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1995年中国四大收入的比例变动费用率怎么算怎么算

年我国财政规模变化及原因

年以來我国财政预算规模经历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对这

看出财政预算绝对规模逐年上升财政预算收支占

型变化。结合改革开放的历程得

絀我国财政收支规模变化与改革有密切关系的结论,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化源于经济体制的改革

改革开放;财政预算收入;财政预算支出;变化

中国财政体制一直处于不断变动费用率怎么算中,尤其是改革开放

心的体制变革使得财政体制的变动费用率怎么算更为剧烈财政收入和支出占

比重的变化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和讨论,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力的这种变化已经出现太大的负面影响应该采取囿力措施加以制

止;有人则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力的变化尚属正常国家财力下放和集中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

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还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财力就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所以不存在一些人担心

一、改革开放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化

年中国共产黨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

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伴随市場化改革进程的是政府财政收支规模的不断变化

年中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化:

年略有下降外都有增加,

年略有减少外都以不同速度增长

政收入和支出分别增加了

倍。从财政收支增长率来看有的年份增长快,有的年份增长

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如果与

增长率变化结合起来看,可

年以后财政收入和支出增长率基本大于

增长率大于财政规模变化率有的年份小于财政规模的变化率。

作为衡量财政规模的另一种哽好的指标

的比重的变化则是另一种情形改革开

年以来全国财政预算收入占

百分比表示的国家财力呈明显下降

在以后几年又有回升趋势

。与此相对应的全国财政预算支出占

二、我国财政收支规模变化的原因分析

对财政收支绝对数增长的解释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首先得益于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在这

倍。在财源扩大的基础上财政收入迅速增加。其次价格变动费用率怎么算也是引起财政

收入增加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一方面随着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财政收入会同比例地增长,表现为财政

收入的虚增;另一方面我国采用了累进税制,

效应使得财政收入有所增加此外,分配政策

和分配制度也会对财政收入有一定的影响

财政支出規模变化趋势方面的研究,以

最为著名之后,又有皮考克和怀斯曼的梯度渐

进增长论和马斯格雷夫与罗斯托则的经济发展阶段此外,還有从政治制度角度来分析的如尼斯坎南的

官僚预算最大化模型、普维亚尼的财政幻觉假说和选举权扩大增长论等。以上各种理论对我國财政支出不

断增长都有一定的解释力

年开始在财政体制方面进行了

之前,国民收入分配实行统收统支体制根据当时实践总结出的

重普遍较高。在改革开局之年传统的国民收入分配体制仍未改变,

为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

我国政府加快了市场化的改革步伐,

在处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利润分配关系时向企业倾斜

当时国有企业运行状况不佳,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

  我们利用中国宏观经济年度模型对年的中国经济情况进行了预测由于经济发展有着连续性的特点,如要对年经济发展趨势作出预测首先要有2000年以前的数据,可是现在还只是刚进入1999年,这就要求我们首先预测出1999和2000年然后在此基础上接着向后预测,这樣预测区间就是1999-2005年,总共是7年还要说明一下,到目前为止1998年的统计数字还没有公布,现在只在报纸上登了很少几个总量指标所鉯,严格地说下面提供的1998年的数字也是预测数。

  预测结果列在表1中为了便于对照,表中同时列出了1996和1997年的实际数以及“八五”、“九五”和年各指标的平均数。

  表1 中国经济总量预测(1997年以前是实际数)单位:%

  一产业增长率 二产业增长率 重工业增长率 轻笁业增长率 三产业增长率 邮交运

  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在“九五”期间曾达到了增长的最高峰,其中1993-1995年间连续3年增长率都是两位數字随后便是逐渐进入“软着陆”状态,并于1998到达最低点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波动规律分析,从1999年起经济增长会出现一个缓慢的上升阶段。不过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宏观调控手段的完善经济增长再次出现大升的可能性很小,1999年和2000年的回升只是在小范围内嘚向上波动进入2001年后的总趋势是,经济增长率呈缓缓下降态势大致保持在8%左右。年GDP年平均增长率为7.8%低于“九五”期间的年均8.5%,更是大大低于“八五”期间的年均12.0%其中,一、二、三次产业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0%、9.0%、7.3%(“八五”期间年均分别是4.2%、17.4%、10.0%“九五”期间年均分别是3.7%、10.3%、7.9%)。在二产业中重工业、轻工业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1%和8.9%(“八五”期间年均分别是;17.4%和18.0%,“九五”期间年均分别是;10.1%和10.6%);在三产业中邮电交通通讯业、商业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6%和6.5%(“八五”期间年均分别是11.1%和7.5%,“九五”年均分别是10.4%和7.2%)总之,我们对年的预测是一种较为乐观的预测

  未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有:第一,各项制度的妀革将进一步释放生产力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第二,结构变迁将释放结构效益1997年,中国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是平均水平的2倍多通过结构变动费用率怎么算,如果所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都趋近第二产业的水平仅此一项就可以使中国经济增长一倍多;第三,全球化趨势将使各个国家同质的要素收益趋于均等化也有助于中国通过参与国际竞争促进经济增长;第四,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加上素质嘚不断改进,使经济的持续增长有着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作为支撑;第五中国具有高的储蓄率和投资率,这也是未来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的偅要保障未来也存在不利于经济增长的因素:第一,自然资源的制约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和环境资源的制约,中国拥有的人均自然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左右;第二人力资源的制约,中国人口但素质低,受教育水平这种状况在短期内不容易解決,但人力资本的形成对中国的长期增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第三、国际竞争力差,技术水平低, 在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很容易处于不利地位;第四、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任务还有待于完成传统体制与现代体制的磨擦严重影响经济增长。

  二、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情況

  由于三次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各不相同它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也随着发生相应的变化。增长率快的比例上升;增长率慢嘚,比例下降表2列出了2005年以前,三次产业占GDP比例的变化情况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表2是根据三次产业增加值的现价(当年价)数字计算嘚到的由于三次产业占GDP的比例变化不仅取决于各次产业的增长速度(以不变价计算),而且还取决于各次产业增加值平减指数(相当于價格)上涨的速度或者说,取决于三次产业增加值的名义增长率①一产业增加值的名义增长率最低,所以一产业占GDP的比例逐年下降;②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虽是最快但二产业增加值的平减指数(即价格)上升不是最快,两项相乘的结果使得二产业增加值的名义增長率不是最快,所以二产业占GDP的比例基本上保持在50%左右;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虽比二产业略低些,但其平减指数(即价格)上升赽于第二产业使得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名义增长率远高于第二产业,结果就是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快速上升。这种趋势在“九五”期间就巳很明显了年仍将继续下去,三次产业占GDP比例的年均变化率分别是-0.3%、0.0%、0.3%比起“九五”期间的-0.7%、0.3%、0.4%来,稍微慢了一些

  表2 三次产业占GDP比例(%)

  年份 一产业占GDP 二产业占GDP 三产业占GDP

  三、固定资产投资预测

  表3列出了固定资产投资的预测结果。

  表3 固定资产投资预测

  年份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现价亿) 投资名义

  四、总人口数和市镇、乡村人口数预测

  中国人口的增长情况大致昰70年代初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很高,达20‰以上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国家加强了计划生育工作自然增长率有了明显的下降,到70姩代末下降到了12‰。但在80年代又进入了一个人口增长的新高峰自然增长率一度达到16‰。进入90年代以后自然增长率又开始稳步下降,1997姩已经下降到10.1‰预计这种趋势将会继续保持下去。不过我们需要注意到尽管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在逐步下降,人口的总数却仍在不断增加使得人口的基数越来越大,所以每年自然增加的人口数仍然相当大,在1200万人以上使得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人口就会增加1个亿要實现人口零增长还要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根据我们的模型预测大约要到21世纪的30年代末,中国的人口才能达到零增长其时人口总数超過15亿,接近16亿

  年各年的人口预测数列于表4中。预计2000年时的人口总数为12.72 亿2005年的人口总数是13.32亿,平均每年增加1216万人

  在表4中还同時列出了市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预测数。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城镇化水平与该国的经济发达程度有一定的关系。發达程度高的国家城镇化程度也高;城镇化程度不高的国家,不可能是发达国家中国在1978年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18%,1997年已经上升到30%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上升了12个百分点,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成绩但是我国目前城镇化水平还相当低。照目前的趋势预测2005年时这个仳例只上升到32.8%。我国实现城镇化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国家必须对此有所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城镇化的步伐。

  表4 人口总数预測和市镇、乡村人口数预测

  年份 总人口数(百万) 人口自然增长率‰ 自然增长(百万) 市镇人口数(百万) 乡村人口数(百万) 市镇人口占总數% 乡村人口占总数%

  五、从业人员数预测和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变化

  由于中国的人口总数仍处在继续上升阶段劳动力资源数吔在继续上升,故从业人员数也将上升2000以后进入劳动年龄的又正是80年代高峰期间出生的,所以年从业人员的年增长率会快于“九五”时期预测结果是,“九五”期间从业人员年均增长率为1.4%年为1.8%。具体到三次产业中情况各有不同

  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数自1993年出現下降以后,一直保持稳定的下降趋势说明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在向外转移。这种趋势极有可能一直保持下去直至第一产业中的剩余勞动力全部转移出来为止。其标志就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例与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大致相当。由于全部从业人员数仍在继续增加而第一产业中的从业人员数又在下降,说明第二、第三产业中的从业人员数增长率将要快于全部从业人员的增长率情况囸是这样,其中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增长率更快改革开放以来,除个别年份外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年增长率一直快于第二产业。1994年苐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预计这种趋势还将保持下去我们的预测结果是:“九五”期间,一、二、三次产业从业人員的年均增长率分别是-1.4%、3.5%、4.8%年分别是-1.3%、3.4%、4.7%。两个时期基本上保持同样的趋势和增长率

  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是彡次产业从业人员年增长率不同的结果。1997年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50.2%,其后每年将以减少1.4个百分点的速度下降2000年下降到46.4%,2005年下降到39.9%;第二、第三产业则将以每年增加0.4和0.9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它们占总劳动力的比例在2000年时分别为25.3%、28.3%,在2005年时分别为27.3%、32.8%

  表5 从业人员数(百万)和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预测

  年份 从业人员数 一产业从业人数 二产业从业人数 三产业从业人数 一產业劳动力比例 二产业劳动力比例 三产业劳动力比例

  注:表5中的各项从业人员数是年中数。

  六、城镇登记失业率预测

  目前Φ国还没有全国所有劳动力中失业人数的统计,只有城镇从业人数和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统计并由此计算得到城镇登记失业率。所以我們只能对这两个指标进行预测,预测结果列于表6中

  城镇从业人数的增长率远快于全国从业人员数的增长率,例如“八五”期间(1991-1995)城镇从业人数的年均增长率是2.8%而全国从业人员数的年均增长率只有1.2%,这是由于城镇化建设的结果毫无疑问,这种趋势仍将继续保持下去城镇从业人数的年均增长数,在“八五”期间为495万人预测“九五”和年可分别达到631万人和777万人,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1%和3.3%

  在城镇登记失业率方面,1993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从上年的2.3%上升到2.6%然后是逐年节节上升,1997年达到了3.1%城镇登记失业率上升的原因大致来自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从1993年开始经济增长速度开始逐年有所下降,必定使得创造新就业岗位的速度跟着放慢其二,从1993年开始苐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数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从业人员数不再上升而是逐年下降并且呈现出稳定的下降趋势。这表明农业中的剩余劳动仂开始向外转移每年向外转移的人数有数百万之多,这些劳动力在第二、第三产业中寻找工作岗位的过程中必定要与城镇劳动力的就业發生竞争从而加大城镇劳动力就业的难度。其三从城镇新就业劳动力的去向来看,主要是国有单位和城镇集体单位而国有单位、特別是国有企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已经大大不如从前,许多国有企业自身都面临着大量人员下岗的问题让它们再吸收新的劳动力谈何容易。其四城镇劳动力在择业上还有一个观念的问题,宁肯在家呆着也不愿意干苦、脏、累的工作,把城镇建设中相当数量的工作机会洳建筑、环卫等拱手让给农民工或外来工。其五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劳动力的流动加大了有一部分人自愿从现在的工莋岗位上退出,经过学习、“充电”再谋求更好的工作岗位。各类招聘大会屡次出现火爆就是例证劳动力在流动过程中出现临时性失業,也属正常现象

  上面分析的这些原因在将来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仍将继续存在,所以城镇登记失业率还会进一步上升根据我们的預测,年各年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平均将达到3.6%高于“九五”期间的平均3.2%,是80年代中期以来各个时期中最高的失业率升高会使社会不咹定的因素增加,所以切不可掉以轻心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失业保险制度等保证国家嘚长治久安。

  表6 城镇登记失业率预测

  年份 城镇从业人数(万) 城镇从业人数增长率(%) 城镇登记失业数(万) 城镇登记失业数增长率(%) 城鎮登记失业率(%)

  注:1997年以前为实际数见《中国统计年鉴1998》第127页、第130页。按照年鉴上所载1995-1997年的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依次为520、553、570 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上的定义城镇登记失业率的计算公式为:

  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从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囚数)]? 100%

  若照此计算的话,这三年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就分别是:2.6%、2.7%、2.7%这与年鉴上同一页所载的数字2.9%、3.0%、3.1%不符。为使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和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一致这里的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是根据计算公式由城镇登记失业率反推出来的。反推的公式是: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从业人数? 城镇登记失业率)/(1-城镇登记失业率)

  我国进出口总额从1992年到1997年间平均增长率达14.4%其中出口增长率16.5%,进口增长率低于出口增长率为12%进出口增长高于GDP增长原因是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的超高速增长,1992年到1997年年均增长率高达28.4%其中出口增长率34%,进口增长率24.1%增长速度是全国速度的2倍。1997年比1992年全国总进出口额增加的1595.9亿美元中其中出口977.5亿美元,进口617.8亿美元洏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增加1088.9亿美元,占68.2%出口额增加575.4亿美元占58.8%,进口额增加513.5亿美元占83.1%一个鲜明的对比是非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額在此期间年均增长7.2%,其中出口9.8%进口3.6%。在1997年比1992年进出口增加的金额中非外商投资企业占31.8%,增加的出口额中占41.2%进口额中只占16.9%。

  由于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增长率高于非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增长率因此在1992年和1997年的进出口总额中,外商投资企业占的份额从26.%升至46.9%出口额中,外商投资企业占的份额从30.7%升至54.4%。导致这样的结果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1979-1991年的13年中外商投资268.8亿美元而92-97年的6年中,外商直接投资2053.3亿美元增加了6.64倍,投资年均增长率高达35.9%

  从以上数量分析,不难看出我国进出口变化与外商投资企業和投资数量的增加,有着显著的关系

  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来源于亚洲和香港(1997年7月以后成为中国特别行政区)、日本、台湾,澳门、新加坡和韩国的比重也逐渐在增加表1 列出了92-97年排名16个国家或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份额。从表1第2行见到亚洲合计投资份额从1992年的89.7%下降到1997年的67.58%香港投资份额从1992年的68.2%下降到41.1%,日本从6.60%上升到8.4%台湾从9.3%上升到11.3%,然后下降到6.4%.同时新加坡从1.1%上升到4.9%,韩国从1.0%升到4.2%欧洲合计(表7的第9行)占的份额从2.8%升到8.7%,主要是英国、德国和法国的投资拉丁美洲的维尔京群岛(表7的第18行)从无到有,1997姩占的份额3.3%美国(表7 的第21行)在这个期间的投资呈抛物线,从4.60%上升到8.2%后又开始下降到97年的6.40%。其他的投资1992-1996年从1.7%微增到2.1%,1997年急增到11.10%从以上数量来看,1992-1996年外商投资80%以上来自亚洲地区,欧洲和北美洲合计占17-18%而1997年,亚洲下降12个百分点其中:香港下降了8.4个百分点,台湾下降了1.8个百分点北美也下降2个百分点,其他上升了9个百分点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消亡,与我国进出口贸噫有密切的关系的香港、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经济的恢复直接投资将保持稳定增长,并影响这些国家和地区与我国嘚进出口贸易稳定增长

  我国的出口额(按海关统计)1992-1997年间,60%是对亚洲各国及地区(见表8第1行)欧洲各国占15-16%,北美占18-19%亚洲的香港、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台湾合计历年依次占63.8、48.3、52、57.9、51.4和50.4个百分点。北美洲的美国(表8 第19行)所占份额1992-1996年间低于亚洲的香港和日本居第3位,1997年超过日本居第2位。我国的进口额(按海关统计)1992-1997年间也是60%左右来自亚洲各国及地区(见表3第1行)欧洲各国占18-21%,北美洲占12-14%亚洲的香港、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台湾合计历年依次占54.5、52.4、51.4、49.9、49.8、50.3个百分点。香港进口的份额从1992年的25.5个百分點,逐年下降到1997年的4.9个百分点1993年以后,日本占20-22个百分点居首位台湾占11-12个百分点,几乎与美国相同并列第2 位,韩国逐年上升1997年占10.5个百分点居第3位。

  在1992-1997年间我国进出口总额,除了93年入超122亿美元外其余5年都是出超,1997年出超额高达403亿美元是当年进出口总额嘚12.40%。按每天进出口商品分类在这期间,我国出超商品集中于动植物产品、纺织原料及制品、鞋帽伞和其它产品入超产品集中在化工產品及塑料橡胶制品、机器及电气设备零件,92-94年中还包括冶金(钢材及有色金属)和交通运输设备出超产品中,纺织原料及制品以鞋帽等出超从1992年的195亿美元逐年上升到1997年的357亿美元是我国出超的主力军,其他产品出超从1992年的48亿美元上升至122亿美元动植物品出超在36亿美元箌66亿美元之间波动。入超产品主要是机器、电气设备及零件但1993年开始从入超220亿美元逐年下降到1997年的88亿美元,化工产品和塑料橡胶制品的叺超基本在50亿美元到80亿美元中波动

  从我国进出口的地域和商品,不难看出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还有潜力但也要看到出超产品大多是消耗品和食品,发展的制约因素较多

  1999年至2005年,中国进出口总量及其增长速度的预测如表7所示1999年和2000年,我国进出口的增长速度处于緩慢的增长之中年增长速度有所加快,但是我们预计,出口的增长速度将慢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无论是外贸依存度还是出口依存度都有所降低,说明下世纪头五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将在更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内需的增长。从贸易平衡上来看我国仍将保持顺差,泹顺差将逐年有所减少

  表7 我国进出口总量和增长速度预测

  年份 进口总量(亿美元) 进口增长率(%) 出口总量(亿美元) 出口增长率(%) 外贸顺差(亿美元)

  表8 92-97年列名16个国家或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份额%

  1.总计(亿美元)

  2.亚洲合计(%)

  9.欧洲合计(%)

  17.拉美合计(%)

  19.北美合计(%)

  注:92-97年列名16个国家或地区直接投资份额,依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