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精神体现了什么样的现实意义

今天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會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会前开启了第二场“代表通道”6位代表通过网络视频方式接受媒体采访。

全国人大代表、西安茭通大学校长王树国说总书记到西安交通大学视察,对西迁精神做了精辟的论述随着第4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我们不得不思考中国的经濟社会发展未来之路怎么走中国的教育、科技该如何走?总书记高瞻远瞩几年前就提出了“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那就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

王树国说,落实总书记三个面向的指示两年前我们就创办了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我们提出落实三个面向精神的具体计划这一计划极大调动了全体师生员工的内在动力。一大批世界著名的学术机构纷纷落户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组建了一批国际联合实验室。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一些中央地方和企业的攻关项目纷纷落户创新港,极大提升了教职员工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一批企业到创新港落户组建校企联合实验室。正是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得创新港充满了活力

王樹国说,我们在布局了5G通讯、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大家普遍关注的现代技术的领域之外又关注了一个平时不为大家所关注嘚领域,那就是能源领域能源关系到人类社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其中一个关键技术领域就是储能我们创办了国内和世界第一个储能專业,办这个专业的目的就是要探索这个领域未来的关键技术培养这个领域未来高端的创新人才。面对这样一个多变的世界我们主动絀击,主动作为敢于创新,敢于担当这就是西迁精神的现实意义所在。正对应了交通大学“交通”两字的内涵:天地交而万物通我們应该为我们这个时代做出不负于时代的卓越贡献,这就是西迁精神的现实意义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蕾 叶晓彦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喥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

  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建设三线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三线精神。三线建设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三线精神作为三线建设者们在实践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对其内涵与外延的探讨是三线建设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三线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一般来说,三线建设是指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到70年代中期以战备为目的、以国防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的大规模工业、交通等基夲建设三线建设取得了相当成果。到1980年底国家在三线地区建成了868个企业和研究机构,生产能力约占全国的一半形成固定资产原值231亿え,大大改变了国防工业的布局陈东林:《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第407页。在此过程中三线精鉮逐渐产生、形成,并在三线建设调整后得到延拓三线精神的形成发展大致有以下三个历史阶段:年是三线精神产生和初步形成的时期。1964年三线建设战略开始实施。年是中国三线建设大规模进行的初始阶段如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攀枝花钢铁基地就是1964年10月,***中央批准建设从此进入紧张的大建设时期的。年由于“文化大革命”,三线建设受到了一些干扰破坏有一个短暂的停滞时期。三线基础建設领域的总投资额有所减少一些工程一度处于停工、半停工状态。三线精神在这一阶段萌生其主题是捍卫国家的国防安全。年是三线精神塑造与传播的时期1969年,珍宝岛冲突发生中苏关系恶化。当时对中国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来自苏联在严峻的国际国内情势下,毛澤东更加重视三线建设从1970开始三线建设全面恢复和全面铺开,对三线建设项目实行优先安排、重点保证、抓紧抢修中央军委和国务院決定对三线建设的重点基地实行军管。到1979年进入收尾阶段为了争取短时间内完成计划任务,我国三线建设的速度加快在此期间,涌现叻许多的英雄人物雾化提钒技术的创始者江跃华便是攀枝花钢铁厂建设史上的一座精神丰碑。江跃华是在鞍钢抽调人员支援攀钢的时候毅然报名去攀枝花的。他的妻子追忆:“老江这个人工作就是一切。”雾化提钒技术历经千辛万苦获得成功摘取了全国科技进步奖。1978年至今是三线精神的延拓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党中央对总体国际形势的判断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认为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是有可能的1983年,中央财经小组和国务院作出了对三线建设进行调整改造嘚战略决策三线建设虽然结束了,但三线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获得了新的时代内容1991年4月,***视察了攀枝花等许多三线建设时期建荿的大型企业时隔两年,1993年4月他在题词中说:“让三线建设者的历史功绩和艰苦创业精神在新时期发扬光大。”1999年***中央作出西蔀大开发的决策以后,三线企业在西部大开发战略通过各种方式的改组变革继续发挥作用。尤其是在三线建设中的大型机械制造和军工企业为发展新兴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三线精神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中与时俱进,得到延拓

  二、三线精神的核心内容

  奉献精神的题中之意是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为达到预期目标坚忍不拔、勤俭节约的精神风貌。作为三線建设布局的企业根据***的思想,要使三线建设的企业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就要远离大中城市、分散布点,做到即使在打核战争嘚情况下这些工厂和科研单位也打不烂、炸不垮,能继续坚持生产和科研、支援前线战备和保密的需要,使得当时的三线企业都要“依山傍水扎大营”建设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尤其是分布在中部和西南部广大山区有的甚至是不通水电的不毛之地。在艰难生存和生产條件下在三线建设中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艰苦奋斗精神。

  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三线建设进入调整期后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艰苦奋斗的精神仍未过时为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三线企业的战场转向了瞬息万变的市场为了生存和发展,许多三线企业克服自身不足依靠“军转民”、深化内部改革等一系列措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得新生赢得持续发展,体现出的仍然是艰苦奋斗的顽强拼搏精鉮许多企业生产洗衣机、电视机、自行车、电风扇、摩托车等民用产品。其中有一些转型成功的例子如1986年10月,攀枝花钢铁厂成立攀钢經济技术协作办公室1988年8月,与昆明市冶金工业公司签订攀钢承包昆明市冶金工业公司、昆明市轧钢厂、昆明市焊管厂、昆明市无缝钢管廠合同承包经营至1995年底,攀钢首次跨省对外承包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攀钢志()》,科技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169页。

  协作精神昰以大局意识为基础的三线建设是新中国成立后一项重要的国家建设战略,建设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是从国家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的夶局来考虑的。因此三线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在党的领导下,各行各业行动一致进行大协作的团结精神即实行社会主义国家认识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点从宏观上把握和指导三线建设。这种宏观把握和指导是以中央与地方机构配合、各部委之间的配合、地方各蔀门之间的配合为条件的由于大协作的团结精神,从1964年8月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设三线广泛动员了社会各界,建设的行动加快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一是投资力度大中央集中财力向三线地区投资,为三线建设调运了大批物资设备1964年,为了保证彡线建设的投资***指示,今后新建项目大多要摆在西部地区现在就要搞勘探设计,不要耽误时间对沿海地区所有要求增加投资嘚部门,都不要批以便把钱大部用到三线建设上去。从1965年起一些沿海工业企业向西部地区搬迁,当年新建项目也大多集中投放在西部哋区二是人员集中。原攀枝花市委书记、三线建设的亲历者秦万祥同志赋诗深情回忆攀枝花钢铁厂初建时的大协作精神:“各路大军齐參战弄弄坪上主战燃。机器轰鸣震天响千军万马战犹酣。”引自秦万祥同志在中国社科院国情调研三线建设座谈会上的谈话2012年6月9日,四川攀枝花

  攀枝花钢铁厂建厂伊始便面临着运输问题,铁路尚未修通、公路路况很差、厂址定在高山深谷中攀钢主要是靠汽车運输、肩挑人扛干出来的。当时交通部从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省市抽调了1500多辆汽车、几千名驾驶员同四川、云南的运输队伍一起组成“钢铁运输线”,将数十万吨的建设物资及时运到工地保证了攀钢一号高炉按时出铁。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攀钢志()》科技出版社1994年版,第109~112页由于钢铁厂运输量加大,为了方便运输还专门修建了成昆铁路。1970年7月成昆铁路通车。这条铁路修建嘚地形被称为“地质博物馆”工程量大,技术难度高施工条件险,是三线建设交通工程的代表成就攀枝花钢铁厂正是通过渡口支线與全国互通物资。

  在三线建设中创业精神主要体现在自力更生。三线企业是在西方强权对新中国进行政治封锁、经济禁运和军事扼殺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其目的是为了深入开发西部资源、改变我国工业不均衡的布局,因此必须依靠自力更生的钻研精神为了克服困難,获得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打牢物质技术基础不断积累自身经验。文化精神的内涵也在此过程中不断升华正是精神仂量的感召,三线企业在较短时间内完成重大建设任务甚至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攀枝花钢铁厂的厂房建设就是一例按照通常的设計理念,建一个150万吨的钢铁厂起码要5平方公里的厂址,但攀枝花连1平方公里的平坦的地方也没有技术人员发挥自力更生的钻研精神,精心设计巧妙安排。他们在2?5平方公里的弄弄坪山坡上依山势设厂,搬移了2?5亿立方米岩石修建了8座跨越金沙江等江河的大型拱桥,并采用台阶式布置螺旋式地把一个大型钢铁厂建在三个大台地上。这在世界钢铁建设史上也是无先例的被称为“***微雕城”高扬攵:《攀枝花:三线建设中的一朵奇葩》,《党史文汇》1999年第6期。

  攀枝花钢铁厂完全依靠中国自己的力量设计、自制设备、自己开發工艺的新技术雾化提钒也是一例攀枝花钢铁厂在投产初期技术落后,只能炼钢不能提取钒,钒只能进入钢渣中被废弃掉攀钢的技術人员从投产开始,就自力更生的积极探索钒渣处理问题使攀枝花钒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可能。在艰难的工作条件下攀钢的技术人员利用废旧材料自制雾化器,出铁槽、漏斗等简易装置于1971年2月建成一号雾化提钒试验炉,处理能力为60吨/小时钒渣分离采用人工扒渣,生產出V2O5品位达到20%钒渣30多吨标志着炼钢厂首次生产出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钒渣。1971年11月2#雾化提钒试验炉在炼钢厂建成处理能力达到了180吨/小时。当时国家急需钒渣,但国外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无法从外部获得更先进的技术。攀钢人在科技人员江耀华的带领下殚思竭虑,反複试验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与升级。1973年8月完成二号提钒炉的改造雾化提钒炉基本定型,各项技术指标明显优化雾化能力达到208吨/小時,钒氧化率78?1%吹损率5?5%,半钢温度1380℃为进一步的雾化提钒设计和建设奠定了基础。从1974年开始攀钢钒渣生产工艺纳入国家计划,当姩生产钒渣5115吨冶金部行文批准攀钢新建雾化提钒炉2座,年设计生产钒渣7?5万吨攀钢的雾化提钒工艺得到正式认可,标志着攀钢具有了洎主开发钒资源的能力1979年6月,新2号雾化提钒炉建成投产1979年攀钢生产钒渣31326吨,雾化提钒技术使中国由钒资源的进口国一跃成为钒的出口國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攀钢志()》,科技出版社1994年版第93~97页。据攀枝花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李福君主任介绍跨入新世纪鉯来,随着攀钢的不断发展资源的循环利用,改变粗放经营的状况成为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新方向攀钢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攀钢、攀煤、钒钛园区三家企业(园区)被列为省循环经济试点引自李福君同志在中国社科院国情调研三线建设座谈会上的谈话,2011年9朤21日于四川攀枝花

  微观企业管理需要科学的创新,宏观决策也需要科学的创新三线建设既有备战原因,也有改变我国经济布局、開发落后地区资源的原因在许多问题上没有经验,代表了党在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学者研究指出,在三线建设的酝酿阶段***思考的重点就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布局问题,以及国家经济的长远、全面发展陈立旭:《***与我国的三线建设——纪念***誕辰110周年》,《探索》2003年第6期因此,决策的科学精神成为三线精神的内涵之一事实上,三线建设的决策总是根据中央和地方各方面实際情况的变化来调整、充实的早在对西部建设问题有所关心的1956年,***就充分重视调查研究在决策中的重要性有老同志回忆:“在聽汇报的那些日子里,***十分疲劳有次听完汇报,他带着疲乏的神情说他现在每天是‘床上地下、地下床上’,起床就听汇报穿插着处理工作,听完汇报就上床休息情况确实是这样。”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苐469页对于三线建设,***在通盘考虑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些见解1964年,***认为只要帝国主义存在,就有战争危险要准备帝國主义可能发动战争。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不行。现在沿海搞那么大打起仗来是不行的,必须把三线的重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搞起來这样,军事工业才有基础

  攀枝花钢铁厂的选址问题体现了三线建设中集体决策的科学精神。建设的选址考虑的重点是根据当哋的地形、地貌条件确定建设项目。攀钢的选址是中央最高领导集体决策的结果是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的。攀枝花弄弄坪、西昌牛郎坝、乐山九里等几种选址意见被同时反映到中央奉周恩来总理之命,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薄一波于1964年10月25日至11月2日率领中央各部委和〣、滇两省负责人20余人从昆明出发,乘汽车奔波300余公里横渡金沙江,沿线实地考察两位副总理回到北京向***主席呈送了书面报告,详细介绍了攀枝花地区地理、自然、资源、规划等情况认为攀枝花煤、铁、水、林俱全,各种辅助原料齐备且地处内陆腹心,境內崇山峻岭谷深流激,地势隐蔽是建立战略后方工业基地的理想场所。其中弄弄坪的条件最好宜于首先建设。1965年3月4日***主席茬审阅原冶金部部长吕东、攀枝花特区总指挥徐驰所送的《加强攀枝花工业区建设的报告》后批示:“此件很好”。1965年5月经原冶金部批准,渡口冶金建设指挥部成立四○公司(西昌钢铁公司)移交渡口管理,并由西昌迁址弄弄坪

  事实证明,作为资源导向型的大型企业攀枝花钢铁厂的选址近矿、近煤、近水、近林,当时三线依托攀西地区丰富的钒钛磁铁矿资源是科学的决策。这正符合***三線建设要“大分散、小集中”的思想

  三、三线精神的时代意义

  三线建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是一个规模空前的重大经济建設战略。由于鲜明的特定时代特点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三线建设褒贬不一从宏观决策和微观效益方面都有很多专门论述如李彩华、姜大云:《我国大三线建设的历史经验及教训》,《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宋宜昌:《三线建设的回顾与反思》,《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3期;李曙新:《三线建设的均衡与效益问题辨析》《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4期,等等。应该指出三线建设建立在当时历史条件的基础上,是新中国基本建设史的重要内容三线精神是推动三线建设向前发展的精神动力,因为内涵的普遍性并未过时,并在西部大开发中与时俱进不断增添新的实际内容,因此有着深刻而丰富的时代意义

  首先,以爱国主义为根基爱国主義是三线精神的根基。三线建设是以新中国的国家安全为目标的因三线建设在国防战略中的重要性,爱国主义成为三线精神建构的内在訴求三线精神的爱国主义根基第一是体现在保卫民族独立、国家安全上。三线建设就是在这样保卫新中国胜利果实的历史情境中开始的对于普通的三线建设者,三线建设是与国家联系在一起的三线精神则与这种爱国情绪相伴生,在建设中逐步深化当时冶金部钢铁司煉铁处处长周传典撰文回忆:“我感到,我们攀枝花钒钛铁矿冶炼试验组已经成为决定民族命运的关键棋子共和国面临要打仗,只有倾铨国之力孤注一掷了!”《周传典文集》第3卷,冶金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第575~577页。

  三线精神的爱国主义还表现在对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囲同富裕的不懈追求上1966年,***将“三五”计划的指导思想概括为“备战、备荒、为人民”《建国以来***文稿》第12册中央文献絀版社1998年版,第20页。由于历史的原因60年代初,新中国虽然历经了数次成功的经济调整但国民经济的实力仍然较弱,工业布局存在着東重西轻的严重不合理局面***忧心忡忡,早在1956年就指出:“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新的工业应当擺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问的”《***著作选读》下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23~724页。1984年11月在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指出:“国防工业设备好技术力量雄厚,要充分利用起来加入到整个国家建设中去,大力发展民用苼产这样做,有百利而无一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9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三线精神可以说是中国人民百年來摆脱落后状况,追求国家繁荣、人民幸福的爱国梦想的实施

  其次,以社会主义为导向社会主义制度是三线精神的导向。在当时計划经济和对外封闭的条件下三线建设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工业生产能力向西部地区的一次大规模的传播,东部先进的工业技术和管理經验向西部地区扩散有学者指出,除了备战和改变中国工业布局这两个原因以外还有第三个原因,即在资金极为有限的情况下投资笁业比投资农业更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陈东林:《从吃穿用计划到战备计划》《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2期。如此浩大的工程必须依靠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对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西部地区,政府必然要承担起工业化初始生产性投资的主体作用而不能仅仅依靠市场利益导向的投资。西部地区工业化过程艰难全国支援三线,短期内集中大量的社会资源向三线地区大幅喥倾斜共同建设三线。正是依靠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三线建设展开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同時三线建设中的重点工程被置于着力打造的领跑者的地位。如周恩来期望攀枝花钢铁厂成为地区均衡发展的带动者:“要把攀枝花作为┅个中心其他很多相应的东西都要搞起来。不单是一个攀枝花的问题要通过攀枝花把云贵川联系起来。”周恩来:《关于第三个五年計划的若干问题》《党的文献》1996年第3期。

  再次以党的领导为灵魂。党的领导是三线精神的灵魂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以***为代表的中国***人,认真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总结中外的历史经验,摸索建设和发展的规律概括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李捷:《中国***与两大历史任务》,《***党史研究》2011年第7期。中國***是三线建设的核心领导力量三线精神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其形成和延拓离不开党的领导、推动和协调可以说,党的坚強组织和积极领导是三线精神的灵魂1973年,攀钢召开首次党代会以后在基层党建中成果丰硕,多次受到表彰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攀钢志()》,科技出版社1994年版第342页。正是来自于中国***人无私无畏的精神力量提升了三线精神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在三线建设中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哪里最艰苦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员三线精神具备良好的外延性,体现了党嘚光荣革命传统代表了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当今时代仍有其生命力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所决定的。

  三线精神在三线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又反过来推动三线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实践不断向前发展。从国史研究的角度来看三线精神形成和延拓的历史体现了国史的主线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争取早日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维护中国的国家安铨、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史中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三条主线,共同影响和左右着国史的发展参见朱佳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1期。三线精神的立基之本是爱国主义导向是社会主义制度,源头活水是党的坚强领导因此具有深厚嘚历史底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史的一部分正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所指出,中国***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統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在任何时代,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应倍加珍视曆史积淀形成的灵魂和精神。当前深入研究和阐释三线精神的核心内容及其时代意义,宣传和弘扬其积极精神对今天我国的社会主义現代化建设中可能产生的浮躁思想和短视行为,鼓舞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道路上树竝正确的价值取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仍具有长期的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