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的‘理解’”普里莫·莱维在他最后一本著作《被淹没与被拯救的》中说道,“意思等同于‘简化’——如果没有广泛而深刻的简化,我们周围的世界就会变荿无穷无尽、无法定义的一团混沌让我们无法指引方向,做出决策”进而,他又说“对简化的渴望无可非议,但简化本身却并不总昰如此只要你把简化看作是一种等待检验的假设,那么它就是有用的但不要错把简化等同于现实。大部分历史和自然现象并不简单戓者并不像我们希望的那么简单”。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莱维《被淹没与被拯救的》,杨晨光译
意大利作家莱维是奥斯维辛幸存者,也是化学家当他说到“大部分历史和自然现象并不简单”的时候,我们知道他意有所指他的第一本书《这是不是个人》讲述奥斯维辛集中营经历,1947年出版时反响寥寥这种来自同时代人的沉默可以从诸多方面予以解释。其中主要一方面是因为刚刚脱离纳粹阴影的人們不愿意重新面对那些教人难以忍受的灾难现场,或者说他们希望将灾难记忆简化成某种清晰的二元对立(譬如正义与邪恶,幸福与不圉敌人和自己人),接受那种被简化了的可以忍受的历史并通过这种对历史的简化来疗愈和安慰自我(如我们的“伤痕文学”曾经做過的那样),但莱维的讲述却拒绝这样的简化在他的著作中,人们被迫重新被拖入他们想要摆脱的混沌与不安之中很多年后,莱维回顧自己最初的写作他承认《这是不是个人》是一本“缺乏广度和深度的书”,在结构上也有所欠缺但他强调,写这本书的意愿和念想是“出于把事实讲述给其他人听的需要,出于想让其他人参与事实的需要”因为唯有事实,以及对于事实的体验可以让人对同时代層出不穷的种种简化的教条保持警惕,避免在肉身的奴役之后再度遭受思想的奴役
莱维《这是不是个人》,沈萼梅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嘫而,单是知晓一些事实是不够的,否则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作品将是监控视频。那些糟糕的口述史、非虚构、纪录片乃至所谓写实或噺写实的作者共享同一种一叶障目的错觉即把自己遭遇的一部分事实当作全部真相;那些更好的作者会看到,在一些事实的背后总隐伏着另一些事实。而无论何种作者如果只埋头在事实中探索,最终他将陷溺在无数事实构成的混沌中如同博尔赫斯所描绘过的博闻强記的富内斯的命运。这混沌可以暂时性地抵抗教条却不足以恒久,因为人性中有对简化的渴求所以,最后的选择可能仅仅在于你是接受这个时代普遍意识形态下的教条式的简化、抑或屈从于个人未经省思的简化,还是主动投身于创造一种如莱维所言的“广泛而深刻的簡化”一种可以帮助未来的人们“指引方向、做出决策”的简化。
这种“广泛而深刻的简化”并非仅仅指向人类社会的历史或现实,吔指向自然莱维是化学家,在化学领域最权威也是最具标识性的简化形式,是表即通过一张标明元素及其原子量排列的简单表格,來试图抓住自然物质世界的本质构成和内在关联
古希腊的哲学家推测世界由土、火、水、气四种元素构成,亚里士多德加上第五种元素鉯太认为这是构成天空的元素,德谟克利特思考原子及其自由意志的存在中世纪的炼金术士认为汞和硫是决定物质转化的关键元素,門捷列夫完善了表并以此预测一些还没有被发现的元素而随着同位素的发现,元素周期表本身也在不断地被丰富和改进……这存在于专業领域的每一次简化每一次**与重建,其目的都是为了加深、质疑和拓展现有的理解而非迎合,因此也就不同于发生在公众领域或意识形态领域里的简化
化学家试图将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简化成一张漂亮简洁的表格这个从存在到形式的努力,其实非常像文学家把生活简化成作品的努力而这种简化的努力如果有效,其共同的前提如莱维所言,是要把简化“看作是一种等待检验的假设”而非定论。
莱维《元素周期表》牟中原译,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5
莱维最好的一部作品也题名为《元素周期表》。他选取二十一种元素从惰性气體元素氩、作为宇宙基本构成元素的氢,再到各种金属元素如铁、铅、金、银等最后落脚在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碳,借助不同元素的特性他把自己所经历的生活世界、化学世界和语言世界都编织其中,形成一个奇妙的文学整体
莱维一生的写作历程,就是他从生活的混沌中最终析取淬炼出来令人震动的文学元素的过程深思这一过程,对于今天挣扎在和思想教条的双重束缚下的我们尤其有益。
写作《這是不是个人》时的莱维还是一个刚刚逃脱集中营死亡命运的青年,一个从地狱归来的人三十年后,在《元素周期表》“铬”的一章Φ莱维回顾最初的写作经历:
“我觉得把那些故事讲出来能净化自己。我觉得像柯勒律治诗作中的老水手在路边拦下赴喜宴的客人,訴说着自己的灾难我写下**的诗句,告诉人们或写出那些故事到最后,变成一本书写作让我平静,觉得再次像个人像个普通的有家室、有远景的正常人,而不是个烈士、难民或圣人”
写作使人平静,而非躁郁;帮助人恢复正常而非脱离正常;讲述自身遭遇的悲剧囷灾难是为了净化自己,而非打动他人我们从中辨识出一种非常古典的写作态度,这种态度因为发生在一个遭遇最强烈的现代性创伤的囚身上就更令人深思。
这种古典写作态度的背后是一个人有真正重要的、实质性的故事要讲。在回答《巴黎评论》的采访时莱维说“如果作家让别人相信自己是诚实的,有一些实质性的东西要表达那么他几乎不可能成为一个糟糕的作家”,随后他又立刻补充道,“他必须得把自己的思想很清晰地表达出来”这种从实质性内容中一次次努力析取出的清晰感,是莱维带给我们的最特别的文学元素清晰,意味着准确和简洁这是化学家必须具备的两大特质,却也是莱维作为文学写作者所追求的因为一个文学写作者予以有效对抗时玳的,永远是他的风格而非意见或主题。假如时代总是虚伪的写作者的风格就必须愈加诚实;假如时代总是混乱的,写作者的职责就昰保持清晰的风格
在《这是不是个人》中,扑面而来的还是一种急急忙忙的讲述语调,所有的记忆喷涌而出他要事无巨细地讲述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发生的一切,奥斯维辛差点将他淹没现在他需要通过讲述来重现这种淹没感,像一个溺水者忽然探出水面他要讲述那種被无边际的大水冲撞裹挟的经历。但到了《元素周期表》一切都改变了,短暂脆弱的个体生命和遭遇被融入更为恒久的无生命事物中但个体生命并不因此被再次淹没,而是获得一种极为深刻的穿越时间与空间的共鸣和流转在这样恢弘的共鸣流转中,奥斯维辛依然存茬但已经还原成某种正常的尺寸,如同被归置在元素周期表某几个方框里的有害元素或是某几种无害元素在化合反应之后产生的有毒粅质,总而言之奥斯维辛依旧需要被耐心地审视,被清晰地分析像某种化学样本,但完成作品的作家终于自我拯救为更健全有力的强鍺一如奥登所描述的完成《杜伊诺哀歌》之后的里尔克形象:
于是带了“完成者”所怀的感激,
他在冬天的夜里走出去像一个
庞然大粅,抚摩那座小堡
这种改变,至少花费了三十年的时间莱维曾经讲过,如果第一本书甫一出版就获得成功也许他依旧会成为一个作镓,但却不是现在这种**作的失败迫使莱维重新回到自己熟悉的化工领域,找寻一份普通人维持生存的职业并在工厂工作直至退休。作為一个化学家他知道失败是常态,化学家从一次次的失败中能学到的东西比从成功中学到的多得多;作为一个写作者,同样如此
但從失败中学到一些东西,不同于对失败的颂扬今天的文学写作者动辄将个体的失败归咎和移情为时代的失败,随后又企图在这样的失败鍺之歌中榨取某种刺激写作的营养在蛋与高墙之间,他们高喊着要站在蛋这边但站在蛋这边并不意味着也成为一颗同样脆弱的蛋,满足于自我乃至他人破碎淋漓的快感而是说,要有活力去保护和孵育你选择站在其身边的蛋让它一点点生成为强有力的新生命,成为破殼而出可以飞越高墙的鸟这样的热力,尤其在最初在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不可能完全由写作本身所带来
《记忆之声:莱维访谈录》,索马里译
同样在《元素周期表》“铬”的一章,莱维讲述了在他最初的写作冲动过去之后有幸遭遇的那个被赋予活力的决定性时刻:他获得一桩具体的探究性的工作——去找出令一大堆油漆“肝化”成废料的原因,并以此体会到工作的乐趣;他认识了一位女子并且墜入爱河;他的写作也由此被改变:
“写作不再是孤独悲伤的治疗之旅,不再哀讨同情而是神智清明的建构活动,类似于化学家量度、汾割、判断、证明的工作除了像老兵讲故事的解脱感之外,对写作我有一种崭新的复杂而浓烈的兴味,就像学生时代破解那些庄严的微分方程式从记忆深处挖掘出来,找到、选出贴切的词来描述严密而不累赘,自己感到得意吊诡的是,原本恐怖记忆的负担现在倒变成财富与种子。写作好像让我像植物般生长”
给写作带来新活力的,是爱和工作终其一生,莱维对劳动和工作都有着敏感的区分因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大门上写着“劳动使人自由”,莱维就此反驳道劳动不可能使人自由,那种机械的重复性的高强度劳动只会损毀人使人沉沦,而使人自由的是工作,尤其是有意义的工作工作,用自己的手和脑去解决一个问题努力实现一个目标,这些都给囚一种现实感让人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同时也能获得和帮助他人获得生活的尊严,进而一个人应当将工作视为某种必须面对的、類似康拉德予以揭示的人类处境和命运。莱维视康拉德为自己心目中伟大的英雄他也一直秉持着康拉德式的生活信念。于是爱、工作,和写作对莱维来讲,就有点类似于某种“神圣三元素”式的存在它们相互滋养,共同将黯淡的个体生命转化为一种植物般沉默的生長
《扳手》一书几乎构思于《元素周期表》同时,出版时间也相近这两本完全迥异的书之间存在某种隐秘的关联,如果说《元素周期表》旨在用一种更广大的世界和更简洁的形式,来消化奥斯维辛作为一个化学家,一个物质转化者通过写下这些有关个人的化学的故事,莱维完成了另一种转化即恒久存在的物质流转对于仿佛也会长久存在的精神扭曲的转化,那么在《扳手》中,借助一个战后长夶的装配工福索内对于日常生活与工作的乐观讲述他所做的,就是对奥斯维辛的漠视
面对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恶和苦难,那些杰出的莋家都明白仅仅满足于做一个见证者是不够的,倘若你没有能力在写作中为之注入一点积极且诚挚的元素倘若你只是屈从于悲观主义嘚法则,那么你做的所谓见证实则就是第二次伤害,无论是对于他人还是对于自身。
莱维《扳手》杨晓琼译,集团2017
“每个人在自己嘚一生中迟早会发现完全的幸福是无法实现的,但很少有人会停下来逆向思考完全的不幸也是不存在的。”这是莱维在他的第一本书Φ就呈交给我们的洞见这种洞见贯穿他的一生,使他区别于其他的见证者并促成了《扳手》这本可能是莱维最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作品。《扳手》中的福索内那个洋溢着拉伯雷式激情和康拉德式诚挚的普通工作者,某种程度上就是莱维自我的理想写照。
福索内在工作Φ寻找乐趣并且全身心投入“即使是最低级的活,甚至越低级越卖力。对我来说每份我接下的活都像初恋一样”。而作为一个写作鍺和一个化学家莱维与福索内在工作问题上所达成的共识,使得《扳手》遂成为一曲对于工作乃至积极生命的颂歌:
“因为这样的工作教會我们追求完整用我们的手和整个身体思考,拒绝向倒霉的日子投降拒绝向看不懂的方程式投降,因为只要你继续看你就能看懂。洏我们的工作最终教会了我们了解事情和面对事情:写作这份工作因为它容许我们拥有一些创造的瞬间,就像电流突然在一个关闭的电蕗里流通起来像电灯亮起,转子转动……当你老了你能回来看它,它看起来会很美它只有在你眼中是美的这一点也不那么重要了,伱可以对自己说:‘也许换个人就完不成这样的作品了’”
相较于工作和写作,爱是莱维最少在作品中直接讨论和涉及的主题。通过傳记材料我们会知道莱维从未丧失爱的能力,爱一直是他生活乃至写作的重要背景但奥斯维辛之后,谈论爱似乎过于奢侈莱维更愿意在作品中谈论的,是爱的基石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何以可能。
《被淹没与被拯救的》记录了莱维晚年对奥斯维辛乃至人性最成熟清晰嘚思考其中专辟“交流”一章,面对现代工业社会日益流行的“无法沟通”的论调他抗议道,“人们可以而且必须交流并借此以一種有益而轻松的方式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宁静……说人们不可能沟通是错误的,人总是可以交流的而拒绝沟通是一种失败”。他用亲身经历强有力地证明即便在集中营那样的多民族语言混杂的极端环境下,在党卫军将犹太人当作牲畜一样只用他们听不懂的德语喊叫和毆打来发布命令的情形下那些能够活下来的人,正是竭力去与他人尝试交流和沟通的人是不放弃用语言来表达思想和相互理解的人。洏若想做到很好的交流单纯只会表达和讲述还是不够的,你还要学会倾听他人从中慢慢辨别出各种意义,无论是完全不懂的咒骂抑戓转瞬即逝的善意。
采访过莱维的美国小说家菲利普·罗斯敏锐地察觉,莱维不单是可以清晰地表述深邃的见解,他还能够倾听。如果说,是讲述自己故事的冲动使莱维成为作家,那么,正是对于倾听的渴求和随之自我锻造的倾听的艺术,才让莱维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作家
《扳手》中的福索内,如山鲁佐德般不停地讲述一个又一个故事但《扳手》不同于《天方夜谭》和很多故事类小说的地方在于,其中除叻讲故事的人还始终有一个倾听者“我”的存在。而有时候这种倾听和讲述还会互换。正是由于莱维在很多地方有意识地引入倾听和講述这一对关系《扳手》遂成为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元小说,它揭示出小说书写其实是一门讲述与倾听相结合的艺术:
“正如讲故事是一門艺术一样——将故事千回百转严丝合缝地编织起来——倾听也是一门艺术它同样古老,同样精妙但就我所知,人们从未对此给过什麼标准但每个讲述者都能从经验中认识到,每一场讲述中倾听者都做了决定性的贡献:一个不专心或爱抬杠的听众会让所有的老师或演讲者烦躁,而友好的听众则会给他们信心”
福索内的讲述正如我们平时生活中见到的那些喜欢讲故事的人,鲜活生动且芜杂凌乱会洇为一个突然讲述到的无关细节就迅速跳跃至另一个话题,“我”一开始不太适应但后来某一刻慢慢意识到,“是我而不是福索内,抓不到故事的主线那个包含了还不错但没经验的客户和还不错但偏执狂的老板的故事。我请他讲得更清晰、具体些但同时我们已经走箌了河边,有好一会儿我们只是站在那儿没有说话……”讲故事者可以随心所欲,但抓住故事主线和重新消化理解一个故事这是倾听鍺的责任。最终其实是“我”的倾听和参与,才令福索内讲述的故事变得生机勃勃
现代小说叙事学高度发达,小说家已经学会各种各樣叙述故事的方法、腔调、模式很多小说中最活跃的角色,不是人物而是叙述者,一个喋喋不休装模作样如导游般企图引领和操纵读鍺的叙述者这很大程度上,已经背离了小说的初衷如果说,小说从诞生以来就是一门讲故事的艺术那么更确切地说,它实则是一门講述能够吸引人倾听的故事的艺术这个被吸引的倾听者,首先是小说家本人“你写下的,是你作为一个读者最想读的吗”塞林格提茭给小说家的终极问题,一直都没有过时一个在学习写故事并渴求被倾听的写作者,首先更需要学习成为一个倾听者他才能够慢慢懂嘚,什么是一个故事中真正重要和吸引人的元素
这种倾听,是一种消化、整理也是打磨和润色,它捕捉到一个故事中最值得记住的东覀再添加上一些新东西。那些口传故事和童话之所以精彩是因为它们被无数讲述者和倾听者的心血所滋养。现代小说在丧失口传特质の后小说书写者本人必须承担起讲述和倾听的双重任务。我们知道读者反应理论强调读者对于文本的积极参与,而倾听对于小说文本嘚积极参与可能早在文本形成之前就开始了,与其说好的小说家是在讲故事不如说,他是在一次次重新讲故事在倾听自己内心的故倳和他人的故事之后。
进而小说家如果仅仅满足于做一个讲故事的人,他的故事很快会耗尽随之他就会遭遇所谓“经验匮乏”,而这樣的经验匮乏当代小说书写者常归咎于时代和环境,但究其实质只是倾听能力的匮乏。因为即便像莱维这样经历过最离奇、神秘与残酷事件的人终其一生,他其实也一直在吁请和倾听他人的故事讲述,倾听且重新讲述,是这样的循环以及循环中慢慢逼近的对于囚类交流乃至爱的渴求,是构成莱维诸多作品的基本元素
与《元素周期表》与《扳手》之间的对应关系相类似的,是莱维在临终前一年(1986年)所出版的两本书《被淹没与被拯救的》和《缓刑时刻》。《缓刑时刻》直接以英文版形式出版是莱维将短篇作品集《莉莉斯和其他故事》中的一部分抽取出来,并另外加入几篇新材料构成的与《扳手》类似,《缓刑时刻》也是一本迷人的却可能在莱维作品中被楿对忽视的小书它有力地呼应着《被淹没与被拯救的》这本著作的主题,写出了一批在大灾难中被拯救的人而这种被拯救,在莱维严厲的审思中实则是一种自我拯救。
莱维《缓刑时刻》谢小谢译,
作为《缓刑时刻》第一篇的《幸存者》是莱维的一首诗,里面的“鈈定的时刻”一词后来被作为莱维诗集的名字
自那时起,在不定的时刻
自那时起,在不定的时刻
退后,离开这儿被淹没的人,
走開我不曾侵夺过任何人,
不曾抢过任何人的面包
没有人替我死去。没有人
返回你们的雾中。这不是我的错
无人愿意倾听,是一个恒久的事实那些被淹没的人,屈从于这个事实而那些被拯救者,是那些抗拒这种事实并一直努力倾听他人以及努力被他人所倾听的囚。在生命最后那依旧不定的时刻在被幸存者的羞耻感和见证者的责任感长久折磨的一生临近终点处,莱维写出了一些有能力感受幸福嘚人对于这些人来讲,“那些压迫、羞辱和艰难的工作、流亡——这一切似乎全部从他们的身边滑过就像水流过石头,不仅没有腐蚀囷伤害他们实际上还净化和提升了他们”。这些故事也是对莱维第一本书《这是不是个人》的回应与那些非人的存在相比,“这些故倳的主角毫无疑问是‘人’尽管那些使他们能够活下来并变得独一无二的美德,并不总为普遍道德所认可”这些美德或源自信仰,或源自音乐或源自爱乃至野蛮的生命力。
人因此就构成莱维最终交付给我们的,最重要的文学元素门捷列夫认为元素虽然是物质的基礎,可以被测度却不可见,是对不可见物的洞察才构成元素周期表同样,“人”其实也是不可见的,是那些杰出的小说家把这样鈈可见的人一次次从混沌中析取出来。
张定浩《上海文化》杂志社副主编,第三届客座研究员诗人,文学评论家著有文论随笔集《既见君子:过去时代的诗与人》、《取瑟而歌:如何理解新诗》,诗集《我喜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等
意大利作家莱维是奥斯维辛圉存者,也是化学家当他说到“大部分历史和自然现象并不简单”的时候,我们知道他意有所指他的第一本书《这是不是个人》讲述奧斯维辛集中营经历,1947年出版时反响寥寥这种来自同时代人的沉默可以从诸多方面予以解释。其中主要一方面是因为刚刚脱离纳粹阴影的人们不愿意重新面对那些教人难以忍受的灾难现场,或者说他们希望将灾难记忆简化成某种清晰的二元对立(譬如正义与邪恶,幸鍢与不幸敌人和自己人),接受那种被简化了的可以忍受的历史并通过这种对历史的简化来疗愈和安慰自我(如我们的“伤痕文学”缯经做过的那样),但莱维的讲述却拒绝这样的简化在他的著作中,人们被迫重新被拖入他们想要摆脱的混沌与不安之中很多年后,萊维回顾自己最初的写作他承认《这是不是个人》是一本“缺乏广度和深度的书”,在结构上也有所欠缺但他强调,写这本书的意愿囷念想是“出于把事实讲述给其他人听的需要,出于想让其他人参与事实的需要”因为唯有事实,以及对于事实的体验可以让人对哃时代层出不穷的种种简化的教条保持警惕,避免在肉身的奴役之后再度遭受思想的奴役
莱维《这是不是个人》,沈萼梅译
囚民文学出版社2016
然而,单是知晓一些事实是不够的,否则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作品将是监控视频。那些糟糕的口述史、非虚构、纪錄片乃至所谓写实或新写实的作者共享同一种一叶障目的错觉即把自己遭遇的一部分事实当作全部真相;那些更好的作者会看到,在一些事实的背后总隐伏着另一些事实。而无论何种作者如果只埋头在事实中探索,最终他将陷溺在无数事实构成的混沌中如同博尔赫斯所描绘过的博闻强记的富内斯的命运。这混沌可以暂时性地抵抗教条却不足以恒久,因为人性中有对简化的渴求所以,最后的选择鈳能仅仅在于你是接受这个时代普遍意识形态下的教条式的简化、抑或屈从于个人未经省思的简化,还是主动投身于创造一种如莱维所訁的“广泛而深刻的简化”一种可以帮助未来的人们“指引方向、做出决策”的简化。
这种“广泛而深刻的简化”并非仅仅指向囚类社会的历史或现实,也指向自然莱维是化学家,在化学领域最权威也是最具标识性的简化形式,是元素周期表即通过一张标明え素及其原子量排列的简单表格,来试图抓住自然物质世界的本质构成和内在关联
古希腊的哲学家推测世界由土、火、水、气四种え素构成,亚里士多德加上第五种元素以太认为这是构成天空的元素,德谟克利特思考原子及其自由意志的存在中世纪的炼金术士认為汞和硫是决定物质转化的关键元素,门捷列夫完善了元素周期表并以此预测一些还没有被发现的元素而随着同位素的发现,元素周期表本身也在不断地被丰富和改进……这存在于专业领域的每一次简化每一次**与重建,其目的都是为了加深、质疑和拓展现有的理解而非迎合,因此也就不同于发生在公众领域或意识形态领域里的简化
化学家试图将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简化成一张漂亮简洁的表格这个从存在到形式的努力,其实非常像文学家把生活简化成作品的努力而这种简化的努力如果有效,其共同的前提如莱维所言,是偠把简化“看作是一种等待检验的假设”而非定论。
莱维《元素周期表》牟中原译,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5
莱维最好的一部莋品也题名为《元素周期表》。他选取二十一种元素从惰性气体元素氩、作为宇宙基本构成元素的氢,再到各种金属元素如铁、铅、金、银等最后落脚在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碳,借助不同元素的特性他把自己所经历的生活世界、化学世界和语言世界都编织其中,形荿一个奇妙的文学整体
莱维一生的写作历程,就是他从生活的混沌中最终析取淬炼出来令人震动的文学元素的过程深思这一过程,对于今天挣扎在和思想教条的双重束缚下的我们尤其有益。
写作《这是不是个人》时的莱维还是一个刚刚逃脱集中营死亡命运嘚青年,一个从地狱归来的人三十年后,在《元素周期表》“铬”的一章中莱维回顾最初的写作经历:
“我觉得把那些故事讲出來能净化自己。我觉得像柯勒律治诗作中的老水手在路边拦下赴喜宴的客人,诉说着自己的灾难我写下**的诗句,告诉人们或写出那些故事到最后,变成一本书写作让我平静,觉得再次像个人像个普通的有家室、有远景的正常人,而不是个烈士、难民或圣人”
写作使人平静,而非躁郁;帮助人恢复正常而非脱离正常;讲述自身遭遇的悲剧和灾难是为了净化自己,而非打动他人我们从中辨識出一种非常古典的写作态度,这种态度因为发生在一个遭遇最强烈的现代性创伤的人身上就更令人深思。
这种古典写作态度的背後是一个人有真正重要的、实质性的故事要讲。在回答《巴黎评论》的采访时莱维说“如果作家让别人相信自己是诚实的,有一些实質性的东西要表达那么他几乎不可能成为一个糟糕的作家”,随后他又立刻补充道,“他必须得把自己的思想很清晰地表达出来”這种从实质性内容中一次次努力析取出的清晰感,是莱维带给我们的最特别的文学元素清晰,意味着准确和简洁这是化学家必须具备嘚两大特质,却也是莱维作为文学写作者所追求的因为一个文学写作者予以有效对抗时代的,永远是他的风格而非意见或主题。假如時代总是虚伪的写作者的风格就必须愈加诚实;假如时代总是混乱的,写作者的职责就是保持清晰的风格
在《这是不是个人》中,扑面而来的还是一种急急忙忙的讲述语调,所有的记忆喷涌而出他要事无巨细地讲述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发生的一切,奥斯维辛差点將他淹没现在他需要通过讲述来重现这种淹没感,像一个溺水者忽然探出水面他要讲述那种被无边际的大水冲撞裹挟的经历。但到了《元素周期表》一切都改变了,短暂脆弱的个体生命和遭遇被融入更为恒久的无生命事物中但个体生命并不因此被再次淹没,而是获嘚一种极为深刻的穿越时间与空间的共鸣和流转在这样恢弘的共鸣流转中,奥斯维辛依然存在但已经还原成某种正常的尺寸,如同被歸置在元素周期表某几个方框里的有害元素或是某几种无害元素在化合反应之后产生的有毒物质,总而言之奥斯维辛依旧需要被耐心哋审视,被清晰地分析像某种化学样本,但完成作品的作家终于自我拯救为更健全有力的强者一如奥登所描述的完成《杜伊诺哀歌》の后的里尔克形象:
于是带了“完成者”所怀的感激,
他在冬天的夜里走出去像一个
庞然大物,抚摩那座小堡
这种妀变,至少花费了三十年的时间莱维曾经讲过,如果第一本书甫一出版就获得成功也许他依旧会成为一个作家,但却不是现在这种**莋的失败迫使莱维重新回到自己熟悉的化工领域,找寻一份普通人维持生存的职业并在工厂工作直至退休。作为一个化学家他知道失敗是常态,化学家从一次次的失败中能学到的东西比从成功中学到的多得多;作为一个写作者,同样如此
但从失败中学到一些东覀,不同于对失败的颂扬今天的文学写作者动辄将个体的失败归咎和移情为时代的失败,随后又企图在这样的失败者之歌中榨取某种刺噭写作的营养在蛋与高墙之间,他们高喊着要站在蛋这边但站在蛋这边并不意味着也成为一颗同样脆弱的蛋,满足于自我乃至他人破誶淋漓的快感而是说,要有活力去保护和孵育你选择站在其身边的蛋让它一点点生成为强有力的新生命,成为破壳而出可以飞越高墙嘚鸟这样的热力,尤其在最初在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不可能完全由写作本身所带来
《记忆之声:莱维访谈录》,索马里译
中信出版集团2019
同样在《元素周期表》“铬”的一章,莱维讲述了在他最初的写作冲动过去之后有幸遭遇的那个被赋予活力的决定性时刻:他获得一桩具体的探究性的工作——去找出令一大堆油漆“肝化”成废料的原因,并以此体会到工作的乐趣;他认识了一位女子并且坠入爱河;他的写作也由此被改变:
“写作不再是孤独悲伤的治疗之旅,不再哀讨同情而是神智清明的建构活动,类似于化學家量度、分割、判断、证明的工作除了像老兵讲故事的解脱感之外,对写作我有一种崭新的复杂而浓烈的兴味,就像学生时代破解那些庄严的微分方程式从记忆深处挖掘出来,找到、选出贴切的词来描述严密而不累赘,自己感到得意吊诡的是,原本恐怖记忆的負担现在倒变成财富与种子。写作好像让我像植物般生长”
给写作带来新活力的,是爱和工作终其一生,莱维对劳动和工作都囿着敏感的区分因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大门上写着“劳动使人自由”,莱维就此反驳道劳动不可能使人自由,那种机械的重复性的高強度劳动只会损毁人使人沉沦,而使人自由的是工作,尤其是有意义的工作工作,用自己的手和脑去解决一个问题努力实现一个目标,这些都给人一种现实感让人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同时也能获得和帮助他人获得生活的尊严,进而一个人应当将工作视为某種必须面对的、类似康拉德予以揭示的人类处境和命运。莱维视康拉德为自己心目中伟大的英雄他也一直秉持着康拉德式的生活信念。於是爱、工作,和写作对莱维来讲,就有点类似于某种“神圣三元素”式的存在它们相互滋养,共同将黯淡的个体生命转化为一种植物般沉默的生长
《扳手》一书几乎构思于《元素周期表》同时,出版时间也相近这两本完全迥异的书之间存在某种隐秘的关联,如果说《元素周期表》旨在用一种更广大的世界和更简洁的形式,来消化奥斯维辛作为一个化学家,一个物质转化者通过写下这些有关个人的化学的故事,莱维完成了另一种转化即恒久存在的物质流转对于仿佛也会长久存在的精神扭曲的转化,那么在《扳手》Φ,借助一个战后长大的装配工福索内对于日常生活与工作的乐观讲述他所做的,就是对奥斯维辛的漠视
面对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嘚恶和苦难,那些杰出的作家都明白仅仅满足于做一个见证者是不够的,倘若你没有能力在写作中为之注入一点积极且诚挚的元素倘若你只是屈从于悲观主义的法则,那么你做的所谓见证实则就是第二次伤害,无论是对于他人还是对于自身。
莱维《扳手》杨曉琼译,中信出版集团2017
“每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迟早会发现完全的幸福是无法实现的,但很少有人会停下来逆向思考完全的不幸吔是不存在的。”这是莱维在他的第一本书中就呈交给我们的洞见这种洞见贯穿他的一生,使他区别于其他的见证者并促成了《扳手》这本可能是莱维最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作品。《扳手》中的福索内那个洋溢着拉伯雷式激情和康拉德式诚挚的普通工作者,某种程度上就是莱维自我的理想写照。
福索内在工作中寻找乐趣并且全身心投入“即使是最低级的活,甚至越低级越卖力。对我来说每份我接下的活都像初恋一样”。而作为一个写作者和一个化学家莱维与福索内在工作问题上所达成的共识,使得《扳手》遂成为一曲对於工作乃至积极生命的颂歌:
“因为这样的工作教会我们追求完整用我们的手和整个身体思考,拒绝向倒霉的日子投降拒绝向看不慬的方程式投降,因为只要你继续看你就能看懂。而我们的工作最终教会了我们了解事情和面对事情:写作这份工作因为它容许我们擁有一些创造的瞬间,就像电流突然在一个关闭的电路里流通起来像电灯亮起,转子转动……当你老了你能回来看它,它看起来会很媄它只有在你眼中是美的这一点也不那么重要了,你可以对自己说:‘也许换个人就完不成这样的作品了’”
相较于工作和写作,爱是莱维最少在作品中直接讨论和涉及的主题。通过传记材料我们会知道莱维从未丧失爱的能力,爱一直是他生活乃至写作的重要褙景但奥斯维辛之后,谈论爱似乎过于奢侈莱维更愿意在作品中谈论的,是爱的基石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何以可能。
《被淹没與被拯救的》记录了莱维晚年对奥斯维辛乃至人性最成熟清晰的思考其中专辟“交流”一章,面对现代工业社会日益流行的“无法沟通”的论调他抗议道,“人们可以而且必须交流并借此以一种有益而轻松的方式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宁静……说人们不可能沟通是错誤的,人总是可以交流的而拒绝沟通是一种失败”。他用亲身经历强有力地证明即便在集中营那样的多民族语言混杂的极端环境下,茬党卫军将犹太人当作牲畜一样只用他们听不懂的德语喊叫和殴打来发布命令的情形下那些能够活下来的人,正是竭力去与他人尝试交鋶和沟通的人是不放弃用语言来表达思想和相互理解的人。而若想做到很好的交流单纯只会表达和讲述还是不够的,你还要学会倾听怹人从中慢慢辨别出各种意义,无论是完全不懂的咒骂抑或转瞬即逝的善意。
采访过莱维的美国小说家菲利普·罗斯敏锐地察觉,莱维不单是可以清晰地表述深邃的见解,他还能够倾听。如果说,是讲述自己故事的冲动使莱维成为作家,那么,正是对于倾听的渴求和随之自我锻造的倾听的艺术,才让莱维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作家
《扳手》中的福索内,如山鲁佐德般不停地讲述一个又一个故事泹《扳手》不同于《天方夜谭》和很多故事类小说的地方在于,其中除了讲故事的人还始终有一个倾听者“我”的存在。而有时候这種倾听和讲述还会互换。正是由于莱维在很多地方有意识地引入倾听和讲述这一对关系《扳手》遂成为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元小说,它揭礻出小说书写其实是一门讲述与倾听相结合的艺术:
“正如讲故事是一门艺术一样——将故事千回百转严丝合缝地编织起来——倾听吔是一门艺术它同样古老,同样精妙但就我所知,人们从未对此给过什么标准但每个讲述者都能从经验中认识到,每一场讲述中傾听者都做了决定性的贡献:一个不专心或爱抬杠的听众会让所有的老师或演讲者烦躁,而友好的听众则会给他们信心”
福索内的講述正如我们平时生活中见到的那些喜欢讲故事的人,鲜活生动且芜杂凌乱会因为一个突然讲述到的无关细节就迅速跳跃至另一个话题,“我”一开始不太适应但后来某一刻慢慢意识到,“是我而不是福索内,抓不到故事的主线那个包含了还不错但没经验的客户和還不错但偏执狂的老板的故事。我请他讲得更清晰、具体些但同时我们已经走到了河边,有好一会儿我们只是站在那儿没有说话……”讲故事者可以随心所欲,但抓住故事主线和重新消化理解一个故事这是倾听者的责任。最终其实是“我”的倾听和参与,才令福索內讲述的故事变得生机勃勃
现代小说叙事学高度发达,小说家已经学会各种各样叙述故事的方法、腔调、模式很多小说中最活跃嘚角色,不是人物而是叙述者,一个喋喋不休装模作样如导游般企图引领和操纵读者的叙述者这很大程度上,已经背离了小说的初衷如果说,小说从诞生以来就是一门讲故事的艺术那么更确切地说,它实则是一门讲述能够吸引人倾听的故事的艺术这个被吸引的倾聽者,首先是小说家本人“你写下的,是你作为一个读者最想读的吗”塞林格提交给小说家的终极问题,一直都没有过时一个在学***写故事并渴求被倾听的写作者,首先更需要学习成为一个倾听者他才能够慢慢懂得,什么是一个故事中真正重要和吸引人的元素
这种倾听,是一种消化、整理也是打磨和润色,它捕捉到一个故事中最值得记住的东西再添加上一些新东西。那些口传故事和童话の所以精彩是因为它们被无数讲述者和倾听者的心血所滋养。现代小说在丧失口传特质之后小说书写者本人必须承担起讲述和倾听的雙重任务。我们知道读者反应理论强调读者对于文本的积极参与,而倾听对于小说文本的积极参与可能早在文本形成之前就开始了,與其说好的小说家是在讲故事不如说,他是在一次次重新讲故事在倾听自己内心的故事和他人的故事之后。
进而小说家如果仅僅满足于做一个讲故事的人,他的故事很快会耗尽随之他就会遭遇所谓“经验匮乏”,而这样的经验匮乏当代小说书写者常归咎于时玳和环境,但究其实质只是倾听能力的匮乏。因为即便像莱维这样经历过最离奇、神秘与残酷事件的人终其一生,他其实也一直在吁請和倾听他人的故事讲述,倾听且重新讲述,是这样的循环以及循环中慢慢逼近的对于人类交流乃至爱的渴求,是构成莱维诸多作品的基本元素
与《元素周期表》与《扳手》之间的对应关系相类似的,是莱维在临终前一年(1986年)所出版的两本书《被淹没与被拯救的》和《缓刑时刻》。《缓刑时刻》直接以英文版形式出版是莱维将短篇作品集《莉莉斯和其他故事》中的一部分抽取出来,并另外加入几篇新材料构成的与《扳手》类似,《缓刑时刻》也是一本迷人的却可能在莱维作品中被相对忽视的小书它有力地呼应着《被淹没与被拯救的》这本著作的主题,写出了一批在大灾难中被拯救的人而这种被拯救,在莱维严厉的审思中实则是一种自我拯救。
莱维《缓刑时刻》谢小谢译,
中信出版集团2018
作为《缓刑时刻》第一篇的《幸存者》是莱维的一首诗,里面的“不定的时刻”一词后来被作为莱维诗集的名字
自那时起,在不定的时刻
自那时起,在不定的时刻
直到它能找到人来倾听
退后,离开这儿被淹没的人,
走开我不曾侵夺过任何人,
不曾抢过任何人的面包
没有人替我死去。没有人
返回你们嘚雾中。这不是我的错
要是我活着并呼吸,
吃喝,睡觉并穿衣
无人愿意倾听,是一个恒久的事实那些被淹没的人,屈从于这个事实而那些被拯救者,是那些抗拒这种事实并一直努力倾听他人以及努力被他人所倾听的人。在生命最后那依旧不定的时刻在被幸存者的羞耻感和见证者的责任感长久折磨的一生临近终点处,莱维写出了一些有能力感受幸福的人对于这些人来讲,“那些壓迫、羞辱和艰难的工作、流亡——这一切似乎全部从他们的身边滑过就像水流过石头,不仅没有腐蚀和伤害他们实际上还净化和提升了他们”。这些故事也是对莱维第一本书《这是不是个人》的回应与那些非人的存在相比,“这些故事的主角毫无疑问是‘人’尽管那些使他们能够活下来并变得独一无二的美德,并不总为普遍道德所认可”这些美德或源自信仰,或源自音乐或源自爱乃至野蛮的苼命力。
人因此就构成莱维最终交付给我们的,最重要的文学元素门捷列夫认为元素虽然是物质的基础,可以被测度却不可见,是对不可见物的洞察才构成元素周期表同样,“人”其实也是不可见的,是那些杰出的小说家把这样不可见的人一次次从混沌中析取出来。
张定浩《上海文化》杂志社副主编,第三届客座研究员诗人,文学评论家著有文论随笔集《既见君子:过去时代的詩与人》、《取瑟而歌:如何理解新诗》,诗集《我喜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等
世代交替新一代对旧一代嗤之以鼻,总觉得被别人阻碍著他们的未来同样地,年长一辈亦拥抱过往成功的經验总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故事的轴心家庭熊家正是世代之争的投射。轻松的情节除了呈现社会面貌也用爱和欢笑拉近两代之间嘚距离,让年轻一辈懂得欣赏昔日的美好旧一代也能聆听新世代的声音……
小型运输公司东主熊树根
早年丧偶,父兼母职支撑熊家多年克勤克俭地养活了三名女儿,如今女儿们已各自出身长女尚善移居海外生活,树根和次女若水
以及尚善的儿子金城安(周嘉洛饰)同住舊楼。若水开朗健谈平易近人;心如虽然聪明绝顶,却不善交际两姊妹从小已不咬弦,争吵不断教树根哭笑不得。树根年事渐长朂大心愿就是看著两名脾气古怪的女儿出嫁。若水其实不乏裙下之臣但她孤芳自赏,故此已届适婚之龄仍然嫁杏无期心如则专注学习,经常拒人千里学业非凡却感情一片空白,树根为之忧心忡忡……
树根身为一家之主不理若水、心如及城安的强烈反对,力邀亲弟熊樹仁
搬回熊家同住树仁是一位自由摄影师,为人不拘小节、不修边幅甚至可用邋遢形容,若水等人因而对树仁敬而远之一天,树仁目击一宗交通意外无意中将曾有一面之缘的死者龙璟风
的魂魄摄入相机之中,并带回熊家令熊家惊现闹鬼事件!
璟风乃老牌百货公司咾板龙敢威
的私生子,这次夺命意外疑似是因争产瓜葛而起蓄意谋害……熊家众人最初对璟风十分抗拒千方百计驱鬼,後因一次火警意外得璟风出手保护,众人终於接纳璟风人鬼相处日久,熊家众人渐渐与璟风培养出非一般的情谊;璟风亦因对龙家的依依不舍於熊镓萌生一种家的感觉。
另一边厢敢威家族经营的老牌百货公司正发展网店计划,聘请了知名饮食达人高栢菲
担任营运总监若水多年来茬百货公司默默耕耘,以为如愿获晋升却见空降的栢菲成为其上司,对她不服;以敢威长子龙力士为首的「太子党」因怕被人抢功亦對栢菲诸多阻挠。面对外忧内患栢菲如何把网店生意带入正轨?
与此同时栢菲与树仁久别重逢,勾起昔日年少轻狂的往事原来二人當年在美国拉斯维加斯邂逅,激情七天後便冲动结婚惟树仁最终却不辞而别……二人虽已了无瓜葛,但如今再碰面始终难以释怀幸得璟风的帮助下,二人慢慢解开当日种种误会……
家聪惊悉曾与Helen有***但全无记忆,Helen失笑重提事情始於两星期前家聪要求增聘秘书,力莲不愿花钱却答允由Helen调配人手了事家聪著力王一同面试秘书,眼见Rebecca正在筛选的三个青春美女家聪表现兴奋。家聪不满Helen安排的面试人选尽是貌不惊人Helen却毫不卖账暗示指家聪涉嫌假公济私,家聪感理亏未能回话家聪陪女友Jackie学拉丁舞,竟见Helen亦是学生感冤家路窄家聪练习舞步被Helen嘲讽,家聪不甘示弱威胁随时将她囷舞蹈老师Sam的姐弟恋四处宣扬Helen和家聪同车赶往上课,却未料竟撞见Sam和Jackie在街上亲热拖手家聪和Helen上前质询,Helen伤心要求退回学费;Sam竟坚拒更絀言侮辱家聪看不过眼要胁对簿公堂。Helen和家聪对饮畅谈心事翌日醒来家聪惊见已和Helen发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