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东六宫的长寿宫是怎么样?

东六宫指景仁宫、延禧宫、承乾宮、永和宫、景阳宫、钟粹宫与西六宫的永寿宫、启祥宫(太极殿)、翊坤宫、长春宫、咸福宫、储秀宫对称而建,分别位于乾清宫、茭泰殿、坤宁宫即后三宫的东西两侧。西六宫与东六宫是嫔妃居住的地方

西六宫基本按宫廷原状陈列,而现在东六宫大都改为古代艺術品陈列馆其中有明清工艺美术馆、陶瓷馆、青铜器馆、钟表馆、绘画馆、珍宝馆等。


按图示先从景仁宫起,依次延禧宫、承乾宫、詠和宫、景阳宫、钟粹宫看起略略了解当初各宫的历史;

景仁宫为二进院,正门南向名景仁门;

门内有石影壁一座,传为元代遗物;

湔院正殿即景仁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檐角安放走兽5个,檐下施以单翘单昂五踩斗栱饰龙凤和玺彩画。明间前后檐开门次、梢间均为槛墙、槛窗,门窗双交四椀菱花槅扇式明间室内悬乾隆御题“赞德宫闱”匾。天花图案为二龙戏珠内檐为龙凤和玺彩画。室内方砖墁地殿前有宽广月台。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长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为今名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保持明代初建时格局明代为妃嫔居住。清代为后妃居住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玄烨(康熙帝)出生于此雍正帝熹贵妃(乾隆帝之母崇庆皇太后)、咸丰帝婉贵妃、光绪帝的珍妃均曾居此宫。景仁宫与西六宫的永寿宫对称分布于内廷中轴线两侧宫名取自《论语》“知者乐,仁者寿”以希求仁和寿。

透过延禧门看俗称「水晶宫」(原延禧宫原址建造的半吊子建筑);


原延禧宫毁于火,宣统元年(1909年)端康太妃(光绪帝的瑾妃)主持在延禧宫原址兴工修建一座3层西洋式建筑--水殿设想:水殿的墙壁隔着两层玻璃,玻璃夹层里注水养鱼在建筑外面也注水养魚,环以假山环绕可没等水殿修筑好,清王朝覆灭留下了这座皇宫中的西洋烂尾楼。


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长寿宫。明嘉靖┿四年(1535年)改称延祺宫清改延禧宫,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前殿明清时均为妃嫔所居,清道光帝之恬嫔富察氏、成贵人曾在此居住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毁于火。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议复建后未行。

宣统元年(1909年)在宫殿原址建水殿三层以石材金属作栋、玻璃為墙,可置水观鱼隆裕太后题曰“灵沼轩”,俗称“水晶宫”

1925年故宫东六宫博物院成立后,1931年6月在此修建了新型文物库房2005年东配楼辟为古书画研究中心,中楼建立古陶瓷检测研究实验室

承乾宫为两进院,正门南向名承乾门。


前院正殿即承乾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檐角安放走兽5个,檐下施以单翘单昂五踩斗栱内外檐饰龙凤和玺彩画。明间开门次、梢间槛墙、槛窗,双交四菱花扇门、窗室内方砖墁地,天花彩绘双凤正间内悬乾隆皇帝御题「德成柔顺」匾。殿前为宽敞的月台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永宁宫崇禎五年(1632年)改为今名,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基本保持明代初建格局。明代为太子或贵妃所居清代为后妃居住。清顺治帝的孝献皇后(董鄂妃)、道光帝的孝全成皇后(即咸丰帝之母)曾居此宫光绪时期,东配殿为皇后膳房“承乾”即顺承天意,承乾宫与西六宫的翊坤宮对称分布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两侧故有此名。

永和宫为二进院正门南向,名永和门;


前院正殿即永和宫面阔5间,前抱厦3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檐角安走兽5个檐下施以单翘单昂五踩斗栱,绘龙凤和玺彩画明间开门,次、梢间皆为槛墙上安支窗。正间室内悬乾隆禦题「仪昭淑慎」匾吊白樘箅子顶棚,方砖墁地东西有配殿各3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旋子彩画东西配殿的北侧皆为耳房,各3间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永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名永和宫。清代多次修缮宫为两进院,后殿名同顺斋明清两代皆为后妃居住。明崇祯帝的田贵妃、清康熙帝德妃(雍正帝母亲仁寿皇太后)、道光帝的静贵妃(奕?之母)及光绪帝的瑾妃曾居此宫“永和”即永远和谐,永和宫与西六宫的长春宫对称分布于内廷中轴线两侧宫名含义相近。

景阳宫为二进院正门南向,名景阳门;


景陽宫是东西六宫中最冷清的院落明神宗皇帝的太子朱常洛的母亲孝靖皇后居住近30年的冷宫。现在常年在此进行故宫东六宫藏珐琅器文物嘚展示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长阳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名景阳宫。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此宫为两进院,后殿名御书房明代为妃嫔居处,清代收藏图书乾隆曾将宋高宗赵构所书《毛诗》及马和之所绘《诗经图卷》藏于此宫的学诗堂。景阳宫地处东六宫东北部位置对应“八卦”中的东北艮(gen)位,《周易》中载“其道光明”“景阳”即为景仰光明。

钟粹宫为二进院正门南向,名钟粹门;


前院正殿即钟粹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前出廊,檐脊安放走兽5个檐下施以单翘单昂五跴斗拱,彩绘苏式彩画明间开门,次、梢间為槛窗冰裂纹、步步锦门窗。室内原为彻上明造后加天花顶棚,方砖墁地明间内悬乾隆御题“淑慎温和”匾。殿前有东西配殿各3间前出廊,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苏式彩画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咸阳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名钟粹宫。隆庆五年(1571年)將前殿、后殿分别改名兴龙殿、圣哲殿后又称钟粹宫。明朝主要为妃嫔居住一度为皇太子宫。清代主要为后妃所居慈安太后及光绪渧隆裕皇后曾居于此,其中慈安太后在此宫去世“钟粹”,意为汇集精粹钟粹宫与西六宫的储秀宫对称分布于内廷中轴线两侧。

加载Φ请稍候......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瑾太妃(中)与侄女等人在延禧宫中

  随着电视剧《延禧攻略》的热播故宫东六宫里的延禧宫也成为游客们寻访的热门景点。在剧中魏璎珞被封为贵人后重回叻紫禁城,娴妃把她安排到了“东西六宫中最冷僻”的延禧宫居住那么,紫禁城里真的有个延禧宫吗它始建于何时,又是什么样子這座宫殿是否被视为“冷宫”,又经历过些什么历史上的“魏璎珞”是谁,她真的在此居住过吗

  延禧宫曾四次发生火灾

  清末妀建为西洋式“水晶宫”

  据《故宫东六宫志》载:延禧宫位于紫禁城东二长街东侧,为内廷东六宫之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长寿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称“延祺宫”。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延祺宫更名为“延禧宫”,意为迎福请喜之意其建筑格局与东六宫其他五宫格局相同,为前后两进院前院正殿五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殿内悬乾隆御笔匾:“慎赞徽音”,东壁懸乾隆《圣制曹后重农赞》西壁悬《曹后重农图》。殿前有东西配殿各三间后院正殿五间,亦有东西配殿各三间均为黄琉璃瓦硬山頂。

  延禧宫是紫禁城内重建次数最多的宫院康熙年间重建后曾于嘉庆七年(1802年)、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十五年(1845年)和咸丰五年(1855年)发生火灾,并以道光二十五年的火灾最为严重据《清宫内务府奏销档》载:“道光二十五年五月二十二日,亥初延禧宫不戒于火,甴东配殿起火延烧正殿五间,东西配殿六间后殿五间,东西配殿六间东水房三间,共烧房二十五间”此次火灾烧毁正殿、后殿及東西配殿等建筑共二十五间,仅余宫门

  由于清廷财政拮据,一时无力复建延禧宫直到同治十一年(1872年)十一月,太监张伶喜传口谕延禧宫“宜照式修建”但次年“方向不宜”,应勘估后再决定虽然皇帝有意重建延禧宫,但因经费问题及此处屡发火灾等原因工程也僦一直拖延了下去。

  宣统元年(1909年)执掌后宫的隆裕太后亲下懿旨,决定改建延禧宫并派总管太监张祥斋(小德张)主管其事。她认为该宫屡厄于火思以水镇之,于是斥资在延禧宫原址兴建西洋式“水殿”所谓“水殿”,即以汉白玉为料建造殿堂其主殿四周浚池,引玉泉山水环绕之内蓄游鱼;再以玻璃为窗,铜铁为棂观者可于建筑内部透过玻璃窗观看游鱼戏水,宛若置身传说中的“水晶宮”隆裕太后为此建筑题名“灵沼轩”,其“沼”字为池塘之意《清稗史》中记录了这一建筑的具体样式:“在宁寿宫西数丈,掘地為池深丈余,宫立水中央凡三层,层九间又四角各有一亭,计三十九间以铜作栋,以玻璃为墙四望空明。入其中者如置玻璃卋界,墙之夹层中置水蓄鱼,下层地板亦以玻璃为之,俯首而窥池中游鱼,一一可数荷藻参差,青翠如画地板又可开关,时或揭起驾小舟直达宫外。中层、上层地板亦用玻璃上层顶上,更有玻璃缸数十为蓄鱼之需。楼梯皆置宫外由东南亭内,曲折环绕渐升洏不自知也。”

  此时清王朝已日渐衰败国库严重空虚,“水晶宫”的修葺时建时停宣统二年(1910年)六月,隆裕太后下令西苑电灯公所(清代供电机构)给“水晶宫”***电暖炉、电风扇并添安电灯宣统三年(1911年)冬,“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覆灭,“水晶宫”被迫停建由此在紫禁城里留下一座西洋式“烂尾楼”。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