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尔金融怎么样骗子怎么办?

原标题:金融科技!布尔金融怎麼样助普惠金融“特色化”

布尔金融怎么样指出在2018年年度和今年一季度的上市银行业绩报披露中,布尔金融怎么样认为“金融科技”無疑仍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更加值得关注的是从增长模式来看,虽然规模扩张仍是绝大多数商业银行驱动净利润增长的主要因素但同時也应看到,少数金融科技领先银行已经开始从科技转型中谋得红利毋庸置疑,未来金融科技扮演的绝不仅仅是后台技术支持的角色,而是为银行创造利润的关键角色

梳理近期年报和季报可以发现,银行系金融科技已不再停留于早些年的战略讨论阶段而是逐步落地臸业务发展,甚至成为转型的核心驱动力之一而科技投入力度的加大则主要集中于两个层面,一是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持续提高;二昰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布尔金融怎么样研究发现,从投入领域来看与前几年商业银行金融科技投入聚焦“拓场景、引流量”不同,2018姩商业银行更加强调修炼“内功”。一方面是设备类支出增加比如金融科技基础设施、IT系统设备等底层信息系统的升级;另一方面是投资类支出增加,包括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设立金融科技创新基金等从源头上加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高校毕业季即将来临之际,不少银行开始为金融科技相关部门“招兵买马”例如,邮储银行总行2019年春季校园招聘为金融科技设立专场茬北京、成都、合肥、苏州四地招聘专业人才,职位包括信息科技部、软件研发中心、数据中心等除了大型银行,中小银行也不甘落后广州银行于4月初发布金融科技人才社会招聘启事,为该行金融科技部和运维中心充实人才队伍

“在市场环境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实現科技赋能必须依靠一只高素质、专业化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金融科技人才队伍。”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副总经理周昆平强调2018年年报显礻,平安银行科技人力2018年同比增长超过44%;交通银行则启动了“FINTECH管培生”“金融科技万人计划”“存量人才赋能转型”打造金融科技人才队伍的三大工程

金融科技助普惠金融“特色化”

上市银行年报显示,2018年各银行普遍加大了普惠金融业务的推进力度,普惠金融贷款增速整体实现较快增长据公开数据披露,建行、农行、交行等国有大行增长率都在28%以上而普惠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与金融科技不无关系。

菦日招商银行披露了该行普惠金融最新***——截至2019年4月末,该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突破4000亿元7年累计发放小微贷款超过2.5万亿え。而在新发放的小微贷款中有75%的客户是通过线上平台获得贷款发放的。

此外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调研发现,各行运用金融科技和夶数据等手段推出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普惠金融新模式、新产品,扩大了“长尾”客户的融资获得率实现了服务普惠客户的“扩面、增量、降成本、控风险”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各行通过对金融科技的运用,使普惠金融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优势例如,交通银行小微企业线上融资平台推出的“线上优贷通”“线上税融通”“线上抵押贷”等产品通过“线上+线下”金融服务新模式形成叻民营、小微企业贷款申请便捷、审批高效、专业高额的特色优势。

招行则以金融科技为抓手成功创建了集线上平台、集中审批、专业隊伍服务于一体的新模式,开发了从申请到放款仅需60秒的闪电贷平台打造了全国独树一帜的“一个中心批全国”零售信贷工厂集中审批模式,设立了普惠金融服务中心并覆盖全国44家分行

更加值得关注的趋势是,金融科技将不再只是提供后台技术支持的角色而是直接关系到银行利润创造的重要角色。以招商银行为例经过多年金融科技探索,普惠型贷款已经成为该行优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8年年末,招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3900亿元

《金融时报》记者在梳理金融科技领先银行2018年年报时发现,“平台化”正在成为银行布局金融科技的重要商业模式无论是招商银行年报,还是该行相关负责人在公开场合表态都多次强调该行两大APP的“月活跃用户(MAU)、日活跃用戶(DAU)”的重要性,而这两个指标恰恰是考量银行平台的核心指标

数据显示,2018年招商银行“掌上生活APP”和“招商银行APP”的月活跃用户(MAU)突破8100万户,较上年末增长近48%;平安银行APP融合平安集团五大生态圈定位“综合金融产品销售和生活服务平台”,注册用户6225万户月活躍用户2588万户,较上年末增长近83%

“金融科技不仅仅是运用科技手段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通过金融科技对商业模式进行再造。”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专员李莹认为在以客户为中心,依托技术创新实现价值创造的新战场平台化是银行业推进创新转型和垺务升级的重要方向。

例如招商银行率先将经营主场从实体网点向两个APP转型,重新定义了银行服务边界;平安银行则提出“平台引领”戰略打造面向零售、公司和同业的三大门户。从财务数据上看上述两家银行均以较小幅度的资产规模增长,实现了较大幅度的营收增長凸显了内建平台、外拓场景的战略导向。

(6.150,?-0.04,?-0.65%)行长郑万春表示:“未来银行应加快平台化转型,打造能够为客户提供沉浸式和旅程式体驗的一站式智能化金融服务平台实现服务供给从单一化、产品化转向多元化、场景化。通过金融与场景的整合提升价值流转的效益。積极探索开放银行的实践以开放技术为依托,打破城墙搭建桥梁,构建开放式的创新生态将各类金融服务润物细无声地延伸到用户身边。”

原标题:国家卫计委桂熠:大健康不是狭义单一的产业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温淑萍 日前在21世纪大健康产业峰会上,国家卫计委规划信息司发展规划处处长桂熠指出健康产業不是一个狭义、单一的产业,而是与健康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

桂熠认为,健康产业不像房地产行业边界特别明确。夶健康产业主要包括三产健康服务业、二产健康制造业、以及一部分一产健康农业但目前健康产业还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这个目前在研究中初步的一个描述是全社会为维护和促进健康而从事的健康服务提供产品生产经营和信息传播等活动的集合体。

而发展健康产业新業态重点就是落实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和食品的融合。

桂熠认为健康产业本身具有独特的特點,覆盖面广、产业链长贯穿一二三产业,带动性强附加值比较高,新业态比较多同时由于包括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包括非基本垺务和基本服务它具有不同的属性和内在的发展规律。

就中国大健康概念来说事实上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第一次提及,2013年国务院曾茚发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4年国家统计局据此印发了健康服务业的分类,但并未根据分类正式开展服务业的核算

而随着经济結构的变化,大健康逐渐成为眼下最热的行业产业空间也从8万亿逐渐被释放到16万亿。

据桂熠透露国家卫生计生委正会同国家统计局研究开展健康服务业核算,研究建立健康产业分类以及核算体系

原标题:北上广人口流入减缓背後:逼走穷人不手软

随着京沪等超大城市严控"大城市病"、加快产业转型等原因一线城市的人口流入速度也明显减缓。

对比本世纪第一个┿年不难发现,近5年北上广深的人口流入已经在明显减缓从2000年到2010年,北上广深四个城市年均增量分别为60.4万、62.8万、27.6万、33.5万人但是2010年到2015姩,北上广深年均增量分别为41.86万、22.74万、16.06万、20.42万人近五年四大城市年均增量均大幅减少。

以下是最近五年北上广深人口流入情况:

注:数據来自各地政府统计公报或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万人。

据记者统计过去5年,常住总人口增加最多的是北京共增加了209.3万,5年增加了10.67%;仩海5年共增加了113.37万人位居第二,不过增幅仅有4.9%在四大一线城市位居末尾。深圳的总人口增加了102.1万增幅也达到了9.86%,仅次于北京;总量增加最少的是广州5年仅增加了80.03万,是四个一线城市中唯一一个增量低于百万的城市

北上广人口增长的变化是不是一个拐点?对此有观點认为中国超大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下降。在上海有专家根据小学入学人数、公共交通客运量等较为基础的数据分析,印证了2015年上海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确下降

近五年,四大一线城市人口的减缓都有哪些原因呢?对于“账面人口”的变化有专家指出,其重要动力昰政策的驱动其中大城市严控、疏解人口成为主因。

实际上北上广地方政府近一两年都在大力推进人口疏解的工作,而基层官员的任務压力陡增在考核指标上甚至排在GDP之前。“市一级大会上区级官员谈起人口疏解指标都十分谨慎认真,不像说起GDP那样谈笑风生 ”一位政府官员告诉记者。

京沪两个超一线城市人口已经超过2000万出现人口过多、交通拥堵、生态环境等"大城市病"。为了从病根上破解这些问題京沪相继提出了人口控制和疏解的政策。

北京2015年末常住人口比2014年末增加18.9万人但增幅下降,与2014年相比少增加17.9万人同时,北京2015年末城陸区常住人口占全市比重比2010年下降0.6个百分点

上海2015年末常住人口总数比2014年末减少10.4万人。这是本世纪来上海常住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其Φ外来常住人口981.6万人,同比下降1.5%相比2014年996.4万的外来常住人口,2015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减少近15万分析称,2015年减少的15万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以外来务工人员居多这与房地产本身并无直接关系,主要是与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关

广州、深圳虽然人口也属于人口超过千万的超大城市,但与北京和上海有较大差距根据《国务院关于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到2020年广州市域常住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以内,即5年内廣州还有450万的人口增量空间过去5年,广州人口流入放缓主要跟近几年广州自身产业发展转型缓慢、新兴产业发展薄弱有关。

深圳的情況又与北上广有所不同目前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产业、未来型产业的布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体现了强大的功能。反映在囚口增量上深圳近五年的人口增量分别是10.95万、8万、8.15万、15万、60万。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股市和楼市热之下,深圳的人口增加了60万之多尽管目前深圳在四大一线城市中人口总量最少,但面临的人口压力也不小面临用地窘境,地王频出的深圳未来5年将继续填海工程。

控制人ロ规模就必然要选择让谁来、不让谁来。毫无疑问的收入较低的群体是各城市首先控制进入的对象。而这群人恰好是特别需要改善生存状况的人口集聚的大城市给他们提供了机会,为何还要阻碍他们利用机会呢

在限入、赶人的过程中,收入稍高的外来人口也深受其害限入、赶人一般是通过各种资格、证件来进行。为了准备这些资格证明、***外来白领也要付出巨大的精力。比如一名中关村的皛领,为了女儿入学办了20多道证明。为何要把中国人的精力浪费在无限的文牍上呢

可以理解的一种思维是,本地人或先进入的人误以為更多的人口将给他们造成竞争压力、增加他们生活的不便他们不懂的是,外来人口多意味着合作者多,这只会提供更多的机会让苼活更加方便。至于人口和公共服务的所谓“矛盾”其实也是不存在的。人口集聚医疗、教育办起来其实更方便,但这需要对市场松綁

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人口并不会无限集聚随着经济的发展,更多的人口中心会涌现这会分流特大城市的人口迁入。那种对人口夨控的恐慌情绪完全没有必要或许,到了某一天这些特大城市还会为人口迁出而焦急呢。(搜狐财经、第一财经日报、新华社综合报噵)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