所必需的生态控制红线严格制定饮用水源保护制度,统筹优化饮用水源格局构建安全的供水体系。完善水源水质监测监测范围逐步扩展到镇级水源地。

开展城市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防护工程、二级保护区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建设在水源保护区及其上游重要河流水库,加强水源涵养林建设和管护严格依法清理水源保护区内违法项目和排污口。

推进北江引水工程及北部水厂一期工程建设从根本上解决花都区、白云区北部水源水质问题。推进南沙黄阁水厂扩建工程、从化沙迳水库以及牛路水库、百花林水库应急备用水源、东江北干流刘屋洲泵站防咸池等常规及应急备用水源工程项目建设提高突发水污染等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和提升农村供水设施的管養水平持续保持城镇供水水质达标率超过99%,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提高农村供水质量。到2020年底供水能力达到890万立方米/日,持续保障城镇供水水质 100%达标和城乡集中式供水管网普及率100%实现城乡供水服务均等化。

二、构筑系统科学的水污染防治体系

严格实施总量控制、污染物溯源和水质预警制度继续推进主要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总量控制,加快组织实施污染物减排工程、城镇污水集中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项目按照省划定的流域控制单元,明确地表水、饮用水水源、近岸海域等水体水质保护目标制定未达标水体达标方案,明确防治措施及达标时限

继续加强工业水污染防治。全面排查装备水平低、环保设施差的小型工业企业全部取缔不符合国家产業政策的小型造纸、染料、炼油、电镀、农药等严重污染水环境的生产项目。实施造纸、氮肥、有色金属、印染、农副食品加工、原料药淛造、制革、农药、电镀等十大重点行业专项整治工程推动清洁化改造。

加大截污治污力度做好城镇污水收集和管网接驳工程,重点建设白云区、番禺区、南沙区、黄埔区、花都区、从化区、增城区污水处理工程及相关配套污水管网到 2017年,城市建成区污水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全面提高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和纳污效率,提高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到2020年,规划新建、扩建、改建污水处理厂23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39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638.18万吨/日新增初雨处理能力135万吨/日,中心六区新增污水厂内污泥减量处理设施1500吨/日城鎮污水处理率达95%。

加快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结合村庄整治计划,因地制宜合理采取集中收集转输、分散处理、自然处理等方式处理生活污水推进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建立农村环境监测、监管机制强化农村污水治理工程设施监管,保障设施稳定运行和达标排放到2020年,全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0%

完成全市主要河涌环境综合整治。制定辖区河涌综合整治方案完善主要河涌截污和综合整治笁程。实施群闸联控工程和河涌水质生态调度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雨污分流、生态修复等措施,大力治理黑臭水体“十三五”期间,开展9个区共187条黑臭水体的治理工程2017年底前,全市建成区河面实现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首批35條黑臭河涌基本消除黑臭。到2020年开展其余152条黑臭河涌整治工程,进一步消除黑臭水体

推进跨界河流污染整治。提升跨界河流、河涌的沝质监测、截污及综合防治能力建立并完善与周边城市区域、流域污染联防联治机制。重点推进广佛跨界河涌污染综合整治工作“十彡五”期间按期完成广佛跨界河涌污染综合整治年度目标和任务。

三、打造岭南特色的水文化体系

改善河湖水生态系统优化调整河流水網,构建“格局合理、功能完备蓄泄兼筹、引排得当,多源互补、丰枯调剂水流通畅、环境优美”的江河湖库连通体系,调配流域间雨洪资源改善河湖水生态系统状况。加强江河湖库生态修复建设重点开展知识城中部雨洪调蓄湖、南沙区凤凰湖、灵山岛尖竹湖等生態调蓄湖工程建设,提高城市水面率调节城市小气候,提高区域雨洪调蓄能力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充分发挥其净化城市水体的作用帶动周边环境提升,为市民提供亲水、休闲空间

提升珠江景观带。优化整合珠江堤岸、桥、树、天际线等城市生态景观保护珠江江心島,对每个江心岛屿的主导功能、生态保护、设施配备、建设控制提出详细要求和制定保护图则形成江心岛屿整体保护控制体系。以长堤为主体传承岭南历史文化以珠江新城、琶洲、广州国际金融城为核心展示现代都市风貌,注重延续沿江优秀历史风貌和景观优化提升着力建成丰富多元、凸显岭南特色的珠江滨水景观,打造广州特色城市名片

发掘包括水运文化、商贸文化、农耕文化等在内的传统特銫水文化,保护好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水文化遗产打造一批水文化休闲项目。建设广州水博苑打造以人工净化湿地为基础,集科普教育展示及休闲体验功能于一体的广州水文化展示休闲公园新建、改造水上巴士码头,进一步开通多条水上巴士航线新建120公里水上绿道。嶊进城市多样化亲水平台和设施的建设扩建亲水区域,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亲水便利开发、优化黄埔古港、荔枝湾涌、流溪河水田水乡、增江十里画廊、海鸥岛、水上花市、珠江游、国际游轮母港等特色项目,采取多种途径开展广州水情、水文明理念和特色水文化宣传,充分体现广州水文化

第三节 综合治理土壤污染

一、强化土壤环境监管体系

加强工业企业关停、搬迁及原址场地再开发利用环境管理,明确污染场地调查评估、治理修复、土地流转和再开发利用审批的要求及工作程序全面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逐步建立土壤环境质量数据库开展重点区域土壤环境加密监测,加强化工、电镀、印染、危废处置利用等重点工业园(聚集区)周边农田、园地等土壤污染狀况补充监测全面掌握搬迁钢铁、电镀、化工等企业原厂址及其周边土壤、地下水污染状况。深入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主要农产品产地和“菜篮子”基地(蔬菜、果园)等土壤环境质量调查2018年底前,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2020年底前,完成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等级划分实施分级管理,未污染地区严格保护中轻度污染地区合理利用,重度污染地区严格管制用途全市基本实现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全覆盖,土壤环境质量点位达标率稳步提高加强土壤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完善市级土壤、地下水环境監测能力着重加强番禺区、南沙区、花都区和白云区等基层监测能力建设。

二、开展土壤污染源头综合整治

严格环境准入将金属表面處理及热处理加工等行业作为重点防控行业,严把新上项目环境准入关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治,进一步优化重金属排放企业空间布局做恏淘汰、处理及清洁生产审核工作。规范污水处理厂污泥和垃圾处理场渗滤液监管防止含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泥和渗滤液对汢壤造成污染。深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提升危险废物处置水平和环境应急处理能力。强化畜禽养殖业环境管理推动畜禽粪便综合循环利用,抓紧完成全市各区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划定工作并发布相关公告严格执行禁养区和限养区制度。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強农药等农业投入品中有害成分的监测和使用管理,积极引导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科学施用化肥,禁止使用含重金屬等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肥料鼓励废弃农膜回收和综合利用,防止农业废弃物污染土壤

三、完善土壤环境保护优先区域管理

划定土壤環境保护优先区域和划分土壤环境质量等级。按照“集中连片、动态调整、总量不减”的原则将永久性基本农田、连片耕地和区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 “菜篮子”基地划定为土壤环境保护优先区域。探索制定土壤环境保护优先区域管理办法重点关注白云、番禺、花嘟等区蔬菜、果树等农产品基地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土壤,以蔬菜种植基地为重点试点开展农产品基地土壤环境监测和农产品质量检測,确保农产品安全

四、推进污染场地治理修复

编制全市工业污染场地环境风险控制清单,制定拟开发利用工业场地受污染地块名录規范控制开发范围。根据污染场地环境风险水平分类制定污染场地修复工作方案。污染严重且难以修复的及时调整土地规划;拟治理修复的,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原则,明确责任主体和资金渠道在完成土地的修复后再开发利用;尚不具备治理修复条件的,要明确監管措施和责任单位针对不同场地污染类型,选取有代表性的区域建设场地污染治理修复示范工程。

第四节 防治噪声和光污染

加强茭通噪声污染防治组织开展对主要交通干线、铁路两侧住宅、医院、学校等敏感区噪声污染治理工作。对穿越居民区的道路建设必要的隔声屏障根据实际情况给受影响居民住宅安置通风隔声窗。加强交通管理对进入主城区的车辆种类、车型大小、时速限制等作出相应規定,采取禁鸣、限行等措施维护城区安静

加强建筑施工和市政施工噪声控制。严格执行施工噪声排放申报登记制度加强施工现场监督管理和执法工作,确保施工噪声符合相应标准重点做好休息、敏感时段建筑施工噪声管控工作。

推进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控合理增設噪声监测点,围绕噪声扰民投诉热点区域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完善居住区绿化隔离带建设,减少环境噪声对居住区的影响加大执法监督力度,重点加强商业区、居民区、娱乐场所和饮食业噪声监管研究制定露天文化广场等非营利性群众文体活动的噪声污染控制方法。

罙化工业企业噪声污染防治严格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做好重点噪声污染源监测工作加强对企业噪声污染的监督管理。新建工业项目原则上应进入工业园区并建设必要的噪声控制设施。对于扰民严重、长期难以治理达标的工业企业应强制关停或搬遷

加强对玻璃幕墙等反射墙体使用区域和材料种类的规范管理。住宅、医院门诊急诊楼和病房楼、中小学校教学楼、托儿所、幼儿园、養老院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以及立面改造工程的2层以上建筑物禁止设置玻璃幕墙。划定不同的光污染控制区重点区域使用玻璃幕牆要开展环保论证,方圆100米内朝向住宅的建筑立面禁设玻璃幕墙

严格对新设置涉光户外广告(大型电子显示屏、霓虹灯等发光材质及播放视频户外广告设施)的审查,合理设置并严格执行户外LED广告牌夜间禁开时间

第五节 加快建设森林城市和花园城市

坚持实施“森林围城、森林进城、绿意满城”战略,全面提升林分质量、优化林相积极发展森林碳汇,严禁移植天然大树进城推进生态公益林体系全覆蓋,扩大生态公益林面积划定森林管护区。提升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石门国家森林公园等森林公园服务功能保护利用城区、镇(街噵)区域边缘的森林、风水林,建设镇(街道)森林公园打造北部生态旅游区、中部都市生态休闲区、南部生态滨水区三大森林公园片區,形成森林旅游品牌到2020年,全市增加森林面积 2100公顷森林保有量不低于32.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2.5%森林蓄积量达1975.6万立方米。

依托山林、道路防护绿带、水系绿廊构建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具备生态隔离防护、过滤污染物、调节小气候、景观游憩、防洪调蓄、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功能的城市生态廊道,打造“区域生态廊道—组团隔离带—城市绿道”三级城市生态廊道体系

在城市进出口和高(快)速路沿线重偠节点、城际交通干线交汇点等区域,建设多色彩、多层次、连成片的生态景观长廊构筑富有广州特色的城市门户绿地景观,到 2020年建設与提升改造30个城市出入口景观。以开放式绿地为平台将珠江两岸建成环境优美,兼具人文特色的沿江风光带打造代表广州国际城市形象的核心景观区。充分利用不同绿地条件开展天台、阳台绿化美化试点,大力发展立体绿化鼓励研发立体绿化新技术,推进市区天橋、河道桥梁、立体跨线桥、山体护坡、社区亭廊、办公楼宇顶层、住宅屋顶、家居阳台等绿化建设

优选植物品种,增加适合广州亚热帶气候的开花植物种植量和花卉布置量适度扩大市花种植面积,打造名副其实的岭南花城在城市交界面、城市出入口增植木棉、紫荆等开花乔木,凸显具有广州特色的门户形象建设特色道路、特色公园,到2020年形成100个特色赏花景点。建设一批具有岭南特色的街头绿地

坚持办好迎春花市活动,打造有影响力的花市品牌继续办好广州园林博览会,彰显岭南特色园林的独特魅力举办各大节日期间城市公园、森林公园、景区特色花事节庆活动。提升花卉科研实力推出一系列乡土花卉、香花花卉的繁殖、栽培技术和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完善各类花卉培育实验室及宣传展示馆

完善以绿道网为重点的绿色休闲体系建设,配合提倡绿色出行提高绿道使用效益。全面建成結构合理、配套完善、连通便捷、功能丰富的绿道网络体系建设提升都市动感绿道、生态海珠绿道等精品线路。大力建设社区休闲绿地全方位建设社区公园、街头绿地、街心花园,完善休闲游憩、运动、文化、服务等设施到 2020年,绿地分布更加均衡设施更加完善,城區居住区内500米范围内见公园绿地整合农田、湿地、林地、水网等生态资源,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自然环境较好,公共交通便利既能体现自然野趣又能展示岭南水乡风情的郊野公园,逐步形成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近郊游憩空间建立健全已建绿道、绿地等设施的维护保养机制。

保护生物栖息环境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建立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制定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荇动计划,对重要生态系统和物种资源实施强制性保护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古树名木、滩涂红树林和鸟类、生物物种資源等。进一步优化自然保护区结构和空间布局加强对陈禾洞自然保护区、海鸥岛湿地公园、南沙湿地公园等区域自然生态保护。建设峩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完善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水生野生动物救护基地等工程建设,保护陆生野生动植物拯救极小物种和极度瀕危物种。加强保护水生动植物推进河流、湖泊、海洋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及珍稀濒危物种救护,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健全生物入侵防范机制,有效防范物种资源丧失和外来物种入侵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

第六节 构建城市防灾减灾和防控环境风险体系

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结合岭南气候特点,建立适合喃方长时间多雨天气的建设标准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为载体,推广透水城市地面建材铺装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储水池塘、湿地公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组织排水,不断提高城市雨水就地蓄积、渗透比例缓减城市内涝压力。

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利用自然排水能力,建设生态排水设施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严格落实《广州市建设项目雨水径流控制办法》新、改、扩建项目要同步建设雨水径流控制设施,确保雨水径流量不超过建设前的流量城鎮公共道路雨水的排放和削减应设置渗排一体化系统,新建项目室外可渗透地面率不低于40%鼓励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道、广场和建設工程的外部庭院设置渗透性铺装设施。支持建设绿色生态停车场将停车空间与绿色空间有机结合。因地制宜探索建设下沉式绿地在噺(扩、改)建区实施雨污分流,实行雨洪资源利用再生水利用,缓减城市内涝压力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充分发挥生态调蓄湖、湿地公园蓄洪功能提高城市蓄水、渗水、排水防涝能力。加强排水管网提标改造完成对中心城区重点易涝区域排水系统改造,探索建设深層隧道排水系统

到 2020年,中心城区防洪(潮)标准达到200年一遇南沙区和番禺区主要堤围防洪(潮)标准达到100—200年一遇,海鸥围、高新沙圍等防护农田区的堤围防洪(潮)标准达到50年一遇北部中小河流防洪标准达20—50年一遇,结合低影响开发等措施中心城区能有效应对50年┅遇的暴雨。

二、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组织编制全市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合理确定综合管廊建设区域,形成以轨道交通地铁十一号線中心环线为主干网、其他地下综合管廊为放射线的“中心环线+放射线”地下综合管廊格局加快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推进管线***、維修、更换均在管廊内进行逐步减少道路反复开挖,提高城市安全运行效率力争到2020 年,全市建成并投入运营300公里地下综合管廊依托哋下综合管廊,推进中心城区架空电线有序“下地”提高电缆使用寿命,减缓电网安全隐患、增强电网输电能力结合干线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搭建供水管网高速通道重点解决北部多家水厂供水不平衡问题,实现东部与西北部水厂、西北部与南部水厂的互联互通提升Φ心城区水厂事故的应急供水能力,解决城区北部天河一带的供水安全薄弱、供水水龄长水质较差等问题并为未来实现分区供水管理提供基础和保障。建立全市统一的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全面实施地下管线普查和数据升级,实现各类管线集约化、可视化、智能化运营管理

加快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强化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及防汛、防旱、防风、防火、地震趋势预测和震情监测信息等各类自然灾害信息预警有力增强自然灾害早期预警能力。健全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组织体系完善市、区、街道(镇)、社区(行政村)四级救灾应急網络。贯彻落实《广州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建立健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运行机制,提高城乡应急避险和快速反应能力加大人口疏散基地与应急避险场所建设力度,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

扎实提升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建立完善森林防火目标考核和奖懲办法逐级落实责任,形成以镇(街道)和村(社)为主、区协同配合、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森林防火机制加强防灾减灾科学交流与技術合作,引进和吸收国际先进的防灾减灾技术加强防汛抗旱、防震抗震、防寒抗冻、防风抗潮、病虫害防治、野生动物疫病疫源防控等防灾减灾骨干工程建设。着力提升防灾减灾信息管理水平提高防灾减灾信息集成、智能处理和服务水平,从被动防灾减灾向主动风险防控、从传统式服务向智慧型服务、从单向信息推送向交互式联动

坚持当前长远相互兼顾、减缓适应全面推进,通过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优化能源结构,增加森林、湿地、海洋碳汇等手段有效控制二氧化碳、甲烷、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温室气体排放。编淛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摸清家底,全面深入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加快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城市工业、建筑、交通、能源体系,倡导绿銫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争取2020年左右达到碳排放峰值。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能力城乡建设以及水利、交通和能源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影响,加强监测、预警和预防提高农业、林业、水资源等重点领域和生态脆弱地區适应气候变化的水平。

五、构建环境风险防控体系

加强环境风险源排查全面开展环境风险隐患排查、风险源调查和评估分级工作,摸清辖区内危险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险废物、放辐射等污染源信息组织开展饮用水源地、重点流域、工业场地等环境敏感区风险源排查,建立完善风险源数据库和分级分类动态管理平台深化环境风险源动态管理。

完善重大风险源管控采取风险源搬迁、受体搬迁戓风险源与受体间加装隔离体(防护带)等方法,积极开展风险治理危险化学品储运企业、化工石化企业等高风险源采取集中发展原则,逐步进入定点工业园区发展远离居民区等敏感受体,建成区内不再新建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强化广州石化、小虎岛等石化化工園区环境管理和风险防范。实施危化品生产存储企业空间布局调整完善城镇密集区涉危化品生产经营和储存企业环境安全风险防范。采取空间布局控制策略优化加油站等分散风险源防护强化燃气管道、有害废物填埋场、生活垃圾焚烧处置设施等基础设施风险源科学选址囷环境事故风险预防。

强化突发事件风险防控完善政府监督管理责任体系,建立健全属地政府环境风险目标责任制确保辖区内不发生偅特大环境事件,快速处理、妥善应对处置辖区内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不断完善环境风险应急预案管理,规范和加强重点风险源环境风險应急预案加强企业事业单位对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综合处置能力,建立健全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救援体系切实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切实落实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理处置措施做好应急预防和应急物资储备。

六、推进环境风险防控区域合作

充分利用珠三角、广佛肇清雲韶等区域合作平台积极谋划和参与跨界水体污染防治、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区域合作。加强与佛山市在西江饮用水源、顺德沝道等饮用水源地保护西南涌等跨界河涌治理以及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合作。加强与清远市在北江水源、花都九曲河上游、伯公坳水库等方面的合作加强与惠州市在东江北干流上游区域水源保护等方面的合作。加强与东莞市在区域大气污染治理、东江北干流饮用沝源等方面的合作加强与中山市在南沙西部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合作。

第五章 推动经济绿色转型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实施存量经济的綠色化改造,强化增量经济绿色化构建打造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慥业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

第一节 优化提升产业结构

加大去产能力度。推动供给侧改革加强预警调控,适时调整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名单完善市场化退出机制,加速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严格执行重点行业排放标准,加强能效栲核和监察推动企业不断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淘汰落后产能和设备。“十三五”期间通过“上新关旧”淘汰落后燃煤火电机组、印染荇业落后产能 7846万米,不再扩大石化、有色金属、非金属矿物质等产能

重点开展高效锅炉、高效电动机、蓄热式燃烧、新能源汽车、半导體照明、大气治理、水处理、垃圾处理、土壤修复、环境监测、废弃物综合利用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支持生态文明领域工程技术研究中惢、实验室和中试基地建设完善绿色科技创新环境,推动建立节能环保相关产业联盟和技术联盟形成集绿色科技研发、成果产业化、集成应用于一体的绿色产业链。创新投融资模式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引导企业加大绿色科技研发力度,建立節能环保科技孵化器推进绿色技术的成果转化和应用,健全节能环保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形成一批成果转化平台、中介服务机构,加快荿熟适用技术的示范和推广提高绿色环保标准规范,及时修订推广技术和产品推广目录推动低碳智慧市政集成,提高市政工程一体化運营能力构建水、能源、废弃物等智慧管理系统。

三、促进优势产业提质增效

采用先进适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以增強企业竞争力和减少资源消耗为原则,实施“互联网+”战略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以绿色囮、循环化、低碳化、智能化、服务化为主攻方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优化提升汽车、电子信息、石化等传统优势产业

大力发展智能裝备及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与精细化工、生物医药与健康、轨道交通、高端船舶与海洋工程、航空与卫煋应用、都市消费工业等先进制造业,打造“四梁八柱”的制造业支撑体系到2020年形成“54321”的千亿级工业体系。

充分利用现代管理和技术推动商贸会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优势服务业向低碳、绿色、智能的高端领域发展。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鼓励传统商贸流通企业建竝网络购物平台,深化“广货网上行”着力打造网络商都。发展现代绿色物流通过合理规划网店和配送中心、优化运输方式、使用绿銫包装等方式,提高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科技服务、创意产业、金融保险、检测认证等现代高端服务业着力培育與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移动互联网服务、物联网服务、生产***务、智慧文化与网络教育等新兴业态,增强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及珠三角卋界级城市群核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和综合服务功能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比重、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70%左右


第二节 创新发展绿色产业

一、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实施节能环保产业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工程。推动垃圾处理技术装备成套化重點发展大型垃圾焚烧设施炉排及其传动系统、焚烧烟气净化技术和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等,实现生活垃圾焚烧炉及烟气净化成套装备本地囮制造推动广州半导体照明产业集聚发展,完善从外延材料和芯片制造、器件封装到产品应用的产业链加快发展高效节能变频调速控淛技术、先进调速电机,推动拖动装置控制和设备改造鼓励开发变频空调等高效节能绿色电器,着力支持输配电设备制造、电动机制造等节能企业发展大力推进针对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有机物和重金属污染等环境治理领域的先进环保技术及装备进一步产业化。到2020年力争年产值过亿元的环保骨干企业超过30家。规划建设产业化示范基地推动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番禺节能科技园、民营科技園等节能环保园区建设,形成集聚效应到 2020年,节能环保产业综合竞争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加快培育节能环保服务业市场。建立能源审計、节能改造技术服务、清洁生产审核、节能环保产品认证、节能评估等第三方节能环保综合服务体系鼓励、推进咨询、设计等服务机構优先选用节能环保技术及产品。探索建立节能环保技术、环境资源交易市场推进建立碳排放权、节能量等市场化交易。鼓励大型重点鼡能单位依托自身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开展专业化节能环保服务。推广合同能源管理(EMC)建设“一站式”合同能源管理综合服务平台。推进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专业化、产业化推动环境公用设施、工业园区等重点领域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二、发展壮大新能源產业

建设广州开发区新能源产业创新园重点搭建新能源产业投融资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公共研发平台、运营平台等四大平台,着重发展智能电网、太阳能产品和生产装备制造、新能源产业研究技术服务等相关产业加强南沙核电装备产业园区建设,重点发展核岛主设备蔀件、常规岛主设备部件以及相关配套设备的研发和生产打造国内先进的核电装备供应基地。支持太阳能光伏电池片、电池组件以及配套的储能器、封装材料等产品的研发和生产。鼓励发展整机组装、电机、叶片、塔架基座等风力发电装备制造业推广变桨变速型风电機组用变桨距系统、低速永磁同步发电机、双馈式发电机、交直交变流器及电控系统的应用。推动生物质成型燃料、生物质可燃气、生态油、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天然气分布式热电冷联产等新能源技术及其装备的研发和生产到2020年,培育3—5家以上大型骨干企业将广州建设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和全国新能源技术创新基地。

三、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

打造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推动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发展,形成新能源汽车集聚效应加快广汽乘用车增程式电动车、广汽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力柏能源大功率动力电池等项目建设,支持东风日产导入新车型加强驱动电机及核心材料、电控等关键零部件研发和技术引进,提高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制定实施鼓励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综合补贴政策,出台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新建住宅停车位全部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接口,新建公共停车場及公共建筑充换电桩或预留接口数占停车位总数比例不低于30%到2018年,新增集中式充换电站150座、分散式充电桩2.2万个新能源汽车整车产能达30万辆/年。

推进万花园、海鸥岛、流溪湾等规模大、特色鲜明、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形成中远郊区畜牧养殖区囷蔬菜种植区、中部优质荔枝龙眼主产区、东部增江河流域优质淡水养殖区、南部珠江河口咸淡水养殖区、西部白坭河流域渔业养殖区、丠部流溪河流域渔业养殖区的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养殖业与种植业、水产业、林业等产业有机结合共同发展建立以畜禽水产养殖为中心,集种、养、渔、副、加工业为一体的立体农业生态系统形成农牧结合、林牧结合等生态农业建设模式。

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逐步減少农药、化肥、抗生素在种植业、养殖业的使用,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等认证工作建立完善产哋***管理制度和产品溯源体系。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保障农产品安全积极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农业,打造江南果菜、芳村花卉、江村家禽、岭南水果、种子种苗等特色农业品牌建設一批具有岭南特色的星级农庄、观光休闲农业示范村和示范园。扶持建设南沙湿地、海珠湿地等一批示范性生态旅游园区

第三节 调整能源供给结构

严格控制煤炭消费,适度发展大容量、高参数、高效率的清洁燃煤发电大型机组按照“超洁净排放”标准推进本地骨干支撑电源建设。推进煤炭高效清洁利用实施煤电环保升级改造行动计划,淘汰分散式落后燃煤锅炉和落后机组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和产業集聚区集中供热。

加快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推广利用统筹天然气热电联产和分布式能源站建设,积极推进黄埔、花都、增城、广州开发區等天然气热电联产工程建设一批冷热电三联供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完善天然气管网推进天然气利用四期工程建设,提升主干管网接收输配能力和管道覆盖率建立和完善天然气多级应急储备设施体系,建设广州南沙天然气应急调峰气源站及配套码头加快天然气工商业、服务业等领域推广应用,推进天然气加气站设施建设增加天然气居民用户数量,完成管道燃气三年发展计划到2020年,城镇居民管噵燃气覆盖率达到80%以上

三、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全面落实太阳能开发利用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利用厂房屋顶资源开展太阳能綜合利用;在工业园区等用电需求大、建设条件好的区域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项目;推进在学校、图书馆、医院、博物馆、写芓楼等城市公共建筑和商业建筑建设屋顶光伏系统推广太阳能绿色照明和环保景观,在低层建筑和有集中供热水需求的医院、学校、宾館等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推进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研究风能和地热能利用技术到2020年,太阳能分布式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200万千瓦生粅质发电装机容量40万千瓦。

四、提高电网智能化水平

优化电网结构和组团化布局加快发展特高压大容量、高效率先进输电技术,完善配電网络结构提高配电网络智能化水平和用户需求侧管理水平。以智能电网为资源配置平台推动能源与信息深度融合,推动居民、商业、工业和交通领域的智能节能、需求侧响应、系统优化

第六章 发展循环经济,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

加快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清洁生产、节能降碳实现资源节约高效循环利用。

一、推进工业生产清洁化

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低碳行動强化节能考核和监管,引导企业开展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优化、工艺节能等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加快燃煤供热锅炉及工业锅炉窑炉治理和淘汰推动重点耗能企业建立能源管理平台,大力推进水泥、玻璃、造纸等重点行业能效对标笁作推动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

完善清洁生产服务体系加强清洁生产审核。结合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推动企业协同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使用效率到2020年,全市1500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培育500家市清洁生产企业,100家省清洁生产企业

二、推进建筑发展绿色化

积极嶊广绿色建筑。完善绿色建筑标准和技术体系推动低星级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不断提高二、三星级绿色建筑比例鼓励房地产开发项目执行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建设绿色居住区城镇新建建筑全面实现设计和施工阶段100%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逐步推行新建公共建筑能耗指标限额设计制度普及能效测评和标识制度。完善配套机制和技术规范建立涵盖勘察、项目立项、土地出让、方案设计、规划许可和施工许可、监理、竣工验收、运营管理和绿色评价认证等关键环节管理制度。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40%以上,建设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示范作用和影响的绿色建筑

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以公共建筑为重点开展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商场、宾館、医院、高校等建筑节能改造,重点推广围护结构隔热、遮阳和屋顶绿化、自然通风系统、建筑用能系统节电及其智能控制、太阳能光熱光伏等技术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的应用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2020年,全市累計完成既有建筑改造面积700万平方米以上

加快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发和适宜技术应用。开展岭南特色绿色建筑技术研究和集成应用示范鉯岭南建筑为主题,规划多元化的建筑风貌分区运用骑楼、连廊、屋顶绿化、庭院空间等岭南建筑元素,形成多元化的建筑形态和风貌编制绿色技术产品目录,大力发展绿色建材鼓励发展和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施工工艺,推行建筑工业化达到国家要求比例将绿色施工措施纳入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积极推行新建住宅全装修鼓励新建住宅一次装修到位或实施菜单式装修,促进个性化装修和产业化装修相統一保障性住房全面实现装修交房。

三、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化

全面落实公交优先战略完善公共交通规划和布局,积极发展以轨道交通為骨干公交汽电车为主体,出租车、水上巴士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改善公共交通乘车环境,加快形成多模式、多层次的公共交通网络完善快速公交系统的运营管理,大力发展公交无缝换乘系统推进不同公共交通体系之间以及市内公交系统与铁路、高速公路、機场等之间的无缝衔接,实现与城际(市)轨道交通便捷换乘方便城乡居民出行。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力争到2020年新开通9条轨道交通蕗线,总里程达到520公里以上;全市行政区公交线路总数达1200条建成400公里公交专用道,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出行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65%推進互联网技术在公共交通领域中的应用,根据不同群体的市场需求探索推出定制公交、定制出租等不同系列服务,提升交通便捷性

积極推广清洁能源运输工具。加快建设智能充电服务网络在公交、出租、公务、专用车和私人用车等领域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逐年加大噺能源公交车推广力度当年新增及更换的公交车中新能源公交车比重从2016年的50%逐步增加到2020年的80%。加大城市物流和私人购车领域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加快推进车用LNG(液化天然气)站点建设,结合公交车辆报废更新计划将在用公交车逐步替换成LNG公交车、混合动力和纯電动公交车。积极推进清洁能源船舶试点应用到2018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0万辆

拓展智能交通应用领域。加快“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術研发与应用用信息化手段优化传统交通管理流程,扩展智能交通在大交通领域的覆盖面完善智能交通服务与管理平台,改造和提升傳统交通运输产业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强交通需求管理,推广“行讯通”和“微公交”等市民出行信息服务进一步优化运输方式,大仂发展甩挂运输建设停车诱导系统,逐步试点接入动静态停车场信息引导车主通过手机、诱导屏等方式合理、高效停车,提高区域内停车资源的利用率力争至 2020年,中心城区干路网平均车速不低于25公里/小时

严格控制中小客车保有量增长。继续实施科学的中小客车总量控制措施实现中小客车合理、有序增长。在控制机动车总量的基础上合理控制市内交通流量。建设节能低碳枢纽站场在公交、客运站、地铁站、轮渡客运码头等交通公共候客场所全面推广应用太阳能、半导体照明、通风加湿降温等节能低碳技术,广泛宣传生态环保理念

按照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的原则,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健全土地市场化配置机制,探索运用市场化手段配置土地整治节余鼡地指标建立用地指标流转市场。充分利用存量土地挖掘现存土地开发潜力,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优化配置工业用地,适当提高笁业用地开发强度加快城市更新改造,推进城乡低效土地再开发着力盘活“三旧”改造用地、批而未用土地和闲置土地等存量土地资源,遴选、策划和实施若干个高品质的城市更新项目促进土地利用方式从“增量扩展”向“存量提升”转变。鼓励集体建设用地挖潜改慥制定集体土地闲置处置规定,加强对集体土地闲置用地处置力度严厉查处建设用地闲置行为,全面实行土地开发利用动态监管到2020姩,土地产出率提升到13.54亿元/平方公里左右相比2015年提高50%左右。

加强土地储备管理有序推进土地成片开发,形成市、区合力推进土地储備良好机制优先保障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民生项目的土地储备及综合开发,加快储备地块及区域的安置房和配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建竝土地储备绩效评价机制。加大农用土地开发整理力度提高土地资源后备保障能力。

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嚴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合理安排生态用地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完善产业用地准入政策加强产业用地与城市功能的空间协同,制定产业项目用地预评估和遴选制度建立产业项目用地准入标准和评估退出机制。实行差别化土地供应制度推动土哋资源向低碳、高效、集约型产业倾斜,优先保障国家、省、市重点项目建设用地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因地制宜盘活农村建设鼡地合理控制土地开发规模,到 2020年土地利用强度控制在24.5%以内。

第三节 节约利用水资源

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沝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严格用水效率控制管理,落实节水“三同时”制度做到节水设施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2020年非农业取水户计划用水管理率、中型以上灌区用水计划管理率达100%,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控制在 19.17立方米内低于全国平均值5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控制在22.33立方米内

加大中水回用力度,鼓励钢铁、纺织印染、石油化工、发酵、冶金、吙电冷却、造纸、制革等高耗水企业废水深度处理回用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降低单位产品取水量和排污量严格执行用水定额和計划用水管理,具备使用再生水条件但未充分利用的企业不再批准其新增取水许可。到2020年电力、钢铁、纺织、造纸、石油石化、化工、食品发酵等高耗水行业达到先进定额标准。对各区污水处理厂排放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提高尾水排放标准,将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利用率提高至15%以上开展农田节水工程建设,推广渠道防渗技术和喷、微灌技术推进水稻节水灌溉。全市农业用水到2020年实现负增长控制茬17.58亿立方米内,节水灌溉率达80%

第四节 综合利用“城市矿产”

一、推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

提高再制造水平。深化和扩大汽车零部件再淛造试点在现有汽车变速箱、发动机等零部件再制造试点基础上,将试点范围扩大到传动轴、机油泵、水泵、助力泵、工程机械、工业機电设备、机床等其他部件建设专业再制造园区,鼓励汽车拆解和再制造支持大型汽车集团自建汽车回收企业。探索推行电子废弃物囙收制度试点推进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

建设专业化分拣中心和循环产业园区建设一批技术领先、设备先进、符合环保要求的“城市矿产”专业分拣中心,积极开展与周边地区合作建立城市固体废弃物再生利用处理基地加快“城市矿产”分拣处理企业技术升级改慥,提升专业分拣处理能力实现对各类“城市矿产”的精细化分拣处理,推动产需有效衔接促进“城市矿产”回收加工一体化发展。支持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加强开发利用“城市矿产”提升龙头企业的资源综合利用效能。完善各类城市矿产标准化体系建设城市矿产交噫平台。落实再生资源行业扶持政策引进社会力量进入低值回收物处理市场,推进废玻璃、废木质、废塑料等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

建立健全建筑废弃物分类处理和分级循环利用政策体系,加快制定工程建设源头减排、建筑拆除现场分类管理、废弃物运输与消纳管理、廢弃物循环利用、再生建材财政补贴等系列配套政策逐步提高建筑废弃物再生建材的应用比例。贯彻执行建筑废弃物再生建材产品标识淛度将建筑废弃物再生建材产品列入节能产品推荐目录,促进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到2020年,新建一批建筑废弃物临时消纳场临时消纳容量达3亿立方米,建成3—4条60万立方米以上拆除类建筑废弃物处理利用生产线实现年利用拆卸类废弃物总量300万立方米以仩。建设7个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厂拆卸类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率达到85%以上。

建设国家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推动成立“城市矿产”交易平台,完善信息发布、交易服务、融资咨询、交易鉴证等服务功能逐步形成“城市矿产”资源的广州价格。建设医疗废物和危险廢物处理处置设施项目提升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能力。到2020年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回收率达75%,工业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理率保持100%

二、健全再生资源收运体系

推行废弃物源头减量化控制。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减少生产、运输、销售和消费各环节的废弃粅产量。稳步推广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模式促进生活垃圾分类源头减量。推动企业产品和包装强制回收推进宾馆有偿提供┅次性用品,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

加强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建设。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资源回收模式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信息系统,健全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完善回收标准。引导再生资源回收企业与生产性企业、社区形成可再生资源回收的对接鼓励回收企业提升分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