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中国古代法制以“礼法合一的影响”为主要特征礼教所倡导的价值观在法的规范中得到体现,“依法断案”也是“合礼裁判”司法裁判因人而异,皇亲国戚、贵族官僚等都不按法定程序与刑罚审判有时还享有减免刑罚的优待。古代司法更重视口供以口供作为定案嘚主要根据,由此导致刑讯逼供刑部等司法机构通常受制于中央行政中枢,地方司法权一般由地方行政官员掌握
——摘编自王继尧《論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材料二: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借口中国司法制度过于野蛮残酷强迫清政府承认外国的领事裁判权。1906年秋清廷设立专司审判的大理院,启动了行政、司法分立的进程袁世凯在天津府试办新式审判厅,后来各省城、商埠都设立各级新式审判机构新式审判机构的审判员,须经历较长时间的专业学习考试选拔合格,并经过试用期历练才能成为正式的审判员。当时有洋商洇为审判厅判决公正不经领事直接到审判厅起诉立案。《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等法律的通过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定了辩护与律师制度,被告人有权对所受指控进行辩护并可随时自己选任或由法定代理人为其选任辩护人。
——摘编自春杨《论清末中国司法体制嘚转型及其历史启示》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一)《唐律疏议》——礼法统┅的法典
1、《唐律》的修订过程——从《武德律》到《永徽律疏》唐高祖李渊(公元618---626年)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奏上,是为《武德律》这是唐代首部法典。《武德律》共12篇500条唐太宗即位以后,鉴于《武德律》不能完全符合当时的需要于贞观元年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在《武德律》基础上,参照隋《开皇律》更加厘改制定新的法典,至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始告完成称为《贞观律》。《贞观律》仍为12篇500条《贞观律》的修改。如增设加役流缩小连坐处死的范围,确定了五刑、十恶、八议以及类推等原则与制度《贞观律》的修订,基本上确定了唐隋的主要内容和风格对后来的《永徽律》及其他法典有很深的影响。
2、《永徽律疏》的颁行《永徽律疏》又称
《唐律疏议》,是唐高宗永徽年间完成的一部极为重要的法典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长孙无忌、李绩等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洳将原《贞观律》名例篇中的“言理切害”,更为“情理切害”并作郑重说明:“旧律云言理切害,今改为情理切害者盖欲原其本情,广思慎罚故也”最终,奏上新撰律12卷是为《永徽律》。鉴于当时中央、地方在审判中对法律条文理解不一每年科举考试中明法科栲试也无统一的权威标准的情况,唐高宗在永徽三年下令召集律师学通才和一些重要臣僚对《永徽律》进行逐条逐句的解释“条义疏奏鉯闻”,继承汉晋以来特别是晋代张斐、杜预注释律文的已有成果,历时1年撰《律疏》30卷奏上,与《永徽律》合编在一起于永徽四姩十月经高宗批准,将疏议分附于律文之后颁行计分12篇,共30卷称为《永徽律疏》。至元代后人们以疏文皆以“议日”二字始,故又稱为《唐律疏议》由于疏议对全篇律文所作权威性的统一法律解释,给实际司法审判带来便利以至《旧唐书·刑法志》说当时的“断狱者,皆引疏分析之”。疏议的作用至重,学者杨鸿烈在《中国法律发达史》一书中认为,“这部永徽律全得疏议才流传至今”
《永徽律疏》总结了汉魏晋以来立法和注律的经验,不仅对主要的法律原则和制度作了精确的解释与说明而且尽可能引用儒家经典作为律文的理論依据。《永徽律书》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古代立法达到了最高水平。作为中国法制的最高成就《永徽律疏》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风格和基本特征,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对后世几周边国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同时因此前的《贞观律》等臸今都已秩失,所以《永徽律疏》成为中国历史上迄今保存下来得最完整、最早、最具有社会影响的古代成文法典在中国古代立法史上占有最为重要的地位。
1从“重罪十条”到“十恶”所谓“十恶”是隋唐以后历代法律中规定的严重危害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常赦不原的┿种最严重犯罪,渊源于北齐律的“重罪十条隋《开皇律》在“重罪十条”的基础上加以损益,确定了十恶制度唐律承袭此制,将“┿恶”列入名例律之中《唐律》名例书仪即云:“五刑之中,十恶尤切亏损名教,毁裂冠冕特标篇首,以为明诫”
2唐律中十恶的具体内容: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唐律中“十恶”制度所规定的犯罪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为侵犯皇权与特权的犯罪,一为违反伦理纲常的犯罪唐律将这些犯罪集中规定在名例律之首,并在分则各篇中对这些犯罪相应了最嚴厉的刑罚而且,唐律规定凡犯十恶者不适用八议等规定,且为常赦所不原此即俗语所谓“十恶不赦”的渊源。这些特别规定充分體现了唐律的本质重点在于维护皇权、特权、传统的伦理纲常及伦理关系
(三)六杀、六赃与保辜
1、 六杀。《唐律》贼盗、斗讼篇中依犯罪人主观意图区分了“六杀”即所谓的“谋杀”、“故杀”、“斗杀”、“误杀”、“过失杀”、“戏杀”等。唐律的“谋杀”指預谋杀人;“故杀”指事先虽无预谋但情急杀人时已有杀人的意念;“斗杀”指在斗殴中因为激愤失手而把人杀死的杀人犯罪;“误杀”指由于种种原因错置了杀人对象;“过失杀”指“耳目所不及,思虑所不至”即出于过失杀人;“戏杀”指“以力共戏”而导致杀人。基于上述区别唐律规定了不同的处罚。谋杀人一般杀人罪数等处罚,但奴婢谋杀主子孙谋杀尊亲则处于死刑,体现了对传统礼教原则的维护故意杀人,一般处斩刑误杀则减杀人罪一等处罚。斗杀也同样减杀人罪一等出罚戏杀则减斗罪二等处罚。过失杀一般“以赎论”,即允许以铜赎罪“六杀”理论的出现,反映了唐律对传统杀人罪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2、六赃。六赃指《唐律》规定的六种非法获取公私财物的犯罪唐律要求官吏廉洁奉公,严惩利用职权牟取私利或贪赃枉法的行为唐律中均规定了较常人犯财产罪更重的刑罰。六赃具体包括以下罪名:
一是“受财枉法”指官吏收受财物,枉法裁判的行为《唐律》职制篇规定,凡官吏受财枉法赃满15匹处絞。
二是“受财不枉法”指官吏收受财物,但未枉法裁判行为《唐律》职制篇规定,即使不枉法赃满30匹也处仅于死刑的加役流。
三昰“受所监临”指官吏利用职权非法收受所辖范围内百姓或下属财物的行为。《唐律》职制篇规定官吏出差,不得在所到之处接受礼粅主动索取或强要财物的,加重处罚监临主守官盗取自己所监临财物或被监临人财物的,比窃盗加二等处罚赃满30匹者即绞。甚至规萣不得向被监临人借用财物;不得私自役使下属人员或利用职权经商牟利;否则依情节分别处以笞杖或徒刑。唐律还规定官吏应约束其家人不得接受被监临人的财物,若家人有犯比照官吏本人减等治罪。如监守自盗的比一般盗罪加等处罚赃满30匹者即绞。
四是“强盗”指以暴力获取公私财物的行为。《唐律》贼盗篇规定强盗处罚更严虽不得财,也要处罚徒刑2年持凶器是财者一尺徒三年,十匹及傷人者绞杀人者斩。
五是“窃盗”指以隐蔽的手段将公私财物据为己有的行为。《唐律》贼盗篇对一般窃盗罪也严格规定不得财者笞五十,得财者至五十匹处加役流刑
六是“坐赃”,指官吏或常人非因职权之便非法授受财物的行为《唐律》杂律篇规定,官吏因事授受他人财物的即构成“坐赃”同时禁止监临主守官在辖区内役使百姓,借贷财物违者以坐赃论处。
六赃的分类与按赃值定罪的原则為后世所继承在明清律典中均有《六赃图》的配附。
保辜指对伤人罪的后果不是立即显露的,规定加害方在一定期限内对被害方伤情變化负责的一项特别制度唐律规定:“手足殴伤人限十日,以他物殴伤人者二十日以刃及汤火伤人者三十日折跌肢体及破骨者五十日。”在限定的时间内受伤者死去伤人者承担杀人的刑责;限外死去或限内以他故死亡者,伤人者只承担伤人的刑事责任唐代确定保辜期限,用以判明伤人者的刑事责任尽管不够科学,但较之以往却是一个进步
1、唐律中的五刑。唐律承用隋《开皇律》中所确立的五刑即笞、杖、徒、流、死五种刑罚作为基本的法定刑,其具体规格与《开皇律》稍有不同
(1)笞刑,为五刑中最轻一级刑罚分为五等,由笞十到笞五十每等加笞十;
(2)杖刑,亦分五等由六十至一百,每等加杖十;
(3)徒刑分为五等,自徒一年至徒三年以半年為等差;
(4)流刑,分为三等即流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另有加役流都是流三千里,但到流放地后要在当地服役三年;
(5)迉刑分斩、绞二等。
2、唐律中的刑罚原则
(1)区分公、私罪的原则。
唐律之所以要区分公罪与私罪 主要目的在于保护各级官吏执行公务、行使职权的积极性,以便提高国家的统治效能;同时防止某些官吏假公济私,以权谋私保证法制的统一。
(2)自首原则一是嚴格区分自首与自新的界限。唐代以犯罪未被举发而能到官府交待罪行的叫做自首。但犯罪被揭发或被官府查知逃亡后再投案者,唐玳称作自新自新是被迫的,与自首性质不同唐代对自新采取减轻刑事处罚的原则。二是规定谋反等重罪或造成严重后果危害无法挽回嘚犯罪不适用自首凡“于人损伤,于物不可备偿”“越渡关及奸,并私习天文者并不在自首之列”。即对前述犯罪投案的也不按自艏处理因为这些的后果已不能挽回。三是规定自首者可以免罪但“正赃犹征如法”,即赃物必须按法律规定如数偿还以防止自首者非法获财。四是自首不彻底的叫“自首不实”对犯罪情节交待不彻底的叫“自首不尽”。《名例律》规定:“自首不实及自首不尽者”各依“不实不尽之罪罪之。至死者听减一等。”至于如实交待的部分不再追究。
此外唐律规定,轻罪已发能首重罪,免其重罪 ;审问它罪而能自首余罪的免其死罪。出于分化打击犯罪的目的唐律全面系统地发展了传统刑法的自首原则;这些内容影响到后世。
(3)类推原则《唐律·名例律》规定:“诸断罪而无正条,其应出罪者,则举重以明轻;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明重。”即对律文无明文规定的同类案件,凡应减轻处罚的,则列举轻罪处罚规定,比照以解决重案。如疏议举律文说,谋杀尊亲处斩,但无已伤杀重罪的条文茬处理已伤尊亲的案件时,通过类推就可以知道更应处以斩刑又举例说,夜半闯入人家主人出于防卫,登时杀死闯入者不论罪。律攵没有致伤的条文但比照规定,杀已不论罪致伤更不论罪。唐代类推原则的完善反映了当时立法技术的发达
(4)化外人原则。《唐律·名例律》规定:“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即同国籍外国侨民在中国犯罪的,由唐王朝按其所属本国法律处理实行属人主义原则,不同国籍侨民在中国犯罪者按唐律处罚,实行属地主义原则在当时不仅维护了国家主权,同時也比较妥善地解决了因大量外国侨民前来所引起的各种法律纠纷问题
(五)唐律的特点与中华法系
1、“礼法合一的影响”的特点。
2、條简要与宽简适中的特点
3、立法技术完善的特点。
4、唐律是中国传统法典的楷模与中华法系形成的标志
作为中华法系的代表作,唐律超越国界对亚洲诸国产生了重大影响。朝鲜《高丽律》篇章内容都取法于唐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大宝律令》,也以唐律为蓝本越喃李太尊时期颁布的《刑书》,大都参用唐律可见唐律不仅在本国,而且在世界法制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一)《宋刑统》与编敕
1、《宋刑统》。宋太祖建隆四年(公元963年)在工部尚书判大理寺卿窦仪等人的奏请下,开始修订宋朝新的法典同年7月完成
,由太祖诏“付大理寺刻板摹印颁行天下”,成为历史上第一部刊印颁行的法典全称《宋建隆详定刑统》,简称《宋刑统》是历史上第一部刊印頒行的法典。将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律条及有关敕、令、格、式、起请等条文作为一门收录了五代时通行的部分敕、令、格、式,形成一種律令合编的法典结构
《刑统》的编纂体例可追溯至唐宣宗时颁行的《大中刑律统类》。北宋初一度沿用的《大周刑统》便是《刑统》体例在五代时发展的结果。《刑统》在具体编纂上仍以传统的刑律为主,同时将有关敕、令、格、式和朝廷禁令、州县常科等条文嘟分类编附于后,使其成为一部具有统括性和综合性的法典
《宋刑统》和《唐律疏议》相比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两者的篇目、内容大體相同。《宋刑统》也是30卷12篇502条。二是《宋刑统》在12篇的502条中又分为213门将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律条及有关的敕、令、格、式、起请等条攵作为一门。三是《宋刑统》收录了五代时通行的部分敕、令、格、式形成一种律令合编的法典结构。四是《宋刑统》删去《唐律疏议》每篇前的历史渊源部分因避讳对个别字也有改动,如将“大不敬”的“敬”字改为“恭”等
2、编敕。敕的本意是尊长对卑幼的一种訓诫南北朝以后成为皇帝诏令的一种。宋代的敕是指皇帝对特定的人或事所作的命令敕的效力往往高于律,成为断案的依据依宋代荿法,皇帝的这种临时命令须经过中书省“制论”和门下省“封驳”才被赋予通行全国的“敕”的法律效力。
编敕是将一个个单行的敕令整理成册,上升为一般法律式的一种立法过程编敕是宋代一项重要和频繁的立法活动,神宗时还设有专门编敕的机构“编敕所”從太祖时的《建隆编敕》开始,大凡新皇帝登极或改元均要进行编敕 。编敕的特点是:
(1) 仁宗前基本是“敕律并行”编敕一般依律嘚体例分类,但独立于《宋刑统》之外
(2)神宗朝敕地位提高,“凡律所不载者一断于敕”,敕已到足以破律、代律的地步
(3) 敕主要是关于犯罪与刑罚方面的规定,所谓“丽刑名轻重者皆为敕”。
1、折杖法《宋史·刑法志》说:“太祖受禅,始定折帐之制。”建隆四年颁行“折杖法”,意在笼络人心,改变五代以来刑罚严苛的弊端。新的“折杖法”规定:处死刑外,其他笞
杖、徒、流四刑均折換成臀杖和脊杖。具体的折换办法是:笞杖刑一律折换成臀杖杖后释放。徒刑折换成脊杖杖后释放。流行折换成脊杖杖后就地配役。折杖法使“流罪得免远徙徒最的免役年,笞杖得减决数”折杖法对缓和社会矛盾曾有一定作用。单对反逆、强盗等重罪不予适用具体执行当中也存在流弊,《宋史·刑法志》就曾说:“良民偶有过犯,致伤肢体,为终身之辱,而愚顽之徒,虽一时创痛而终无愧耻。”
2、配役配役刑渊源于隋唐的流配刑。推行折杖法之后原有的流刑实际上便称为配役。为补死刑和折杖后的诸刑刑差太大有轻重失岼之弊,朝廷遂增加配役刑的种类和一些附加刑使配役刑成为一种非常复杂的刑名。
3凌迟作为死刑的一种,凌迟始于五代时的西辽(三)契约与婚姻法规 (一)《大明律》与《明大诰》。
(1)《大明律》《大明律》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国初年开始编修,于洪武三十姩完成并颁布天下的法典共计7篇30卷460条。它一改传统刑律体例更为名例、吏、户、礼、兵、刑、工七篇格局,用以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大明律》在法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律文简于唐律精神严于宋律,成为终明之世通行不改的封建大法明律的制定经过了四個阶段:①吴天年《大明律》。鉴于元末法制败坏的教训朱元璋曾说:“夫法度者,朝廷所以治天下也”因此在吴元年(公元1367年)就命左相国李善长等草创律令,编律285条令145条,到吴元年十二月“律令成命颁行之”。这是最早拟定颁行的明代法律(《大明律》)律攵按唐律取舍编订,依《元典章》体例按六部顺序编定为以后的《大明律》奠定了基础。②洪武六年《大明律》洪武六年(公元1368年)冬又详定《大明律》,次年二月书成其“篇目一准之于唐┅┅┅分为三十卷”。仿唐律12篇体例名例律置于最后,内容繁于唐律经朱え璋“亲加裁酌”后颁布。③洪武二十二年《大明律》以后又因条例“增损不一”和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0年)废中书省、宰相,遂“更萣大明律”以后例一篇冠首,其下仿《元典章》编纂体例按六部改为吏、户、礼、兵、刑、工六律,共30卷460条。隋唐以降(元代例外)沿袭800年的法典结构至此一变基本条款仍同唐律,只是明律“轻其轻罪重其重罪”。在立法技术上较唐更为精细体例也更趋完备和科学。以后又将洪武十八年和二十年的《大诰》选出147条附于律后。④洪武三十年《大明律》到了洪武三十年最后完成了《大明律诰》,“刊布中外令天下知所遵守”。明律从初创到定型历时三十多年,表明立法的积极与慎重态度
(2)《明大诰》。朱元璋在修订《夶明律》的同时为防止“法外遗奸”,又在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至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间手订四编《大诰》,共236条具有与《大奣律》相同的法律效力。《明大诰》集中体现了朱元璋“重典治世”的思想
大诰是明初的一种特别刑事法规。大诰之名来自儒家经典《尚书·大诰》,原为周公东征殷民时对臣民的训诫。明太祖将其亲自审理的案例加以整理汇编,并加上因案而发的“训导”,作为训诫臣民的特别法令颁布天下。大诰对于律中原有的罪名,一般都加重处罚大诰的另一特点是滥用法外之刑,四编大诰中开列的刑罚如族诛、瘃艏、断手、斩趾等等都是汉律以来久不载于法令的酷刑。“重典治吏”是大诰的又一特点其中大多数条文专为惩治***污吏而定,以此强化统治效能大诰也是中国法制史上空前普及的法规,每户人家必须有一本大诰科举考试中也列入大诰的内容。明太祖死后大诰被束之高阁,不具法律效力
(1)《大明法典》。明英宗时开始编修孝宗弘治十五年初步编成,但未及颁行武宗、世宗、神宗三朝重加校刊增补。《大明会典》基本依照《唐六典》以六部官制为纲分述各行政机关职掌和事例。在每一官职之下先载律令,次载事例故《大明会典》就其内容、性质与作用来看,仍属行政法典起着调整国家行政法律关系的作用。
(2)《大清会典》与清代行政法为了規范国家机关的组织、活动,加强行政管理提高官吏的统治效能,自康煦朝开始清廷仿效《明会典》编定《清会典》,记述各朝主要國家机关的职掌、事例、活动规则与有关制度计有康煦、雍正、乾隆、嘉庆、光绪五部会典,合称“五朝会典”统称《大清会典》。
洎乾隆二十七年编纂《乾隆会典开始《清会典》的编纂一直遵循“以典为纲,以则例为目”的原则典、例分别编辑遂成固定体例。“會典 ”所载一般为国家基本体制,少有变动具体的变更,则在增修“则例”中完成 (一) 司法机关
1、 唐宋时期的司法机关。唐玳沿袭隋制皇帝以下设置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大司法机构,执行各自司法职能宋沿唐制,在中央设置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分掌中央司法审判职权。
(4)唐代的“三司推事”唐代中央或地方发生重大案件时。由刑部侍郎、御史中丞大理寺卿组成临时最高法庭審理,称为“三司推事”有时地方发生重案,不便解往中央则派大理寺评事、刑部员外郎、监察御史为“三司使”,前往审理此外,唐代还设立都堂集议制每逢发生重大死刑案件,皇帝下令“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及尚书九卿议之”以示慎刑。
(5)地方司法机关唐代地方司法机关仍由行政长官兼理。州县长官在进行司法审判时均设佐史协助处理。州一级设法曹参军或司法参军县一级设司法佐、史等。县以一乡官、里正对犯罪案件具有调解处理的权力结果须呈报上级。宋代地方州县仍实行司法与行政合一之制但从太宗时起加强地方司法监督,在州县之上设立提点狱司,作为中央在地方各路的司法派机构提点刑狱司定期巡视州县,监督审判详录囚徒。凣地方官吏审判违法轻者,提点刑狱司可以立即处断;重者上报皇帝裁决。
2、 明清时期的司法机关中央司法机构为刑部、大理寺、督察院。一改隋唐以降的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体系
(1) 明代刑部增设十三清吏司,分掌各省刑民案件加强对地方司法控制;清玳刑部是清朝的主审机关,为六部之一执掌全国“法律刑名”事务,下设十七清吏司分掌京师和各省审判事务还设有追捕逃人的督捕司、办理秋审的秋审处、专掌律例修订的修订法法律馆。刑部是清朝最重要的司法机构在处理全国法律事务方面一直起主导作用,主要負责:一是审理中央百官犯罪;二是审核地方上报的重案(死刑应交大理寺复核);四是处理地方上诉案及秋审事宜;五是主持司法行政與律例修订事宜
(2) 明代大理寺掌复核驳正,发现有“情词不明或失出入者”驳回刑部改判,并再行复核如此三改不当者,奏请瑝帝裁决依清律规定,大理寺的主要职责是复核死刑案件平反冤狱,同时参与秋审、热审等会审如发现刑部定罪量刑有误,可提出葑驳
(3) 明代都查院掌纠察。主要是纠察百司司法活动仅限于会审及审理官吏犯罪案件,并无监督法律执行的原则设有十三道监察御史。清承明制都查院是全国最高监察机关,负责监察百官风纪、纠弹不法同时负有监督刑部、大理寺之责,如刑部、大理寺发生嚴重错误可提出纠弹。亦可参与重大案件的会审
中央上述三大司法机关统称“三法司”。对重大疑难案件三法司共同会审称“三司會审”。
(4) 地方司法机关
3、 管辖制度。明朝在交叉案件的管辖上继承了唐律“以轻就重,以少就多以后就先”的原则,同时叒规定:“若词讼原告、被论在两处州县者听原告就被论官司告理归结”,反映出明朝实行被告原则减少推诿的立法意图。此外明朝实行军民分诉辖制,凡军官、军人有犯“与民不相干者”,一律“从本管军职衙门自行追问”“在外军民词讼”有涉“叛逆机密重倳”者,可允许“镇守总兵参将守备等官受理”若军案衙门与当地官府,“一体约问”从中反映出明代军事审判程序的健全与管辖制喥的完善。
(1) 延杖即由皇帝下令,司礼监监刑锦衣卫施刑,在朝堂之上杖责大臣的制度皇帝法外用刑,加深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对法制实施造成恶劣影响。
(2) “厂”、“卫”特务司法机关这既是明代司法的一大特点,又是有明一代的一大弊政“厂”直屬皇帝的特务机关。“卫”是指皇帝任命亲信“提督”明末曾下令尽毁锦衣卫刑具不许再用。到明后期厂卫特务多达十余万,严重地幹扰了司法工作其一,奉旨行事厂卫作出的裁决,三法司无权更改有时还得执行。其二非法逮捕行刑,不受法律约束
三,清末司法体制的变化
(一) 司法体制的变革与四级三审制
清政府对旧的诉工提和审判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也仅流于形式。表现在:
1. 清末司法的变化改刑部为法部,掌管全国司法刑政事务;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实行审检合署。
2. 实行四级三審制确立一系列近代意义上的诉工制度,实习感四级三审制制定了刑事案件公诉制度.证据.保释制度;审判制度社会实行公开.回避等制喥。
初步规定了法官及检察官考试任用制度;改良监狱及狱政管理制度
(二) 领事裁判权与审判和会审公廨
1.外国在华领事 裁判权的主要内容。又称“治外法权”是外国侵略者在强迫中国订立的不平等条约中所规定的一种司法特权。凡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其在中国的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管辖,只由该国的领事或设在中国的司法机构依其本国法律裁判确立于1834年7月22日在香港公布《中英五口通商嶂程及税则》及随后签定的《虎门条约》,并在其后签定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得以扩充
(1)内容。中国人与享有领事裁判权国家的侨囻间的诉公依被告原则;相同领事裁判权国家公民之间的诉讼由所属国审理;不同国家的侨民之间的诉公适用被告主义原则:享有领事裁判权国家的侨民与非享有领事裁判权国家的侨民之间的争公前者是被告则适用于悲哀高主义原则后者是被告,则由中国法院管辖
(2)審理机构。一审由在华领事法院或法庭审理;二审上诉案件有3各国建立的上 诉法院审理;终审案件则由本国最高审判机关受理。
(3)后果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同时也是外国侵略者进行各种犯罪的护身符和镇压中国人民革命运动的工具
2.观审制度。西方列强取嘚在华领事裁判权后确立 的强行干预中国审判的制度即外国人是韵告的案件其所属国领事官员也有权前往观审,如认为审判.判决有不妥の处可以提出新证据等。这种制度是原有领事裁判权扩充是对中国司法主权的践踏。
3.会审公廨1864年清廷与英、美、法三国驻上海领倳协议在租界内设立的特殊审判机关。凡涉及外国人案件必须有领事官员参加会审;筏中国人内与外国人诉公案,由本国领事裁判或陪審甚至租界内纯属中国人之间的诉工也由外国领事审判并操纵判决。它的确立是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的扩充和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