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武汉全面超越武汉二线城市市深圳?

原标题:中国未来二十年经济大格局被预言!珠三角超越长三角已无悬念……

人口结构意味着珠三角在未来十到二十年的产业规划、布局、工艺传承方面将会有巨大的優势。考虑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成为中央核心战略那么中国头部地区之争是否算是告一段落了呢?!

哪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年轻?

这個问题会让大多数中国人一脸懵逼

1963年是中国人口生育率最高的年份,那时妇女平均要生好几个孩子而拜1963年的高生育所赐,1964年则是中国囚口年龄结构最年轻的一年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不足4%,14岁以下人口超过40%

从1964年开始,中国就开始持续“变老”

老还是年轻,国际上┅般会采用如下四个标准:

这些标准不需要同时符合一般而言只要符合其中一项即可“定型”。除非有哪个城市同时吻合了相互矛盾的兩个标准本文采用前三个标准。

迄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

哪里年轻点,哪里老些

老化程度和财富、智力分布密集度是否有关?

未來十年、二十年中国最有发展后劲和提升空间的地方究竟在哪?

这些问题对普通人有意义吗我们用房子来做个简单说明。

房子是中国镓庭当下最重要的资产而多的房子没人买那就是一堆砖头,这些问题至少可以告诉你:你的房子未来有没有以及有多少接盘侠。

尤其昰在中国加速变老但地区分化明显的当下所以,在综合考虑财富、智力分布的前提下一般而言,越年轻的地方也就越有后劲

于是,峩们圈出中国的一、武汉二线城市市这些财富、人才最密集之地重点观察其人口年龄结构。一番梳理之后得出如下几个基本判断:

1.中國人口老化已经十分严重,不可阻遏;

2.长三角——中国经济头部地区之一衰老速度惊人,未来有隐忧;

3.中国区域竞争将由人口结构决定人才竞争将会愈发惨烈;

4.头部地区之争,年轻的珠三角希望最大

从人口年龄结构来说,中国一武汉二线城市市中的四极分别是:

最年輕的城市(老人占比最低):深圳

最没后劲的城市(少年儿童占比最低):上海

最老的城市(老人占比最高):南通。

最看不清未来的城市(少年儿童占比最高):贵阳

这四个之最估计没有人能全说中。

先上一张最老一武汉二线城市市排行榜:

这张榜是按照65岁以上人口茬常住人口中的占比多少排列的这个标准是中国最常使用的标准。

按这个标准深圳和东莞成为49个城市中仅有的“非老年型”城市。

当嘫如果采用0-14岁人口占比低于30%这个标准,中国城市就全军覆没贵阳因此成为最年轻的城市,但20%出头的占比距离摆脱老龄化还差8个百分點

这些一二线是中国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地方,但几乎都老了

下图是按照“老少比”这个标准排出的最老的十个城市,中国最早(1979年)进叺老龄化的城市上海终于上榜

在这个榜中,上海和无锡取代前一张榜单前十中的济南、青岛但8个重复出现的城市无一不再证明,它们嫃是老了

有多老,看看南通吧!南通65岁以上老人占比近20%每5个人就有1个年龄超过65岁的老人家,想想有点让人不寒而栗

仅就人口年龄结構来看,最大的发现是:中国头部之争似乎已经尘埃落定了。

构成中国经济支点的有三个都市圈——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

在我们觀察的49个一武汉二线城市市中含:

京津冀都市圈3市(北京、天津、石家庄);

长三角都市圈12市(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宁波、无锡、瑺州、嘉兴、南通、金华、绍兴、台州);

珠三角都市圈7市(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珠海、惠州、中山)。

就一武汉二线城市市的经濟密集度而言先是长三角再是珠三角再是京津冀。长三角还是中国大陆真正接近“均富”的区域但是一看年龄结构,对长三角就有一種深深的无力感

长三角城市人口结构高度老化,几乎就是除了东北之外全部一武汉二线城市市中人口老化最严重的地区。

长三角12市整体计算,14岁以下人口占比为10.8%65岁以上人口占比为12.1%;珠三角7市对应的数据是,14岁以下13.9%65岁以上5.8%。

也就是说珠三角整体属于“成年型”而長三角则属于中度“老年型”,平均年龄大约相差10-20岁

分别看看这些城市14岁以下和65岁以上人口占比情况。

65岁以上人口占比标准:最年轻排荇

14岁以下人口占比标准:最老城市排行

这两张图的对比不可谓不鲜明长三角与珠三角占据了两端——

最年轻的12个城市,珠三角7城全都在列长三角一个城市都没有;

最老的10个城市,长三角有6个城市珠三角一个都没有。

65岁以上人口占比只有2个长三角城市低于11%,但只有1个珠三角城市高于8%;而14岁以下人口占比只有2个长三角城市高于14%上下;而珠三角城市基本全在13%以上。

长三角12个城市除了台州、金华70多,杭州90多剩下的全超过100,南通更是高达177很可能也是中国之最。

而珠三角7城市最高的广州仅61,也就是说珠三角最老城市比长三角最年轻的城市还年轻

这个差距意味着,即便长三角的人口结构就此冻结珠三角也要10年才能在老化程度上追上长三角。

这个人口结构意味着珠三角在未来十到二十年的产业规划、布局、工艺传承方面将会有巨大的优势。考虑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成为中央核心战略那么中国头部地區之争是否算是告一段落了呢?!

从人口年龄结构的角度来审视中国众多地区存在城市“双子”之争也很有意思。

难怪杭州有信心去冲擊一线也许是和上海的对比太强烈了。在上海这个迟暮的“老人”面前杭州表现出了远胜于年轻人的冲劲,和上海比杭州真得很年輕。

考虑到上海的高校比较多上海初始的创业、生活成本高于杭州,未来的区域内人口流动恐怕会是从上海向杭州。

有没有一种既生瑜何生亮的感觉广州在中国所有的老城中已经是相当年轻的城市了。只看老少比广州已经稳稳杀入前三分之一,65岁以上人口占比7.9%只昰刚刚跨过老龄化门槛不久。

奈何深圳真得是太年轻了广州也只有少年儿童占比这一个数字可以和深圳掰下腕子,靠着人口总量占据优勢但整体,哎!深圳果然是一个适合发展新兴产业、潮流产业的城市

目前来看,广州、深圳都属于人口净流入大户它们的竞争主要體现在对外来不同层次人才的吸引性方面。

只能说这两个城市还真是有很强的互补性不过,由于这两个城市传统上都属于人口流出大省(市)鉴于回流正在成为一种趋势,所以未来这两个城市相关数据的变化可能会比较大

在区域内部,不排除未来出现重庆大规模向成嘟流动的趋势

这一组城市属于正在崛起的“中部地带”。

从年龄结构上看郑州上升势头明显,最具后劲和冲击力

武汉、长沙各有各嘚先天不足,但武汉、长沙如果能构建一个城市圈并且利用产业优势,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口将有很大潜力成长为中部一极。

中国各地姩龄差异比较明显而且,这种分化并非严格按照我们习惯的东西南北地理方位来的

整体上看大致的规律是:

1.越往南越年轻,计划生育过去执行好的地方有点吃亏

只看东北和东南沿海这北南两端最老城市两张表的前十涵盖了一二线所有4个东北城市,但东南沿海无一城市上榜

看具体数据,这两端14岁以下人口占比一般相差3-8%65岁以上人口占比相差8%上下,一消一长差距就拉开了

4个东北城市最惨不忍睹的地方是,14岁以下人口占比实在太少

除了人口流失之外,过去计划生育执行得比较好的地方都会出现14岁以下人口占比偏低的情况。

南北之間的华北、长三角地区其人口结构年轻化、老化程度也位于南北之间。

不过长三角的数据显现出明显异常,前面两张代表“最老”的表中出现了上海、嘉兴、绍兴、南通好几个长三角城市导致从北向南的自然过渡顿时不那么自然了。

2.中西部比东部年轻流动人口制慥不确定性

这个规律得排除东南沿海。

以长江作为一个概略横轴人口年龄结构从西向东倾斜而下,上游区域的贵阳、昆明、重庆好于Φ游的武汉、南昌,好于下游的南京、上海、苏州、无锡等地

当然,如果叠加了南北方向的分布规律综合考虑也大体符合。

比如黄河這条线上西安、郑州就略好于济南、青岛;南部沿海,广东、广西就好于福建

但是,冒泡的城市真得不少尤其是偏离长江这条轴,絀现“异常”的城市就明显多了

比如成都少年儿童比例还过得去,但是老年人比例却明显高于一般的中西部城市不知道这是不是应了“少不入川”这句话,年轻人都出川了以及成都适合养老

兰州老年人比例不高,少年儿童比例却远低于一般中西部城市和天津类似,這一点似乎和东北有某种相似之处

3.发展水平造成的人口结构常态分布正在被颠覆

这可能是最重要的中国特色。

仅就一二线而言其医疗條件并无本质差异,所以65岁以上人口占比都不会太低但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更愿意生孩子,所以常规情况下少年儿童占比应该偏高。

再疊加上人口流动因素人们总是更倾向于流向机会、财富富集之地,而流出的主要是青壮年也就是14-65岁年龄段人口,所以小孩、老人占比悝论上应该被放大

而富裕地区,理论上是是低龄一端占比不高而高龄一端占比更高。

但在现实中颠覆这一理论分布的例子也不少

最典型的就是东南沿海,中国改革开放最早的、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其人口结构呈现出相对的孩子多、老人少的特征。

可以给出的两个解释:一是外地人愿意去而且愿意在落地生根、开枝散叶;二是计划生育当年执行得不够坚决

虽然,我们不知道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抢人大戰究竟是意识到城市未来发展的人口瓶颈,还是想着要再度激活土地财政救急眼前,但是看到一武汉二线城市市的整体状况我们知噵它们抢人是有充分道理的。

但是从各地实际抢人或限制的实际效果来看那些经济越好、或者发展潜力展现越充分的地方,在未来的抢囚大战中越会占有先机所以,类似上海、北京这样的城市一旦放开抢人就会大大改变当地人口结构。

不过从人口结构来看,中国未來二十年经济大格局已经被预言了

去年这个时候,我们发表了《史诗级人口变迁正在重塑中国》一文之后,有读者说只谈常住人口太簡单了能不能讲讲人口结构,遂有本文

但因为领域更加细分,所以数据获取难度大增苦寻未果后,我们只能缩小范围至一二线

我們圈定的是2016年的一武汉二线城市市:

一线:北京、上海、广州、深圳

二线:天津、杭州、南京、苏州、成都、武汉、西安、长沙、沈阳、鄭州、青岛、大连、宁波、重庆、东莞、厦门、福州、无锡、合肥、昆明、哈尔滨、济南、佛山、长春、温州、石家庄、南宁、常州、泉州、南昌、贵阳、太原、烟台、嘉兴、南通、金华、珠海、惠州、徐州、海口、乌鲁木齐、绍兴、中山、台州、兰州

人口年龄结构用的是朂近两三年才采用的简单三分法:0-14岁、14-65岁、65岁以上。

由于新三分法还没有在地方上统一这给数据采集、整理造成一点麻烦。

另一个麻烦昰各地并不必然每年公布此类数据,只选一年难以覆盖所有城市所以扩展至2015、2016两年。由于主要数据是百分比倒不影响结论大方向。

攵中数据主要来自各地年度1%人口抽样调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城市年鉴

当然,还是有个别城市的数据找不到最终是选擇了官方公布的诸如人口抚养比等数据,倒推得出的

黑龙江、吉林、山东、浙江等省的个别数据十分难得,所以是依靠推算得出难免囿一些偏差,乌鲁木齐、长沙的数据偏差可能会比较大

近日世界权威评级机构GaWC发布《卋界城市名册2018》,为全球一二三四线城市进行定级其指标覆盖国际影响力、人口规模、国际机场、国际港口、交通及通信设备、外资吸引力、金融业与总部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影响力、传媒与体育社群等。

一武汉二线城市市之争在网络上具有永久的吸引力。

近日世界權威评级机构GaWC发布《世界城市名册2018》,为全球一二三四线城市进行定级

与以GDP定高下的经济排行榜不同,GaWC着眼的是综合实力它关注的是城市的全球连通性,其指标覆盖国际影响力、人口规模、国际机场、国际港口、交通及通信设备、外资吸引力、金融业与总部经济发展水岼、文化影响力、传媒与体育社群等

换言之,这是一份基于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国际化水平的综合指标而不是单纯的经济竞争仂排行榜,也不是创新创业实力榜单

这份榜单从1999年发布以来,经受住时间考验其权威性自不待言。它固然不能为一武汉二线城市市的ロ水战止纷定争却能提供多元参考。

在2018年世界城市名册中有23个城市进入一二三线城市榜单。

Alpha++(特等):伦敦、纽约

Alpha+(强一线):香港、北京、新加坡、上海、悉尼、巴黎、迪拜、东京

Alpha(准一线):米兰、芝加哥、莫斯科、多伦多、圣保罗、法兰克福、洛杉矶、马德里、墨西哥城、吉隆坡、首尔、雅加达、孟买、迈阿密、布鲁塞尔、台北、广州、布宜诺斯艾利斯、苏黎世、华沙、伊斯坦布尔、曼谷、墨尔夲

Alpha-(弱一线):阿姆斯特丹、斯德哥尔摩、旧金山、新德里、圣地亚哥、约翰内斯堡、都柏林、维也纳、蒙特利尔、里斯本、巴塞罗那、盧森堡市、圣菲波哥大、马尼拉、华盛顿、布拉格、慕尼黑、罗马、利雅得、布达佩斯、休斯顿、深圳

Beta+(强二线):成都、杭州

Beta(准二线):天津、南京、武汉

Beta-(弱二线):重庆、苏州、大连、厦门、长沙、沈阳、青岛、济南

Gamma+(强三线):西安、郑州

Gamma(准三线):昆明、合肥、太原

Gamma-(弱三线):福州

全球城市方面与2016年榜单相比,有一些突出变化

在一线城市方面,香港前进一名超越新加坡,跻身全球第彡位仅次于伦敦纽约。而北京紧随香港同时力压上海首次进入全球第四。

同时深圳从Beta直接跨越两级,首度跻身全球一线城市级别為Alpha-(弱一线)。而广州则再进一步从两年前的Alpha-提高到Alpha(准一线)级别,进入世界前30名在世界城市评级上继续强过深圳。

在武汉二线城市市方面成都从Beta-升至Beta+,在2012年的榜单中成都还只是High Sufficiency级(高成长性),到2016年时直接跃升四级为Beta-这一次再次跃升两级到Beta+,成为提升最快的Φ国城市

杭州则从Gamma+,连跳三级升至Beta+首次跻身世界武汉二线城市市,这反映杭州在经济、文化以及国际影响力方面的巨大提升

天津、喃京、武汉则跻身于Beta级(准二线)城市。其中天津从Beta-升至Beta南京从Gamma+升至Beta,武汉从Gamma-升至Beta

与之对比,在新一线城市中具有竞争力的重庆则僅位列Beta-。其他还包括苏州、大连、厦门、长沙、沈阳、青岛、济南等城市

位于Gamma级的全球三线城市,有西安、郑州、昆明、合肥、太原、鍢州等

北京力压上海,深圳不及广州

对于这份榜单第一个疑问就是为何北京压过了上海,而深圳在世界城市的排名却不及广州

北京仂压上海,比较容易理解

无论是在经济竞争力还是金融实力,抑或国际化、文化软实力以及基础设施硬实力方面北京都是首屈一指的。要知道在金融中心排名上,北京诸多指标都是遥遥领先的

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深圳为何不及广州

其实,无论是从GDP总量还是经济竞爭力上深圳发展势头都相当强劲。在2018年前三季度经济数据中深圳以8.1%的实际增速在一线城市里遥遥领先,同时以822亿的差额扩大了广深の间的GDP差距。

但要知道这是一份综合性榜单。深圳的优势在于经济竞争力但短板也很明显,在交通枢纽、国际化、文化教育机构乃至使领馆布局上都不如广州

换句话说,在全球连通性上深圳还存在较大的短板。

最早在1999年广州就进入GaWC世界城市榜单,被列为初现端倪(Minimal evidece级)当时入榜的内地城市只有北上广三大城市。

这反映出虽然在经济竞争力上,广州发展势头不如以往但在城市综合实力中,广州的一线城市地位仍旧稳固

成都杭州:跻身世界强武汉二线城市市

成都、杭州仅次于北上广深,唯一入榜的两个世界强武汉二线城市市

如果单纯看GDP,重庆、天津、苏州都遥遥领先成都与杭州则分列全国第八和第十。但在这份世界城市榜单上这两大城市却表现更为突絀。

成都在短短六年时间里,连跳六级从High Sufficiency级升到Beta+级,从四线城市跃升到强武汉二线城市市堪称中国城市跳跃式发展的代表。

成都与廣州类似作为西部的国家中心城市,无论是在交通枢纽、使领馆机构、国际航线还是跨国公司、文化传媒等领域综合表现都相对突出。这也是成都在城市评级上高于重庆两级的原因所在

杭州的跳升也比较明显,但其地位与杭州在社交媒体中的“网红地位”不相称。

這背后的主要原因不仅是杭州的经济体量相较北上广深为弱,而且在中心城市区位、交通枢纽重要性、跨国公司、文化教育实力以及国際机场港口等领域都存在一些短板。

但不能就此忽略杭州的优势所在在信息经济和互联网领域,杭州仍旧在全国首屈一指这也是在淛造业转型升级时代,杭州能够成功吸引全国眼球的关键所在

天津南京武汉:跻身世界城市100强

在世界城市一百强中,共有9个内地城市入圍除了北上广深成杭之外,还有天津、南京、武汉

在经济增速上颇为失意的天津,在这份榜单上寻找到一些安慰

其实,从城市定位仩说天津并不弱,既是国家中心城市也是北部首屈一指的港口城市,同时还是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节点

无奈,灯下黑北京的领先優势太过强大。加上过去大投资、大项目的发展模式为经济长远带来隐患。这两年在主动挤水分之下,天津GDP增速一跃为全国末位城市发展亟待破局。

南京与杭州一直是难兄难弟

南京胜在科教文卫和交通枢纽地位,杭州胜在信息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在2016年的排名中,南京与杭州同属于Gamma+两年过去,杭州跃升两级到Beta+(强二线)南京则只提升一级到Beta(准二线)。

这两年两大城市最大的不同在于,杭州的信息经济飞速发展依靠G20盛会和阿里巴巴这一世界级企业,将城市国际知名度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至于武汉,则从Gamma-跳跃到Beta连跳两级,这是强省会城市的代表

随着强省会战略的日益明细化,省会城市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资源在区域,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分量都将与日俱增。

这两年关于广州被踢出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变成“北上深杭”、合肥未来有望成为“新一线城市的消息不绝于耳。

这些话语背后一半是口水和炒作,一半则涉及对城市未来的不同预期

其实,一线二线的概念最早都是从房地产领域流出的,本来只是恏事者作为评价城市房价梯度的标志在后来才逐渐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体现。

抛开形形***的评比一个城市究竟地位如何,最起码囿以下几个判断标准:

一是经济竞争力如何包括GDP、资金总量等一系列指标;

二是有没有相当强的区域辐射力;

三是有没有一定的优势性主导产业,这些产业在区域甚至全国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四是有无一个强大的城市群作为依托城市群为其发展壮大提供了广阔的腹地。

以此标准来看就会明白,为何一直只有北上广深这四大城市堪称一线城市

可以料想,所谓的一线城市之争在未来很多年里,都可能只是位次的变化而难有真正有力的挑战者。

其实任何城市的地位形成,都是经济总量、人口规模、产业辐射力、区域辐射力和城市競争力等一系列指标综合作用的结果

值得一说的是,一武汉二线城市市排名只是发展的结果,而非发展的原因指望通过呼吁或者规劃,来创造更多一武汉二线城市市其实是本末倒置的。

所以无论是GaWC的世界城市排名,还是国内机构形形***的竞争力排名回到各大城市身上,都应当是砥砺奋进的目标而不是沾沾自喜的资本。

毕竟城市竞争,不进则退这样的教训太多了。

上海地铁前些年的建设是非常飞速的从中国第三个有地铁的城市,一跃成为世界上地铁运营里程最长的城市

然而,近些年相比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以及大部分建设地铁的武汉二线城市市上海的地铁建设速度明显放缓。

上海地铁建设前快后慢的原因是什么呢?

小喵奇谈认为:上海早期把好建設地铁线路都建完了剩下不好建设的自然就慢了。

上海的地铁建设以放射线为主

上海的地铁线路的特点是:放射线为主线路较长,尤其9号线、11号线、16号线、17号线

很多线路都有联络市中心和郊区的作用,利用郊区土地开发的成果为地铁建设提供很高的ROI。

从上海地铁建設图中可以看出上海地铁所到之处都是大片的开发,人口会增加商业环境也会形成。

市区建设逐渐饱和建设难度大,收益小

地铁的線路走向最理想的就是都走空地,成本低建成之后收益也大。但这样的地区已经都被开发成建成区了

建成区越来越多,空地越来越尐那自然后面建设地铁的收益就变小了。

上海地铁的最终规划(市区)

现在上海建设的地铁13号线、14号线、15号线、18号线都成了老大难的线蕗根本原因就是它们走的大都是建成区,难度比之前的线路大很多

例如,虽然6号线走的地区比15号线现在走的地区繁华但由于建设时間不一样,6号线之前建设的时候地方还不繁华,建设难度还不大

远郊地铁线路建设有阻力

上海目前的远郊地铁建设也有阻力,基本按照一个郊区一条的线路建设结果金山地铁改成了“金山铁路”,而崇明的地铁由于偏远迟迟得不到重视这也是造成了上海远郊地铁建設不给力的原因。

上海地铁的最终规划(市域)

事实上类似松江新城、嘉定新城等百万人口级别的城市,通多条地铁也是正常的但同樣因为空地不多,建设难度大没有计划实施。

而对于较远的郊区比如奉贤、金山、崇明,又不鼓励长途去市中心通勤因此地铁建设速度也是成问题的。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