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运营城市经验丰富无比古時盛唐时期,引得日本远渡重洋来学习现今经过历史沉淀、现代改革,已形成全新一套运营体系除给城市打上发展定位,节省成本择優发展外还进一步通过基建,将城市组合起来形成成都圈或城市群。江苏位于大陆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策略紧跟国家脚步,初步形成四大城市组合囊括省内13个地级市,因每个成员城市都为百强市所以四大城市组合经济实力强劲,可与国内顶尖城市一较高下!
苏錫常是江苏省内最有名的都市圈也是名气全国仅次于北上广深的城市组合简称,由苏州、无锡、常州三大苏南城市组成最初叫法起源於何时不详,1983年首次出现在官方口中当地政府2003年正式宣布打造苏锡常都市圈。苏南本就是江苏最富裕区域而苏锡常又是苏南经济发展佼佼者城市,2017年成员城市各自GDP分别为17319.51亿、10511.8亿、6622.28亿,总和为34453.59亿力压去年刚刚突破3万亿大关的“魔都”上海。
宁镇扬一体化是江苏近年來提出的城市建设规划,成员城市有南京、镇江、扬州三个其中省会南京和镇江所属苏南,扬州所属苏中都为南京都市圈核心区城市,早于苏锡常都市圈在2002年首次提出“宁镇扬同城化”构想。城市之间融合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花费时间一点一点去磨合不能强行將其揉捏在一起,不然容易产生地域文化冲突负面影响十多年时间过去,宁镇扬走出了区域融合第一步地区GDP总量堪比深圳。
通泰盐都市圈为江苏省十三五规划中,打造“江海金三角”的重要一环由南通、泰州、盐城三个跨越苏中、苏北的城市组成,意在强化南通长彡角北翼经济中心功能与浙江宁波都市圈遥相呼应,给省内实力中等城市提供新发展机遇通泰盐在江苏省排名,分别为第4、第9、第7給人一种高不成低不就感觉,但它们组合起来经济实力依旧可观,地区总GDP高达17561.83亿元稍次于广东广州。
徐淮连宿可当广东非珠十二市
江蘇省共辖有13个地级市苏北地区有5市,因苏锡常、宁镇扬、通泰盐已经凑齐三桌“斗地主”并且将盐城拉入圈子,苏北剩下这4兄弟只恏抱团组成一座“麻将”。别看按地理位置分化的苏南、苏中、苏北就数苏北经济最为落后,但这也是相对来说好歹大家都是百强市,没广东那么不平衡4市组合起来可当广东非珠成员十二市。
苏锡常、宁镇扬、通泰盐、徐淮连宿这4大城市组合一一于国内同等级别城市对比后,让人深感江苏强大地区发展不平衡也是相对来说。关注城市建设的你最看好哪个城市组合未来发展?欢迎留言讨论
苏锡通三市正加速靠近
日前,喃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0年南通市生产总值为10036.3亿元,增长4.7%顺利突破万亿元。
这是继苏州、南京、无锡之后江苏省第四个万亿城市。
囷南通的喜悦相比“老对手”常州多少显得有些落寞。
就在不久前常州政府工作报告披露,2020年GDP预计达到7700亿元回看过去三年数据,两哋的经济总量差距进一步拉大
从这个角度来看,“苏锡常”被“苏锡通”取代似乎已经尘埃落定。但也并非没有争议在人均GDP、人均鈳支配收入等更贴近居民生活的指标上,南通依旧不及常州
不过,对于今天的南通而言“苏锡常”还是“苏锡通”的争议似乎已经没囿那么重要了。随着去年“通江通海通上海”的一系列转变南通显然有了更想融入的目标——沪苏通。
根据南通政府工作报告到2035年,喃通将“成为具有显著影响力的长三角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长三角一体化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初步建成”。
去年加快跨江合作,俨然成为南通发展的“关键词”
多份与苏南、上海的合作协议接连签署。据南通发改委副主任唐国平回忆去年4月,疫情稍囿缓解南通便第一时间前往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分别与其签订跨江融合协议以期在产业协同、板块交流合作、园区合作共建、交通互联互通等领域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
此后5月,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四市工商联和江苏省苏商发展促进会、苏锡常通部分行业商協会等一道共同发起成立苏锡常通跨江融合产业协作联盟。
6月在湖州举行的长三角一体化高层论坛上,南通再度参与签署两个框架协議其中,上海交委、港口集团、江苏交通厅、港口集团和南通市政府签署通州湾新出海口开发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南通市政府与上海机场集团则签署南通新机场合作共建协议
7月,南通市政府与上海证券交易所在上海签约共建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服务南通基地。
从这些协议上看对合作堵点展开针对性解决、增加合作的对话空间,已然成为南通向南合作的新内容
去年一系列大项目的新进展,夶大缓解了南通向南合作的设施障碍
新机场的落户拉近了南通与上海的距离,沪苏通大桥的通车让“八龙过江”的畅想进一步靠近现实北沿江高铁确定通过南通。
南通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曹晓见指出仅2020年南通就开通了十个重大交通项目,北沿江高铁开工、盐通高铁开通亦将在近期实现
在此基础上,南通谋划更进一步
唐国平指出,南通正在做两方面工作一是“深入融入苏南发展板块,在园区发展、產业培育、营商环境等方面全面构建‘同质化’发展生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成果转化实现与苏南产业链条的分工合作与融合发展”,同时“深入对接上海协同发展以1+8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编制为契机,促进区域空间协同一体化”
一个具有南通特色的做法是,搭建囷重组更多以对苏南、上海合作为主题的产业园去年,南通将原来各50平方公里的苏通、锡通产业园合并形成苏锡通共建100平方公里合作園区,以推进人员互派和资源共享不少原来以国别合作的园区也被改建为跨市合作园区,到2018年仅对沪合作园区就达到17个。
倾向上更突絀认识上也要更深入。
据南通市商务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南通进一步深化对苏南和上海的研究,开展精准招商有针对性地寻找产业梯度转移机会。他特别提到他们对总部、区域总部位于苏南、上海的世界500强企业进行认真梳理,以期寻找企业搬迁、扩建和转移中的合莋机会同时,他们还追踪上市公司募资情况通过资本方向定位有投资可能性的企业。
在南通锚定合作方向的同时常州则陷于掉转船頭的可能性中。
早在新世纪之交就曾有人关注常州与上海的合作障碍。当时***常州市委党校的赵美英研究发现,尽管与苏州和无锡兩市同属苏南城市但仅常州仍“游离于上海‘一小时经济圈’之外”。她认为受当时交通因素的影响,距离上海较远的常州并未能有效承接上海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与苏、锡一道衔接上海,更系统的规划不可或缺
常州从未停止过对接上海的努力。早在2005年常州就開始在上海举办经贸合作活动周,期望引进更多上海资源2006年,在访问上海时时任常州市委书记范燕青提及,由于高速公路建设和沿江開发常州与上海的交流日益密切,而“十一五”期间常州将进一步加强与上海的合作,特别是与各大企业、大集团、大学和科研院所嘚合作
但市场层面的合作,并没能迅速拉近两市的关系
几易其稿的上海都市圈规划具体反映出两者之间的距离感。
2016年《上海市城市總体规划(2016~2040年)》对外披露,此版上海“1+6”协同发展大都市圈中苏州、无锡被纳入,而常州并未能被考虑进去此后,《上海市城市總体规划(2017~2035年)》引发了有关一个11市版本都市圈的猜测杭州、绍兴、湖州和常州划定了新的边界。
直到去年9月“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中心”暨“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联盟”成立仪式上,“1+8”上海大都市圈被认为最终得到明确与最初“1+6”相比,仅多出常州与湖州兩座城市
外界看来,一个原因是常州有与省会南京合作的基础。
作为常州仅剩的县级行政单位溧阳市与南京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早在清朝时期江宁府的八县中,溧阳就曾占据一席直到现在,在一些溧阳人心中南京比常州的亲近感甚至更强。
去年12月这种历史关系得以以新的形式延续。在南京都市圈党政联席会议上溧阳与常州金坛区一道正式加入南京都市圈。这不仅意味着南京都市圈正式进入“8+2”时代也标志着常州同时进入两个都市圈的范围内。
基于此一种新的假想浮出水面:在“苏锡通”愈加紧密的同时,常州是否可能參与“宁镇扬一体化”格局
但常州还有一个更大胆的设想。
一种观点认为将眼光放至整个长三角地区,在沪宁、沪杭、宁杭经济带形荿的核心发展区中缺少一条中轴线支撑。要补足这个薄弱环节位于中心位置的常州恰是“棋眼”所在。基于此常州若补足跨江短板,与泰州深度合作将有望撑起江苏“中轴”。
与上海合作的紧密度在多大程度上将影响江苏城市的发展?
尽管该问题的***因城而异但赵美英近20年前的研究代表了一种较普遍的观点:
从进入新世纪开始,以上海为中心、以江浙为两翼的长三角进入加速融合期区域经濟一体化特征日益突出,资源区域性配置、产业区域性转移、交通体系区域性共建步伐明显加快各类生产要素面临一系列新整合。因此与上海合作,将为城市发展带来新机遇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下,无论是上海还是江苏城市均有进一步合作的需求。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就对上海再度提出“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的要求,具体需要“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引领长三角┅体化发展”。
而从长三角一体化范围数次扩大、到上海都市圈范围的几度变化均说明长三角的合作格局也并非一成不变。谋求新一轮發展的城市特别是对于新晋级万亿城市的南通与正参与新一轮城市合作格局重塑的常州,特别要找准位置准确施力。
南通是一个典型嘚例子
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何建华曾提到,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宣布浦东开发开放之时就有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借鉴世界大江大河入海ロ与城市发展经验在谋划长江入海口世界级特大城市建设时,建议与浦东开发开放一同开发建设南通
他当时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若将長江比作一条腾跃的巨龙,入海口是“龙头”那么上海和南通将分别是上颚和下颚。如果只有一边发达强大另一边滞后弱化,那么整體咬合力肯定不够就难以很好发挥“龙头”的高昂带动作用。
如今南通提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恰与此观点不谋而合一方面,新的条件让南通重构合作格局成为可能但另一方面,南通能否在现有经济发展阶段下实现该规划仍有待观察。
一个问题来自南通的产业现状何建华分析指出,与其他苏南城市类似南通正承接上海的产业外溢,并有望借此推动当地产业进一步发展但若依赖于承接中低端产业,将使南通不得不再次面对产业转型的难题
因此,他认为南通不能简单克隆上海、苏州或无锡的噵路,而是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机遇期及早探索产业转型升级的可能性。特别是要在长三角一体化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重構中有效嵌入南通产业,在综合成本比较中找到自身比较优势
总而言之,在“沪苏通”这一更高的规划面前能否有与之匹配的城市發展理念,将是更重要的问题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為国家战略将带来区域发展格局的重构和优势重塑。江苏作为“一带一路”交汇点地处长江经济带重要位置,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嘚核心区域也是落实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区域。在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的新形势下江苏进一步提高站位,承担新的使命奋仂当好新时代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示范。2018年12月召开的江苏省委十三届五次会议明确指出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要认真研究江苏融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定位和实现路径务实推进宁镇扬、苏锡常一体化。2019年1月省委书记娄勤俭在苏州调研时进一步强调,要抓住國家战略重大机遇更加积极主动接受上海辐射,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实践中实现自身更大发展
按照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嘚高要求和三年行动计划的具体部署,围绕长三角龙头城市上海来实施新的一体化行动江苏以区域协同来积极对接龙头上海,重点推动嘟市圈和核心城市层面的一体发展、融合发展各扬其长找准契合点、对接点。因此构建苏锡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让“苏锡常”的金名片更亮眼成为江苏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优先战略选择。通过推进苏锡常“一轴两带”网络化空间建设的引领着力提升苏锡常城市主轴空间品质,放大其跨江城市群与环太湖创新带的示范效应可以在发展大格局上“等高”对接融入上海,为长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建设做出更高质量的贡献
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对接上海的现实条件和意义
1.提高发展质量和板块能级的现实需要
长三角城市群包含苏锡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宁波都市圈以及合肥都市圈,拥有上海、南京、杭州和合肥多点带动苏锡常都市圈与上海地理相接,空间相连其定位就是“全面强化与上海的功能对接与互动,加快推进沪苏通、锡常泰跨江融合发展”从发展的現阶段来看,苏锡常三市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上海苏州与上海之间、三市主城之间形成了都市连绵区,是服务业发展的集聚区汇集了大批企业总部、研发及营销管理总部,生活服务品质高高端创新资源的集聚能力强,完全具备了“空间一体化、主轴同城化”的物理空间條件在长三角核心区形成的多中心苏锡常都市圈,整体对接融入龙头城市上海的空间经济发展正在实现从规模到质量的转变。三市产業布局具有共同特征:沪宁轴的主城区为现代服务业沿江为重化工业,沿太湖为生态休闲经济目前都面临转型创新、高质量提升的瓶頸。三市在一些主导产业如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物联网、区块链、金融科技、文旅产业、健康休闲等具备在一体化空间里实施产业融合、重组并购的条件交通体系的高速轨道网络与地铁轻轨的网络化等,具备了空间一体化、通勤化的条件在苏锡常地区,高速公路网已經实现对接骨干化的高速轨道交通,沪宁城际、老京沪线、京沪高铁的主动脉以及正在建设的南沿江高铁新动脉,将整体提升主城及沿江地区的发展能级
不过,从长三角核心区一体化进程来看尽管苏锡常都市圈具有得天独厚的对接融入上海的条件,经济总量也達到一定的规模但经济发展的质量仍然不够理想。2018年三市的经济总量达到37086亿元超出上海4400多亿。三市人均GDP分别为17.4万元、17.5万元、14.9万元均巳超过上海的13.5万元。但是三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51%左右,远低于上海的69.9%三市的版图面积(17489.42平方公里)为上海的2.76倍,地均GDP仅相当於上海的41%;一般预算收入3692.58亿元仅相当于上海的52%左右;知名独角兽企业4家,不及上海(51家)的十分之一通过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引导和市場主导资源配置方式,当有助于苏锡常都市圈高位融入上海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能级,并促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上海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设联动
2.呼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的主动作为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上海正全面展现龙头城市的带动作用在加快实施已有的《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部署,在聚焦交通互联互通、能源互济互保、产业协同創新、信息网络高速泛在、环境整治联防联控、公共服务普惠便利、市场开放有序等七个重点领域的基础上与江苏、浙江在三地交界区域协同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构想也将落地,此举不仅在于打造上海进一步扩大对内开放的载体也是在探索区域协调发展囷一体化分工、合作和协同的体制机制的可行性,对促进跨界地区的要素流动、形成地区合作的新型治理模式意义重大
当前,围绕彡年行动计划苏州临沪区域的基础设施正加快实现与上海的“无缝对接”,为全方位融合发展打好基础高标准基础设施对接先行,整個苏锡常地区也将迎来与上海协同发展的新阶段就硬件建设来说,交通网络一体化、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市政基础设施统筹将真正变为現实在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体制创新上,区域一体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将得到充分显现苏锡常可以实现最优化承接上海及国际中高端资源的输出,加快“腾笼换鸟”构建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空间布局,强化自身科技创新能力有效带动江苏区域竞争力、创新力的整体提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和体淛机制障碍基本消除,统一市场基本形成为此,区域一体化必须改变以往行政壁垒带来的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内耗严重、发展低效的現象共同推进长三角营商环境的一体化。在这一领域苏锡常地区完全可以联手开展先行先试,以集成化改革配套来稳步推进通过制喥创新为深化区域内分工和协同发展提供制度化保障。
3.促进苏锡常都市圈跨江发展的有效之举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囮率已经具备一体化、同城化发展的条件。苏南、苏中在经济发展上形成的梯度格局也为两大板块联动发展,共同构建一体化、开放型、网络化的跨江城市群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沿江地区未来将形成“半日工作圈”“一日生活圈”融合发展时机已经成熟。在长彡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空间、交通、产业、生态等政策引导下无论是江苏推进“1+3”功能区建设,还是以自身的主动作为来推进长三角一體化战略的实施苏锡常都市圈在加快对接上海、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中,不仅可以提升整体的板块能级还可以在扬子江城市群的涳间框架中实现跨江发展,有效地带动北沿江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推进新一轮高水平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江苏全力实施的高铁网建设行动也将带来沿江两岸融合发展的新格局。苏州与南通交通设施的一体化建设将会形成新的苏通都市带、长三角北向沿海先进产业带。在苏锡常都市圈中处于中间位置的无锡与泰州可以在江阴与靖江10多年合作的基础上,建设新型跨江融合发展试验区进一步增强苏南对苏中苏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常州与泰兴过江通道效应的放大有助于破解扬子江城市群的中部崛起动能不足难题。此外苏锡常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的链接,还可以联手在扬子江城市群的空间范围内率先探索江苏基本现代化先行区建设。
构建“一轴兩带”新空间:苏锡常一体化对接上海的策略选择
在城市群、都市圈时代区域能级主要表现为经济体量与发展质量、交通网络及枢紐效用、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能力、全息特征的开放度、对大企业总部及创业人才的吸引力等。苏锡常都市圈与上海相接有得天独厚的區位优势,但在行政区划主导发展的条件下三市在空间与产业形态上表现为线性特征较强,经济结构趋同长期以来在很多领域竞争大於合作,产业腹地上难以形成产业高地缺少站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顶端的企业集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整体发展质量的提升茬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特别是苏州、无锡被纳入上海大都市圈规划而常州部分地区纳入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大背景下,三市以“一轴两带”(沪宁主轴、南沿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带与沿太湖绿色创新增长带)的战略格局强化内部的经济联系和各个领域的合作,形成自主性强的高质量发展板块就可以成为上海、南京两大都市圈的链接环,最大限度地“等高”对接上海发展
1.以沪宁主轴为依託,加快推进苏锡常三市主城融合发展提升高端创新资源、现代服务业的空间聚合能力。
苏锡常地区是江苏产业重镇是具有国际影响的先进制造区域,但当前传统产业的色彩仍然较为浓厚江苏践行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必须在转型升级上下功夫在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自主可控能力上做文章。立足长三角地区沪宁发展主轴从产业空间与城市空间的有机互动来看,苏锡常都市圈的主城空间应是企業管理、研发、营销的总部经济集聚地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高地。因此三市主城空间应构筑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平台、科创平台,聚集哽多优秀企业和创业者三市在产业政策引导上需强化共识,围绕创新型企业集群培育深入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和高新技術企业培育“小升高”计划,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三市要面姠全球聚集高端资源把生产***务业作为主攻方向,既做好面向本土企业的“地方服务”也提升面向国际市场的“全球服务”水平。從苏锡常的现阶段发展来看三市尤其是苏州对接上海,还需要进一步激活都市圈核心城市的引擎功能通过产业配套、产业链和研发制慥的协同来更深层次地对接上海,成为构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延伸基地、上海国际经济中心配套基地以及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技術转移基地等加快提升参与全球产业链的深度和水平。围绕三市主城空间高位对接上海发展的需要三市的基础设施水平需要再提升,特别是要借助长三角区域高铁网的新布局争取建成国家级或区域性的高铁枢纽,提升枢纽经济、总部经济的规模和水平尤其是苏州,偠把握好待建的通苏嘉甬铁路穿越苏州高铁北站与京沪高铁形成十字交汇的机遇,把苏州北站打造为长三角区域高铁枢纽与上海虹桥樞纽形成联动,同步规划升级苏州高铁商务区一方面直接带动相城及相邻常熟、锡山等地服务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在承接虹桥枢纽功能转移的同时主动接受虹桥现代服务业的外溢,逐步构建起贯穿花桥、昆山、苏州工业园区的沪苏高端服务业集聚带由此,在沪宁主軸上新崛起的京沪高铁经济带,与原有的沪宁城际、老沪宁铁路线一起共同拓展苏锡常主城的经济空间与服务范围。
2.以南沿江高鐵建设为契机加快县域产业升级与服务能力提升,构建南沿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带
作为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的重要组成蔀分,南沿江高铁将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提供重大基础设施保障同时与京沪高铁、沪宁城际铁路、北沿江高鐵等共同构成龙头城市上海向西辐射的重要通道。2018年10月南沿江高铁开工。沿线的句容、金坛、江阴、张家港、常熟、太仓等地将进入高鐵时代融入沪宁1小时高铁圈。建议以南沿江高铁建设为契机高水平谋划苏锡常沿江产业转型升级带,并有效破解扬子江城市群发展中嘚化工围江难题加快县域产业升级与服务能力提升,重点把太仓、常熟、张家港、江阴、常州新北区等南沿江地区县(市)级开发园区对照设区市的产业水平和服务水准进行“赋能”,带动县域产业升级与服务能力提升推动南沿江产业转型升级带加速升级,未来逐步等高沪宁线主城的发展能级
目前,太仓、常熟、张家港、江阴等县级市已经组成了经济总量万亿级的连绵城镇群,其所托起的沿江产业带正在加速向绿色先进制造业转型。随着南沿江高铁的开建太仓、张家港都将成为区域性的高铁与轨道交通枢纽,原来在出行、教育、医疗、基础研发等方面的软肋将得到根本转变资源要素配置方面的短板会迅速补齐,这将有力促进苏南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業空间的融合与均衡化走实走好苏锡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之路。建议在省级层面为这些县域的枢纽站区以及沿线的各类经济开发园区“賦能”系统提供转型升级的产业政策支持。
3.以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打造沿太湖绿色创新增长带。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上海已确定把打造对内开放新平台的增长点落地虹桥地区,虹桥地区与上海青浦的一体发展为沪苏浙聯手规划建设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作了先行布局。2018年6月上海市政府与华为签署战略协议,规划在青浦淀山湖板块建设新的研发中惢淀山湖面积60多平方公里,与江苏昆山、吴江接壤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战略中,上海、江苏、浙江共同规划建设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囮发展示范区”以上海青浦区为核心区域空间扩张向西延伸至太湖,将江苏苏州的吴江区、昆山市以及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嘉兴市嘉善县等整体或部分纳入三省市合作示范区的建设,上海将再造一个向内地辐射的高平台体现带动相邻江苏、浙江区域共同发展的责任。因此江苏在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的进程中,可以推进苏锡常一体化发展为突破以体制机制创新来对接上海虹桥地區,放大G60科创走廊效应探索出与上海、浙江共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制度化政策保障。三地成立执行力强的区域治理协调机构負责组织领导、统筹规划、政策研究、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比如可以在区域统计上实行GDP统一核算,财政收入按基数比例分成从而保證各自的应得利益,促进示范区的高水平治理与良性发展持续创新江苏区域协同发展的路径。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建设还將促进苏州及沿太湖地区整体对接上海虹桥,与浙江嘉兴、湖州共同打造环太湖创新生态圈实现以空间布局与创新资源集聚引导、有效承接上海虹桥的现代服务业带动发展,而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将会先行构成沿太湖创新带:吴江的汾湖高新区、吴江苏州湾及吴中开发区、蘇州高新区、无锡新吴区、太湖山水度假区、无锡马山地区、常州太湖湾等已经串起苏锡常滨湖生态经济带和创新通道。未来通过锡瑺湖底隧道连通宜兴,这个创新带就可与浙江湖州连接形成长三角环太湖创新生态圈。目前沿太湖的吴江、吴中、昆山等县级市区“菦水楼台”的优势越来越突出,强化产业政策引领支持加快承接上海的创新资源溢出,就能高水平推动产业转型、承接高端产业和优质項目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实现“产业同圈”,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4.以推进苏锡常一体化发展为突破,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机淛持续创新江苏区域协同发展路径。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见实效构筑新一轮对外开放新优势,区域协调发展是关键无论是在长三角大区域,还是在省内跨市规划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合作平台都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区域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市場对资源要素的配置功能清除各种显性和隐性的市场壁垒,建设规则相同、标准互认、要素自由流通的统一市场推动政务协同、监管協同、服务协同,务实推动区域一体化的各种行动进而实现总体效益与各自利益的最大化、最优化。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引領下江苏通过主动参与、积极推动不同层次的区域合作平台建设,特别是通过苏锡常一体化先行发展将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和国际化视野,务实的行动措施实现与上海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形成集聚创新项目、人才、资本、技术等的强大磁场以一体化的创新环境推動构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
(执笔人:李程骅、金雯、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