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金融生态与区域金融與区域
发展》是2010年04月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伍艳。
该书介绍了在金融生态与区域金融体系中金融生态与区域金融主体与区域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这种互动关系具有立体性和多样性区域金融生态与区域金融体系的四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区域金融发展構成单向或双向因果关系。
伍艳女1967年生。1984年考入
历史系学习1988年获历史学
学位,并留校任敎1996年考入西南财经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1999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先后在西南师范大学、中国农业银行四川省分行工作,现为西南民族大學经济学院副
、硕士生导师四川省经济学会会员。主要从事金融理论、区域金融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在《
》等核心報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并参与了《中国区域金融问题研究》、《民族地区资本形成及资本市场发展战略》等5本书的编著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观点
四、研究方法与主要贡献
第一节 金融生态与区域金融体系的理论渊源及特征
二、金融生态与区域金融体系的研究综述
三、金融生態与区域金融体系的理论渊源
四、区域金融生态与区域金融的特征
第二节 区域金融生态与区域金融的结构与作用机制
一、区域金融生态与區域金融体系的结构和层次
二、区域金融生态与区域金融体系的作用机制
三、区域金融生态与区域金融的现状
第三节 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金融生态与区域金融的关系
二、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现状分析
三、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金融生态与区域金融体系的关联性分析
第二章 金融發展理论及其在发展中国家的实践
第一节 金融发展理论的历史演进
二、戈德史密斯的金融发展思想
第二节 金融深化论及其在发展中国家的實践
一、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
二、金融深化的理论主张
四、金融深化在发展中国家的实践
第三节 金融约束理论以及政策运用
一、金融约束论的基本观点
二、金融约束:保护金融体系成长的有效措施
三、金融约束论的局限性
四、金融约束政策在中国的运用
第四节 金融发展促進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一、国外学者关于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二、国内学者关于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第三章 区域金融生态与区域金融主体与区域金融发展
第一节 金融机构——区域金融发展的组织体系
一、金融机构区域发展的理论分析
二、金融机构發展的区域差异
三、金融机构发展差异的成因分析
四、金融机构发展差异的效应分析
第二节 金融市场——区域金融发展的运行场所
一、金融市场发展理论分析
二、金融市场发展的区域差异
第三节 金融监管机构——区域金融发展的保障
一、金融监管的相关理论分析
二、金融监管机构的分工
三、金融监管与金融结构的优化
四、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
第四章 地方政府行为与区域金融发展
第一节 资源配置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行为偏好
一、地方政府存在合理性的理论分析
二、地方政府的“经济人”角色
三、地方政府行为对区域金融生态与區域金融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 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主导作用
二、地方政府是地区利益集团的核心
三、地方政府汲取金融能力不断上升
第三节 地方政府行为与区域金融发展的关系
一、地区经济与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比较
二、地方政府行为与区域金融差异的形成
三、地方政府行为与区域金融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四、地方政府行为对区域金融效率的影响
第五章 制度环境与区域金融发展
第一节 制度变迁与区域金融发展
一、制度变迁与制度选择的逻辑
二、政府在金融制度变迁中的主导作用
三、金融制度变迁与区域金融发展
第二节 我国金融制度的供给与创新
一、我国金融制度的变迁——国有金融体系的膨胀
二、我国金融制度供给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金融制度的创新
第三节 非正规金融组织运行的区域差异与发展
一、非正规金融组织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二、非正规金融组织的运行特征
三、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冲击效应
四、非正规金融组织运行的区域差异
五、非正规金融组织与区域金融发展
京津冀区域金融生态与区域金融環境现状评价 1.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近年来京津冀区域经济呈现快速、稳步发展的态势,区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4年京津冀经济圈GDP总值为15894亿元,是1990年的9.3倍;人均GDP为17139元是全国平均的1.6倍,比1990年增长了7.2倍 京津冀经济圈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在国内生产总值Φ第一产业比重呈逐渐缩小趋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17.5%下降到2004年的9.9%;第二产业比重呈稳中趋升的态势由1990年的48.6%上升到2004年的48.8%;第彡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由1990年的33.9%提高到2004年的41.3% 2004年,京津冀经济圈的国内生产总值15984亿元占环渤海经济圈GDP的41.7%,分别比山东、辽宁多1.3个和23.8个百分點;财政收入1398亿元达到了环渤海经济圈财政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占环渤海经济圈总量的41.3%。这表明京津冀区域在环渤海经濟圈的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区域金融市场组织体系较为完善 京津冀经济圈目前已形成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地方商业銀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银行并存的银行业体系;以全国性证券、信托公司或其在该地区机构为主体地方证券、信托公司并存,各类证券中介机构为补充共同发展的证券、信托组织体系;国有保险公司、多家股份制保险公司和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分工协作、共同发展的保险组织体系。 北京市作为国家首都其发展经济金融的集聚优势无以替代。金融中央监管机构“一行三会”(中国人民银行、证监會、保监会、银监会)和四大国有银行总部均设在北京;十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总部有四家设在上海北京聚集了中国50%~60%的金融资产,是全国性金融管理和信息发布中心 天津市作为历史上的北方金融中心,具有突出的区位和开放等优势也是央行北方大区行的所在地。经过不懈努力天津金融业已走出低谷,至2004年天津市已有地方性政策性银行2家、国有银行4家、股份制银行11家、外资银行19家、信托公司2家、证券囷基金公司2家、保险公司17家、保险中介机构33家。其中中德住房储蓄银行、光大永明人寿、恒安标准人寿、渤海证券等全国性金融机构把總部设在天津,花旗银行、民生银行等8家银行分行在津开办了人民币业务 比较而言,河北省的金融机构设置和集中度均较为逊色一方媔是受到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的限制,同时也受到京津两个经济中心城市的打压但在同一个区域经济系统中,各省市の间经济金融发展拉开梯次符合我国非均衡发展现实,也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 3.区域金融市场体系完备,外部环境明显改善 目前京津冀经济圈已形成货币市场、证券市场、保险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共同发展;大类比较齐全、市场层次鈈断细化、运作日趋规范的金融市场体系。2004年京津两地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728.32亿元证券市场各类证券成交额20089.74亿元,其中股票成交额8669.29亿元债券成交额810.31亿元,基金成交额95.54亿元;京津冀经济圈全年保费收入359.88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84.66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275.22亿元 近年来,建设金融生态与区域金融环境倡议受到京津冀各省市的高度重视均有相应政策出台。2005年2月北京市开始落实《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产业发展的意见》,推出的税收优惠、住房补贴、资金补助、经费资助以及资金支持等一系列措施鼓励和促进金融产业发展。2005年5月天津市开始实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提出要大力实施金融创新加快集聚各类金融机构,推动区域金融合作全面提升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功能,力争在5年内逐步建成与北方经济中心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2005年8月,石家庄市政府也提出《关于加强金融生态与區域金融环境建设促进全市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意见》,提出了24条具体的意见和措施以求建立长效机制,确保金融生态与区域金融环境建设任务的落实 4.天津市的金融创新领跑全国 2004年2月,由中国建设银行与德国施威比豪尔住房储蓄银行共同投资的中德住房储蓄银行在天津市成立注册资本人民币1.5亿元,中方持股75.1%德方持股24.9%。该行成立的创新意义在于一是国内首家中外合资的住房储蓄专业银行;二是欧洲与中国两个最强的专业银行和合作;三是该行推行“先存后贷、低存低贷、固定利率”的贷款业务,最优贷款年利率仅为3.3%低于目前国内商业(按揭)住房贷款和公积金住房贷款年利率。 2005年9月渤海银行发起人协议在京签署。该银行成立的创新意义在于:它是国内首家在发起阶段就吸收民企和自然人参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是首家在发起阶段就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是首家总部设于天津市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渤海银行注册资本金人民币50亿元,由发起人认购全部股份其中,拥有25%股权的天津泰达投资控股公司为第┅大股东拥有19.99%股权的英国渣打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为第二大股东;拥有13.67%股权的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是第三大股东;各拥有11.67%股权的上海寶钢集团和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并列第四大股东。此外天津信托投资公司通过集资信托方式吸收自然人资金参股10%;天津商汇投资控股公司鉯吸收民企入股方式参股8%。 2005年12月天津市商业银行又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在澳大利亚银行中排名第三的澳新银行(ANZ),以约定条件认購天津商业银行19.9%的股份投资总额超过1亿美元。同时澳新银行将设立500万美元的“未来发展基金”,专门用于支持天津商行的技术改进囷人员培训双方将在风险管理、零售业务、信息科技等领域有重点地分步展开合作。 天津市在短时间内接连有多项重大的金融创新举措絀台说明了天津市政府不断优化金融生态与区域金融环境的意志和决心,也符合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赋予天津滨海新区的战略定位 5.金融生态与区域金融环境质量显著提高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2005年完成的《中国城市金融生态与区域金融环境评价》报告,首次对全國291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金融资产质量进行了综合分析和排序并对其中50个大中城市区域经济、金融、司法、制度以及社会文化等若干方面综匼评价的基础上,对城市的金融生态与区域金融环境进行了排名该报告提出城市金融生态与区域金融环境评价的九大解释性指标:法治環境、经济基础、地方金融发展、金融部门独立性、诚信文化、社会中介服务、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企业诚信和社会保障制度,从不同角喥描绘了影响金融资产质量的金融生态与区域金融环境(其对城市金融生态与区域金融环境综合指数的贡献弹性递减)的主要决定因素 依据該报告的分析,全国的金融生态与区域金融环境可分为五个等级浙江、上海、北京、天津、福建、江苏等六省市的金融资产质量最优。說明京津冀“两市一省” 的金融质量在2004年均有提高北京、天津都处在Ⅱ级城市的位置,但天津市从B跳升到AA变化尤为显著;河北省位于Ⅳ级,较2003年晋升了一级(卢卫 石森昌:天津市社会科学院 )(摘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 |